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杀”策略--汤因比历史研究的外交使命
汤因比《历史研究》简介
汤因比《历史研究》简介汤因比《历史研究》简介一、《历史研究》简介作者:(英国)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1889-1975年)类型:历史学论著成书时间:1939-1961年二、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生平汤因比,英国著名历史学家。
出生在伦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
他的母亲是英国第一代女大学生,也是一位历史学家,在母亲的影响下,汤因比从小就喜爱历史。
他7岁学习拉丁语,8岁学习希腊语,曾先后就读于温契斯特公学和牛津大学。
一战期间,他在英国外交部情报局工作,1918年作为英国代表团的顾问参加巴黎和会。
1919年担任伦敦大学教授。
1920年开始主编《国际事务概览》,1937年被选为英国皇家科学院研究员。
二战期间,担任英国外交部研究司司长。
1947年赴美国讲学。
1955年,牛津大学和伯明翰大学同时授予他荣誉文学博士。
1975年,汤因比因病去世。
推荐阅读版本: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三、《历史研究》内容摘要汤因比的宏伟计划是要比较各种文明的历史,从大历史的角度来发现它们兴衰的原因和过程。
他反对把民族国家当作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而应当从文明的角度去考察历史。
因为国家正是在文明的怀抱中诞生和消亡的。
什么是文明?汤因比认为,文明是指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的某一群人类所构成的社会整体,这个整体包括若干同样类型的国家。
据此,他从人类近6000年的历史发展中,划分出26个文明形态,其中21种得到了发展。
它们是:西方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朗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远东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叙利亚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国文明、米诺斯文明、苏美尔文明、赫梯文明、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安第斯文明、墨西哥文明、于加丹文明和玛雅文明。
另外五个停滞发展的是:波斯尼亚文明、爱斯基摩文明、游牧文明、奥斯曼文明和斯巴达文明。
每一种文明都有某个占统治地位的倾向,如古希腊文明的倾向是美学,古印度文明的倾向是宗教,古中国文明的倾向是伦理道德。
汤因比《历史研究》的成就与争议
汤因比《历史研究》的成就与争议历史学家汤因比与《历史研究》的关系,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部巨著为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但也曾引发争议,甚至使汤因比“跌落神坛”。
要理解这一切,自然需要去了解这本著作诞生的来龙去脉。
完整的《历史研究》一共12卷,其出版历程跨越27年(1934—1961)。
若从汤因比开始酝酿这部作品的1920年算起,则是41年,基本上囊括了汤因比的大半生。
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完成的作品,不能不受到作者人生际遇变化的影响,因此有必要结合其人生来阅读《历史研究》。
威廉·麦克尼尔的《阿诺德·汤因比传》为我们追索汤因比与《历史研究》的关系打开了一扇窗。
这本传记详细考证了《历史研究》从酝酿到诞生的过程,并对如何评价、理解这部作品乃至汤因比本人发表了看法。
青年锐气:《历史研究》的酝酿在麦克尼尔眼里,《历史研究》最大的贡献应在于,开启了一种宏观、平等地囊括所有人类文明的系统研究,这与他自己所坚持的全球史研究是相通的。
麦克尼尔通过大量史料,追溯了汤因比这种世界性视野的形成经过。
汤因比的母亲曾担任历史教师,叔叔阿诺德是以研究工业革命知名的史学家,哈利叔公曾是远洋商船的船长,这样的家庭环境给汤因比提供了关注历史和开阔视野的启蒙教育。
英国传统的精英教育则给汤因比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从温彻斯特公学到牛津巴利奥尔学院,成绩优异的汤因比已经展现出成为史学家的基本素养,他不受牛津大学当时排斥宏观思考的课程和氛围影响,坚持从宏观视角思考历史。
1910年的汤因比立下了远大志向:“我希望成为一名史学巨擘——这不是出于虚荣,而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确实还有大量工作有待完成,并且我渴望自己在其中承担尽可能多的任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成为汤因比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一战爆发后,他辞去在巴利奥尔学院的教职,走出象牙塔,积极参与政府情报工作。
耳闻目睹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汤因比感受到似乎历史在重演,他想起了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雅典、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罗马,于是开始思考历史循环的模式与可能性。
汤因比 历史研究
汤因比历史研究汤因比是法国历史学家,他以其严谨的研究方法和深入的历史知识而闻名于世。
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社会和文化。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中世纪欧洲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汤因比对中世纪欧洲政治的研究是其重要的贡献之一。
他通过深入研究中世纪欧洲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统治者的权力运行方式,揭示了中世纪欧洲政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汤因比认为,中世纪欧洲的政治是由封建体系主导的,各个封建领主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
他从不同层面和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入手,对中世纪欧洲政治的本质进行深入剖析,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观点。
其次,汤因比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的研究也是其重要的学术贡献之一。
他通过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研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变迁。
汤因比认为,中世纪欧洲社会的特点是等级分明、封建主义盛行。
他着重研究了封建制度的运行和封建领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封建社会生活和封建制度运行的实证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变迁的重要线索。
