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在大学生文明行为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摘要】破窗心理效应是指人们看到一个被破坏的窗户,就会更容易对周围环境的破坏产生麻木不仁的态度,从而引发更多的破坏行为。
在班级管理中,如果忽视了破窗心理效应,学生可能会逐渐放任自己的行为,导致纪律松懈,学习积极性下降。
班级管理需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遏制不良风气蔓延。
预防破窗心理效应的策略包括建立正面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这些策略,可以减少破窗心理效应带来的问题,提升班级管理效果,为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打下基础。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的重要性,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应该加强对破窗心理效应的重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破窗心理效应、班级管理、重要性、影响、问题、预防策略、正面榜样、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教育教学实践、引导、教育管理者、学生行为、积极影响、建设性沟通1. 引言1.1 介绍破窗心理效应破窗心理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学概念,指的是如果一个地方出现了破窗或其他形式的破坏,如果不及时修复,人们就会觉得这个地方被放任不管,从而进一步破坏,形成恶性循环。
在班级管理中,破窗心理效应同样存在着。
当班级中出现一些不良现象或不良行为被放任不管时,其他学生也会觉得可以放任自己的行为,导致整个班级秩序的恶化。
要有效管理班级,就必须重视破窗心理效应。
破窗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良好的班级秩序和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
如果班级中出现了破窗现象,比如违纪作弊、欺凌他人等不良行为未受到有效处置,就会造成其他学生仿效,班级秩序逐渐混乱。
要有效管理班级,就必须及时发现并解决破窗现象,不给不良行为以任何机会扩大蔓延。
1.2 说明破窗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破窗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环境,而破窗心理效应则可能会对班级氛围和学生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破窗效应”对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启示
的主要环节之一 。当学生考试 作弊被抓 后 , 定要严肃 处 一
理。
( 二) 生活和 学 习习惯方 面。 生活 习惯也 是 容易形 成 “ 破窗效应”的主要 环节。当前好 多大学生不能 遵循正常的 作 息时间 ,往往沉溺 于 网络游 戏 中不 能 自拔 ,甚至 打游 戏 到 深夜 ,严重地 破坏 了正常 的作息时 间。还有 些 同学早 1 z 爱 睡懒觉 ,有 的甚至成为 “ 旷课大 王” 。要 经常组织大学生 学习 “ 八荣八耻 ” ,养成 良好 的生活 习惯 和生活作风。学习 习惯对 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要 教导学生早睡早起 , 读 书时心神要专 一。学习过程 中 ,要 劳逸结合 ,有 张有弛 乃文武之道 ,老师应帮助学生养成 良好 的学习习惯。 ( 三)文明礼貌方面。大学是 育人 的场所 ,文明礼貌是
有 町能会 自暴 自弃 ,走 向 “ 二次” “ 第 、 第三次”……甚至 走向罪恶的深渊。 ( 二)规章制度的不完善 ,执行不到住。学校的规章 制
度不完善 ,执行 不到位也是诱 发 “ 破窗效应” 的主要 因素 。 如果学校 的规章制 度 的不健 全 ,投 机 的学 生就会 钻空 子 。 对 于规章制度如果执行或处理不到位 ,会带来不好 的效果 。 如 :学校对 考试违 纪学生 处理 不到 位 ,该 给 的处 分没 给 ,
并给予公示 ,以此 警示周 围的其他 同学。 二要 “ ,找 出 准” 病根 ,对症下 药。迅速 分析 出问题 所在 ,不要在 问题 核心 外打转转 ,搔其皮 毛 ,最终解决不 了问题 。三要 “ ,要 狠”
的关 键 。因此 ,要努力促使 这两 类学生 的转化 。对 于后进 生 ,要采取各 种措施 令其转 化 。对其 思想 和行为要 密切关 注 ,随时给予 纠正 ,以情感 化 ,促使 向好 的方 向转 变。对 于 心理有 问题 的学 生 ,更不 可忽视 。作为辅 导员 ,必 须善 于发 现此类学生 ,在班里要设 置心理 委员 ,一有情况 ,马 上 汇报 。对于心理有 问题 的学 生 ,必 须找其病 根 ,方可 匡
从破窗效应谈文明创建
从破窗效应谈文明创立管理学中有个著名的“破窗效应”:如果一扇窗户的玻璃被打破,没能得到及时维修,就有可能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
在平时也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一片草地,如果有一个人踩过,后面就会有无数个脚印纷至“踏”来;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垃圾。
这些大概都缘于人们的从众心理,在对待处理社会事务中,大多数人习惯效仿他人的做法,无意识间形成随众行动模式,文明习惯养成也是如此。
如果一个非常整洁有序的环境里,有第一个人在这里乱画乱涂、乱停乱放、乱穿马路……那么就有可能有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的人效仿,费了好大力气创立的文明环境、建立的文明秩序,就有可能功亏于溃。
由此看来,文明社会里的“破窗效应”非常值得关注,我认为好环境形成之后的维护,一方面需要文明素质相对高的公众自律,另一方面还需要机制他律文明素质相对低的群体。
因此,应该多策并举,双管齐下防止在文明创立中发生“破窗效应”。
一方面是制度的约束。
文明素养不是天生就有,文明秩序不会自然形成。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要杜绝“破窗效应”,就要不打坏“第一扇窗”,及早发现、修理“第一扇窗”;消除恶性示范,对“小恶”零容忍,依法约束惩戒;对个别踩“文明红线”、越“文明底线”的人严肃问责,倒逼文明养成。
另一方面是舆论的引导。
