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最新语文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塞鸿秋浔阳即景》公开课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
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
板
书
设
计
评价与反思
古诗教学虽然惯例是字词落实、破译诗句、机械记忆,但是只要把这些步骤系统地归纳一下,学生就会将方法记住,以便于自学和将来的终身学习。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学生是阅读和体验的主体”,古诗教学如何抵达心灵,焕发诗情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走进诗境,体悟诗情。当古诗的意思理解后,问题情境出现:“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在这首送别诗中,诗人的情感隐藏在哪里呢,你能找到吗?”“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学生们移情换位、见仁见智,口吐缤纷的“莲花”,抒发独特的才思,实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唤醒经验,激活体验,提炼境外之象,创设情境……课程资源经过有机整合,学生得以跨越千年时空,倾听文字的脉搏,触摸作者的情思,置身特定的情境。这般“无限风光”,绝非专注于咬文嚼字所能祈望的。所以古诗教学重在让学生体会诗中意境。
在教学中,我通过情境画面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湖的美景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景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具体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通过展示层层叠叠的荷叶连绵到天边,在阳光的照耀下荷花显得格外娇艳的影像图片。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妙之处。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精品课教案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精品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春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对于这篇课文中的某些生僻词语和深层次的含义,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同时,学生对于古诗的鉴赏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中的生僻词语和深层次的含义。
3.能够分析古诗的韵律、意境,并欣赏古诗的美。
4.能够运用所学,自己创作简单的古诗。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词语的解释和学生对于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古诗韵律的分析,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古诗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包括古诗的原文、翻译和赏析。
2.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包括古诗的背景知识、诗人的介绍等。
3.准备一些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用于创设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即三首古诗《泊船瓜洲》、《春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呈现(15分钟)呈现古诗的原文,让学生初步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
然后,逐句解释古诗中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接着,展示古诗的翻译,让学生对照原文和翻译,进一步理解古诗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分析。
分析古诗的意境、韵律等方面的特点,并讨论如何欣赏和鉴赏古诗。
教科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2古代诗词曲四首塞鸿秋·浔阳即景》PPT课件
塞鸿秋·浔阳即景
(元)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了解知识
周德清(1277—1365),字日湛,号挺斋,高安暇堂(今属江西)人, 所著《中原音韵》一书,对语音学和曲律的研究贡献甚著。《录鬼簿续篇》 称其“又自制为乐府甚多,长篇短章,悉可为人作词之定格”。又云:“故 人皆胃德清之韵,不但中原,乃天下之正音也;德清之词,不惟江南,实天 下之独步也。”散曲现存小令1首、套数三套。
B档、火眼金睛:
淮( ) 芳( ) 滨( ) 唯( ) 方( ) 宾 ()
请多指教。谢谢!
塞鸿秋·浔阳即景
长江万里( ),淮山数点( ); 江帆几片( ),山泉千尺 ( )。 ( )都变露,( )初学扇。 ( )一字来如线。
实践提升:
结合这首曲的意境,发挥你的想象,运 用精彩的语言把它改写成一篇散文。
达标检测:
A档、课文内容我知道:
《塞鸿秋·浔阳即景》的作者是( )代的( )。描写的 是( )季( )的美丽景色。
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朱熹
长江万里白如练
长 江 万 里 白 如 练
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 帆 几 片 疾 如 箭
山 泉 千 尺 飞 如 电
晚云都变露
晚云都变露
新月初学扇
塞 鸿 一 字 来 如 线
鸿雁一字来如线
《塞鸿秋·浔阳即景》是写景之作,写作者初秋
傍晚登浔阳城楼所见,作者选择客观的角度,采 用了富有动感的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生动 传神的浔阳江景图。词采俊茂,音节流畅;设喻 贴切,形象逼真。通篇用比喻,想象丰富,笔力 雄放,确乎“如玉笛横秋”。
最新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塞鸿秋浔阳即景》公开课教学设计
《塞鸿秋·浔阳即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有韵味地朗读、背诵本首元曲。
2、理解句意,掌握本曲一句一景,巧用修辞的写作特点。
3、想象曲文中所描绘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曲中所勾画的美丽景色。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想象、描绘曲文所勾画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一、背诵诗文,复习导入1、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第十二课中的前三首古诗,谁愿意为大家朗诵其中的一首?(指名背两首,齐背第三首)2、第十二课的课题是(指课件课题)古诗、曲四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最后一首曲——塞鸿秋·浔阳即景(板书课题,指导鸿字书写)。
这是一首“曲”,曲和诗、词一样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的,更适合配乐演唱,通俗易懂。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曲中,“塞鸿秋”为曲牌名,“浔阳即景”为题名。
