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初民族关系
唐朝的民族融合与民族关系
唐朝的民族融合与民族关系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一个在文化、艺术和政治上繁荣发展的时期。
唐朝的民族融合与民族关系是它独特的特征之一,对于理解唐朝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族融合的背景唐朝建立后,国土辽阔,涵盖了广大的汉地、西域、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各个地区的民族多元性使得唐朝具备了良好的融合环境。
此外,作为一个开放的王朝,唐朝积极地采纳了其他民族的文化与技术,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二、政策的引导与实践唐朝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引导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例如,唐太宗颁布了“开元之治”,实行了多元共治的政策,鼓励各民族的官员参与政务,为各民族提供平等的机会。
此外,唐朝推行了科举制度,使得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机会进入官僚阶层,从而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同时,唐朝还鼓励汉地与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婚姻,并且对少数民族实行宽松的宗教政策,使得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和发展。
三、文化与艺术交流唐朝时期,文化与艺术是各民族间交流与融合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例如,唐代的文学和诗歌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元素,唐诗中常常可以看到对西域文化和民族的描写。
此外,唐朝还积极吸收了突厥、藏族等少数民族的音乐艺术和舞蹈形式,推动了汉族与其他民族在音乐和舞蹈领域的交流与融合。
四、经济与商贸交流唐朝的疆域广阔,国内外商贸交流十分活跃,这为各民族间的融合提供了机会。
唐朝开拓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与西域、中亚等地区的经济、商贸联系。
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贸易合作,还有助于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唐朝还积极引进外国技术,如造船、冶炼等,使得各民族的经济技术开始相互融合。
五、反思与启示唐朝的民族融合与民族关系给当代社会带来一些反思和启示。
首先,唐朝的政策导向强调了平等、包容和多元共治的精神,这是我们当代社会所需要倡导和践行的。
其次,唐朝时期的文化和艺术交流表明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互动与融合对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性。
唐朝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唐朝对民族关系的认识《唐朝对民族关系的认识:一幅多彩的画卷》嘿,咱们来唠唠唐朝对民族关系的认识,那可老有意思了。
在唐朝人眼里,民族关系就像一个大花园,里面各种花儿都有,各有各的美。
唐朝那时候可开放啦,就像一个热情好客的大派对主人。
他们不把其他民族当外人,觉得大家都可以来一起玩,一起发展。
唐朝人明白,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
就像吐蕃,他们的马那是相当厉害,跑起来像风一样。
唐朝人可眼馋啦,就想着和吐蕃搞好关系,弄点好马过来。
而且吐蕃人身体强壮,打仗也很勇猛呢。
还有回鹘,他们的能工巧匠不少,做出来的东西精致得很。
我就想起我之前去博物馆看唐朝的文物展,有好多东西都能体现这种民族融合呢。
有一件唐朝的丝绸衣服,上面的花纹有很明显的西域风格。
那花纹,色彩斑斓的,像神秘的符号,和咱们传统的花纹不太一样。
这衣服说不定就是唐朝和西域民族交流的时候,融合了双方的特色做出来的。
从这就能看出,唐朝人可喜欢和其他民族互相学习啦。
唐朝对民族关系的认识还体现在政治上呢。
他们搞了好多联姻,就像文成公主入藏,这可不是简单的嫁个公主那么简单。
这是一种友好的表示,就像给两个好朋友之间系上了一条结实的绳子。
文成公主带着好多唐朝的好东西,什么先进的农业技术啦,精美的工艺品啦,就像一个文化大使。
她这一去,吐蕃和唐朝的关系那是越来越好。
吐蕃人从唐朝学到了种地的新方法,能种出更多的粮食,生活也慢慢变好了。
唐朝呢,也有了一个稳定的边疆,大家都开心。
在贸易上,唐朝的长安就像一个大超市,各个民族的商人都来。
有卖香料的大食商人,那香料的味道,老远就能闻到,感觉像把神秘的阿拉伯世界的味道都带来了。
还有卖皮毛的北方民族商人,那些皮毛又软又暖和。
唐朝人用茶叶、丝绸这些宝贝和他们交换。
大家在这个大超市里讨价还价,热闹得很。
这种贸易往来,让唐朝人更了解其他民族,也让民族关系更紧密了。
唐朝对民族关系的认识就是开放、包容、互相学习。
他们把其他民族看成是伙伴,一起在历史的舞台上表演。
初一历史期中复习知识点之唐朝的民族关系
初一历史期中复习知识点之唐朝的民族关
系
1.想一想,唐太宗为什么不杀颉利可汗,反而还优待他?
答:解答此题要围绕对颉利是杀还是优待二者之间的利弊进行分析。
根据颉利屡次骚扰侵袭唐朝的行径,完全有杀的理由。
但在颉利认罪服罪的前提下给他以适当的优待,有利于安抚和团结其部属,有利于民族间的和睦共处。
事实证明,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包括颉利在内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拥护,他们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唐太宗的领袖地位得到了少数民族的认可,这正是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的结果
2.和亲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重要形式。
想一想,除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外,历史上还有哪些汉族公主与边地少数民族首领成亲?