文明创立是一点点“小事”的积累,是一个聚沙成塔的过程,是一次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这就需要强大舆论宣传做支撑,采取国家、社会、个人三位一体的方式推动文明建立,用中国好人、道德模范引领社会风气,用乡贤文化、村规民约推动乡村开展,用“好人365”、“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凝聚人心,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在潜移默化中让文明创立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欣欣向荣。
只有当标准的法律法规使人“不能违反”,严厉的问责机制使人“不敢违反”,完备的监视体系使人“不易违反”,常态的教化文明使人“不愿违反”,才能在文明创立中杜绝“破窗效应”的发生。
运用“破窗理论”加强班级管理
运用“破窗理论”加强班级管理“破窗理论”首先是在政治学和经济学中被广泛接受和运用的,但随着它的逐渐被认知和接受,在教育教学中也具有了一定的市场,尤其是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更为广泛。
近几年来我运用“破窗理论”,加强班级管理作了一些思考和实践,现将体会总结如下:一、“破窗理论”的内涵、“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破窗理论”有三个关键点:1.对“破窗”的出现要及时修补,强调办事的时效性,拖延的处理就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失。
2.对小事的出现一定要严肃处理,否则这种“麻木不仁”的“从罪心理”就会蔓延开来。
3.管理者要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避免制度体系中出现“破窗”。
基于以上三个关键点,“破窗理论”在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管理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启示作用,在实际的运用操作中也切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教育是培养人的行为,它是一种很特殊的过程。
因此,盲目地将“破窗理论”的关键点嫁接到教育管理中来,就会产生误区。
二、“破窗理论”的误区1、小事严厉处理基于“破窗理论”的启示,为了避免班级管理中个别班级成员的不正当行为带来班级内部的蔓延之势。
班主任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总是对学生所犯的小事处以严厉的惩罚,怕班级中的这一个黑点成为毁“千里之堤”的“蚁穴”。
著名心理学教师熊荣老师认为,“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就是因为他们的知识构成和人格成长都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
”所以,因为他们是学生,就必然会有行为中的不足,如果老师因为这点不足而严厉处理的话,不知道会有多少未来的爱迪生、爱因斯坦被扼杀。
2、错误即时批评“破窗”造成蔓延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及时的修补,如果及时修补蔓延似乎难以形成。
于是盲目者就会在学生犯下错误的时候,立即对学生进行批评。
谈“破窗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谈“破窗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破窗理论”的内涵是既要防患于未然,又要“亡羊补牢”。
在班级管理中利用“破窗理论”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培养和谐文明的班集体。
破窗理论班级管理应用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一项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给人偷走了。
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一个大洞,结果,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
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该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还有一个被称为校园里的“破窗现象”:班里新来了一个留级生,由于他的勤奋努力,使得原本想混日子的同学受到震动,学习气氛开始转好,有时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有的人或许不以为然,但是他的一句话——这个内容要考试,便会立即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留级生的话比老师的话还有效!这说明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破的玻璃,能有效阻止“破窗现象”于萌芽状态。
“破窗理论”告诉我们,班级管理中,一旦发现“破窗现象”,要及时“维修”,否则将会暗示和纵容、引诱更多的学生去模仿、去破坏。
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形成不良的人格行为和习惯;形成不良的班风和学风。
那么,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利用“破窗理论”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培养和谐文明的班集体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具有很好的时效性。
一、养成教育是基础班级管理中,首先要从养成教育抓起。
养成教育要以《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根据学生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一日常规教育和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的养成教育。
“破窗效应”与学校管理
“破窗效应”与学校管理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把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
另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他用锤子把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这辆车就不见了。
