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与熊希龄及近代湘西边地士绅文化传统
熊希龄此君一出天下暖阅读练习及答案
熊希龄此君一出天下暖阅读练习及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熊希龄此君一出天下暖阅读练习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民国政府、著名慈善家熊希龄先生,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此君一出天下暖"。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熊希龄此君一出天下暖》阅读材料①湖南凤...民国政府、著名慈善家熊希龄先生,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此君一出天下暖"。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熊希龄此君一出天下暖》阅读材料①湖南凤凰,人杰地灵。
但在已故的凤凰名人中,似乎只有沈从文独享身后哀荣,很多游客游凤凰,往往是冲着沈从文而去,这些人想看看沈从文的"边城",包括体验一下 "翠翠"在边城的日子。
其实,出自凤凰的名人除沈从文外,还有有"熊凤凰"之称的熊希龄,他俩同为逊清末年中国社会的两大名人。
遗憾的是,像熊希龄这样的中国人的脊梁,恐怕早已淹没在对"旅游旺季"的追捧之中了。
②熊希龄(1870—1937年),字秉三,湖南省凤凰县人。
"湖南神童"熊希龄二十二岁点翰林,二十四岁高中二甲进士并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与中国近代史上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南通张謇同榜进士,并与张同入翰林院。
熊希龄35岁时作为清朝五大臣之一考察欧美宪政,40岁出任民国财政部长。
熊希龄晚年皈依佛门,法号妙通,亦自署"双清居士"。
③熊希龄天资颖悟,弱冠之年便誉满三湘,高中乡试时,主考官给他的评语是:"边楚蛮荒,前无古人,才华之高,乃三湘有为之士"。
表面看熊希龄风光无限,实则仕途多阻。
1896年8月熊希龄因病滞留衡阳,未得进京陛见,这病得的真及时,否则这位维新人士、康梁同党就成戊戌七君子了。
④1913年7月,熊希龄因"懂经济"而成为民国政府兼财政总长。
1917年,华北大水灾,熊希龄动员成立"京畿水灾筹赈联合会",这次赈灾共计募集到棉衣裤148601件;被单、夹衣裤82400件(折合约20余万元);善现款929900余元,另有中钞与公债等30余万元。
沈从文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 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沈从文——《边城》
生平及作品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生于湘西凤凰 县,具有苗、汉、土家族的混合血统。高小毕业14 岁从军,先后当过卫兵、班长、司书、文件收发员、 书记。1923年,他到北京,求学不成,便发愤写作。 开始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小说月报》 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其中徐志摩对他的帮助比较 大。1928年,沈从文与胡也频、丁玲相继来到上海, 共同创办《红黑》杂志。1929年,沈从文到上海中 国公学任教。1930年下半年,武汉大学任教,1931 年他到青岛大学任教。1933年他接任天津《大公报》 文艺副刊主编。1939年-1947年,西南联大任教。 1947-1949年,北京大学任教。1950年-1978年,历 史博物馆研究文物。1978-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实际上从1950年就 停止了。主要研究文物和服饰,其中《中国古代服 饰研究》具有开创性。
沈从文的作品
《 八骏图 》 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部以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的都市题材小说,首次出版 于1935年。
《八骏图》里的“八骏”,指的是八位教授,他们有的是物理学家,有的是生物学 家、哲学家、史学家、西洋文学史专家等,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的群 像。
小说通过达士现实的视角,用饱含嘲讽的笔触塑造了喜欢读艳体诗文的教授甲、在 海滩上偷窥泳装美女的教授乙、意淫自己内侄女的教授丙、有虐待倾向的教授丁、 认为女人是古怪生物的教授戊等人物,通过对这些知识分子扭曲的性心理的刻画, 揭示了他们道德观的虚伪性,深刻地反思了当时知识分子畸形人格形成的原因。
边地湘西的歌者-沈从文
1955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当讲解员
• 新中国成立 后曾在历史博物 馆为展品写标签 ,后从事文物研 究,出版有《中 国古代服饰研究 》等著作。
青岛的沈从文故居
二.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 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 个。
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 及其他》、《神巫之爱》等。
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 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 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 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 《如蕤(rui)集》《从文小说习作选》 《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 《黑凤集》等 。
