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7《最后一课》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7《最后一课》教案 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作家作品⑵掌握生字词音、形、义⑶了解小说的三要素2、过程与方法⑴引导学生在描写人物的语句中分析把握人物形象⑵反复诵读,准确理解大意,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主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学习这篇文章,引导学生能理解当时沦陷区人民的这种感情,并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更加热爱自己的母语和祖国。

二、教学重点: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爱国是一个伟大的主题,爱国不一定做轰轰烈烈的大事。

爱祖国,就意味着爱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俗、风情、同胞等等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一样的爱国感情,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但其富有的内涵一样能拨动每一个爱国者的心弦……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

(二)作家作品及故事背景简介:1、作家及作品都德(1840─1897)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作家。

出身法国南方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就独自谋生。

他的作品《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2、故事背景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

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

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三)小说文体简介:1、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A、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B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4、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三、过程与方法:先学后教,学生是学习互动的主人。

教学内容:1、了解小说的背景2、领会本文运用语言、心理、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3、领会本文所表达出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4、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并进行创新写作教学重难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通过听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完成积累(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

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

(板书:《最后一课》)(2)课文预习提示中提及本文是作者于1873年写下了这篇小说。

这说明本文的体裁是小说,本文写作背景是怎样的?学生读预习提示第一自然段: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发战争后发生的事故。

(板书:小说)(3)本文作者是谁?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板书作者:都德)(4)出示投影仪,检查课前预读情况注音:哽( ) 赚( ) 踱( ) 捂( )祈祷( ) 诧异( ) 宛转( ) 惩罚( )解释:宛转懊悔祈祷哽咽诧异二、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

七年级语文下册7《最后一课》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7《最后一课》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
1 •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大声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发言,谈读后的体会、感受或困惑;
3 •整理归纳: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整理、归纳学生的感受,体会。

引导学生进入初步的课文分析阶段。

四、初步分析课文
1 •提问: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2. 介绍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

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 学生再读课文,根据介绍的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T上最后一课的过程T下课T上课前、上课中
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 1 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
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一一“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


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一一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一一“忘记不了” 11 —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一一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

写韩朗读思考
思考讨论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

情、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思索、内疚。

人教版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7 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培养学生感悟小说主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和平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1、品读精彩的语句,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情。

2、学习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文中没有提“爱国”两个字,我们是如何感受到浓浓的爱国情的?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语言是一把钥匙,能打开人类知识的宝库,语言是一盏明灯,能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

无论我们身在何方,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母语,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

然而100多年前,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普军占领后,学校禁教法语,阿尔萨斯人民心中会是怎样一种情感呢?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韩麦尔先生的课堂,去感受那里的“最后一课”。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思考问题:1、本文有哪些主要人物?主要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

2、“最后一课”与往日的课有什么不同之处?从哪可以看出来?在气氛上、教师的穿着上、教师的态度上、听课人、学生对待学习对待老师的态度(特别是小弗郎士)、人们的心情等都不同。

三、研读赏析,体验情感(一)、跳读课文,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情。

教师小结:此时我们感到韩麦尔先生俨然是法兰西的民族魂,他身上体现出深沉的亡国痛,让我们感受到法国人民那种朴素而又深沉的爱国情,这种感情也深深的感染了小弗郎士。

(二)、讨论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了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爱国氛围的感染,激起了孩子朴素的爱国情感。

(三)放《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把自己放到那个时代当中去,假如自己就是小弗郎士,回忆故事情节,想象故事情境,体会小说中被压迫被侵略的民族的深深的爱国情。

四、体验反思: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被压迫被侵略的人民的爱国情,理解了他们对法语的热爱,大家还记得先生对法语的评价吗?在和平的环境中我们应如何表达我们的爱国情怀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不仅要立志“奥运会上拿金牌”“捍卫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等,更应该将爱国情怀体现在小事情上,体现在平时的行动中,比如努力学习并学好我们的母语、写好汉字,对自己做的事负责,做合格的小公民,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等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2、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3、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
平日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
学生
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明确: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明确: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刻画韩麦尔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
(1)语言:
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在检查的基础上,通过读课文,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在下一节课当中,我们将通过三个关键词,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解读
活动五:
作业
缺点:不仅消耗大量电能,留下残余物,如果控制不好,还会产生有毒物质,造成二次污染。1、找出描写韩麦尔老师和小弗朗士的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第7课《最后一课》
执教人
主备人
上课时间
教案数










勉强(qiǎng)惩罚(chéng)颤抖(chàn)气氛(fēn)
祈祷(qí)难堪(kān)字帖(tiè)挟持(xié)




