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药》导学案 鲁人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导学案必修三第一单元

高中语文导学案必修三第一单元

必修3语文学科课程纲要第三模块(主题)本册教科书“阅读鉴赏”部分所选的课文,有中外小说,古代诗歌,古代议论性及科普说明文。

“表达交流”中的写作部分主要训练议论文的写作,口语交际专题为讨论。

“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为:交际中的口语应用,文学作品中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名著导读”介绍了曹雪芹的《红楼梦》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一、课标要求对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必修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几点要求: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更具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实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5、在表达和交流活动中,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6、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想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7、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8、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

《药》公开课教案教学文案

《药》公开课教案教学文案
4.夏瑜的坟顶上“有一圈红白花”。
花环暗示:尽管黑夜漫漫,但革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
5.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 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勾勒出黎明前的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带有几分恐怖。这
一方面暗示了时代特征,另一方面也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
思考:本段的描写近乎琐碎 ,作者的 写作用意是什么?
明确:“掏钱”、“交钱”、“接钱”、 “装钱”、“按钱”,“点灯笼”、“吹灯 盏”、“进屋”、“嘱咐”,一连贯的动作 几乎一个不拉的加以描绘,这表明华老栓在 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可能是拿出夫妻一 生的积蓄为唯一儿子治病,这两个“一”体 现在父母对儿子无限的关怀上,从而也为小 说的悲惨结局作了铺垫。
布置作业
课外预先探讨华老栓、康大叔、夏瑜三个人 物形象
第二 课时
教学要点 掌握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的主 题;进一步探讨小说的标题;总 结学习本文的主要写作技巧 。
通过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的主题
无效的痨病药 人血馒头
小栓
软刀杀
钢 刀 杀
反动派
康大叔 (刽子手)
夏瑜
老栓夫妇
含义上,表层义(明显义)?深层义?
作用上,看看其语言的新颖性、深刻性,看看 其与小说情节、结构线索以及主题的关系。
初读课文,借助文本,挖掘小说 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要求: (1)请把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
的有关人物服饰、语言、环境描写的文句勾 画出来。
(2)讨论: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 个典型环境?
提示:
1.黑沉沉 、寂静、阴冷
2.心理、动作描写,对比反衬(专注而轻快,满怀 希望)

《药》教案

《药》教案

药鲁迅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对连接线索的作用。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3、分析结构(双线结构)与人物性格,学习归纳主题的方法。

4、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重点和难点1.重点:文章的情节结构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2.难点:《药》的主题和结尾景物描写的作用第1课时一、课文背景介绍1907年7月6日,安徽巡警道兼巡警学堂堂长,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准备在学堂毕业大会之际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因弹尽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时年34岁。

紧接着,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人告发,7月13日清兵包围秋瑾主持的绍兴大通学堂,寡不敌众,终遭被捕,15日杀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时年32岁。

鲁迅就是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这篇小说《药》。

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兴起,这曾经给鲁迅先生极大的鼓舞。

但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广大群众长期陷于愚昧麻木之中,民主思想得不到响应;鲁迅先生看到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张勋复辟,看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不发动群众,脱离群众,民主革命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又使得作者对于辛亥革命大失所望。

鲁迅在失望和痛苦之中,深刻剖析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这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小说写的人物多是“不幸的人们”(包括民众和革命者),二是写作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包括写出民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当时鲁迅对革命的对象、任务、途径等问题,还不能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所以只是“引起人们疗救”而已。

二、解题:今天我们学习小说《药》,了解当时的历史。

小说的题目“药”有揭示主题的作用,作者以华夏作为小说中两家人家的姓氏,其隐喻性是很明显的。

要医治人体的疾病,革命者的鲜血决不是良药。

鲁迅《药》(公开课)PPT课件

鲁迅《药》(公开课)PPT课件

主要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华老栓
一个贫苦的小市民,胆小怕事、愚昧 麻木。他轻信人血馒头能治病的迷信 邪说,不惜花大价钱为儿子买“药” ,结果却葬送了儿子的性命。
夏瑜
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勇敢无畏 、坚贞不屈。他因宣传革命而被捕入 狱,最终惨遭杀害。他的牺牲揭示了 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封建势力的强大。
次要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03
激发民众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
鲁迅《药》通过揭示民族精神觉醒重要性,激发民众爱国情感和民族责
任感。在当今时代,我们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力量来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
振兴。
05
知识拓展:鲁迅其他相关作品欣赏
《狂人日记》简介及主题思想
创作背景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 的“吃人”本质,表达了对封建文化的深刻批判。
思想内涵与现实意义挖掘
对封建礼教批判和反思
1 2 3
揭示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通过描述华老栓用血馒头治病故事,揭露封建礼 教对人性和生命摧残,表达作者对封建礼教深刻 批判。
批判封建家庭制度
小说中家庭关系冷漠、亲情淡薄,反映封建家庭 制度对人性和情感压抑,呼吁建立新型家庭关系 。
反思传统文化弊端
鲁迅在小说中揭示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因素, 如迷信、愚昧等,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和批 判。
典型环境描绘与象征意义揭示
典型环境描绘
作品通过对茶馆、刑场等典型环 境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辛亥革命
前后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
象征手法运用
鲁迅运用象征手法,如“人血馒 头”象征革命者的牺牲,“乌鸦 ”象征黑暗势力等,赋予作品更
深刻的内涵。
揭示社会现实
作品通过典型环境和象征手法的 运用,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 的本质和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