一类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通过都市生 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有
《绅士的太太》 《八骏图》《自杀》《来 客》等。
湘西:自然人性样本
沈从文以巨大的热情 展示了一个自然人性 的“湘西世界”,并 以此作为病态都市世 界的具体对立参照物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 看,地域生态环境对 文化个性的形成具有 举足轻重的作用。
• 1922年受五四余波之影响,只身 离开湘西来到北京,升学未成便 开始学习写作。
• 1924年底开始陆续在《晨报副镌 》、《现代评论》、《小说月报 》上发表创作,并曾与胡也频一 起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 艺》周刊。
• 1928年在上海与胡也频、丁玲合 编文学刊物《红黑》。
30年代的沈从文
• 1930年起,先后 在武汉大学、青岛 大学任教。1933年 返回北京,9月接编 《大公报·文艺副 刊》,并主持《大 公报》文艺奖,有 力地扩大了京派的 影响。
边地湘西的歌者
——沈从文
一.沈从文生平简介 二.文学创作 三.代表作《边城》 四.其它文学作品 五. 文学影响及评价
沈从文和张昭和
评价沈从文的湘西和都市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
评价沈从文的湘西和都市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沈先生在《边城》的题记里说到:"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具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
但因此一来,这作品或者便不免成为一种无益之业了。
"显然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写作处在当时文艺创作的边缘。
在现代文学史上无疑沈先生是一个边缘作家,他的创作与中国"五四"以来的主流文学大相异趣。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明显的激烈的社会政治斗争,看不到人民抗争的愤激,这并不是说他没有写这些,而是他很高明的让这些东西潜存在广阔的人性描写之下了。
可以肯定的是沈先生不是在某种意识形态的指导下进行创作的,他要写的是"更具人性,更近人情",他做的就是文学应该做的事,而且我认为只有人性充溢的作品才最具有最深广的接受效果,才会有丰富多采的接受效果史沈先生用一支从容的笔为我们描绘了绚丽的湘西风情,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很鲜明的,是一片净土。
何立伟说:"他(沈从文)用一支洞箫吹奏了这样一个微雨的夜",(何立伟《洞箫的悲悯与美》)这是何立伟对沈从文《柏子》的评价。
不仅如此,我认为他对所有湘西风情的描绘都是"悲悯的洞箫吹奏了一个个微雨的夜。
"在《边城》中,在这个微雨的夜里,洞箫吹出了情窦初开的翠翠,朴实而有点狡猾的老船夫,忠厚热情的船总顺顺,古道热肠的杨马兵,船总的两个儿子,他们是湘西众多人物中的一群,他们又是众多湘西人物的影子,。
清新的湘西民俗是他们活动的背景音乐,但这音乐不常变,而他们人世的东西却在随着白河的流水在流,随着沈先生的笔调在跌宕起伏。
《边城》的开篇,沈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湘西的画面,它很让人心动。
在他缓缓的笔下渐渐的流了出来,却很平淡,但那些是他生活了多年的土地,在他笔下孕育了激烈的情感,而这情感却始终笼罩在他特有的诗意的柔情下面。
终于在接着的故事的叙述中奔泄了出来,他可能感觉不到,因为他的笔调笼罩了他对那些人和事的同情。
艰难的抉择
艰难的抉择--沈从文退出文坛的前前后后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内地学术沉寂之时,香港和日本、美国等海外的沈从文研究一直小说排行榜”,海外都一律将沈从文排在位于鲁迅之后的中国最杰出的小说家及文学大师的行列。
然而,这样一位大师对于中国文学作品的贡献,仅仅表现在现代文学这一段。
他没有像其他的老作家那样继续从事创作,而是在建国前夕突然停止了他在文学天空的翱翔,永远地退出了文坛,这是为什么?在他折断翅膀的前前后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永远的湘西从时间上看,沈从文的确从建国前夕便退出了文坛。
但倘若仔细研究一下他的创作道路和他的心路历程就不难发现,沈从文其实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势头正旺盛的时候,就曾经出现过思想的消沉和低落。
原因是他的作品内容与当时的时代主潮距离较远,他的“美在生命”的主张也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这样就不断地受到批评和攻击,他因此感到“寂寞”和“苦闷”。
这种情绪始终伴随着他。
沈从文基本上是一个沉醉于诗情的作家。
一条绵长千里的湘西水,维系着他的审美理想和人生寄托。
凤凰古城的风土人情,那挥之不去的遥远回忆,承载着他的作品主题,呼唤着他的全部情思。
他是一位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追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而都市题材的上流社会的“人性的扭曲”,也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
正是这独特的价值尺度,构成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从而写出《边城》、《湘西》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这种作品从美学的、历史的原则出发,远离政治,超越时空,具有永恒的审美价值。
