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传统聚落生态智慧经验与启示=
湘南传统建筑民居建筑符号及其生态性研究
摘要传统民居的研究对于我们来讲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它的数量多、分布广、形式丰富,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民间文化内涵,极为生动。
我国传统民居遍及大江南北,其形式多种多样、特色各异。
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一部分,湘南民居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自己的特色。
其使用功能经济合理、造型灵活朴实、紧密结合自然环境,同时在美学、环境地理学、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
本文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测绘,运用丰富的图片资料及手绘资料,试图从湘南民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着手,对民居的平面形制、空间处理、细部装饰、生态技术以及民居的保护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方面,通过湘南民居优美的艺术造型和装饰构造的研究,充分理解传统民居技术与艺术之间的互相结合、互相统一;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高新技术及材料的运用使得人们渐渐忽略了自然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从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问题臼益严重,而研究湘南民居给我们带来了启示,为我们在如何巧妙地利用和顺应自然方面指出了一个方向;最后,提出了对民居保护的几点建议,试图在民居的保护和开发上寻找一个平衡点。
本文通过对湘南民居的建筑形式的精华及其精神内涵的研究,提出“岭北民居”的新概念,并试图把传统引向创新,从而在思想上发掘出传统民居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创造出根植于当地传统文化的建筑,以自己的方式走向世界。
关键词:传统、文化、技术、艺术、生态环境、保护AbstractResearchoftraditionalfolkresidenceshasabigappealtoUS.Theyareverydramaticfortheirlargeamounts,widedistributions,richforms,uniquelocalfeatureanddeepconnotationoffolkculture.ChinesetraditionalfolkresidencesspreadalloverthenorthandsouthofYangtseRiver,andtheyhaveallkindsofformsthathavedistinctstyles.AspartofChinesetraditionalfolkresidences,thetraditionalfolkresidencesofsouthernHunanhavetheirowncharacteristicsbecauseoftheirparticulargeographicenvironment.Theirfunctionsareeconomicandreasonable,theirsculptareflexibleandunadorned,andtheyarecloselylinkedwiththenature.Soresearchofthemhasspecificvaluesandpracticalsignificanceinaesthetics,geographicenvironment,folkcultureandregionalculture,andSOon.Afteramassoffieldworkandsurvey,withabundantphotographinformationandhand—drawinginformation,thisthesisattemptstostartwith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traditionalfolkresidencesofsouthernHunanand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thenmakeastudytotheplanarformat,spatialdisposal,decorationofsmallparts,ecologicaltechnologyandprotectionofthetraditionalfolkresidences.Ontheonehand,throughtheresearchofthegracefulartisticsculpts,decorationsandconformationsofthefolkresidencesofsouthernHunan,thecommutativecombinationandunitycanbefullycomprehended;ontheotherhand,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thescienceandtechnology,applicationsofthehigh&newtechnologiesandmaterialslowlymakeUStoneglecttheeffectwhichenvironmenthasonthearchitecturaldesigns,consequently,theproblemsofresourcewasteandenvironmentpollutiongetworseincreasingly,whiletheresearchtothetraditionalfolkresidencesofsouthernHunanbringsUSilluminations,andpointsoutawayofhowtouseandconformenvironmentssmartly;finally,severalsuggestionsontheprotectionofthefolkresidencesweregiveninthisthesis,whichtriestOfindapoisingpointbetweentheprotectionanddevelopmenttothefolkresidences.ItishopedthatthroughtheresearchofthesoulofthearchitecturalformsandthespiritualconnotationofthetraditionalfolkresidencesofsouthernHunan,traditionscouldbedirectedtocreations,andtheinfluencemodernarchitecturaldesignsbythetraditionalfolkresidencescouldbeondisinterredinourminds.thenthenewarchitecturerootedinlocaltraditionalculturescouldbecreatedandmarchforwardtotheworldlevelinitsownway.Keywords:tradition,culture,technology,art,ecologicalenvironment,protection第一章绪论湘南,包括郴州、零陵两地区(图1.1),位于北纬25。
