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心学年论文的最终稿:布洛陀歌圩的起源与发展
布洛陀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
布洛陀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布洛陀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布洛陀是一种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表演艺术,被誉为“梅花三弄”的最高境界。
布洛陀是以琴、棋、书、画和诗为基础,并加入舞蹈、武术、音乐、戏曲等元素的综合艺术形式,最初起源于清代,流传至今。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布洛陀艺术的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布洛陀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加强布洛陀的宣传和普及。
利用各种渠道,如电视、报纸,以及互联网等,向更广泛的人群传播布洛陀文化。
同时,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了解布洛陀的特点和价值,以激发人们的兴趣和参与。
其次,必须建立起更为完善的保护机制,加强对布洛陀艺术的法律保护。
应该明确规定布洛陀的传承和开发成为一个文化需求和必要任务,并制定相应的专门法律和法规来保护和规范布洛陀的传承。
此外,应建立一个专门机构来负责对布洛陀文化进行保护和推广。
再次,要加强对布洛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深入挖掘,建立起完善的文献资料和传承体系。
应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传帮带”机制,通过教学、演出等多种途径,来推广布洛陀艺术,确保其传承发展。
最后,还要加强对布洛陀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布洛陀的传承应该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方式创新和发展。
例如,可以融合现代舞蹈和音乐元素,使其更加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性,吸引更多年轻受众。
同时,还可以将布洛陀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产生更多创新的艺术形式。
综合来看,保护传承布洛陀文化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更是推动文化多元化、推动民族文化独特性的重要举措。
我们有责任将布洛陀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掌握、喜爱这项传统文化,让它成为中华文化中的瑰宝,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份文化遗产。
壮族布洛陀文化论文中国社会位置论文
壮族布洛陀文化论文中国社会位置论文壮族布洛陀文化论文中国社会位置论文认识自我与认识当下【摘要】布洛陀文化的重构,为壮民族带来了认同的基础;布洛陀文化是壮族人民生活和生命的指南,宗教的经书和释义为人们的生活秩序提供了神圣的合法性,是一套信仰体系。
田阳敢壮山布洛陀信仰及其文化代表了中国当代民间信仰的一幅基本图景。
【关键词】壮族;布洛陀文化;中国社会;位置壮族布洛陀信仰的重建现象,是应因现实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果。
布洛陀文化的重构,为壮民族带来了认同的基础;现代社会的布洛陀文化的重构则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机遇带来了新的课题。
一、民族文化复兴推动民间信仰的重构牟钟鉴先生在《从宗教学看壮族布洛陀信仰》中对壮族布洛陀信仰进行研究时指出:“布洛陀信仰的复兴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民族宗教信仰文化重构的社会现象,反映了传统的复苏、民众的需要和时代的特点。
”①对此,时国轻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将布洛陀信仰的重建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敢壮山周边群众对敢壮山神灵世界的恢复和重建,在这一阶段,山上的神灵世界以佛教的观音、弥勒佛和如来佛以及道教的玉皇、八仙和同属佛、道教的关帝等神为主,这一阶段的重建是当地群众对广义布洛陀信仰中创生性部分的重建,是一种自发的重建;第二阶段是2002 年古笛先生发现“敢壮山是布洛陀遗址”后,经过文化公司的运作(媒体的宣扬、学者的认证),政府介入布洛陀文化旅游开发,……。
在这一阶段,当地政府和专家学者试图重建的是狭义的布洛陀信仰,而对广义布洛陀信仰中的创生性部分清整和遮蔽,是自觉的重建。
第三阶段是“共建”阶段,经过政府、学者和当地群众之间的反复“博弈”,政府默许了群众自发重建阶段的神灵—关帝、观音、玉皇和弥勒佛等神的存在,群众也接受了布洛陀、女米洛甲和守护神,并参加对布洛陀像的开光、祭祀等活动。
在第三阶段,经过各种力量的反复“协商”,布洛陀信仰重建过程进入新阶段,可以说在当地政府、学者和群众的“无意共谋”和“误解共致”中,广义的布洛陀信仰得到恢复和重建。
布洛陀文化传承研究
THANKS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布洛陀文化传承地区也面临着开发与保护的矛 盾,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传统文化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
缺乏系统性的保护措施
目前,针对布洛陀文化传承的保护措施尚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和持续 性,难以有效地解决传承中遇到的问题。
布洛陀文化传承的机遇与前景
国家政策支持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出台了一系列 政策措施来支持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布洛陀文化传承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有助于吸引更多游客,增加地方经济收入,促进经 济发展。
布洛陀文化传承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培养传统艺术人才
布洛陀文化传承在艺术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有助于培养传统 艺术人才,发扬和传承民族文化艺术。
增强文化自信