答:此题可以联系西汉时的和亲政策。
汉初,刘邦脱白登围后,汉匈和亲,汉族公主入匈奴嫁给单于。
西汉后期,昭君出塞更是家喻户晓的史实。
此外,能举出其他史实就更好。
欢迎大家去阅读由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一历史期中
复习知识点大家好好去品味了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加
油哦!
相关标签搜索:七年级期中复习|初一期中复习
有关2016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资料(汇总)
初一下册历史期中复习知识(经济重心的南移)。
浅谈唐初民族关系
浅谈唐初民族关系、政策及原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民族关系就一直伴随者各封建王朝的兴衰始落,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
可以说,各个王朝所采取的迥异的民族政策对民族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对国家的发展与稳定无疑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也看到,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不断交流融合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
纵观中国几千的历史长河,不难发现,当一个朝代实行开明包容的民族政策时,往往会带来民族交流和睦、社会稳定发展的盛世局面,而当统治者违背民族和睦交往的历史趋势、采取对立、消极的民族政策时,国家往往会出现尖锐的社会矛盾,而由此带来的社会动荡、战乱不止的乱世局面往往会使国家的发展遭到严重的破坏甚至是倒退。
因此,探究中国历朝历代的发展状况,就不得不提当时的民族关系状况和政策。
其中,对民族关系处理较为得当、并且取到了良好的效果的是唐初太宗实施的“华夷一体”的民族政策。
他面对唐初北方突厥不断入侵的局面,提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 故其种落皆依朕为父母。
”①的观念 , 他还进一步指出:“夷狄亦人耳, 其性与中夏不殊。
人主盖德泽不加, 不必猜忌异类。
盖德泽洽, 则四夷可使如一家; 猜忌多, 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②这种视华夏为一家、提倡民族和睦交往融合的积极政策改变了传统的夷夏对立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国家的统一进程,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贞观之治”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民族基础与社会基础。
先从唐朝的开创者高祖李渊谈起。
隋末唐初,北方的突厥民族日臻强盛,北据漠北,西控中亚诸国,兵锋甚盛。
因此唐对东突厥的政策就成为当时民族政策的主体。
李渊起兵与太原,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唐朝直接受到了突厥的威胁。
同时,由于唐初政局尚未完全统一,国力尚弱,经济、军事实力都无法与北方强大的相提并论,李渊不得不采取相应政策,向其称臣,不失和于突厥,由此将自身置于了一个被动防御的位置。
唐朝的民族关系教案
唐朝的民族关系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唐朝的民族关系教案目标:1. 理解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2. 分析唐朝时期的政策和措施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民族关系概况:介绍唐朝时期的多民族特点,包括汉族、蕃漠族、南诏族、吐蕃族等。
2. 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探讨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交流和融合情况。
3. 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探究唐朝为维护和平与稳定而采取的措施及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4. 唐朝的丝绸之路:研究唐朝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和中亚各国进行的贸易往来,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商业交流。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展示唐朝时期多民族的画作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唐朝的民族关系问题。
第一步:介绍唐朝时期的多民族概况,并列举不同民族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第二步:探讨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情况,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第三步:分析唐朝政府的民族政策,包括设立节度使制度、姑息边族等,让学生理解唐朝为维护边疆安定和各民族和谐所做的努力。
第四步:研究唐朝与中亚和西域各国的贸易往来,探讨不同民族之间的商业交流与合作。
第五步:根据学生对唐朝的民族关系的理解,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唐朝的民族关系对国家统一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和表现。
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唐朝民族关系的理解。
3. 提供一个写作或绘画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阐述唐朝的民族关系。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通过观看电影或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唐朝的民族关系。
2. 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唐朝时期不同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3.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展览,深入了解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希望以上的教案建议和指导能对您撰写唐朝的民族关系教案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请随时提问。
高考历史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考点解析
高考历史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考点解析考点精讲一、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1.民族关系(1)特点①唐朝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开明、灵活。
②唐朝与各民族、各国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其中唐朝居主体地位。
③交往范围广、交往程度深和双方影响程度深。
④各民族的发展促成边疆的开发,也促成了唐朝疆域的扩大。
