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4)
![中医基础理论 (4)](https://img.taocdn.com/s3/m/79d317b5a5e9856a5712607b.png)
中医的基础理知识概要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
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
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
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
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五行学说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
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
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
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
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推算年度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规律。
脏象学说主要研究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经络学说与脏象学说密切相关。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
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根据史书记载我国远古医学典籍有《黄帝针灸》、《素女脉诀》和《神农本草经》即所谓“三世医学”。
“三世医学”后中医学的学术发展分别沿着“医经”和“经方”两方面发展。
汉以前计医经七家凡二百十六卷经方十一家凡二百七十四卷。
但这些典籍大多可能早已散失,所以从现存的医学文献来看,汉以后历代医药学家的学术主张和理论依据几乎都没脱离《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这几部古典著作的理论框架。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推荐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推荐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8a132851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8f.png)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推荐文档1.中医基本理论2.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分为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望指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如面色、舌苔、脉象等。
闻指听听患者的声音和气味,问指与患者交流询问病情,切指按摩患者的穴位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3.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原则包括辨证论治和防治两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及体质特点来判断病因病机,从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防治则是指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扩散,维护健康。
4.中医疾病分类中医将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
外感病是指由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等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如感冒、发热等。
内伤病是指由内部的情志、饮食、劳作等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如消化不良、失眠等。
推荐文档:1.《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权威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医书,它对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整理,是中医临床的重要参考书。
2.《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它是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最早、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中国古代针灸学著作的代表之一,它系统地介绍了针灸的基本理论、经络学说、穴位选择和操作方法等内容,是学习和理解针灸学的重要参考书。
总结: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治疗原则以及疾病分类等。
学习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对于理解和应用中医学是非常重要的。
推荐的文档《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和《针灸大成》都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对于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医基础理论非常有帮助。
中医基础理论(全)
![中医基础理论(全)](https://img.taocdn.com/s3/m/c5a50c25b9f3f90f77c61b90.png)
绪论1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2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32.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
4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主张“火热论“,属寒凉派;李东5垣,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属补土派;张从正,主张“治6病先以驱邪为要”,属攻邪派;朱丹溪,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7足”,属滋阴派。
84.中医四大经典丛书:①《黄帝内经》②《难经》③《伤寒杂病论》9④《神农本草经》10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病11与证的区别)126.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13间、地区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病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14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各异,这叫做“同病异治”;异病同15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16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17叫做“异病同治”;它们的判断依据是“证”的异同。
18中医学的哲学思想19精气学说20211.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与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源,也是推动宇宙万物22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
2324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运动是精气的基本属性;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25阴阳学说2627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8292.阴阳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可分性。