曲盛行于元朝,《塞鸿秋·浔阳即景》就是元朝著名文学家周德清写的(板书元曲)。
(详细地介绍新的文学体裁,让学生们有清晰的认识,不要将曲和诗词混淆)二、走入文本,理解品析1、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一首曲,注意读准字音。
(自由读——指名读)(课件全文)2、接下来谁能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理解诗意。
A、这些景物在作者笔下呈现了怎样的面貌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中的第一句“长江万里白如练”(课件变红),这一句写的是长江(板书),反复读一读,你是怎样理解的?(1)预设:长江绵延万里,像一匹白色的素绢。
(2)追问:你是从哪儿理解到“像一匹白色的素绢”的?(白如练)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3)怎样读才能体现古语的韵味呢?(4)文中还有哪句也采用了这样的形式?请你找一找。
(学生回答后课件变红)(5)那接下来就请你自己读一读这几句,结合书下注释和自己的预习,想一想这几句作者所表达的意思?(生汇报,教师板书、点拨,指导朗读。
)B、(1)再来读一读这几句。
(2)生读后师接道:一段江水,几座青山,点点江帆,飞泻山泉,这真是“江山无限美如___”呀,看来我们也可以像文学家周德清一样说出这样精炼的比喻句,谁能接下来再试着说一说?(指着课件)(课件出示“如”字练习题)C、同学们说得可真好,如果把这样优美的句子用在你的作文中,相信也会为你的作文增色的。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静夜思》、《将进酒》、《大枣》的内容和作者背景;2.能够默写这三首古诗的部分内容;3.能够理解这三首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3.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古诗《静夜思》、《将进酒》、《大枣》的理解和欣赏;2.古诗的背诵和表达。
难点1.理解古诗背后的意境和情感;2.表达古诗中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静夜思》1.导入: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图片展示,引入《静夜思》的主题与背景。
2.学习:学生跟读诗句,老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含义。
3.听读:听老师朗读全诗,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4.分析: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了解诗人的心境。
5.默写:学生尝试默写诗歌的部分内容,老师指导并讲解生字词。
第二课时:《将进酒》1.导入:通过音乐欣赏或视频展示,引入《将进酒》的氛围。
2.学习:学生跟读诗句,了解诗歌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
3.听读:老师朗读全诗,学生跟读,感受诗中的豪迈和豪情。
4.分析:讨论诗中的酒文化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5.表演:学生分组表演诗歌,展示诗意和歌颂之美。
第三课时:《大枣》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小故事,引入《大枣》的主题。
2.学习:学生跟读诗句,了解诗中意象和情感。
3.分析:讲解诗中情感的转折和意境的描写。
4.诗赏: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大枣》诗歌,感受不同的表现方式。
5.合作创作:学生小组合作,巩固对古诗的理解,互相展示作品。
四、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包括积极参与讨论的情况、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默写和作图:检验学生对古诗内容和意境的掌握程度。
3.课后习作:布置学生完成对古诗的感悟和创作,评价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
五、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文学诗歌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能力和理解水平,提高其语言表达和审美情感。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古诗四首》教案
古诗四首教材分析:《望庐山瀑布》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庐山瀑布景色的赞美之情。
《枫桥夜泊》描写诗人夜泊枫桥边,宿在船上,看到深秋江边的夜景,触景生情,通过对江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诗人的情感。
《山行》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山中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深秋枫林美景的喜爱之情。
《江雪》作者描绘了大雪中群山中山无飞鸟,路上无行人,老翁孤舟独掉的凄凉景象,婉转的表达了他在政治革新失败后孤独的处境,表现了他孤僻高傲、不向腐朽的权贵们屈服的顽强学生分析:1、基础与能力分析:学生以前已经学习过古诗,对诗歌并不陌生。
对诗中的一些较常见的字词的意思可以解释。
对于一些以前没有与遇到过的字词还需老师指导。
此外,对《枫桥夜泊》和《江雪》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老师结合当时的背景引导学生加以概括。
2、兴趣与情感分析:诗歌语言齐整,读起来琅琅上口,有利于学生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产生朗读与背诵的愿望。
设计理念:对于每首诗歌,重在让学生以诵读为主,感悟为主。
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自己的理解;在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词语展开想象,感受诗歌所表现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内容的引导理解、补充和读书的指导,使学生在逐步深入读书和交流过程中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1、学会5个生字。
2、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3、边读边想象每首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这四首古诗。
教学重点:边读边想象每首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课前准备:(学生)熟读每首诗歌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3、初步感知诗歌内容,理解前两首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
(第二课时)说课
《饮湖上初景后雨》
《塞鸿秋· 浔阳即景》
教 材 分 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 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 时的别样风姿。《塞鸿 秋· 浔阳即景》是小学 语文中第一首元曲,写 的是秋天傍晚浔阳江边 的景色。
教 材 处 理
重点学习《饮湖上 初晴后雨》,引出学习 古诗的方法,小组合作 学《塞鸿秋· 浔阳即景 》。
第一环节:初读感知