通过学习和传承布洛陀文化,艺术教育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民族 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感,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旅游业的带动作用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布洛陀文化传承地区也逐渐成为了旅游胜地 ,通过旅游业的带动,可以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教育普及与推广
通过在学校教育中增加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可以提高年轻一代对 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04
布洛陀文化传承的策略与方法来自强布洛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布洛陀文化传承研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布洛陀文化概述 • 布洛陀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内涵 • 布洛陀文化传承的现状与挑战 • 布洛陀文化传承的策略与方法 • 布洛陀文化传承的实践与应用 • 结论与展望
壮族布洛陀文化的生态思想探究
壮族布洛陀文化的生态思想探究壮族布洛陀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壮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山区地区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
布洛陀文化具有深厚的生态思想,反映了壮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依赖,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本文将从壮族布洛陀文化的历史渊源、精神内涵和具体表现等方面,探讨壮族布洛陀文化的生态思想。
一、历史渊源壮族布洛陀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
在未有文字记录的年代,壮族先民就在布洛陀的环境中生息,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壮族人民创造性地利用和保护了布洛陀地区的自然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文化。
布洛陀地区地势奇峻,山高水险,自然资源丰富。
在这种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壮族人民逐渐形成了一种尊重自然、依赖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
布洛陀文化在壮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精神内涵壮族布洛陀文化的生态思想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依赖,以及对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上。
在壮族传统文化中,布洛陀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壮族人民心中的圣地和生态信仰的象征。
在壮族人民的信仰中,布洛陀是与山水有关的宇宙中心,是生态环境的源泉和精神家园,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象征。
壮族人民敬畏布洛陀,视山为母,水为祖,认为山是生命的源泉,水是生命的灵魂。
他们传承着对布洛陀的崇敬和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形成了“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的生态理念。
壮族人民相信,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生存的根本及生态平衡的永续。
布洛陀文化还具有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观念,即“雷公助人劳动,山神保人平安”。
这体现了壮族人民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会祈求自然神灵的保佑和庇护,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十分注重保护自然环境,遵循自然规律,不破坏山水资源。
三、具体表现壮族布洛陀文化的生态思想在日常生活和宗教仪式中有着丰富的具体表现。
壮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十分重视。
布洛陀诗经简介
布洛陀诗经的简介作者:钟星写这篇文章是为认识真正的布洛陀。
使用《布洛陀诗经.译注》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主编,1991年版。
布洛陀是壮族,布依族和西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一个始祖神。
布洛陀诗经,是村民如果家里有什么灾难病痛请师公来念的经文。
这种经文除了出版的,不出版的还有很多。
但都是基于现象原理通过不同的分支的情况修订的,有些事通过口头传授,有些巫公巫婆并不识字,出版的也不少,比如壮族的《布洛陀诗经》布依族的《摩经》彝族的《毕摩经》都属于相同原理产生的不同内容和用处,《布洛陀诗经》比较完整,涉及创天地,造人,造万物,人的感情现象,和优化人的感情。
虽然是神话,但是解开神话背后的含义,每一篇都涉及了实际的应用原理。
布洛陀壮语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鸟托起的人,而布洛陀出场,就带有么渌甲,壮语意思是,鸟夹着的已婚女性。
这两个象形,鸟托起的人,在河姆渡一期7000年期就出现,两个双鸟托起的花和圈圈,河姆渡二期是双鸟夹火球6500年前。
当然文物不够完整,但是两个文物同在文化传承的地区出现,那么就已经有了线索。
当然这个线索暂时放下,因为要证实需要很多现实的传统和文化以及更多的文物证据,这里先不说这些,我们只需要布洛陀么渌甲出现的时间已经非常久远,我们在这之需要理解布洛陀真正想表达的意思,理解表达意思也能证实。
布洛陀诗经的神话是夸张幽默的故事,就是理解之前首先要理解这个现实,而不是理解故事内容会不会真实的,神话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现实中是没有的。
目的只是在吸引人去听,是一种艺术方法,对艺术的定义,就是有吸引人力的人的作品,编写神话故事,也是这个目的,因为宗教是教育,如果没有人去听去看,那么首先起步就失败了。
现代人的生活中的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源自宗教。
首先农业山海经:帝俊生后稷。