然而这样做却带来一个问题:当许多人都致力于描绘历史运动和人民苦难等具体明确的社会现象的时候,沈从文却在那里起劲地企图表现个人的情绪。
你可以责备他这做法不合时宜,但却不能否认,那种朦胧的情绪正是他创作的出发点。
沈从文与熊希龄及近代湘西边地士绅文化传统
沈从文与熊希龄及近代湘西边地士绅文化传统作者:罗维来源:《云梦学刊》 2014年第5期罗维(湖南警察学院,湖南长沙 410138)摘要:作为湘西边地的近代文化精英,熊希龄和沈从文都是务实求真、勇于探索的湖湘文化朴素精神之代表。
这两个湘西凤凰人有着颇有意味的历史交集,一方面熊希龄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和影响了沈从文的人生选择和文学道路,另一方面沈从文对于熊希龄所代表的士绅文化传统有一个认知的嬗变过程,从湘西时期的逃离到北漂时期的排斥,再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的重新审视。
沈从文与熊希龄的历史交集反映了近代社会转型时期湘西边地文化精英们向外探求和突围的艰辛历史轨迹。
关键词:边地;近代转型;沈从文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14)05-0097-05收稿日期:2014-03-20作者简介:罗维(1974- ),女,湖南长沙人,湖南警察学院副教授,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近代湘西历史文化。
沈从文与曾担任民国总理的熊希龄同为湘西凤凰人,熊希龄(1870-1937)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政治家和杰出的慈善家,沈从文(1902-1988)则成为了闻名世界的现代作家。
这两个湘西凤凰人有着颇有意味的历史交集,而这一历史交集或多或少促成和影响了沈从文的人生选择和文学道路,同时也反映了近代以来湘西边地文化精英们向外探求和突围的艰辛历史轨迹。
一、沈从文与熊希龄的亲戚关系反映了清末民初湘西边地军人—士绅大族之间的利益结盟处于历史转型前期的清末民初乡村社会,地方上士绅大族在社会政治中的作用仍然举足轻重,官府不能离绅士而有为,绅士不能离官府而治民,而且前者所代表的政治权威和后者所代表的社会权威相通相需,殊途同归。
①而凤凰县这个有着浓厚筸军文化传统的湘西重镇情况又稍有不同。
1795年,湘黔边境苗民发动反清武装起义,清廷调兵平乱后,为了巩固其统治,采行凤凰厅同知傅鼐的奏请,从1796年开始,在凤凰全境推行屯政,设屯养兵,因凤凰原名镇筸,故称这支军队为筸军。
沈从文反映湘西生活的作品
沈从文反映湘西生活的作品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沈从文是湘西一位著名的作家,其作品广泛反映了湘西独特的生活风貌和文化。
他通过作品描绘了湘西的山川风物、民风民俗、风土人情,为读者展现了湘西的真实面貌。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湘西的山峦叠嶂、翠竹掩映、溪水潺潺成为了常见的景观。
在《边城》中,沈从文通过对湘西山水的描写,展现了湘西的神秘和宁静。
他用文字描绘了湘西的山中村落,山间的云雾缭绕,让读者仿佛置身感受着湘西的山水之美。
除了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沈从文的作品还深入刻画了湘西人民的生活。
他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和心灵世界。
在《边城》中,女主人公荷叶的坚韧与柔情、沉静与深情深深地触动着读者。
而在《湘西杂记》中,沈从文以饱满的笔触描绘了湘西人民的坚韧、善良和乡愁。
沈从文的作品中不仅反映了湘西的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还融入了对湘西文化的深刻理解。
他借助作品揭示了湘西人民的情感世界和生活态度,传递了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在《湘西杂记》中,他对湘西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进行了深入挖掘,呈现了湘西独特的文化氛围。
沈从文的作品是湘西的一面镜子,透过他的笔触,读者可以看到湘西的风土人情、生活百态和文化传统。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杰作,更是湘西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述和深刻的思考,沈从文让湘西的生活风貌得以永恒,让湘西的文化得以传承。
沈从文通过自己的作品,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湘西的生活和文化。
他的作品广泛受到读者的喜爱和赞誉,成为湘西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沈从文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更是一位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湘西人。
他的作品将湘西的美丽与深情展现在世人面前,为湘西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和喜爱。
愿沈从文的作品继续闪耀湘西的文学之光,让湘西的风土人情永远留存于世。
第二篇示例:沈从文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细腻的笔触闻名于世。
而他的作品中,尤以描写湘西生活的作品最为出色和引人注目。
高中语文边城的知识点
高中语文边城的知识点《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34年。