此外,汤因比对中世纪欧洲文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他通过研究中世纪欧洲各国的文化传统和知识体系,揭示了中世纪欧洲文化的特点和变迁。
他对中世纪欧洲的宗教和宗教文化,文学和艺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他的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中世纪欧洲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之,汤因比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他的研究对我们理解中世纪欧洲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严谨研究方法和深入的历史知识使他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可信度,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观点。
我们应该重视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成果,深入研究和学习他的理论和方法,为推动中世纪欧洲历史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阿诺德·汤因比
他把美国人在广岛和长崎制造的原子弹灾难指斥为人类盲目地玩弄大自然力量的“法厄同行为”。法厄同是希腊神话里太阳神福玻斯之子,这位小神祗因玩弄其父的太阳车最终被毁灭。汤因比从此看到了人类非理性力量的严重后果,他认为西方现代文明的内在机制必然导致全面的毁灭性后果,从而开始寻求人类未来的文化模式,他认为西方文明及其相关的宗教体系不具备拯救大地母亲和人类的力量,他曾希望借助于古希腊文化(工业文明的自然母胎)、中国文化(具五千年之久的强大凝聚力和连贯性)以及犹太文化(无政治中心的分散性的民族统一)的融合与优势互补重建新的信仰和世界共同文化模式。
四是儒教与佛教所共有的合理主义。
五是东亚人对宇宙的神秘性具有敏感,认为人想要支配宇宙就会遭到挫败,汤因比认为这是道教的最宝贵的直感。
六是这种直感是佛教、神道与中国哲学的所有流派(除已灭绝的法家)所共有的。人的目的不是支配自然,而是与自然保持协调。
七是在过去的军事与科技对抗中,西方虽占了优势,但东方各国可以打败他们。
这是怎样一个老头呢?一袭风衣,清瞿的面容,饱满的额头下一双睿智的眼睛。这是一位西方的智者,可让我想起了郑板桥笔下的竹,是竹韵,竹子一样的风骨韵味,是适合他的。燕谈4 L9 E% p! }) d; d1 b4 f- u7 x. G
阿诺德·汤因比,英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历史研究》的作者,在西方思想界拥有广泛的影响。这是我所崇拜的学者之一。我说崇拜,是的,这个世界能够让人崇拜的人和事越来越少了。而汤因比,正是我所遥遥礼拜的人物之一。% ^" M) Q9 R2 [4 D, k# ]
老人的视线是世界性的,也是穿透性的。他那历史学家所特有的思想之光穿透厚厚的历史帐幔,直达社会发展的本质,为人类文明未来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他曾经对池田大作说:如果有来生,我愿意生在中国。因为我觉得,中国今后对于全人类的未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是生为中国人,我想自己可以做到某种有价值的工作。1 d' W1 n6 U5 Q6 B
汤因比预言
大历史学家汤因比预言:中国文明将统一世界1973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尔德?汤因比与日本宗教和文化界著名人士、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关于人类社会和当代世界问题的谈话,《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先后出版过英文、日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等多种文本。
以下文字为池田大作为《展望二十一世纪》中文版出版20周年而作。
“可能我们的对话不惹人注意,但是将永远留存下去。
”那时我倡议“日中邦交正常化”已4年。
在东西冷战的旋涡中,各种既成势力对我的倡言施加压迫。
然而,为了亚洲与世界的和平,中国和日本非缔结友好不可,这就是我的信念。
汤因比博士非常了解我的这种行动。
他露出慈父般的微笑,说:“因信念而遭受无端的责难是一种荣誉。
浅薄的指责跟本质毫无关系。
我们还是谈本质问题吧。
”我们谈论的本质问题很广泛,概括起来,就是探究“何谓人”“何谓社会”以及“何谓生命与宇宙的本质”。
这就汇集成了《展望二十一世纪》这本书。
博士用他那无以伦比的文明史巨眼俯瞰在薄薄覆盖地球这颗行星的“生物圈”中展开的人类史,遥望未来。
博士集毕生学术之大成所说的警世词句须臾不离我耳畔。
对于哲学告缺、迷失方向的现代世界,那些珠玑话语今天也深刻提示着根本价值观,即“为了创造新地球文明需要什么”,“为了可持续的繁荣,人类应该怎样生存”对谈跨越了两年,总计10天,长达40个小时。
我曾问:“如果再生为人,博士愿意生在哪个国家,做什么工作?”他毫不迟疑地回答:“我愿意生在中国。
因为我觉得,中国今后对于全人类的未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要是生为中国人,我想自己可以做到某种有价值的工作。
”在广大地域多民族融合、协调,一贯保持一个文明,对中国的这种悠久历史博士刮目相看。
他还清晰论述了中华文明精神遗产的优秀资质,预言今后中国是融合全人类的重要核心。
我本人曾10次访问贵国,深深感受到中国传统的优质顺应社会变化、切合时代而改变形态,绵绵搏动。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验性尝试,香港、澳门的历史性回归等,导向成功的动力当中也生动呈现“中华思想的优质”。
文明的演进——评汤因比的《历史研究》
250文明的演进——评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石天炜 吉林大学摘要:汤因比的著作无疑是皇皇巨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关于文明形态的研究。
他目睹大英帝国的由盛而衰,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对于全球人类制度变更、思想冲突、环境恶化、精神丧失等系列问题忧心忡忡,这也是其作《历史研究》原因,汤因比希望通过对文明演变的研究能使今人得到一些东西,在其著作中为我们介绍了二十六个文明,其中包括五个正在发展的生活在贫瘠的热带丛林中的原始文明,通过审视这些文明的起源、发展,研究不同文明的历史生活状态,可以准确的抓住乍看之下深奥复杂不可理解的问题,即可以探知不同文明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文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不是一个世界历史,一个文明历史,或是二十多种文明的历史。
事实上,它不是任何事物的历史①,它是在论述人类的文明。
文明,无论是很久以前的已被证明乐的文明或是距我们很近甚至正在发生的文明并不都是和谐美好的,在文明的成长过程中,会有许多致命的因素,许多文明因此衰落或消亡。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某些文明发生中有着超高的死亡率。
在汤因比的推断研究中,16世纪就是一个死亡率极高的世纪,当时存在的许多文明都发生了灾难,甚至可以称之为浩劫,浩劫之后生者十不存一,几乎没有人是完全健康的。
在这样的灾难之下,文明不仅仅会向上发展,还会衰退消亡。
事实上,汤因比把整体的文明看作一个有机体,认为他们有着发生、发展、衰退、消亡的完整过程。
