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尘不偶谈用药框架和药象体会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txt如果你同时爱几个人,说明你年轻;如果你只爱一个人,那么,你已经老了;如果你谁也不爱,你已获得重生。
积极的人一定有一个坚持的习惯。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半夏半夏半夏是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
野生的半夏,每年阴历5月份,半夏开花之后,根茎就长成了,就可以采挖了。
阴历5月份正当夏之半,半夏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主要是根据半夏长成的时间来说的。
半夏喜欢生长在比较潮湿阴暗的地方。
凡是生长半夏的地方,你去看一下,那地都是有点潮湿甚至板结,土都是非常得粘。
所以半夏很不好挖,挖出来后,半夏根茎上的泥土,粘在上面半天也弄不干净。
所以半夏还有一个名字叫守田,守在地里不想出来呀。
挖出来的半夏,把它洗净了,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刮去皮,白白的,圆圆的,有点晶莹剔透的感觉,大小就跟我们的指头肚那么大,就像一粒一粒的珠子。
所以《神农本草经》把半夏叫水玉,这个比喻是很形象的。
长在地里的半夏很好认,它的叶子是三出复叶,长长的叶柄上,长着三片卵圆形的绿油油的叶子,因此半夏的学名也叫三叶半夏。
半夏的花长得也很有特色,长得像细长的管子,外面是绿色的佛焰苞,里面的穗状花序长出来,最后演变成一条长长的绿尾巴,翘在上面。
所以民间也有把半夏叫做蝎子草的,就是因为它的花长了一条长长的尾巴。
新鲜的半夏切开后,会有一些滑滑的粘液,这些粘液的刺激性非常大,辛辣刺喉,可以引起咽喉部的水肿疼痛,严重的会导致呼吸窒息。
所以古人在用生半夏时,都要切开,用开水烫洗很多遍,洗去粘滑,直到洗得水清了才能用。
鲜半夏晒干之后,我们把它打碎,里面是白色的,粉性的,稍微尝一点,非常的麻辣而刺喉。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麦冬、滑石、石膏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麦冬、滑石、石膏20091106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麦冬、滑石、石膏大家晚上好,能听见声音吗?声音听的怎么样,还可以是吧,能听清楚,啊没关系我自己也录着音,万一中间要是不好的话大家还可以听录音。
今天呢接着以前的药象往下讲,讲右路金气这一部分的药物,最近这段时间,有一些朋友跟我聊天的时候,提了一些问题就是关于药物的四气五味啊的一些问题,我发现可能我以前啊给大家讲的还不够清楚,有些问题呢可能说还不够透彻,可能会导致一些朋友会有一些误解。
今天咱们结合流感,把中药的四气五味简单的再给大家串一下。
这样的话大家对药物的气味对他的功用可能理解的会更透彻一些,这样有利于我们对每一个具体的药物的理解。
首先,咱们一直讲的一气周流,很多朋友认为是不是一气周流我必须要用上左路升的药和右路降的药他才动起来呢?我要不用药是不是他就动起来了呢?观点是不对的,咱们人体一气周流啊他能够左升右降他能够流通起来,这本身是人一气的本性,中医讲天人合一,那天道他也是一气周流的一个形式,内经不是讲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他也是升降周流是一体的。
我最近还看了一个,据说是比较前沿的一个理论,好像是一个漩涡场理论,就是说整个宇宙,所有的星体他运动也是按椭圆形或者圆形的轨道在运转,他认为整个宇宙空间就存在这么一种环形的场,就像有这么一股力量,使各种各样的星体都沿着一个圆形的轨道来运动。
而这种让星体沿着圆形轨道运动这股力量是看不到的,看不见他是一个无形的场但是他的能量非常大,认为这种运动模式是宇宙的一种根本的运动模式,而不是我们以前讲的引力场互相吸引,他认为以前说法不太对。
这是这么一个新的观念。
那么观念跟我们讲的一气周流是很相似,所以现代科学也可以让我们加深对一气周流的理解,所以我们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来讲呢,人体的一气周流他是自己的一个本性,他自然的就能够升上去,自然的能够降下来,这是一个很自然的一个状态,就像夏天热到头了自然变到秋天,没有人把太阳拽一下,他自然就慢慢离我们远去,这就是天道如此。
20090814药象体会当归川芎白芍天麻
20090814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当归、川芎、白芍、天麻作者:根尘不偶目录序言 (01)当归 (03)川芎 (05)白芍 (07)天麻 (08)当归、川芎、白芍、天麻的搭配 (09)序言前一段时间呢,主要忙着校对《四圣心源》,没有来跟大家交流。
主要想给大家校对一个完美的版本,尽量没有错误,花的时间也比较多。
最近是刚刚校对完,所以能够稍微轻松一下,来跟大家聊聊。
因为我们这个讲堂呢,爱好者为主,咱们讲得呢尽量轻松一些,既是学习,也是一种放松。
所以我讲的时候呢,可能会讲的比较随意一些,不会太严谨,大家主要听个意思就可以了。
以前药性呢,给大家讲了中土的药性。
中土的药物基本上都讲完了。
最后一次是给大家讲了一个框架,就是所有的药物其实都是可以看成一味药。
它也是完全符合一气周流的这个体系,都在一气周流这个圈里、这个范围里面。
每一味药我们都可以在这个体系里给它一个位置,它属于哪个位置的一味药,不管有多少,都可以安排进来。
所以今天呢,我们就从左右一气的角度,给他们安排座位了。
上次给大家讲这个框架,底下是附子,上面是麻黄,这是左路的;右路的,上面是石膏,下面是大黄还是什么。
好像就给大家讲了这么一个框架。
今天就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把其他常用的药物往里面安插一下,慢慢把所有的药物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那时候我们对所有的药就是一个药的感觉了,临床用药的时候就比较自如了,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应对得当,比较简单了。
左路这个药呢,从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讲,左路主升发,阴出于阳,由阴出阳、由阴化阳的一个过程,所以药物也是对应于这个过程。
所以左路的药物基本上都是偏升发、偏柔韧,都具有这样类似的特点,跟右路是完全不一样的。
因为这个一气周流,它是浑然一体,左路升的同时,右路也在降。
左右其实不可能截然分开,升降也不可能截然分开,所以我们讲的时候呢,有可能把这个左路的药和右路的药对比着、混合着一块讲,大概会分一分,但是不会那么绝对。
今天晚上就给大家讲几味左路比较常用的药,以前也跟大家聊过,主要讲当归、川芎、白芍、天麻,讲这四味药。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新
鲜半夏晒干之后,我们把它打碎,里面是白色的,粉性的,稍微尝一点,非常的麻辣而刺喉。如果这种粉末不小心飘到眼睛里,刺激性也是非常大的。但是半夏闻起来基本上没有什么气味,看似平和,实际上暗藏杀机。