一读,读通顺
二读,师范读
三读,读节奏
第一环节:初读感知 第二环节: 精读品析
西湖的晴天如同
浓抹。 西施_____
西湖的雨天如同 西施淡妆 _____。
一、解诗题、知作者 二、抓字眼、明诗意
三、读诗句、悟诗情
小组合作学习单:
1、读中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练:
淮山:
淀:
初学扇:
教法 学法 创设 情境
朗读 品味 想像 体验 小组 合作
说教学流程
1 2 观美景,入诗题 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题,知作者
3 4
明诗意,悟诗情 悟学法,巧运用 5 引诗词,提希望
苏轼,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是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画家、诗人、词人。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 苏辙皆以文学名世, 世称“三苏”。父子 三人都被评为唐宋八 大家。苏轼的作品有 《东坡七集》《东坡 乐府 》等。
2、用横线画出曲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曲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4、小组内美美地读一读这首曲。
板贴式板书
知识与技能 目标
过程与方法 目标
情感态度价 值观目标
1、正确、流利 地朗读,背诵两首古 诗曲。 2、理解诗句的 意思,想象诗句所描 绘的画面。
陈红梅课题实验课教学设计
师:短短的45个字,却句中有景,文中有画,我多想和作者一起站在浔阳城楼,共赏这无边美景——引读,生齐诵
师你们让我仿若身临其,浔阳江头秋色夜景呼之欲出请让我也听到你们发自心底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生齐诵。
结束语:这节课,老师不仅从同学们充满激情的诵读中感受到自然的美,也感悟到作者的情,这就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是古圣先贤文化之精髓。在这里,老师有一个想法:课后让我们在日记本里将曲改写成一篇短小的习作,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仿写,写一写我们家乡的秋景,去成就我们的想像,我们的热爱,我们的《塞鸿秋.家乡即景》
通过播放图片充分利用视频的视觉冲击力让学生沉浸在古典文化的感染之中,创设情境,为引导学生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吟诵积累的古诗,感悟诗的韵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出示学习任务,学生明确任务,自由读文。
学生自由朗读,解决生字,将曲文读流利。
引导学生抓住作者写作方法,体会诗文要表达的含义,然后汇报,为下面的文章鉴赏分析作好铺垫。
目
标
设
计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会背诵这首元曲。
过程与方法
采用情境创设与合作探索的方法,让学生在情境中多种形式诵读,在读中感悟小令的优美意境。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感悟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知诗意、悟诗情、想诗景。
(一)、
激情导入
配图吟诵
(二)
结合预习
初知内容
初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源自意(四)、品读诗词熟读成诵
(五)、
感悟提升
合理再创
4周德清《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题解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周德清《【正宫】塞鸿秋•溶阳即景》题解
【正宫】塞鸿秋
潺阳即景
长江万里白如练①,淮山数点青如靛②,江帆几片痴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③,塞鸿一字来如线④。
【题解】
潺阳,今江西省九江市。
这首小令是散曲中的写景名篇。
作者在黄昏时分登上潺阳城楼,俯视仰观,美好秋景尽收眼底:长江如练,轻帆似箭,飞泉如电;晚云凝露,圆月似扇,雁阵如线……全曲比喻贴切,形象逼真,音韵铿锵,读来琅琅上口。
【注释】
①练——洁白柔软的丝绢。
②淮山——泛指长江以北淮河流域的群山。
靛(dian),青蓝色的染料。
③初学扇——月亮渐圆,好似团扇。
④塞鸿——塞外向南飞的雁行。
【作者简介】
周德清(1277—1365),元散曲作家、音韵作家。
字日湛,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为北宋词人周邦彦的后代。
”工乐府,善音律〃。
鉴于当时散
曲和戏曲格律上的混乱,总结了用字用韵等格式上的规律,于泰定元年(1324)
写成《中原音韵》一书,为元曲的创作和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散曲作品很
多,现存小令31首,套数3首。
《太和正音谱》赞其词日:"如玉笛横秋。
"。
《塞鸿秋·浔阳即景》译文及注释
《塞鸿秋·浔阳即景》译文及注释《塞鸿秋·浔阳即景》译文及注释作品《塞鸿秋·浔阳即景》描绘浔阳一带景色,一连铺排了长江、淮山、帆、泉、云、月、大雁七种景物,每一种都加意出色,有着鲜明、充实的形象。
画面有面有点有线有片,有青有白,有静物有动态,远近高下,相得益彰,诚可谓尺幅千里。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塞鸿秋·浔阳即景》译文及注释,希望对你有帮助!塞鸿秋·浔阳即景元代: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译文万里奔流的长江,像一匹白色的素绢;对岸几处小点,像是染上了青色的颜料,那是淮地的远山。
几片白帆,箭一般地驶过了江面;而近处的高山上,长长的泉流飞下,犹如一道流电。
天色渐渐昏黄,暮色中的云层难以分辨,仿佛化作了这满地的露点。
一钩新月模仿着扇形,在天上高悬。
逼近了,逼近了,成“一”字的横线在空中排开,那是北方飞来的大雁。
注释浔阳:今江西九江市。
即景:写眼前景物。
练:白绢。
淮山:泛指长江以北淮河流域的山。
淀:同“靛”,即靛青,一种青兰色染料。
江帆:江面上的船。
“新月”句:新月开始像团扇那样圆了起来。
塞鸿:边地的鸿雁。
新月初学扇:言新出的月亮,圆得象团扇似的。
班婕妤《怨歌行》:“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赏析“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举头远望,目所能及之处,有秋江万里,澄澈耀眼,静如白练,绵延屈曲,伸向远方;有秋山“数点”,葱郁苍翠,青如蓝靛,给人一种秋天特有的苍茫、寂静、高远的感受。
作品从大处、远处起笔,为全篇设置了一个宏阔、高远的背景基调。
开头两句句属于远眺。
它们分别脱化于南朝谢朓“澄江净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及金诗人杨奂“淮山青数点,不肯过江来”(《题江州庾楼》)的诗句,意象雄远。
大江万里浩荡,江面开阔,同遥远的淮山呈现出的“数点”形成了空间形象上的悬殊对比,而“白如练”之旁点染几点“青如靛”,则在色彩上又形成了对映。
《习作:---即景》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习作:秋日即景》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到秋天的景色变化?”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秋天景色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作文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如何自然过渡和融入情感,我会通过分析范文和实时写作指导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秋日景色相关的主题,如秋天的色彩、声音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观察练习。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校园内的秋天景色,并记录下来。