然后就文明的堕落衰亡而言,究竟是什么引起的呢?疾病吗?天灾吗?我们应如何了解这一切?通过对尚未解除自己痛苦的病人进行病理学研究吗?汤因比被称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②,其在著作中提出了这些问题,并进一步做了假设,从而对文明的衰落与消亡做了具体的研究。
消亡的文明,作为一个可被后人理解的研究体将会被人记住,文明的演进过程,会有大量的或好或坏决定,这些决定影响着文明的走向,也保存着文明的影响,他们的历史可以被后人理解,他们的文明可以在没有永恒存在的前提下对外界产生一定的影响。
汤因比文明理论撮要
二○二○年·第一期史坛纵论78其时“哀帝被疾”,朝政及经济状况已远非汉武帝时代之强盛;若交恶匈奴,其危殆之情势不言自明。
幸得哀帝能及时清醒,当即听取了扬雄的谏言而接纳匈奴的“归义”。
史称哀帝“文辞博敏,幼有令闻”,不虚言也。
汉代与匈奴之间的和、战关系,极为复杂多变;大抵说来,乃取决于双方实力的强弱消长。
但是,总体而言,汉、匈之战,皆为匈奴一方挑起事端,西汉被迫还击。
当然,若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时代发展和多民族国家矛盾冲突及民族融合的眼光来审视的话,西汉和匈奴之间的和与战,毕竟是难以避免的。
匈奴就其族源上来看,也是华夏的成员(有《史记》《汉书》为证)。
正是从这个层面讲,汉匈战争,实乃一个国家中不同民族发生的矛盾,产生的冲突,又由此激化为高级形式的战争。
这是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民族融合的一种形式,所以说是历史的必然。
准此,扬雄谏言主张接受匈奴归附,反对轻启战端,显示出其胸怀开阔,眼光睿哲,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扬雄这篇论政文章,如此思致缜密,论辨有据,气势跌宕,令人叹服,只是为研究者所忽略。
惜哉!究其原因,大抵是扬雄在文学、哲学、语言学、史学方面的成就卓著,从而掩盖了此文的光辉。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是20世纪西方思辨历史哲学的主要代表,也是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
他的传记作者,同为世界著名历史学家的威廉·麦克尼尔将他与希罗多德、但丁以及弥尔顿相提并论,认为汤因比是这些优秀前辈在20世纪的追随者,“因为他同这些先贤一样,拥有一个强大的充满创造性的头脑,可以不停歇不间断地使世界更富有意义”[1]。
他撰写的《历史研究》《文明经受着考验》《人类与大地母亲》等著作,从极为宏大的视角对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历史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和理解,对人类文明发展走向提出全新的独到见解,故而曾名噪一时。
然而,也正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某个时刻起,历史学界一些著名的学者开始对汤因比进行批评和攻击,导致汤因比的名望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走向黯淡和颓败。
最伟大的剑桥大学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预言中国将统一全世界,以及我对汤因比及文明史观的认识。
最伟大的剑桥大学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预言中国将统一全世界,以及我对汤因比及文明史观的认识。
阿诺德.汤因比(ARNOLDTOYNBEE)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
他的20卷巨著《历史的研究》与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及更早期吉朋的《罗马帝国的兴亡》列,堪称为“巨型的历史博物馆”,被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哲学教授李维誉为对人类文明“最看透底蕴的和最持续不变的沉思录”。
他与斯宾格勒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洞见了西方文明进入二十世纪后的衰败。
但他并没有象斯宾格勒那样,为西方描绘了一个可怕的毫无希望的前景,他则试图以基督的救世精神来拯救西方。
他的研究方法继承英国的经验主义,而其核心观念则深受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影响,而他的灵感则来源于德国的歌德。
他早期对古罗马的研究,使他产生了一种全球整合的观念,使他相信人类的统一性,因此被称为“全球统一的预言家”。
下面,我将摘录他晚年与日本社会活动家池田合著的对谈录:《展望二十一世纪》,看看他是如何预言世界统一的:"中华民族的美德,就是在那屈辱的世纪里,也仍然继续发挥作用。
特别在现代移居世界各地的华侨个人活动中也都体现着这种美德。
东亚有很多历史遗产,这些都可以使其成为全世界统一的地理和文化上的主轴。
依我看,这些遗产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华民族的经验。
在过去二十一个世纪中,中国始终保持了迈向全世界的帝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地区性国家的榜样。
第二,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逐步培育起来的世界精神。
第三,儒教世界观中存在的人道主义。
第四,儒教和佛教所具有的合理主义。
第五,东亚人对宇宙的神秘性怀有一种敏感,认为人要想支配宇宙就要遭到挫败。
我认为这是道教带来的最宝贵的直感。
第六,这种直感是佛教,道教与中国哲学的所有流派(除去今天以灭绝的法家)共同具有的。
人的目的不是狂妄地支配自己以外的自然,而是有一种必须与自然保持协调而生存的信念。
第七,以往在军事和非军事两方面,将科学应用于技术的近代竞争之中,西方人虽占优势,但东亚各国可以战胜他们。
汤因比的历史理论
汤因比的历史理论汤因比的历史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西方史学的两个趋势:一是19世纪传统的叙述型历史已转向整体型、分析型历史;二是非西欧地区的历史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在对文明起源的解释上,汤因比提出了挑战与应战的理论,这是他比斯宾格勒高明之处,也比传统的种族论和环境论大大前进了一步,因为他注意到了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注意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的能动作用。
但这一理论也有两个致命缺陷:一是过分强调了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作用;二是忽视了挑战应战过程中物质因素的存在。
汤因比看到科学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问题,注重道德的进步和人类自身的完善,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但他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夸大了宗教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汤因比用他的文明衰落理论硬套其他文明的历史,是不符合事实的。