如果我们尝一点生半夏或生乌头,都会有明显口麻的感觉,而我们吃生姜只会感到辣得出汗,不会觉得麻。麻是一种什么感觉呢?麻就是局部气血不通的症状,是一气在局部的郁滞。生半夏与生乌头的药性都很峻烈,它们一旦入口,就完全控制了局部的一气周流。人体正常的一气周流在它们的控制范围内几乎没有了自由的流通,就好比跟大本营脱节了一样,所以人就会感觉到麻木。在生乌头的控制下,一气偏于破结而疏通,在生半夏的控制下,一气偏于凝聚而温化。所以乌头中毒时要用黑小豆这类收敛的药物来解毒,而半夏中毒时要用生姜这种通散的药物来解毒。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神农本草经》对半夏的描述:
半夏,味辛,平。主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这些主治或症状,都与痰湿有关。伤寒寒热大多伴有中焦不运,中焦痰湿壅滞较重时就可以加上半夏。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有现成的示范。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心下坚就是痰饮停聚于中焦,相当于《伤寒论》里面小陷胸汤的症状,小陷胸汤用的是黄连、半夏、瓜蒌。
中焦痰化气行,右路自降,自然可以下气。
治疗喉咽肿痛,是半夏敛聚温化局部痰湿之功。生半夏汁可以用来治疗外科肿痛,也是一样的道理。
头眩,胸胀,咳逆,这都是痰浊壅滞,上焦气逆之证,半夏化痰降气,釜底抽薪,其症自愈。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截至20100331)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民间中医网网友整理2010年12月目录一、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药象理论,20090322讲 (3)二、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中土药象,20090329 (11)三、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人参、黄芪、蜂蜜,20090424讲 (22)四、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附子麻黄石膏大黄,20090506讲 (33)五、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当归、川芎、白芍、天麻,20090814讲 (42)六、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诸药即一药,20090821讲 (53)七、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桂枝、柴胡、茵陈、薄荷、麦芽,20090828讲 (67)八、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三棱、莪术、元胡、三七,20090918讲 (79)九、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右路敛降药物概述,20090925讲 (85)十、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半夏,20090926讲 (91)十一、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麦冬、滑石、石膏,20091106讲 (96)十二、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甘草,发表于20091108 (109)十三、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黄芪,发表于20091109 (113)十四、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人参,发表于20091111 (116)十五、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党参,发表于20091111 (120)十六、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山药百合大黄巴豆,20091113讲 (122)十七、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生姜干姜,发表于20091115 (138)十八、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白蔻,发表于20091115 (143)十九、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心火肾水,20091120讲 (144)二十、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砂仁,发表于20091125 (150)二十一、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补骨脂、猪苓,20091218讲 (156)二十二、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熟地、蜂房、附子、硫磺,20100108讲 (162)二十三、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黄芩,发表于20100321 (174)二十四、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黄柏,发表于20100321 (175)二十五、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黄连,发表于20100321 (176)二十六、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阿胶,发表于20100321 (179)二十七、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地黄,发表于20100331 (181)一、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药象理论,20090322讲药象理论今天我们从象的角度讲药物,从以往的反馈看,大家对从象的方面理解中药,还不是很熟悉,对具体中药的药性,药效了解还是不很明确。
根尘不偶谈用药框架和药象体会
根尘不偶谈用药框架和药象体会一.根尘不偶用药框架(一)五象概论:1.中土,象:缓和,柔和,中正庸和。
味甘,气香,挺香的香气。
代表药物,甘草。
2.乙木,象:柔润升发,草木萌发,阳光柔和,雨露飘然。
味酸,气臊,比较冲的一个味。
代表药物,当归。
3.丁火,象:充分饱满,清透无形,气定神闲,有冷静、沉稳之势。
味苦,气焦,烧糊了那个味。
代表药物,朱砂。
4.辛金,象:清凉,清透,敛降。
味辛,气腥。
代表药物,麦冬。
5.癸水,象:收藏,蛰藏。
味咸,气腐,腐败的腐味。
代表药物,补骨脂。
(二)一气周流戊己斡旋,乙木生发,辛金敛降,离中火,坎中水,火主炎上,其象为开散,水主润下,气象为收藏。
(三)五象对应药物及其药象1,中土中土药:甘草,白术,人参,大枣,蜂蜜,甘遂,茯苓。
中土之己土药:生姜,干姜,苍术。
中土之戊土药:白寇,黄连,半夏。
甘草,象:缓和,柔和,中正,清透,坐镇中州,主掌大局。
