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项改:重庆市高中历史学科指导意见、课程设置解读
渝教基〔2012〕21号
渝教基〔2012〕21号
重庆教育委员会
关于调整普通中小学课程计划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教委,北部新区教育局,市教科院,市教育评估院,市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委属中小学:
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现对普通中小学课程计划适度调整,并将调整后的《重庆市义务教育课程安排表》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按照教育部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写字课更名为书法课。
二、开设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辅助活动,并将校本课程纳入其中。
课程辅助活动原则上安排在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
三、小学一、二年级每周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书法课中各调节安排1节课程辅助活动。
减少2节地方课程课时,
安排为手工、科技课程辅助活动。
四、小学三、四年级每周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科学、书法课中各调节安排1节课程辅助活动。
减少1节地方课程课时,安排为校本课程辅助活动。
五、小学五、六年级每周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科学、书法课中各调节安排1节课程辅助活动。
六、初中各年级每节课时间改为40分钟,每周总课时为40节,周总教学时间与原课程计划基本相等。
增加1节英语课,增加4节课程辅助活动,并在体育课中调节安排1节体育课程辅助活动。
七、高中各年级每周总课时调整为40节。
附件:1.重庆市小学课程安排表
2.重庆市初中课程安排表
二O一二年四月五日
主题词:中小学课程计划通知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2012年4月6日印
附件1:
重庆市小学课程安排表(试行)
附件2:
重庆市初中课程安排表(试行)。
重庆高中新课改
重庆高中新课改今秋开学,重庆将进入高中新课改。
据了解,我市高中新课改将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鼓励学校开设特色课程,充分尊重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共8个领域14个科目新课改后,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学习领域是指普通高中课程设置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普通高中每一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
八个学习领域包括语文、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这14个科目和综合实践活动。
普通高中每一科目又由若干模块组成,每一模块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另外,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
选修包括选修Ⅰ和选修Ⅱ,选修Ⅰ是国家课程,选修Ⅱ是地方和学校课程。
三年要修满144学分音乐体育美术必须上高中新课改后普通高中学制仍为三年,但学生学业评价不再光看成绩,而是要求学生在三年中总学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
必修课学分共116学分,选修Ⅰ和选修Ⅱ两部分,学生至少要获得28学分。
学年教学时间增加了音体美的课时量。
按新课改规定,每学年须有1周社会实践时间。
按照方案,语文、外语、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科目的1个模块教学时间为36课时。
原则上每周安排4课时(持续1个学段)或2课时(持续1个学期)。
音乐、美术课程原则上每周安排2课时或1课时。
体育与健康每周安排3课时。
社会实践每年至少1周3年还要社区服务10天高中生今后学习具有相当的自主权,市级重点学校和有条件的学校,有25名以上学生选修的课程,原则上学校应开设;其他学校有35名以上学生选修,学校必须开设。
在高中学习阶段参加社会实践、学习家政实用技能也纳入到学分考核中。
新课改后的学科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在选修Ⅰ课程中不仅有诗歌与散文、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等学习内容,还包括家政与生活技术、现代农业技术、服装及其设计、建筑及其设计、汽车驾驶与保养等生活技能方面的课程。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2、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 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同时,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鼓励学 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3、加强实践教学和活动课程
实践教学和活动课程是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组织开展 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实地考察、社会调查、文化活动等,让学生亲身感 受历史的真实和鲜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活动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设计的,包括社会调查、 研讨辩论、博物馆参观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内容设计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内容设计方面,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 制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在主题方面,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为核心,将历史分为古代、近现代 和当代三个大的时间框架,并细分为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具体主题。通过引 导学生深入探究这些主题,培养他们的全面历史观和思辨能力。
二、针对不同学科和教学目的的 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
针对不同学科和教学目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
1、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包括历史上重大变革、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文化传承和发展等方 面。通过必修课程,学生能够获得较为全面的历史知识和技能,为后续的学习奠 定基础。
2、选择性必修课程
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历史上重要制度、重要战争和冲突、重要文化交流等方 面。通过选择性必修课程,学生能够深入学习和了解某一方面的历史知识和技能, 为专业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内容二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提出了历 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对历史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了设计。本次演示将对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实现进行探讨,同时解读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结构与内 容设计。
四省市《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拟定说明
《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四省市《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拟定说明为落实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有关人员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专家联合拟定了《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高中新课程标准研制的工作已接近尾声,本《指导意见》正是在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方案、课程理念和具体的教学与评价实施建议的框架下,同时考虑到现行课标和现行教材的使用情况,最大程度地采纳现行课标的课程内容而形成的。
一、必修内容设置。
《指导意见》把现行课标的必修课程《历史(Ⅰ)》《历史(Ⅱ)》作为必修内容,把《历史(Ⅲ)》纳入选修Ⅰ内容。
这一变动的主要考虑是:1.根据新的课程方案,必修课的学分由现行的6学分,改为4学分,由此需要删掉部分内容,采用模块整体迁移是较为可行的方式。
2.必修课程的《历史(Ⅰ)》《历史(Ⅱ)》涉及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历程,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特别是“唯物史观”这一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不宜删除。
3.把必修课程的《历史(Ⅲ)》转入选修课程,理由是:(1)现行课标的三个必修模块,在文化内容上有部分重叠之处;(2)语文、政治等其他学科都有专门的文化专题;(3)《历史(Ⅲ)》转入选修课程,与新历史课标的基本精神相吻合,在新课标的选修I课程中即包括《文化交流与传播》。
二、选修内容设置。
选修课程包括选修Ⅰ和选修Ⅱ。
选修Ⅰ包含三个模块,其中一个模块为《历史(Ⅲ)》,其他两个模块从现行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四个模块中任选两个。
选修Ⅱ课程为校本课程,各地区和学校可自行设置。
三、学分与选课。
历史必修课程是全体高中学生共同的基础课,4 学分,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其课程内容是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范围。
历史选修Ⅰ课程的每个模块2学分,在修完必修课后,由学生自主选修;必修课程和选修Ⅰ课程的内容是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范围。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高中历史新课标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对于高中历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课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核心素养,强调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和价值”为宗旨,对历史学科的课程设置、知识体系、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设计。