⑤和平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
(2)具体民族政策①安定边疆、击败东突厥。
②加强管辖、东突厥旧地设都督府,西域设安西都护府等。
③接受纳贡。
④和亲通婚。
(3)民族政策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民族和睦,巩固了“大一统”局面,减轻了对少数民族的歧视,赢得了各民族尊敬,唐太宗被奉为“天可汗”;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加强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以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4)原因①唐朝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达、文化的繁荣对周边民族和各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②唐朝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鼓励和支持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对外政策,创造了良好的交流氛围。
③发达的海路和陆路交通为相互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5)认识:这些盛况主要出现在唐朝前期,说明了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社会进步是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发展的重要条件。
2.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史实、特点和原因、影响分析唐朝和新罗、日本、印度、中亚、西亚各国如波斯、大食等发生过友好往来关系。
特点是:①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②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为密切。
唐朝是亚洲文化的中心。
③唐朝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对外交往的形式多样,有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
原因:①唐朝政权的强大,有稳定、统一的政治环境。
②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③唐朝的对外政策比较开放。
④唐朝比较发达的对外交通线(海、陆)。
⑤唐朝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影响:①促进了唐代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亚、欧、非洲诸国土特产品输入中国;唐太宗派人去天竺学习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外来宗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和摩尼教等,唐朝允许它们在中国建寺传教,对中国的哲学、宗教和文化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
唐代的民族关系
开元天宝时期
唐吐蕃对西域和陇右的争夺
吐蕃
龟兹
小 勃 律
焉耆
疏勒 于阗
石 堡 城
唐 吐蕃
开元天宝时期
吐蕃
《资治通鉴》卷二一二 开元十年(722),‚吐蕃围小勃律王没谨忙,谨忙求救于北 庭节度使张嵩曰:勃律,唐之西门,勃律亡则西域皆为吐蕃 矣。‛
唐关中乃王畿,故安西四镇为防护国家重心之要 地,而小勃律所以成唐之西门也。玄宗之世,华 夏、吐蕃、大食三大民族皆称盛强,中国欲保其 腹心之关陇,不能不固守四镇。欲固守四镇,又 不能不扼据小勃律,以制吐蕃,而断绝其与大食 通援之道。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贞观时期
东突厥汗国的强盛及其内部矛盾
突厥
《通典》卷一九七《边防》 “贞观元年,阴山以北薛延陀、回纥、拔也古 等十余部皆相率叛之,击走其欲谷设。颉利 遣突利讨之,师又败绩,轻骑奔还。颉利怒, 拘之十余日,突利由是怨憾,内欲背之‛。
薛延陀为铁勒一部,铁勒诸部是隋唐时战斗力最强的 游牧部落。 《隋书》卷八四《北狄传· 铁勒》 “自突厥有国,东征西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
开元天宝时期 开元、天宝时期
1、吐蕃
2、回纥的兴起 3、南诏
唐玄宗前期疆域
突 厥
新 罗
吐 蕃
唐
开元天宝时期
吐蕃
李唐承袭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全国重心本 在西北一隅,而吐蕃盛强延及二百年之久。故当 唐代中国极盛之时,已不能不于东北方面采维持 现状之消极策略,而竭全国之武力财力积极进取, 以开拓西方边境,统治中亚细亚,藉保关陇之安 全为国策也。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贞观时期
东突厥汗国的灭亡
突厥
《通典》卷一九七《边防》 贞观三年,‚薛延陀自称可汗于漠北,遣使来贡 方物。……十二月,突利可汗及郁射设、荫柰特 勤等并率所部来奔‛。
浅析唐初民族政策演变及原因
浅析唐初民族政策演变及原因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对祖国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民族政策对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民族政策妥当,国家的统一就得到巩固,社会就能够发展,经济文化就得以繁荣。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时期,也是我国民族关系处理的比较好的时代,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
唐初统治者以历史条件和客观实际为依据,不断调整对各少数民族的政策,加速了国家的统一进程,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从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
一、隋末唐初,唐高祖李渊称臣于突厥,取和于突厥。
隋末唐初,东突厥再度强盛,北据漠北,西控中亚诸国,兵锋甚盛。
因此唐对东突厥的政策就成为当时民族政策的主体。
李渊起兵太原,直接受到突厥的威胁,他不得不采取相应政策,向其称臣,不失和于突厥。
大业十三年,突厥柱国康稍利等人至太原,李渊“为貌恭,厚加飨贿”。
武德元年五月,始毕可汗谴使到长安,李渊“宴之于太极殿,奏九部乐本。
”武德二年六月,“突厥使来告始毕可汗之丧,上举哀于长乐门,废朝三日,又谴内史人郑德挺吊处罗可汗。
”李渊之所以称臣突厥,取和于突厥,是和他当时的处境分不开的。
当时突厥“控弦百万,戎狄之盛,近代未之有也”,且陈寅恪先生认为:隋末中国北部群雄并起,悉奉突厥为大君,李渊一人岂能例外?这是很有道理的。
显然当时李渊不臣服突厥是难以发展的,在强大的突厥面前,只有暂时屈从,取悦突厥,才不至于受到突厥的威胁。
当时唐面临的是统一中原问题,各地割据势力都想来完成统一大业,争夺之激烈可想而知,况且李渊并非当时群雄中的佼佼者,对付各股割据势力并非易事,因此必须稳住突厥,抽身与各股势力决斗,同时取和于突厥,防止其他割据势力与突厥联合共同对付唐。
唐对突厥的称臣求和,维护了与突厥间相对和平的局面,消除了突厥对各股割据势力的支持,从而削弱了割据势力的力量,对唐军的军事进攻十分有利。
唐取和于突厥,尽量避免与突厥交锋,也保护了中原生产力的发展,使广大人民免受战争之苦,从而使广大人民对唐有一种向心力,为唐战胜群雄奠定了群众基础。