湘南传统村落的气韵之美(配图)
湘南传统村落的气韵之美——以永州市道县上渡村为例摘要:湘南地区指湖南南部,这里丘陵起伏,山峦连绵。
在湘南地区居住着瑶、苗等少数民族。
由于地域偏僻,地势险要,受不同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融合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民族特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
撒落在湘南大地上的古民居村落,犹如一颗颗明珠,美丽而神奇。
这里以永州市道县上渡村为例。
关键字:湘南传统村落气韵之美山水相依正文:上渡村属于道县祥林铺镇,属于江华和江永的交界处。
这里群山环绕,整个村落位于其中的小盆地中,这里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就是风水学意义上的风水穴地。
湘南地区大多以丘陵为主,地势起伏不是非常大,所以常可看到群山绵延,曲线优美,令人赏心悦目。
外婆家就在上渡村,我小时候曾在这待了几个月,上初中以后也是一有空就去外婆家看看,所以我对这个村子是比较了解的。
我第一次到上渡村就被它周围环绕的群山所吸引,虽被环绕却并不觉得被束缚和压制,反而有种安全感以及置身世外桃源的满足感。
说上渡村是世外桃源并不过分,上渡村的出口是一片方圆几里的茶树林(这个茶树是可以产茶子榨油的茶子),从外面的公路看是根本发现不了这个村子的。
上渡村仅有一条公路与外界相通。
这条公路还是最近几年修起来的,之前只能算是一条林中小道,村里的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农用三轮车和电动车。
无论是从占地面积还是人口来说,上渡村在附近是最大的村子了,村中的老房子大多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是湘南的典型民居。
据考察,永州地区古民居历史悠久,最早的定居历史可追溯到唐代。
老房子们除了主体是砖体,其余部分皆是木质。
各式灵动精美的雕花窗棂,优美而大飞檐,兼具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
多数房子是双层结构,用一层木板隔开,上面可以睡人也可以用来储存粮食,酒。
房子还有一个小后门,用以通风。
主墙窗户大多开得很高且不是很大,用玻璃镶嵌。
既可以防潮,防盗也可以有较好的光照。
村子里还有几户原是民国时地主的大房子,那个我只进去过看过一次,门槛很高是纯青石板,门口的两个石墩狮子很有气势。
基于文化传承的湘南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基于文化传承的湘南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随着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传统村落面临衰退甚至消失的窘境。
传统村落的消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失。
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传承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本文以阳山村为例,充分挖掘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并针对其现状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湘南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借鉴。
标签:中国传统村落;传统文化;湘南;郴州;阳山村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一直在乡村,特别是传统村落。
但是,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传统村落濒临衰退甚至消失。
传统村落承载着传统文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传统村落的消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失。
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意义重大且刻不容缓。
1、中国传统村落中国传统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建筑环境、建筑风格、村落选址没有大变动,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经济、社会价值,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具有独特民俗民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2、阳山村湘南,泛指湖南南部,主要包括郴州、永州和衡阳。
阳山村,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桂陽县正和镇,是具有湘南地域特征的传统村落。
2.1概况阳山村现存明清时期单体建筑60余栋,大部分保存完好,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村落格局完整。
于2016年11月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2历史1497年(明朝弘历年间),增城(广东增城县)知县何天禄辞官,举家来到骑田岭下的廖家湾,开设书院,聚族而居。
骑田岭古称阳山,因此得名阳山村,于清康乾盛世基本成形,清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2.3文化传承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精神内核,挖掘传统文化,予以继承和发扬,是传统村落保护的关键。