本文将围绕高中历史新课标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课标的要求,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一、新课标的总体要求1.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标强调历史学科不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历史意识和责任意识等综合素质。
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成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公民。
2.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新课标突出了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历史学科的价值观、方法论和认知水平的培养。
学生需要在历史学科中培养国家、民族、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掌握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水平。
3.重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和价值:新课标对历史学科的地位和价值进行了凸显,强调历史学科在综合素质教育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对当今社会、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增强历史学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新课标的课程设置1.核心课程:新课标将历史学科分为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核心课程强调历史基本知识和历史思维方法的学习。
核心课程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等,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水平。
2.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则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可以选择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历史地理、世界历史地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等多种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的设置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新课标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新课标强调历史学科教学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及主要变化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及主要变化作者:朱汉国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8年第02期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修订,主要变化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3-0003-062013年,我国全面启动了对2003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针,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我国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成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又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
经过四年的努力,修订工作现已完成。
日前,教育部正式颁布了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在此,试结合修订工作,谈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新变化。
与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比较,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一、在课程目标上,突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修订后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较2003年版课标的第一个重大变化,即是在课程目标上由“三维目标”发展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
那么,什么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在课程目标上由原来的“三维目标”发展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呢?一般来说,课程目标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它反映了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对这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基本要求。
在当代中国的基础教育中,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是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为教学目标。
从1949年到2000年,我国共颁布了十余个版本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新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说明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开设原则
一、高中历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调整
(一)高中历史必修课程和教学指导意见的调整
1、总体思路:“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
创条件”。 2、基本原则: (1)保持课程结构基本稳定,课时和学分不变。 (2)梳理整合学科知识结构体系,明确必修课程的 基本知识要求,删减重复、非主干和过于繁难内容, 充实体现学科核心思想、观念和价值的基本知识内 容,使必修课程学科知识和能力体系更清晰完整。 (3)确保学科基础及发展功能,为促进学生发挥学 习潜能、实现层次递进和自主发展奠定基础。
(三)高中历史学科分层教学和历史课程的学 校自主安排
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
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 化,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 1、关于历史学科的分层教学 (1)非侧文学生(或未文理分科的全体学生):历史必 修模块中的基本要求内容(浙江省学业水平考试和学校模块 测试知识范围)。 ( 2 )侧文学生:历史必修模块中的基本要求 + 发展要求 内容(浙江省文综历史高考知识范围。文科生用《20世纪的 战争与和平》教科书)。 (3) “一本”要求学生:可以选修《历史人物评说》、 《文化遗产荟萃》模块内容(18选6的自选模块高考内容)。 (4)文史哲兴趣特长学生:可以选修各类历史选修课程。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增加克伦威尔、詹 天佑) *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不变) (6)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范例: 必修拓展——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世界文化遗产 荟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 践、乡土历史… …等; 大学初级——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中国通史、 世界通史、中苏关系史、日本文化史、世界军事 史… …等; 学科前沿——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和中国的文 化之谜、史学研究新成果介绍、史学研究动态… …等; 研究性学习和兴趣特长——生活历史、钱币中的 历史… …等。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01
介绍如何收集、整理和辨析史料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提高
史料的处理能力。
史料解读与诠释
02
通过具体史料的解读和诠释,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史料的内涵和
价值,培养其对历史事件的独立思考能力。
史料实证与运用
03
通过实例分析,介绍史料的实证方法和运用技巧,帮助学生提
高史料的运用能力,为进一步的历史研究打下基础。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汇报人:XXX 2023.08.20
contents
目录
1.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整体解读 2. 必修课程模块 3. 选修课程模块 4. 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层次性和渐进性 5. 结论
01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整体解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整体解读
•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和理论保证,它贯穿于整个历史学习中。唯物史观强调历史的物质 性、客观性和规律性,注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作用,强调用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历 史。通过学习唯物史观,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掌握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提高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史料研读和史学入门等选修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他们将能够 更好地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更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对于社会的影响与价值
要点一
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