《药》教案6

《药》教案6

高中语文教案(二年级上)十二?药教案课堂教学设计Ⅰ一、教学目标(一)认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对连接线索的作用。

(二)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课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如何分析小说《药》的结构?分析:了解结构特点是理解人物和概括主题的基础。

《药》的结构形式比较复杂,根据该篇的特点采用以下方法:(1)分清场面,理清故事情节。

因为情节是由不同的场面组成的,随着场面的转换,情节才能随之展开。

《药》分五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时间是“秋天的后半夜,地点是茶馆,人物是华老栓、华大妈。

第二个场面,时间是拂晓前,地点是丁字街头的刑场,主要人物是华老栓、康大叔。

两个场面写的是一个事件——买药。

第三个场面,时间在天亮以后,地点是茶馆,人物是华老栓、华大妈、驼背五少爷,事件是吃药。

第四个场面,时间是下午,地点是茶馆,人物是康大叔、华老栓、花白胡子等,事件是谈药。

第五个场面,时间是第二年清明早晨,地点是坟场,人物是华小栓的母亲和夏瑜的母亲,事件是她们分别祭奠去世的儿子。

可见,本文的情节可分为故事的发生(第一、二个场面)、发展(第三个场面)、高潮(第四个场面)、结局(第五个场面)。

(2)理出情节线索,了解小说整体结构。

线索,对小说的结构有重大作用。

小说的一系列发展着的事件,情节中的一个一个场面,均是由情节线索贯穿起来的。

《药》则是采用双线结构的组织材料,从愚昧落后的群众和革命者两个侧面来表现主题的。

明暗线结构正是本文的结构特点。

《药》的主要情节由明、暗两条线构成,华家的故事是明线,夏家的故事是暗线,从而构成了这样的结构图:由上图所见,双线连的物是人血馒头,而双线连接的人则是康大叔。

(二)如何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所在。

主要从两方面:(1)分析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

鲁迅《药》教学设计及反思

鲁迅《药》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的】1、认识本文以明暗两线结构内容、组织推动情节的方式,并理解这种结构方式在表述内容、突出主题上的积极作用;2、学习以人物的言行、心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手法;3、辨析以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以及表现主题的作用;4、理解本文人物的典型意义,通过人物认识作品深刻而重大的主题【教学重点】领悟双重主题,把握双线结构、品味凝练含蓄的语言【教学难点】标题的含义,花环和乌鸦的作用【教学设想】《药》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但教读本课有很大的困难,因为鲁迅的作品本身比较难读,而且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或者对鲁迅不感兴趣,或者对这篇《药》不感兴趣因而,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讲授本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单纯的教授也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教学效果不一定很好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加强班宜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点拨,通过质疑、解疑、讨论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可以适当向课文细节品味方面延伸(参考韩军的《我教鲁迅的〈药〉》)平行班可以适当讲授,围绕情节、人物和主题三个重点,突出描写技法和语言品味,尽量让学生多活动,课堂教学重在引导课后“思考和练习”要有机地贯穿到教学过程中本教学设计以平行班为例【教学方法】1、点拨法《药》是一篇思想深刻、意蕴丰富的小说,为了在教学中避免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本课教学不但在教材的处理上要采取了避重就轻、主次分明的教学原则,而且在教学方法上要借鉴著名特级教师蔡澄清的“点拨教学法”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相机诱导”所谓“相机诱导”,也就是适时点拨“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比如,小说情节的交织物——人血馒头、交织的人物——康大叔,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典型人物的性格分析等,要“点”;而夏瑜作为革命者的可敬及作为失败者的可悲、小说结尾处的“曲笔”等,要“拨”。

《药》教案设计

《药》教案设计

《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掌握与“药”相关的词汇:药、中草药、西药、中药、西药店、中药店、药方、药店、药品、药物、医院、药房、开药、配药、吃药、喝药、打针等。

2. 学会运用所学词汇进行交流和表达。

3. 培养学生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4.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过程1. 热身启动(5分钟)1) 教师出示与“药”有关的图片(比如药片、中药材、药箱等),鼓励学生说出图片名称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2) 教师给学生出示一张跌打药膏包装盒,引导学生看懂药品说明书并能简单翻译其中的内容。

3) 鼓励学生谈谈自己或身边人使用过药物的经历。

2. 学习词汇和语句(20分钟)1) 教师出示与“药”相关的图片,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和学习相关的词汇,如中药、西药、药店、药方、药品、药物、医院、药房、配药等。

2) 教师出示一份虚拟的药方,让学生分小组读一遍并提问,如“这个药方是调理什么病的?你们认识这些中药的功效吗?”3) 学生自主完成数字练习,比如用数字列出自己身体不适时应该就医的先后顺序等。

3. 练习巩固(25分钟)1) 指导学生仿照药方写一份自己的“健康方”,描述自己平时怎样保养身体、预防疾病等。

2) 学生分组,设计以“药”为主题的海报或广告,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召集一组学生,配合教师把一个患病者担架到教室,“医生”向“患者”问诊,合理使用药物进行“急救”。

