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阴阳五行学说细目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心—夏—阳中之阳,肺—秋—阳中之阴,肝—春—阴中之阳,肾—冬—阴中之阴,脾—长夏—阴中之至阴要点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阴阳二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过程。
《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要点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
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要点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用于诊断2.用于治疗(1)确定治疗原则阴胜的实寒证,用“寒者热之”的治则;阳胜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则。
阴虚(虚热证)宜用补阴。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虚寒证)宜用补阳。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药物性能四气:寒、凉属阴;热、温属阳。
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细目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点一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主要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而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
余依此类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一五行相生:如肝生心,木生火,即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等。
二五行相克:如肾制约心,水克火。
即肾水可以上济心阴,以防止心火之亢盛等。
三五行的制化和胜复:五脏之间的自我调节,以保持其整体的协调平衡和人体内环境的统一。
推拿按摩【代码:349】-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推拿按摩【代码:349】-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单选题]1.“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A.制约B.交感C.消长D.互根E.互用参考答(江南博哥)案:E[单选题]2.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A.上午B.下午C.前半夜D.后半夜E.以上均非正确答案:C[单选题]3.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A.木与土B.火与金C.水与土D.水与金E.火与水正确答案:D[单选题]4.以下治法中,哪一项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A.益火补土法B.培土生金法C.泻南补北法D.金水相生法E.滋水涵木法正确答案:C[单选题]5.以五行生克关系推断,出现何种情况其病为逆A.客色胜主色B.色脉相符C.主色胜客色D.生色之脉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C[单选题]6."动极者镇之以静"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A.阴阳相互转化B.阴阳互根互用C.阴阳相互消长D.阴阳对立制约E.阴阳动态平衡正确答案:D[单选题]7.季节中属于五行之,"土"的是A.春B.夏C.长夏D.秋E.冬正确答案:C[单选题]8.五行中"土"的特性是A.炎上B.润下C.稼穑D.曲直E.从革正确答案:C[单选题]9.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至阴的脏是A.心B.肺C.肝D.脾E.肾正确答案:D[单选题]10.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是A.前半夜B.后半夜C.上午D.下午E.以上均非正确答案:B[单选题]11.“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A.相乘B.相侮C.相生D.子病及母E.母病及子正确答案:B[单选题]12.怒能胜A.喜B.悲C.恐D.思E.忧正确答案:D[单选题]13.“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病机传变是A.木克土B.木乘土C.土侮木D.母病及子E.子病犯母正确答案:B[单选题]14."阴在内,阳之守也"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A.阴阳交感B.阴阳互根C.阴阳对立D.阴阳消长E.阴阳转化正确答案:B[单选题]15.属于"阳中之阴"的是A.前半夜B.下午C.上午D.中午E.后半夜正确答案:B[单选题]16.五行中具有"曲直"特性的是A.木B.火C.土D.金E.水正确答案:A[单选题]17.下列选项属五行之"土"的是A.目B.舌C.口D.鼻E.耳正确答案:C[单选题]18.不属于五行生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是A.滋水涵木法B.引火归原法C.培土生金法D.佐金平木法E.抑木扶土法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单选题]19.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A.心B.脾C.肝D.肾E.肺正确答案:C[单选题]20.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A.阳虚则寒B.重阴必阳C.寒者热之D.阴损及阳E.阴盛则阳病正确答案:B[单选题]21.“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属于以下何种治法A.阴病治阳B.阳病治阴C.阴中求阳D.阳中求阴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单选题]22.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阳中之阴的是A.上午B.下午C.前半夜D.后半夜E.以上均非正确答案:B[单选题]23.“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A.五行相生B.五行相克C.五行相乘D.五行相侮E.五行制化正确答案:B[单选题]24.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是A.滋水涵木B.益火补土C.