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有助于促进文化 的传承和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历 史上的文化瑰宝、经典文献和艺术作 品,深入了解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注入文化自信 。
在教学方式的采用上,也是从传统的教学方式 到现代的教学方式,例如。
从传统的讲解、板书到现代的多媒体、网络教 学等,体现了课程的渐进性和创新性。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前言《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是我国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指导文件,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历史责任感等方面的素养。
本解读将对《新课标》进行详细分析,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标准。
一、核心理念《新课标》强调历史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全面发展”。
这意味着历史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新课标》设定了以下高中历史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价值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课程结构《新课标》将高中历史课程划分为以下几个模块:1. 中国古代史2. 中国近现代史3. 世界古代史4. 世界近现代史5. 历史专题每个模块都有各自的学习目标、内容要求和教学建议。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资源,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四、教学建议《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2. 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3.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4.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5.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6. 加强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评价建议《新课标》强调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方式。
具体建议如下:1.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高中历史——课程设置
4.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 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 军侵华、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国共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1.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 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 利)
高一 高二
历史 历史
1.实践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 用,提升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能力 2.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学习 效率最优化 3.培养在历史选择题、简答 题、分析说明题方面的答题 技巧和能力
课程包课时
巩固 同步 拔高 基础 提升 冲刺
个性化学 习时长
总课时
18 14 10
16 16 16
14 18 22
18 18 18
16 14 12 18 18 16 12 14 16 18 18 20 18 12 12 16 22 16 16 16 16 12 12 18 16 16 14 16 16 16 16 16 18 20 20 20 12 10 10 14 16 14 12 14 16 12 12 12 10 10 10
2.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
的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下学期 、祖国统一大业)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开创外交新局面)
4.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两级世
界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纪之
交的世界格局)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
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
1.实践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 用,提升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能力 2.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学习 效率最优化 3.培养在历史选择题、简答 题、分析说明题方面的答题 技巧和能力
重庆市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设置方案
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课程设置方案按照教育部、市教委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部署,自2010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起,我市普通高中全部进行课程改革实验。
为做好实验工作,推进我市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和我市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课程设置方案。
一、高中课程方案对历史学科要求分析(一)历史课程结构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选修课程又分为选修Ⅰ和选修Ⅱ。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必修课程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同时,课标还提供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六个选修学习模块,即选修Ⅰ,六个模块之间没有学习次序上的先后之分。
此外,还有选修课程Ⅱ,即校本课程,这是学校依据当地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要自主开发的课程。
高中历史课程结构示意图:(Ⅰ)(政治文明历程)必修课程历史(Ⅱ)(经济成长历程)高历史(Ⅲ)(文化发展历程)中 (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 (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史选修课程Ⅰ (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课 (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程 (五) 探索历史的奥秘(六)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选修课程Ⅱ——校本课程必修课程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必修课程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
选修课程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建议在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
(二)历史课程内容必修课程:历史(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9个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关于修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解读(版)
• 研制学生开展核心素养,特别是 研制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国家任 务,是国家对根底教育课程改革 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所提出的任 务,是这次修订高中课程标准必 须完成的任务。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制
◆史家撰写的历史:撰写的历史,无论是何人以何种形式 撰写的历史,都是对客观历史的记录或描述。在这个过 程中,不可防止地会将记录者、描述者的思想观念渗透 其中,会表现出某种主观性。〔主观性作用于客观性〕
◆客观存在的人类历史和史家撰写的历史,并不是截然对 立的。客观存在的人类历史是史家撰写历史的根底和认 识的源泉,同时它也依靠史家的撰写而将其呈现在人们 面前。对史家撰写的历史来说,其根本的要求是真实, 即撰写的历史,首先要符合客观历史的真实,这是撰写 历史的最高要求。
▲韩国Key competencies、critical competencies,等
〔2〕 海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
早在上个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基 于终身学习的全民教育。
1996年UNESCO“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 表?学习:财富蕴藏其中?〔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的报告,提出“终身学习 〞作为一切重大教育行动和变革的指导原那么。 该原那么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提高教 育质量的着眼点从“教〞转向“学〞,强调教 育的使命就是使人学会学习。经过开展,到 2003年,形成“终身学习〞五大支柱。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Biblioteka 制〔一〕提出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
1、国际大背景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开 展,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在全球化的知 识经济时代,为了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才培养成为各国的重中之重。因此各国和各 国际组织都加大了对人才培养标准的研究力度。 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盟 〔EU〕、经济合作与开展组织〔OECD〕,以及 各个兴旺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提升其国民核心 素养的研究。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科 技交流的国际化,各国各地区对国民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课程目标”解读