4. 温故知新(10分钟)教师出示某个药品包装盒,引导学生阅读其中的信息,如剂量、注意事项、禁忌症等,温故知新,提高对药品的认知和用药安全意识。

5. 课堂评价1) 指导学生互相评价其他组的海报或广告,为其提供改进建议。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探讨健康与药品的关系。

6. 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补充不足。

2) 在家里进行“药品台账”记录,记录近期的药品使用情况,包括药名、剂量、间隔时间等。

鲁迅《药》公开课课件

鲁迅《药》公开课课件

鲁迅《药》公开课课件
鲁迅《药》公开课课件
人物描写
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鲁迅《药》公开课课件
①群众 ②革命者
③统治者及其爪牙
鲁迅《药》公开课课件
人物分析:华老栓
身份地位
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
济困难, 地位低下。
性格特征
愚昧,落后,胆小,懦弱
作者对他的态度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药》公开课课件
鲁迅《药》公开课课件
赏析环境描写
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 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了丁字接头破匾上“古口 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烘托了老栓拿到“药”后的高兴心情; “黯淡”反衬了华家幻想即将破灭。
鲁迅《药》公开课课件
赏析环境描写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 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 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 ···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
顶。······排成一个圈······
微风早经停息了······站着。······背后“哑——”的一声
大叫······飞去了。
鲁迅《药》公开课课件
赏析环境描写
秋天的后半夜···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 睡着了。 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天气比 屋子里冷得多了。
描绘出黎明前黑暗的环境,阴暗、恐怖; 渲染了夏瑜就义前沉寂肃杀的氛围。
鲁迅《药》公开课课件
领悟主题
• 看背景 • 看小说环境 • 看小说情节 • 看小说人物命运
鲁迅《药》公开课课件
情节
●《药》有明暗两条线索, 明线是华家故事,暗线是夏家故事。 ●双线连接、交织的事物是 “药”,即“人血馒头”。 ●双线连接、交织的人物是 刽子手“康大叔”。

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三《药》ppt课件1

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三《药》ppt课件1

小结:写出了黎明前的黑暗时刻,老
栓去买药,暗示了革命者即将就义,渲 染了一种阴森恐怖肃杀冷峭的气氛,也 正是那个黑暗时代的写照。
2、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 大的新芽。……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 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 细到没有,周围便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草丛里, 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 头,铁铸一般站着。
2、行动描写:“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 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 按了两下;……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那人一只 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黑的 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 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3、语言描写: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怕什 么?怎的不拿! ”“这老东西……”“这大清的天下是我 们大家 的” “阿义可怜”
体味下列文句,分析其体现的时代背景和社 会政治情况
• 刑场上,士兵号衣上“前后的一个大 白圆圈。”
• 服饰:交代社会背景,是在清代。 • 夏瑜在牢里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
们大家的。” • 语言:交代社会背景是清末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时期。
• 坟场的一条细路两边“都已埋到层 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 馒头”。
鲁迅(1881_1936) 原名周树人,伟 大的文学家、思 想家、革命家。 中国无产阶级文 学的奠基人。中 国无产阶级文化 思想的先驱。
代表作品:
短篇小说集 《呐喊》、《彷徨》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杂文集 《南腔调集》等
《狂人日记》是他首 次用鲁迅笔名发表的 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 小说,也是现代文学 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呐喊》是用?

《药》教案(精选13篇)

《药》教案(精选13篇)

《药》教案(精选13篇)《药》篇1教学目的:1、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2、通过课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3、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2、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教学时数:三教时备注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五单元。

本单元是小说单元,也是本期学习的第二个小说单元。

第五单元的单元要求是: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265页把“小说的情节和主题”浏览一遍。

要求画出:1.情节的定义;2.情节包括几个部分;3.阅读小说时对情节要注意的三个“是否”;4.主题的定义;5.分析主题时要考察的三要素和两要点(教师巡堂,检查学生是否画对)。

下面我们将以这些知识来指导我们阅读分析《药》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并释题:“药”是用来干什么的?(医治人们病苦,疗救社会)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小说的思想内容是否能回答这个问题(留下悬念,待学完本文后讨论)。

二、指导预习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归纳“提示”要点。

三、研习新课一、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要求:(1)请把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物服饰、语言、环境描写的文句勾画出来。

教师巡堂点拨,逐步缩小范围(尤其是环境描写方面的),引导学生把“思考和练习”一的1—4句画出即可。

(2)讨论: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个典型环境?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文反映的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一方面是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另方面是革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

(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四、二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学生第二遍阅读课文时要求准备:(1)讲述《药》所包含的两个故事,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与结局交待清楚,要给小说的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2)讨论:《药》的情节包括几个部分;比较两个故事叙述方法上的区别。

