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情怀,大山品质
用xx精神引领青年的价值追求
用XX精神引领青年的价值追求价值追求是指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一种人生向往。
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精神支柱的确立。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国家宝贵的后备人才资源,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重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青少年的价值追求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成败。
一、XX精神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意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层次的利益差别和矛盾反映到了精神生活领域,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正冲击着青少年的精神生活世界。
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剧烈变化。
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过渡期的青少年,抗干扰能力、辨别是非能力较弱,部分青少年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种种问题。
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盛行和传播,势必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其健康成长,这就给青少年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新挑战。
面对新挑战,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青少年科学发展观,用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坚定、担当、务实的XX精神引领青少年思想文化主阵地,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
XX精神的确立倡导,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准则和个人行为规范,具有良好的教育引导意义,启迪青少年进行深入思考,作为当代的青少年,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追求,如何将个人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在满足个人追求中推动社会进步,在促进社会进步中实现个人价值。
二、XX精神对青少年价值追求的影响。
一是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用XX精神凝聚人。
高原情怀、大山品质是XX精神的两大内核。
高原情怀就是高远、开放、包容;大山品质就是坚定、担当、务实。
省委书记***在谈到大山品质时强调,提倡大山品质,就是要信念坚定,像大山一样执著。
可见,坚定理想信念既是XX精神的基本内容,也是XX精神的思想灵魂所在。
论高原情怀、大山品质----云南精神
论高原情怀、大山品质----云南精神可乐小学葛爱惠开国元勋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灵魂,是财富,是推动发展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2011年8月30日,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同志在省委常委扩大会上满怀激情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历史的责任,不仅需要我们大胆解放思想、努力工作,也需要我们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人格特征,建立更加切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性格、思维和行为体系。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云南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优良品质,摒弃陋习,树立高原情怀,提倡大山精神。
”高原情怀、大山品质的云南精神就是要立足高原,俯视高原,形成开拓、创新、奋进、包容的精神面貌;就是要有开阔的视野、登高望远的创新勇气,像高原生生不息、包容的胸怀;像高原容纳万物、学习的态度;高原蕴藏着无数的秘密需要我们去理会。
秦书记还进一步深刻阐述:“提倡大山精神,就是要信念坚定,像大山一样执着;扎实苦干,像大山一样根基牢固傲然耸立;不断进取,像大山一样攀高不止、生生不息;勇于担当,像大山一样不逃避电闪雷鸣,历经风霜雪雨而巍然。
”高原情怀----高远、开放、包容,大山精神----坚定、担当、务实。
云南精神是历史的选择,是时代的呼唤,是人民的期盼,是真情的流淌,是正气的结晶,是无畏的宣言。
正彰显着云南人民的精、气、神!云南精神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又切合云南省情及各行各业实际的奋斗目标。
以桥头堡建设的全面实施为标志,云南发展又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新阶段必有新目标,新目标赋予新任务。
这就是通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打好对外开放、绿色经济、民族团结、扶贫攻坚“四张牌”,实现大开发,促进大发展,构筑大通道,打造大基地,培育大平台,建设大窗口,维护大团结,保护大生态,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全省各族人民。
这是一个宏伟的奋斗目标,也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
近年来,各行各业都创造出了过去自己不曾有过的发展奇迹,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我们今天站在迈向新目标、完成新任务的历史起点上,仍然必须面对发展不快、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协调的省情和现实。
2014【名师导学系列】语文中考复习考前60天每日一测试题(附答案) (24)
横塘中学2014年中考语文每日一测试题班级:姓名:检测时间【漳州市,4】综合探究:(6分)漳州江东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称虎渡桥,又名通济桥,是一座多孔梁式石桥,位于福建漳州龙文区与龙海市交界处,横跨于九龙江北溪下游。
这里地处九龙江北溪与西溪交汇入海处,两岸峻山夹峙,江宽流急,地势险要,古称“三省通衢”。
相传初建桥时,桥墩屡建不稳,偶有猛虎负子过江,遂依虎道勘得水中礁石,乃就石垒墩,桥墩遂固,故名虎渡桥。