人参,象:柔润,直补五脏之精。
白术,象:补益中土,略转枢轴。
大枣,蜂蜜,象:柔润,滋补中焦阴精。
生姜,干姜,苍术,象:偏于升发,推散湿气白蔻,黄连,半夏,象:偏于敛降,收湿气化茯苓,象:平淡,平和,泻湿。
甘遂,象:峻猛化湿、消痰2,乙木乙木药:当归,乌梅,阿胶,川芎,龙胆草,白芍,麻黄,桂枝,柴胡,细辛,丹皮,元胡,红花,土元,鳖甲乌梅,阿胶,象:直补乙木之阴精,雨露飘然。
川芎,象:升发乙木。
细辛,象:从底下往外散。
桂枝,象:接近体表的角度往上往外升达。
麻黄,象:直接散到体表。
柴胡,象:从脏腑之间的角度开始疏通,往外散。
龙胆草,白芍,象:清土中之木。
丹皮,元胡,红花,土元,鳖甲,象:破乙己路有形郁结,活血。
3,辛金辛金药:麦冬,百合,山药,天麻,川椒,黄芪,石膏,白芷,杏仁,五味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巴豆麦冬,象:清透清润,敛降辛金。
百合,山药,天麻,象:柔润,气味清透,敛降,补益辛金本气。
石膏,白芷,杏仁,五味子,象:沉降,潜降,下降。
讲药象体会:当归、川芎、白芍、天麻
大家看当归的图片已经发上来了,颜色就是这个颜色,黄色偏暗一些,棕黄色吧。大家可以看出来当归的油性比较多,比较柔润这种感觉。当归即便晒干了,也是一种很柔润的感觉,不是枯燥的感觉。所以对药物的理解,一定要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去品味一下、体会一下,不要只是看书上怎么讲。
我们讲了当归的名字,下面开始讲当归的具体作用。当归这个药,味甘温,主治咳逆上气,温虐,寒热。洗在皮肤中(大观本,洗音癣)。妇人漏下绝子,诸恶创疡金创。煮饮之。一名干归。生川谷。还有一个版本认为“洗在皮肤中”是“癣在皮肤中”。那么这个经文先搁置一下,我们从当归的气味、从当归给我们的直接感觉上,去推断当归是干什么的。当归这个味儿是辛香浓厚、非常冲的一个味儿。有一个朋友跟我讲,你给我用的这个药里有20克当归,我用完这个药去倒药渣子的时候,这个药渣子剩下的药气就是当归的那个药气,以前的药没有这种感觉,加了当归以后就是这个感觉。倒药的时候那股热气一下子从药渣子里冒出来,差点把他给推倒,就是说这个气味非常浓郁。虽然有点夸张,但是也可以看出,和其他药相比,当归这股药气是非常浓厚的。那么这股浓厚的药气反映了什么呢?内经讲,气为阳,味为阴;气薄为阳,气厚为阴。当归的气味浓厚,属于主辛主动的一股气,同时又偏阴一些,不像那种清新生发的那种气,那样就纯阳了。这股药气比较浓厚、比较滋润,所以他的升动之中还有很好的一种柔润的作用。当归的作用,要这么体会。
首先给大家稍微讲了一些当归形状和对饮片的认识,下面我们来感受一下正常的当归是什么样子。很多人对中药的认识,很可能就是因为当归这个药。为什么呢?因为当归这个味儿非常大,如果药店刚刚进了一批当归的话,整个药店都是当归的味儿。就是那种浓郁的、有点香的味儿,那个味儿不是很难闻,但是呢这个味道不好描述,非常冲的香味,比较浓。比方说煎药的时候,你这个药里如果有超过10克的当归,很可能其他药物的药味就闻不到了,你闻到的只有当归的味儿。所以当归这个药的味道是非常浓厚的。如果你把当归的饮片掰一下的话,你会感觉当归比较软、比较柔韧。它不像其他药物那么坚硬,当归是偏软一些,尤其是保存的比较好的整个的当归,拿起来可以弯动。当然如果放的时间太长了,干燥的厉害,它也是硬的,但是稍微加点水润一下,或者煎好药以后,当归是非常软的。别的药煎好以后都是硬的,当归就非常非常软。这是它本身的一种性状,非常柔润,长得比较肥厚的药,就是肉很多的感觉。它的质地是比较细腻。这是一个基本的饮片特征。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山药百合II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山药百合II巴豆呢,把图片发上来了,巴豆呢在树上长的一个果实,巴豆树,它这个树我也没见过,因为这个东西主要它长在南方,四川,广东,广西那一带有,那么这个巴豆,大家从图片上可以看到,它是果实长着三个棱,里面有三粒巴豆的种子,每一个巴豆果实里面有三粒种子。
你看它这个棱啊和它这个果实这个形状上,你就可以看出巴豆带着一股冲劲,这就不像山药那么柔和,不像大黄那个叶子看着那么大,这个有点那个散慢的感觉,巴豆这个有棱有角,很有个性,气势分明。
那巴豆的这个种子呢,它里面的一粒种子,大概跟一粒蓖麻种子差不多,模样也有点像,只不过它没有花纹,巴豆里面的这个种子,它外面这个壳很硬很脆,你给它打开之后啊,把这个壳敲碎了,敲碎了它里面有一层白膜,白膜里面是一个黄白色的仁,就是巴豆仁,我们用的就是巴豆仁,巴豆仁中间啊,发芽的那个地方,就是长叶的这个地方,它中间还有一层白膜,药用的时候要把里面的白膜也去掉,只用这个仁。
那么从这个么西药药理层面来讲,巴豆它里面含有巴豆油,巴豆油吃了之后,它可以引起肠粘膜的急性发炎,会引起一个药物性的急性肠炎,这样会引起这个剧烈的腹痛,腹泻,能够引起拉肚子,这是从西药的角度来解释。
那么从中医来解释,这个巴豆呢是大辛大热有大毒的一个药,这个《神农本草经》帖出来了,讲这个巴豆味辛,温。
它这没讲这个有毒了,实际上我们这个巴豆这个药呢,如果生用的话,生吃,如果把巴豆这个仁,一粒巴豆的种了,你取它的八分之一,一粒巴豆就很很小了,再取它的八分之一,然后呢生吃,就足以引起这个剧烈的腹泻,这个药性非常峻猛,吃了之后呢感觉,因为我试过,我生吃过巴豆,专门试过,就好比一团火在你肚子里烧,就是这种感觉,这团火是从这个胃里,慢慢往下烧,一直烧到肚子底下,吃了之后大约不到一个小时就要腹泻,然后这个药效大概就能持续半天,四五个小时左右,慢慢这个药劲过去了,就不在拉,所以用上这个巴豆之后呢,一旦拉的太厉害了,拉的不停,那怎么办,就喝一碗凉水或喝一点黄连水,就来点凉的东西,它慢慢这个腹泻就能够缓解,要是热药要用这个凉性的东西来解。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附子、麻黄、石膏、大黄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附子、麻黄、石膏、大黄今天呢咱们接着讲咱的药象体会,这次呢讲完之后我想停一段时间,我这边呢有一些事情需要处理一下,这段时间,方便的时候再给大家再讲。
所以今天药象体会这一次讲课,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框架,可能讲的稍微粗一点。
今晚上讲四味药,给大家打出来,今晚上咱讲:附子、麻黄、石膏、大黄,讲这四味药。
为什么讲这四味药呢?这四味药就是一个代表,代表了一气周流的一个模型。
通过这四味药,我们能够灵活变通出临床上很多的药物的路子,很多的治疗思路都可以从这个药里面领会出来,触类旁通都可以。
所以今天呢,既是讲药,也算是讲一个对药理解的这么一种思维方式。
一气周流的模型呢已经跟大家聊了很多了,左路生发,右路敛降,中土斡旋,这个模型大家也都比较熟悉了。
这四味药呢,左路附子、麻黄升发,右路石膏、大黄敛降,中土的药咱们已经基本上讲完了,不再讲了。
所以这四味药实际上就代表了一气周流的大的格局。
这有代表性。
先讲一下附子。
附子这个药呢,道地药材产自四川江油,它是比较地道的,陕南呢,就是陕西南部汉中这一带,有些附子质量也不错,都是在秦岭南北高山峻岭之间。
那么这些地方呢气候温差比较大,热的时候很热,冷呢,一天之内温差有时候超过二三十度,一下子很冷。
它的药性药力越强,它开的花的颜色越深。
如果从大的方位上来讲,四川这一带呢在咱们国家地理位置上来讲呢,它属于相对西南方向的一个位置,如果离开了四川当地的水土,到外地之后,他可能就吃不了这么多辣椒,慢慢的会有所转变的。
那么附子这个药呢,在土气比较厚重,四川被成为天府之国嘛,湿气呢重浊的地方生长。