30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31五行学说32331.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34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5363.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3738注:色脉相符其病顺,反之,得克之脉则死,得生之脉则生。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d93f491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8c.png)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一、基本观念
1、五行理论
五行理论是中医自古以来一直最根本的理论,是中医思想的基础理论,是中医祖先所探索的有关自然规律的重要成果。
五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具有印象、相生、相克等属性和互动关系,它们组成了
一个统一的天地人统一体,共同调节人体生理、病理、精神状态等各个方
面的动态平衡。
2、阴阳理论
阴阳论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是指肉体和精神的虚实状态,
是以阴、阳之间的相生相克为基础的,是对外界环境与其内在变化的系统
性描述,它被认为是调节自然界流动变化的根本自然规律。
3、气机理论
气机论是指人体内的气活动机制,是指人体内各部位活动的基础,气
是调节人体机能的动力,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变聚稀之物,从而改变
人体的状态。
气是人体活动的动力,是控制体内各种活动的动力,也是行
使抗病能力和调节机能的动力。
4、血脉理论
血脉学是中医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以血液的流动为前提,认为血液
的活动机制是支配人体机能的基本要素,中医认为血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
本物质,认为血液的流动是维持身体机能的基本要素,血液的流动不畅会
影响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
中医的基础知识
![中医的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a40ecea2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d5.png)
中医的基础知识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的预防、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受人们喜爱和信任。
作为一名中医医生或学习中医的人,我们需要了解中医的基础知识,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中医,还可以帮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应用中医的理念和方法。
1. 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虚实强弱、藏象等。
其中,阴阳五行是中医最基本的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阴阳是指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代表着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2. 中医诊断中医的诊断方法有四个部分,即望、闻、问、切。
望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来判断疾病。
闻是通过听患者的语音、肠鸣等来诊断疾病。
问是通过与患者详细沟通,了解疾病的具体情况。
切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判断疾病的具体表现和病情。
3.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方法。
药物治疗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中药对患者进行治疗。
针灸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是一种按摩手法,可以调整身体气血的流通。
气功是通过身体的各种姿势和呼吸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中药中药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
中药可分为草本药、动物药、矿物药等多种类型。
中药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药物的性质和功效来调整和平衡身体内部的阴阳气血等各种因素,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 饮食调养饮食调养是中医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医认为,饮食与健康密切相关,通过饮食可以调整身体内部的阴阳气血等各种因素。
中医推荐多吃蔬菜水果、少食油脂肉类,饮食清淡易消化。
同时,中医也注重穴位按摩、气功等饮食调养方法,通过按摩穴位、呼吸调节等方式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总之,中医是一门古老而又神奇的学问,它不仅擅长治疗疾病,还注重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素质等各个方面。
了解中医的基础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中医,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38a5d2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b6.png)
注意事项
环境要安静,避免外界干扰;医生态 度要和蔼,注意保护病人隐私;手法 要轻柔、准确,避免过度用力或时间 过长;要结合望闻问诊,全面分析判 断。
2024/2/2
27
06
防治原则与策略
2024/2/2
28
预防为主,未病先防思想贯彻
强调养生保健
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调节 情志等方式,提高人体正气,预
望色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及皮肤、 黏膜、舌苔、排泄物等颜色,以了解 脏腑气血盛衰和病邪性质。
2024/2/2
望形态
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姿态 等,以诊察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 盛衰。
注意事项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有色光源 干扰;要全面观察,不可片面;注意 病人情绪变化对望诊的影响。
24
综合化
中医正在与西医相互融合,形成 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为
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7
02
阴阳五行理论
2024/2/2
8
阴阳概念及其关系
阴阳定义
阴指事物的阴暗、寒冷、 静止、内敛等属性;阳指 事物的明亮、温暖、活动、 外放等属性。
2024/2/2
阴阳关系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变 化的根本动力。
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事物正常发展 变化的基础,阴阳失调则 会导致事物出现异常变化。
9
五行概念及其生克关系
五行定义
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或 能量状态,代表事物的不同属性和相 互关系。
五行相乘相侮
五行之间相乘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 克制,相侮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向克 制。