【活动一:识桥】在中国的的桥名资料中,你会发现我国桥梁的命名十分有趣,你能从以下桥的名字上看出我国桥梁命名的方式吗?如:以地名命名:漳州大桥。
以抒发情感命名:忘情桥。
请至少说出二种。
(2分) 备选桥名:①放生桥②立交桥③断桥、拱桥④中山桥⑤独木桥【活动二:赏桥】下图是漳州江东桥。
请你观赏此桥,结合你所知道的有关江东桥的知识,展开合理想象,并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来描绘你对江东桥的感受。
(4分)【答案】4.【活动一】以名人名命:中山桥;以形状命名:断桥、拱桥;以材料命名的:独木桥以用途命名:放生桥;以使用功能命名:立交桥(答出二种即得分)(2分) 【活动二】示例:碧水蓝天之间,气势恢宏的江东大桥横跨-----(4分)。
(有修饰手法给1分:能提及有关江东桥历史的给1分,有写出感受的给一份;语句通顺优美给1分。
) 【昭通市,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5分)阅读下面的图文材料,完成6~8小题。
材料一:茂密的树林凝结了八位老人无数的血汗材料二:有这样八位老人,他们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喀斯特山区,植树护林31年,建成7400亩林场,累计承包荒山植树造林13.6万亩;又用20年时间守护着这片繁茂的森林。
他们种下的13.6万亩树林已全部无偿捐献给当地政府。
他们,就是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龙海乡8位年逾古稀的老者,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他们“陆良八老”。
在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的“渣子山”、“石头山”上,“八老”坚持了31年。
大山精神
树立高原情怀,倡导大山精神在中共云南省委第九次全会上,省委书记秦光荣代表八届省委向大会所作的《工作报告》中,向全省干部和群众提出了“树立高原情怀,倡导大山精神”的号召,仍然在全省人民心中激荡。
秦光荣说:在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伟大征程中,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承载着各族人民的殷切期望。
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树立高原情怀,倡导大山精神,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
所以通过初步学习,结合当代社会,我们应该注意两点:一、扎实苦干,脚踏实地,敢于创新所谓扎实,就是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要在实际工作中抓住主要矛盾,探求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一抓到底,取得实效。
所谓苦干,就是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高标准、严要求,尽心尽力地开展工作,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不计较个人得失。
扎实苦干要务实。
务实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我们要根据国家的政策和法规,联系具体工作部门的实际,认真分析学校及学生的现实情况,实事求是地制定既符合当前实际,又兼顾长远利益的工作措施,并付诸落实。
在工作过程中,还要注意观察和分析新情况,要针对新问题采取新措施,不断校正工作中的偏差和失误,要坚定信念,不怕困难和挫折,咬定青山不放松,才是扎实苦干。
扎实苦干要创新。
扎实工作要有创新精神,有精神才会有想法,有想法才能有做法。
创新可以使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创新并不是想当然,不是异想天开,而应当从具体工作着手,做好岗位职责内的每一件事,解决好每一个问题,扎扎实实,坚持不懈。
在工作中,我们要根据学校学生规模快速增长、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少数新生行为习惯较差等情况,从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内容、技术手段等方面创新,创造性地开展本职工作,才能使工作在新的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二、勇于担当是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体现温家宝总理说过:“事不避难,勇于担当。
”勇于担当,就是要勇于承担并负起责任,勇于担当,源于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高原情怀、大山精神
读《论高原情怀》《论大山精神》有感云南建设学校党委行政支部舒嘉林首先,我们要树立高原情怀,要热爱高原,就必须深化对高原的认识。
我们云南人居住在高原上,认识了高原,就是认识了云南省情。
只有全面的深刻的认识高原,认识他对云南人的养育之恩,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奉献之情,我们才可能热爱他,保护他,与他相生相吸。
我省位于云贵高原西南部的云南高原,高原上的山地顶部多呈宽广平坦地面,或呈和缓起伏地面,有“高山顶上路宽大”的说法。
云南高原是上天赐予云南人民的一块宝藏,是大地恩赐云南人民的美丽家园,资源丰富,生态优美,区位优越。
云南人民祖祖辈辈世袭生存在云南高原上,高原之精华养育了云南人,也培育了云南人率真豪放的性格。
云南人依仗高原,利用高原资源,发展经济社会,创造了无数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推动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这就是美丽的“七彩云南”,生我们、养我们的云南高原,我们可爱的家乡。
其次,要树立高原情怀,就要立足高原,保护高原,构建天人和谐、物我合一的关系,促高原永葆青春与活力。
云南高原山青水碧、天蓝地绿、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块净土和宝地。
曾几何时,在刀耕火种的荒蛮时代,在大炼钢铁的疯狂岁月,在唯GDP至上的发展观念下,高原生态受到过极大的破坏,树木也曾惨遭涂炭,地面搞得千疮百孔,大地在呻吟流血,人民在叹息流泪。
“人类违背自然的行为,使大自然一次次遭受剧烈的创伤,也一次次向人类实施无情的报复”,导致自然灾害连年不断,水土大量流失,干旱极度严重,无数的人只能背井离乡,异地迁居,另寻生存之地。
正如秦光荣书记所说,事实告诉我们,人类需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不论生产力有多么发达,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有多高,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永远不可能超越大自然而独立存在,更不必说是发展。
即使在高度发达的文明之中,自然仍然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起着支撑或制约作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