以该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由此可见: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有一所上千人的乡镇中学,学校里有一口古井,前两年,(下转第216页)(上接第215页)校园围墙建设好后,再也没有校外居民到里面去取水,校园里也极少有陌生人进出。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老人说井水清洁,要进去取水,学校的门卫便同意了。
一个月后,到校园里取水的人络绎不绝,既有附近的居民,也有镇上的餐厅老板,沉静的校园渐渐变得喧嚣,个别人甚至为了取水顺序发生争执……极大地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干净整洁的围墙上,如果出现一点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产生从众心理,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
一个相对宽阔的空地,如果出现了一个摊贩,一定会接二连三的出现许多摊点,直至成为一个熙熙攘攘的市场。
对于违反单位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这些,都是“破窗效应”的具体表现。
事情的恶化当然还离不开后面那一双双推波助澜的手。
面对“第一扇破窗”,我们常常自我暗示:窗是可以被打破的,没有惩罚。
这样想着,不知不觉,我们就成了第二双手、第三双手……不知不觉中,校园中的打闹、围墙上的涂鸦、地板上的垃圾越来越多,我们离优雅、文明、秩序却渐行渐远。
析破窗理论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doc
部门更好地为师生服务、提高服务质量、维护工作和学习秩序提供了保障。
但在高校课堂管理过程中,总会有些人想方设法钻管理制度的空子或漏洞,如旷课、考试作弊等。
任课老师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去制止这种行为,其他学生就可能会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加入“破窗”行列。
如果任课教师执行不力,再好的课程管理规章或校纪也将会重蹈“破窗”的覆辙。
2.管理学生实践中的“破窗”(1)不适应大学课堂教学。
大学生入学后,在很多方面不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尤其是大学的课堂教学中,总会出现各种问题,如学生上课睡觉、课堂上吃早餐、抄袭作业、不按时交作业、学习上提不起精神。
学生由于入学后不适应高校生活或专业不对口等原因导致出现各种学习上的问题,如果任课老师没有及时妥善解决这些小问题,就会使整个班级产生一种颓废的心理,就会使某些学生加入课堂教学管理的“破窗”行列,扰乱课堂秩序,降低课堂教学效果。
(2)说教为主,缺乏正面引导。
现在的大学生以90后为主,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好的,但由于受网络、外来文化、社会或家庭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在行为、认知、思维、情感等心理方面特点突出,具有鲜明时代烙印。
任课老师或班主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发展规律和对象特征的教育新方法,而不能单纯地以说教为主。
(3)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
现在的大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锻炼,独立的生活能力较差,大学生活与梦想上的落差,以及同学生活上的差异,很容易使其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作为班主任和学生工作人员要从源头抓起,即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而不是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4)“双困生”。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高校的扩招,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逐年增多,贫困使一些学生心灵深处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挫折感,成为经济和身心的“双困生”。
部分“双困生”产生了自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经常逃课或对学生不感兴趣。
破窗效应在大学生文明行为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 一) 具体表现 新时期大学生中存在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
收稿日期:2010 - 04 - 16 作者简介:彭明珠(1979 - ) ,女,汉族,海南儋州人。在读硕士,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助教。 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与教育管理。
其次,在 班 级 管 理 中,班 干 部 的 作 用 是 不 可 忽视的,班 干 部 在 上 任 之 初,往 往 会 表 现 得 积 极 向上,会努 力 地 为 班 级 做பைடு நூலகம்一 些 事 情,但 时 间 一 长 部分班干部就会滋生出一种特权主义思想,做事 情不积极,对其他同学颐指气使。这种做法如果 没有及时 得 到 纠 正,其 他 同 学 就 会 群 起 效 仿,使 得破窗性行为进一步扩大化。
摘 要: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既是人民教师的崇高职责和时代赋
予的使命,也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它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
人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从揭示破窗理论入手,分析了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破窗性”不文明行为,最后从防
御、制定有效的约束制度、改造非正式群体和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几方面提出有效制止破窗效应,加强大学
( 二) 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规范管理,制定切 实可行的约束制度