我们知道附子是用它的根茎,是地下的一个部分。
所以附子呢,咱们都熟悉是大辛大温,通十二经络,抑阴回阳的一个非常主要的药,那么它的这些功用,和生长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坤土为死阴,以前和大家聊过的,在这地方很难有生气。
人这一气周流无非是一股土气,这股土气一定要流动起来,一旦流动不起来,一旦这一气停滞,意味着生命消失,生命也就停滞了。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
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桂枝、柴胡、茵陈、薄荷、麦芽【桂枝】着讲木气为病的一些药物,左路木气的药物。
上次咱们把当归为主的一组药讲完了,当归是属于木气正常状态的一种代表药物,比较柔润、温和、生发的一个药。
今天咱们接着讲,如果木气不能正常地生发了,淤滞住了,需要我们疏通生发的时候,我们用什么药来舒达木气。
那么今天讲这些药物。
上次我给大家讲的那个多药合一的那个图,里面当归左边的那些药物,今天来讲讲。
第一个药先讲桂枝。
桂枝的图片呢,已经发上来了,这是桂枝的饮片。
桂枝是个什么药呢,桂枝的原植物呢,就是咱们讲的肉桂,他们是一样的,桂枝就是肉桂的嫩枝。
这里顺便把几个名次给大家讲一下,因为我们平时临床上用的这个桂枝、肉桂,这两个药比较常用;另外我们在古籍当中,也会看到好多关于桂枝和肉桂的名词,顺便跟大家解释一下。
在《神农百草经》里,谈到"桂"有两种,一个叫牡桂,还有一个叫菌桂。
这两种桂呢,牡桂就是我们讲的桂枝。
牡和牝是相对的,牡为阳、牝为阴。
邹澍的《本经疏证》里面讲,门轴称为门牡。
而肉桂呢,就是桂枝的老皮,《神农本草经》里叫菌桂。
我们如果买到比较大的菌桂,就是肉桂,它就是一张卷曲的很大的树皮,就跟门轴下面那个窝儿差不多的,所以叫牝,是阴的意思。
一个转动,为阳,一个承受,跟门座儿一样,称为"牝"。
因为肉桂的皮卷曲,跟这个门座儿相似,为牝;相反呢,就把细细的桂枝比作门轴,为牡桂。
菌桂的菌,就是根的意思,肉桂树的树根这部分,这一部分树干上的皮剥下来,就是《本经》里面讲的菌桂。
如果把菌桂外面的粗皮去了,只剩下里面的芯,就是桂芯,其实是桂枝皮的芯,不是桂枝的芯。
市场上有种叫油桂,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桂芯,颜色是紫红色的,透着一股油气,新鲜之味非常的冲。
好的油桂饮片都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所以大家可能不知道油桂原来是什么样子的了。
这是《神农本草经》所讲的桂枝,两个不同的名字,牡桂和菌桂,就是我们讲的桂枝和肉桂。
根尘不偶(李玉宾)老师讲《四圣心源》笔记(全集)
55根尘不偶(李玉宾)讲《四圣心源》笔记(全集)根尘不偶老师在民间中医网讲解《四圣心源》,是中医爱好者入门的好方法,建议各位认真学习,本人已受益良多。
谢谢根尘不偶老师。
从今天开始,跟大家一起学习《四圣心源》。
前段时间,随着《四圣心源》两个版本陆续出版,中医药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两本《四圣心源》,都上市了。
一年左右的时间吧,可能会有不少朋友陆陆续续都看到了这本书,开始学习黄元御先生的一些学术思想。
慢慢的有一些朋友经常跟我咨询,说《四圣心源》这本书,看了之后感觉很好,但是呢,似乎不能够学以致用,感觉书很好,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去用。
希望能够把这本《四圣心源》再讲一讲,讲得能够学以致用,不能光看着好看呀。
实实在在的讲,我觉得我个人的水平,还不够资格来给大家讲《四圣心源》。
这是经典著作,水平比我们的水平要高得多呀。
所以想来想去,还是接受大家的邀请。
我也不敢说给大家讲,咱就是一起再来学习一遍,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以我个人的学习体会,作为一个主要的交流内容,向大家汇报一下,讲得不对的地方呢大家也多批评,多指正。
因为《四圣心源》这本书,它这个理论很圆融,讲的比较完美一些,所以,有些东西可能跟具体的、实际的临床,我们遇到的情况呢有一些距离,它相当于是理论化,或者是,稍微有点抽象化了。
实际上,黄元御先生是把核心的东西给我们抽出来了,总结出来了,所以,当我们在临床上碰到一个具体的疾病的时候,往往抓不住重点。
不知道该怎么用《四圣心源》这个理论指导来处理,还不能做到很好地学以致用,初学者大部分会遇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这一次咱们大家一块把《四圣心源》再学习一遍,目的是能够把黄元御先生的心血,这么好的《四圣心源》,把它这套理论具体化、形象化。
跟我们的临床具体的一些病症能够结合起来,能够让我们用《四圣心源》这个理论指导我们的临床,达到学以致用。
如果学得好的话,还可以举一反三,灵活贯通。
黄元御先生《四圣心源》这本书,内容其实并不多,我讲的跟大家一块学习,咱们怎么去学。
中医养生咨询20100108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熟地、蜂房、附子、硫磺
中医养生咨询20100108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熟地、蜂房、附子、硫磺20100108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熟地、蜂房、附子、硫磺今天这个药象呢,是最后一讲了。
把这个讲完。
去年冬天开始跟大家交流汇报,到今年又是冬天了。
断断续续,跟大家也交流了一年了。
我跟大家的交流之中呢,自己也有很多的收获。
希望这种交流呢,给大家也带来一些帮助。
今天讲肾水,水气部分药物。
讲几个药。
今天晚上咱们讲熟地、蜂房、附子、硫磺。
我给大家发一下。
今晚上咱们讲这几个药,就是,挑一些有代表性的。
比较常见的,常用药,讲一下。
把所有的药,一个一个都细细地讲完,这也太多了,主要是给大家讲这个道理。
具体运用啊,还是大家临床自己要去琢磨的。
那么在这次讲课之前呢,先聊一点题外话。
一个是,这刚才我也讲了,也是作为药象最后一讲吧,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另一个呢,民间中医网,这个星期,终于又恢复正常了。
在这里,我也想跟大家一起呢,小小地祝贺一下。
这两天,大家在《四圣心源》板块上,也都能看到,对黄元御学术呢,有些争论。
那么就这个问题,这里,也想跟大家沟通一下。
那么,首先呢,我个人认为啊,对黄元御学术的质疑,甚至是否定,这个不是个坏事,好事情。
任何事情,如果只有一种声音,一个方向,完全一边倒的话,就容易产生盲从,容易头脑过热,可能就迷失方向。
所以有人能够出来提出质疑,能够出来对我们提醒,所以我觉得对这件事,大家不要抱着一个针锋相对,不要搞得这个针尖对麦芒。
即便是对这种反对,质疑,不管它有没有道理,我们也不妨宽容一些。
正确的导向可以让我们进步,错误的导向,也可以提醒我们反思。
所以,对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我觉得也是很好的机缘。
能够让我们对黄元御这个学术啊,认识得更清醒一些。
过犹不及,我个人也是非常担心,我向大家推广黄元御学术,是出于一片好心。
最后的这个结果,是不是都是好的结果。
万一有人误解,也没准就产生一个不好的结果。
从这个来讲呢,我其实非常感谢论坛上浩然天地这位朋友。
根尘不偶(李玉宾)老师讲《四圣心源》笔记(四)