但他在晚年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指出仅用一个西欧模式并不能说明一切问题,还应再加一个中国模式或犹太模式,并对中国的未来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从汤因比的理论和体系中,也可以看到当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强调潜意识和直觉的作用。
但他仍然认为人的理智和良心是高于一切的。
在对西方前途的解释上,汤因比也与斯宾格勒不同,他认为西方文明虽然发展到了顶点,但还没有理由说它已走向死亡。
西方将来的命运如何,取决于西方人能否面对挑战进行成功的应战,能否解决那些西方文明生存的各种问题。
这种比较乐观和现实的态度,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时代和西方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他也不是个纯粹书斋型学者,他曾数次进入英国外交部工作,作为英国代表团成员参加过巴黎和会,搞过情报工作,在《历史研究》一书的开头,汤因比就尖锐指出,以往历史研究的一大缺陷,就是把民族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
事实上,欧洲没有一个民族国家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
因此,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比较和考察,这种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
文明是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某一群人,可以同时包括几个同样类型的国家。
汤因比
4.总评
• 美国新闻周刊评论说:「他已成为一位 世界通哲,而与爱因斯坦、史怀哲与罗 素并列。」 • 汤因比对历史有其独到的眼光。他 的12册巨著《历史研究》讲述了世界26 个主要民族文明的兴起与衰落,被誉为 “现代学者最伟大的成就”。汤因比不 仅是一位出色的历史学家,也是一位出 色的哲学家。他经常从哲学的视角思考 宇宙人生和社会历史的诸多重大问题, 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历史 哲学思想,被视为现代西方“思辨的历 史哲学”的一位主要代表。
3.代表著作
• 汤因比著述虽丰,但究以他12巨册的《历史研究》最为 辉煌。汤因比治史,一反国家至上的观念,主张文明才 是历史的单位;他把世界历史画分为26种文明,并以人 的生老病死的现象,来解释文明的兴衰与死亡。 •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里检视人类的历史过程中文明的 兴衰而作了这样的结论:人们在少数有创造力的精英领 袖领导下成功地回应挑战,文明从而兴起。文明在领导 阶层停止创造性回应时衰微,然后因民族主义、军国主 义的过失及少数专制的暴政而沦亡。汤因比与斯宾格勒 (Oswald Spengler)的《西方的没落》(The Decline of the West)看法不同,前者并不认为文明的死亡无 法避免,端赖其能不能对接连的挑战持续产生回应而定。 他也不像马克思视经济力量决定历史,而认为历史是靠 精神力量塑造的。
• 历史理论 • 汤因比的历史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西方史学 的两个趋势: • 一是19世纪传统的叙述型历史已转向整体型、分析型 历史; • 二是非西欧地区的历史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 在对文明起源的解释上,汤因比提出了挑战与应战的 理论,这是他比斯宾格勒高明之处,也比传统的种族论和 环境论大大前进了一步,因为他注意到了人和环境的相互 关系,注意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的能动作用。但这一 理论也有两个致命缺陷: • 一是过分强调了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作用; • 二是忽视了挑 • 在汤因比看来,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 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当然,值得强 调的是,汤因比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主要是指中国 的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教引领人类走出迷误和苦 难,走向和平安定的康庄大道。他认为以中华文化为主的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将是人类未来最美好 和永恒的新文化。像汤因比这么期待中国对世界的和平、 统一和发展发挥作用的西方思想家寥若晨星。日本思想家 池田大作曾问汤因比希望出生在哪个国家,汤因比说他希 望出生在公元1世纪佛教已经传入的中国新疆。汤因比对 中国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
汤恩比的《历史研究》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汤恩⽐的《历史研究》给了我们什么启⽰?汤恩⽐其⼈:汤恩⽐出⽣于1889年,去世于1975年,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曾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的历史学家”。
他经常从哲学的⾓度来思考宇宙⼈⽣和社会历史等问题。
他的著名作品《历史研究》就是⽤历史哲学思想写成的,因此,他也被称视为“思辨的历史哲学”的⼀位代表⼈物。
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汤恩⽐很看重中国在历史上和未来的作⽤,他不仅对中国的⽂化、历史⼤加赞赏,⽽且盼望并以为中国⼀定能在未来对世界在政治和精神上的统⼀做出贡献,他欣赏中国即使经过两千年的改朝换代,但中国始终在政治和⽂化上保持着统⼀。
他认为在世界上再找不到第⼆个这样⼤国统⼀的局⾯,并认为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
⽇本思想家池⽥⼤作问他希望出⽣在哪国?他说希望出⽣在公元1世纪,家乡希望是佛教已经传⼊中国的新疆地区,由此可见他对我国的感情是多么的炽热。
我国在1978年改⾰开放以后,学术界出现过“汤恩⽐热”,在21世纪的今天,他的历史哲学思想仍然在发⽣作⽤,对我们的历史研究⼯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历史研究》其书:由于本⼈才疏识浅,思想愚拙,只粗略领悟书中的三点内容,现在把我能理解的三点呈现给⼤家,深⼊了解⼀下外国⼈的治史思想,⾄于能否达到⽬的,我不敢奢求太多。
⼀、⽂明—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汤恩⽐从寻求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展开⼯作,他反对历史学界通常以国别来研究历史,他觉得⽂明才是研究历史的基本单位。
他说现代历史思想存在重⼤局限,受西⽅⼯业和主权国家的纠缠,⽆论何时何社会,历史的研究都会受到特定时间、地点主导思想倾向的控制,因为国家在历史学家们成长的社会中⽆孔不⼊,⽽且他们所得到的原资料很⼤程度上是按国别形式出现的,国家思想充斥其中,所以要是以他们的⽅法去研究历史,只能看其局部,不可看尽全部。
汤恩⽐主张把全世界作为⼀个整体来研究,从⽽否定了以上的⽅法。
其实他的整体性有失偏颇,⽐如⽤他的⽅法研究我国春秋战国的历史就有点没有说服⼒了,因为那个时候我国诸侯割据,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历史研究的读书笔记