历法(时间周期)和计数法:羲和生十日(计数法),嫦羲生十二月(时间周期)。
礼仪:民间的各种礼仪,比如婚礼和葬礼,送花,祭祀仪式,,,。
歌墟源流壮族歌圩与其他民族歌场之比较
四、传承与发展
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和社会的变迁,柳州鱼峰歌圩新歌俗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 许多挑战。为了保护和发扬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柳州鱼峰歌圩新歌俗。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收集整理民间歌谣,培养新的传承 人等方式,保证其文化的延续性。
总的来说,“三月三”是一个具有浓厚民俗气息和历史文化内涵的节日,它不 仅是壮族的重要节日,也是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壮族的窗口。希望这个节日能 够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壮族的传统文化。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柳州鱼峰歌圩,作为柳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歌圩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 底蕴深厚。它以其独特的歌唱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人的和探索。 本次演示将从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歌唱形式等方面对柳州鱼峰歌圩新歌俗进 行深入探讨。
壮家山歌是壮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瑰宝。它源远流长,从唐代开始,经过一千 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那些千锤百炼的歌颂 语言和美好动人的艺术音符,表现了壮族人民的创造精神,是中国少数民族文 艺园地里不可缺少的一支奇花异蕾。壮家人们珍视歌墟,历代相沿不断。而各 地歌墟又各有不同的唱法。壮话把山歌的本体称为“圩遇”
除了唱歌跳舞之外,壮族人民还会在节日期间进行很多有趣的活动,比如抛绣 球、抢花炮等等。这些活动充满了浓厚的民俗气息,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 的魅力。
在三月三这个节日里,壮族人民不仅能够享受到自己的传统文化,还能够展示 自己的美丽和自信。而这个节日也是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壮族的窗口,让更多 人了解和欣赏壮族的传统文化。
柳州鱼峰歌圩新歌俗以歌唱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从而 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状况。最后,它体现了民间智慧。柳州鱼峰歌圩新歌俗在创 作过程中,融入了民间智慧,使得其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关于布洛陀的神话故事
关于布洛陀的神话故事篇1:营造凡间布洛陀与母勒甲来到凡间,五个孩子已经变成五座山,山不能再走了,那一股难以割舍的亲情,牵住了布洛陀夫妇的双脚。
特别是母勒甲,那五座山就是她的孩子,做母亲的怎能忍心抛下孩子远去?于是,从山顶下来,他们便在一处朝南开的岩洞里住了下来,开始了营造凡间世界的使命。
这座岩洞,后人称之为“母娘岩”。
母娘岩位于敢壮山南面,其前面为连绵的丘陵,后面为环绕的群山。
洞口朝南面开,洞里陕小潮湿,高低不平,洞外山石嶙峋。
布洛陀扶着母勒甲走到这里,他打量了一番这洞里洞外,只觉得这地方前方开阔,视野宽广,是造就凡间的好地方。
于是,他放下母勒甲,自己走进岩洞里,只见他定定地站着,突然间右手一挥打了个圆圈,洞内旋起一阵山风,把岩洞四周石壁钻开形成一个宽畅的大山洞。
紧接着,他又转过身来走出洞口,左手朝洞外一挥又划转回洞里,那嶙峋的山石便连根拔起,飞进山洞,形成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把洞厅装点成恰似一座宫殿。
完了,他又呼风唤雨,在敢壮山的西面开出了一条溪流,在连绵的坡丘山地播撒树籽,栽种百花,使光秃秃的敢壮山很快变成绿树掩映,花草满山的好地方,但是,这一切依然不能引起母勒甲的兴趣,她住进岩洞以后,依然愁容不展,终日郁郁不欢。
她想孩子想得快疯了。
特别是当布洛陀外出做工的时候,她经常独自一人盘腿而座,整天不吃不喝。
一天,布洛陀又不在了,母勒甲又想起了孩子。
她越想,思子越迫切。
于是,她鬼使神差地在一堆黄泥巴上屙了一泡尿,跟着便坐了下来,抓起尿湿了的黄泥,捏了一个又一个的泥人。
……不多不少,母勒甲整整捏了五个泥人,分别摆放在自己的面前。
泥人没有头发和眉毛,她找来龙须草,给泥人安上眉毛和头发;没有肠子,又找来通心草给接成肠衣……母勒甲端祥着面前的泥人,开心地笑了。
她好像又看到了五个孩子回到身边,不禁轻声地一个个地唤起先前五个孩子的名字。
谁知这一唤,五个泥人竟然活起来了,会说话了,一个个都朝着母勒甲身边围过来了。
母勒甲凝视着自己捏的泥人,五个泥人真的已经变成赤身裸体的活人。
论民族节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
论民族节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摘要】布洛陀文化发源于广西百色市田阳县,其民俗文化旅游节一直力求成为壮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和区域旅游开发的良好载体。
目前,珍视并发挥其经济价值,在注重保护与传承的同时进行改良与创新,并赋予其现代社会的新功能,对当地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布洛陀文化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一、布洛陀文化简介布洛陀是源于壮族先民氏族部落社会的一个神话人物,由于他的历史贡献而在氏族部落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人们把本民族的文化创造加在他的身上,把他神化,使他成为一位壮族及其同源民族先民认同的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
酷爱歌唱的壮族先民在民间神话、故事和传说的基础上,以壮族民歌中最常见的五言排歌为基本形式来传唱始祖布洛陀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丰功伟绩,形成了一部壮民族口传史诗。
唐宋时期,壮族民间出现了用汉字形、音、义构造的古壮字(又称土俗字)。
大约从明代起,这部口传史诗在口头传唱的同时得以古壮字书写的形式保存下来,其中有一部分变成壮族民间麽教的经文。
壮族布洛陀口传史诗内涵深远、风格独特、自成体系。
主要有如下六个方面的内容:布洛陀创造天地、造人、造万物、造土皇帝、造文字历书和造伦理道德。