《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课标要求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辉煌的时期,其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一直是历史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多个角度对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进行全面评估,并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探讨,希望能为您提供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一、唐朝的民族关系1.1、唐朝的多民族共处唐朝是一个多民族共处的时期,这在当时是相当罕见的。
在唐朝时期,中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如何?这种多民族共处是如何形成的?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需要探讨的第一个问题。
1.2、唐朝与少数民族的互动唐朝时期,与少数民族的互动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唐朝是如何与少数民族进行交流与互动的?这种互动对唐朝的发展和稳定有何影响?二、唐朝的对外关系2.1、唐朝的疆域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其疆域之广阔,影响深远。
唐朝与边远地区的关系如何?唐朝对于西域和东南亚地区的控制和影响又是怎样的?2.2、唐朝的对外政策唐朝时期,其对外政策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唐朝对周边国家的外交政策是怎样的?对外政策的变化与演变又是如何影响着唐朝的国家命运和历史走向的?在对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需要了解历史事实,更需要从中总结和回顾,以达到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
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在当时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我们认识我国历史、理解多民族共处和国家对外交往政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处理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其多民族共处和对外政策的形成,为后世我国统一和国家稳定打下了重要基础。
唐朝积极开展对外交往,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推动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总结:通过对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进行全面评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演变。
唐朝时期,多民族共处、对外交往等政策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我们认识古代我国和理解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唐朝的民族关系
唐朝的民族关系引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保持统一和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
唐朝时期,中国的疆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不仅控制住中原地区,还包括了汉地以外的辽东、西域、西藏等地。
在这个庞大的疆域内,唐朝统治者需要面对各种民族的存在和治理,因此民族关系的处理成为当时政治和文化的重要课题。
汉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占据着唐朝统治阶层的绝大多数。
在唐朝建立初期,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隔阂和冲突。
然而,唐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平息民族间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确保国家的统一。
唐太宗时期,通过设立安西都护府(治理西域)和安南都护府(治理南方),实现了对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控和统治。
此外,唐朝还实施了开元盛世政策,积极向外地征收土地,为汉族的移民提供了机会。
少数民族的自治制度唐朝为处理少数民族的关系,采取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治制度。
他们允许部分少数民族保持自己的社会结构和法律制度,并设立都护府、州县等机构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
例如,对于西域的吐蕃、渤海、回纥等民族,唐朝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使得他们能够保留自己的族规和传统,并享受一定的自治权。
这种自治制度的引入,有利于维持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和谐,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各民族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在唐朝时期,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思想、经济等方面的互动,推动了各民族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例如,汉族与突厥族的交流促进了突厥族对汉文化的接受与学习,也为唐朝的统治铺下了基础。
汉族与西域各民族的贸易往来,不仅加强了经济联系,也使得佛教与道教等宗教在各民族之间传播。
各民族之间的融合还反过来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形成了唐朝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民族关系的影响与启示唐朝的民族关系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今天的民族关系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
首先,唐朝成功地实现了多民族共存和统一国家的探索,为后来的统一大国奠定了基础。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二、唐蕃和亲与会盟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 3.金城公主入藏—唐中宗时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尺带珠丹为什么 自称是唐朝皇帝的舅 宿亲? 唐和吐蕃“和同 为一家”有什么意义?
朝 皇 帝 的 上尺 带 书 珠 丹 给 唐
天主 宿 下, 亲 百遂 , 外 姓和 又 甥 ,同 蒙 是 普为 降 先 皆一 金 皇 安家 城 帝 乐。 公 舅 。
靺 鞨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3)唐朝与南诏的关系
南诏
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 皮罗阁统一六诏,定 都太和城。唐玄宗封 他为云南王。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唐朝与回纥、靺鞨、南诏的 关系怎样?有何共同点?