该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边城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语文边城的知识一、作家作品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有汉苗土家血统。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文学作品:一生共出版《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二、创作风格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三、《边城》的内容精要《边城》叙述了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一个山水如画的古渡头,住着一户独门独院人家,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外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
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文化内涵分析
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文化内涵分析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将湘西文化作为创作背景,在整篇小说中都蕴含着深沉的湘西文化情节,具有深厚文化意蕴。
在我们对《边城》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要结合老师的指导从湘西文化入手,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解析,进而形成对《边城》文化意蕴的深刻认识。
本文对笔者个人阅读感受进行了分析,并简要解析了《边城》的文化内涵,希望能够与大家共同学习和交流。
标签:沈从文《边城》文化内涵沈从文先生是我国现当代著名小说家,《边城》是其代表作之一,在小说中主要讲述了简单而美丽的故事。
在《边城》小说中,沈从文先生从川湘边界地区湘西小山城的生活入手,描绘了老船夫孙女翠翠以及当地青年天保和傩送的故事。
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最终不敌命运捉弄,故事没有圆满的结局,读者只能与翠翠感伤的等待着无法预测的明天。
在沈从文先生笔下,生动的描写了湘西边城地区人性美和人情美,并且传神的刻画了当地的秀丽景色和丰富的风俗习惯,我们在阅读边城的过程中,能够从中深切的感受到优美、健康而又与人性相吻合的特殊人生形式,边城中的世界实际上是沈从文先生构筑的理想世界,在其中隐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值得进行深入的解析。
一、从湘西乡土风俗中看沈从文自然文化选择在对沈从文笔下《边城》小说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其中回归田园自然风光的追求,是一种对人生理想和文化追求的呈现,在沈从文先生的创作过程中,其主要将人性作为小说的核心,在小说中将人性的和谐和解放充分的展现出来,并且将个性思想和人道主义思想作为衡量小说主人公价值观念的尺度。
将小说《边城》作为研究对象,在阅读《边城》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文化思想。
沈从文在小说的创作方面所提出的自然文化理念能够通过两个句子进行概括,即非议都市生活而歌颂乡野生活,宣扬卑贱的生活而抑制豪绅的生活,其中乡野生活和卑贱的生活都是最原始的自然文化状态。
在沈从文先生所组织开展的小说创作活动中,都市生活中的底层人在生活的压力下扭曲了灵魂,上层人也逐渐变得虚伪、腐败,都市生活中普遍存在道德败坏的情况,生命的力量在都市中日渐弱化[1]。
论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民俗文化
引言纵观20 世纪的中国文学界,沈从文无疑是很闪亮也很独特的。
作者用充满灵性与诗意的语言为世人勾画出一幅至纯至美的湘西民俗风情画。
湘西独特的地理位置,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实勤劳的人民的影响成就了沈从文特殊的个性气质,他自称为“乡下人”,“依恋于对‘乡下人’生活的体认和再现,从而使之成为湘西生活的自觉的叙述者。
”沈从文的小说和湘西民俗文化关系密切,湘西民俗是沈从文创作源泉。
他的小说中有大量的关于湘西特有的节目,奇异的地方风俗,神秘而古老的巫楚神话传说的描述,带有极其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风情,通过描写这些独特的湘西文化表达对自然的生命形式、原始人性的赞美和作家对民族意识及人物心态的深刻关注。
同时在这一系列的小说中,他以一种热忱和抨击的态度对民族的劣根性(这种劣根性又多与民俗中的陋俗相连)“作了一种善意的记录”(《沈从文文集》十二卷P86 花城出版社),在他的追寻与探索中虽不无悲凉的气氛,伴随着严峻的民族危机感,同时也表现了“故事在写实中依旧浸透一种抒情幻想成分”。
这也正是他的湘西小说中民俗特色的风格。
每每人们读后,犹如一杯醇酒,总是使你不断地去思索、回味。
本文试图通过对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中的几类突出民俗的探讨来展示湘西人民自然、健康的生命力,从而引起我们对湘西民俗传承的重视和自我发展的反思。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生动具体地描绘了湘西六类突出的民风民俗:婚恋民俗、巫楚文化、民居文化、丧葬民俗、节日民俗和湘西山歌,构成了一幅至纯至美的湘西民俗风情画。
一、婚恋民俗正如沈从文所言,湘西原是“被历史所遗忘”的角落。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以后,湘西仍停留在原始或半原始状态,当然这里的风俗习惯也就仍然滞留在原始的落后状态,作为民俗现象之一的婚俗就不能不浸染上这历史的痕迹,因而影响到男女青年的婚姻问题。
一方面婚俗中的陋俗导致了许许多多的婚姻悲剧。
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原始或半原始状态,湘西的婚俗里同样也有着自然淳朴的气息,也造就了许多天真烂漫的爱情佳话。
沈从文《边城》细读
