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叶也罢,摸起来全像玻璃。

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

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

未来,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

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

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1953年偶然发现的。

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马林克罗德特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些。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弱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

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种精确的频率振荡。

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来。

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

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的皮肤,阻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

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

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

测试表明,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

比如,当电流频率在400赫兹时,屏幕摸起来像一张纸,而在80赫兹时,则像凹凸不平的皮革。

安徽省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安徽省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试题说明: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的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2.答单项选择题(第Ⅰ卷1— 4、10—12.第Ⅱ卷17--19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所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多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时,必须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失败的英雄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行刺当时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王赢政。

这件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作是一个英雄。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描写了五个刺客: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

比较一下这五个人的功绩,荆轲是刺杀最没有成效的一个:刺秦完全以失败告终,不但一无所获,而且损失惨重,除了自己被杀外,还搭上秦武阳、樊於期的性命,失去了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使燕遭秦的报复。

但是,荆轲却成为这五名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

在《刺客列传》中,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他一个人的篇幅超过了其他四个人的总和。

并且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司马迁又为什么要对荆轲如此偏重呢?因为荆轲比其他四个刺客高出一筹,而那又是因为秦王比其他刺客要谋刺的对象高出一筹。

况且,这个秦王后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王。

两千年来,人们为荆轲失败扼腕叹息,纷纷分析其失败原因。

有人认为是荆轲进咸阳宫失去了帮手;有人认为荆轲剑术不精,武功欠佳,没有刺杀到秦王;还有人认为荆轲有贪生心理,没有在“图穷匕见”的第一瞬间向秦王下手,他想抓活的,给自己生还的希望。

安徽省合肥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安徽省合肥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且用2B铅笔把对应的准考证号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另发的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一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一种说法认为“正岁之首月”,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

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的意思,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

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

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至今。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

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

这是说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

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

”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

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试卷1、命题范围:语文版必修32、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

3、第Ⅰ卷(阅读题70分);第Ⅱ卷(表达题80分)。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教育不妨从成语开始“国学教育”兴起,让国人颇有几分欣慰。

早就有人痛心疾首地说国家早该这样了,现在的孩子都数典忘祖了。

然而,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爱国不分先后,入市不分早晚。

只要是认识到了过失,随时想起来改正都是可喜的,及时的。

下一个问题又出来了,啥叫“国学”?中国的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大海捞针肯定是不行的。

于是乎,有经典说法:从“四书”“五经”开始。

然而,从“五四”以来,孔孟之道已经被批了几次,以“五四”和“文革”最为代表,以“文革”为甚。

经书的权威性被动摇不说,让孩子们读四书五经,就算是白话文翻译版本也令人担忧,这种学法能否持久和见效?换句话说,“国学”精神太庞杂,几乎包罗万象,甚至可以相互矛盾,或者各取所需。

比如“出世”还是“入世”。

再换句话说,文化传统柳暗花明,轨迹迂回迥异,也让人无所适从。

比如,春秋时期的侠客精神,比如荆轲和田横五百士,还有高山流水之类的故事,恐怕离时下的主流价值观渐行渐远。

剑拔弩张、侠肝义胆那一套跑到日本变成武士道了,中国人已经变得唯唯诺诺。

话说起来太长,这里想说的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历史系的学生是一种学法,平民百姓和孩子又是一种学法。

比如,最能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精华的东西,就是成语典故。

一半以上的成语故事来自春秋时期,可见,那个时期的民族智慧是多么辉煌啊!“成语”往往被认为是儿童读物,其实,就其故事的浅显性而言适合儿童,而其中的哲理却属于成人读物。

成语确实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活化石,或者说,子孙后代的处世哲学在成语中早已高瞻远瞩了。