关系:民族进一步融合,经济文化交流进 一步密切,民族之间相互友好。
共同点:都通过接受册封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二、唐蕃和亲与会盟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 3.金城公主入藏—唐玄宗时 4. 唐蕃结盟(821年)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暴 掠 不 作
患 难 相 恤
唐蕃会盟碑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和亲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 重要形式。历史上除文成公主和金城公 主外,还有哪些汉族公主与边地少数民 族首领成亲? 西汉后期,昭君出塞。
“天可汗”
唐太宗的话意思是: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 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 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这种一视同仁的政策,体现了 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D
4、我们今天要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 地区历史、地理,我们要翻阅的典籍是( ) A.《大唐西域记》 B.《西游记》 C.《大话西游》 D.《桂苑笔耕》
A
5、下列是唐朝从国外引进的有:( ①熬糖法 ②马球 ③文字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②④ D、①③④
B
) ④佛教文化
唐代民族关系的特点: 和睦
唐代开明的民族政策
二、唐代的对外交往
大 雁 塔
“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天竺那烂陀寺遗址 “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
玄奘像 玄奘西行路线图 由他口授、弟子写成的《大唐西域记》,详细记载了当时西域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 大雁塔是玄奘大法师从古天竺取经回来后,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因仿印度雁塔样 贞观年间,唐朝高僧玄奘只身求学,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在大慈恩寺等寺院进行研究和翻译佛经, 的风土人情、物种、气候、地理、历史、语言、宗教等情况,成为今天人们研究中亚、 式修建故名雁塔。位于大慈恩寺内,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 后又游学天竺各地,潜心研习佛学十余年,成为知名的佛教学者。 玄奘在19年间共译出佛经70余部1300多卷。 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赫·乔·韦尔斯:“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 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 对照的是那样的鲜明„„在唐朝,中国的极盛时代„„ 中国呈现了繁荣、幸福和文艺活跃的景象远在任何同时 代国家的前头。” ——《世界史纲》
唐朝的对外交往如此繁盛,它具有哪些独 特的魅力吸引众多外国人纷纷前来呢?
3.文成公主入藏
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原因:
最新初中历史-唐朝的民族关系1 精品
第四课唐朝的民族关系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联姻,并受到唐朝的深远影响;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友好关系。
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回纥、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过灿烂的文化。
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唐朝与土蕃的关系二、难点:1、对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和、观点的理解2、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谈话、讲解、阅读归纳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诵有关文成公主的配乐诗,由此导入新课。
除了政治上统治时间长、经济发展水平高和文化繁荣以外,也体现在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处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他们的发展。
不过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朝又有很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弄清楚唐朝主要边疆民族的名称与分布。
(一)、唐朝与土蕃的关系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吐蕃东临中国,西临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
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拉萨。
(显示吐蕃的政权和经济)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
所有这些国家中,以中国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
唐代民族和睦和对外交流及科技与时代风尚
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一、唐朝的民族关系1、概述:①总体特征:比较融洽②民族政策: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③影响:各族人民拥戴唐太宗为“天可汗”,也就是各民族共同的君主。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天可汗”成为唐朝皇帝的专有称呼。
2、唐朝与吐蕃的关系:①文成公主入藏:a.过程:7世纪初,西藏地区的吐蕃兴起,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后,几次派人到长安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
b.影响:文成公主入藏对加强唐蕃友好和发展吐蕃经济文化起到重要作用,直到今天仍深受西藏人民的爱戴。
②金城公主入藏:a.经过: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
吐蕃首领在给唐朝皇帝的信里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b.影响:此后一百多年里,双方使节往来频繁,唐蕃关系日益密切。
3、唐朝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除吐蕃外,唐朝中央与其他少民族的联系也很紧密,唐前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了八百多个府、州、县。
3、民族融合的形式:(1)民族迁徒。
(2)联合斗争。
(3)友好交往。