制度是管理系统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同时也 是大学生文明行为培养的有效措施。学生随地 乱扔垃圾,课桌文化,厕所文化等等“破窗性”行 为的出现,都与不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有着不可 分割的联系。
古语说:“篱牢犬不入”。在对学生日常管理 工作中,应首先制定公正、合理的学校、班级管理 制度,让制度发挥“良篱”作用。具体到大学生文 明行为培 养 工 作 中,首 先 应 健 全 赏 罚 制 度,为 学 生的文明行为培养塑造良好环境;然后应狠抓制 度建设,按 制 度 办 事,不 使 制 度 成 为 一 纸 空 文。 这就要求 教 育 工 作 者,在 工 作 中 以 身 作 则,身 体 力行,不搞 特 权 主 义; 在 公 平、公 正、合 理 环 境 下
从“破窗理论”看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最新文档
从“破窗理论”看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
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
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仍安然无恙。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依托这项实验,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破窗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
防微杜渐,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对此,中国也有许多类似的论述:“小洞不补,大洞难堵”;“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祸患常积于忽微”……由此,我想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也正是如此吗?在我们学生中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纸屑随地抛、课间追打闹、讲话无礼貌等等,如果我们老师们在第一次看到时认为是小事,或者熟视无睹的话,就会出现第二次、第三次、更多次、更多的学生出现这些陋习,那我们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在国内外许多大城市的步行街上我们看不到一张纸片、一口痰迹,为什么?除了市民的个人素质很高的原因,就是因为当出现第一张纸片时就有管理人员的及时制止和处理,从而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你即使有垃圾也扔不下手,这就是环境教育人、培养人的作用。
我认为学校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点应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1.学校无小事,养成教育应从最细微处做起。
我们提倡“宽容”,但在对待学生的教育上却不能纵容他们的看似不起眼的“小错误”。
对他们的一个小小的苗头或趋势,都要引起充分的重视,小题大做,这样才能教育本人,防止蔓延。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是每天都会发生的“日常小事”,但用教育的眼光看,这些小事恰恰是学生素质的外部反映,通过一些细小的外部行为表现,就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内心世界。
利用“破窗”减少大学校园违纪行为
利用“破窗”减少大学校园违纪行为作者:宋巧云来源:《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年第7期1“破窗理论”的来源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桅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
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砸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这辆车的玻璃就出现了好多洞,不久它就不见了。
这项实验就被称为“破窗实验”。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犯罪率、犯罪人数一直居高不下。
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社会及政府各界人士都在努力寻求改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其中最著名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学者威尔逊和凯琳,1982年3月他们发表在美国《大西洋月刊》的一篇文章———《“破窗”警察与邻里安全》提出了“破窗理论”(Brokenwindowstheory)。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公共行为的失当乃至犯罪,与无序的环境有某种联系。
如果一个公共建筑物的一扇窗户损坏了而没能及时修理,很快其他窗户也会被损坏———因为坏了的窗户没及时修理,暗示这里缺少监管,破坏行为也不会受到惩罚。
“破窗理论”中指出无序的环境与某些犯罪行为的相关性,破坏公物、影响治安等一些很小的事,看似不足以重视,却是小事反映大问题,人们对小犯罪的容忍就是为严重犯罪留下隐患。
人们对犯罪的恐惧导致社会控制力的减弱,无序的环境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调整,会助长犯罪行为更猖獗。
反之如果政府部门及时监管控制,使无序变为有序,或者无序降到最低限度。
犯罪受到社会控制力的控制,犯罪率和犯罪人数自然而然就会降低。
2“破窗理论”的核心思想“破窗理论”的提出,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环境的变迁,理论本身也不断丰富、延伸、扩展。
破窗理论与护花原理在学校教育中的综合运用
“破窗理论”与“护花原理”在学校教育中的综合运用张家松王运钦摘要:“破窗理论”和“护花原理”对学校教育和管理有重要指导意义。
学校应该以内在和谐为基础,以外在和谐为保障,努力实现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有机统一,必定会拥有一扇扇明亮的“窗户”,也会拥有一幢幢整洁的“楼房”。