举例解释:
-在开头部分,指导学生如何引入主题,如通过描绘秋天的气候特点或直接表达对秋天的喜爱。
-主体部分,强调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秋天,例如写出“金黄的叶子在风中沙沙作响”来运用听觉;“秋天的空气带着一丝凉意和丰收的气息”来运用嗅觉。
-结尾部分,引导学生总结全文,或表达对秋天的感慨。
2.教学难点
-合理安排作文结构,使文章内容连贯,逻辑清晰。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习作:秋日即景》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秋天景色的观察非常感兴趣,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也出乎我的意料。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导入新课阶段,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关注,确实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多地采用这类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让课程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评价的素养,学会在讨论中吸取他人优点,改进自己的作文。
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优质教案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统编版)
(2)古诗的朗诵和表达
难点:学生对古诗的朗诵和表达方式不熟悉,难以准确地表达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解决方法:通过示范、练习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朗诵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诵和表达能力。
(3)古诗的背景知识和历史文化
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优质教案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统编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优质教案2023-2024学年五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统编版)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具体包含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刘禹锡的《望洞庭》和杜牧的《江南春》。这些古诗以景抒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诗人对生活的感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②将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用符号和线条表现出来,如《望洞庭》中的“清秋月”和“湖光山色”,以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力。
③设计一些有趣的互动环节,如古诗接龙、古诗猜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古诗三首》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设计反思活动,我发现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
3.学生的古诗背景知识和历史文化了解不足。在课堂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古诗的背景知识和历史文化了解不足,难以深入理解和感悟古诗的内涵。为了增加学生的古诗背景知识和历史文化了解,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古诗背景知识和历史文化内容的讲解和展示,通过讲解、展示和讨论,帮助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知识和历史文化。
(公开课设计)五年级下册语文《二泉映月》
苏教版语文(yǔwén)五年级下册第10课《二泉映月》1课时教学(jiāo xué)设计课题《二泉映月》单元第三单元学科语文年级五年级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强”。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体会环境描写对描写人物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重点把握课文内容,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
难点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一、结合资料,导入新课1.大家喜欢听音乐吗?为什么(喜欢,音乐能放松我们的心情,能……)2.播放《二泉映月》,生倾听。
师: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时,曾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他说:“听这首曲子,应该跪下来听。
”那么,这首曲子是谁创作的呢?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让我们走进课文《二泉映月》。
(板书课题:9.二泉映月)学生齐读课学生说一说音乐的好处。
听音乐。
齐读课题。
谈话,听音乐放松心情,加深思考引入课堂。
同时,内容与本课内容有关。
也培养了学生思考的习惯。
题。
二泉映月介绍:二泉映月原是一首二胡独奏曲。
惠山二泉是阿炳双目失明之前常去玩赏的地方。
在他双目失明之后,将想象中的美丽景色及饱尝的人间心酸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全部寄托在他演奏的这首二胡曲中,可是眼前一片漆黑,他再也不能目睹旧时的一切,伤感苍凉的情调也侵透在乐曲中。
所以,《二泉映月》优美而悲哀。
又带着一丝痛苦、愤怒的情绪。
3.介绍阿炳:阿炳(1893—1950),本名叫华彦钧,民间艺人,江苏无锡人。
幼年随师父学音乐,能演奏多种民间乐器。
中年后双目失明,以沿街卖唱和演奏乐器为生。
师承和发展了江南民间音乐,创作出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图》,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名曲。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春日》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内容丰富,既有描写自然景色的,也有表达作者情感的。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他们可以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但同时,古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古典文学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