五行生克关系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c23e049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4b.png)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9074be6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10.png)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整体观念和系统理论为核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学说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几个重点。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学解释万物生成发展变化的基本观点。
阴阳相对而存在,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阴阳动态平衡的失调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中医治疗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恢复健康。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之一。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代表了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基本物质和功能。
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决定了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中医通过运用五行学说来分析疾病发生和演变的规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医文化的独特财富。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对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调节气血津液的平衡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疾病的发生与气血津液的失调密切相关,中医治疗注重通过调整气血津液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四、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人体内部器官的整体观念和功能活动的理论总结。
中医将人体划分为五脏六腑,认为脏腑是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的关键。
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应的病理变化,中医通过诊断脏腑的病变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和脏腑学说等几个重点。
这些理论为中医学的运用提供了指导,并通过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维护健康。
在世界范围内,中医的独特理论和治疗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通过深入研究和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为人们的健康服务做出贡献。
同时,中医基础理论也需要不断地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中医的治疗效果和科学性。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c541b0d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83.png)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石,拥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它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注重平衡和谐。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以及病因病机学说等。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它认为宇宙万物都由两种相对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即阴与阳。
阴阳的关系是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与否决定了身体的健康状态。
中医治疗侧重于调整阴阳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
它将宇宙万物的变化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
五行相互生成、相互克制,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在中医中,五行学说被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判断五行的变化,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三、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
气是人体的精气之源,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津液是人体润滑和代谢废物的清除物。
中医注重调整气血津液的运行,保持它们的平衡和充足,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四、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理论描述。
脏器是指藏于体腔内的重要器官,腑器是指负责消化、排泄等功能的器官。
经络是人体内复杂的经络系统,负责气血的运行。
中医通过观察舌诊、脉诊等方法,判断脏腑经络的状况,从而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五、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外因和内因。
外因主要指环境、气候等外部因素,内因则是指体内的各种异常状态。
病因病机学说强调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整体状态和环境的适应性有着密切联系。
在治疗上,中医强调调整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以恢复机体的自愈能力。
总结起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以及病因病机学说等。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框架,指导着临床实践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中医基础知识点讲解
![中医基础知识点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805d2f02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d4.png)
中医基础知识点讲解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人对中医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其中的一些基础知识点还不够清晰。
本文将为大家讲解中医的一些基础知识点。
一、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等。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是古人通过观察天地万物,总结出的一种哲学思想,主要描述事物的两种对立面。
气血津液学说则是中医对人体内液体的分类和功能的理论,脏腑经络学说则是中医对人体脏腑和经络的认识和描述。
二、中医诊断方法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舌苔、舌质、面色等进行诊断;闻诊是通过闻患者的气味、声音等进行诊断;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情、病史、身体感觉等进行诊断;切诊是通过按压患者的穴位、脉搏等进行诊断。
三、中药学
中药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中草药和中药配方的药学学科。
中药可以根据其性味、功效、归经等不同方面进行分类和应用。
常见的中药有黄芪、人参、黄连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
四、针灸学
针灸学是中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利用针刺和灸熨等手段
治疗疾病的学科。