培土生金D.佐金平木E.金水相生正确答案:D[单选题]25.“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A.木疏土B.木克土C.木乘土D.木侮土E.土侮木正确答案:C[单选题]26.下列说法,哪一项不是金的特性A.从革B.寒凉C.沉降D.肃杀E.收敛正确答案:B[单选题]27.按五行属性分类,五化中属水者是A.生B.长C.化D.收E.藏正确答案:E[单选题]28.五行调节事物整体动态平衡的机制是A.生我B.我生C.克我D.我克E.制化正确答案:E[单选题]29."阴盛者胜之以阳"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A.阴阳交感B.阴阳对立C.阴阳互根D.阴阳消长E.阴阳转化正确答案:B[单选题]30."无阴则阳无以化"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A.阴阳交感B.阴阳对立C.阴阳互根D.阴阳消长E.阴阳转化正确答案:C[单选题]31.下列选项,可用阴阳互根互用解释的是A.寒极生热B.阴病治阳C.寒者热之D.重阴必阳E.阴中求阳正确答案:E[单选题]32.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A.阴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阳中之阳D.阴中之阴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单选题]33.“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A.阴阳交感B.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D.相互转化E.相互消长正确答案:B[单选题]34.阴阳比较完整而简要的概念是A.事物的对立B.事物的对立统一C.事物的一分为二D.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E.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正确答案:E[单选题]35.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A.结果B.根由C.形式D.物质E.现象正确答案:B[单选题]36.“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A.交互感应B.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正确答案:B[单选题]37.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阴的脏是A.心B.肺C.肝D.脾E.肾正确答案:E[单选题]38.以补阴药为主,适当配伍补阳药的治疗方法属于A.阴中求阳B.阳中求阴C.阴病治阳D.阳病治阴E.以上均不是正确答案:B[单选题]39.五行中木的特性是A.曲直B.炎上C.从革D.稼穑E.润下正确答案:A[单选题]40.五行中的所胜是指A.生我者B.我生者C.我克者D.克我者E.我侮者正确答案:C[单选题]41.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是A.抑木扶土B.佐金平木C.滋水涵木D.泻南补北E.培土制水正确答案:C[单选题]42.属于“子病犯母”的是A.脾病及肺B.脾病及肾C.肝病及肾D.肝病及心E.肺病及肾[单选题]43.下列关于五行生克规律的叙述,错误的是A.木为水之子B.火为土之母C.水为火之所不胜D.金为木之所胜E.木为土之所不胜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五行的相生规律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ppt课件
ppt课件
25
1、阴阳偏胜
(1)“阳胜则热”—(实)热证:高热、 大汗、烦躁、面赤、脉数
(2)“阴胜则寒”—(实)寒证:面白、 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淡、脉沉迟或 沉紧
ppt课件
26
2、阴阳偏衰 (1)“阳虚则寒”-阴相对偏亢-虚寒证: 面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 微 (2)“阴虚则热”-阳相对偏亢-虚热证: 潮热、盗汗、口干舌燥、脉细数 (3)阴阳互损 原因:阴阳互根互用
ppt课件 20
(五)阴阳相互转化
-转化是消长的结果。 “物极必反” 量变——质变 形 式 1) 渐变-寒暑交替,昼夜转换 2) 突变-急性发热性疾病,高烧持续不退, 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 绝。-阳证转化为阴证
ppt课件 21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玻尔 -族徽:太极图 “contraviasuntcomplementa”(对立即互 补)
ppt课件 11
(三)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阴和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 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 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期和 条件。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阴阳互用:阴阳双方不断地资生、促进 和助长对方。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 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1 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 -天与地、昼与夜、水与火、寒与热 2 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气与血、脏与腑、寒热与温凉
ppt课件 4
事物的阴阳属性
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 明亮的、兴奋的 阴: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 晦暗的、抑制的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11
中医理论—阴阳学说—中医基础理论阴阳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张仲景将伤寒病分为阴证、阳证,以三阴、三阳为总纲。
明代医家张景岳也强调,“凡诊脉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
这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它能统领表里、寒热、虚实三对纲领,故有人称八纲为“二纲六要”。
由此可见,阴阳辨证在疾病辨证中的重要地位。
阴证和阳证凡病在里、在血、属寒,正气不足,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均属阴证的范畴。