沈从文《边城》细读作者:金理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年第09期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地处湘、川、鄂、黔四省交界,又是苗、侗、土家等少数民族聚居之所。
1923年,他带着湘西明秀山水铸就的自然灵性和少数民族血统中积淀的沉痛隐忧的独特气质,只身来到北京。
手上没有文凭,囊中空空如洗,生活的困窘以及都市人自以为是的优越感,无不让沈从文体会到一种深刻的心理压力和被排斥感。
这一心理压力和被排斥感一方面促使他对都市人的性情、趣味进行猛烈抨击,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反作用,越是被排斥,越是想进入,他非常羡慕、渴望进入现代社会和文坛主流。
城市对他的轻慢更激起他向别处寻找精神支柱的冲动,而正是在湘西的民间天地中,他发现了迥然有异而又足以与都市价值标准相抗衡的精神支柱。
“我实在是个乡下人。
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
他对一切事照例十分认真,似乎太认真了,这认真处某一时就不免成为…傻头傻脑‟”(《代序》)。
这样执拗的身份认同,主要正是源于以乡土对抗都市的隐秘心理。
从这一心理动因出发,他在创作中着力渲染湘西农村的血性、野蛮,来刺激、冲击城里人生命力的萎缩和人性的伪饰。
1923年,这个在特殊的地理、历史和现实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人,闯荡进了北京。
第二年,沈从文开始发表作品,1927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蜜柑》。
1932年,时在青岛大学教书的沈从文利用暑假写出了《从文自传》,这一年他刚过三十岁。
这部作品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本身即是优秀的散文,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超越文学的意义:借助自传的写作,沈从文从过去的经验中重新“发现”了使自我区别于他人的特别因素,通过对纷繁经验的重新组织和叙述,这个自我的形成和特质就变得显豁和明朗起来。
《从文自传》沿途追索自己生命的来历,完成自我的确认;而这样一个自我的确立,为已经可以触摸到的未来作好了准备。
浅析《边城》中的风土人情
浅析《边城》中纯朴的乡土人情发表于1934年的《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边地纯朴的风土人情:借助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体现了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和农村的纯朴。
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这片土地是从未受到过儒家道德传统影响的桃园之地,也从未受到过工业文明的污染。
在这里没有以强凌弱的现象,于是年迈的祖父与年幼的翠翠平静地生活在这片安静的土地上;这里没有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由于唱歌比不上弟弟,憨厚的天保大老黯然退出了与弟弟“争夺”翠翠的竞争;这里充满了浪漫的气息,青年男女完全可以抛开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抛开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紧身束缚,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在边城中,到处洋溢着纯朴的乡土人情的气息。
安静的边城土地上没有以强凌弱的现象,于是年迈的祖父与年幼的翠翠能够平静地生活。
“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白塔下的那个老人。
活了七十年……”,“女孩子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很秘密的背着那忠厚爸爸发生了暧昧关系。
有了小孩子后,这屯戍军士便想约了她一同向下游逃去。
……军人见她无远走勇气自己也不便毁去作军人的名誉,就心想:一同去生既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当无人可以阻拦,首先服了毒。
女的却关心腹中的一块肉……待到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在那安静的边城里,祖父和翠翠是一个极弱的群体。
但是他们能安然无恙地,平平安安地生活着,在屋前塔下种一块小小的地,靠着一小点渡船的收入,这样就给了他们一个安乐的生活环境。
这是一种农业文明的体现,一种美好的乡土文化的传承,一种特色的乡土文化的赞扬。
正因为有这种纯朴的思想和世界,他们能快乐的生活着。
安静的边城土地上没有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
天保大老,对翠翠的爱是深刻的,是真诚的,他想尽办法去争取翠翠,又是走车路,又走马路。
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融合
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融合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融合《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融合。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融合〔摘要〕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的小说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
本文以两个分论点:一是湘西的淳朴风情造就了《边城》,二是理想的建筑——“人性”美。