此外,民间祭祀布洛陀时也有唱颂布洛陀的内容,而布洛陀歌圩也有关于唱颂布洛陀的歌。
在歌圩开始之前,人们除了要上山祭祀布洛陀外,都要先唱布洛陀古歌,包括祭祀歌和创造歌。
全诗长达万行,自古以来以口头方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一带传承。
但是,由于历史及其他各种原因,壮族布洛陀口传史诗已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亟待抢救与保护。
二、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的诞生与发展1958年,壮族文学史编辑室就开始收集布洛陀相关资料,1986年布洛陀经诗作为麽教经文被确认,并于1991年出版《布洛陀经诗译注》。
2004年,《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的出版,标志着布洛陀民间文学研究达到一个系统完整的水平。
2002年广西壮族文化名人古笛先生来到敢壮山后,根据大量遗迹和材料,认为敢壮山是壮民族的发源地,是壮族始祖布洛陀的家乡,这种判断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接下来对此相关的学术研究热情高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亚洲民族学会、广西壮学会、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民族研究所、广西博物馆等专家学者先后到敢壮山考察、考证,认为这里是布洛陀文化的发祥地,是布洛陀文化圣山,是壮族人民的精神家园;布洛陀是珠江流域原著民族的人文始祖,可与炎帝、黄帝平起平坐。
句町文化与壮族始祖布洛陀文化
句町文化与壮族始祖布洛陀文化关于《句町文化与壮族始祖布洛陀文化》,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句町文化与壮族始祖布洛陀文化作者:未知毋波建立句町国毋波受汉武帝威德的影响,于西汉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率部归附了汉朝,句町民众正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其世居之地亦正式列入了祖国版图。
在壮语中“句町”可作为“大盟”或者“大盟主”之泛称。
史载:句町国是春秋战国时代由句町、进桑、漏卧等氏族部落联盟发展而成的古代方国,从汉昭帝始元六年诏封毋波为王开始,句町王国一直延续到萧齐被梁朝取代之时(公元前81-公元502年)。
历时达583年。
毋波率部从建水、通海北上,进击滇池地区;又从安宁、楚雄西进,攻占大理一带的菜榆、姑缯;通海在句町王毋波统治时代,曾是其控制滇中和滇西地区的行政中心。
毋波奉汉昭帝调遣,“率其邑君长人民”参加平息滇中和滇西地区的反叛,大破益州,“斩首捕虏五万余级,获畜产十余万”,为维护西汉中央王朝的统治立了大功;汉昭帝于始元“六年秋七月”,册封毋波为句町王;他晋爵为王以后,曾使句町国盛极一时。
著名历史学家江应探先生在其《中国民族史》中说:“益州‘大破’之后,滇国的实力下降,滇王的地位亦不复存在了,时距益州郡的设置仅二十七年(公元前109-82年),代之而起者是钩(句)町侯亡(毋)波”,“句町人”在滇的统治持续了54年之久。
古句町国的文化遗存百越先民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特征是:有肩石斧、有段石锛和彩色印纹陶等典型器物。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文化人类学者梁钊韬教授指出:“在石器方面,除发现大量双肩石斧外,还发现不少背部隆起作梯形或方形石锛是基本的原始工具。
浙江、福建和粤东,除上述特色外,则以有段石锛为特征……陶器以红色、灰黑色的夹砂粗陶和泥质细陶为基本的特征,具有这些文化特征的地带就是古代越人活动的地带。
”滇东南地区的遗址,主要有麻栗坡县小和洞遗址、文山灰土寨遗址、广南县龙脖山洞遗址、广南县珠林弄卡遗址、西畴县畴阳河流域遗址。
布洛陀论文布洛陀文化论文传承场论文
布洛陀论文布洛陀文化论文传承场论文布洛陀论文布洛陀文化论文传承场论文论布洛陀文化的传承场【摘要】布洛陀文化是以始祖布洛陀崇拜与信仰为核心而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文化现象,布洛陀文化的传承是在一定的文化传承场中实现的,因此,传承场是布洛陀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的重要基础。
本文主要对布洛陀文化的传承场进行简要的分类,并分析这些传承场在动态的文化传承过程中所发生的演变情况及发展的特点。
【关键词】布洛陀;布洛陀文化;传承场布洛陀是存在于壮族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一位智慧老人,他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是壮民族文化的创始者和先行者,因而在壮族及其先民心目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崇高地位。
布洛陀文化便是以布洛陀崇拜和信仰为核心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壮族及其先民崇奉布洛陀为创世神、始祖神、宗教神和道德神,并尊崇其旨意调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观念性体系”。
[1]它自产生之日起就深深地植根于壮族先民及其后代子民生活的土壤之中,而且随着历史的前进不断地传承与发展。
大家知道,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定的传承场,正如磁力的运动要借助并形成一定的磁场一样。
布洛陀文化的流布与传承也正是依靠着各种各样的传承场在壮族民族文化中显示出其蓬勃的生命力。
一、布洛陀文化的传承场“传承场”是传承赖以实现的中介实体。
就传承而言,“场”包括以下两个含义:一是时空概念上的场,即特定的场所和环境;二是类似于物理学范畴的能量场,一种无形的作用力和作用空间。
[2]由此,笔者将根据传承方式的不同和传承内容的差别把布洛陀文化的传承场分为六种,即仪式传承场、节日传承场、歌圩传承场、具体有形的实物传承场、学术空间中的传承场以及旅游环境中形成的传承场。
(一)仪式传承场仪式,是人神之间的桥梁,是“按某种规定程序而进行的由传统习惯发展而来、并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行为方式”。
[3]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仪式传承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壮族的民间信仰和民间文化中存活着各种相关的仪式,布洛陀文化自然而然地在仪式的空间中得以生存和传承发展。
城镇化背景下布洛陀信仰的实践转变及其建构困境
城镇化背景下布洛陀信仰的实践转变及其建构困境布洛陀信仰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种传统信仰,受到了城镇化背景的影响,其实践方式发生了转变,并在建构过程中面临一些困境。