高中历史“课程目标”解读与初中历史课程一样,《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的专家认为: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也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但在知识分类、能力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等方面,较之初中课程目标有层次上的区别。
此其一。
其二,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
也就是说,三个目标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
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知识方面,与初中历史课程或以往的高中历史课程相比,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有几个明显特点:第一,知识的呈现采取分类集中的办法。
比如将政治领域、经济与社会领域、文化思想与科技领域的基本史实分别相对地集中在一个模块里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这一领域的历史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第二,知识古今中外贯通。
过去无论初中或高中,中国史和世界史都是相互独立的教学单元,历史课程无法做到中外历史知识的贯通,学生难以从总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采用专题式的编排方式,弥补了两门通史学习方式的不足,可以在某一历史领域的学习上做到古今中外贯通。
第三,知识点的层次有所提升。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的知识点,大多是一些历史史实的集合、概括和归纳,也就是说,列出的许多知识点中往往包含着若干更小的知识点。
如,“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国两制”、“雅典民主政治”、“责任内阁制”、“联邦制”、“资产阶级代议制”、“斯大林模式”、“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
在能力方面,高中历史课程要实现的能力目标主要有两个领域:一是历史技能,二是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技能培养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包括阅读文字或图表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等;(2)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包括归纳、比较或分析历史问题等;(3)编制历史图表的技能,包括时间带、大事年表、示意图等;(4)表述历史的技能,包括能够扼要地表述历史梗概,有情感地表述历史情节,有论据地表述对历史问题的看法等。
高中历史学科指导意见
高中历史学科指导意见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指导意见。
教学任务旨在使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学科的重要性,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形成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能力。
通过本教学,学生将学习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提高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这个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历史事件充满好奇心。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历史问题,提高历史素养。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负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确保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了解世界历史的基本进程,对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现象有深入的认识。
(2)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3)具备历史文献阅读、整理、分析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历史研究性学习任务。
(4)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等,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历史研究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3)注重跨学科学习,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知识相结合,形成综合分析能力。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课题研究,培养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激发他们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2)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具备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4)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表达、善于沟通的品格。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比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比《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都是高中历史学习和高考命题的重要参考资料,但它们的侧重点和用途略有不同。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是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指导用书,主要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
它详细阐述了高中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建议。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而建立的考试评价体系,主要用于指导高考命题和评价。
它明确了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等,强调了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引导学生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因此,《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更侧重于指导教学和学习,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更侧重于指导高考命题和评价。
在实际学习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认真学习和理解这两个文件,以更好地实现教学和学习目标。
教师应该如何使用这两份文件来指导教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使用这两份文件来指导教学:1.明确教学目标:《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明确了高中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目标和要求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设计教学内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详细阐述了高中历史学科的课程内容和教学重点,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内容和重点来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学习:《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强调了对学生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教师可以根据这些要求来引导学生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和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4.进行教学评价:《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了高考的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内容和要求来设计教学评价方案,通过课堂测试、作业、考试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全面解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全面解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历史课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
历史课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过去,还能够让我们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作为高中历史课程的基础,对我们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全面解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重要的教学指南。
1.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概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制定的针对高中阶段的历史学科的教育标准。
该标准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基础内容,另一部分是拓展内容。
基础内容包括了必修课程,而拓展内容则是非必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和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加深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培养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2.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了历史观念、历史知识、历史能力和历史方法等方面。
2.1 历史观念历史观念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对历史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包括了历史的客观性、历史的相对性和历史的发展性。