为了人类的将来,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我们应从历史的灾难中吸取教训,不断深入探索自然规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将治理环境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放在重要位置。
倡导大山精神 培养高原情怀
树立高原情怀、提倡大山精神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跨越发展云南建设学校党委行政党支部杨东华省委书记秦光荣同志提出并阐述的“高原情怀”和“大山精神”,高度概括了云南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优良品质,在云南城乡建设战线上,在云南城乡建设的人才培养工作中,树立高原情怀,提倡大山精神,恰是我们承袭云南历史发展,掌握世界和大中华发展之脉搏,与时俱进做好一切工作的一盏明灯。
世界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进步和发展。
当前我们国家处于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期,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批合格的劳动者加入到社会生产中,而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有效解决了合格人才数量、质量与社会发展需要间的矛盾。
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给予的高度关注,需要教育者个体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学习提高,明晰历史责任,结合发展条件,挖掘无限潜能,积极工作。
情怀若高原,主动开阔视野,创新勇气,开拓胸怀,秉承虚心学习的态度,强调个体工作和生活同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全心全意办好教育、服务学生、教好书。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真正的财富,不仅在于拥有有形的物质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在于是否拥有无形的精神力量。
”同样,学校教育的发展,不仅仅在于硬件设施的达标,更在于学校的包括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价值。
也就是常说的“软实力”。
学校校园文化价值取向及其发展成果的继续发展,需要我们大力提倡“大山精神。
”就是沿着党和国家指明的教育方向,坚定社会主义教育信念,像大山一样执着;要沿着已指明的发展方向,扎实苦干,像大山一样根基牢固,夯实学校发展的基础;学校教育作为人类文明传承和传播的重要阵地,需要一大批教育工作者像大山一样攀高不止,生生不息,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博大情怀忘我工作;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社会教育的发展亦然。
在困难面前用于担当,像大山一样不逃避电闪雷鸣,历经风霜而巍然挺立,是时代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品质。
云南建设学校的大好发展机遇,源于国家、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源于加快云南省城乡建设事业的需要。
和谐是高原情怀、大山品质之云南精神的精髓
2 0 1 1年 秦 光 荣 同 志指 出 : “ 高原情怀 、 大 山品质 的云 南精 神 ,是 流淌在 云 南人 血液 中 的云 南精 神 ,成就 了 云南 过去 的辉 煌 ,成就 了
第2 3 卷第 1 期 2 0 1 3 年 3月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Li n c a n g Te a c h e r s ' C o l l e g e
V0 1 .2 3 No. 1
M8 r. 2 I 】 1 3
和谐是 高原情怀 、大 山 品质之 云南精神 的精髓
如茶 文化 、饮 食文 化 、石 刻 、书 画 、医药 文 化
自然环 境有 着 密切 的关 系 。依 山的 民族有着 和 山川环境 相适 应 的生产 生活 方式 ,傍 水 的民族 有 着和 山水 息息相 关 的文化 。云南人 依赖 自然 环 境而 生存发 展形 成 了他 们重 视 自然 ,认 为 自 然 与 人 类 同根 的 意识 。。 云南 各 民族在 云 南极 端复杂 丰 富的 自然环 境 中 ,同时在 各 自生活 的 具体 的生 态环境 中创造 了 自己独特 的 与大 自然 和谐 相处 的文 化 。高原 大 山的 自然和谐 赋予 云 南 独特 的 、优 良的 自然 禀赋 ,并 给予 一代代 云 南 人得 以生 息繁衍 。在 自然 生 息的历 程 中 ,依 托 高原 ,仰仗 大 山 ,云南 人对 自己生活 的这 片 土 地 充满 了敬 畏 之 情 ,受 高 原 大 山 的气 势 影 响 ,将 高原 大 山之 特性 凝炼 为云南精 神 。
倾心高原情怀
倾心高原情怀,浓墨大山精神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精神,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灵魂,是财富,是推动发展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今年三月,省委书记秦光荣同志在总结我省三年大旱、三年大干、三年大发展经验时提出:“云南各族人民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和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就是我们千百年来积淀起来的云南精神。
这个具有典型云南特色的区域精神必定成为促进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千百年来,云南各族人民深受高原和大山地貌的影响,高原造就了这里的人们身在高原的宽广胸怀,高屋建瓴的视觉,大山锻造了这里的人们务实坚韧,不断攀登,敢为人先的精神。
树立高原情怀,就是立足高原、俯视高原,形成开拓、创新、奋进、包容的精神面貌;提倡大山精神,就是要信念坚定,像大山一样执着;像大山一样根基牢固傲然耸立;像大山一样攀高不止、生生不息;像大山一样不逃避电闪雷鸣,历经风霜雪雨而巍然。
从中国南方丝绸之路的开辟到郑和七下西洋;从近代边疆人民反击英法侵略到抗日战争中的滇西抗战;从云南讲武堂走出的朱德、叶剑英等著名将帅到西南联大培养的杨振宁、邓稼先等科学家;从腾冲抗日县长张问德的铮铮硬骨到“一二·一”爱国青年的民主呐喊;从中国第一个水电站、第一根电线到云南白药、普洱茶的发现;从小河淌水到共和国国歌无不体现出高原人民的创造力和创新勇气。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云南各族人民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高原情怀和大山品质。
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三年大干、三年大旱的抗旱精神;用坚守和信念为后人栽下棵棵大树的杨善洲,杨善洲的精神与大山精神、高原情怀一脉相承。