《药》(鲁迅小说)优秀教案

《药》(鲁迅小说)优秀教案
诊断结果:典型的悲哀病
病理原因:长期孤独生活所致
治疗措施:走百家门,穿百家衣,吃百家饭,此病不治而愈。
●阿义
姓名:阿义
年龄:30岁上下
职业:牢头
病情简况:眼睛发红,遇到犯人首先想到的是榨点油水,如油水太少,心情憋闷,两眼放红光,容易发怒。因为好拳棒,常出手打人。有严重暴力倾向。
病理分析:受封建思想毒害甚深
诊断结果:眼红易怒症
处方:先入狱体验被榨滋味;然后服用“精神六味丸”三个疗程。
●夏四奶奶
姓名:夏四奶奶
年龄:60岁上下
职业:贫民
病情简况:因儿子被杀,伤心过度,日益憔悴。头发花白,衣裙褴褛;提一个破旧的的朱漆圆篮,三步一歇,体力不支。因儿子造反被杀感到羞愧,认为儿子坟上的花环是儿子显灵,糊里糊涂,精神也越来越不济了。
治疗措施:换头、换心
●夏瑜
姓名:夏瑜
性别:男
年龄:青年
单位:贫苦人家
民族:华夏
入院时间:二十世纪初
病史采集时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职业:革命
病情报告:英俊刚毅,谈吐洒脱;心地善良,甘愿为民请命,死而不已;不过最近常常不顺心,忧国忘家,却被族人告发了;冒死宣传革命,却遭来一阵毒打;就是在刑场上,他的父老百姓却把他当热闹看;他的鲜血还被他的小弟弟当药吃了;就连他的母亲为他羞愧。所以他愁肠百结,百思不得其解。
发病节气:终生
病情报告:生活贫困,胆小怕事,性格温和,仅仅眼睛不好,不辩好坏,对刽子手恭恭敬敬,反而用恩人的血给孩子治病。
诊断结果:患有遗传性愚昧病
病理原因:长期食用封建文化食品,深度慢性中毒。
治疗措施:使用革命之针,刺激中枢神经,使其恢复知觉;再辅以知识吊针。
●康大叔:
姓名:康大叔

高中语文必修3药

高中语文必修3药

药教学目的:1.学习作品明线暗线相互交织的结构方法与景物描写的作用;2.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以明线和暗线、气氛描写为人物和主题服务。

2.难点: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字词正音:蹩bié(脚腕或手腕扭伤) 悉卒xīsū(拟声词,轻微的拆裂或摩擦声)胛jiá(胛骨) 攫jué(抓) 拗ǎo(用手折断)shàn(同讪,难为情的样子)冢zhǒng(坟墓)瘐yǔ(在狱中受刑,饥寒、疾病而死)竦sǒng(同悚,惊惧) 剥bāo在课文中不念bō词语补释:悉悉卒卒:拟声词,形容轻微的拆裂或摩擦声,这里形容穿衣服的声音。

悉卒xīsūP216注①蹩进:躲躲闪闪地走进。

蹩biéP216注②攫取:抓取,掠夺。

攫jué黯淡:暗淡。

(光色)昏暗,不鲜艳。

搭讪:为了想跟别人接近或敷衍尴尬的局面而找话说。

讪shànP222注①满门抄斩:抄没财产,杀戮全家。

P223②攀谈:拉扯闲谈。

板滞:呆板,停止不动。

P224注①瘐毙:旧时关在牢狱里的人因受刑或饥寒、疾病而死亡。

瘐:yǔ丛冢:乱葬在一片地方的许多坟墓。

冢:坟墓。

P224注③宛然:仿佛,逼真地。

褴褛:衣服破烂。

褴褛lánlǚ羞愧:感到羞耻和惭愧。

竦然:惊惧的样子。

“竦”sǒng通“悚”P228注①阳文: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笔画凹下的叫阴文。

拗开:用手掰开。

拗ǎo用手折断。

题意:三层含义:1.人血馒头不是药,这迷信的结果,只会使人早日丧生。

2.夏瑜式的奋斗和牺牲也不是药,救不了社会的病苦,唤不起愚昧群众是觉悟。

3.真正疗救中国──华夏,只有舍此另找新药,能根治脱离群众这一症结的新药。

小说标题为《药》,寓意深刻。

穷苦的城市贫民以革命者的鲜血作为治病的良药,这是何等可悲的社会现实!革命者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克服脱离群众的弱点,发动群众起来共同斗争,这样才能推翻黑暗社会,这对于革命者是一剂良药。

鲁迅《药》说课稿

鲁迅《药》说课稿

鲁迅《药》说课稿鲁迅《药》说课稿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鲁迅先生的小说《药》。

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首先,我对本课教材进行一些分析:一、教材分析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药》是苏教版中职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悲喜人生的第一篇小说。

本单元是小说单元,着重培养学生欣赏我国现当代小说及外国小说的能力。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的刻画、环境的描写,即小说的三个要素已经有了初略的了解。

本单元欣赏的重点是关注它们的时代背景,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药》是一篇具有强烈时代意义的小说,作者鲁迅以辛亥革命为背景,描写了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被当成了平民华老栓为儿子治病的“药”这一发人深省的典型事件。

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利用钢刀镇压革命和利用“软刀”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这篇小说主题深刻,人物形象鲜明,情节安排精巧,环境描写典型,既是鲁迅短篇小说的代表,更是作为小说教材的典范。

编者把它放在教材小说单元的第一篇对于教会学生如何读懂小说,如何欣赏小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重难点。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丰富内涵,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