关键词:“破窗理论”“护花原理”教育管理一、“破窗理论”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运用著名犯罪学家凯琳的“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扇建筑物的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的话,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而去打破更多的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其结果是: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违法犯罪现象就会滋生。
“破窗理论”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无疑有着积极的启示,学校领导和老师受其启发,通常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来防止“破窗”再现:(一)对“破窗”及时修复,避免更多的同学受到暗示而效仿“破窗理论”认为,之所以会导致更多的“破窗”出现,是由于某一扇窗子损坏后没有得到及时修理,路过的人受到了“暗示”而效仿。
可见,要避免更多“破窗”出现,就必须尽快去除这种“暗示”,及时修理复原。
在班级管理中,对如学生迟到、课堂讲话、夜不归宿、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踩踏花草等一些违纪行为,教师如果不及时制止、规范,甚至不闻不问,就会在学生中产生一种明显的“暗示”——可以这样做。
于是,更多学生就可能受到这种暗示性的纵容,也会放纵自己,随心所欲,久之,就会产生“破窗效应”。
所以,发现一起,整改一起,及时修补好“第一扇被打碎的玻璃”,敲山振虎,就成为学校领导和教师运用这一理论的首要选择。
(二)使用惩诫手段,及时、适当地处罚违纪学生,以震慑其他学生对“打破玻璃者”进行及时、适当的惩诫是学校经常采取的一种教育手段和方式。
毕竟,如果违纪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处理,违纪学生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就容易使其有恃无恐,今后其行为将更加难以有效控制,对“打破玻璃”这样的事情更无所谓,从而犯下更为严重的违纪或违法行为。
破窗效应在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中的运用
破窗效应在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中的运用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校园安全管理中的“破窗效应”的易发环节和诱发因素,为校园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有效防止“破窗效应”的措施。
关键词:破窗效应易发环节诱发因素有效预防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曾进行了一项实验: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放在不同的街区,把其中一辆车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另一辆封闭如常。
结果打开车窗的那辆车当天就被偷走了,另一辆则完好无损。
后来,辛巴杜把保存完好的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
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破窗效应”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被运用,而且也被运用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笔者认为,在校园的安全管理工作中,“破窗效应”也同样有着其重要的运用价值。
在校园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尤其是高校的,特别要警惕“破窗效应”的发生。
1 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破窗效应”的易发环节目前大学校园安全虽得到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诸多有效的措施,但不少安全事件仍有发生,一些安全问题需要长期的关注和不懈努力。
1.1校园治安校园治安问题可分为校园内自身引发和校园外部力量进入导致两种类型。
就校园内而言,校园大学生是来自于不同地区并带有不同生活习惯与成长个性的青年,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与摩擦,若相互之间不能及时调和,就可能引起冲突直至升级为暴力。
此外,个别学生素质不高,物品失窃现象也时有发生,影响校园的和谐稳定。
就外力因素而言,由于大学的扩大与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多,学校也成了不法分子凯觎的对象,主要表现在:1.1.1盗窃问题由于校园的开放,不法分子把作案目标投向大学,不断进入大学作案。
学校管理中的“破窗理论”
学校管理 中的“ 破窗理 论 ”
◎/ 克 明 陈
“ 窗理 论 ” 为 , 果 有 人 打 破 了 一扇 窗户 破 认 如 玻 璃 。 这 扇 窗 户 又 得 不 到 及 时 的 维 修 , 人 就 而 别
关爱学生 , 引领发展
学 困 生在 每 个 学 校 都客 观 存 在 着 , 的 老 师 有
感 、 严 感 和成 就 感 。 么 , 师维 护 自身 与学 校 尊 那 教 形 象应 该做 到 哪 些 呢 ? 一 是 教 师 要做 到 为 人 师
会获得一种不 自觉的提 示:这里不能随地吐痰 ,
不 能 随 手 乱丢 纸 屑 果皮 。 同时 , 学 生 参 与校 园 让 环 境 的建 设 保 护 中 , 能 掌 握 劳动 的本 领 , 能 既 又 体 会 到 劳 动 的快 乐 ;既能 感 受 到 劳动 的艰 辛 , 又 能 培 养学 生 热 爱 劳动 的 品 质 ; 能 认 识到 劳动 的 既
且 有着 不 可 替代 的育 人功 能 。 良好 的教 风 、 风 、 校 学风 让 学生 如 沐 春风 , 化墙 、 化 窗 、 文 文 文化 苑任 学 生 徜 徉其 中 , 移 默 化地 影 响 着 学 生 。公 安 县 潜 斑 竹 档 初级 中学 的校 歌 《 竹 啊 , 竹 》 仅 让 学 斑 斑 不 生 了 解斑 竹 的文 化 内 涵 , 能 培 养 学 生 “ 志 苦 还 大 心 、 耕 不辍 、 躬 尽 瘁 、 而后 已 ” 勤 鞠 死 的斑 竹 精 神 。 加 强校 园绿 化 建设 , 让每 一 棵 绿 树 都 启 示 学 生 珍 爱 自然 ,让 每 一朵 鲜 花 都 感 染 学 生 向善 向 美 , 物于无声之中 , 润 育德 于 生 态校 园 。 加 强 管 理 , 重维 护 , 注 永葆 生 态 校 园生 机 与 活 力。 当学 生 置 身于 一 个 自然和 谐 、优 雅 整洁 的 环境 中 时 , 就