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
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脏腑等导致正气衰弱、阳虚阴盛。
凡病在表、在气、属实,属热,正气未伤,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均属阳证的范围。
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善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
其病因病机为邪气入侵,邪盛而正气亦强,正邪激争所致。
阴虚与阳虚阴虚与阳虚是人体脏腑阴阳亏损病变产生的证候。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要维持相对的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一旦阴阳失去这种相对平衡,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变化,从而产生疾病。
阴虚证的症状为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消瘦、口干咽燥、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房室劳倦等而致精血、津液亏虚,阴不制阳。
阳虚证的症状为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脉虚弱等。
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劳伤、或大汗、大吐、大泻等而致阳气大衰、阳不制阴。
亡阴和亡阳亡阴和亡阳多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危重证候。
亡阴多在高热大汗、剧烈吐泻、失血过多等阴液迅速丧失的情况下出现,常见汗出而粘、呼吸短促、手足温、躁动不安、渴喜冷饮、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数无力;亡阳常因邪毒炽盛,或内脏病变严重耗损体内阳气所致,亦能因大汗、大吐、大泻、大出血等所致,常见冷汗如珠、面色灰白、呼吸气微、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舌淡苔润、脉细微欲绝。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
28
❖ 如何调理阳盛
❖ 调理 对于牛肉、狗肉、鸡肉、等温阳食物 宜少食用。可多食水果、蔬菜、象香蕉、西 瓜、柿子、苦瓜、番茄。酒性辛热上行,阳 盛之人切戒酗酒。
❖ 如何调理阳虚
❖ 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 肉、鸡肉,常用药物有、冬虫夏草、、胡桃、 等,可选用金匮肾气丸。
❖ 问题:阳虚的人适用人身、鹿茸吗
稼
❖ “土载四行” ❖ 生化、承载、
受纳
整理课件
穑
39
金曰从革
刚柔相济,沉降 收敛、肃杀
整理课件
40
水曰润下
滋润、下行、 寒凉、闭藏
整理课件
41
❖ 肝的性质跟木的特性特别相似,是一样的长疏调理 的,所以中医叫肝属木;
❖ 心是温驯向上热乎乎的,跟火的个性特别相似,所 以心属火;
❖ 脾是我们身体的仓库之官,它是运输气血,叫气血 化生之源,跟土的个性是一样的,土是万物的来源, 所以脾属土;
例如:
天·日·明··增长·上·外·动·刚…—阳
地·月·暗··消亡·下·内·静·柔…—阴
举案例:每人1个
自然界
春(湿)—秋(燥) 夏(热)—冬(冷)
整理课件
13
2.阴阳的互根
❖ “阴”“阳”双方互以对方
❖ “阴”“阳”任何一 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 独立存在。
❖ “阴阳相倚”
为“生”、“化” 的条件。 ❖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 阳无以化”。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整理课件
43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主讲人:
中医学与阴阳五行学说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 ? 第二节 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宇宙间一切事物或事物内部都普
遍存在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 面。
(古人将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归类为阴阳两类)
返回目录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相关事物对立双方 ) (二).阴阳的基本特征 (阳-热亮 阴-寒 暗) (三).阴阳的属性特点(普遍 相关相对可分) (四) .阴阳的相互关系
长 土 脾 胃 口 肉唇 思 涎 夏
秋 金 肺 大 鼻 皮毛 悲 涕 肠
冬 水 肾 膀 耳 骨发 恐 唾 胱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五行的生克乘侮。
1.五行相生(生理)
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 资 生、促进 和助长 作用。 五行相生规律和次序: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火
血管
血液(阴血) -当归 推动力(阳气) -人参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3.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处在动态平衡之中。
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平衡 失衡---患病 阴阳平衡者 --- 食参--阳盛鼻出血
清泻阳热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或阳,在一定条件下 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防风生姜
虚寒证畏寒 鹿茸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
阴阳失衡 患病
调整阴阳
药物(阴阳)
四诊(搜集病史)---八纲(阴阳辨证)--治则--方剂方药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1、阴阳无限可分性:昼和夜、上午和下午 2、阴阳相互转化性:条件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阳胜则阴病”、“阴盛则阳病”及“阳虚阴盛”、“阴 虚阳亢”,皆属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常而出现的超过正常 限度的此长彼消或此消彼长。
四、阴阳转化