比如“指鹿为马”,如今的下属在领导面前,几乎时刻都要指鹿为马,看领导脸色行事,唯领导马首是瞻。

最经典的两个中国成语如今却最容易被国人所忽略:一个是“井底之蛙”,一个是“五十步笑百步”。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答案】1. D 2. D 3. C
4.①第一段总说,提出乡村振兴需要依靠“新”来助推这一观点;②第二、三、四段分说,分别从打造新农村、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三个角度条分缕析;③第五段总结上文,重申论点,照应开头。
5.①现代社会,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强力推进,乡土中国的宗族等地缘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逐渐解体。②现代社会,传宗接代的思想逐渐淡化,乡土中国强烈的生儿育女观念不再具有重要价值。③现代社会,村庄边界大开,城乡流动加快,乡土中国世代定居的常态被打破。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是法理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社区间的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安徽省合肥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调研试卷

安徽省合肥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调研试卷

安徽省合肥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调研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早在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就提出了“读整本书”的观点。

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当前,“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更是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不断加强对“读整本书”的引领力度。

整本书阅读得到了很多教师的重视,但是有的老师却缺乏语文的学科意识和一定的审视眼光,把语文看作是无所不包的学科,不作边界设定,什么材料都推荐,比如《博物》《清朝十二帝》《世界名画背后的故事》等,而语文的文学名著等读本偏偏被晾在了一边。

显然,《博物》是科学学科该读的,《清朝十二帝》是历史学科该读的,《世界名画背后的故事》是美术学科该读的。

现在的学科分工已经很细,每个学生都应坚持自己的岗位,都应有本学科的整本书阅读。

推荐阅读不是语文老师的“独担之任”,而是每个学科老师的“应尽之责”。

只有各科老师都承担起来,作专而准的整本书荐读、导读,学生的阅读才会完整与丰富,文化素养也才会全面而丰厚。

(摘编自《整本书阅读指导需“三弃三重”》,《中国教育报》2018年6月4日)材料二: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必修课8学分中的1学分固定下来,足见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

然而,怎样理解和践行整本书阅读,目前还处在一种比较盲目的状态。

在教学实际的过程中,存在两种错误的倾向。

一是把整本书阅读混同于单篇课文的教学,占用大量的课内时间进行整本书的解读和探讨。

须知语文教学的课时安排是有限的,不可能腾出很多时间进行整本书阅读,因此,整本书阅读应该课内外相结合,且主要是一种课外阅读。

对于高中生而言,由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被列入学习任务群,因此可以多用一些课时来完成,但也不宜像单篇课文那样进行细化的解读。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

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不仅书法是写字,是一种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睿智的方式,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

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要想,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

孜孜不倦、点滴积累,,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

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

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1.下列在中文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B.不仅仅它是艺术,首先因为书法是中国的文字C.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它不仅仅是艺术D.它首先因为是中国的文字,而不仅仅是艺术2.依次填入文中下划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独步一时薪火相传潜移默化水乳交融B.独一无二薪火相传耳濡目染合而为一C.独步一时生生不息潜移默化合而为一D.独一无二生生不息耳濡目染水乳交融3.文中下划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书法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是一种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睿智的方式。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考试时间:120 分钟满分:120 分)命题学校:第Ⅰ卷阅读题(共 58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

《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

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

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

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并不止于此,还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这是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

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

安徽省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安徽省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考生注意: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请在答题卷上填写好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在非答题区位置作答无效。

第I卷(选择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果诗可以看作一切艺术的核心,那么诗歌的兴衰,可以说明艺术在一个时代的一般命运。

在以往的时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诗人都拥有崇高的地位,甚至被喻为“无冕之王”,尤其是古代中国,简直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则被赋予了“动天地而泣鬼神”、“和四时而育万物”的力量。

现在,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不但诗歌已经被远远地边缘化,文学也已经被宣告即将终结。