根尘不偶(李玉宾)老师讲《四圣心源》笔记(四)四圣心源》第一卷第一节《天人解》最后几个小节主要讲的是经络循行,讲的是这个十二经络、卫气、营气的循行规律。
那么黄元御在前面已经把《四圣心源》阐述的一气周流、土枢四象这个理论模型比较透彻了。
后面反复再来阐述,就是再来讲。
这个对临床诊病、看病有什么帮助?《天人解》主要是讲土枢四象、一气周流这个理论模型。
他先讲了天,然后再讲人,讲天人之间的这种对应。
前面的各个小节都是这么讲,到最后纯粹是从经络的角度,纯粹从人体的角度来讲。
我们临床上如果运用针灸治疗疾病的话,如何引用《四圣心源》这套理论来指导针灸的治疗,我本人不会用针,手比较笨,都是用药。
但是我认识一个很好的老师,他针灸、按摩都很有功力,效果非常好。
我和他交流过,请教过一些问题,把他的一些体会,搬过来借花献佛,跟大家交流一下。
人体的经络,它是沟通内在脏腑和外在肢节,就像一个通路一样,脏腑之气要想由内达外、疏布周身的话,离不开经络。
我们可以把这个经络理解为人体之气周流的这么一种路径。
它不是一个具体的血管啊,神经啊,不是一个具体的组织结构,就像一个飞机的航线一样,你看飞机的航线,北京到上海,它有一个具体的走向,但它不像高速公路一样,它没有这条路,只是这么一个方向,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如果说血管的话就好比高速公路、铁路,那么航线它没有具体的一个东西,但也是确实存在的,经络跟这个有点类似。
只有有气血在循行的时候,经络才会体现出来,没有飞机在天上飞,也体现不出什么航线来,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用针灸治病、针灸调气的时候,实际上是通过针灸从外在肢体,从肌表来用针啊,很少有用针用到内脏的,可能也有,比较少。
大部分都在四肢,肌表,表浅的经络来用针,那么通过针,医生以针为媒介,通过自己的气来调整病人的气,都是在气的层次来治病,用这个气来调整患者外在肢节经络的气,通过调和外围之气来达到调和内脏之气的目的,这实际上也是由外治内这么一个道理。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二)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二)20101220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二整理:希望土匪进村月射寒江江南猫熊校对:山上月上一次讲课有一部分内容没有讲全,今天做一个补充。
就是《四圣心源》的流传及演革,今天在这里说一说。
上次讲的是对黄元御先生的生平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知道黄元御先生写《四圣心源》这本书费了很大的心血,是学医学了十几年以后,30岁开始学医,45岁开始写《四圣心源》,一直到四十八九岁才最后成稿成书,写得非常辛苦、非常慎重,所以说是倾尽自己的心血写出了这么一本书。
抛弃了自己所有的名利,只为了把医学传承下来,这是上次讲的黄元御先生他写这本书的一个大概的过程,以及他当时的这个心态。
另一方面我们也谈了《四圣心源》这本书,它的主要的学术特点和理论体系,它主要是从本气为病,人体自身的正气。
相当于从现在医学上来讲,这是从生理的角度来写的,从本气为病的角度来讲,他的理论结构模式就是一气周流,他讲的土枢四象这么一个结构体系。
关于《四圣心源》这个版本演革这个补上。
我们知道黄元御先生本身寿命不是很长,五十多岁就已经去世了,不是说他不会调理自己的身体,而是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全部用来写书了。
在他36岁,写第一本书《素灵微蕴》开始,一直到44岁,这么长的时间,八、九年他一直在把自己对中医的理解、对中医的思考,一直在默默的去构思、去深化、去完善他的这个结构体系。
当他觉得差不多的时候,他一年之内,他写《伤寒悬解》《金匮悬解》,都是几个月就写出来了,长篇巨著。
如果不是已经有了很长时间的深思熟虑,也不可能会一蹴而就。
《伤寒悬解》、《金匮悬解》都写完之后,然后才开始着手把这个传承的、经典的东西完变成自己的语言、变成自己的体会,以《四圣心源》这本书写出来。
从《四圣心源》成书时间来看,这本书在黄元御45岁到49见之间这段时间写出来的。
黄元御这一生当中著作很多,后面有药解,有《长沙药解》、《玉楸药解》,对《内经》的《素问》、《灵枢》的悬解,对《难经》的悬解,还有《周易》、《道德经》,他都有自己的著作,还有他平时的《玉楸堂稿》,其它的书都是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里写完的。
根尘不偶老师讲临证辨象3:儿科辨治
根尘不偶老师讲临证辨象3:儿科辨治今天我们接着上一次,把儿科的杂症跟大家再简单的交流一下。
小孩的疾病呢,一个是病从口入,所以肠胃系统的病比较多,再一个呢,小孩不知冷暖,容易受风寒等外在气候变化的影响,所以外感方面的疾病比较多一些。
上次咱们主要讨论了小孩感冒、发烧、咳嗽、食积方面的内容,这一次,咱们把小孩的表症,类似于皮肤病一类的,咱们再交流一下。
先讲一下小孩的荨麻疹。
荨麻疹,西医来讲,是小孩过敏性疾病,也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乡下的小孩,生活环境有时不是很干净,这个情况可能就比城里的孩子更多一些。
目前西医对这类疾病主要是抗过敏治疗,有些抗过敏的药物对小孩的脾胃影响比较大的,小孩是股非常柔和,非常纯正的生发之气,对很多西药的耐受还是比较弱的。
有时候经常碰到小孩得荨麻疹好长时间好不了,各种抗过敏的药都吃过,各种外用的药膏都抹过,好不了,反而把小孩治疗的胃口也很差了,甚至发育都受到一定的影响,这种情况也碰到过。
那么作为我们中医,咱们怎么认识这个疾病,怎么去治疗呢?咱们通过一个具体的病例,来讲一下荨麻疹这个病。
这个小孩大概是三四岁的样子吧,具体多大也记不清了。
他得荨麻疹已经半年多了,一直用西医治疗,也服过中药,效果也不太理想。
他妈妈抱着到我这来的时候,孩子整个身上是零零散散的丘疹,那种淡红色,用手一挠就红红的连成一片了。
你要是不管他呢,就散在的一处一处的,晚上痒得比较厉害,白天稍微好一点。
整个小孩吃饭什么的还都可以,中焦胃气还算不错,虽然吃了这么长时间的药,小孩体质看来还可以,没有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
但是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荨麻疹,连续治疗了半年多,始终好不了。
这个小孩的脉象我也不记得了,只是从他的整个丘疹的状态,咱们来分析。
首先,他的丘疹是此起彼伏,这个地方好了,那个地方又起来了,今天好了,明天又复发了。
这种此起彼伏,时好时坏,连绵不断,这是一种风象。
风善行而数变,那么为什么会有风呢?肝木主风气,必然是木气郁滞,郁而生风,只是它郁在皮肤而已,这是一个。
根尘不偶老师?临证辩象01:一气漫谈(20081207)
根尘不偶老师?临证辩象01:一气漫谈(20081207)首先非常感谢大海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机会。
前一段时间看网上的帖子的时候,看大家对行者老师讲的这个讲座,认为临床讲的少了一点,正好大海组织了这么一个经方与现代临床,这么一个互相交流的讲座,邀请我过来跟大家聊一聊。
实际上从咱们这个真正的学中医的高手看来,治病是一些层次比较低一点的,你像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里,陶弘景在开头就讲,“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妙也”。