2.3.1村落格局湘南地区的村落选址讲究风水,可以概括为“枕山、环水、面屏”,即依山面水,收气挡风,前有大片平地,并有流水蜿蜒。
阳山村坐东北朝西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形成一个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良好环境。
湘南传统聚落生态智慧经验与启示(Ⅱ)
2 Sh l f iiE g er gadAc icueC agh nvri f c ne& T cnlg ,hn sa 1 14 C ia .c o v ni e n n r t tr,hnsaU i syo i c oC l n i he e t Se eh o y C ag 4 0 1 ,hn ) o h
应环境 的、 反映地域特征的聚落方面进行 了总结与反思。
关 键 词 : 南 ; 统 聚 落 ; 态 智 慧 湘 传 生
中图分类号 :U 4 . T 2 15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0 8—13 (00 0 2 0— 3 10 9 3 2 1 )6— 1 0
Th c l g c li t l g n e e p re c n n p r to ft e t a i o a e e o o ia n e l e c x e i n e a d i s i a i n o h r d t n l i i
c cm t csadsit tecaatr f e o . i u s ne n u hrc g n r a to h e o ri
Ke y wor s: o h Hu n a e ta iina ilg e oo ia ne l e c d S ut na r a;r d to lvla e; c l ge li tli n e g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一、引言中国作为一个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拥有丰富的传统聚落景观遗产。
传统聚落景观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承载着他们的文化传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
随着现代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传统聚落景观面临着消失和破坏的威胁。
因此,构建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并进行应用研究,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传统聚落景观的特点中国传统聚落景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利用的合理性:传统聚落景观往往在选址时会充分考虑到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提高农田和居民用地的效率。
2. 文化传承的丰富性:传统聚落景观中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包括建筑风格、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这些元素广泛传承于民间,并且成为社会共识和认同的标志。
3. 社会互动的紧密性:传统聚落景观往往以人为核心,它们的布局和设计反映了社会关系的发展和演变,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4. 空间形式的多样性: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具有多样性,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各具特色的空间形式,包括方形、弯曲形、圆形等。
5. 生态环境的保护性:中国传统聚落景观通常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辅相成,既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又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方法构建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结合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信息来进行研究。
具体方法如下:1. 确定研究范围:首先需要确定研究的地理范围和时间范围,以便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资料。
2. 收集相关资料:通过研究历史文献、考古遗址等资料,收集传统聚落景观的有关信息,包括布局形式、建筑风格、与社会活动相关的元素等。
3. 建立数据库:将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并建立起数据库,用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研究。
乡土材料在传统聚落营造中的生态智慧及启示——以鄯善县麻扎村为例
2 乡土 材 料 的 生 态 智 慧
生态 智 慧 的英 文解 释 为 E o o a c Igc I Wio s m” ,中国传 统生态 哲学 追 求 “ d 天 人 台一“ 为桉, .其主 目是追 求人与 自然的 和 谐统一 。对生 态智 慧内涵有 两点解 读.一 理解、 尊重和 顺应 自然生态 的 统 规律的 思 想。利用 乡±材 料来营造传 统聚 落 是对地 域 诲 环 境的 尊重和 顺应 在 传统施 II 艺 中 土材 料的选 材、取 材、 用材三个 方面都 体 现 7 域材 料的经济 性、 可循环生 态性。 地 二 是保持集 体互助 式聚 落营造 方式 ,对传统 生 活形态 的历史传 承有着 不可 忽视的作 用。
抽 羹 ¥、
*t
文献标识码
1
文幸抽 号
.挥 索 T } ±# 鼾
1 79 Ⅲ1 3 X( 1 0 _ 1 6 ¨ 2_ ) 1 ¨h_ E l
# * . ,± ## # i i t n i * 日 ^
“ 耗
}± #抖
;
t i ¥ — — 麻 扎 村 ‰ £ #* 十 昔 规
在 材料使 用、结 构形式 和视觉 艺术± 有若明 显 地域性
1 麻扎村整体的鼍连
通过对 麻扎村 实地调 研 , 扎村 在传统 麻 聚 藩营造中主要用到 的多土 料有生±、农作 材 物秸秆 等 从多土材科 自 特性及其营造的施 身 工工 艺 觉,浅析乡土材料 的 理表现力、± 视 物 态表现 力、视觉艺术表现力 , 结}±材料在
Ta ig t e M a a iag h n h n T wn f rE a p e kn h z rV l eof a s a o o x m l l S
吊脚楼的生态理念研究