(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5)和亲”、“册封”促进民族融合.(6)兼并战争4、唐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安西、葱岭等广大地区,北抵蒙古高原,南及南海,国家空前繁盛。
5、唐朝的对外交往交往范围:与亚洲以致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交往表现:很多外国人到中国贸易、学习、居住。
(1)玄奘西游:a玄奘在哪些领域里做出了杰出贡献?掌握佛教理论。
翻译佛经。
撰写历史文献《大唐西域记》b玄奘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为求取真经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好学不倦(2)遣唐使: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风俗习惯等带回日本。
(3)鉴真东渡:(唐玄宗时)。
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制度:三省六部制、均田制、租庸调制。
建筑:唐招提寺、平安京。
文字:平假名(草书)片假名(楷书偏旁)。
服装:和服(隋服、唐装)。
节日:除夕、元宵、清明、中秋、端午、七夕、重阳等。
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看法
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看法1. 引言说到唐代,大家可能想到的是盛世,想到的是繁华。
可其实,这个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就像是家里有亲戚聚会,各种关系交织,有欢声笑语,也有小摩擦。
今天就来聊聊唐代那些年,民族之间的互动,以及它们如何与外部世界打交道的那些趣事。
2. 唐代的民族关系2.1 民族的多样性唐代可是个“大杂烩”,各个民族齐聚一堂,像一锅煮得正好的火锅,五花八门的食材相互碰撞,味道更是鲜美。
唐朝的疆域广阔,从北方的突厥到南方的南诏,甚至还有西域的各个小国,大家都在这个大舞台上唱着自己的戏。
你想啊,像李白这样的诗人,灵感也许就来自于那神秘的西域,或是边疆的游牧民族。
而这些民族之间的交流,不仅是文化的碰撞,还有贸易的繁荣,简直就是经济的大潮流啊。
2.2 政治与军事的互动不过,热闹归热闹,民族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总是和谐如春风。
那时候,边境的纷争也是层出不穷,打打闹闹的事儿时常发生。
就像邻居之间的琐事,偶尔会因为一点小事就闹得不可开交。
但唐朝的聪明之处在于,知道如何用“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他们常常通过联姻、和亲等方式来化解矛盾,真是个智慧的民族啊。
比如,很多王子公主嫁给了外族的领袖,政治联姻就像是“搭建友谊的桥梁”,让原本敌对的关系变得亲密起来。
3. 对外交往的策略3.1 开放与包容唐代的对外交往可以说是相当开放。
这个时代的人们可不想局限在自家的小院子里,而是想要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朝廷鼓励商人出海贸易,丝绸之路就是一条重要的“金光大道”,把中国与中亚、欧洲连接起来。
想象一下,那时候的商人们驾着船,满载着丝绸和瓷器,风尘仆仆地在海上航行,真是个浪漫的画面!而在这个过程中,各国的文化、技术、甚至宗教思想都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的交流氛围。
3.2 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再说到文化的传播,唐代真的是个“大熔炉”。
无论是佛教、道教,还是各种外来的音乐、舞蹈,大家都能在这儿找到自己的位置。
就像是参加一个热闹的派对,人人都能找到共同的兴趣点。
唐朝的民族关系如何处理
唐朝的民族关系如何处理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其在民族关系的处理上展现出了高超的智慧和策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时,首先秉持着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
他们认识到,周边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特点,应给予尊重和理解。
这种开放的心态为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政治上,唐朝通过设立羁縻府州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
羁縻府州的长官通常由当地的部落首领担任,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自治权,但同时也要向唐朝中央政府履行一定的义务,如朝贡、提供兵力等。
这种制度既尊重了少数民族的传统管理方式,又保证了唐朝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
军事手段在唐朝处理民族关系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唐朝的军事行动并非单纯的武力征服,而是以维护边疆稳定、抵御外敌入侵为主要目的。
例如,唐朝多次出兵抵御突厥的侵扰,保障了北方边境的安全。
同时,唐朝在军事胜利后,往往采取安抚和怀柔的政策,对归降的少数民族部落给予妥善安置,促进了民族融合。
经济交流是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纽带。
唐朝经济繁荣,与周边各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
通过丝绸之路,唐朝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往西域、中亚等地,而少数民族地区的马匹、皮毛、药材等也流入中原。
这种经济交流不仅满足了双方的物质需求,还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文化交流在唐朝的民族关系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唐朝文化高度发达,对周边各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少数民族纷纷学习唐朝的制度、文化、艺术等。
同时,唐朝也积极吸收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使自身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唐朝的音乐、舞蹈就融合了许多少数民族的元素。
唐朝统治者还通过和亲政策来加强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将皇室公主嫁给少数民族首领,通过婚姻的纽带增进双方的友好关系。
例如,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唐蕃之间的友好交流和文化融合。
在法律方面,唐朝对少数民族也有一定的特殊规定,以适应其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
这体现了唐朝在法律上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和包容。
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D
4、我们今天要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 地区历史、地理,我们要翻阅的典籍是( ) A.《大唐西域记》 B.《西游记》 C.《大话西游》 D.《桂苑笔耕》
A