学校管理中的破窗效应
学校管理中的破窗效应“教育是一种力量,它能直击我们的心智。
寻求这种力量,运用这种力量,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自己的人,这就是教师”。
“教育是一种责任,它让师生共同成长,知晓这种责任,完成这种责任,在实现心灵交换的同时也让教师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得以延续,这就是学校。
”坚持,让人感动。
坚持带来了成功。
197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巴斗做过一个试验,他把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分别放在柏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和较为杂乱的郎克斯街区,他把放在布郎克斯街的这辆汽车摘掉了车牌,并且打开车子的顶棚。
结果,这两辆汽车的结局完全不同:被破坏了的这辆汽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而放在柏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未加破坏的汽车,过了一个星期仍然摆在那里。
之后,詹巴斗把那辆放在柏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的汽车窗子的玻璃凿了一个大洞,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窗的玻璃全被打破,最后连车也不见了。
依据这个试验,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在一九八二年提出了一个据说是著名的“破窗理论”,其观点是: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块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没有得到及时的维修,则别人就可能受到一种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的窗户玻璃,甚至会把所有的窗户打烂。
久之,这个建筑物就会变得破烂不堪。
由此,可以得知,任何一种不良现象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个信息必然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因此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防范机制。
我国古代先哲韩非子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和“破窗理论”其实是同样的道理。
“破窗理论”不仅适用于犯罪学,也普遍适用于各个领域,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破窗理论”给了笔者五个启示:一、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道理很简单,比如,当您漫步在整洁、幽静、充满现代文化气息的校园小径时,您应该不忍大声嘶叫,或者“噗”地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破坏它的和谐美,相反,如果校园环境脏乱不堪,那么吐痰、便溺、打闹、互骂根本就是小菜一碟,没什么了不起。
再比如,在优雅文明的学校图书馆(或阅览室)里,人人潜心阅读,井然有序,您也一定不敢冒然喧哗,惹来众人异样的“注目礼”吧!因此,环境好,不文明之举也会有所收敛;环境不好,文明的举动也会受到影响。
试谈“破窗理论”与“护花原理”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
试谈“破窗理论”与“护花原理”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犯罪学家凯琳曾注意到一个问题:在她上班的路旁,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大楼,有一天,她注意到楼上有一扇窗子的玻璃被打破了,那扇破窗与整座大楼的整洁美丽极不协调,显得格外刺眼。
又过了一段时间,她惊奇地发现:那扇破窗不但没得到及时的维修,反而又增加了几个带烂玻璃的窗子。
这一发现使她的心中忽有所悟: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的话,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其结果是: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
这就是凯琳著名的“破窗理论”。
凯琳是研究犯罪心理的,虽然她说的是外在的恶劣环境是导致一个犯错或犯罪的诱因,但是,我觉得这个原理也适用于学生行为的养成,适用于学校的教育。
其实,初进校园的学生就像这样一座整洁美丽的大楼,如果在成长中,有一扇“窗子”的玻璃破了,得不到及时的维修,那么,久而久之,这座大楼就有可能变得千疮百孔。
由“破窗理论”,我又想到了另一位心理学家威尔逊所讲到的“护花原理”。
原来在威尔逊生活的那个城市里有一座公共花园,每当春天繁花盛开的时候,都会有大批的游客来此驻足欣赏。
然而,让人烦恼的是,游客中总会有一些不自觉的摘花者,甚至许多含苞欲放的花朵还没来得及绽放她的美丽,就被折了下来,有些被游客带走了,还有些被抛在了花园里,好不让人心疼。
尽管公园的管理者在公园里写了许多的牌子,如:“摘花可耻”,“禁止摘花”,“摘了花朵,丢了修养”等,然而,人们似乎对这样的牌子熟视无睹,照折不误。
后来,公园的管理者就找到了心理学家威尔逊,向他诉说了苦衷。
威尔逊说:“你何不转换一个角度来提醒人们呢?”于是,他亲手为公园写了一些警示语,如:“花朵的自然之美,正是你心灵之美的映射”,“你欣赏花朵的美丽,花欣赏你的高贵”,“你给花朵一个花期,花朵给你一份赞美”,“把花朵留在枝头,让美丽留在心灵”等等。
破窗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破窗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美国著名犯罪学家凯琳在一项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扇建筑物的玻璃窗,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修复的话,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而去打破更多的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破窗理论主要体现了细节对人们心理作用的暗示和行为结果的影响,它在学校管理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