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以及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如下:(1)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目标:中职学生在本学期第一次接触小说这种文学样式,要求学生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如小说的三要素;识记有关文学常识,如作家作品;积累文中的字词;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能力,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为连接线索的作用。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分析结构(双线结构)与人物性格,分析环境的作用,学习归纳主题的方法。

《药》教案

《药》教案

药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写作意图2、梳理明暗线相互交织的结构,把握情节及其整体结构3、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题的写法4、分析人物形象,进一步认识、体悟作品主题5、认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小说双线结构的安排及用意2、环境描写的作用3、作品的主题三、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生活当中,我们如果有什么病,常常要吃药。

俗话也讲:药到病除。

可见,药确实能够治病救人。

然而鲁迅笔下的华小栓,吃了他父亲给他买来的药后,却没能好起来,这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这篇《药》,看看这“药”是一种什么样的药,它有什么样的寓意。

二、写作背景1907年,光复会成员徐锡林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

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后来被杀害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

鲁迅就是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这篇小说。

三、写作意图说明:当时的鲁迅对革命的对象、人物、途径等问题,还不能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所以只是“引起疗救的注意”而已。

四、题目“药”是指什么?小说是怎样围绕“药”展开情节的?小说写了哪些人物?明确1、标题“药”指人血馒头。

血是被害革命者夏瑜的鲜血,给华小栓治痨病用的。

2、小说围绕“药”展开情节:买药——吃药——谈药——吃药的结果。

3、人物:华家:华老栓(父)华大妈(母)华小栓(子)夏家:老女人(母)夏三爷(叔)夏瑜(子)其他:康大叔(刽子手)茶客(民众)五、对华、夏两家来说,都是悲剧。

请复述两家具体的悲剧情节。

要求以课文为序。

明确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

开小茶馆的华老栓为给儿子治痨病,从刽子手康大叔那儿买了人血馒头。

当天早上华小栓吃了药,第二天就死了。

这人血来自革命烈士夏瑜。

夏瑜参加了革命,因夏三爷告密被捕,在狱中他大义凛然,坚持革命宣传,最终就义。

两人死后均埋在同一块坟地里。

六、两家的故事就有两条线索,这两条线索是怎样交织在一起的?明确小说两条线索交织的关键是买人血馒头,馒头上血的献出者和买去治病的服用者发生了关系,这就把素不相识的两家自然地联系起来。

《药》经典教案设计

《药》经典教案设计

《药》经典教案设计《药》经典教案设计《药》经典教案设计药教学目的通过引导和讨论,使学生能--1.说出小说明、暗两条线索,并明确其所显示的主题;(第一课时)2.分析概括出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第二课时)3.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品味出精彩的语言的意味,幸存的老教案:药。

(第三课时)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明暗两线索的安排及其作用;华老栓等人物性格特征;几个语句的含义;2.难点:花环;枯草的颤抖的声音;乌鸦;预习作业1.通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2.熟悉课文内容,概括课文情节,在此基础上分别用四-五个字概括四部分的内容。

3.提出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

教学内容和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身体、健康与健康产业;疾病与求医问药;人们的选择;二.了解小说知识:1.小说的三要素小说是一种以刻划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因此"情节、环境、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

2.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了解背景--把握主题--理清情节--分析人物三.理清线索,初步理解主题:华家(明线)交织夏家(暗线)↓↓开端老栓"买"药→刑场←夏瑜被害(一个秋天的后半夜)(连接)↓↓发展小栓"吃"药→茶馆←夏瑜血被吃(当天早上)(交织)↓↓高潮茶客谈"药"→茶馆←夏瑜被议(当天上午)(汇聚)↓↓结局华大妈上坟→坟场←夏四奶奶上坟(第二年清明)(融合)群众的愚昧革命脱离群众革命者的寂寞的悲哀四.解题:标题的作用:1.概括情节:小说情节都围绕"药"展开;2.连接线索:作为"药"的人血馒头,连接了"华""夏"两家故事;3.刻划人物:用人血馒头作药治病,表现了人物的愚昧;4.揭示主题:用人血馒头作药治病,表现了人物的愚昧;血被用作治病之药,表现了革命者的悲哀。

药鲁迅先生教案5篇

药鲁迅先生教案5篇

药鲁迅先生教案5篇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通过详实的教案,我们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药鲁迅先生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药鲁迅先生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遗体、追悼、逝世、晚餐、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咳嗽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4.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

二、学习准备回忆或收集有关鲁迅的生平、事迹。

三、学时安排四学时。

第一学时,解课文大意;第二学时,读熟课文,品读第一部分;第三学时,品读二、三部分;第四学时,品读四、五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时。

第一学时,熟读课文,解大意;第二学时,讨论、体会鲁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作者写他的哪几件事;第三学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给课文各部分列小标题。

)四、学习过程第一学时1、解鲁迅的同学介绍鲁迅的一些情况。

2、读课题,有什么疑问要问?(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称伯父为什么还要再称先生?)3、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穿插正音。

4、同座互读第一部分。

5、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为什么不知道鲁迅就是伯父的?追悼和吊唁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爱戴和爱抚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7、概括段意小标题(段意:伯父去世,很多人都到殡仪馆追悼他。

小标题:在殡仪馆里伯父去世深切的怀念逝世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第二学时1、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穿插正音。