5、下列是唐朝从国外引进的有:( ①熬糖法 ②马球 ③文字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②④ D、①③④
B
) ④佛教文化
鲁迅:“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 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凡取用外来事物的 时候, „„自由驱使,绝不介怀。”
高昌—今新疆吐鲁番西南 琉球—今台湾 曲女成—今印度根瑙杰 平城京— 今日本奈良 天竺—今印度半岛各国 波斯—今伊朗 大食—今阿拉伯半岛等 地 新罗—今朝鲜半岛 拂菻—东罗马帝国 狮子国—今斯里兰卡
1、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向日本辛勤传 播唐朝文化且作出重大贡献的高僧是( ) A.玄奘 B.鉴真 C.戒贤 D.阿倍仲麻吕
B
2、_______的西行,弘扬了佛教文化加强了唐 朝与天竺的交往。( ) A.智能 B.辩才 C.玄奘 D.鉴真
C
3、唐朝时,与中国通商往来的国家和地区有 ( ) A.10多个 B.30多个 C.50多个 D.70多个
唐代民族关系的特点: 和睦
唐代开明的民族政策
二、唐代的对外交往
大 雁 塔
“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天竺那烂陀寺遗址 “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
玄奘像 玄奘西行路线图 由他口授、弟子写成的《大唐西域记》,详细记载了当时西域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 大雁塔是玄奘大法师从古天竺取经回来后,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因仿印度雁塔样 贞观年间,唐朝高僧玄奘只身求学,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在大慈恩寺等寺院进行研究和翻译佛经, 的风土人情、物种、气候、地理、历史、语言、宗教等情况,成为今天人们研究中亚、 式修建故名雁塔。位于大慈恩寺内,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 后又游学天竺各地,潜心研习佛学十余年,成为知名的佛教学者。 玄奘在19年间共译出佛经70余部1300多卷。 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第四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1、唐与吐蕃的关系
关系
表现
备注
友好
文成公主+松赞干布
和亲
金城公主+尺带珠丹
会盟碑
823年
(1)吐蕃族生活在西藏,是藏族的前身
2、唐与南诏的关系
关系
表现
备注
友好密切
扶持统一
统一六诏
册封云南王
皮罗格
支持文化、经济、政治建设
(1)南诏生活在云南大理一带
3、唐与回纥的关系
关系
表现
备注
全面合作
唐朝时期边疆各部族分布图
军事合作
帮助平定安史之乱
经济明)之乱发生在755年
(2)回纥生活在新疆地区,是维吾尔族的前身
4、唐与靺鞨族的关系
(1)靺鞨族与唐朝车书本一家
(2)靺鞨族后改名女真族,进一步强大
(3)女真族改名满族,建立清朝,统一全国
5、唐朝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册封、联姻。直接管理来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唐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唐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1.教师可以从对唐朝的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等有关问题的提问,引出唐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这一节课。
也可以这样设计:历史上中原地区的许多统治者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矛盾重重。
但在唐朝初期,却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赢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拥戴。
在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的领袖──“天可汗”,这位皇帝是谁?他为什么能获得各民族的尊重?通过上述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要学习的新内容。
2.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应作为重点学习的内容。
在学习吐蕃人的社会生活状况的有关内容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小学社会课上有关内容或今天藏族的生活情况,以理解吐蕃人的生活内容。
在学习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和亲的有关内容时,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步辇图》、大昭寺内文成公主入吐蕃的壁画、大昭寺建筑画像、小学社会课上提供的藏族民歌、教材中的文成公主传播中原文化的有关内容等等),让学生讨论如下问题:松赞干布为什么多次向唐朝求婚?唐太宗为什么同意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文成公主为什么受到吐蕃人乃至藏族人民的喜爱?也可以指导学生编演唐蕃和亲的历史剧,以加深理解。
3.唐朝与其他民族也保持着比较友好的关系。
在学习唐朝与回纥、南诏等民族交往的有关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比较唐玄宗的册封政策的相同点,从而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还可以组织学生比较回纥族的服装、族的都城建筑、南诏的千寻塔等有关内容,从而概括唐朝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特点,并理解中国历史上民族友好交流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交流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发展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唐初民族关系、政策及原因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民族关系就一直伴随者各封建王朝的兴衰始落,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
可以说,各个王朝所采取的迥异的民族政策对民族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对国家的发展与稳定无疑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也看到,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不断交流融合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
纵观中国几千的历史长河,不难发现,当一个朝代实行开明包容的民族政策时,往往会带来民族交流和睦、社会稳定发展的盛世局面,而当统治者违背民族和睦交往的历史趋势、采取对立、消极的民族政策时,国家往往会出现尖锐的社会矛盾,而由此带来的社会动荡、战乱不止的乱世局面往往会使国家的发展遭到严重的破坏甚至是倒退。
因此,探究中国历朝历代的发展状况,就不得不提当时的民族关系状况和政策。
其中,对民族关系处理较为得当、并且取到了良好的效果的是唐初太宗实施的“华夷一体”的民族政策。