2.教学难点:古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以及古诗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的意境。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他们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僻词语的解释、图片等。
2.教学音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跟随音频进行朗读。
3.教学视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同时,对课文中的生僻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三峡之秋WORD版教案2
【关键字】教案三峡之秋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景物的方法2.体会中秋三峡不同时间的美教学重点、难点:1.写景散文的写作方法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完成一个填字游戏,请看投影:“如()其()、如()其()、如()其()”。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哪位同学知道“如临其境”的含义?(好象亲自到了那个地方)今天我们所学课文《三峡之秋》,就是这种景色优美,使人感到如临其境的写景散文。
现在就请当代作家方纪为向导,随着他观赏三峡之秋的美丽风光。
二、引导学生确立目标导引:这是篇扶读课文,学习时应由同学们自己当家作主。
不过,我想先了解了解同学们以前学习扶读课文,首先遇到的难题是什么?(不知该学什么,即不明学习任务)其实要确立学习重点,书中有个又快又准又省事的好办法,谁能找出来?(根据阅读引导)请大家快速浏览“阅读引导”,用简洁的语言确立本文的学习要求。
(学生浏览后举手回答)我们可以把大家找出的任务归纳成两条,请看投影: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景物的方法2.体会中秋三峡不同时间的美三、师范读课文,生整体感知课文导引: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篇,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语气和感情,并把不会的字词圈点注音。
(要求学生查工具书正音)听完老师的朗读,大家觉得三峡之秋的景色怎么样?(很优美)三峡之秋的美就体现在课文1—6小节的描写中。
(板书:三峡)四、学生初读课文导引:请同学们自由朗读1—6小节,读完后每段用一个词来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
我们要完成这任务可以借助课文的“读中提示”。
(要求学生读完并概括后抬头看老师)学生回答讨论,归纳出六个词语:老练、明丽、热烈、平静、欲睡、清冽。
导引:本文题目是“三峡之秋”,大家读后看看文中描写的是整个秋天的三峡吗?(不是)那么,描写的时间有多长?(一天)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早晨、中午、下午、夜看出来的)哪位同学能说出文章描写的具体是哪一天的景色?(中秋)(板书:老练、明丽、热烈、平静、欲睡、清冽、中秋)五、学生精读课文,重点赏析第六小节导引:对于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我们不但要理解它的美,还要学会欣赏它的美。
苏版五年级下册整册教案《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苏版五年级下册整册教案《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牧童》)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明白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画的情形,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明白得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自由自在、自由悠闲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介绍诗人,激发爱好大伙儿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明白“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确实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
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明白,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
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奇他差不多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3.再自由读诗,把不明白得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刻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明白了什么?3.依照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差不多上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伙儿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悠闲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塞鸿秋·浔阳即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有韵味地朗读、背诵本首元曲。
2、理解句意,掌握本曲一句一景,巧用修辞的写作特点。
3、想象曲文中所描绘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曲中所勾画的美丽景色。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想象、描绘曲文所勾画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背诵诗文,复习导入
1、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第十二课中的前三首古诗,谁愿意为大家朗诵其中的一首?(指名背两首,齐背第三首)
2、第十二课的课题是(指课件课题)古诗、曲四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最后一首曲——塞鸿秋·浔阳即景(板书课题,指导鸿字书写)。
这是一首“曲”,曲和诗、词一样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的,更适合配乐演唱,通俗易懂。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曲中,“塞鸿秋”为曲牌名,“浔阳即景”为题名。
曲盛行于元朝,《塞鸿秋·浔阳即景》就是元朝著名文学家周德清写
的(板书元曲)。
(详细地介绍新的文学体裁,让学生们有清晰的认识,不要将曲和诗词混淆)
二、走入文本,理解品析
1、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一首曲,注意读准字音。
(自由读——指名读)(课件全文)
2、接下来谁能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理解诗意。
A、这些景物在作者笔下呈现了怎样的面貌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中的第一句“长江万里白如练”(课件变红),这一句写的是长江(板书),反复读一读,你是怎样理解的?