道家修养这些先生们认为开点药啊,治病啊,这些都是小事情,或者说是一些层次比较低的,跟修道啊养生悟道这些事情相比,是一些细枝末节的一些事情,不值得一提,所以我想行者老师在这个临床这方面讲的比较少应该是也有这方面的意思。
在这方面呢,利用这个讲座的机会我把我的一些临床的一些经验跟大家共同沟通一下,主要是运用四圣心源这一套理论,在临床上进行运用的一些体会,跟大家互相交流,互相鼓鼓劲,把咱们学中医的信心再坚定一些,让学的更好一些。
对于这个经典的学习,内经啊,伤寒啊,神农本草经啊,这些都很重要,而后世的黄元御的《四圣心源》,我认为也算是经典吧。
跟古人的这些经典论著我觉得可以相提并论的,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论述。
那么对这么一句话,我个人认为呢,这个一个人你学中医你的理论高度决定你的临证水平。
理论都搞不清楚的话,可能你真是学了一辈子的中医还不知道中医是怎么回事,有时候也看到大家在网上好多讨论,这个中医到底怎么学,是不是我把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倒背如流,就可以学好了吗?也不是那么简单,实际上中医最核心的东西他讲的是道。
道这个东西,老子在道德经上说道可道非常道,道这个东西一旦用文字用语言给他表达出来,他已经不是道了,所以这个东西有时候无法用这个语言,用文字用一些具体而有形的东西来表示出来,这是很难的。
他的实质跟我们这些描述是有差距的,包括《黄帝内经》、包括《伤寒论》、包括《神农本草经》,包括黄元御先生写的《四圣心源》,这些都是经典的理论,他讲的都是利用文字这一种形式来启示我们,引导我们去认识这么一个道理,并不是说,这些文字本身就是一个道,这个大家要有这种认识。
药象体会
药象体会20090821根尘不偶老师讲药象体会:诸药即一药已经给大家讲过一次整个药物的一个框架,给大家讲了四味药,作为一个简单的框架。
但是那一次讲的比较简单,有一些朋友反映也不知道讲药下一此该讲哪一类药,对药物整个的体系也没有一个清透的轮廓。
所以我在这讲呢,大家听的好像有点被动,讲一点听一点。
以前我跟大家聊过,所有的中药呢实际上都可以把它组合起来,当成一味中药,看成一味药,是一个整体,这样的话我们对药物的把握就比较透彻,就比较圆润一些了,临床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管理员同志呢一直也是让我做一个讲课的单子出来,列一下先讲哪味药,再讲哪味药,我这工作效率也比较低,一直也没列出来,就想趁今天晚上这个机会呢,把咱们要讲的大部分药物,我们将怎么去组织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去把握这许多的药物,把这个体系,就是把许多的药都看成一味药,这个结构体系跟大家交流一下。
本来这个是打算所有的药物都讲完之后,最后做总结的给大家讲的,后来我想如果提前给大家讲一下,大家对整个药物的整体把握可能更清楚一些,然后去听具体的药物的时候呢,心里可能就更有数一些,也许更有利于大家的学习和交流。
所以咱今天提前把这个算是药象的一个结论先讲一下,等最后咱们把所有的药讲完了,应该还会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总结,今天晚上也是讲一个大概。
所以咱今天晚上呢,讲课呢就用到了一个所有的药的一个组织图,这张图我简单地写了一下,请管理员给我们传上来大家一块来看一下。
图呢已经给大家发上来了,大家可以---在这里面看不清楚,看这个图能保存到自己的电脑上看吗,在自己的电脑上可能看得比较清楚。
(如果,也可以,左右拖动可以。
)今晚上呢,咱主要就是讲这个药物体系图。
首先就是讲一下为什么所有的药物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味药,看成一味药的道理在哪里?道理就在黄元御先生讲的这个一气周流的体系,一气周流这个体系呢,它对任何事物都是适应的,在不同的层次都可以应用。
我们是以人体的一气周流作为一个标准,然后把所有的药物根据它的药性,气味功效的不同,按人体一气周流的结构,给它编排了一下,让所有的药物它们不同的药性互相组合,不同的药效组合传递,也可以模拟成一个药物的人,咱们可以简单的称为药人。
根尘老师讲药象
根尘老师讲药象20090424 无中生有老师讲人参黄芪蜂蜜这段时间呢,事儿比较多,好象觉得跟大家有一段时间没见面了一样。
前一阵咱们讲临床临证辨象这一部分呢,整理群里的朋友呢已经全部整理出来了,非常的辛苦,所以也借这个机会呢向参与整理,包括参与咱们这个录音的好多朋友吧,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那么今天呢,咱们还是接着讲药,上次给大家讲了甘草,干姜还有大枣,讲得中土的药物,今天晚上呢主要讲人参、黄芪、蜂蜜。
主要讲这三味药吧。
先讲人参,人参这个药呢,《神农本草经》里对它的功用、性味的描述呢,原文我给大家念一下: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咱们讲的这个药物它的功效呢,我都是以《神农本草经》做为一个讲解的基础,当然主要讲个人对于这个药物的体会。
咱们讲这个人参呢,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以前呢山东有很多人啊,都去这个闯关东,跑到东北去,因为东北这个人少地多啊,相对来说呢,资源比较丰富一些,所以去那边挣点钱还能吃得饱。
那么有一部分人去那边的山里专门挖野生的人参,挖人参。
挖山参的人呢,他们讲,说这个好的这个人参啊真得是有一股灵气一样,这个话怎么讲呢,据说呢,有一个人呢,他就去在山里啊天天转来转去,想找一棵好一点的人参啊,多卖点钱,好养家糊口啊。
这个人呢,平时可能也比较善良,很喜欢帮助别人,比较善,所以跟他一块挖参的人呢有很多呀,但是他挖得参啊相对比较多一些,也比较好,好象运气比别人好一些。
有一天,他在山里远远地看见好象山头上,有一个老人,好象是一个,远远看去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这个山上蹒跚而行。
人们想象一下,荒山野岭的,一个老人家,年龄这么大了,在这个山上是不是有什么困难呢,他就想我过去赶紧看看,也许我能帮什么忙。
他就往那个山头爬,爬到山头之后呢,就开始阴天了,慢慢下起雨来了,等他上去的时候啊,他就找不到这个老人了。
那个山也不大啊,咱们按正常人的推理啊,这个老人应该不会走多远的,他就怎么也找不到这个老人?那么他就四处打量,突然发现在这个山顶上,在看到老人的这个位置,看到一棵野生的人参,长得非常的繁茂,一看这个叶子,他就知道这个长了很多年了啊,是一棵老山参,所以他就知道,刚才看到的这个老人啊,肯定就是这个山参啊化生成一个形状,告诉他这有一棵山参,是不是这个意思呢,不得而知了。
20090424 根尘不偶老师讲人参黄芪蜂蜜
20090424 根尘不偶老师讲人参黄芪蜂蜜这段时间呢,事儿比较多,好象觉得跟大家有一段时间没见面了一样。
前一阵咱们讲临床临证辨象这一部分呢,整理群里的朋友呢已经全部整理出来了,非常的辛苦,所以也借这个机会呢向参与整理,包括参与咱们这个录音的好多朋友吧,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那么今天呢,咱们还是接着讲药,上次给大家讲了甘草,干姜还有大枣,讲得中土的药物,今天晚上呢主要讲人参、黄芪、蜂蜜。
主要讲这三味药吧。
先讲人参,人参这个药呢,《神农本草经》里对它的功用、性味的描述呢,原文我给大家念一下: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咱们讲的这个药物它的功效呢,我都是以《神农本草经》做为一个讲解的基础,当然主要讲个人对于这个药物的体会。