他面对唐初北方突厥不断入侵的局面,提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 故其种落皆依朕为父母。
”①的观念 , 他还进一步指出:“夷狄亦人耳, 其性与中夏不殊。
人主盖德泽不加, 不必猜忌异类。
盖德泽洽, 则四夷可使如一家; 猜忌多, 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②这种视华夏为一家、提倡民族和睦交往融合的积极政策改变了传统的夷夏对立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国家的统一进程,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贞观之治”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民族基础与社会基础。
先从唐朝的开创者高祖李渊谈起。
隋末唐初,北方的突厥民族日臻强盛,北据漠北,西控中亚诸国,兵锋甚盛。
因此唐对东突厥的政策就成为当时民族政策的主体。
李渊起兵与太原,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唐朝直接受到了突厥的威胁。
同时,由于唐初政局尚未完全统一,国力尚弱,经济、军事实力都无法与北方强大的相提并论,李渊不得不采取相应政策,向其称臣,不失和于突厥,由此将自身置于了一个被动防御的位置。
面对唐朝的忍辱退让,突厥选择了一方面接受唐朝求和提议、另一方面对唐朝进行小规模的掠夺政策,不断地从唐朝劫掠人口和财物,使得尚是新生政权的唐朝惶惶不可终日。
公元624年(高宗武德七年),突厥可汗颉利与其侄联营南下,直接威胁到了唐政权的统治。
司马光的一段记述将当时唐王朝的窘迫局面和唐朝众臣及高宗举止行为表现的淋漓尽致:“或说上曰:‘突厥所以屡抠关中者,以子女玉帛皆在长安也。
若焚长安而不都,则胡寇自息矣。
’上以为然。
遣中书侍郎宇文士及踰南山至樊、邓,行可居之地,将徙都之。
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裴寂皆赞成其策,萧瑀等虽知其不可而不敢谏。
秦王世民谏曰:‘戎狄为患,自古有之。
陛下以圣武龙兴,光宅中夏,精兵百万,所征无敌,奈何以胡寇扰边,遽迁都以避之,贻四海之盖,百世之笑乎?彼霍去病汉庭一将,犹志灭匈奴;况忝备藩维,愿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若其不效,迁都未晚。
’”③抛开李渊的怯懦、目光狭隘不谈,我们可以看到面对少数民族入侵父子、兄弟之间的截然不同的态度,由此秦王的才能远见与父亲、兄弟相比高下立判。
同时,我们也能窥见一些日后的唐太宗在处理民族政策的主张:积极有为、武力威慑、政治谋和。
李世民即位后,中原完成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军事实力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为进行征战、统一各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而中原统一之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恢复发展经济,但是外族的破坏活动日趋频繁和激烈,不断骚扰唐边境地区。
广大人民身受其害,要求抗击骚扰和掠夺,唐政府为了保护生产,武力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贞观三年,分道出击东突厥,贞观八年讨吐谷浑,贞观十四年,伐高昌,贞观十六年,拥有天山北麓之地。
唐太子见军事打击已然起效,便采取宽大政策“诏复其国”,并册封了许多郡王,给予它们很大一部分的自主权。
这种“先兵后礼”的政策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使少数民族能够有效地管理本民族,减少拥兵作乱的可能,同时利用少数民族被册封而感激唐王朝的报恩心理,使少数民族守边、安边,另一方面,在形式上和程序上使得唐和少数民族地位合法化,维护了唐王朝的中央集权的至尊地位。
唐太宗在付诸武力和招抚的同时,还采取了设置府、州机构,建立封赏制度,以及民族和亲等一系列的政策。
唐太宗在征服各族大小部落之时,分别在这些民族地区设置州、府机构,并相应地封各族头领为都督、刺史等官职,从而使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皆为“封疆之地”。
例如,东突厥灭亡后,设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来管理,灭高昌后,置安息都护府。
贞观十七年,突利设请婚,太宗许之,贞观二十年,以回纥部为
瀚海都督;吐谷浑王伏允死后,封其子慕容顺为西平郡王。
民族和亲亦是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贞观年间,先后有十多个唐朝公主嫁往回纥、突厥、契丹、吐谷浑等各族地区和周边国家。
而吐蕃和唐朝两国的友好关系的建立,更是始于双方的和亲,贞观八年(634)十一月,“吐蕃松赞干布遣使入贡,仍请婚。
”十二年(638)八月,吐蕃再次“遣使随冯德遐入朝,多贲金宝,奉表请婚。
”十四年(640)十二月,吐蕃遣其相禄东赞献金五千两,第五次请婚。
唐太宗许以宗文成公主。
十五年(641)正月,唐太宗命夏王李道宗持节送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见道宗,执子婿礼甚恭。
”④唐太宗通过民族和亲政策,是各民族都成为唐朝的一员,不仅加强了统一和稳定,更通过肩负着历史使命的和亲的公主们,对边疆地区进行了有效地行政管理,对当时的民族关系协调、和平、稳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而李世民在“爱之如一、华夏一”的华夏观的指导下能够采取相对积极有效的民族政策,进而构建友好的民族关系,其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社会渊源。
首先,自秦汉以来,各民族之间不断交往融合的趋势以及华夏一统的思想理论就在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到了唐朝更是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和对流的直接冲击,使得传统的夷夏对立的观念逐渐淡化,为唐太宗华夏观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和实事上的基础。
同时,自秦以来逐渐形成的大一统思想对夷夏观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的历代君主(尤其是开国君主) 大都以一统天下、安定万邦作为其成王称霸的最高理想和标准, 而且统一也成为历代史家评说历朝君主功绩的主要标准之一。
而一统天下则成为历代君主平定天下、建立自己政权的最堂皇也最有号召力的旗号, 从而达到“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四海之滨, 莫非王臣”⑤的大一统局面。
随着历史的发张,这种大统一的思想逐渐被迁入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效仿、奉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华夷一统的观念。
而到了隋唐, 则被明确化为夷夏一家, 且华夷同重的思想。
就唐太宗自身而言,除了历史文明的原因,还源于其认真总结隋亡的历史、从中吸取教训的举措。
注释:
①引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②引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③引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七》
④引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⑤引自《诗经小雅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