2、同座互读第二部分3、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的意思因果关系句;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字面义?一般情况下谁的记性好?话中之意?《表》前苏联作家班台莱耶夫著,鲁迅翻译;《小约翰》荷兰作家望-蔼台著,鲁迅和另一作家翻译;)4、再读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话,体会感情。

《药》教案

《药》教案
2、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如何阅读小说:
1了解背景②理清情节③分析人物形象④理解环境描写⑤把握主题
(二)了解写作背景
1、1907年7月6日,安徽巡警道兼巡警学堂堂长、同盟会领导徐锡麟,准备在学堂毕业大会操之际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因弹尽粮绝被捕,当天即被害,刽子手竟挖出徐的心肝“炒食净尽”。接着同盟会成员秋瑾被人告发,7月13日清兵包围了秋瑾主持的绍兴大通学堂,因寡不敌众,终遭逮捕。7月15日被害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时年32岁。几年之后,鲁迅以辛亥革命前夕为写作背景,以秋瑾为艺术原型,创作了影响深远的小说——《药》。
讲述
提问
点拨
讲述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与方式
四、练习
五、
作业布置
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2、结束语:不要以为我们比夏瑜幸运多少,比华老栓高明多少。人性中的虚浮、懦弱、迷信和懒惰还没有也不可能彻底根除,我们要保持必要的警惕,经常反思我们的生存状态,不断与堕落作斗争,努力提升我们的灵魂。我们应当互相信任,互相亲爱,互相同情和扶助,忍耐和宽容。否则,人类就真的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好的小说以对人性的深刻揭示提醒我们应该怎样生活,小说正是要让大家认识到这种生活的实质,抛弃各种无聊和偏见,自由地真实地和有尊严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明确:粗鲁、野蛮
语言描写:在茶馆的说话,宣传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诈骗群众,出卖革命者的鲜血。宣扬革命有罪,告密有功,殴打革命者有理。
明确:盛气凌人、反动
小结: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及其走狗的可憎面目。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小说单元中有鲁迅名著《药》,像这样的名篇,无论思想成就或是艺术成就,在高中阶段所选的课文,乃至整个现代文学作品中,都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作品。

《药》主题蕴义深邃,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具有很高的典型性。

讲好经典作品,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及鉴赏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药》的主题,学术界一直有争议,对早期课文“预习提示”中主题表述方面,我早就有不同看法。

(一九九二年曾写文章与同行交流。

)由于教学受考试规范制约,有时不得已只能“照本宣科”。

现根据本人的理解,谈谈对《药》主题的看法,以祈得到同行的指正。

关于《药》的主题思想,历来较为流行的观点是:“小说通过华老栓、夏瑜形象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不仅从政治上压榨人民,经济上剥削人民,而且从精神上奴役劳动人民的罪行,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脱离群众,革命不彻底的错误,唤醒人们觉悟起来,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组《鲁迅作品分析:〈药〉分析》1973年2月号)一九八七年前所版高中语文课本“预习提示”内容更强调“批判了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脱离人民群众,革命不彻底的错误”。

这方面认为是“更为重要”,对此,我有不同的意见,前者嫌杂,后者则偏。

“辛亥革命”这一近代时期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以失败而告终?这是一个复杂的政治学与历史学问题,当中有革命者的自身问题,也有敌我力量对比的问题。

而较多的政治学家把失败的主要原因归咎于革命者的自身问题,认为革命者自身性质决定了其“革命的不彻底性”及“脱离群众”。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到底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我所不同意的是某些人把《药》的主题说成是“更重要的是”暴露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者“革命的不彻底性”和“脱离群众”。

其实这种说法带有观念性,而不是从具体作品的分析来得出结论的,因而显得牵强和武断,脱离作品实际,有“强加于文”之嫌。

鲁人版-语文-高一-第3课《屈原列传》导学案3 鲁人版必修3

鲁人版-语文-高一-第3课《屈原列传》导学案3 鲁人版必修3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般阳中学高中语文第3课《屈原列传》导学案3 鲁人版必修3学习目标:翻译文本,理解文意,落实巩固文言基础知识,总结规律。

学习重难点:特殊句式、句子翻译。

【学情调查情境导入】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 。

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

路漫漫其修远兮,_______________。

4、信而见疑,____________ ,能无怨乎?5、举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见放。

6、明道德之广,_________,_________。

7其文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

9、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______________ 。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________________。

【问题展示合作探究】词语释义1、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2、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3、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4、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7、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8、皆好辞而以赋见称9、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10、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二)探究: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们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屈原的?hslx3y3h 熟读课文,通晓大意,这些都难不住你!【达标训练巩固提升】(一)多义词属1、屈平属草稿未定2、亡国破家相随属3、属予作文以记之4、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5、在骨髓,司命之所属6、神情与苏、黄不属7、有宁越……之属为之谋8、吾属今为之虏矣9、若属皆且为所虏闻1、博闻强志2、忽闻门外虫鸣3、初闻涕泪满衣裳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6、况草野之无闻者欤7、无何,宰以卓异闻8、以勇气闻于诸侯(二)翻译:屈原行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慌粹,形容枯槁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乃作《怀沙》之赋。

《药》学案(精选12篇)

《药》学案(精选12篇)