老书记身上集中体现了高原情怀,充分彰显了大山精神;对百姓疾苦感同身受,用心尽力为民服务的村民小组长陶应全,他是一个“一心为群众,很少照顾家”。
2019年秋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植树的牧羊人课后练习题
13 植树的牧羊人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栋.梁(d òng) 干涸.(g ù) 坍.塌(t ān) B.遮.拦(zh ē) 呼啸.(xi ào) 缝.隙(f éng) C.溜达.(da)戳.坑(chu ō) 微薄.(báo) D.酬.劳(chóu) 乍.看(zhà) 鲜嫩.(nè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海拔 废嘘 地毯 沉默寡言B.毅力 敬佩 干躁 源源不断C.富饶 滚烫 硬朗 刨根问底D.水渠 流淌 帐蓬 不毛之地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干枯,没有水。
) B.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比喻追究底细。
) C.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不长毛发的地方。
) D.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
(散步,闲走。
) 4.下列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C.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D.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5.学习了《植树的牧羊人》一文后,大家对文中的牧羊人产生了无限的敬佩之情,决定在班中开展以“我看人生意义”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写一句有关“人生意义”的名人名言。
(2)根据语境仿写。
人生就要像雨滴一样,即使渺小,也要润物无声;人生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人生就要像金蝉一样, , 。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
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云南精神”铸我魂—建筑工程学院suo金
“云南精神”铸我魂云南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金“云南青年志在四方”宣传教育系列活动随着党的十八大春风走进了高校校园。
身为一名上世纪末走出大学殿堂的70后教育工作者,我切身感受到,当前这个活动进校园是非常及时的,因为它是对“云南精神”的集中诠释。
作为一位从云南的大山里走出去,毕业后又回到云南的我来说,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
云南精神,就是高原情怀和大山精神的综合。
这是2011年8月30日,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在省委常委扩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来的。
此后,他多次在不同场合对云南精神作了精辟阐述:云南精神就是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就是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精神。
云南精神,蕴含科学的哲理,提升人完善人,服务发展,为云南人利用好各种有利因素提供了科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云南精神展现的是一种站得高,望得远,气定神闲,成竹在胸的全新境界。
我从自己家庭的成长经历深刻感到了“云南精神”丰富内涵。
从小,父亲有意、无意总会在我们耳畔提起他们的过往岁月,当时总会抱怨大人老是忆苦。
我的父亲出生在上世纪40年代初期,世代农民,家中排行老大,下有4个兄弟,还有一个妹妹不幸夭折。
家境贫寒加上兵荒马乱,靠几亩薄地难以糊口。
于是小学没有毕业,不满14岁的父亲就担负起家中老大的责任,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父亲毅然背井离乡,结伴步行到千里之外的云南边疆修建滇缅公路。
父亲离家时,脚蹬一双草鞋,甚至连一条像样的长裤都没有,穿的是半截裤。
为了生存和生活,为了兄弟们能活下来,为了撑起这个家。
他一路前行,没有回头。
援藏路、滇缅路、越南、老挝、甚至云南每个专州县都留下父亲筑路的身影。
父亲先做记分员,后改学卫生员。
从一个小学没毕业,大字不识几个就去学医,注定这是一条不平路。
但父亲没有令工友们失望,三年学医就小成,而立之年成了云南公路系统中西医结合小有名气的医生。
当年他的动力是什么?就是看着那么多的工友在修路时病倒缺医少药。
父亲身上这种坚定、担当、务实的精神,永远是我们这个家庭的传家宝。
追溯云南精神
云南精神标题,追溯云南精神的印记2011年,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对云南精神作了精辟阐述:云南精神就是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精神。
当前,云南正处于一个蓄势待发、乘势而上的关键时期。
“高原情怀,大山品质”的云南精神,打造了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这让我不禁有一个想法,这样宏伟而质朴的精神是源自哪里?走进七彩云南视野所及的,是蓝天,是高山,是阔园,水清的景象,云南是一块神奇的高原,气势雄浑,连绵不绝;高原囊括万物,气势磅礴,高原孕育了云南的万千气象,养育了世世代代云南人,激发着云南人的力量,启迪着云南人的智慧。
云南拥有瑰丽的群山,大山耸立,不怒自威;大山历尽风雪,坚定沉着,持之以恒,于无声中奋起,大山支撑着云南的蓝天,承载着云南的山河,我们的祖先植根于高原之上,群山里。
在这块土地上,千百年来,云南人民谱写可歌可泣的历史。
“高原情怀,大山品质”的云南精神,是云南山川地理的魂魄,更是两千年以来特别是百年以来云南人民精神的凝炼升华。
鸦片战争以后,云南同全国一样,列强侵略愈演愈烈,人民苦难愈加深重。
这个时期,救亡图存、保家卫国成为时代主题。
而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的云南,边陲高原,战略地位显要为列强所觊觎;山川壮美,资源富集为强权所垂涎。
英法先后侵占缅甸、越南,云南成其囊中之物。
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占领缅甸,侵犯腾冲,空袭昆明。
作为祖国西南大门的云南处于生死存亡之际,国门不保,国将安在?中法战争、滇西抗战,云南各族儿女均怀不甘沦亡之心,勇为人先,毅然奋起,共赴国难。
等等这些义举,大大激发了云南人民的斗志,形成一种不畏强暴、坚定不移、奋起抗争的意识,这些意识被一次次汇聚起来,形成了一种主流思潮,进而凝聚成一种群体精神。
发生于云南昆明的“一二•一”运动,更是这种精神的弘扬光大。