针灸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经络、平衡阴阳等方式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针灸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以上就是中医的一些基础知识点讲解,希望对大家了解中医有所帮助。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86b525d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ca.png)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的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为中医临床各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些关键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相互对立,如天与地、昼与夜、热与寒等;阴阳的相互依存,如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寒就无所谓热。
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阴阳之间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消长变化之中。
比如,四季的气候变化,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这是“阳长阴消”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这是“阴长阳消”的过程。
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比如,“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在人体生理方面,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
就组织结构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
就生理功能而言,兴奋、亢进属阳,抑制、衰退属阴。
在病理方面,阴阳的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阴阳偏盛,包括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阳偏衰,包括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二、五行学说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关系。
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比如,木燃烧生火,火燃烧后的灰烬成为土,矿石在土中经过冶炼成为金属,金属熔化成为液体即水,水滋润树木生长。
相克是指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比如,木扎根于土中,土能阻止水的流淌,水能够灭火,火能熔化金属,金属制成的工具可以伐木。
五行学说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在生理方面,五脏对应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五脏之间也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在病理方面,如果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失调,就会产生疾病。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58ea86d6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8d.png)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中医,又称为汉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种基本物质构成,并通过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变化规律。
脏腑学说则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有一套经络系统,通过经络的运行来调节气血,维持身体的健康。
病因病机学说则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2.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等外在表现来了解病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嗅患者的气味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来获取病情信息;切诊则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了解病情。
这四种诊断方法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医独特的诊断体系。
3. 中医的治疗原则中医的治疗原则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治疗时要考虑到患者的整体状况,而不仅仅是局部病变。
辨证论治则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拔罐等。
4. 中药的基本知识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种类繁多,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
中药的选用和配伍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以及药物的性味归经来决定。
中药的炮制方法也非常重要,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影响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
5. 中医的养生保健中医养生保健强调预防为主,主张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来维护身体健康。
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包括食疗、药膳、气功、太极拳等,旨在调和阴阳,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6. 中医的现代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中医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许多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都得到了现代科学的验证和支持。
例如,针灸治疗的镇痛效果、中药的抗炎作用等都已经被现代研究所证实。
中医基础理论(精选)
![中医基础理论(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9737bc9b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ab.png)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理论是中医医学体系的根基。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八纲辨证等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详细介绍。
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将自然界万物的发展变化和人体生命活动归纳为阴阳和五行两个方面。
阴阳是二元对立的哲学概念,代表事物的两个相对面,如寒热、虚实、内外等。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基础。
气包括天然之气和后天之气,血是人体内流动的液体,津液是人体体液的总称。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的运行和相互作用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三、脏腑学说中医的脏腑学说将人体的生理机能分为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脏腑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络脉系统,通过经络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保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经络学说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五、八纲辨证中医的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