《药》学案(精选12篇)《药》学案篇1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咳嗽(sòu)蹩(bié)进乖角(jiǎo)儿瞥(piē)了一眼b.瘐(yǔ)毙竦(sǒng)然肩胛(jiǎ)骨窸窸窣窣(sū)c.攫(jué)取丛冢(zhǒng)一挫(cuò)身簇(zú)成半圆d.拗(ǎo)开搭讪(shàn)红镶(xiāng)边踉踉跄跄(cā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褴褛宛然馒头捏一捏层层迭迭b.油腻骚痒喉咙瞪眼睛歪歪斜斜c.橄榄破匾屋檐贱骨头恭恭敬敬d.黯淡踌躇笼罩笑嬉嬉跄跄踉踉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空白处恰当的一项是:华大妈在枕头底下()了半天,()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入衣袋,又在外面()了两下;便()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

a.抓抓塞按拿b.抓抓塞按点c.掏掏装摸拿d.掏掏装按点4.请你仿照示例,为课文《药》写上几句感言。

示例:我最喜欢《腾王阁序》。

惊艳天下的词采,行云流水的思想漫流,让人心生高山仰止之慨,心绪飘飞,任意挥洒,千古的绝唱啊!答:【阅读理解与欣赏】(一)阅读《药》的有关文段,回答问题。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

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

两面都已埋到层层迭迭,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

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

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

微风起来,吹动他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

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

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阅读指导1.背景介绍1907年,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

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杀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

可想,鲁迅就是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这篇小说《药》。

2.阅读建议学习《药》这篇小说时,最好结合鲁迅的《<呐喊>自序》来读,因为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描绘了自己精神发展的明晰线索。

而且对于同学们理解《药》的结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基础知识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1)拗开()(2)黯淡()(3)丛冢()(4)板滞()(5)瘐毙()(6)纸锭()(7)发怔()(8)攫取()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①béi进()②zhàn血()③wǎn然()④sǒng然()⑤搭shàn()⑥xuán色()⑦lánlǚ()⑧报yìng()3.下列标点有误的一项A.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B.天气比屋子里冷得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

C.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D.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

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A.鲁迅被称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在1918年创作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B.鲁迅于1932年出版了小说集《彷徨》,从此他就将创作转移到被称为匕首和投枪的杂文上,再也未写过小说。

C.小说《药》以民主革命家秋瑾等被害为素材,表现了革命党人为中国老百姓牺牲还得不到群众理解的悲剧。

D.我们中学课本中选录过的鲁迅小说作品,除去《祝福》选自《彷徨》,其余均出自《呐喊》。

5.问题讨论①梳理小说情节的脉络,体会小说独特的结构形式要点:小说自始至终围绕着“药”做文章,因为所谓的“药”实质是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而最终被华老栓作为“药”从刑场上买回,给儿子治病。

所以“药”将素不相识的两家人连在了一起。

梳理时,注意把握故事发生的几个场景,围绕着“药”华夏两家都有哪些故事。

第一场——刑场,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夏瑜被杀。

第二场——茶馆,华小栓吃“人血馒头”,夏瑜的鲜血被吃掉。

第三场——坟场,华大妈给儿子上坟,夏四奶奶给儿子上坟,两个家庭终于正面接触。

此种采取明暗两条线并进的结构方式,用群众将为他们而献出生命的烈士的鲜血吃掉而不知的情节,表现了革命者不被理解的悲剧,其社会意义更为深刻。

②如何理解下面这段描写:“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

那屋子里面,正在窸窸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

老栓候他平静下去,才低低的叫道,‘小栓……你不要起来。

……店么?你娘会安排的。

’”要点:本段的描写近乎琐碎:“掏钱”、“交钱”、“接钱”、“装钱”、“按钱”,“点灯笼”、“吹灯盏”、“进屋”、“嘱咐”,一连贯的动作几乎一个不拉的加以描绘,这表明华老栓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可能是拿出夫妻一生的积蓄为唯一儿子治病,这两个“一”体现在父母对儿子无限的关怀上,从而也为小说的悲惨结局作了铺垫。

③小说是否有主人公?为什么?要点:本文写的是群像,是借一群不同类型的人物来体现主题。

因为本文不仅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描写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就义的革命者的鲜血竟成了贫民为儿子治病的“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表现了群众无知的愚昧和革命者不被理解的悲哀。

④如何理解茶客们的对话要点:要先将茶客们分类A.从年龄上:有“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B.从社会地位上:有“驼背五少爷”;C.从职业上:有“刽子手”康大叔、“来得最早,去得最迟”“每天总在茶馆里过日”的茶客。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年轻的还是年长的、无论是有地位的“遗老遗少”还是整天无所事事的茶客,他们对于夏瑜的被害却有着惊人的一致看法:认为夏瑜“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的话不是“人话”,认为他“发疯了”。

在对茶客们议论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夏瑜们的悲哀并不在于他们的被杀,而在于他们的行为得不到群众的理解。

夏瑜的死最终只能是:给母亲带来悲哀和羞愧给华家提供了一味假药给看客们“鉴赏”了一次杀人的“盛举”给茶客们增添了无聊时的谈资给刽子手一份诈骗钱财的资本在群众的觉悟还没有到理解革命行动的高度,革命者的死只能是寂寞的,鲜血只能是白流。