城镇化是以城市化为主要标志的社会现象,城市在经济、人口、社会结构等方面发生了质的改变。
城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布洛陀信仰也受到影响。
布洛陀信仰在传统时期主要通过家庭世代相传的方式传承,信众凭借对信仰的虔诚和仪式上的参与来实践信仰。
在城镇化背景下,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家庭传承的机会变得更少,信仰传承出现断层,信众们对信仰的参与程度下降。
面对布洛陀信仰实践的转变,有些信众开始采取个人化的方式实践信仰。
他们通过在家庭中摆放布洛陀神像、供奉祭祀,甚至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来表达对布洛陀信仰的信仰和敬仰。
这种个人化的实践方式,虽然有助于信仰的传承和延续,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偏离了传统信仰的本质。
传统的布洛陀信仰是一种群体性的信仰,信众们通过集体的仪式和祭祀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拜。
个人化的实践方式无疑削弱了信仰的社群性和仪式性,使得布洛陀信仰的核心价值逐渐淡化。
布洛陀信仰在城镇化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建构困境。
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较快,传统的村镇结构逐渐消失。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的社会网络重心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布洛陀信仰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
在城市化过程中,新兴宗教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也对布洛陀信仰的传承和建构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新兴宗教的出现和现代的科技文化给传统信仰带来了冲击,吸引了部分信众的注意力,也对布洛陀信仰的传统建构产生了竞争。
城镇化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追求物质、享受和个人主义的生活方式,这与布洛陀信仰崇尚简朴、自律和无私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冲突。
面对这些实践转变和建构困境,布洛陀信仰需要找到新的路径和方式。
一方面,可以通过相关民间组织的倡导和宣传,加强布洛陀信仰的传承和教育,引导人们重新关注布洛陀信仰的核心价值,加强信众对信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论文化始祖神话传承中的“变”——以壮族神话中布洛陀、姆六甲关系为例
论文化始祖神话传承中的“变”——以壮族神话中布洛陀、姆六甲关系为例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无论是目前仍以口耳相传的活形态留存于民间的神话叙事,还是已固定为文字形态的神话文本,其内容与形式都不是其产生时的初始形态,因此“布洛陀”“姆六甲”的关系往往是因时而异动态发展的。
从神话产生的客观可能性而言,目前见到的大多数神话虽然在“布洛陀”与“姆六甲”的排序上将“姆六甲”放在后面,但在二者的实际产生包括相应神话的产生方面“姆六甲”却要远早于“布洛陀”,这个结论可以从不同的壮族神话中找到依据,并描绘出大致的祖先谱系。
其中祖先神的第一个节点是“女神姆六甲”的产生,即混沌世界中出现一团旋转的气体→气体凝聚成三黄神蛋→拱屎虫的作用使三黄神蛋划分为三界→三界中生出花→花中生出姆六甲。
在这个女始祖产生的系列中包含了大量的史前文化信息,如混沌中创世是世界性的神话母题,也是诸神产生的客观背景。
接下来的“气与卵生三界”母题则是“宇宙卵”与“三界观”的巧妙结合,在强调“拱屎虫”创世作用的叙事中,既显现出动物图腾或动物开辟神的影子,也通过拱屎虫与粪球的巧妙联系暗示出壮族稻作文化的雏形。
同样,“花生姆六甲”的母题,既与“华夏族”的“华(花)”一样,显现出植物图腾的文化内涵,同时又与“开花结果”的植物繁衍规则相吻合,隐喻着女神的繁殖能力。
所以,许多壮族地区不少民众又将姆六甲作为与生育有关的“花婆”或“花王圣母”。
神谱序列的第二个节点是男神布洛陀的产生。
神话中有两种情况,一是布洛陀自然产生;二是姆六甲生育布洛陀。
第三个节点是布洛陀产生之后的延续性神谱。
主要是布洛陀之后产生的布伯(战神、英雄神)→布伯生伏羲兄妹(又称“伏依兄妹”)→伏羲兄妹灾难后繁衍人类(晚近的男女祖先神)→人类再生之后产生的英雄神岑逊、莫一大王等。
(听赏)壮乡美
古代歌圩由来的传说:
壮族歌圩源于氏族部落时代的祭祀性歌舞活 动,但进入社会发展后期,这种祭祀性活动 逐渐演变成以民众间的交流为主,并且多着 重于歌唱活动而淡化“舞”的色彩,久而久 之便形成了群体性的歌圩活动。
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节 日性聚会歌唱活动形式,壮语称为"圩欢"、" 圩逢"、"笼峒"、"窝坡"等。歌圩在壮族地区 有不同的称谓,但均有"坡地上聚会"、"坡场 上会歌"或"欢乐的节日"的意思。它是壮族民 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 的场所。由于这种活动相互酬唱,彼此对歌, 所以古人称之为"墩圩"。
音乐的结晶,是经过时间淘洗 的艺术珍宝,在唱法上都自成 体系,有一套独特的演唱艺技。 浅显地说就是“民间唱法”罢。
广西原生态唱法代表人物:
黄春燕
《壮乡美》
嘹歌
嘹歌得名,有三种说法: (一)衬词说。唱歌时都用“嘹嘹”的
衬词作调子来唱。
(二)据《壮族民歌古籍集成》记载, 田东“那料”是嘹歌的主要传唱地, “料”与“嘹”同音,所以称那料人唱 的歌为嘹歌。
原生态民歌
以前声乐界公认在我国具有三种唱法,即:
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
在2004年8月山西左权举行“全国民歌南北 擂台赛”以后,专家发现许多民歌不经过任 何雕琢、包装和美化,他们如自然界原始状 态的东西清新自然,歌声美如天籁之音。这
使专家们引进了“原生态”这个自然科学
的概念
原生态唱法是淳厚的民间
(农历三月初七和初八)这个双休日,我到 了敢壮山去赶歌圩,看到这里人山人海,山
浅析壮族布洛陀神话的文化内涵
浅析壮族布洛陀神话的文化内涵壮族布洛陀神话是壮族民间传说中的一个重要神话故事,它源于壮族民间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布洛陀神话的起源、神话角色、神话主题以及神话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深入探讨其文化内涵。
壮族布洛陀神话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壮族人对自然环境的崇拜和对生命力的祭祀。
布洛陀是壮族语中的“神灵”之意,是壮族人对自然力量的呼唤和崇奉。
布洛陀神话中的角色包括自然界的神祇、英雄人物以及祖先等,他们代表着壮族社会对自然和人类的理解和崇拜。
在布洛陀神话中,有许多与自然力量相关的神明。