八纲指的是寒热、虚实、表里、内外等八个方面。
通过观察病人的外部表现和症状,中医医师可以判断疾病的病机和归属,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它对中医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开展中医临床工作,还可以让普通人了解中医学的特点和优势。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b1c6121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79.png)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其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支撑,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将从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述、中医辩证施治理论、中医经络理论和中医五行学说等方面进行阐述。
概述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了许多方面,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等。
这些理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
中医辩证施治理论中医辩证施治理论是中医的核心理论。
中医认为人体内外的疾病是由于阴阳失调或五脏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等方法,中医可以辨证施治,即根据病情和辨证结果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经络理论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十四经络,贯穿全身,它们的运行和畅通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经络不仅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疾病发生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中医五行学说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自然界五行火、土、金、木、水为基础的理论。
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与五行有对应关系,相互影响,通过调节五行的关系来平衡人体的阴阳和脏腑功能。
总结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医辩证施治理论、经络理论和五行学说等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只有深入理解和运用这些基础理论,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的疗效,保护人们的健康。
以上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简要阐述,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探索。
通过不断加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的精髓,造福更多的人群。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46ef920c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2c.png)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的哲学思想、经络学说、五脏六腑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本文将以这些主题为中心,探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中医哲学思想是中医学的根本思想基础。
中医学以整体观念为核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受到自然界阴阳、五行变化的影响。
中医学还注重疾病的预防,主张“上医治未病”,即在人体尚未出现疾病前,预防疾病的发生。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认为人体内有多条经脉贯穿全身,通过经脉可以调节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
中医通过经络诊断,可以判断人体的气血运行是否正常,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五脏六腑学说是中医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认为人体内有五脏六腑的功能相互协调,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中医将五脏(心、肝、脾、肺、肾)与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相互关联,通过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个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方面组成。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中医在治疗疾病时注重调节阴阳的平衡,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五行学说是中医学中的一种方法论,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划分为五个基本元素(木、火、土、金、水),而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
在中医中,五行学说被用来解释人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根据五行学说的思想,进行治疗。
气血津液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认为人体内的气、血、津液是维持生命运行的重要物质。
气血津液的不足或紊乱可能导致人体发生疾病。
中医学通过调节气血津液,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上就是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简要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对于理解和应用中医学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学习和探索中医基础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治疗方法和理论体系,从而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
中医基础理论(完结)
![中医基础理论(完结)](https://img.taocdn.com/s3/m/c2f56542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ad.png)
中医基础理论(完结)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科。
它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和临床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和气血津液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产物。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脏象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认识,它认为人体内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脏腑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的解释,它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的运行和调节失常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基础理论的生理学部分主要研究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过程。