而这正是鲁迅让读者思考的问题:什么才是解救中国的一剂“良药”?⑤如何理解小说的结尾?要点: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添了一个花环。

”可见,这“花环”是平空添上去的,而夏四奶奶渴望乌鸦来证明自己儿子清白的愿望最终没有得到实现。

这也正是整部小说悲剧主题的最合理的结局。

没有希望,才要去改变它,小说主旨的深刻也正体现在此。

三、能力训练阅读下列《<呐喊>自序》文段,回答文后问题(一)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

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然而我虽然自我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

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注:这是《自序》中作者在总结了自己年轻时奋斗失败后的一段感想。

)对本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A.鲁迅认为在一个人为了一个理想奋斗时,最痛苦的是不被人们理解、无人理会,这比斗争失败更让人悲哀。

B.在经历了失败后,作者逐渐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仅一人振臂高呼,必无人响应。

C.作者在失败后,没有愤懑的原因,是他认识到不要把自己看成是解救世人于水火中的英雄。

这充分体现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D.因为寂寞,作者才选择了麻醉自己的方法,去研究古代(文中交代是鲁迅在抄古碑)以便使自己忘却痛苦。

(二)“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的嘱托,积久就有了十余篇。

对本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A.这是作者与金心异的对话,作者认为:这如同铁屋子般的黑暗社会是很难推翻的,唤醒少数人只能增添他们将死的痛苦,所以不如维持现状为好。

B.金心异则觉得,这个社会只要有觉醒者,就有推翻它的可能,希望鲁迅写些东西去启发民众。

C.“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意为:不能因为我有这“铁屋子”万难破毁的证明,就让他来折服我的意见。

D.本文段表明了鲁迅是如何开始从事小说创作的,他创作的目的是和朋友们一起唤起民众,来共同寻找推翻黑暗社会的方法。

参考答案:二、1.(1)ǎo;(2)àn;(3)zhǒng(4)zhì;(5)yǔ;(6)dìng;(7)zhēng;(8)jué;2.①蹩;②蘸;③宛;④悚;⑤讪;⑥玄;⑦褴褛;⑧应;3D,4B;三(一)B;(二)C。

风格高二(10)班李童欧洲的音乐艺术灿烂辉煌,音乐家不胜枚举,但大部分都是追随潮流,谱写当时的“流行歌曲”而已,真正有自己风格的实是少数,而堪称大师的又是廖廖无几。

巴赫是古典音乐艺术的祖师,自学成才,但却摆脱不了宗教的影响:为生计所迫进入教堂写赞美诗暂且不提,单是他的曲子,现在听起来也总有程式化的痕迹。

尤其是“三部创意曲”那一类,初听旋律本不甚美,弹奏就更不容易,得花大力气使两手协调统一,才能突出三条旋律的主线。

乐曲总是一板一眼的,好像一位身着礼服的老琴师在跳四步舞。

他的作品朴实无华,主题略显单调。

可静下心来仔细听听,就会揣摩出那单线条背后的色彩来。

或欢愉,或忧郁,或平和,或恬淡,深沉的情感足以使人忘却对音乐格式的不快,而生出对音乐家伟大灵魂的崇敬。

巴赫,直到其死后400年,那一页页不朽的篇章才从作食品包装纸的命运中解脱出来,而他本人也被贝多芬誉为“音乐的大海”。

莫扎特与贝多芬是师生关系,处于同一时代,又都遭不公的命运,却也不像巴赫一生默默无闻,所以可以放在一起相提并论。

但二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大相径庭,莫扎特,这位六岁登台的神童,在成了名却饱受贫困之苦的一生中所谱写的乐曲与他的经历并不十分一致。

法国的音乐学家曾有过这样的评论:“莫扎特的作品不像他的生活,而像他的灵魂。

”真是这样。

弹奏莫氏的作品,并不能体会到弹贝多芬时的悲苦与激奋,而眼前只有一片明朗,似乎莫扎特的每首曲子都是含着微笑谱成的。

这两位大师,一个看似屈服于命运,实把内心的追求安宁寄托在音乐上;另一个则挺立倔强的身躯,挑战那夜半叩门的神灵。

他们各自形成的独特的风格,堪称古曲音乐的两座丰碑。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音乐可以兴邦,也可以亡国。

”音乐对一个民族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萧邦便是用音乐捍卫国家尊严的典型代表。

他以两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爱国之情。

一种是音乐的主题锋芒毕露,直指入侵者,被誉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另一种是继承和发扬祖国的音乐文化,在作品上保持波兰音乐的特点。

临死之前,他要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波兰,使自己能永远回到祖国。

波兰并不是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仅以几十天就占领了华沙。

但在整个大战中,华沙一直没有停止反抗,远比英法这些大国顽强得多。

我想,这应该是因为波兰拥有众多像萧邦一样的人民吧。

我对于萧邦所代表的波兰人,唯有敬意。

自成风格的音乐大师虽少,却也不能一一道来。

这四位是其中最高水平的代表。

巴赫的博大,莫扎特的纯真,贝多芬的顽强,萧邦的爱国热忱,就像是音乐长河中的四块巨大礁石,在浪花水流的冲撞下屹立不动,记载着音乐发展的旅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