当时的昆明青年学生,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积极投入到反内战、争民主的运动中,他们面对国民党军警的恐吓,毫不畏惧,毅然通过聚会,或走上街头,宣传揭露国民党反动本质。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01(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课时练【基础积累】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如果他kāng kǎi()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2)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zhàng peng()。
(3)这里虽然成了fèi xū(),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4)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gān hé()了。
(5)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tān tā()了。
(6)狂风hū xiào()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7)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bù máo zhī dì()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8)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gǔn tàng()的山地上。
(9)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zhāng yáng()。
(10)我假装随便liū da(),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
(11)趁这个机会,我páo gēn wèn dǐ(),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12)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guāng tū tū()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听到这儿,我开始zuó mo()牧羊人的年龄。
(13)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wēi bó()的chóu láo()。
(14)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yìng lang()。
(15)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chén mò guǎ yán()。
(16)人们挖了shuǐ qú(),农场边上,枫树林里,liú tǎng()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罪恶在蔓延,所以正义应得到张扬..。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13植树的牧羊人课后习题(含答案)
13植树的牧羊人---------------------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 栋梁(dong) .B. 遮拦(zhO).C . 溜 i*(da)干涸(此) 坍塌(tdn )• •呼啸34。
) 缝隙(fCng )• ♦金坑(chud ) 微涌(M 。
)D.酬劳(chdu ) 乍看(zhd ) 鲜嫩(nM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己经干涸了。
(干枯,没有水。
)A. 海拔废嘘B. 毅力敬佩C. 富饶滚烫D. 水渠 流淌地毯 沉默彩言干躁 源源不断硬朗 刨根问底帐蓬 不毛之地B.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比喻追究底细。
)• • • •c.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不长毛发的地方.) • • • •D .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
(散步,闲走。
)• •4. 下列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A.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C.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D. 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5. 学习了《植树的牧羊人》一文后,大家对文中的牧羊人产生了无限的敬佩之情,决定在班中开展 以“我看人生意义”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清你写一句有关“人生意义”的名人名言。
(2)根据语境仿写。
人生就要像雨滴一样,即使渺小,也要润物无声:人生就耍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税不苟:人 生就要像金蝉一样,,。
课内品读-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第6、9题。
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
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 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他不住帐搔,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
云南精神显神威 心中日月焕光芒
云南精神显神威心中日月焕光芒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云南精神显神威,“心中日月”焕光芒》。
毛泽东同志有一句名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灵魂,是财富,是推动发展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巍巍高原、茫茫群山赋予了各族人民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和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
这高原情怀和大山品质,就是我们的云南精神。
云南精神来源于云岭高原神奇独特的地理环境,贯穿着彩云之南丰富多彩的人文发展历史,是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山地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优秀特质和精神品格,是云南人的魂魄,这种精神在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一经提出就喊得响,落得实,意义深远,作用非凡,彰显着新时期高原儿女博大的情怀和开放包容的气度,循着高原精神的足迹,我们找寻云南人不曾忘却的气节,扬起我们腾飞的羽翼,内化成一代代云南人的高原情怀和大山品质。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从震惊清王朝的“恒乍绷起义”起义。