都德(1840─1897)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发表有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zhā》,长篇小说《小东西》,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yào故事集》,就是以这次普法战争为背景创作的。
4、在《最后一课》的前后,韩麦尔老师、小弗郎士从心理到情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巨大的变化呢
5、老师播放音乐《大漠敦煌》
活动二:
拓展延伸
1、学生齐读:
“春天的特色,只有在冬天才能认清,在火炉背后才能吟出最好的五月诗篇,爱自由是一种监狱花,只有在监狱里,才能感到自由的可贵。”
2、学生齐读:当顽皮的孩子都知道爱国的时候,打开监狱大门

小说写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

7.最后一课教与学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2、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4、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教与学重点难点:1、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2、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3、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教与学方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强调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知形象,品味语言,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多方面的能力,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课时:2第一课时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思乡曲》作于72年前的1937年。

当年,日寇的铁蹄蹂躏了满蒙华北大地,东三省的学生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流亡关内。

马思聪行脚北国之后折回广州,从一首绥远民歌中引发灵感,谱下了这首《思乡曲》,拨动了多少为抗日救亡而奋战的中华儿女的心弦,并且一直流传下来,引发了一代代爱国爱乡的炎黄子孙的共鸣,成为了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不朽的经典。

祖国,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一个民族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耕耘、播种和收获的土地,一个民族的灵魂之鸟能够自由翱翔的云天,一个民族能够孕育自己的英雄和伟人的摇篮,一个民族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灿烂的文化和文明的基础,一个民族永远都不会被征服的精神和永远不会被摧毁的力量的源泉..是啊! 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以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7、最后一课教学目的要求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反对侵略、热爱祖国、热爱并努力掌握好自己祖国语言的主题。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意义。

2、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和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故事主要情节,分析小弗郎士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掌握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的欣赏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二、简介作者和课文背景都德(1840~1897)是法国十九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很多都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三、检查预习:1、生字:踱来踱去郝叟懊悔惩罚钥匙祈祷哽2、词语:诧异、喧闹、懊悔、祈祷四、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6)序幕。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的具体情感。




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讨论问题,各组代表发言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深入细致地品味和体会小说的语言、人物心理。对初读印象进行深化和具体化。初读是基础,品读是关键。学生谈对母语的认识培养学生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最后一课
课题
最后一课2
课型
新授
课时
1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 赏析精彩的语段。
重点
目标1
难点
目标3
教法
讨论、交流、互动
教具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导

思考:课文的第二部分写出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全过程,同学们体会一下哪些语句表现了老师和学生都是非常珍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的?
组内代表回答问题,语言简洁
快速读课文,认真思考韩麦尔先生的态度与语言,回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学生朗读课文,品读有关段落,思考上述问题。
2、由科代表组织组内相互交流、讨论自学中未解决的问题和新发现的疑难。
3、各组交换意见,解答疑难问题。ຫໍສະໝຸດ 4、老师筛选部分重点问题给予精讲。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第7课《最终一课》执教人主备人上课时刻教案数学生预习内容重点字词牵强(qiǎng)赏罚(chéng)哆嗦(chàn)气氛(fēn)祈求(qí)尴尬(kān)字帖(tiè)挟制(xié)作家作品都德(1840─1897)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

宣布有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zhā》,长篇小说《小东西》,闻名短篇小说集《月曜yào故事集》,便是以这次普法战役为布景创造的。

主要内容小说写了法国阿尔萨斯区域被德国普鲁士戎行占据今后,侵犯者逼迫当地校园改教德语的事情。

最终一课,是一个具有特别含义的典型环境,由于从此今后校园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言语,承受异国文明。

这是侵犯者在军事侵占今后进行的文明侵犯。

学习方针1、全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描绘人物的办法。

3、感触文中浓浓的爱国之情。

教育重难点及处理办法1、教育重难点:学习描绘人物的办法,感触人物心里的国际。

2、处理办法:朗诵;小组协作探求;特性展现。

课时2课时教育进程榜首课时学习活动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课前学生倾听音乐《大漠敦煌》感触消播映音乐《大漠敦煌》和图序曲沉、伤感、悲凉的音乐。

片活动一:导入1、学生点评答复自己喜爱的言语。

2、开始知道为什么咱们喜爱汉语,由于那是咱们民族的自己的言语,是咱们的母语,咱们感到亲热。

1、传闻同学们见多识广,咱们一同看一看这是哪个国家的言语?哪一位同学知道它们的意思?其实,这三个国家的言语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咱们爱祖国!2、假设有一天咱们不能学汉语了,你会有怎样的心境?但140年前,在一个憨厚的法国小镇,一个看似一般的讲堂里,一位悲凉的爱国者,一群懵懂无知的孩子,却用他们共同的办法向自己祖国的言语离别。