•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 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 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 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又一基本形式。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 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则该事物的属 性即发生转化,所以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 产生。
•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制约太 过”。 阴↑→阳↓,阴胜则阳病; 阳↑→阴↓,阳胜则阴病。
•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 不及”。 阴↓→阳↑,阴虚则阳亢(相对); 阳↓→阴↑,阳虚则阴盛(相对)。
热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 脉微欲绝等,即属于“突变”的形式。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五)确定治疗原则 (六) 归纳药物性能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体 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 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全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源自向内、凝聚、闭合等《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实寒证(阴胜则寒)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 伤阴
实热证(阳胜则热)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不制阳
阴虚
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阳偏胜 阳偏衰
阴偏胜 阴偏衰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窍:
肾在体合骨。 肾——骨 肾其华在发。 肾——发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肾——耳
4、液: 6、志:
肾在液为唾。 肾——唾 肾在志为恐。 肾——恐
7、通于冬气
五脏之间的关系
主血
心
生血
脾
生血
统血
血
血液生成 血液运行
血液 心—肝
神志
心主血—主持血液运行 肝藏血—储藏调节血量
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活动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五脏 — 肺
生理功能:
主气 主宣降 主通调水道 朝百脉 主治节
位置:
生理功能
1、主气
(1) 肺主呼吸之气 (2)肺主一身之气 肺主宗气的生成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生成
自然清气 水谷精气
肺脏
宗气
元气
肺气的运动推动并调节着一身之气的运行
中医基础理论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足阳经 手三阳经足三源自经五、病因(一、)概念
1.含义: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 2.分类:六淫
疠气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病理产物等
(一)风邪
(一)六淫
1.含义: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2.致病特点: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 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热、动、燥 病机趋向:“阳胜则阴病”
(二)阴偏盛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 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寒、静、湿 病机趋向: “阴胜则阳病”
气机阻滞 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疼痛(胀、窜、攻痛) 气塞不行—胀闷(气行则舒)
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便不通,脉
表现
实有力等。
精气夺则虚 含义 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
特点
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
形成 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气损害等。
(二)十二经脉
1.走向
头 手三阳经
胸
手三阴经
手 足三阳经
腹
足三阴经
足
《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二)十二经脉
2.组成
手足阴经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
•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 阴中求阳 • 阳中求阴 • 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 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 则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
2、归纳药物性能
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
阳 温热 辛甘淡 升浮
阴 寒凉 酸苦咸 沉降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二)认识深化阶段
• 1、相互关系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 用之,废一不可。”
• 2、原始元素概念
《国语·郑语》: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 火杂以成百物。” • 3、抽象出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如孙武的五行毋常胜、邹衍的五行常胜论 《素问·宝命全形论》:“木得金而伐,火得 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 物尽然,不可胜竭。”