到红二、六军团长征途径今香格里,与藏民和松赞林寺结下深厚情谊,再到今天挺起迪庆脊梁的各族儿女,我们在云南精神的感召下,前赴后继,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富强不惜牺牲,积极融入到了全省、全国加快发展的战略之中,编制了《迪庆藏族自治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绘就了迪庆未来18年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俯首为民,是心忧天下所有努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百姓为天的大情怀。
在迪庆发展的历程中,州委州政府始终与人民保持了鱼和水、血与肉的紧密联系,州委州政府在搞改革、促发展、抓建设、保民生、谋幸福的每一项决策措施,无不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表达着对老百姓的牵挂。
说到这里我们哪能忘记迪庆军分区原副司令员龚曲此里,面对三次走出高原的难得机遇,他说:“我是翻身农奴的后代,党培养我这么多年,党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
龚曲此里原本可以不上高原,是他自己选择了这条为党的事业坚守高原的奉献之路。
树立高原情怀,倡导大山精神
树立高原情怀,倡导大山精神树立高原情怀,就是立足高原、俯视高原,形成开拓、创新、奋进、包容的精神面貌。
云南身处高原,在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成长起来的人,自古以来就在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的过程中,养成了勤劳勇敢、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互相帮助的品格。
开拓的精神,就是要具有开阔的视野,站在高原上登高远望,不为高山险路所困,探索跨越发展的路子;创新的勇气,就是要像高原那样生生不息、充满活力、热情洋溢、敢于拼搏,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奋进的斗志,就是要像高原那样坚忍不拔、锲而不舍、顶天立地,不为任何艰难险阻所屈服;包容的胸怀,就是要像高原那样敞开怀抱、容纳万物,勇于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和谐共处、互利共赢。
提倡大山精神,就是像大山一样坚定执着、傲然耸立、勇于担当,经受住一切考验。
云南到处都是山,云南人可以说是真正的“山里人”,是“大山的儿女”。
山与我们时刻相伴,大山扎根大地、昂首傲视万物,大山持之以恒,于无声中奋起,在坚持中屹立;大山支撑着云南天地山河,也彰显出云南人的精气神韵。
陪伴大山,热爱大山,我们从大山中得到了无穷的启迪: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具有大山精神,就是要信念坚定,理想执着,为着美好目标百折不回;就是要以牢固的根基傲然耸立,勇于担当,从不逃避电闪雷鸣,历经风霜雨雪、烈日酷暑而苍翠长青。
高原情怀和大山精神,是云南各族人民品格的真实写照。
要紧紧抓住桥头堡建设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以山连山、岭接岭的气度,敞开山一样博大的胸怀,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大胆创造沿边开放奇迹。
把高原情怀和大山精神融入每个人的灵魂,使之进一步发扬光大,在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中,让云岭高原的魅力更加迷人,云南大山的风光更加美好。
弘扬云南精神,必须把握云南精神的深刻内涵。
高原情怀、大山品质是构成云南精神的两大内核。
弘扬云南精神,就是要高瞻远瞩、视野宽阔,志存高远、气魄宏大;就是要敞开胸怀、打开大门,走向全球、拥抱世界;就是要胸怀博大、雅量豁然,海纳百川、容纳万物;就是要自强不息、执着坚守,忠贞不渝、一往无前;就是要不畏艰难、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敢于胜利;就是要淳朴实在、脚踏实地,克勤克俭、艰苦奋斗。
大山精神
大山精神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嘉宾:大家好!长期以来,山川秀美、资源富饶而地处极边,憨直纯朴、粗狂豪爽而保守狭隘是云南给外界的直观、简单的印象;民族众多,美丽但却落后,神奇而又封闭则是国人对云南固有的认知。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潮涌动之下,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同志最近提出“以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和“以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为核心的云南精神,是云南千百年来人们融合自然与社会形成的精神文化内核,更是未来云南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原动力。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这是中国民间流传的一个最朴素却是最深刻的文化地理学理论。
文化与地理有着天然的联系。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生存发展的土壤,而地理环境就是地域文化孕育形成的重要源地。
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是社会发展必要的条件之一。
地理环境在云南文化的形成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云南多山,因而在文化上不可避免不同程度地打上“山”的印记,表现出“山文化”的特征。
云南是山的王国。
“开门见山”这一成语能够形象地再现云南的地理环境。
一座座大山自北向南长驱而下,构架了云南高原的骨骼与筋脉。
群山起伏连绵,大山成为连天接地的桥梁,因而在云南很难见到地平线,凡天壤相接之处,必有山的轮廓嵌入天际。
无山的景致在云南是找不到的,无论是偏僻的山村,还是坝子里的都市,太阳总是从东山升起,西山落下,山便成为了云南人日常生活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间参照物。
“靠山吃山”这句俗话,形象而且准确地表述了云南大山与人的“生物链”关系。
大山是云南赖以生存的“衣食父母”,但大山又制约着云南人的谋生手段及生产、生活方式,云南许多地方迄今依然处在贫困状态,都是因为山地环境的恶劣。
按照汤因比的理论,挑战越严峻,人的应战能力必须越强大,云南人要在大山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具备山一样坚定执著的性格。
云南红河元阳的哈尼梯田,就是一个挑战与应战的典型样本。
哈尼人创造的“梯田文化”是云南的大山子民坚强性格的缩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高原情怀、大山品质”当前,以“高原情怀、大山品质”为核心的云南精神在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中形成了共识。