以往时代的文学艺术之所以具有恢弘的力量,那是因为它是与天地宇宙共生一体的。

用舍勒的话说:诗人是“最深切地根植于地球和自然的幽深处的人,产生所有自然现象的‘原生的自然’中的人。

”文学的力量亦即人的精神力量,原来是植根于天地自然之中的。

所以,当天地自然蒙受贬抑、伤害、羞辱、遗弃的时候,文学艺术也就失去了它的根本,也就必然衰败枯萎下来。

现代工业社会已经剥夺了人对自然界的直接体验,使人们远离事物的原生态。

正如同曼德所说:“当我们居住于城市中,人与地球的直接体验就无从谈起了。

事实上,所有的体验可以说都是间接的。

……所有植被也被人类的思维所局限、被人类按其品味任意改变;野生动物消失殆尽、多石地带不见了踪影、花开花落的反复循环也不复存在。

甚至连昼夜也无区分。

”这样的生活现实,无论是对于诗歌的创造者还是鉴赏者,都是要命的,因为诗歌已经失去了它的生命之根。

也有人把信息时代的电子艺术、数码艺术看作艺术工程的重建。

曼德则认为重建的已经不是艺术,起码已经不是原来的在我们自己的生命之中生根发芽的文学艺术。

在语言已经严重蜕变的时代,诗人还能有什么回天之力呢?在语言干涸的泥潭中,写诗注定要变得越来越艰难,即使真有不甘失败的诗人,最好的结局恐怕只能是与这个时代的语言同归于尽。

安徽省合肥市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金汤白泥乐槐六校联考试题

安徽省合肥市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金汤白泥乐槐六校联考试题

2019-2020学年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1.B【A表达出民族存亡,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这样一种担当精神;B只是抒发荣归故里的自豪;C表达的国家危难之际,理应奋不顾身、挺身而出的家国情怀;D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等】2.C【A应是“中国人的”,“是生命自觉或家教传承”中“或”应为“和”字;B因果倒置;D表述绝对化】3.B【A偷换概念“将对国的情意”应为“将对家的情意”;C是“伟岸人格承接伟大担当”;D表述范围不当,“是共产党人的生动写照”应为“是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4.A“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错。

5. (1)从内容上,体现了“我”收到了通知书,令“我”和母亲都格外高兴,所以“笑”;但这一分别,将是“我”终身的遗憾,从此不能侍奉在母亲身边,所以“哭”。

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之情。

(2分)(2)在结构上,文章是以回忆式的结构安排的,以幸福的情节开头,以忏悔的情绪结果,而此句正好照应了全文的的结构安排,奠定了感情基调,自然地引出下文叙述,有助于读者对散文情感的把握。

(2分)6.①不善言辞:默默为“我”收拾行李,暗暗垂泪。

②充满母爱:为儿子四处筹钱准备学费。

③忠厚、老实:对祖父的讽刺忍气吞声。

④好强:偷偷去万寿宫拜佛,为了“我”能赶上堂兄而早早让“我”读书、发蒙。

(每点1分)7. A 文言文断句主要还是对句子的理解,句子的核心部位是动词,如“惊”“抗礼”“歌”“去”,抓住每个句子的谓语动词,再辅以语气词标志和结构词标志,对不同选项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8.C项,“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

9.B项,“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有误。

原文“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意思是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

10.(1)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

秦王又进军攻打燕国。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高一年级语文答案1.B【解析】“兴”的最大作用错。

“使读者与作者拥有同样的感动与诗心”并不是“兴的最大作用”,“不过,……这是第一层次”文章并没有表达第一层次是最大作用,根据下文可知,反而另一些层次的理解程度更深,作用更大。

2.D【解析】“对比差异”错。

原文“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可知,东西方文学理论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是类比,不是对比,也没有差异。

3.B【解析】“越背离……越能体现……”的说法错。

文章只是论证了有生命感悟能力的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会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但不等于倒过来也成立。

孔子说的“诗可以兴”,是说从诗歌所表达的本意中读出其他的含意,而不是感动的读者人数众多。

故C错误。

“后一首词写得更有境界。

”错,文章并不是针对作品本身作比较,而是针对读者的层次境界作比较。

读者读出了高境界不代表这首词比其他词写得更有境界。

4.C【解析】A项,文章多用短句;B项,不是对比,而是烘托;D项,浓墨重彩错误,应是淡笔点出。

故选C。

5.①湖中用坝划成许多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所以看起来湖“不大”。

②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水黑而不清,水定而无波,所以“不明”。

③湖中不再是一片清水,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所以“不湖”。

(每点2分,共6分)6.①作者写大明湖“明朗”的秋景是为了与大明湖不大、不明、不湖的春景相对比(或衬托、反衬等),从而更突出了“大明湖之春”衰微破败的现实和自己对这种现状的遗憾、失落之情。