阐述沈从文的《边城》中风情美与人性美的融合。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风情美融合一、关于文本的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二、论述小说《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融合A.湘西的淳朴风情造就了《边城》开头第二段:“小溪流下去,绕山咀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明丽的图画。
故事就在这样纯净的环境中展开,又怎能让它不美呢?湘西是一个既美丽又梦幻的地方,就如同是许多年前、不知是初夏还是早春的一天、从湿漉漉的小巷中走向河边的那位梳着又黑又粗长辫子的清纯少女。
所以,沈从文理解的湘西、亦或是他心灵深处的湘西,永远是那个穿着碎花布上衣晃动着渐渐远去的鲜活背影。
凤凰,曾被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称为是中国两个最美的小城中的一个。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化与“当代”发展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化与“当代”发展作者:章罗生来源:《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第06期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文学艺术等方面,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以此为标准衡量,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纪实文学,在“转化”与“发展”方面成就卓著,但在“创造性”与“创新性”方面还有一定提升空间。
这一点,从彭学明、刘克邦、范诚等湖南“沈从文传人”群体中可清楚看到。
具体而言,他们在以下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沈从文的传统:一是对故乡的深情挚爱与执着抒写,二是题材内容的全面与系统,三是人物描写的鲜明与人性揭示的深刻,四是民族风情、乡土特色与哲理抒情的有机融合。
但还应在思想深度、宏大叙事与批判假丑恶等方面进一步“超越”。
关键词:纪实创作;“沈从文传人”群体;现代转化;当代发展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3)06-0093-08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文学艺术等方面,我们不但要坚持“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而且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这不但给我们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而且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那么,如何理解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此为标准来衡量中国当代文学,我们有哪些差距,应如何与时俱进、加快发展步伐?笔者认为,我们在“转化”与“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创造性”与“创新性”方面步子不大、力度不够。
就纪实创作而言,其发展速度、创作数量与风格形式,尤其是在反映社会现实、弘扬时代精神与再现中国形象等方面,它远远走在“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前面。
但以新的时代要求与更高标准来衡量,就会发现:它虽群星灿烂、名家荟萃、流派纷呈、佳作如云,但也参差不齐,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以湖南的纪实创作为例,其总体成就虽不如京津冀、江浙、山东等省市,但在以毛泽东等为题材中心的红色文学创作方面,却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在全国独树一帜。
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不但其“问题—改革”创作等后来居上,而且还形成了新的“沈从文传人”群体。
沈从文与湘西题字
14沈从文与湘西题字◆范诚(长沙)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专家。
同时,他还是一个书法家,他的章草和蝇头小楷写得特别漂亮,很见功力,俨然一位书法大家的字。
但他非常低调,极少题字,所以题字不多。
下面就他湘西的一些题字,做一些介绍。
凤凰的几处题字凤凰古城是沈从文的故乡,沈从文自幼在凤凰生活到十四五岁,然后从军外出,期间多次返回凤凰,因而对凤凰很有感情。
但他对凤凰的题字不多,有些还是不得已而为之。
凤凰的南华山下,有一所百年名校——文昌阁小学。
这是凤凰县第一所新式学堂,也是沈从文的母校。
校园内有一个藏书楼,门上挂着一块“藏书楼”的木匾,是沈从文先生亲笔题写的。
1982年5月,沈从文最后一次回故乡凤凰探亲。
这次是在黄永玉、黄苗子夫妇等陪同下回来的。
当时沈老已八十高龄,特意参观了母校,心里非常高兴。
沈老返回北京后,对故乡的事物情牵梦绕,总想为母校出点力,做点事。
这年12月,《沈从文文集》由花城出版社和香港三联书店联合出版,共得版税9700多元。
他在此基础上再加平时积蓄,补足一万元,整数捐给母校,并给校长写了一封信。
后来,学校用这笔钱盖了一座藏书楼,准备命名为“从文藏书楼”,来信请他题字。
他知道后,赶紧回信说:“绝不能以我的名字命名,这与我希望的完全不同,就叫‘藏书楼’吧!”他只题写了“藏书楼”三字寄回去。
后来,“藏书楼”三字深深地镌刻在藏书楼的木匾上。
在凤凰,还有一种说法。
有一年,文昌阁小学想请沈老题写校名,沈老沉思一会说:“我的老师田名瑜先生还健在,他的字写得比我好,应该请他写。
”便推辞了。
田名瑜是沈从文的老师,也是文昌阁小学走出去的诗人、学者和书法家,早年加入南社,解放后任国务院文史研究馆馆员,是“湘西老一辈人的道德学问精神代表”(黄永玉语)。