这便是今日咱们要学习的《最终一课》,作者都德。

(板书课题《最终一课》,作者:都德)活动二:学生介绍作家、著作和读出多媒体展教师依据预设的内容进行辅查看预习状况现出来的字的读音。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7 最后一课都德教学目标:1、查阅工具书,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最后一课与平学上课的不同点的分析比较。

2、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

教学难点:对比写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看到《最后一课》这个题目,会想到些什么?本文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仅三千字左右,但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最后一课》,来消除心中的疑问。

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

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二、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

这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

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校七年级语文下册7《最后一课》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校七年级语文下册7《最后一课》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教学目的:1.积累与课文有关的基础知识。

2.揣摩课文词语,学习文章生动的描写。

3.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及,积累基础知识。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都德(1840—1897)是法国十九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集。

代表作有《达拉斯贡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大利斯勒》等。

他的短篇小说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

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

而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人,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而对着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篇短篇小说,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朗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我们学习小说要从故事情节人手,读懂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看看小说塑造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在人物形象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小说的主要人物,用序号标出意义段,要求体现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

推荐-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

推荐-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

7 《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能复述课文。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你什么时候为祖国感到自豪或忧心,欢呼雀跃或热泪盈眶?奥运会成功举办,奥运选手夺冠,08年雪灾,5·12地震……二、写作背景及作者、作品介绍1.故事背景1870-1871年,法国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

结果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迫使法国割地赔款。

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

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2.作者、作品介绍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

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三、检查预习1.解决字词。

2.复述课文。

四、整体感知,理清结构1.最后一课上的是什么课?最后一次学习本国母语的机会,最后一天的教书生涯。

2.“最后一课”的特殊含义是什么?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哪些情感?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之情,对祖国语言的无比珍视之情,对侵略者的无限痛恨之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3.小说以什么作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小弗郎士的见闻感受、心理活动。

4.据此,小说可以分为四部分,你能理清课文的情节吗?(开端)第一部分:上学之前(1—6)(发展)第二部分:上课之前(7—10)第三部分:上课经过(11—23)(高潮、结局)第四部分:宣布下课(24—29)五、讨论、理解1.今天和平时有什么不同?(气氛、学生、老师)2.本文着重塑造了哪两个人物形象?(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3.初识小弗郞士,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准确把握小说主题。

2、学习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3、感受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准确把握小说主题。

2、学习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教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于细微处见精神”课的类型:精读课文新授课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步感知文本,理清文章结构思路,初步感知小弗朗士的性格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二、预习检查针对分类式笔记的要求,学生在自主预习的时候要落实作者、相关背景及需要掌握的重点字词,为此在预习检查的时候,让学生来讲述这些东西,学生可能会讲道:1、作者介绍都德(1840~1897)是法国十九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集。

有《达拉斯贡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和《大利斯勒》等。

他的短篇小说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

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2、写作背景介绍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

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3、重点字词膝xī盖诧chà异惩chéng罚藤téng 祈qí祷dǎo 哽gěng住挟xié着懊ào 悔皱zhòu折三、整体感知文本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明确:本文的主人公是小弗朗士。

因为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正是要揭示小弗郎士心理活动过程的,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作为小弗郎士思想发展和成熟的一种映衬。

小弗郎士由于贪玩而逃学,他挨过老师的骂,挨过老师的“大戒尺”,他对老师心中有个“怕”字,他甚至觉得看普鲁士士兵操练更“有趣”。

在“最后一课”这特殊的氛围中,他开始醒悟了,他感到“万分难过”。

小说正是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人物描写从侧面细致地表现小弗郎士的觉醒过程,表现了悲壮的爱国的主题,所以,小说中真正“集中刻画的人物”还是小弗郎士,这是从部分到整体(人物到主题)的认识。

(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追问学生:“我”是谁?是不是作者都德?为什么?为什么塑造一个“我”?“我”是小弗朗士。

不是都德。

因为这是小说,人物是虚构的。

这种第一人称的写法能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

)(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会说韩麦尔先生是主人公或者是小弗朗士是主人公,或者说这两个都是主人公,学生如果说各自的理由都比较充分,而且对于小弗朗士是主人公的理由不很赞同的,这个问题可以不在这节课分析定,让学生分析完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后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如果学生一致赞同小弗朗士是主人公的,如果学生理由不怎么充分的老师可以适当补充。