历史研究的读书笔记历史研究的读书笔记《历史研究》是英国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著图书。
历史研究的,我们来看看下文。
历史研究的读书笔记【一】《历史研究》出自阿诺尔德。
约瑟。
汤因比(Arnorld Joseph Toynbee,1889年4月14日—1975年10月22日,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为十册鸿篇巨著,讲述了世界各个主要民族的兴起与衰落。
汤因比认为,不应该把历史现象局限在一个民族国家研究,而是要放到更大的范围进行比较和考察,这个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
文明是少数有创造力的人创造引导发展的,或言之,没有这些人,文明将会停滞不前。
而这些有着创造力的少数人也并不是总保持着创造力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斯宾格勒等著名历史学家就认为文明终究会衰弱,正如人逃不过生老病死的规律一般。
然而文明真的无法摆脱“衰弱”之命运吗?恐其非然,文明是人所创造的,人是造物主的杰作,虽存在诸多的缺点,却仍可承受此等赞誉。
认识存在相当的主观能动性。
文明之所以会有兴衰,原因无他,皆是人能否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衰无他因,根源于人本源之惰性。
正如一基督主教所言“敌人正好在你的体内,你所犯的错误的原因就在那里面,所以我要说管好你自己。
”文明的进步与否和有创造力的个体有关。
表明,有创造力的人都会让社会上的多数人来模仿自己的行为。
这种模仿是一种机械性的模仿,而不是模仿有创造的心灵。
此种模仿可在一定程度上将已有的文明在空间上拓展,在时间上延续。
同时,这些有创造力者在社会作用下有可能会迷失自我,他们也因此丧失创造力。
当他们丧失创造力时,人们将不再模仿、遵从,是此,有些“原有创造力者”会采强迫方式。
正谓之,“先知变成教官,圣人变成暴君”。
亦即,当已失去创造力之人迫使社会其他成员模仿、遵从其反文明的行为或言语时,衰亡便露出端倪。
兴兮,衰之所伏;衰兮,兴之所依。
所谓的迷失自我究为何意。
人是和环境不断密切互动的,这个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汤因比《历史研究》
汤因比《历史研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1889——1975)是当代影响最大的英国史学家之一。
他出身学术世家,其叔父阿诺德·汤因比就是牛津大学的经济学家兼历史学家,并以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著称,他对工业化时代的社会紧张关系深感忧虑,曾参与调解劳资纠纷,主张国家重视社会福利并反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这对小汤因比后来形成对“西方文明”与现代性的批判立场有潜在的影响。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专长希腊-拜占庭史与现代国际关系史,在这些方面有公认的学术造诣,但在此之外他更以知识渊博出名。
与叔父一样,他也不是个纯粹书斋型学者,他曾数次进入英国外交部工作,作为英国代表团成员参加过巴黎和会,搞过情报工作,当过《曼彻斯特卫报》的战地记者,还担任过英国皇家国际事务学会外交研究部主任与外交部研究司司长。
这些经历使他成为一个——借用以塞亚.柏林的话说——“刺猬”与“狐狸”兼于一身的人物。
汤因比的著作种类不算很多,但篇幅堪称等身。
他的《历史研究》开始酝酿于1921年,1927年起撰写,后因担任公职与时逢战争而断断续续,在1934———1961年间先后出版了12卷,但按其设想仍属未完之稿。
1946、1957年D.C.索默维尔将当时已发表的前10卷缩写成两卷的简本问世(后来的曹未风等中译本把它分成上中下三卷出版)。
到1966年,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汤因比在无法完成宏大计划的遗憾中以出版《变革与习惯》一书为这一著述工程作了总结,这时距他着手此巨著已有45年之久。
缩写者索默维尔曾这样总结汤因比的心路旅程:“作者出生在维多利亚晚期的乐观主义时代,在壮年时期身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深深感到在他自己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和古代希腊社会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他所受的主要教育又正是古代希腊式的。
这就在他的心中引起了这样的问题:文明为什么会死亡?古代希腊文明的命运是否也就是现代西方文明的命运?结果,他的探索便扩大到了包括所有已知文明的衰落和解体问题,以作为研究这个问题的佐证。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读书笔记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读书笔记篇一:《历史研究》的读书笔记作为一个学历史的人,是不应该不知道汤因比的。
而知道汤因比的人,又是最应该研读汤因比鼎鼎大名的鸿篇巨制《历史研究》的。
汤因比,英国人,1889年生于伦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他的母亲萨拉〃汤因比是一名历史学家。
他的叔伯老阿诺德〃汤因比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而另一位叔伯佩〃汤因比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文学家。
正是在这样良好的家庭背景下,使汤因比接受了完善的古典教育。
他称“希腊、罗马的语言、艺术、历史乃至时代精神气质对我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后希腊时代西欧的文化对我的影响”。
青年时,汤因比已经成为一名希腊史、罗马史专家。
1914年一战爆发,汤因比在给学生讲授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时领悟到:我们在当时的世界上所感受的经验,修昔底德在他所处的世界中早已经历过了。
他深感有必要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
1920年,汤因比萌生了撰写一部宏观性多卷本《历史研究》的念头。
1921年他拟出大纲,1934年完成前三卷,到1961年最后一卷付梓,1972年由他手订的节录本出版,前后历经几十年,可以说倾注了他一生的心血。
在这部巨著中,他对近6000年来人类历史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各种文明形态的起源、生长、衰落、解体的一般规律,从而发展了文明形态史观,汤因比也因此书成为文明形态史观的集大成者。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宏观结构体系。
他在该书自序中这样说:“我试图把人类的历史视为一个整体,换言之,即从世界性的角度去看待它”。
他“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做了整体性与综合性的考察继承”。
汤因比继承了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学”并发展了这一学说,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其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是“文明”|汤因比摒弃了以前的研究世界史狭隘的国别视角,而代之以更宽泛的“文明”概念。
他认为,历史研究中最小的单位不应是民族国家,而是一个个文明形态。