它包括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
通过学习生理学,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和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的病理学部分主要研究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证。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是指疾病发生的机制,病证是指疾病的表现。
通过学习病理学,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从而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的诊断学部分主要研究疾病的诊断方法和诊断标准。
它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和八纲辨证。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在表现来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嗅患者的体味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信息来诊断疾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来诊断疾病。
八纲辨证是将疾病分为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等八个方面进行辨证,从而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变部位。
中医基础理论的治疗学部分主要研究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治疗原则。
它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治疗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方法,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来治疗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caf427ecf84b9d528ea7ae8.png)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并有丰富的养生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
它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三部分。
2.中医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3.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包括中医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4.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认识的思想。
它是中医学对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5.恒动观念:中医学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这种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6.辩证观念:中医学运用矛盾的、整体的和运动的观点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思想,称之为辩证观念。
7.辨证论治:即辨证和论治的合称,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又是其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8.辨证: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9.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治疗方法的过程。
10.体征:能被观察到的客观表现称为体征。
11.症:即症状。
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
广义的症状包括体征。
12.证:又称证候。
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921b8aa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66.png)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是中国独有的医学体系,其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研究的核心。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学说以及中医诊断方法等内容,这些理论为中医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相对的方面。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维持着生命的正常运转。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阴阳学说被运用到疾病的辨证论治中。
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情况,判断患者体内阴阳平衡的状态,从而确定治疗方法。
五行学说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间的相互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内脏、经络、气血与五行关系密切,相互作用、相互调节。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五行关系的失调有关,通过调整五行关系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患者如果出现心脏病症状,可以通过调整火元素,如辅助运用冷镇心的草药来治疗。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经脉的分布和功能。
中医认为人体有12个经脉和8条奇经八脉,通过这些经脉和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和身体的阴阳平衡。
针灸和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都是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血学说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气是人体的生命之源,血则是气的载体和营养物质的运输通道。
中医认为,气血不足或者阻滞是疾病出现的主要原因。
因此,中医治疗中通常通过调整气血的运行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观念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内外环境、脏腑经络、气血阴阳都是相互关联而不可分割的。
在诊断和治疗时,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综合分析患者的体质、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采用个性化的辨证施治方法。
综上所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学说等内容。
这些理论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和依据,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维护人体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是提高中医技术水平的关键,也是中医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
【科普】中医基础理论-思维导图
![【科普】中医基础理论-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4fa1c8cd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87.png)