(1)预设:长江绵延万里,像一匹白色的素绢。
(2)追问:你是从哪儿理解到“像一匹白色的素绢”的?(白如练)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3)怎样读才能体现古语的韵味呢?
(4)文中还有哪句也采用了这样的形式?请你找一找。
(学生回答后课件变红)
(5)那接下来就请你自己读一读这几句,结合书下注释和自己的预习,想一想这几句作者所表达的意思?(生汇报,教师板书、点拨,指导朗读。
)
B、(1)再来读一读这几句。
(2)生读后师接道:一段江水,几座青山,点点江帆,飞泻山泉,这真是“江山无限美如___”呀,看来我们也可以像文学家周德
清一样说出这样精炼的比喻句,谁能接下来再试着说一说?(指着课件)(课件出示“如”字练习题)
C、同学们说得可真好,如果把这样优美的句子用在你的作文中,相信也会为你的作文增色的。
在这首曲中,还有两句“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请你想一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汇报,板书、指导朗读。
)
4、(指着板书)长江、淮山、江帆、山泉、远山、新月、塞鸿,作者一句一景,自下而上,由广袤的大地写到无垠的天际,最后以空中的鸿雁将天与地的景色合而为一,构成了一幅生动传神的浔阳江景图。
不知道这幅图在你的头脑中是什么样子的,请闭上眼睛,尽情得想象吧!(教师配乐)朗读。
(课件全文,音乐)
5、熟读成诵。
(1)看到你们陶醉的表情,相信你们头脑中一定浮现出了一幅浔阳美景图,带着你头脑中的画面,再来读一读这首元曲吧,你一定能读出自己的韵味。
(自由练读,教师巡视)
(2)读给你的同桌听。
(互评)
(3)谁来通过朗读给大家展示一下你心中的“塞鸿秋·浔阳即景”?(随机指导,学生互评)
(4)引读,(教师边说边画)“那浔阳的江景啊,真是美不胜收,远处长江——,淮山——;近看江帆——,山泉——;仰望天际晚云——,新月——;空中塞鸿——。
”
(5)我们常说熟读成诵,你现在能看着板书,试着诵读一下吗?
(指名2人后齐背)(课件为黑屏)(前两节课学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到这节课中,自然水到渠成,学生学得轻松,更会入情入景)
三、走出文本,合理再创
1、作者用字遣词是多么的精当,七句中短短的四十五个字,却句中有景,文中有画,我们读着读着就仿佛也登上了这初秋傍晚浔阳城楼,和作者一起看到了这美丽的景象。
(课件播放美景图,学生看图说曲文)
2、这么美丽的景色,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用现代的语言,把这首曲中的景色,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来?请按要求试着在本子上写一写吧。
(课件出示写作要求)
3、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
(配乐)
(由诗文拓展到练笔,让学生通过学习,感悟,想象这首曲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学生不仅对曲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在写作时也会加注自己的情感,真正走进诗人所表达的意境。
)
4、结语:好一幅浔阳即景图,好一曲塞鸿秋,今后我们还会接触许多古诗、古词、古曲,相信同学们一定能从中了解到我们华夏五千年的文明,感受到我国古代文学的瑰丽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