比如,水神、山神、土地神等代表着壮族人对大自然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这些神明常以人形、兽形或其他形象展现,它们被认为是壮族人生活中的守护神,能够保佑人们平安、丰收和幸福。
此外,布洛陀神话中还有一些与宇宙和时间相关的神明,如天神、炎帝等,他们代表着壮族人对宇宙运行和时间轮回的理解和敬畏。
布洛陀神话的主题多样。
一方面,它讲述了壮族人的起源和历史,描绘了壮族人在远古时代的生活和社会形态。
例如,《伏羲女》就是一部描写壮族人的起源和祖先的神话故事,通过讲述伏羲女的传说,展现了壮族人对自身历史的认同和自豪。
另一方面,布洛陀神话也涉及到壮族人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比如,《伊多氏秧歌》就是一个讲述壮族民间舞蹈的神话故事,通过赞美和传承壮族舞蹈文化,体现了壮族人对生命和欢乐的追求。
布洛陀神话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首先,它反映了壮族人对自然的敬畏和依赖。
壮族人的生活与自然紧密相连,他们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依赖大自然提供的土地、水源和气候等资源。
布洛陀神话中的自然神明象征着大自然的力量和恩惠,壮族人通过祭祀和感恩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激。
其次,布洛陀神话也传达了壮族人对生命和人文精神的理解和追求。
在布洛陀神话中,人类与神明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的理念。
壮族人通过神话故事,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生命智慧和人文价值的肯定。
布洛陀文化传承研究
布洛陀文化传承研究布洛陀文化是指存于中国甘肃省东部地区与青海省交汇处的一种文化遗产,是中国西部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布洛陀文化区域范围广泛,随着历史演变和地域变化,文化随之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情。
布洛陀文化的传承至今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篇文章将围绕“布洛陀文化传承研究”这个主题,对该文化的传承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布洛陀文化的传承现状作为一种民间遗产文化,布洛陀文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传承。
目前,已经有多种形式的传承方式,包括文化展览、文化旅游、文化研究等等。
其中,文化展览是最为传统的一种展示方式,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学者前来观看。
研究方面,由于受到学界的关注,目前已经有不少的著作和论文对布洛陀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作品有力地推动了布洛陀文化的传承。
此外,文化旅游也是促进布洛陀文化传承的非常有效的方式。
作为一种与地域特色有关的文化,布洛陀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这片土地本身的保护和发展。
文化旅游能够将文化本身与游客体验相结合,既能够宣传布洛陀文化的特色和价值,又能够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布洛陀文化传承中的问题虽然布洛陀文化的传承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布洛陀文化的传承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人才不足是目前困扰布洛陀文化传承的一大问题。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布洛陀文化,但是在实际传承过程中,缺乏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这导致了文化传承缓慢、传承方式单一等问题。
其次,缺乏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也阻碍了布洛陀文化的传承。
由于布洛陀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和保护与政府的扶持和配套政策密切相关。
但是,目前的政策支持并不充分,导致了相关活动的推广和开展受到了限制。
三、布洛陀文化传承的对策为了更好地推动布洛陀文化的传承,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首先,应该将布洛陀文化的传承与培养相关人才相结合。
例如,组织一些培训、培养计划,帮助学生和专业人员获得更丰富的文化传承知识,争取更多专业人士加入,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布洛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壮族布洛陀文化的当代重构及其实践理性
壮族布洛陀文化的当代重构及其实践理性传统文化当代重构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这种重构已成为各地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手段。
布洛陀文化是壮族优秀的传统文化,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壮族人民心中,“布洛陀”是创造万物之神,同时也是排忧解难的救世主。
在“文化经济”浪潮席卷人类的时候,至高无上的“布洛陀神”也成为人们操弄旅游经济的资本。
布洛陀文化在文化产业化背景下的重构是民族文化当代重构的缩影。
当代民族文化的这种重构仅仅是一种行为乱象,抑或蕴含着其自身内在的逻辑?本文以布洛陀文化为个案,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布迪尔的实践理论,对民族文化在当代语境下重构的参与力量及其关系网络、参与重构的主体间资本的转换与交换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与体现的权力等问题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对民族文化重构的实践有一个明晰的学理认识,而且有助于在实践上进一步认清和把握把民族文化征用于民族经济发展时应遵循的原则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有效的“重构”策略、方针、政策,避免行为上的乱象与对民族文化资源的过度开发。
本文主要采取解构—重构的内容表述思路和田野表述—理论分析的分析思路,将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对布洛陀文化重构历程、重构的主要方式,以及重构行为的内在逻辑进行详细分析。