湘西吊脚楼也可以叫"吊楼", 为湘西苗族、土家族、侗族、布依族等族传统的民居,湘西古代吊脚楼的建筑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研究范畴。
一般所谓干阑式的建筑,即是,"体量较大, 下屋架空", 吊脚楼应该属于干阑式的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阑建筑有明显的出入,干阑应该全部都属于下屋悬空,所以一般称湘西的吊脚楼为半干栏式的建筑。
研究湘西的吊脚楼无论是在与形态布局、与自然结合,还是在与乡土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应该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它不拘一格,生动活泼。
它在客观上能直接地反映和突出我国湘西土家族民居建筑文化的形态多样性及其特征,它也是合理地利用湘西民居地形的自然条件和其生存空间的一个必然结果。
由于湘西少数民族吊脚楼的建筑形成在本质上凝聚了当地湘西少数民族的历代文化积累和继承下来的经济生活和习俗,具有一定的建筑美学欣赏价值和民族文化的意识表现形态,因此在历史上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和应用价值。
1.2 研究内容目的本文主要通过对于湘西少数民族吊脚楼的建筑艺术特色以及其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对其建筑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和内涵进行准确、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认知,进而对实现湘西少数民族吊脚楼的"再生"的途径和其方法途径进行了探索。
也是传承湘西地域民族建筑文化,寻求湘西吊脚楼及其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向。
2.湘西少数民族吊脚楼的发展现状与分析.2.1 湘西少数民族吊脚楼建筑发展的历史渊源湘西少数民族吊脚楼多为湘西苗族土家族传统民居,湘西山势起伏,河流遍布,地形和地势多呈现出“三维”的特性, 大多数土家族民居在湘西中部山区,山高坡陡,开挖建筑地基极不容易,加上湘西天气少晴多阴雨,潮湿多雾,底层多湿气, 不宜起居。
因而湘西的少数民族为了充分适应其地形地势以及其天气状况,依据山脉的走势和对河流的流向不强求坐南朝北,建筑出了一种简单方便通风的木楼"吊脚楼"。
2.2 湘西少数民族吊脚楼建筑衍变的进程湘西地区少数民族吊脚楼的建筑由"巢居"的形式衍变而来,用竹、木搭建,建筑下部架空,被人们称为半干阑式的建筑,吊脚楼的整体形成自然性受到了湘西地域环境、自然资源、生产方式、文化传统民俗等多因素的影响。
湘南传统宗族聚落形态与建筑特色研究——以祁阳县龙溪古村为例
征 ;装 饰 文化
承。据龙溪 《 氏宗谱 》记载: 李 早在元末明初之际 ,李
文 敬 的 五 代 祖 公 名 叫 李 思 立 ,迫于 兵 乱 与 灾荒 之难 , 携 家 带 口从 江 西 迁 至湖 南 祁 阳 。 由于 家境 贫 寒 ,几 番 迁 徙 ,至 六 代 孙 李 文敬 ,聪 明 能 干 ,耕 贸相 长 ,尤 以
李 氏先 祖 文 敬 公 于 明弘 治 十 一 年 ( 元 1 9 年 ) 建 以 公 48 创
it o g i n i t i a eo i a g c u t n n ti no L n x c n l g fQ y n o ny i Hu a , h s a e vl n
Lo ngxiv la ilge,a nd Com p e nsvey a l e t nc e t r he i l na yz s he a i n r hie tr co ai n f t r s m od n ta ii na a m ng a c t cu ede r to eau e e b yig r d to lf r i c tr ulu e. K e o ds: So h yw r ut Huna n; t d ton lc a ete e a ii a l n s tlm n; s tlm e te n; a c ie t r lf aur s de o a in ul e ete nt t r pa r h tc u a e t e ; c r to c t ur
中国名城 1名城保护案例与技术创新
湘南传统宗族聚落形态与建筑特色研究术
以祁 阳县龙 溪古 村为例
湘南传统村落外部环境探析
田” 的格局【 。湘南传统村落外部环境 是青 山环 绕 , 2 l 秀水萦 回, 形 多数背靠大 山, 而且 山势峰峦叠嶂 , 形成多层次 的主体 轮廓线 , 增
成大尺度 的围合空间 , 给人豁然开 阔的感受 。
加风景的深度和距 离感。“ 对于建 筑物 和聚落来 说 , 地形 是最 大
2 外部 环境 的构成 要素
从湘南传统聚落外部环境来看 , 主要 的构成要素主要有 : 其
的潜在力量” 。湘南传统聚落一般选址 在山脚地带也 有利于争取
良好的朝 向和通风 。
有发展余地 , 因为风景 区在开发过程 中一般 都会采用 分期分片开 上 , 而是融于环 境之 中” 的环境 观 [ 首先读 懂 设计 任务 书 的要 引, 发的方式 , 开始时对住 宿设施 的规模 要求 较小 , 随着 景 区的不 断 求 , 充分考虑依 山傍 水的 自然环境 , 融人工于环境 , 在不允许破坏 发展成熟 , 客源市场逐渐稳定再逐渐 加大。例如设计 任务书 中要 山溪景观的条件下来体 现朴 实 、 灵巧 、 活泼 、 丰富的建筑风格。 求 山地旅馆的床位为 10床 ~2 o床 , 8 0 而此旅馆配备有银行 邮电 、 参考文献 : 多功能大厅以及一些暂 时归属 于公 用部分 的必要 的康乐设施 , 那 [ ] 唐玉恩 , 1 张皆正. 旅馆建筑设计 [ . M] 北京 : 中国建 筑工业 出 么我们可以想象此旅馆 有可发 展 的潜力 。另外 比如 我们用 地范 度, 用来设计功 能用 房也稍显局促 , 最好 留有余地 , 可暂时用来做
藏风纳气 的空间 , 是一个有 山、 有水 、 田、 良好 的 自然 景观 的 有 有
理想空 间。这 种 以大 地山河为视 觉 图像 , 以此产生 安全感 、 并 归 宿感的理想 图像 , 形成 了聚落特有的环境意象。
湘南传统聚落水系景观空间研究——以郴州板梁古村为例的开题报告
湘南传统聚落水系景观空间研究——以郴州板梁古村为例的开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及意义传统聚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是人类文明和历史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作用的重要体现。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聚落正在逐渐消失或被改造,这不仅对人类历史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带来压力,也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空间的保护带来了挑战。