咱们讲这个人参呢,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以前呢山东有很多人啊,都去这个闯关东,跑到东北去,因为东北这个人少地多啊,相对来说呢,资源比较丰富一些,所以去那边挣点钱还能吃得饱。
那么有一部分人去那边的山里专门挖野生的人参,挖人参。
挖山参的人呢,他们讲,说这个好的这个人参啊真得是有一股灵气一样,这个话怎么讲呢,据说呢,有一个人呢,他就去在山里啊天天转来转去,想找一棵好一点的人参啊,多卖点钱,好养家糊口啊。
这个人呢,平时可能也比较善良,很喜欢帮助别人,比较善,所以跟他一块挖参的人呢有很多呀,但是他挖得参啊相对比较多一些,也比较好,好象运气比别人好一些。
有一天,他在山里远远地看见好象山头上,有一个老人,好象是一个,远远看去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这个山上蹒跚而行。
人们想象一下,荒山野岭的,一个老人家,年龄这么大了,在这个山上是不是有什么困难呢,他就想我过去赶紧看看,也许我能帮什么忙。
他就往那个山头爬,爬到山头之后呢,就开始阴天了,慢慢下起雨来了,等他上去的时候啊,他就找不到这个老人了。
那个山也不大啊,咱们按正常人的推理啊,这个老人应该不会走多远的,他就怎么也找不到这个老人?那么他就四处打量,突然发现在这个山顶上,在看到老人的这个位置,看到一棵野生的人参,长得非常的繁茂,一看这个叶子,他就知道这个长了很多年了啊,是一棵老山参,所以他就知道,刚才看到的这个老人啊,肯定就是这个山参啊化生成一个形状,告诉他这有一棵山参,是不是这个意思呢,不得而知了。
根尘不偶老师讲化痰
根尘不偶老师讲化痰痰浊一定要温化呀,温的话就是生姜,干姜。
为什么要温化,因为痰浊本身是种阴邪。
阴凝之邪,阴邪需要来温化,需要用温热的药来温散开。
那么黏的这个方面,黏浊的这个特性,需要用这个化痰的药把它化解开。
所以这个温化,痰浊温和化,两方面不可缺少。
化的话,那就是我讲的那些化痰的药。
因为痰浊非常粘呀,直接用通下、泄下的药物去排,这是很难的,硬往下排就会伤正气,所以一定要先化。
为什么要化呀,因为痰浊粘呀,你不化,它自己很难出去,那么我们用药呢,什么东西能够作为化痰的一种溶剂?我们中药里这种类似溶剂,能够化痰的药有很多。
最常见的有复方竹沥、鲜竹沥、竹茹,都是很好,一般的痰用它来化痰,都有很好的效果。
所以一般我在临床上都用一对药,就是竹茹、桔梗这一对药,基本上所有的方子都会用到,这就是一般的痰,竹茹是通达的,桔梗比较清透,都是比较滑利的,这个药煎出来都是比较芳香、滑利的,能够把痰给化开。
但有一些比较顽固的痰,你用竹茹、桔梗,这两味药药力比较轻、缓和,它可能化不开,那怎么办,我们就要用一些再厉害一点的药。
再厉害一点呢,就是用皂角和大枣,这是仲景的经方了,皂角丸。
皂角,它的气非常的辛窜,皂角能够取嚏,把皂角稍微一砸,闻一闻,马上打喷嚏。
它的气辛散、走窜、非常冲,正因为皂角这个偏性比较大,皂角以前就是做肥皂的,所以它化痰的力量非常大,一般来讲咱们在临床上凡是碰到顽痰,很少有皂角化不开的。
这个药非常厉害,正因为它这个药非常厉害,所以呢,也容易伤着正气,伤着中土之气,辛行走散,为了缓和它的这个走散之力,保护中土之气,张仲景用大枣和皂角配合着用。
皂角丸就是和大枣一块用的,所以我在临床上也是用皂角必用大枣,因为皂角很厉害,所以用量千万不能用多,一般人0.5至1克就足够了,小孩呢0.1到0.3克就够了,很少有用到2克的时候,当然个别情况也有用到五六克的时候,那么大枣用多少呢,一般就是比较好的大枣,大一点的,0.1克皂角配一个大枣,0.5克就配五个,1克就配10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尘不偶谈用药框架和药象体会.txt19“明”可理解成两个月亮坐在天空,相互关怀,相互照亮,缺一不可,那源源不断的光芒是连接彼此的纽带和桥梁!人间的长旅充满了多少凄冷孤苦,没有朋友的人是生活的黑暗中的人,没有朋友的人是真正的孤儿。
根尘不偶谈用药框架和药象体会一.根尘不偶用药框架(一)五象概论:1.中土,象:缓和,柔和,中正庸和。
味甘,气香,挺香的香气。
代表药物,甘草。
2.乙木,象:柔润升发,草木萌发,阳光柔和,雨露飘然。
味酸,气臊,比较冲的一个味。
代表药物,当归。
3.丁火,象:充分饱满,清透无形,气定神闲,有冷静、沉稳之势。
味苦,气焦,烧糊了那个味。
代表药物,朱砂。
4.辛金,象:清凉,清透,敛降。
味辛,气腥。
代表药物,麦冬。
5.癸水,象:收藏,蛰藏。
味咸,气腐,腐败的腐味。
代表药物,补骨脂。
(二)一气周流戊己斡旋,乙木生发,辛金敛降,离中火,坎中水,火主炎上,其象为开散,水主润下,气象为收藏。
(三)五象对应药物及其药象1,中土中土药:甘草,白术,人参,大枣,蜂蜜,甘遂,茯苓。
中土之己土药:生姜,干姜,苍术。
中土之戊土药:白寇,黄连,半夏。
甘草,象:缓和,柔和,中正,清透,坐镇中州,主掌大局。
人参,象:柔润,直补五脏之精。
白术,象:补益中土,略转枢轴。
大枣,蜂蜜,象:柔润,滋补中焦阴精。
生姜,干姜,苍术,象:偏于升发,推散湿气白蔻,黄连,半夏,象:偏于敛降,收湿气化茯苓,象:平淡,平和,泻湿。
甘遂,象:峻猛化湿、消痰2,乙木乙木药:当归,乌梅,阿胶,川芎,龙胆草,白芍,麻黄,桂枝,柴胡,细辛,丹皮,元胡,红花,土元,鳖甲乌梅,阿胶,象:直补乙木之阴精,雨露飘然。
川芎,象:升发乙木。
细辛,象:从底下往外散。
桂枝,象:接近体表的角度往上往外升达。
麻黄,象:直接散到体表。
柴胡,象:从脏腑之间的角度开始疏通,往外散。
龙胆草,白芍,象:清土中之木。
丹皮,元胡,红花,土元,鳖甲,象:破乙己路有形郁结,活血。
3,辛金辛金药:麦冬,百合,山药,天麻,川椒,黄芪,石膏,白芷,杏仁,五味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巴豆麦冬,象:清透清润,敛降辛金。
百合,山药,天麻,象:柔润,气味清透,敛降,补益辛金本气。
石膏,白芷,杏仁,五味子,象:沉降,潜降,下降。
辛金戊土不降引起的发烧,石膏是最好的退烧的药。
麻黄汤,象:麻黄与杏仁,一升一降,相互配合。
五味子,象:敛肺补肾,从辛金直接转换到癸水,少用敛降,多用补肾。
麻杏石甘汤,退烧用的方子,象:麻黄升乙木,甘草培土坐镇中州,杏仁石膏敛降辛金。
白虎汤,象:知母沉降戊土辛金,杏仁敛降破气消痞,百合、麦冬滋润敛降。
适用于有形和无形结合的淤结。
黄芪,象:其气清透。
补肺气效果明显。
沉降无形之气,从石膏角度出发。
沉降有形之气,从大黄、厚朴、巴豆角度出发。
4,癸水癸水药:补骨脂,盐,猪苓,泽泻,菟丝子,枸杞子,熟地,首乌,巴戟天,芦巴子,肉桂,附子补骨脂,象:收藏。
盐炒用。
枸杞子,象:收藏,滋润,收肾气、补肾气,阴阳双补。
菟丝子,象:收藏,跟补骨脂相比,相对弱一些,从土生水。
巴戟天,象:滋润,味厚重,收藏肾气的同时,有略微的疏通作用。
芦巴子,象:收藏中含有一股升发之气。
熟地、首乌,象:滋腻,敛固,沉降。
脉涩、虚,肾气亏损厉害时用。
附子、肉桂,象:生发元阳,使一气由癸水阳根中生发。
猪苓,泽泻,象:淡渗利水。
如果一个人单纯的肾气虚,没有邪气,就用补骨脂、巴戟天、菟丝子、枸杞子、芦巴子,用盐制一下,效果更好。
如果肾精消耗的太过了,可以适当使用一些熟地、首乌这样纯粹滋润的药,可以滋润敛降。
5,丁火丁火药:朱砂、龙骨、牡蛎、栀子丹砂,象:定神,养神气。
朱砂,象:安心情龙骨、牡蛎,象:镇重潜降,敛镇心神。
栀子,象:清理三焦相火,尤清上焦相火。
(四)学习方向:人体的一气在五行之间流转,走到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阶段,有自己不同的特色,本质上是一气。