学生应该明白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历史是相对的,不同观点下的历史解读可能有所差异。
另外,学生还应该了解到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2.2 历史知识历史知识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点内容。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包括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等方面。
学生需要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历史的时代特征、历史的事件和历史的人物等。
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背后故事,培养出全面的历史意识。
2.3 历史能力历史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学生学习历史并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培养一定的历史能力,包括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和历史表达能力等。
论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与内容安排
论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与内容安排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课程也愈加重要。
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和内容安排是历史教育的基础,在历史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史课程的设置和内容安排反映了时代变革、知识体系变迁、需求结构转型等教育变革的纵向和横向。
本文将就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与内容安排进行探讨。
一、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是历史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它不仅关系到教育的质量,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中,首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从历史材料和文献的角度关注: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应该以历史材料和文献为基础,关注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注重研究整个历史背景,体现历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考虑史料剖析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的事件和思想。
2、从学生视角出发:高中历史课程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注重知识与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合理融合,注重历史思维和历史科研的培养,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够看到自己的发展和提升。
3、关注历史素养: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应该注重历史素养的培养。
历史学习不应该仅仅是硬知识的传递和学习,还应该体现历史素养的培养,包括历史思维、历史观念、人文素养等。
历史素养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历史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在整个历史学习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思维、历史观念和人文素养。
4、注重多元化: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应该注重多元化。
历史课程应该是多元化的,包括历史知识、历史文化、历史地理、历史人物等多个方面。
不仅涉及到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还需要注重历史地理、历史文化等内容,使学生能够对历史有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和了解。
二、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安排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安排是历史教育的核心。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安排上,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从历史事件的角度出发: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安排应该从历史事件的角度出发,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为切入点,逐步呈现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使学生对历史有一个深入的、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重庆市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学分1
重庆市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学分表
附件2:
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模块设置与学分安排表
说明:
1.必修模块为所有学校必须开设,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内容,共116学分。
2.选修分为选修Ⅰ和选修Ⅱ两部分,学生至少要获得28学分。
选修Ⅰ分为“限定选修模块”和“自主选修模块”两部分。
“限定选修模块”是指修习人文方向、理工方向的学生按各学科要求应该修习的模块或专题;“自主选修模块”是各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供学生进一步发展、自主修习的选修模块或专题。
选修Ⅱ是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兴趣开设的选修模块,学生至少要获得6学分。
3.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艺术作为综合课程开设,但至少完成6个学分的模块教学。
艺术、体育特长学生在修满必修学分后,可按自身的发展方向选修相关领域科目的模块。
附件3:
重庆市普通高中学年课程模块设置及周课时安排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 共有8个单元(专题):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3)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 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7)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8)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2.认同水平 认同是指学生受某些历史内容影响、引起共 鸣而产生的亲切感。反映认同水平所使用的行为 动词主要有“欣赏”、“汲取”等。 如: ▲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 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 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3.内化水平 内化是指学生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引起自 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变化。常用的行为动 词有“形成”、“增强”、“树立”等。 如: ▲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 本内容,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 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1.了解水平:
了解是最基本的学习水平,它要求学生知 道并正确说出、写出或判断所学的基本史实。 对这类历史内容,内容标准在具体的知识前面 使用“了解”、“知道”、“列举”、“说 出”、“讲述”、“简介”、“简述”、“描 述”等行为动词。
2.理解水平: 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对所学历史知 识进行归纳整理,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初 步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意义、影响、历史发展 的规律和阶段特征以及历史人物作用的认识, 形成一定的历史技能和历史思维能力。对这 类历史内容,内容标准在具体的历史知识前 使用了“归纳”、“概述”、“概括”、 “理解”、“说明”、“认识”等行为动词。
态度: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行为倾向。积极的 态度包括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乐观的 生活态度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价值和价值观:价值是指用途或积极作用,如个 人(人生)的价值、社会的价值、科学的价值、人文 的价值、人类的价值、自然的价值等。价值观是人们 对经济、政治、道德、金钱等所拥有的总的看法,对 思想、态度和行为的取向标准。
2.历史Ⅱ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与社会领域发 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共有8个单元(专题):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 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的形成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8)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
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如赞 成或反对,愉快或愤怒,乐观或悲观),是通过内心体验来反映客 体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情感反映的是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 丰富。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爱国主义情感。