重读汤因比《历史研究》(节录本)资料
重读汤因比《历史研究》(节录本)各门社会科学中,历史学是最基础的学科。
不但国家领导人必须具备敏锐的历史感,就是学者们,若想让自己在专业研究上有功于本国和人类的发展,也必须有历史感,必须懂历史,尤其是懂世界历史。
一些西方大国,连情报部门的首脑都由学术造诣高深的世界历史学家担任,使得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在作出战略决策时,往往表现出深远的眼光。
不容否认,在我们的基本观念中缺少了重要的一环: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这个问题亟待研究。
我国的改革和四化建设亟需历史学家的建议。
应当改变长久以来忽视世界历史学的倾向。
而要研究世界历史,读一读当代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著的《历史研究》,无疑是有益的。
按西方标准,汤因比这部著作可归入历史哲学类,尽管他的学说意在提示西方世界的领袖们,在决策和领导时应遵循怎样的原则,才能防止西方文明衰落,同狄尔泰、克罗齐等人的历史哲学相去甚远。
按中国标准,汤因比的理论属于哲学。
《历史研究》虽然够不上划入经类,也应入子类,很难入史类的。
中国哲学强调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这一点上来看,汤因比的路数颇合于中国哲学,他的书,我们读来会感到很有兴味的。
一个半世纪以前,中国被西方的炮舰逼迫着加入了世界,这使我们观察世界的眼光,混杂了屈辱、愤怒、恐惧等色彩,我们失去了昔日固有的泱泱大国之风。
今天,中国正在崛起,我们应当采取一种新的眼光,观察国际社会的历史运动。
在这方面,汤因比的书会给我们提供一些启发,何况,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还把世界的和平、繁荣的希望寄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汤因比生当维多利亚盛世,在他接受希腊文化教育之后,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很自然地,他由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联想到公元前四三一年雅典-伯罗奔尼撒大战爆发。
后者标志古代希腊文明开始衰落,那么,前者是否标志西方文明开始衰落?他进一步提问道:既然每个文明都可能死亡,那么,西方文明是否必然死亡?汤因比的思想先驱斯宾格勒,在其所著《西方的没落》中,主张文明象生物一样,要经历生、长、老、死四个阶段;因而,对任何一个文明,死亡都是必不可免的。
2019年湖北省十堰市第四职业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2019年湖北省十堰市第四职业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晚清人士恽毓鼎的日记写道:“此辫与我相守五十年,一旦截之,不无恋恋。
唯上流社会人俱已濯濯,余既不能杜门自守,不免驰骤于酹酢场中,日受刺激,只可降心从众矣。
”由此看见他剪辫是出于()A.被迫顺应时局B.反清革命的需要C.彻底与旧风俗决裂D.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参考答案: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唯上流社会人俱已濯濯,余既不能杜门自守,不免驰骤于酹酢场中,日受刺激,只可降心从众矣”可知题干中他剪辩是因时局被迫的,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A2. 有学者认为,“近代条约制度把西方的法治概念和对游戏规则在参加者之间平等讨价还价的概念引入中国……打破了官方对商业的垄断和对私商的任意侵夺,要求清政府将税收制度公平和透明化。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条约制度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经济B.近代条约制度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C.近代条约制度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D.近代与列强签订的条约具有平等性参考答案:B中国近代化。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近代条约制打破了官方对商业的垄断和对私商的任意侵夺,要求清政府将税收制度公平和透明化,从而在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3. “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是宋元以来而非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故A符合题意。
9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1)(A卷)专题08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原卷版)
建议用时:60分钟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题,满分60分)1.二战后美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推动日本进行改革,主要指令如下,材料反映美国推动日本改革的目的是A.促进日本非军亊化与民主化B.控制日本以对苏冷战C.消除日本封建主义残余势力D.遏制与孤立中国政府2.1947年,英国政府照会美国国务院,希望美国取代自己向希腊、土耳其继续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并且从希土撤军。
“杜鲁门主义”随之出台,美国国会拨款援助希土。
这—照会A.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B.希土两国为英国的殖民地C.英美联合对苏联进行遇制D.英国对冷战的爆发负有责任3.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
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
”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B.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4.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芝加哥太阳报》指出:“紧接着这位伟大而盲目的贵族所高举的大旗,就会使我们投入这个世界最恐怖的战争中去。
”同时,斯大林在《真理报》上指出:他的演讲是“危险的行动”,是“站在战争挑拨的立场上”是“号召同苏联战争”。
上述材料所指的事件是A.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B.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C.丘吉尔在富尔敦发表“铁幕演说”D.美国发动朝鲜战争5.1947年美国提出的“欧洲复兴计划”为西欧14个国家所接受。
双方约定,美国提供的美元必须用来购买美国的援欧物资,所有受援国应对美国在关税、贸易限制和国内市场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
从材料看,美国这样规定的出发点是A.恢复西欧经济B.稳固资本主义C.打开西欧市场D.遏制共产主义6.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