云南精神的核心内涵是:“高原情怀:高远、开放、包容;大山品质:坚定、担当、务实”。
宣传云南精神,理解云南精神,实践云南精神,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云南精神的特征云南精神是云南各族人民共同的心理品质、思维品质、道德品质、意志品质的体现。
云南精神具有历史性、共同性、时代性和激励性四个基本特征。
历史性。
民族精神、地区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民众的精神基因。
精神基因如同生物基因一样,不是突然产生的,是一种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不断优化,在历史进化中继承延续的基本因素。
云南精神,是在千百年的历史过程中,在云南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不断发展的。
云南精神源远流长,是在云南历史发展中继承延续下来的,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它来自历史、存于现实,也将延续于未来。
云南精神贯通于云南人民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过程中,是在云南历史土壤中开出的“精神之花”、结出的“精神之果”。
共同性。
民族精神、地区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共同性”。
民族精神、地区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人民,在长期共同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品质、思维品质、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
云南精神是云南各族人民在共同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在长期交往交融、互帮互助、团结奋斗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精神品质。
云南精神一经提出,就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同,就因为它表达了云南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风貌和共同的心声。
事物的“共同性”和“特殊性”是相比较而言的,是可以转化的。
从云南区域来看,云南精神具有共同性,而从地区比较来看,它又具有云南特色、云南个性。
我们出去,人家说我们是“云南人”,我们也自称是“云南人”。
什么是“云南人”?具有高原情怀的人,具有大山品质的人,就是“云南人”。
“云南人”是一个共同的称谓,也是一个共同的精神符号。
时代性。
民族精神、地区精神来自于历史,但又不能停留于历史,而是随着时代进步而发展的。
封闭的、僵化的“精神”,将会在历史进程中渐渐淡化以至消失。
只有开放的、发展的“精神”,反映时代特征、跟随时代进步的“精神”,才具有生机和活力。
当今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
云南精神是随着时代进步而发展的,它体现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改革创新,必须具有高远、开放、包容的情怀;改革创新,必须具有坚定、担当、务实的品质。
短视、封闭、狭隘,脆弱、逃避、浮躁,不可能具有改革创新精神,更不可能产生改革创新的行为。
激励性。
“精神”的根本价值在于它的“力量”,在于它能够指引、激励人们的行为。
树立某种“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念、思想层面上,要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实践中,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
当前,云南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关键是实现跨越发展。
实现跨越发展,云南面临重大历史机遇,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还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从现实看,重大机遇有了,基础和条件也具备了,现在需要的是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实现跨越发展,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有勇气和意志,要有科学理性的态度。
高远、开放、包容的情怀,坚定、担当、务实的品质,就是责任感和使命感、勇气和意志、科学理性态度的统一。
云南精神是激励广大干部、各族群众,推动云南发展进步、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
云南精神有“根”,它根源于云南千百年历史;云南精神有“体”,它蕴藏在云南各族人民之中;云南精神有“魂”,它体现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云南精神有“力”,它是激励云南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高原情怀的意蕴高原情怀的意蕴,“高远”是大气,“开放”是大量,“包容”是大度。
高远。
观察事物要有宽广的眼界,思考问题要有开阔的思维空间。
观察事物,关键在于站在什么层次上来观察;思考问题,关键在于处在什么范围内来思考。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在高层次上观察事物,才能看到事物的整体;只有在宽广深远的思维空间中分析问题,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
站在低处只能看到近处,观察问题的层次低,思考问题的空间狭窄,必然导致目光短浅、思维肤浅、行为幼稚。
推动云南发展进步,要着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解决问题,首先要正确分析问题。
同样的问题,观察的层次不同,思考的空间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要在历史、现实、未来的延续中从长远看问题,要从世界大势、国家大局、云南整体来分析问题,才能从宏观上科学谋划决策,中观上周密部署安排,微观上切实操作执行。
开放。
开放推动发展,发展促进开放,开放进步,封闭落后,这是历史规律。
开放是资源流动、信息流动、人才流动的过程,也是精神交往、思想交流、知识传播的过程。
开放是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条件,也是国家发展、地区发展的重要条件。
个人封闭,不能成长进步;国家封闭、地区封闭,也不能发展进步。
自我封闭会导致两种极端现象,即“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这是不利于发展进步的精神状态。
国家开放、地区开放,首先是人要开放。
人的开放包括精神开放和行为开放。
精神开放,就是要善于学习、善于借鉴,丰富知识、开阔思维,了解世界、知道全国、熟悉全省。