②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作为一名爱国作家,写大明湖之春却“无春”,含蓄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每点3分,共6分。

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7.C【解析】“咸阳”是“西屠”的宾语,因此不能断开,故排除BD;“杀”的宾语是“降王子婴”,故应在“子婴”后断开,排除A.译文:过了几天,项羽率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了秦降王子婴,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不熄灭;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妇女,往东走了。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C 【解析】悼:悲伤2.A 【解析】A.都是动词:“去、到”。

B. 代词:“他们”,代词;代词:“我自己”。

C.表原因:“……的原因”;表凭借:“用来”。

D.介词:“依,随着”;连词:“于是,就”。

3.A 【解析】本语段未体现书序特点。

4.(1)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面对面(与友人)在室内畅谈。

(句意通顺1分,“怀抱”1分,“悟”1分)(2)尚且不能不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慨,更何况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

(句意通顺1分;“犹……况”,关联词1分;“化”1分;“期”1分)(3)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触。

(句意通顺1分,“览者”1分,“斯文”1分)5.A(原句:眷谓崇曰:“显若知之问汝者,丈夫当死节,虽刀剑别割,勿泄也。

”)6.C 【解析】谥号不都是美谥,也有恶谥、平谥。

联系文段,就可以看出“丁”并不是美谥。

7.B 【解析】“他主动献计”错。

8.(1)(梁眷)于是将爱妻及所乘良马托付给穆崇说:“事情如果被发觉,我当用这些来自我证明。

”(“因”、被动句,“自明”各1分,句意2分)(2)在这之前,卫王拓跋仪谋反,穆崇曾参与其事,太祖爱惜他的功劳而替他隐瞒过去。

(“是”、“预”、“秘”各1分,句意2分)9.B 【解析】“时易”为“时节变换的意思”,不是“生活不易”。

10.《归园田居》(其一):所用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等意象,表现了田园生活的简朴自然。

诗人置身其中,体会到的是辞官后归隐田园的淡泊、愉悦的心情。

(意象1分,情感2分)《杂诗》(其二):所用的“落日”“素月”“寒风”“冷枕”,展现的是月下诗人的孤独寂寞。

诗人深夜独自饮酒,彻夜不眠,感叹时光飞逝,壮志未展,满是悲怀。

(意象1分,情感2分)11.(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12.B 【解析】无法看出民不聊生的惨象。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考试说明:1.考查范围:必修 1 和必修 2 第二单元、第三单元2.试卷分值:150 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3.所有答案均要答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

一、文言文阅读(38 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 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夫人之相与.与:交往B.虽趣舍万殊.殊:差别 C.未尝不临文嗟悼.悼:叹息D.不能喻.之于怀喻:明白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A.及其所之.既倦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当其.欣于所遇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以.游目骋怀D.因.寄所托因.左手把秦王之袖3.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本语段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本文是一篇书序。

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本语段体现了书序的特点。

B. 本语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俯”“仰”表示时间过得很快,暗含着人怎样度过短暂一生的深沉问题。

C.作者借“虽趣舍万殊……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几句表达了深沉的感慨:人生一世虽各有所好,但终会随着时间和心境的变化而变化。

安徽省合肥市金汤白泥乐槐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金汤白泥乐槐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庐巢六校联盟段考1高一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是游子的心灵港湾,是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然而古往今来,少小离家建功立业,几乎成为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

人生选择与内心情感逆向行驶,并非是因为不眷顾家园亲情,而在于炽烈情怀早已从乡土走向家国。

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

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

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

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

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

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古人的宏愿,亦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

在传承优良家风中筑牢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正家风、齐家规中砥砺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在履行家庭义务中知晓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藏的时代课题。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