湘南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众多优美的传统聚落。
其中,郴州板梁古村作为湘南地区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该古村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保存完好,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该古村的一些传统和景观空间正在逐渐消失或被破坏,因此有必要对该古村的水系景观空间进行深入研究,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二、研究目的及内容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郴州板梁古村的水系景观空间进行调查和分析,揭示其景观格局、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郴州板梁古村的文化历史和自然环境进行整体梳理和分析,明确其发展脉络。
2. 对郴州板梁古村的水系景观空间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分析其景观特征、表达手法和文化内涵。
3. 运用景观生态学和文化地理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对郴州板梁古村的水系景观空间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提出保护和传承策略。
4. 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探讨传统聚落水系景观空间的保护和更新模式,为传统聚落的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测绘、分析、比较和综合等方法,运用ARC GIS、Auto CAD、SketchUp等软件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可视化呈现。
技术路线如下:1. 对郴州板梁古村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采集景观数据和样本。
2. 运用ARC GIS等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处理,构建景观空间模型和空间分析模型。
3. 运用Auto CAD等软件进行建筑绘图和三维模型制作。
从阳山古村看湘南传统民居村落的生态设计意识
从阳山古村看湘南传统民居村落的生态设计意识2009年9月第10卷第3期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Sep .2009Vol .10 No .3从阳山古村看湘南传统民居村落的生态设计意识3龙鲜明(湘南学院艺术设计系,湖南郴州423000)摘要:以阳山古村为代表的湘南传统民居村落不仅是宝贵历史遗存,还显示出了我国古民居以“和谐”为主题的环境文化的深刻内涵,具有强烈的生态设计意识,充分显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氛围。
关键词:阳山古村;湘南传统民居;生态设计撒落在湘南大地上的古民居村落,犹如一颗颗明珠,美丽而神奇。
她融合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保存下来的湘南古民居主要分布在以湖南郴州为中心的山区和丘陵地带,辐射至永州、衡阳等地,其大多为明清建筑。
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桂阳阳山古村位于在湘南郴州,现存完好的60余栋、11000平方米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群落,是珍贵的文化遗存,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天地人和”的“风水宝地”,这里青山环绕,秀水萦回,颇似《桃花源记》所述之境界。
整个村落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在布局上讲究“天人合一”,结构上体现儒家“中和”思想,是民俗文化与民居建筑的完美结合,是生态设计思想的生动体现。
生态设计意识在中国古代早已存在。
生态设计研究重点是人的健康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即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自然,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水土,保护动植物生存环境,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中国传统民居的设计与规划充分利用自然,追求与自然融合,从自然生态中追求和谐。
其强烈的风水意识就是古代生态设计思想的表现,风水虽然有很大的迷信成分,但它与生态设计思想的终极目标却是一致的,都把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做为问题解决的中心。
纵观以阳山客家古村为代表的湘南传统民居村落的历史和现状,它们不仅是宝贵历史遗存,还显示出了我国古民居以“和谐”为主题的环境文化的深刻内涵,具有强烈的生态设计意识,充分显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氛围。
传统村落生产生活中的生态智慧与现代启示
传统村落生产生活中的生态智慧与现代启示在现代快速发展的都市生活中,人们越来越追求便利和舒适,也开始注意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忽略了传统村落所拥有的生态智慧,这种智慧是我们现代生活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本文将重点讨论传统村落生产生活中的生态智慧,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循环利用资源的智慧传统村落中,人们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将废弃物品进行细致分类,从而开发出新的用途,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比如,厨余垃圾被用来喂养家禽和猪等家畜,再利用粪便作为肥料,实现了资源的闭环。
这种循环利用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在家庭和社区中推广垃圾分类和有机肥料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生态建筑的智慧传统村落中的建筑通常采用本土材料和传统技术,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