汤因比《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的主要观点
汤因比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多个文明形态交替 出现的,每个文明形态都有其产生、发展、衰落 和灭亡的过程。
汤因比还提出了"挑战与回应"的理论,认为每一 个文明形态都是在回应自然和社会环境所提出的 挑战中产生和发展的。
02
汤因比对历史的研究方法具有独创性,他提出了"文明形态学"的理论,认为历 史是由多个不同的文明形态所构成的,这些文明形态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共性 和特性。
03
汤因比的主要著作包括《历史研究》和《人类与大地》。其中,《历史研究》 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也是本大纲的主要讨论对象。
《历史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历史研究》的创作背景是汤因比对于传统历史写作的不满 ,他认为传统历史写作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深度分析和解释。
01
社会组织的起源
汤因比认为,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家庭,但家庭并不是唯一的社
会组织形式。在家庭的基础上,人们通过血缘、地缘等关系形成了更
复杂的社会组织。
02
社会组织的演变
随着生产力和思想观念的发展,社会组织也在不断演变。从氏族、部
落到国家、城市,这些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都对应着不同的历史阶段
。
03
社会组织的多样性
《历史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文化形态学理论的局限性
01
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学理论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过于强调文化的
独立性和自主性,忽视了文化交流和互动的一面。
比较历史学的局限性
02
汤因比的比较历史学研究虽然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一些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文木:“捧杀”策略--汤因比历史研究的外交使命(2016-06-11 07:23:52)转载▼分类:时政标签:时评【内容提要:本文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英帝国的兴衰追踪分析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及其结论的变化,认为汤因比的学术生涯始终贯穿政治,其学术研究肩负着英国的“特别文化使命”,是为英国外交利益服务的。
英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胜利者,同时也是被剥夺者:其海外利益不仅没有在战后得到有效保护,反而还遭到美国联手苏联的变相瓜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丘吉尔开始报复美国,用“捧杀”策略诱使美国与苏联、中国冲突并以此消耗和拖垮美国;与此同时还要借美国之手为欧洲收复在雅尔塔体制中失去的战略利益,使英国“保留20世纪初、身披世界最强大帝国斗篷的骄傲”。
这些外交目的潜藏于汤因比历史研究之中且依稀可察。
战场是最好的课堂,对手是最好的老师。
英国人是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中治理世界时间比较长,其外交战略思维也是比较圆熟的。
对此,我们要提高警惕,更要知己知彼,学习其中有效而我们又尚不熟悉的治理世界的经验,为中国成长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做好准备。
】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J.Toynbee,1889~1975)是当代影响较大的英国历史学家。
比较能代表汤因比学术思想的作品是他于1934~1961年间陆续出版的12卷长篇着作《历史研究》、1952~1954年主编、出版的11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1]和分别于1972年和1973年两次在伦敦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作进行的对话以及在基础上整理出版的《展望21世纪》。
笔者认为,贯穿汤因比史学研究的不主要是学术而是英国的外交战略。
一、帝国时代的英国传统外交及其间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缘故,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这两部多卷本巨着出版分战前和战后两个时段。
[2]在这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内,英帝国先后经历了存在、在战争中消耗和战后解体三个阶段。
英国这瞬间大起大落的国运变迁不能不影响此间的英国意识形态及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及其结论。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外交注重软实力的提升和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消耗了欧洲各国国力,同时也加速了美国和苏联的崛起,这使欧洲各国政府意识到其世界殖民霸权的危机,危机感使它们开始注重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和扩张,将意识形态输出列入国家外交战略目标,“心理战”的提法此间也为学界普遍接受。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意识到“它在创建一个帝国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文明”,并表示对这种“创建文明”的活动加以支持。
[4]1934年11月,“英国对外关系委员会”(British Council for Relations with Other Countries)[5]成立,负责推进英国海外利益的“特别文化使命”[6]。
此后,对外文化推广从自发的民间行为被纳入为配合英国外交目标而开展的自觉的有组织的国家行为。
1940年英国政府将“英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直接更名为“英国文化委员会”(British Council)。
这个委员会表面上看是一个独立运行的民间机构,但它是“一个政策性十分强的机构,其工作重点及使用资金和援助的方向完全取决于英外交政策的取向”[7]。
为了加强引导,1943年底,英国外交部内设“英国文化委员会事务科”1945年,第二次大战即将结束,为了加强战后舆论战的准备,英国外交部将该科升格为“对外文化关系司”。
英国文化委员会成立后,将英语传播“置于文化外交的优先地位”[8]。
似乎不是巧合,也就在“英国对外关系委员会”成立的同一年(1934年),汤因比的多卷本《历史研究》开始断断续续出版。
(二)汤因比开始写作《历史研究》时英国面临的世界形势汤因比在从事这多卷本着作的前6卷写作时,英国仍保留着世界帝国的大国地位,那时的世界体系是由欧洲人而非美国人确立和主导的。
关于此,美国外交史学者孔华润(Warren I. Cohen)正确地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的世界是由欧洲主宰的。