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特色会产生不同的问题,会导致不同的病症,这时就要根据它的位置去判断,病人的运行、症状、脉象属于一气周流的哪一个阶段,属于哪个层次,该用哪些药物,相应的来选。
一气周流就像一个定位系统一样,把模式搞透了,这个疾病在哪一块,一目了然,在哪一块的哪个层次也很清楚,哪个层次用什么药,也非常方便。
如果把所有的药物安排到这个体系里,安排的再细一些,基本可以分成三大类,一个是补益本气,一个是顺着本气的特性来补,一个是逆着本气的特性来泻的或者除邪的。
举例:乙木,本性当归,温升就是桂枝,下降就是白芍,除邪就是丹皮。
二.药象体会_砂仁砂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仁、海南砂仁和绿壳砂仁的成熟果实或种子。
砂仁也是比较高大的一种姜科植物,主要生长在南方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区。
有记载的最早的药用砂仁,都是进口的,又叫缩砂蜜。
后来国内广东海南一带也有广泛种植了,国产砂仁中,以阳春砂的质量为优。
砂仁是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长得跟白蔻有些相似之处,茎圆而直立,能长到2米高。
砂仁的叶子也是几乎无柄,直接从茎上直直地斜向上长出来,叶子是长长的披针形,分列在茎的两侧,两排整齐的叶子精神抖擞地向外伸着,透出一股通达之势。
砂仁种植后2-3年才会开花结果。
砂仁的花不是长在地上茎上,而是长在根茎上。
砂仁的根茎匍匐在地面上,到了春天,穗状花序就从根茎上长出来,由于砂仁花序的花梗只有几厘米长,所以砂仁的花看起来就像开在地面一样。
砂仁的穗状花序到了秋天就成长为一穗果实。
砂仁的果实是椭圆形,直径大约有1.5厘米,浑身长满了细细的软刺。
没有成熟的砂仁是绿色的,成熟之后就是红色的。
每年7月底8月初,当砂仁的果实由鲜红色转变成深红色时,就可以采收了。
这时一串串艳红的砂仁簇拥在地上茎周围的地面上,就像杨梅一样,看起来非常漂亮。
把砂仁的果穗剪下来,晒干或烘干之后,就是我们药用的砂仁。
晒干之后的砂仁,果壳呈棕褐色,表面密布残留的刺状突起。
砂仁的果壳比较结实,比较厚而有韧性,把果壳撕开之后,里面有三室种子团。
种子结合紧密,一团种子大约有十几粒。
种子形状是不规则的多角形,深棕色至紫黑色。
把砂仁的种子咬碎了尝一尝,会感觉到一股非常浓郁的香味,微微带着一点苦味,带着一股气势缓缓下行进入体内。
砂仁也是喜欢生长在热带雨林温暖潮湿的阴湿之处,这种湿气弥漫的环境,也练就了砂仁芳香化湿的本领。
砂仁与白蔻都是辛香走窜的种子类药物,药性功效都很相似。
但是白蔻高高长在枝头,果壳薄而脆,所以香气更清透,更偏于走散而入上焦。
砂仁则是贴着地面长出来的,感受地气更多一些,果壳较厚而坚韧,所以气味更浓郁而微有浊意,更偏于敛藏而入中下焦。
《本经疏证》言豆蔻主通,砂仁主摄,亦是此意。
砂仁这股浓郁的辛香之气,可以直入中焦,运转中土。
辛香能行,微苦可降,中焦得运,则湿浊郁滞自除,而砂仁下行收敛之力,又可带领右路敛降之气,从中焦一路直下,直入下焦而封藏收固起来。
所以砂仁不仅有很好的运化中焦的作用,同时也是一味敛藏补肾的好药。
临床上对砂仁的应用,大多也是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砂仁芳香直入中土,凡中土为病,或吐或利,皆可用之。
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者,可以用微量砂仁来运转中焦。
湿郁呕吐者可以用砂仁温中化湿,下行以止呕。
腹泻下痢寒滑不止者,可以用砂仁温运能藏以止泻止痢。
慢性肠炎多年不愈者,重用砂仁至30g以上,温补能行,而不伤正,往往可取佳效。
肾气收藏,必经中土,砂仁运中而能藏,一物两能,中土虚弱而欲收藏补肾时,用之尤宜。
郑钦安创制潜阳丹、封髓丹,皆重用砂仁,是谓善用砂仁者。
砂仁与熟地配合使用,则将砂仁运中而补肾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砂仁芳香运转中焦,可以有效地避免熟地滋腻导致的中焦郁滞,而砂仁收敛直入下焦的补肾之功,则加强了熟地敛聚补肾之力。
砂仁由于气味芳香,药气易于走散,所以临床上使用时,要现用现打碎。
打碎至香味四溢,效果最佳。
平时保存,则以带壳的果实为佳,药气不易散失。
最后以《本草纲目》引用韩愗《医通》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下砂仁的药性:缩砂属土,主醒脾调胃,引诸药归宿丹田。
三.药象体会_白蔻白豆蔻为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
白豆蔻,简称白蔻,是热带植物,原产东南亚各国,我国海南、云南有引种和栽培。
其中白豆蔻原产于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爪哇白豆蔻原产于印度尼西亚。
白蔻是多年生姜科草本植物,形态上跟姜有些神似之处,但白蔻的植株比姜高大多了。
白蔻的根茎很有特色,是棕红色的,长得很粗壮。
白蔻植株长得跟芭蕉有些像,茎直立,白豆蔻可以长到三米高,爪哇白豆蔻长得稍矮一些,也能长到一米以上。
白蔻的叶子是狭长的披针形,能长到半米长,叶子几乎无柄,直接从茎上长出来,直直地斜向上生长,透着一股通达之气,跟姜有些相似。
白蔻的花长在茎的顶部,穗状花序,外面是排列紧密如覆瓦的黄色苞片,苞片里面开白色的花。
到秋天花序就长成了一串类球形的果实,就像葡萄一样高高挂在枝头。
未成熟的白蔻果实还是绿色的,成熟之后,就变成了白色或淡黄色,这也是叫白蔻的原因。
成熟的白蔻直径大约有1.5厘米,晒干之后,果壳很薄很脆,里面的种子和果壳之间空隙较大,一捏果壳就碎了。
所以干燥的白蔻显得比较轻。
白蔻果实里面的种子团长得非常紧密,类球形,种子团分为三瓣,每一瓣大约有10粒种子,种子都紧密地长在一起,不易分开,形状不规则,是比较暗的棕红色。
我们药用的部分,主要就是白蔻的种子,也叫白蔻仁。
白蔻种子的这种紧密收藏之象,就把白蔻自身之气的特点都蕴藏在里面了。
白蔻喜欢生长在温暖、潮湿、富含腐殖质的林下。
这样的环境,湿气比较盛,所以白蔻天然地就具有化解湿气的本领。
白蔻的植株又透着一股通达之气。
所以白蔻就具有很好的行气化湿的功效。
白蔻的种子没打碎之前,几乎闻不到什么明显的气味,一旦打碎,一股浓郁的辛香之气随即扑面而来。
这股香气清透辛窜,非常冲,远远就可以闻得到。
如果尝一尝白蔻的种子,这种感觉就更强烈,尝起来有点像樟脑的味道。
白蔻这股浓郁的辛香之气,隐约带着一股清凉之气,从胸中缓缓散下,直入肠胃。
种子本身就是收藏得状态,白蔻的种子收藏得尤其致密,所以白蔻的这股香气也收藏得比较浓郁而带着一股冲劲,而且这股冲劲主要是往下走。
芳香可以化湿,因此中焦湿气郁滞不能建运之时,就可以借助白蔻的这股辛香之气,化湿气的同时,推动中气下行。
所以白蔻就是一味很好的止呕之药。
对于中焦湿气较盛的患者,我在临床上喜欢白蔻生姜同用,一升一降,共同运化水湿,运转中焦,效果比较理想。
白蔻跟砂仁的功效很相近,都是芳香化湿的药物,但是跟砂仁相比,白蔻的药气更清透,所以白蔻也可以化解上焦弥漫的湿气。
《本草蒙筌》讲白蔻“入手太阴肺经,别有清高之气。
”所以三仁汤就是用白蔻来收摄上焦湿气,经中焦而入下焦,最后用薏苡仁把湿气引出体外,随小便排出。
白蔻主要是用它这股辛香之气,所以入药必须打碎使用。
由于白蔻气味辛香而偏于走散,所以一旦打碎,就要尽快使用,否则药气散失,药效就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