道德感是指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是否符合道德行为标准和社 会价值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包括时代感、是非感、正义感、友谊感、 责任感、人道主义感。 理智感是指人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如一个人的 学习(工作)动机、学习(工作)兴趣、学习(工作)热情。包括 勤奋学习、顽强拼搏、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忠于职守等。
人文素养:包括对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伦理学、 文艺学、语言学等人文科学涉及的人文知识掌握的程度,更包 括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指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 与权利,追求自由、平等、关注人类命运的思想和行为。
四、学习要点水平层次的表述
㈠结果性目标陈述
结果性目标是用准确的行为动词表达学习 的结果。包括了解、理解、应用三级水平。
2.高中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对学生个人: (1) 加深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树立以人为 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
(2)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追求真善美的人生 境界; (3)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 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 力; (5)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 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三、高中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描述性的历史知识 规律性的历史知识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能力培养提出了两 方面要求:
1.在掌握历史知识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能 力和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一般能力)。 2.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 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 史学科能力)。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概述俄国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 会的影响。 ▲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文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 的影响。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历史学科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就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观察、 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包括正确、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 物的能力,深刻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搜集、甄别、整理和综合 运用史料的能力,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比较的 能力”。 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主要是指学习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并能对现实问题提出有益的借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 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 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 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 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 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 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 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 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 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 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 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 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 —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应用水平:
要求学生能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因果 关系、利弊得失,比较其异同,进一步形成对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价值判断,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 能力。一般在具体的历史知识前使用“比较”、 “分析”、“探讨”、“评述”、“评价”等 行为动词。
例举 :
▲了解太平天国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 的作用与局限性。 ▲知道“始皇帝”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 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 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 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描述希腊雅典卫城的巴特农神庙,认识古希腊城市国家雅 典的历史特点及其建筑艺术成就。 ▲简介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认识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 贵财富。
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 面发展。
二、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 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二)在体系的构建上,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 避免简单的重复;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 时代性。
(三)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 次、多类型、多形式。 (四)课程的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五)课程的实施要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 (六)课程的评价要有利于历史教学的改进。
第二部分 课程结构与内容
一、课程结构 模
必 历史Ⅰ 历史Ⅱ 修 历史Ⅲ 选
块
人类社会政治领域的发展进程 人类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领域的发展进程 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技领域的发展进程 选修(一) 选修(二)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选修Ⅰ
修
选修(三)
选修(四)
(二)过程与方法
过程:学生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知识、 理解历史和现实、形成能力、升华情感态 度价值观的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 的过程。
高中历史课标强调的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1.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 2.探究学习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 3.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对所学内 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 4.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与交流。
对国家和民族: (1)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2)对祖国的热爱
(3)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
对世界和人类: (1)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 化传统 (3)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4)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 教学指导意见和课程设置方案解读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项军
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 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第一部分 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
一、高中历史课程课程的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 提高国民素质、面向高中生的一门基础教育课程。
它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使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 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 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从历史的角度去 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 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促 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概言之,就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