比如,在南方地区,房屋常采用瓦片和木材结构,利用瓦片的保温和隔热性能,在夏季减少室内温度,冬季则保持室内温暖。
这种生态建筑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可以在现代建筑中更多地运用本土材料和环保技术,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三、农业生产的智慧传统村落中的农业生产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农民们会依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种植和农作物轮作方式,以保持土壤的肥沃和种植的多样性。
同时,他们也会通过灌溉系统、水田和鱼塘等手段,有效地利用水资源。
这种农业生产的智慧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广有机农业和科学灌溉技术,减少土地的退化和水资源的浪费。
四、社区共享与和谐共生传统村落中的居民注重社区共享与和谐共生。
他们通过村民自治组织共同分配资源,通过邻里互助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种共享和和谐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可以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共同解决环境和生活上的问题,形成更加和谐的社区生态。
总结起来,传统村落生产生活中的生态智慧给我们现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循环利用资源、生态建筑、农业生产以及社区共享与和谐共生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浅谈中国传统智慧对景观生态的启示
浅谈中国传统智慧对景观生态的启示1. 引言1.1 中国传统智慧对景观生态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智慧对景观生态的重要性,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传统智慧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对于景观生态的设计和保护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而传统智慧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智慧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通过传统智慧的运用,景观设计可以更好地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打造出符合人们审美情趣和生态需要的景观。
风水和环境布局的启示也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让人们重新审视环境中的风水气场,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传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设计理念上,更体现在设计手法和材料的选择上。
传统智慧的价值和意义在现代社会中愈发凸显,为景观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新性。
传统智慧对景观生态的启示不能被忽视,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内容已达2000字】2. 正文2.1 中国传统智慧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中国传统智慧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是一种融合了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美学理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与人文是相辅相成的,景观设计也应当遵循这一原则。
传统的园林中常常运用自然山水来营造景观,追求的是自然的美感和灵性的体验。
通过巧妙的布局和造景,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引人入胜。
在中国传统智慧中,还有关于风水的理念。
风水认为环境的布局和风水的调整可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运势。
在景观设计中,借鉴风水的启示可以使设计更加和谐,更具有生命力。
通过合理的环境布局和建筑设计,可以增加景观的整体品质,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中国传统智慧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是非常有价值的。
它不仅可以丰富景观的内涵,还可以引领人们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深化人们对自然和生态的理解。
在今后的景观设计中,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和借鉴中国传统智慧,将其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实现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结合。
湖南生命树实践活动的心得和体会
湖南生命树实践活动的心得和体会
湖南生命树实践活动的心得和体会如下:
1.生命树实践活动让我更加了解了自然和环境的重要性,以及我们人类应该对自然环境负起的责任。
2.通过亲身体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成功。
3.在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知识,也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4.生命树实践活动让我更加热爱自然,更加珍惜环境,并且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