在我们追溯1913年至1945年间的美国对外关系史时,重要的一点是应当认识到美国是在由欧洲军事、经济和文化主导下的世界体系当中得以建立并从事其对外事务的。
”[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崛起,但由于介入这场战争的力度有限,这时的美国还是“在由欧洲军事、经济和文化主导下的世界体系当中得以建立并从事其对外事务的”,因而没有形成有世界影响力的霸权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尽管英国在世界上仍拥有广大殖民地,其国力已在希特勒德国的冲击下大为衰落,各殖民地的民族民主浪潮也正在削弱着英国的国际霸主地位。
此间担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考虑的首要任务是战后保持英帝国的完整和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
1942年秋,奥利弗·斯坦利被任命为英国殖民地国务大臣。
丘吉尔对他说:“只要我还在这里,我们就要坚持传统,毫不放松地保持帝国的完整。
我们决不让西南非洲的霍屯督人通过普选把白人扔进海去。
”[10](三)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与英帝国利益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划分,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及其历史观分英帝国时代和帝国解体后两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中汤因比的历史结论是不同的,但与同期英国的外交战略是一致的。
1.地缘政治英国人在与欧洲大陆长期交往的经验中知道,地缘政治的对称型破碎是欧洲大陆政治大规模持久动荡和英国保持操控欧洲大陆均势天平的关键。
1934年丘吉尔说得直截了当:“请注意,英国的政策并不考虑是哪个国家想在欧洲称王称霸,不管它是法兰西帝国还是德意志帝国,还是希特勒政权。
这个政策同统治者或国家没有关系,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具有潜在优势的最强有力的暴君。
因此,我们不必害怕亲法或反德。
如果情况倒转过来,我们也同样可以亲德或法。
我们遵循的是一种公开政策的法则,而不仅仅是由某些偶然情况,或由爱憎或别的什么情绪支配的权宜之计。
”[11]1915年,当时只有26岁的汤因比进入英国外交部情报司工作,他还于1919年代表英国政府出席巴黎和会。
此后,汤因比的仕途引人注目,以至阿道夫·希特勒于1936年授予汤因比帝国总理勋章。
1939年至1943年汤因比担任英国皇家国际事务学会外交事务研究部主任,1943年至1946年,担任外交部研究司司长。
在这段时间里英国政府开始将对外意识形态宣传纳入外交战略的轨道。
1934年11月,“英国对外关系委员会”成立,负责推进英国的海外利益的“特别文化使命”[12]。
鉴于当时的身份及相应的工作任务,可以推测,汤因比此时从事如此巨大篇幅的《历史研究》的写作,若没有国家人力财力支持是难以——与马克思写作和出版《资本论》比较——完成和出版的,而要得到国家的支持,那就不可能不服务于英国外交的“特别文化使命”。
欧洲政策是英国外交政策的最重要的部分。
汤因比不会不知道四大文明古国中,最先毁灭的是地缘政治破碎地带的中亚巴比伦文明;同样也正是地缘政治的对称型破碎特征才使欧洲大陆成了世界政治的火药桶,并使英国有了成功操纵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法则”。
对此,他不直说,而是在《历史研究》第三卷中以意大利为例间接地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势力均衡是一种政治动力系统,只要一个社会表现为许多相互独立的地方政权,它必然发挥作用。
意大利社会与其他西方基督教社会的差异就在于它正是通过这种方式组成的社会。
把意大利从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下拯救出来的事业是在某一个城邦的领导下完成的,无论是哪一个城邦都会极力确保自己的地方自决权力,这样对意大利世界局部权力的追求同时导致了意大利的众邦林立。
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势力均衡法则就以一般的方式发挥作用,即按照政治权力的每一个衡量标准:领土、人口、财富,把众多城邦平均权力限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任何城邦如果企图把自身的权力提高到普遍存在的平均水平以上,立即就会成为一个受攻击的目标,必然受到来自整体内部其他所有城邦的压力。
势力均衡法则的特征之一就是在众多政权的中心压力最为强大,在边缘地带最为弱小。
”汤因比最后一句话的前半句说出了欧洲大陆内部矛盾重重且不可调和的原因,后半句说出了英国能够操纵欧洲大陆的原因。
他继续写道:“在中心地带,任何政权试图扩张它的势力立刻就会招致周围政权的猜忌和迅速回击,为了方圆不过几里的领土主权拼个你死我活。
相比之下,在边缘地带,竞争就不会那样激烈,较小的努力就会确保有较大的效果。
美国能够毫不费力地把它的势力从大西洋扩张到太平洋,俄国能够从波罗的海扩张到太平洋,然而法国和德国竭尽全力也不能完全占有阿尔萨斯和波兹南。
”[13]尽管可以间接——大概是为了避嫌——读出,汤因比显然还是在这里把英国能够操纵欧洲的原因回避了。
汤因比写《历史研究》第三卷书的时间是德国希特勒崛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这时,英国最重要的外交目标是确保英国的世界帝国的地位,而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长期保持大陆政治,尤其是欧洲大陆政治的破碎化。
为此,汤因比在此时段的研究结论多集中于否定“大一统国家”,其目的是阻止希特勒将欧洲结成统一的板块,以确保英国得以控制欧洲大陆政治的“势力均衡原则”——这一点与丘吉尔同期的上述想法是一致的。
汤因比便以拿破仑为例说:“拿破仑帝国无意中完成的实际任务是把中世纪舰队抛弃的已经搁浅的帆船牵引到西方生活竞赛的潮流中来,同时刺激那些无精打彩的水手,使得他们更易于航海,即使拿破仑在城市国家范围(我们认为这个范围是他合适的活动领域)之外没有挑起民族国家——英国、俄罗斯和西班牙——间无法压制的敌对状态,法兰西的这种实际行动也将是短暂和不讨好的。
”[14]这最后一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大一统国家乃是另一场“乱世”的开始,这等于什么也没说。
人出生的结局是死亡,这是一个事实,但如果我们的思考总以此为出发点,那就失去了意义。
同一个问题,汤因比专揪着“大一统国家”的负面问题说,如果不是别有用心,那至少也是不客观。
但对于英国造就的“大一统”印度和与英国无利害关系的“大一统”中国,汤因比的笔触则要欢快得多。
关于印度,汤因比写道,“可以说明这一明显反差的统一国家一个是罗马帝国,它为希腊世界提供了本地的统一国家,另一个是大英帝国,它为印度文明提供了外来的统一国家。
甚至在它不能以较好地效率来履行自己职能时,在它处于明显分裂时期,我们都可以收集到许多词句来说明,晚期罗马帝国的人民对它的制度是如何的爱戴和尊敬。
”“要证明大英帝国在许多方面拥有比罗马帝国更有善心、更仁慈的机构是很容易的事情”[15]。
在这里,汤因比以古托今,无非是说,欧洲国家中只有英国才有资格搞“大一统国家”。
事实上,英国为了长期统治,在将印度版图整合一统的同时,也将印度内部有目的地进行了“碎化”政策。
自1939年始,英国将其直接统治下的印度(称英属印度)分为13个省,其中包括缅甸。
而印度王公统治的土邦却被分为约600多个[16]——这几乎是法国黎塞留肢解德国以保障法国在欧洲大陆主导地位的手法的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