全文除导论外,主要分三大部分,共六章。
第一部分(第一章)主要论述了传统的布洛陀文化及其现代解构,详述了布洛陀文化的分布及其文化内涵,分析了布洛陀文化的现代解构表现。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五章)主要依据田野调查资料对布洛陀文化当代重构进行民族志表述:第二章以时间为“经线”,空间为“纬线”,详述布洛陀文化当代重构的历程;第三章主要描述了布洛陀文化的广场化重构,广场化重构主要采用了文化表达的广场化、表现形式的艺术化、表现主题的集中化等方式;第四章主要研究了敢壮山布洛陀文化的重构,重点描述了祭祀空间与祭祀仪式的重构、布洛陀文化碎片的展示等;第五章重点描述了布洛陀文化乐舞化重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0级学年论文题目:布洛陀歌圩的起源与发展姓名刘嘉心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2)班学号1038090241指导教师张洁职称讲师完成日期2013年6月论文成绩指导教师签名摘要布洛陀是壮族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一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智慧老人,布洛陀的伟大功绩在于他开天辟地,创造世间万物,制定社会秩序,传授道德伦理等,布洛陀文化是以始祖布洛陀信仰与崇拜为核心而形成的独特民族文化现象。
歌圩的起源及其发展与布洛陀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改变,歌圩是传承布洛陀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也是壮族人民传统歌唱活动的特定形式,向世人展现了壮族人们的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优秀才能。
本文将从歌圩的起源历史、歌圩的发展形势、歌圩的保护与传承及今后歌圩发展的创新之路这三个方面,探讨布洛陀文化中的歌圩起源与发展状况。
关键词:布洛陀文化歌圩起源与发展前言布洛陀文化是壮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歌圩文化则是这一优秀文化的缩影。
歌圩的发展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从远古的原始社会到今日的现代化社会,歌圩的发展经历了巨大的改变,歌圩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
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要继承和弘扬歌圩文化,走特色歌圩的创新之路。
一、歌圩的起源历史歌圩是壮族及其先民地理环境中,经过社会长期演变而逐步形成的一种重要传统习俗,对于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同时也是壮族人民喜爱的传统娱乐活动形式。
歌圩起源于祭奠伟大的祖先布洛陀活动,整个活动开始于农历二月十九的迎神归位,到三月初六为止。
这期间人们祭拜布洛陀,三月初七、初八、初九三天为对唱山歌的时间。
从唐宋开始就有关于“歌圩”历史记载,在《龙州县志》中提到了关于歌圩的叙述:“每场聚集人众不下千人”“唱和竟日”,另外在《镇安府志》“风俗”条中,也涉及了“歌圩之风”的内容。
(一)、原始宗教的信仰“布洛陀信仰是以灵魂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信仰为主,以观音、佛三宝、太上老君、彭祖、张天师、八仙等佛教、道教信仰为辅的壮族原生性民族民间宗教信仰。
”祖先的崇拜,就是对祖先的尊敬和信仰,人们通过祭祀的方式,希望祖先保佑一生平安、身体健康、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美满。
因此,每到布洛陀的诞生日,人们都会举行祭祀活动来纪念这位神圣的祖先。
在三月初八这一天,广西田阳县敢壮山都会举行隆重的布洛陀祭祖大典。
除了本县地区的人民,还有许多邻近的县市也会慕名而来。
人们通常会准备好一些香火、纸钱等祭祀用品,来朝拜布洛陀祭祖仪式。
祭祖仪式一般都是先在麽公的主持下开始进行的,然后鼓手们再击鼓,人们燃香祭拜,最后大家再一起颂唱大典。
(二)、宗教的祭祀活动依据历史的记载,我们知道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原始的宗教。
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改造还不够成熟。
所以,人们会对电闪雷鸣、倾盆暴雨、洪涝灾害、严寒酷暑等一切自然现象感到恐惧和惊慌,认为人类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事,神灵被激怒了,在惩罚人类,进而认为神能主宰世间万物,一切都要遵照神的意志。
为了得到神灵的保护,人们便开始通过意识上确认某种图腾来保护氏族部落。
这种意识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氏族部落进行集体的祭祀活动,就是为了求得神灵的护佑。
如《麽经布洛陀》中有过描述:“天下十二国,生出十二王。
各国不相同,一国蛟变牛,一国马蜂纹,一国声如蛙,一国音似羊,一国鱼变蛟,其他国不讲。
”在这十二部族的图腾中,蛙图腾成为壮族的守护神,作为壮族最大的的图腾。
还有《龙州县志》载:“相传此圩一禁,则年谷不登,人畜瘟疫。
”由此可以看出一些歌圩与宗教的祭祀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落后的原始生产方式在遥远的古代,因为生产力水平极其不发达,日常的生产生活活动只能集体进行,个人的生存是离不开氏族部落的。
因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集体劳动,劳动产品统一分配。
为了提高人们劳动的积极性,缓解劳作的疲劳,人们需要精神上的鼓励。
人们集体在田间耕作讴歌,歌颂伟大勤劳的祖先,如《麽经布洛陀》中唱道:“神仙布洛陀,下来造万物,姆六甲下来造万物,飞来天下作主,做一枚印来传令,他第一放下鸡,第二放下狗,第三放下猪,第四放下羊,第五放下水牛,第六放下马;布洛陀还叫布伯把野生的鸭、猪、狗捉回来饲养,把野牛牵回来驯养,用于耕田。
又说:古时候,姆六甲将山上的野生稻采回到田里栽种,从此人们才开始懂得种植水稻。
”二、歌圩的发展形势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不断发展,歌圩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歌圩发展的多样化、多方位状况,适应了社会大众化的需求,使得歌圩文化变得多姿多彩、日新月异,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
(一)、歌圩中的民歌文化歌圩有群众基础,吸引着众多的人们参与其中。
田阳县有着深厚扎实的民歌资源,县内的民歌可分为几大类:按内容分,有结义歌、哭嫁歌、情歌、孝义歌、绣球歌、问巾歌、末伦歌等;按文章的句式分,有五言、七言和长短句;按地域和方言划分的,有田州山歌、巴别山歌、古美山歌;按调式分的,有田州调、巴别调、古美调、唐皇调、师公调等。