”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20 分钟满分:120 分)命题学校:第Ⅰ卷阅读题(共58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

《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

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

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

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并不止于此,还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这是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

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

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

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

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

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既包括见物象而感兴又涵盖因事象而引起感动。

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最大作用是使读者拥有与作者同样的感动与诗心。

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这属于孔子所说“诗可以兴”的感动。

王国维“成大事业大学问”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兴”的重要作用。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从作者和读者两方面论述古代诗歌中“兴”的作用。

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②-⑤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

文章既援引孔子的经典诗论,又举《诗经》及唐宋诗词的实例,论证丰富有力。

文章通过对比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差异,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表现出读者是具有生命感悟能力的。

子贡能够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

文章引孔子的“诗可以兴”证明诗不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更能感动无数读者。

陆游的《钗头凤》和晏殊的《蝶恋花》相比,后一首词写得更有感发力,更有境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 题。

大明湖之春① 老舍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

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三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黑得可怕。

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

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

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

“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

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

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

艇行沟内,如穿高粱地,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

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

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

所以,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

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

假若能把“地”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

这个,也许一时做不到。

不过,即使做不到这一步,就现状而言,它还应当算作名胜。

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

千佛山满可以不算数儿,配作个名胜与否简直没多大关系。

因为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

水,可太难找了。

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还非有个湖不可。

泉,池,河,湖,四者俱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

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这个湖是少不得的。

设若我游湖时,只见沟而不见湖,请到高处去看看吧,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则见城北灰绿的一片——大明湖;城外,华鹊二山夹着弯弯的一道灰亮光儿——黄河。

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

况且,湖景若无可观,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

懂得什么叫作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多吧,游过苏州的往往只记得此地的点心,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叨那里龙井茶,藕粉与莼菜什么的,吃到肚子里的也许比一过眼的美景更容易记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

不论怎么说吧,这些东西既都是水产,多少总带着些南国风味;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我写过一本小说──《大明湖》②──在“一·二八”与商务印书馆一同被火烧掉了。

记得我描写过一段大明湖的秋景,词句全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是什么什么秋。

桑子中先生给我画过一张油画,也画的是大明湖之秋,现在还在我的屋中挂着。

我写的他画的,都是大明湖,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这里大概有点意思。

对了,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

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

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

“庄稼”已都收了,湖显着大了许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

不仅是湖宽水净,显着明美,抬头向南看半黄的千佛山就在面前,开元寺那边的“橛子”──大概是塔吧──静静的立在山头上。

往北看,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还生着短短的绿叶。

往南往北,往东往西,看吧,处处空阔明朗,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到这时候;我们真得到个“明”字了。

桑先生那张画便是在北城墙上面的,湖边只有几株秋柳,湖中只有一只游艇,水作灰蓝色,柳叶儿半黄。

湖外,他画上了千佛山;湖光山色,联成一幅秋图,明朗,素净,柳梢上似乎吹着点不大能觉出来的微风。

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注释:①本文创作于1937 年 3 月,老舍先生此时客居济南。

②《大明湖》:小说,揭露了1928 年“五三惨案”中日军侵华暴行。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老舍先生的大明湖之春,行文腾挪有致,景致诗情画意,语言生动幽默,多用长句,长短句相间,清新自然。

文章描写大明湖秋天景色时,穿插了桑子中先生的油画以作对比,相得益彰,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C.文中作者回忆了小说《大明湖》在“一·二八”事变中毁于日军炮火之下,平淡的叙述中包含了惋惜和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

D.作者写景注重细节。

如“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浓墨重彩,境界立现。

为什么作者说春天的大明湖“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6 分)老舍先生为了写大明湖之春,用了大量篇幅描绘大明湖的秋景,有人说这是作者有意为之,蕴含了他深沉的感情。

结合全文,联系时代背景,谈一谈你的理解。

(6 分)三、古诗文阅读(28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 题。

(19 分)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秦二世三年,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

战少利,陈馀复请兵。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人或说项王:“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