沈老的推让,既表示对老师的尊重,也是沈老一贯谦虚为人的风范。
现在文昌阁小学的校名,是后来请同是该校的学生黄永玉题写的。
凤凰县山江镇,有一个苗族博沈从文为文昌阁小学题的“藏书楼”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艺术中国 2022 / 3大 家15物馆,馆名系沈从文先生亲笔题写。
湘西凤凰古城沈从文故居
湘西凤凰古城沈从文故居沈从文是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文物考古专家。
他的一生著述丰富,影响深远,是从湘西偏僻地区走出一位乡土气息浓厚的传奇人物。
4月5日上午,我们在凤凰古城参观过熊希龄故居,再去寻访沈从文故居。
经店铺营业员的指点,终于在中营街找到了沈从文故居。
那是一幢湘西民居风格的建筑,二进平房,头进为三间青砖瓦房,中间一间装有通间板门,门楣挂着一块“沈从文故居”横匾,大门两侧各立有一块石碑,一块碑上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沈从文故居”,另一块碑上刻的是《沈从文故居简介》:沈从文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故居位于凤凰古城中营街24号,房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沈从文在此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
故居为一幢四合院式的平房建筑,占地面积411平方米,平面布局为二进。
室内装饰十分考究,是南方宅院的代表建筑。
走进大门,屏风上挂着一块木板,黑色木板上用金粉写着一篇《沈从文先生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
祖母刘氏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的身上流淌着湘西多个民族的血液。
沈从文4岁识字,6岁上私塾,15岁时参加土著部队,行迹遍及沅水流域,20岁时﹙1922年﹚离开湘西闯入北京,一面学习,一面开始文学创作。
1925年在北京香山慈幼院图书馆当办事员,以后辗转于青岛、上海、武汉、北京、昆明等地从事文学创作或执教于多所大学。
1933年9月9日与张兆和女士结婚。
一生著有9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行散记》《从文自传》是他的代表作品。
他的大部分文学作品以湘西苗族的生活为蓝本,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沈从文曾两度参选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我国上个世纪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一位文学家。
沈从文晚年从事历史文物研究,发表过多篇文物专著,他以十多年心血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
沈从文先生从边城走向了世界,为祖国为民族争得了荣誉。
寻找沈从文笔下的凤凰
2012.11人总有一处一直想去而一直没去的地方,若是时间隔得很久了,便可称之为梦想。
我总有很多想要去的地方,对我来讲,湘西的凤凰便是其中一处。
我是一个在湖南求学的白族学子,是大学文学课让我重新认识了自称为“乡下人”的文坛巨匠沈从文先生以及他笔下那个动人而美丽的湘西凤凰,许多年前第一次读《边城》时,就已经被触动,随着阅读的增加,渐渐地被他笔下的湘西所吸引,似乎走进了他的作品深处,对于我而言,凤凰是沈从文的凤凰,深深地流淌在他的血液里。
凤凰在很多的人心中必定是一个遥远的美梦,而比这梦更加迷人的是沈从文的文字,那些像露珠一样透明清澈的文字把无数读者的心洗刷得干净透明,也把他们带到了一个令沈从文大半辈子为之魂牵梦绕的故乡凤凰。
我曾经在沈先生的文字中无数次想过它的样子,总是希望能够亲临凤凰,感受这些动人的文字。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群朋友邀约下,我们便从长沙出发到达吉首,然后转乘汽车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凤凰古城,来到了翠翠的家乡,沈先生的故乡,这座被称作中国最美丽的●李婧文学·散文空间. All Rights Reserved.2012.11DALI 小城,也是沈先生为之歌唱了一辈子的地方时,心中不免万分欢喜。
都说凤凰是水做的,一点也不假,来到凤凰时,正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雨中的凤凰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当我走进凤凰古城,沱江宛若一条翠绿的腰带穿城而过,岸边一幢幢富有浓郁土家族风韵的吊脚楼倒映在沱江上,水中有画,岸上有景,沿着沱江漫步,远处的山,云雾缭绕;近处的山,秀丽精致,不禁被群山环抱的凤凰古典秀美的景致吸引,这样的美景或许只有在唐诗宋词或水墨画中才寻得见。
我只是千千万万远道而来的游客之一,来到凤凰,多半是为了沈从文,为着《边城》里的翠翠而来,为着这沱江和古旧的吊脚楼而来。
凤凰的美,多半是这些自然的风光,沈从文的凤凰最美的便是风景,这是一个世外桃源,是人间仙境。
我身临其境,果真如此,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如诗如画,美不胜收,它们丝毫没有经过人工的雕琢,纯属大自然的产物。
"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拒绝熊希龄"施恩"逸事
"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拒绝熊希龄"施恩"逸事
马涛
【期刊名称】《档案天地》
【年(卷),期】2011(000)011
【摘要】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与曾任民国总理的熊希龄都是从湖南凤凰走出去的
人杰.并且他们有着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