《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前书以外 感病为主,后书以内伤杂病为主。 成就:创立了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
4.《神农本草经》 》--- 成书于汉代,是我国 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载药365种,根据养生、治病、有毒无毒分 为上、中、下三品,并将药物分为寒、热 、温、凉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 。
二、4、阴阳转化
• 阴证 阳证
(四)指导疾病诊断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阳 色泽 声息 症状 鲜明 高亢宏亮 热、燥、动 数、浮、大、洪、 滑 表、外、上 阴 晦暗 低微无力 寒、润、静 迟、沉、小、细、 涩 里、内、下
脉象
病变部位
其它
……
……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 1、指导养生防病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2、确定治疗原则 – (1)阴阳偏盛——损其有余 实则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 (2)阴阳偏衰——补其不足 虚者补之 : 滋阴 温阳 阴阳两虚——阴阳双补
中医基础理论中 医 基 础 理 论-阴阳五行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疾病就是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受到破坏。 (1)阴阳偏盛: 阳胜则热:热象(体温、五心、二便) 阳胜则阴病:津液受损。 阴胜则寒:寒象(体温、手足、二便) 阴胜则阳病:阳气功能受损。 (2)阴阳偏虚: 阳虚则寒:寒象 阴虚则热:热象 (3)阴阳转化: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相互交感: 阴阳二气永恒运动 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 使对立的事物或力量统一于一体 2、阴阳的对立制约: 对立统一,相反相成, 制约消长,动态平衡。 对立制约是事物协调平衡必须条件之一。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阴阳的互根互用: 相互依存,互根互用,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互根互用是事物生生不息和相互转化的源泉。 4、阴阳的消长平衡: 制约互根,彼此消长, 蕴涵生机, 动态平衡。 消长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平衡是事物协调 正常的保证。
5、阴阳的相互转化: 条件具备,阴阳转化 量变质变,变化观点。(自然规律、 人为)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以动态变化的 观点观 察分析事物,防患于未然,未雨 绸缪。
(二)阴阳学说的医学运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结构功能、形神、升清降浊,吸收排泄、 心跳、呼吸、气化成形、睡眠觉醒等等。
阴
阳
学
说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合称。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的任 何事物均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的相互作用 是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 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物 质世界最基本的物质,这五种物质之间的相互资 生、相互制约是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
古人将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医学 领域,借以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病 理变化,并用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深刻影响中 医的思维方式。虽然看似简单,机械, 但是充满智慧,也很解决问题,毕竟 看到并且捕捉到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 律。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的特性
• 1、普遍性 • 2、阴阳的相对性:
(如昼夜、上下午)
• 无限可分性 • 3、阴阳的相互转化性
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指定事物不同时,阴阳属性随之改变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阴阳交感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正常
阳偏盛 阴偏盛
– 阴盛则寒,阴胜则阳病 – 实寒证 痛经
正常
阳偏盛 阴偏盛
2、阴阳偏衰:
• 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 阴/阳一方不能制约对方,使对方相对亢盛
– 虚热证 肺结核 甲亢
– 虚寒证 夜尿频
正常
阴偏衰 阳偏衰
(虚热) (虚寒)
• 3.阴阳互损,阴阳两虚:属于阴或阳的任何 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时导致另一方不足的 病理变化。
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 中求阴,则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
• 2、归纳药物性能
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
阳 温热 辛甘淡 升浮
阴 寒凉 酸苦咸 沉降
第二节 五行学说
•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 五行 —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及以之分类而构成的五大行类事物之 间的运动变化。 • “行”——①行列,次序;②运动变化 • ——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土爰稼穑——凡具有承载、受纳、 生化等性质的事物,归属于土行
金曰从革——凡具有沉降、肃杀、 收敛等性质的事物,归属于金行
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 闭藏等性质的事物,归属于水行