行为开放,就是要勇于交往、善于交往,既要善于“引进来”,还要敢于“走出去”。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客观原因,云南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是制约云南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
身处大山,有开放精神,就能够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有开放精神,就能够克服地理障碍、打破交通阻塞、突破信息封闭。
有开放精神,就能获得资源、获取知识、吸引人才。
有了开放精神,就敢于走出去,彰显特色、发挥优势,参与竞争。
包容。
在现实生活中,多样性、差异性、特殊性是一种必然现象,也是一种合理现象。
事物的多样性、差异性、特殊性,是事物之间相辅相成、互补互助、合作竞争的机制,是事物充满生机活力的源泉。
没有多样性、差异性、特殊性,就没有竞争,没有创新,也就没有进步。
包容就是承认多样性、尊重差异性、接纳特殊性。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利益追求各个方面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
包容就是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利益追求等各方面相互尊重、相互支持,良性竞争,实现共赢。
包容是团结共事的条件,是和谐相处的基础。
包容才能形成共识,从而统一认识、统一行动,为共同目标而团结奋斗。
没有包容的胸怀,互不尊重,非此即彼,有我无你,针锋相对,就不可能团结共事、和谐相处。
包容是相互的,你承认、尊重、接纳别人,别人也会承认、尊重、接纳你。
当然也要注意,包容不是放弃原则、丢掉底线,包容的前提是合理性、正当性、合法性,对于不合理、不正当、不合法的事物和现象,不仅不能包容,还要勇于批评,敢于抵制。
大山品质的内涵大山品质的内涵,“坚定”是意志品质,“担当”是责任品质,“务实”是行为品质。
坚定。
即立场坚定,为民服务的立场要坚定,政治立场要坚定。
为民服务立场的根本表现,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云南各族人民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政治立场坚定,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目标方向坚定,是推动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确定了科学的奋斗目标,明确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就要矢志不移地坚持下去,排除各种干扰,不放弃、不转向,直至取得成功。
目标不断改变、方向不断转变,不可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只会导致浪费时间和精力,造成各种社会资源的巨大损耗。
意志坚定,在奋斗过程中,遇到困难,碰到障碍,不会灰心丧气,不畏缩逃避,振作精神、理智应对,克服困难、跨越障碍,才能实现目标。
担当。
强烈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是“担当”的根本表现。
在生活工作中,那些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就是敢于担当的人。
“担当”不是空洞的口号,要表现在具体行动上,体现在工作成效上。
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本地区的发展和本部门的工作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个人的职业也要有责任感,尽心尽力,作出优异的成绩,才是“担当”的真正表现。
空喊“担当”,没有责任感,工作不勤奋,成绩不优异,那是一种虚伪的表现。
敢于担当,还表现在遭受挫折、发生失误时,不逃避、不推委,敢于面对、勇于承担。
在生活工作中,不可能事事一帆风顺,遭受挫折、发生失误,往往是难免的。
面对挫折和失误,有两种态度。
一种态度是逃避、推委,把失误责任推给别人,自己不愿承担、不敢承担,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
一种态度是不逃避、不推委,该承担就承担,总结教训,改正错误,不因挫折和失误而放弃继续努力奋斗,这才是“担当”的突出表现。
务实。
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就是“务实”。
在生活工作中,“务实”很难,也最重要。
言为心声,说实话是一种良好品质,要坚持原则,还要有勇气,一是一、二是二,不颠倒黑白,不混淆是非。
说实话,才能表达真实意见,传递真实信息,反映真实情况,有利于决策、有利于工作。
干实事,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方法妥当,措施具体,步骤扎实。
干实事,珍惜时间和精力,节约各种社会资源,才能避免折腾,切实推动发展、促进工作。
在具体工作中,“求实效”不是抽象的口号,不是宣传效应,经济是否增长、结构是否优化、质量是否提高、生态是否改善、社会是否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是否进一步提高等等,都要通过具体效果来体现。
求实效,还要珍惜成本,减少代价,提高效益。
成本高、代价大,收益小,不是“实效”;成本底、代价小,收益大,才是真正的“实效”。
云南精神是一种思想概括,是云南各族人民的共同理念;云南精神是一种精神路径,它将转化为云南发展的实践模式;云南精神是一面旗帜,指引、激励云南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走向美好未来。
长期以来,山川秀美、资源丰饶而地处极边,憨直纯朴、粗狂豪爽而保守狭隘是云南给外界的直观、简单的印象;民族众多,美丽但却落后,神奇而又封闭则是国人对云南固有的认知。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潮涌动之下,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同志最近提出“以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和“以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为核心的云南精神,是云南千百年来人们融自然与社会形成的精神文化内核,更是未来云南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原动力。
重新认识云南,解读云南,是国家总体战略的重要内容,是西部历史经典的华章,是云南人格力量的恢宏呈现。
1935年,作家艾芜写作出版了他的处女作《南行记》,将一个偏远、闭塞、落后,但神奇、美丽、淳朴的边地首次带进中国人的视线。
人们记住了独具自然风光及风土人情的云南,记住了憨厚朴实率性的云南人。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流芳中国电影史的两部影片《五朵金花》、《阿诗玛》,以及传唱至今的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将一个演绎少数民族传奇之美的云南再次带进中国人的审美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