【科普】中医基础理论-思维导图一、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 :是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理论和诊疗方法的传统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 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科,为专业基础课性质。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理论体系的形成1、形成标志《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
2、体系的确立《难经》:阐释并发展《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第一部临床辨证论治专著。
(《伤寒论》)、(《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第一部中药学专著。
(二)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针灸学专著。
《脉经》: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病因学专著。
2、宋、金、元时期《小儿药证直诀》:儿科学专著。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3、明清时期温病学:温热邪气导致的外感热病理论。
《瘟疫论》:戾气导致外感热病理论。
《医林改错》:重视实践,发展瘀血致病理论。
4、近现代时期中西汇通:主张西学中用。
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指一个事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组织结构上不可分割。
在生理上互相联系。
在病理上互相影响。
在诊断上要综合分析。
在治疗上要整体考虑。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联系( 1)季节气候的影响生理:夏季多汗而少尿,冬季少汗而多尿。
病理:冬春季多呼吸道疾病,夏秋季多消化道疾病。
( 2)昼夜晨昏的影响生理:白天人体阳气盛,夜晚阳气较衰。
病理:白天病情较轻,夜晚病情较重。
( 3)地方区域的影响生理:南方人腠理多疏松,北方人腠理多致密。
病理:地方病,如瘿病(地方性甲状腺肿)。
(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辨别证候,讨论确立治则、治法。
证候: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症状:疾病过程中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总过程的病理概括。
症状与证候的关系: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病与证候的关系: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f9906dc9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15.png)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其中基础理论尤为重要。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经络系统、脏腑相表里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理论为中医诊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基础。
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人体内部各脏器系统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是由于脏腑功能紊乱导致的,因此在诊疗时要全面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而非只看症状表现。
阴阳五行学说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
阴阳理论认为世界和人体的运动变化是由阴阳两极相互作用产生的,阴阳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五行学说则将自然界的变化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行,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对应,指导中医临床诊疗。
气血津液理论中医认为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血是气的载体和养分,津液则负责滋润和代谢肌肉骨骼等组织,保证身体正常运作。
经络系统中医经络系统是一套复杂而系统的通道网络,贯穿于全身。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够调节脏腑功能,如果气血在经络中受阻,则可能导致病变。
因此,经络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之一。
脏腑相表里中医脏腑相表里理论是指脏腑是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同时脏腑与体表皮肤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脏腑相表里理论,中医可以通过观察体表的变化来判断脏腑功能的健康状况,为诊断提供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也为中医诊疗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只有深入理解和应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医诊疗的全局,提高临床疗效,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医学中医基础理论1、被称为“孤脏”的是()A三焦B肺C心D脾2、被称为“先天之本”的是()A肺B肾C肝D心3、称为“娇脏”的是()A肺B脾C肝D心4、“血汗同源”说明哪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A气与津液B气与血C血与精D血与津液5、心肝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A血液的运行与贮藏B气的生成C精的藏泻D气机的调节6、具有“明显季节性”的邪气是()A 寒B 风暑7、被称作“气之本”的是()A心B肾C肺D肝8、房劳过度,易损伤的脏腑是()A心B脾C肝D肾9、被称为“阴脉之海”的是()A任脉B督脉阳脉之海C冲脉D带脉10、六淫中最容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A寒邪B湿邪C风邪D燥邪11、具有“通调水道”功能是()A肺B肾C三焦D心12、下列因素中,易于蒙蔽心神的是()A瘀血B痰饮C结石D血瘀13、下列属于正治法的是指()A通因通用B寒因寒用C寒者热之D塞因塞用14、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A黄帝内经B本草纲目C神农本草经D难经15、下列脏腑中与二便的排泄均有密切相关的是()A膀胱B大肠C肺D肾16、具有化湿而恶湿特点的脏腑是()A心B脾C肺D肾17、金元四大家中“滋阴派”的代表人物是()A刘完素B张子和C李杲D朱震亨18、寒实证治疗应该()A热者寒之B寒者热之C寒因寒用D热因热用19、脾虚可制下列哪一项血行异常的是()A出血B血瘀C血行加速D血行迟缓20、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21、脾开窍于()A目B舌C唇D 口,其华在唇22、对血运和呼吸运动均有推动作用的是()A心气B宗气C脾气D卫气23、易伤肺的邪气是()A暑B热C湿D燥24、手的三阴三阳经交接于()A足B手C腹D胸25、“用寒远寒,用热远热”属于()A因人制宜B因地制宜C因时制宜D因体质制宜26、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A难经B伤寒杂病论C神农本草经D黄帝内经27、按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与肾经相表里的经脉是()A膀胱经B胆经C心经D三焦经28、发病的内部因素是()A感受邪气B正气不足C邪正相搏D体质因素29、最早提出“六经辨证”的医学家是()A张机B刘完素C叶天士D朱震亨30、“金元四大家”中“补土派”的代表人物是()A刘完素B张从正C朱震亨D李杲31、被称为“华盖”的是()A心B肝C肺D肾32、五行学说“土”的特性是()A炎上B稼穡C润下D曲直33、下列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的是()A三焦B脉C胆D女子抱34、被称为“刚脏”的是()A肾B肝C肺D心35、“君主之官”是指()A心B肺C脾D肾36、明清时期温病学说中创建“卫气营血”辩证的体系是()A叶天士B吴又可C吴塘D薛雪37、人体之气的运动称作()A气机B气化C升降出入D气机调畅38、下列不属于“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A为阴邪B重浊C趋下D易伤津液39、具有“宣发肃降”的功能是()A肺B肝C脾D肾40、人体生长发育迟缓,责之于气的哪项功能减弱()A固摄B温煦C推动D防御E气化41、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A《神农本草经》B《神农本草经集注》C《本草拾遗》D《新修本草》42、下列哪部著作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千金要方》D《中藏经》E 