熊希龄的幼弟熊燕龄是沈从文的嫡亲姨父。
也是著名画家黄永玉的姑父:沈从文的大姐沈岳鑫嫁给了熊希龄的外甥田真一:湘西镇守使田应诏的胞妹田应弼差点嫁给了沈从文的父亲.
【总页数】5页(P32-35,43)
【作者】马涛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沈从文:从图书馆走出来的文学大师
2.乡土大师的乡土情——鲁迅与沈从文乡土
文学作品浅析3.也谈"大师的批评"——论沈从文文学批评的局限4."大师的批评"
之另一面——论沈从文文学批评的局限性5.沈从文:从图书馆走出来的文学大师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势力网络 , 求 得个 人 的 自由和独 立 , 也 许 构 成 了
沈 从文 从边 地一 隅 向外探求 的动力 之一 。 1 9 8 0年 , 美 国学者 金介甫 在北京访 问沈从 文时 曾问他 : “ 您 为
傅 鼐 的奏请 ,从 1 7 9 6年 开始 。在 凤 凰全 境 推行 屯
政, 设 屯养 兵 , 因凤 凰原 名 镇 箪 , 故 称 这支 军 队 为箪
、
沈从 文 与熊 希龄 的 亲戚 关 系反 映 了清 末 民
初 湘 西 边 地 军 人 一 士 绅 大 族 之 间 的 利 益 结 盟
田、 熊、 沈 三个 家族 通过 婚 姻结 成一 体 , 在凤 凰 地方
上形 成 了士绅 阶层 的势力 结盟 。对 此 , 沈从 文 晚年 曾表 示 : “ 不 过并 不复 杂 。因 为等你 深 入下 去 , 也不 过是 那 么几个 在 当地 十来 个县 分 管辖 中称 王称 霸 。 我早 就 对于 这种 关 系十分 厌 恶 。 所 以一离 开就 不 至
处 于历史 转 型前 期 的清 末 民初 乡村 社 会 , 地 方 上 士绅 大族 在 社会 政治 中的作用 仍 然举 足 轻 重 , 官
府不 能 离绅 士 而有 为 .绅 士不 能离 官 府而 治 民 , 而
且 前 者 所代 表 的政 治 权 威 和后 者 所 代 表 的 社 会 权 威 相通 相需 , 殊 途 同归 。 ① 而 凤凰 县这 个有 着浓 厚 箪
第3 5卷 第 5期
2 0 1 4年 9月
云 梦 学 刊
J ou r n al of Yu nme ng
Vo 1 - 3 5.No. 5
S e p. 2 01 4
沈从 文与熊希龄及近代 湘西边地 士绅文化传统
罗 维
( 湖 南 警 察 学 院 ,湖 南 长 沙 4 1 0 1 3 8 )
摘 要 : 作 为 湘 西边 地 的近 代 文化 精 英 , 熊希龄 和 沈从 文 都 是务 实求 真 、 勇 于探 索 的湖 湘 文化 朴 素 精神 之 代表 。 这 两个 湘 西 凤 凰 人 有 着颇 有 意味 的历 史交 集 , 一 方 面 熊希龄 在 一 定 程度 上 促 成 和影 响 了沈从 文的 人 生 选择 和 文 学 道路 , 另一 方面 沈从 文 对 于 熊希龄 所 代 表 的 士绅 文化 传 统 有一 个认 知 的嬗 变 过程 , 从 湘西 时 期 的逃 离到 北 漂 时期 的排 斥 , 再到 2 0世 纪 4 0年 代 末 期 的 重 新 审视 。 沈从 文与 熊 希龄 的 历 史 交 集反 映 了近 代 社 会 转 型 时期 湘 西边 地 文化 精 英 们 向 外探 求 和 突 围的艰 辛 历 史轨 迹 。
关键词 : 边地 : 近代转型 : 沈 从 文
中 图分 类 号 : 1 2 0 6 . 6 ຫໍສະໝຸດ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6 3 6 5 ( 2 0 l 4 ) 0 5 - 0 0 9 7 — 0 5
沈从 文与 曾担 任 民国 总理 的熊 希 龄 同为 湘 西 凤凰 人 。 熊希 龄 ( 1 8 7 0 — 1 9 3 7 ) 是 中 国 近代 重要 的 政 治家 和杰出的慈善家 , 沈从文 ( 1 9 0 2 . 1 9 8 8 ) 则 成 为 了 闻名世 界 的现代 作 家 。 这 两个 湘 西凤 凰人 有 着颇 有 意 味 的历史 交 集 , 而 这 一历 史交 集 或 多或 少促 成 和影 响 了沈从 文 的人 生选 择 和文 学 道路 , 同时 也反 映 了 近代 以来 湘 西 边地 文 化 精 英 们 向外 探 求 和突
于 重新 进入 这个 富贵 囚笼 。 ”
军 文化 传统 的湘西 重镇 情况 又稍 有 不 同 。
1 7 9 5年 , 湘黔 边 境 苗 民发 动 反 清武 装 起 义 , 清 廷调兵平乱后 , 为 了巩 固其 统 治 , 采行 凤 凰 厅 同知
努 力 想 挣脱 这 种 传 统 士 绅 家族 之 间构 成 的地
军。 嘴 咸 同之 际朝 廷 派湘 军镇 压太 平 天 国 , 箪 军加 入 湘 军参 战 , 因作 战 勇猛 , 很 多箪 军将 领 获得 擢 升 ,
进 入 核 心 统 治 集 团 的视 野 ,其 中 以做 到 了贵 州 提
什么 1 9 2 2年 来 北 京 ? ” 沈 从 文 回答 到 : “ 我 想 独 立。 ” ‘ 《 从 文 自传 》 中沈从 文也 曾提 到过他 1 9 2 1 年 在芷江 县时 .熊 希龄 的七弟熊捷 三正有 意让他做 自
己的女婿 。沈从 文带着 庆幸 的 口气感慨 : “ 假若命 运
不给我 一些折磨 , 允许我 那么把 岁月送走 , 我想象 这
督、 钦 差 大 臣 的 田兴 恕 为 代 表 , 成 为 凤 凰 当地 莫 大 的荣 耀 . 自此形 成 了地 方 的 尚武 和从 军 风 气 . 以及 边地 特有 的军 人一 士绅文 化 传统 。 民国初期 三 大把
从 文 之 间是沾 亲带 故 的。 熊希龄 有 姐弟 四人 , 熊 希 龄 的四弟 熊焘 龄娶 了 田兴 恕之女 田应弼 , 沈从 文 母
亲 的胞 妹 嫁给 了 熊希龄 的七 弟 熊燕 龄 ( 字捷 三 ) , 而
田兴 恕之 孙 、 田应 全 的 儿子 田真 逸 , 则 娶沈 从 文 的
胞姐 沈 岳鑫 为妻 。 由这 种 眼花缭 乱 的姻亲关 系 可见
围 的艰辛 历史 轨 迹 。
一
持 和 操 纵湘 西 地 方 政 治 的绅 族 分别 是 田 、 熊、 沈 三 家, 他 们 的祖 上 无不 是军 人 出身 、 军 功显赫 , 而 后 人 也 凭借 祖上 的荣 耀 和财 富成 为地方 上 的士绅 大族 。
出 自凤 凰 县 这 三 家士 绅 大 族 中 的熊 希 龄 和 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