因为任何一种已发生的不良现象都会带给广大师生一种不良的信息,如果学校管理者不能及时处理这种不良现象,让信息放大,就会导致这种现象不断漫延,无限扩展,形成恶性循环。
那么,在学校管理中如何应用好“破窗理论”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校园环境的营造如果当你置身于刚刚打扫过的校园时,面对眼前清洁的地面你不想乱扔垃圾或随地吐痰,破坏它的干净。
假如一场大风过后,校园一片狼藉,满地的纸片树叶,此时你可能会认为手中的一个小烟头根本不会造成对环境卫生的影响。
校园环境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它是校容校貌、校风校训、办学理念、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
它包括显性的、硬性的物质环境,可以摸得着、看得见;同时也是一种隐性的、软性的精神环境。
作为学校各级管理者,首先要指导和教育师生讲卫生,包括个人卫生、集体卫生、环境卫生,通过各班包干区卫生的检查和评比活动让全体师生养成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并能做好卫生的保持工作。
其次要根据学校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因时因地规划好、布置好校园配套建设和绿化工作,力争让学生从每一面墙、每一棵树、每一块黑板、每一扇橱窗中受到向善向美的感染。
二、不良现象的防范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成败。
教育无小事,在师生的教育工作中,要学会敏锐地发觉细微之处,善于处理不良小事,防止第一扇“破窗”的出现。
细化管理内容。
要避免“破窗”行为的产生,必须要建立一套符合本校实际、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发挥全体师生的作用,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做到事事、时时、处处有人管,不留管理的空洞,让精细管理的意识深入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
“破窗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破窗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破窗效应是由美国政治学家詹姆士·威尔逊和犯罪学家乔治·凯林提出的。
原意是指如果一座房子的窗户破了,没有人去理会它,那么不久之后,其它的窗户也会被人打破。
此理论认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破窗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1、学校中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如果对这种现象熟视无睹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比如,学校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除掉,很快的,墙上就会布满乱七八糟的东西;学校一个干净的地方,学生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学生就会毫不犹疑地扔上垃圾。
在具体教育教学中,如果个别违纪学生没有被教育好,就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学生;如果学生学习一个知识点的疑惑或一个难题没有被解决,就会有更多的疑惑和难题得不到解决。
因此,我们在学校教育中,要懂得防微杜渐,将不好的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要明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我们不仅不能做第一个打烂窗户的人,也不能在第一个窗户被打烂后去做第N次打破窗户的人,我们还要努力做及时修复“第一扇窗户”的人。
2、提升师生素养,让师生不要成为“破窗”。
我们周围总有不少师生抱怨学校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可他们却很少反思自己的言谈举止,实际上,他们自己就是造成学校这个不好,那个不好的因素,他们自己也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学校的一扇“破窗”。
因此,学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师生的综合素质,努力消除学校的“破窗”现象。
同时要教育广大师生,即使是在我们无法选择环境和改变环境时,我们也要努力使自己不要成为环境中的一扇“破窗”。
最新 “破窗理论”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精品
“破窗理论”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一、启示“破窗理论”1969年,美国心家菲利普·辛巴杜开展了一项实验:首先,他找来两辆汽车,每一个细节都完全一模一样,将其中一辆汽车,停在加州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将另一辆汽车,停在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街区。
结果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仅一天时间,布朗克斯的汽车就被人偷走了;而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经过一个星期的时间,帕罗阿尔托的汽车还在原地,完好如初,而这时,辛巴杜把汽车玻璃敲了一个大洞,经过几个小时后,这辆汽车就被偷走了。
犯罪家凯琳通过这个实验,多次论证,提出了著名的“破窗理论”[1]: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而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人们也称之为“破窗效应”。
通过“破窗理论”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很容易受周边环境和人的行为影响和暗示,如果那些不良行为没有得到及时制止和不良环境没有及时改变,就会影响周围人的心理和行为。