)2、理清文章结构思路: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课上(24—29)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下课3、小弗朗士人物形象分析(学生刚开始做人物形象分析,如果就全篇分析学生可能一时摸不到头脑,那就引导学生一个部分一个部分来分析,也为下节课分析韩麦尔这个人物做好示范,用问题的形式,进行引导赏析人物,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

如果说学生对人物分析把握的较好的话,那就放开手让学生自己赏析,老师只是适当的引导一下,那面下面准备的问题也就在学生赏析过程中适当引导提问一下。

)(1)圈划出第一部分中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并思考这些语句能表现出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明确:怕(迟到怕挨骂,又怕老师的提问)、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怕老师,幼稚,不爱学习,贪玩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有较强的意志力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又出了什么事啦?——开始有点担心、对敌人的恨听了铁匠的话,想到他在拿我开玩笑。

——有自尊心老师小结: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坏孩子,这是小弗朗士思想性格的基点,也是他思想转变的条件。

(2)小弗朗士来到学校,发现今天上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的情形大不一样,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这说明了什么?明确:(让学生以填表的形式,找出稳中相应的细节,这样会更清晰明了。

)这四个方面的不同渲染了最后一课的气氛,描写人们爱国的具体行动,点明最后一课引起了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也为小弗郎士的思想转变提供了条件。

(3)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小弗朗士的心情怎样?(万分难过)为什么会万分难过?明确:因为韩麦尔先生的话使小弗朗士受到极大的震动: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怒,对不能再学习法语的痛苦,对过去逃学的懊悔,对老师和课本的依恋,这些都使小弗朗士感到万分难过。

(学生在这里可能不能完全体验到这些,那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从原文的相关语句中找寻答案:“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怒;对不能再学习法语的痛苦;对过去逃学的懊悔;对老师和课本的依恋。

(这一段大量使用惊叹号,表示小弗朗士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换成句号表达不出这种感情。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表现他学好祖国语言的决心和爱国主义的感情)(4)圈划小弗朗士在接下来时间里的感受。

明确:背不出分词用法,心里挺难受。

小弗朗土觉得今天听讲,全都懂。

他讲的似乎挺容易,自己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

(这里可以追问学生:这些能表明小弗朗士怎么的思想感情?这时的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已起了急剧的变化,先生强烈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感染了他,使他懂得爱学习、爱老师、爱祖国。

)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用德国话唱歌吧!(追问:这句话表达了我怎么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我对被迫学德语的怨恨心情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鸽子是自由的,也暗示了“我”对自由和平的向往。

同时在句子中还暗含有对敌人的讽刺和对敌人暴行的愤慨。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这个句子体现出小弗朗士怎样的心理变化?此时的他已迅速成长起来,变成爱思考、理解祖国命运的孩子,已经变得懂事、成熟了。

)(5)总结问: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明确: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爱学习、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四、课堂小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五、布置作业1、抄写2、课后一练3、预习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分析了小弗朗士这个人物,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朴素的爱国情感)师:他的这份爱国情感又是谁给激发出来的?(韩麦尔先生)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二、韩麦尔先生人物分析让学生自由谈,学生可能会认为:他是一个可怜的人、原先不大负责的人、一个普通的教师、温和而严肃的人、一个有勇气的人、严厉的人、忠心耿耿的人、爱国的人、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这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讲,学生一般都能找到,重点分析韩麦尔的普通人、“可怜人”和爱国者的形象。

1、普通人表现在: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2、可怜的人表现在:最后一次上课。

永远地离开热爱的地方,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

3、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最后一课。

自责及批评,赞美法语,内心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

这课重在学生自主赏析人物,老师只是适当补充或引导,在分析爱国者形象的时候,可以设计这么几个问题,以备引导用: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

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也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他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了什么?(韩麦尔先高度赞美祖国的语言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以此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神态(脸色惨白)、语言(我的朋友们啊,我——我——;放学了,——你们走吧。

)、动作(哽,转身、拿起、写下、呆在那儿、靠、做手势)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脸色惨白是他内心悲痛的表现。

因为,教堂的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将要代替法语,这两点是对韩麦尔先生的沉重打击,所以他脸色惨白。

也可以看出他的爱国情怀。

韩麦尔先生下课时为什么“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因为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老师小结:韩麦尔先生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思想,亡国之际,他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上了最好的一课,以此来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并对小弗郎士思想的转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一切都说明一个普通教师是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

因此由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典型,更有代表性。

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把他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是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线?明确:正因为普通,才能够代表所有法国人,他的情感才能被理解成为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称谓整个法兰西民族共同的心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