(二)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和推演
自然界
五五 五 五 五 五 味色 化 气 方 季 酸青 生 风 东 春 苦赤 长 暑 南 夏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1.被称为阴阳之"征兆"的是A.寒与热B.水与火C.明与暗D.左与右E.动与静答案:B2.下列属于阴范畴的是A.热证B.表证C.实证D.阳虚证E.阴虚证答案:E3.下列划分人体阴阳不确切的是A.上部为阳,下部为阴B.体表为阳,体内为阴C.六腑为阳,五脏为阴D.腹部为阳,背部为阴E.心为阳,肾为阴答案:D4.从冬至春及夏的气温变化,说明阴阳之间的关系是A.阴阳平衡B.互根互用C.消长平衡D.相互转化E.交感互藏答案:C5."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A.相互转化B.互根互用C.消长平衡D.对立制约E.交感互藏答案:B6."阴胜则阳病"的理论基础是A.阴阳的对立制约B.阴阳的相互依存C.阴阳的相互促进D.阴阳的相互转化E.阴阳的相互为用答案:A7.依据阴阳学说实热证的病理基础是B.阳偏胜C.阴偏衰D.阴偏胜E.阳亢盛答案:B8.依据阴阳学说,形成"阴阳互损"的理论基础是A.阴阳的对立B.阴阳的互根C.阴阳的消长D.阴阳的转化E.阴阳的制约答案:B9."阴亢者,胜之以阳"所说明阴阳之间的关系是A.阴阳对立B.阴阳互根C.阴阳平衡D.阴阳转化E.阴阳制约答案:A10.《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指的是A.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正常B.阴阳的依存互根关系正常C.阴阳的消长平衡关系正常D.阴阳的相互转化关系正常E.阴阳的对立、消长关系正常答案:A11.阴阳不能相互维系的表现是A.阳胜生热,阴胜生寒B.阳虚生寒,阴虚生热C.阴盛格阳,阳盛格阴D.阴损及阳,阳损及阴E.阴虚阳亢,阳虚阴盛答案:C12.导致阴损及阳的理论根据是A.阴阳互根B.阴阳对立C.阴阳互用D.阴阳转化E.阴阳制约答案:A13.导致阴阳俱损的理论根据是A.阴阳互根B.阴阳对立D.阴阳转化E.阴阳制约答案:A14.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肾的属性是A.藏元阳为阳脏B.阳中之阳脏C.阳中之阴脏D.阴中之阳脏E.阴中之阴脏答案:E15.与"重阴必阳"相关的理论是A.阴阳的对立制约B.阴阳的互根互用C.阴阳的消长平衡D.阴阳的相互转化E.阴阳的平衡关系失调答案:D16.上半夜的阴阳属性是A.阳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阳D.阴中之阴E.上半夜属阴答案:D17."阳胜则阴病"的病理表现是A.实寒B.虚寒C.实热D.虚热E.虚实寒热错杂答案:C18."动极者,镇之以静"说明的阴阳关系是A.对立制约B.交感互藏C.互根互用D.相互转化E.相互促进答案:A19.根据阴阳学说,阳偏胜导致的证候是A.实热证B.实寒证C.虚热证D.虚寒证E.阳亢证答案:A20.虚热证的病理基础是A.阴偏胜B.阳偏胜C.阴偏衰D.阳偏衰E.阴损及阳答案:C21."阴中求阳"治法的病理基础是A.阴偏胜B.阳偏胜C.阴偏衰D.阳偏衰E.阴阳两虚答案:D22.下列说明阴阳相对性错误的是A.重阴必阳,重阳必阴B.阴阳中还有阴阳C.阴中求阳,阳中求阴D.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E.阴阳的无限可分答案:C23.下列各项中,与阴阳相互转化相关的是A.有条件的B.无条件的C.绝对的D.相对的E.必然的答案:A24.下列不能体现阴阳互根关系的是A.阴在内,阳之守也B.孤阴不生,独阳不长C.阳在外,阴之使也D.重阴必阳,重阳必阴E.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答案:D25.导致阴损及阳的主要机理是A.阴虚不足,虚阳上亢B.外感阴寒之邪,伤及阳气C.阴液亏损,虚热内生D.阴寒壅盛,阳气浮越于外E.阴液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答案:E26.根据阴阳学说,药用五味,下列属阳的是A.辛、甘、酸B.酸、苦、咸C.辛、苦、甘D.辛、甘、淡E.辛、淡、咸答案:D2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A.寒者热之B.辛温发散,以散阴寒C.补阳之法,消退阴气的相对过盛D.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E.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答案:C28.下列各项不宜区分阴阳属性的是A.寒与热B.邪与正C.上与下D.左与右E.动与静答案:A29.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A.上午B.中午C.下午D.前半夜E.后半夜答案:E30.脾的阴阳属性是A.阴中之阴B.阴中之阳C.阴中之至阴D.阳中之阳E.阳中之阴答案:C31.肺的阴阳属性是A.阳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阳D.阴中之阴E.主气属阳答案:B32.适合治疗阴偏衰的治则是A.阳病治阴B.阴病治阳C.阴中求阳D.阳病治阳E.阴病治阴答案:A33.五行相克的关系中,火的"所不胜"是A.木B.火C.金D.水E.土答案:D34.按五行规律,肝病及心的是A.子病犯母B.母病及子C.相乘传变D.相侮传变E.相克答案:B35.五行中,具有"从革"特性的是A.木B.火C.土D.金E.水答案:D36.五行相侮的基本概念是A.某行之气亢盛传及母脏B.某行之气亢盛传及子脏C.某行之气虚衰传及"所胜"D.某行之气亢盛侵及"所不胜"E.某行之气虚衰传及子脏答案:D37.下列除哪一项外,均属于五行之水的是A.五色之黑B.六腑之膀胱C.五脏之肾D.五体之筋E.五味之咸答案:D38.下列属"相侮"传变的是A.心病及肝B.心病及肺C.心病及脾D.心病及肾E.肾病及心答案:D39."心肝血虚证"应采用的治则是A.补母B.泻子C.抑强D.扶弱E.正治答案:A40.患者骨骼疼痛,头发脱落。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尿
养脾之道
脾为土,在志为思,开窍于唇,在季为 长夏,五色为黄,五味为甘,五气为湿, 五方为中,五气为暑,与胃相表里。
长夏应省甘增咸以养肾气。 脾位于中焦,在膈下。其生理功能 为主运化,统血,主肌肉,四肢。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与胃相为表 里。
脾主运化作用示意图
水谷 口 心肺 传输 输布全身
消化
胃 脾 运化 水谷精微和水液
吸收
脾主疏泄的主要作用示意图
调节情志活动 气机调畅,脏腑气血平和-心情开朗,不宜郁怒 调畅脾胃气机 促进消化吸收 消化吸收正常 分泌排泄胆汁 维持血液运行 气机调畅, 心肺之气推动血行(气行则血行) 协助水液代谢 调畅肺脾肾三焦气机,协助水液代谢 调节月经 疏泄精液 血营胞宫-调节月经,妊育婴儿 疏泄与封藏(肾)结合-精液排泄通畅、适度
病理上 可以用来说明疾病征候的转化关系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的诊断 5.用于疾病的治疗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1)部位: 阳:上部、体表、背; 阴:外侧:下部、体内、腹、内侧 (2)脏为阴、腑为阳 (3)阴阳中还有阴阳:
阴阳属性归类表
方位(空间)
时 季 温 湿 亮 质 其 运动状态 机能状态 他 间 节 度 度 度 能
春 温 干 明 功 数 兴 亢 化 阳 上 外 左 南 天 昼 升动 夏 热 燥 亮 能 (快 ) 奋 进 气 秋 寒 湿 晦 物 迟 抑 衰 成 降静 冬 凉 润 暗 质 (慢 ) 制 退 形
阴 下 内 右 北 地 夜
上下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之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xx学说与五行学说之关系通过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论述,说明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均属于唯物辩证观的哲学,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并且贯串于整个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的不同侧重点阴阳学说着重于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转化的关系。
阴阳学说用以解释宇宙,则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用以解释人体,则把人体看作是由各种对立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所组成的统一体;用以解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则就认为人和自然界亦是一个对立着的统一体。
五行学说则着重以“5”为基数来阐释事物之间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用以解释宇宙,则认为整个宇宙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生克制化组成的整体;用以解释人体,就以五行配属五脏、五官、五体、五志等来阐释其间相互生克制化的整体;用以解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则亦认为自然界的五运、五气、五方、五季等都可以内应脏腑,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同样存在着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因而也是一个整体。
两者的综合应用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虽然各有特点和侧重,是两种学说,但两者之间是有关联的,在医学领域中是综合应用的。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均是以阴阳、五行的各自属性及其各自相互关联的法则为理论指导,以临床可见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为客观指标,去分析、研究、探讨和阐释人体内在脏腑、经络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从而试图对人的生命活动进行较好的阐述。
故《类经图翼》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
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
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
”这就充分说明了在实际运用中,论阴阳则往往联系在五行,言五行则必须涉及阴阳。
如在探讨脏腑功能时,不仅脏腑可以分阴阳,各脏都有阴阳,而且各脏生理功能之间,确也存在着相互生克制化的关系。
反之,以五行的生克制化来探讨五脏之间相互关系时,同样又离不开五脏阴阳之间的相互联结和制约。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 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 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表现为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 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 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 前提和条件。 如:明与暗、上与下。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在相互依存的 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关系还体现 为相互资生、促进的过程。 如:气与血、兴奋与抑制、组织与功 能。
脉象分阴阳 部位:寸为阳,尺为阴 至数:数为阳,迟为阴 形态:浮大洪滑为阳 沉小细涩为阴
概括疾病证候 八纲辨证 表证、热证、实证属阳 里证真要大论》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 期。” 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确定治疗原则 调整阴阳,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归纳药物的性能
• 天地:宇宙和自然界 • 道:道理或规律;纲纪:法度 • 万物:众多的事物;父母:代表根源 • 生杀:指生长、发展、衰亡、毁灭 • 神明:物质世界的无穷变化 阴阳规律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
阴阳的特性
普遍性 阴阳的属性普遍存在于自然界 各种事物或现象之中,代表着相 互对立而又联系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属性普遍存在于自然界 一切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发展、 运动、变化过程中。
阴消阳亦消 阳消阴亦消 阴长阳亦长 阳长阴亦长
阴阳平衡,阴阳双方在彼此消 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阴阳的消长是绝对的,阴阳的 平衡是相对的。 事物就是在绝对的消长、相对 的平衡之中生化不息,发生发展 的。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指阴阳矛盾对立的双方,在 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 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 化为阴。 阴阳相互转化的条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灵枢〃论疾诊尺》 “故寒甚则热,热盛则寒。”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THANK YOU.