另外在歌圩中还有别具特色的赛歌、斗歌、猜歌等等。
山歌内容涉及很多方面,有赞颂祖先的、有神话传说的、有日常生活的、有伦理道德的、有婚姻爱情的、有农事生产的、也有天文地理等。
(二)、歌圩中的娱乐活动在歌圩到来之日,种类繁多的娱乐活动总会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人们观看节目却是兴致勃勃的心情。
其中有几个节目是最引人注目的,首先是抛绣球,在歌圩之日,年轻的小伙子和姑娘们都换上了盛装,朝气逢勃的男孩带着礼物,活泼大方的女孩揣着绣球,相互在歌圩上对唱山歌。
有时候姑娘们会在歌圩场搭起五彩绣棚,等待着小伙子来对歌,对歌时姑娘们会观察小伙子的才华与人品。
接着就是男女面对面地站着,姑娘会向她心仪的对象抛绣球,如果男方喜欢这个姑娘,就会在绣球上绑上礼物,掷还给姑娘。
据《岭外代答》中记载:“上巳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位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紽,男女目成,则女受紽而男婚已定。
”其次是碰蛋的习俗,男女各带有染成五颜六色的熟蛋,小伙子用手中的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如果姑娘愿意和他做朋友,就会露出半边的彩蛋让他碰,每碰到一个彩蛋,两人就会一起分吃。
在碰过彩蛋完后,他们会找个安静的地方,悄悄私语。
不愿意被小伙子碰蛋的,姑娘会牢牢握住彩蛋。
最后是西红柿比赛,广西田阳县是全国著名的菜篮子中心,有“北有寿光,南有田阳”的美誉。
田阳县是全国最大的西红柿生产基地,西红柿远近闻名。
西红柿的种植一般从农历的七月份开始延续到次年的四月份。
每到西红柿丰收的季节,菜农们都忙着采摘西红柿,男人们用摩托车将西红柿运到市场上卖,摩托车的铁架上载满了两大箩筐的西红柿,一共有四五百斤重。
沿着国道公路走,你会发现每隔一段路就有这样满载着新鲜西红柿的摩托车,在繁忙的公路上,这些摩托车形成了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现在人们将这种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一项娱乐活动—“摩托箩拉”西红柿。
这项比赛的规则是选手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装满两大箩筐的西红柿,并用摩托车把西红柿运到指定的地点,中途路上有障碍设置,需要选手们凭借着娴熟的驾驶技术小心应对,灵敏地越过障碍物,顺利到达终点。
此外,还有斗牛、舞狮、摔跤等趣味竞技项目。
(三)歌圩的旅游开发每年田阳县都会举办布洛陀文化旅游节,依靠这一平台,带动田阳县旅游业的发展。
布洛陀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为歌圩的发展以及弘扬布洛陀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县政府也拨出专项资金,加强敢壮山景区的建设,同时加大力度宣传布洛陀文化旅游节,加深广大壮族同胞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对布洛陀文化的了解,使得参加布洛陀歌圩的人数与日俱增。
每一届的布洛陀祭祀大典仪式、壮民族山歌歌王比赛、壮民族歌圩体育运动会、布洛陀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商品展销会等多姿多彩的活动都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客。
特别是在2006年4月4日,央视国际频道和中国新闻网首次同步直播敢壮山“布洛陀·贝依”歌圩的盛况,吸引了国内以及港澳台媒体记者的竞相报道,更促进了布洛陀歌圩走出广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人们慕名来朝拜布洛陀,除了参与盛大壮观的歌圩外,还可以在敢壮山景区游览一些自然人文景观,例如祖公庙、鸳鸯池、姆娘洞、通天岩、天池、将军洞、榕树石坪、古道平台等景观,为旅行添加一份欢乐。
趁此机会你同样可以游览田阳县的著名景点,田阳县是属于百色红色革命老区之一,境内风景优美,名胜古迹颇多,旅游资源丰富。
人文资源主要有:田州土司官塘、抗倭民族女杰瓦氏夫人墓、狮子山红七军战场遗址、百峰赖奎古人类遗址、花茶大榕树革命旧址、奉义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永常村扶贫展览馆等等。
自然资源主要有:龙河现代农业观光、那音水库、坡洪感云洞、百东河水库、洞靖凉洞岩、雷圩瀑布、那坡金鱼岭等等。
当今社会,歌圩文化的传承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旅游业,布洛陀文化中的歌圩通过旅游的带动,得到了良好的展示与传播,反过来布洛陀歌圩对促进田阳县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今后歌圩发展的创新之路今后的歌圩发展,需要与时代环境背景结合起来,不断地创新歌圩的内容和形式。
创新是事物前进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变革,也就失去了生命的色彩,变得黯淡无光,无法跟上时代的基调和步伐,逐渐会衰败消亡。
为了让歌圩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我们必须对歌圩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创新,建设有布洛陀文化特色的歌圩。
(一)歌圩的改革创新歌圩的发展,要以民歌文化为基础,以布洛陀文化为核心,努力构建多样性、开放型的特色歌圩。
首先在对外宣传形式手段上创新,要充分运用如今的高科技技术,打破传统的固定宣传思维方式,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发展。
在宣传方式上,可以开设“组织论坛”、“亮相会展”、“申报名录”、“艺术创作”等多样化节目;同时我们可以制作大型的布洛陀文化纪录片、或者是歌圩的开幕式及晚会进行现场电视、网络的直播;在宣传内容上,做好对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和探讨歌圩文化、布洛陀文化等内容的全面跟踪报道。
其次在歌圩的展示表现上进行创新,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因此布洛陀特色歌圩的展演应实现原生化、个性化、时尚化、风情化之间的相互结合,尽力做到四个途径的“链接”:第一是现代舞台链接自然田野;第二是专业艺人链接民间歌手;第三是流行歌曲链接传统民歌;第四是现代乐器链接民间伴奏。
歌圩要改变以自然田野为展示平台的传统模式,融入现代舞台。
要以民间歌手和民间伴奏为展示主体,将现代元素、流行元素、时尚元素融入歌圩。
使得观众既感受到自然田野中民间歌手、传统民歌、民间乐器的魅力,又可以充分领略专业舞台上专业歌手的实力、现代民歌的魄力及各类潮流乐器的演绎风采。
(二)、歌圩保护模式的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一项复杂、艰难而又长远的问题,切实履行好政府的职能,是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