“破窗效应”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及时发现破窗,分析破窗现象,从而修复破窗并达到预防破窗出现的目的,更好地建设和谐校园,帮助高职学生成长、成人、成才。
“破窗”现象二、1.学习方面。
新生看到第一个迟到的学生没有被批评,迟到现象就会越来越多,直至出现随意进出教室和旷课的现象;只要有学生上课或晚自习不带课本,“裸课”(不带书、不带笔记本、不带笔)现象就会越来越严重;课堂上学生长时间低头玩手机而老师没收稿日期:2016-12-12作者简介:卢军锋,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高职教育研究。
文章编号: 1674-9324(2017)22-0015-02有及时制止,上课随意玩手机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甚至有同学会上课接听电话;抓到考试作弊的学生没有严肃处理,考试作弊的风气就会形成,并会不断遗传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广播 电视大学学报
J u n o o r M fHmn n Ra i & T ie t a do V Unv ̄i y
201 N e M e 1No 3 i
破 窗效 应在大学 生文 明行 为教 育管理 中的运 用
( ) 体 表现 一 具
新时期大学生中存在社会责任感缺乏、 诚信
收稿 日期 :00— 4—1 21 0 6 作者简 介 : 彭明珠( 99一) 女 , 17 , 汉族 , 南儋 州人 。在 读硕 士 , 南师 范大学教 育科 学学院 思想政治教 育专业助教 。 海 海 主要 研 究 方 向 : 想 政 治 与教 育 管 理 。 思
・
97 ・
意识淡薄、 荒废学业、 考试 作弊、 奢侈浪 费、 园 校 暴力 、 不文 明上 网 、 言 秽语 、 坏 公 物 等不 文 明 粗 破 现象 , 这些 不 文 明现 象 中 , 很 多 是 由破 窗 效 应 有 引起 的 , 面我们 先列 举 一 下 当代 大 学 生 日常 生 下 活 中 由“ 窗效应 ” 破 引发 的一些 不文 明行 为 :
彭 明珠
( 海南 师范 大 学 教育 科学 学 院 , 南 海 口 5 15 ) 海 7 18
摘 要: 加强大学生文 明行为养成 教育 , 提高大 学生思 想道德 素质 , 既是 人 民教师 的崇 高职责 和时代赋 予 的使命 , 也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 的要求 , 它对于构建 和谐 校 园, 把学 生培养 成为 合格 的建 设者 和可靠 接班
人具有深远 的意义。本文从揭示破 窗理论人手 , 分析了当前大学生 中存在 的“ 破窗性 ” 不文 明行为 , 最后从防
御、 制定有效 的约束制度 、 改造 非正式 群体和营造 良好 的德 育氛 围几方 面提 出有效 制止破 窗效应 , 加强 大学 生文明行为养成 教育 , 构建和谐校 园的几点建 议。 关键词 : 破窗效应 ; 大学生文 明行为 ; 育管 理 教
一
“ 窗效应 ” 介 破 简
对杂乱 的纽约 布 朗克斯 区。停 在 布 朗克斯 的那辆 车, 被他摘掉 了车牌 , 打开 了顶棚 , 当天就被人 结果 偷走 了。而放在 帕洛阿尔托 的那一辆未做处理 , 一 个星期后 , 该车仍完好无损地停在原处。后来, 辛 巴杜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窗玻璃敲了个大洞 , 结果 , 仅仅过 了几个小 时 , 车就不见 了。 而后 , 治学 家威 尔 逊 和 犯罪 学 家凯 琳 以这 政 项 实验 为 基 础 , 出 了 “ 窗效 应 ” 论 : 提 破 理 如果 有 人 打坏 了一 幢建 筑 物 的窗户 玻 璃 , 而这 扇 窗 户 没 有 得 到及 时 的维 修 , 他 人 就 可能 受 到某 些 暗示 其 性 的纵 容 去 打 烂 更 多 的 窗 户 。在 这 种 公 众 麻 木 不 仁 的氛 围 中 , 犯罪 就会 滋生 、 繁荣 。 “ 窗理 论 ” 破 体现 的是 细 节对 人 的暗 示效 果 , 以及 细 节 对 事 件 结 果不 容 小 视 的 重 要 作 用 。事 实证 明“ 窗理论 ” 确实 能 够指 导我 们 的教 育 , 破 也 尤其 在 大 学 生 文 明 行 为 教 育 管 理 中有 着 重 要 的 借鉴 意 义 。 二 “ 窗效应 ” 破 引发 的大 学 生不 文 明 行 为具 体表 现及原 因
1 .班 级 中
原 因。
首 先 , 学 生 是 刚 刚 步 人 成 年 的独 立个 体 , 大 尤 其 是大 一 学 生 , 刚 刚跨 人 大 学 校 园 的 时 候 , 在 经 常会 出现 类 似 于 “ 一 新 生 综 合 症 ” 症状 。 大 的 大 一新 生 综 合 症 是 指 刚 跨 人 大学 校 园 的 莘 莘 学 子 , 纯质 朴 , 临 大 学这 个 新 环 境 的诸 多 问题 单 面 和 选择 , 们 表 现 出一 定 程 度 的不适 应 , 的 还 他 有 比较严 重 。 在 这 种 情况 下 , 非价 值 观 念 的缺 ⑧ 是 失 , 想信 念 的模 糊 使 得 个 人 主 义 、 理 自我 中心 主
中图分类号 :6 1 G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9— 7 3 2 1 ) 2— 0 7— 3 10 9 4 (0 0 0 09 0
我 国 自古 以来就有 “ 仪 之邦 ” 礼 的美 称 , 承 继 中华民族 的优 良传统是每一个大学生 的责任和 义务 。加 强大学 生文 明行 为养 成 教 育 , 建 和 谐 构 校 园是 高等 学校 校 园文 明建设 的重 要 环 节 , 德 是 育工作 的重 要 内容 , 是践 行 社会 主义 荣 辱 观 的重 要举措 , 是人 民教 师 的崇 高 职 责 和 时代 赋 予 的使 命 , 把大学 生培 养 成 为合 格 的建 设 者 和可 靠 接 是 班人 的重要保 证 。 因此 , 等学 校 要 认 真 贯 彻 中 高 共 中央 关 于加 强 和 改进 大 学 生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文 件精神 , 高度 重视 大 学生 文 明行 为养 成 教 育 。在 具 体实施 过程 中 , 我们 可 以借 鉴 运 用 近 年 来 管理 科 学研究 中重 大成果 —— “ 窗 理论 ” 帮 助 教 育 破 , 管理 者通 过 洞 察 破 窗 现 象 、 析 破 窗 现 象 。 而 分 从 修 复破 窗影响 最终 预 防破 窗 的出现 , 快班 级 的 加 有效 管 理 进 程 , 进 大 学 生 文 明 行 为 的 养 成 教 促 育。
破窗效应 ( r kP n a ) 源 于美 国斯 坦 Be aeL w 来 a 福大学 心理 学 家 菲 利 普 ・ 巴 杜 ( hl i b r 辛 P ipZm a— i
d )16 年进行 的一 项 实验 , o 99 实验 过程 如 下 : 首 他 先 找来两辆一模一样 的汽车 , 把其 中一 辆车停在 加 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 而另一辆则停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