《诸病源候论》43、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辩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书()A《素问》B《伤寒》C《小儿药证直决》D《黄帝内经》E《难经》44、与维持正常的血液运行有关的脏器是()A肝脏与心脏 B 肝脏与肾脏C 脾脏与肺脏D心脏与肺脏E心脏、肝脏和脾脏45、下列属于“水谷气血之海”的是()A脾B大肠C小肠D胃E三焦46、未病先防应注意哪些原则()A精神愉快B饮食有节C起居有常D法于阴阳E以上都是47、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A上午B下午C前半夜D后半夜E黑夜48、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其生理病理以何为中心?()A五脏B精C经络D气海E六腑49、“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指()A急则护标B缓则护本C未病先防D既病防变E辨证施治50、下列何项不属于中医饮食养生所提倡的()A药膳保健B注意饮食卫生C 提倡饮食有节D克服饮食偏嗜E 强调高营养饮食51、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A水与火B木与土C火与金D金与木E水与木52、“大实有赢状”的病机属()A虚中夹实B真虚假实C真实假虚D虚实夹杂E实中夹虚53、“证”的概念是()A 疾病的名称B 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C 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体征D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的概括E以上都不对54、《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四时调摄的基本原则,其中春季养生应()A自曝于日B夜卧早起C春阳护阴D早睡早起E晚睡晚起55、气能生血的含义是()A生血的动力B生血的原料C生血的动力和原料D气能生津E气能补血中药学1、属于十九畏的配伍药对是()A川乌与草乌B巴豆与牵牛子C三棱与莪术D甘草与甘遂2、辛味药的基本作用是()A能和能缓B能燥能泻C能下能软D能行能散3、具有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功效的药物是()A麻黄B桂枝C生姜D香薷4、既能解表、升阳,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A.升麻B菊花C柴胡D葛根5、既能清热解毒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A牛蒡子B薄荷C紫花地丁D蒲公英6、延胡索不具有的功效是()A活血B止痛C行气D祛风7、下列药物能温通经脉、引火归原的药物是()A附子B干姜C肉桂D吴茱萸8、两药合用,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这种配伍关系属于()A相须B相使C相畏D相恶9、麦芽具有的功效是()A消食化积、行气散瘀B消食健胃、回乳消胀C消食除胀、降气化痰D 消食健胃、涩精止遗10、能清热熄风,又通络、平喘、利尿的药物是()A石决明B天麻C全虫D地龙11. 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是()A杜仲B紫河车C蛤蚧D冬虫夏草12. 丹参不具有的功效是()A活血化瘀B凉血清心C利水消肿D养血安神13. 对“中药”正确的描述应该是()A汤药B草药C中国生物的药物D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药物14、下列除哪项外,均具有健脾功效的是()A山药B苍术C薏苡仁D麦冬15、苦味药的基本作用是()A能和能缓B能燥能泻C能下能软D能行能散16、不具备止咳作用的是()A紫菀B海藻C款冬花D百部17、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本草是()A《开宝本草》B《炮灸论》C《神农本草经》D《新修本草》18、下列哪味药物不是止血药()A茜草B地榆C芦根D白茅根19、既可以祛湿,又能退虚热的药物是()A独活B秦艽C威灵仙D桑寄生20、苍术的功效是()A化湿、止呕、解暑B燥湿、健脾、祛风C燥湿、下气、除螨D 燥湿、温中、安胎21、生用泻下力强,炮制之后泻下力缓的药物是()A大黄B芒硝C番泻叶D芦荟22、车前子入煎剂宜()A后下B先煎C另煎D.包煎23、为了增强药物的活血作用,宜采用()A蜜炙B酒炙C醋炙D姜炙24、下列药物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的药物是()A附子B干姜C肉桂D吴茱萸25、旋覆花入煎宜()A冲服B包煎C另煎D烊化26、薄荷入煎剂应()A后下B先煎C另煎D包煎27、下列除哪项外均具有凉血的作用是()A牡丹皮B丹参C郁金D肉桂28、益母草具有的功效是()A活血通经、利水消肿B活血调经、除烦安神C活血通经、引火下行D 活血通经、下乳消痈29、临床应用活血化瘀药最常和哪类药物配伍()A行气药B补阴药C消食药D安神药30、郁金不具有的功效是()A活血止痛B行气解郁C利胆退黄D利尿通淋31、莱菔子具有的功效是()A消食化积、行气散瘀B消食健胃、回乳消胀C消食除胀、降气化痰D 消食健胃、涩精止遗32、具有燥湿化痰、祛风解痉的功效是()A半夏B旋覆花C天南星D白芥子33、既能泻火解毒,又能清利湿热的药物是()A黄连B梔子C黄芩D黄柏34、功能清热解毒、善于治疗肠痈的药物是()A金银花B蒲公英C败酱草D鱼腥草35、酒炙活血作用好,炒炭多用于出血症的药物是()A大黄B芒硝C火麻仁D芦荟36、肝风内动、惊痫抽搐、寒热虚实皆可配用的药物是()A钩藤B天麻C蜈蚣D地龙37、厚朴的功效是()A 化湿、止呕、解暑B 燥湿、健脾、祛风C 燥湿、下气、除螨D 燥湿、温中、安胎38、即可祛风、又能解表的药物是()A独活B秦艽C威灵仙D鱼腥草39、功能利湿去浊,善治膏淋的药物是()A萆薢B石韦C茯苓D茵陈40、有杀虫作用,又能行气、利水的药物是()A使君子B苦楝皮C槟榔D雷丸中医内科第四部分中医内科学1、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
A、卫表B肝脏C肾脏D心脏2、咳嗽的病变主脏在()A、肝B肺C心D脾3 哮喘的病理因素以()为主。
A 瘀B 痰C 风D 燥4 肺痈病情顺逆的转折点是()。
A 表证期B 成痈期C 溃脓期D 恢复期5 肺痨病因中属于外因的是()。
A 感染痨虫B 禀赋不足C 酒色劳倦D 病后失调6 下列不属于肺胀病理因素的是()。
A 痰浊B 水饮C 血瘀D 痨虫7、由邪气实导致的胃痛属于()。
A、不荣则痛B失养致痛C虚痛D不通则痛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胸痹原因中性质属实的()。
A、寒邪内侵B肝郁气滞C过食肥甘D年迈体虚9、不寐心脾两虚证用()治疗。
A、归脾汤B龙胆泻肝汤C黄连温胆汤D银翘散10、不属于厥症实证的治疗原则的是()。
A、开窍B益气C化痰D避秽11 惊悸和怔忡皆属于()。
A 胸痹B 心悸C 癫狂D 厥症12 痞满的基本病位在()。
A 胃B 肝C 肾D 心13 泄泻基本病机为脾病与()。
A 湿盛B 血瘀C 痰浊D 气滞14 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为()腹痛。
A 热性B 寒性C 气滞D 血瘀15 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食入之谷物,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是谓()。
A 呕吐B 噎膈C 反胃D 痞满16 不属于鼓胀临床主要表现的是()A 腹大胀满B 绷急如鼓C 皮色苍黄D 小便淋漓涩痛17、内伤头痛之病机多与()脾、肾、相关。
A、肝B膀胱G三焦D小肠18、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证的病症,其中(病的)尤为本重要特征。
A、身黄B目睛黄染G尿黄D头发黄19 下列不属于痢疾主证的是()。
A 腹痛B 里急后重G 多食D 痢下赤白黏冻20 跌扑损伤导致的胁痛其病理因素多为()所致。
A 寒凝B 热盛G 气滞D 瘀血21 实则清利,虚则()是淋症的基本治则。
A 解毒B 化毒G 祛毒D 补益22 根据有无神志障碍,中风有中()中脏腑之区分A 寒热B经络G 阴阳D 虚实23 为了防止疟疾,应加强灭()卫生工作。
A 苍蝇B 老鼠G 蚊D 臭虫24 水肿患者饮食方面宜限制()的摄入A 油B 醋G 盐D 味精25 头晕的基本病理变化不外()两端。
A 虚实B 上下G 内外D 高低26 郁证病因总属情志所伤,发病与()的关系最为密切肝G 三焦 D 小肠27 腰痛因外感引起者,治疗时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