阴阳理论
阴阳对立
阴阳双方彼此对立,相互 制约,存在排斥、斗争的 关系。
阴阳互根
阴阳双方彼此依存,相互 扶助,存在依从、促进的 关系。
阴阳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双方 可以互相转化,阴可以转 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
五行理论
五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
五行相克
木、火、土、金、水之间按照特定的顺序依 次相生,促进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预防为主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注重养生保健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和情志等方 面来预防疾病。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
起源
中医起源于古代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发展历程
中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学术流派和发展重点,如汉代张 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
现况
现代中医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阴阳五行与中药治疗
阴阳学说
中药的性味归经是中医治疗的关键。中药 的性味归经是指中药具有寒、热、温、凉 四种药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并且归属于不同的脏腑经络。根据中药 的药性、药味和归经的不同,可以调节人 体的阴阳平衡。
VS
五行学说
根据五行养生法,中药可以按照五行属性 进行分类,如肝属木,与酸味、绿色、春 季等相应,因此治疗肝病多用具有酸味和 绿色属性的中药材,如柴胡和茵陈蒿等。 同样地,其他脏腑也可以通过五行养生法 来选择相应的中药材进行治疗。
中医与阴阳五行
01
02
03
阴阳学说
中医认为阴阳是宇宙的基 本规律,人体内部也存在 阴阳平衡的问题。
五行学说
中医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 体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 人体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五行各自的特性
1.木曰曲直、 4.水曰润下
2.火曰炎上、
3.土爰稼穑、
5.金曰从革、
(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
五行相生: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确定治则和治法 (1)治则 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相克——抑强扶弱
(2)治法
滋水涵木法 益火补土法
滋肾阴以养肝阴
温肾阳以补脾阳
健脾气以补肺气 养肺阴以滋肾阴 疏肝健脾
相生治法
培土生金法 金水相生法 抑木扶土法 培土制水法
补脾利水
泻肝清肺 泻心火滋肾阴
中医基础理论 之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
《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土
五行相乘:相乘为过度的克制
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木
五 行 相 乘
水
相乘
火
金
土
如:“木乘土”或“土虚木乘”
五行相侮:相侮即反克 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木
五 行 相 侮
相侮 水 火
金
土
如:“土反侮木”
相乘和相侮发生的条件:
A.某一行太强;
B.某一行太弱
五行乘侮规律示意图
(2)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阴盛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阴阳 偏盛 实证 调 整 阴 阳 阴阳 偏衰 虚证
伤阳 阳盛
伤阴
泻 其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有 余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兼阴虚(酌加养阴药)
阴虚
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 补 之主,以制阳光。) 其
阳虚
不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足
阴虚
阴不制阳
虚热证(阴虚则热) 阳虚(阴损及阳)
不能生阳 阳虚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阴虚(阳损及阴)
不能生阴
阳偏胜
阴偏胜
阳偏衰
阴偏衰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的原则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协调 平衡,促使阴平阳秘。
相克治法
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法
相生的治法如:滋水以涵木
中医基础理论之 藏象学说
戴幸平
一、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 象,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 外的现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 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 反映于外的征象。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脏腑:内脏的总称。 五脏:化生和储藏精气,包括心、肝、脾、肺、肾。 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包括小肠、胆、胃、大 肠、膀胱、三焦。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素问.金匮真言论》: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根 本条件。
《素问.天元纪大论》:“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四)阴阳的消长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此长彼长 此消彼消
热盛伤阴,寒盛伤阳
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五)阴阳转化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五)阴阳自和与平衡
《素问.调经论》:“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奇恒之腑(略):多具有藏的功能,包括胆、脉、脑、 髓、骨、女子胞。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二)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
藏象学说内容
五脏 六腑
奇恒之腑(略) 脏腑间的关系(了解)
五脏 —心
位置:
生理功能:
主血
主脉
主藏神
心主血
(1)主生血(心阳化赤)
水 谷 水谷 精微 水之 精微 津液
胃
脾 谷之 精微
营气
肺
血液
(2) 主行血
心藏神
神: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和情感活动
心的生理特性
1、主温煦:温煦全身 2、君主Biblioteka 官,神明出焉 3、喜静而恶躁,恶热恶火
心的外合外候
《难经》: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木
相生,子母 火
五 行 相 生
水
金
土
五行相克:相克为相互克制、制约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内经》: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木
相克 所胜所不胜
火
五 行 相 克
水
金
土
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
衡协调的关系。
生 木 克 生 火
2.相克关系传变
(1)相乘 (2)相侮
母子相传 心病子
母 病 及 子 母病及子 病 及 母 木乘土
相乘
肝旺乘脾
肝(旺)
脾病
我克 克我
脾(虚)
肾病
子病及母
肝病
土侮木
木 侮 金 金 乘 木 肺
脾虚肝乘
相侮
肝旺侮肺
肺(虚)
克我 我克
肝(旺)
肺虚肝侮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 (四)用于疾病的治疗 1.指导脏腑用药 药物的颜色、气味 2.控制疾病的传变
木 例:正常情 况下金能削 木,若木质 太硬,或金 属太软、太 薄,非但不 能削木,反 而倦刃缺口 相侮
水
火
金 相乘
土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心—火、肺—金、脾—土、肝—木、肾—水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相生关系传变 (1)母病及子: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到子脏。 (2)子病及母: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到母脏。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五脏属阴,六腑为阳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正常的生命活动——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
(三)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胜、阴阳偏衰
阴盛
实寒证(阴胜则寒) 伤阳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实热证(阳胜则热)
阴阳 偏盛
阳盛
阴 阳 失 调
阴阳 偏衰
伤阴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