5.这次活动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应该为社会和环境做出更多的贡献,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6.通过生命树实践活动,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的人合作,学会了倾听和沟通的技巧,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有用的技能。
7.这次活动让我更加自信和勇敢,敢于挑战自己,敢于面对未知的困难,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信念。
8.生命树实践活动是一次非常宝贵和难忘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更加关注和热爱自然和环境。
湘南古民居建筑对城市居住环境的启示研究
2016·11一、现代居住环境的营造原则(一)尊重自然环境的原则“天人合一”是中国人重要的哲学,注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对于居住环境的营造也具有重要的影响,现代城市环境在营造中,也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建设原则。
要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貌,多保留植被与水文。
力戒在建筑上搞千篇一律,同时也要注重城市环境中绿色环境的扩大与创新,为此尊重自然环境的原则。
这不仅有利于城市居住环境质量的有效提高,对于自然与人造绿地的多样性和生态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要知道在人类居住环境中,是以人的个体行为出现的,人不仅是环境的观赏者也是环境的使用者,更构成环境动态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城市居住环境的建设上需要明确人与环境的关系,不能只是强调环境的一种静态形式,要大力保持城市居住环境的生态性与多样性。
要不断强调自然环境在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主导地位,要将人的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结合起来。
(二)尊重传统历史文化的原则人类的居住环境一定依存于某一个特定历史阶段,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对于居住环境的探讨必须要和时代及历史文脉相互联系,且要进行正确的、有价值的判断。
要选用具有传承价值的历史信息进行精确解读,进而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加以演绎,要用适宜的生活方式与居住文化进行延续。
当然,要达到上述目的,要建立在一定的地域文化基础之上,要将地域文化与现代居住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避免居住环境在设计上的千篇一律。
与此同时,对于现代居住环境历史文脉的保护,也要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与策略。
要在改善当地居住环境之际,要尽可能保护有历史价值、地理价值的信息,特别要注重对原有生活形态与社会风俗的保护与发展。
(三)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原则居住环境是以人为主体的,为此现代居住环境一定要以人本主义为原则。
现代居住环境首先要适合人的居住,要满足居民的社会活动需求。
其次人性化的居住环境也必须具有安全性,可以满足人们自我归属的需求,最后达到一种自我完善与自我需求的心理。
传统村落生产生活中的生态智慧与现代启示
传统村落生产生活中的生态智慧与现代启示杨旭东(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郑州450002)摘要: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乡村社会在精神层面上对大自然缺乏敬畏之心,实践层面上大肆破坏生态环境,乡村的生态危机日益显现。
这两个层面的问题源于工业文明时代对科技的滥用、迷信和对传统村落生产生活中生态智慧的舍弃。
而传统村落生产生活中蕴含的生态智慧、生态经验、生态知识并非都是过时的,它们不仅有可能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相结合,而且对工业化、城镇化有诸多有益的启示,包括维护生态链条、物尽其用、尊重自然规律等。
关键词:传统村落;生产生活;生态危机;生态智慧Q988 :A :1674 -621X(2016)04 -0002 -06收稿日期:2016 -11 -25作者简介:杨旭东(1980 -),男,河南新野人,河南省社科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编辑,民俗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民俗学。
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按理说应当可以避免重蹈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不仅未能幸免,反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某些方面更为严重。
由于发展阶段的滞后,在治理生态环境问题时,我们无路可循,依然参照的是西方的治污经验。
简言之,我们在生态问题上依旧以西方为师,以“科学”的手段来解决滥用科技和“迷信”科学所造成的问题,恰恰忽视了从传统生产生活经验中寻求解决之道。
本文拟通过揭示村落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某些生态经验与智慧,思考如何将民众世代累积下来的生态智慧跟当下社会如火如荼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结合,而不是完全抛弃已有的传统做法与经验。
一、从生态学的人文转向谈起将生态学引八人文学科至少已有半个多世纪了,“生态学”这一概念最初由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于1866年提出。
它原本属于自然科学,近几十年来,一些人文学科开始从生态学的视角对各自的领域开展研究,生态学的人文转向日趋明显。
1955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J.H.斯图尔德首次提出“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此后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出版,这被视为是生态学人文转向的标志性事件。
西南传统村落选址布局的生态智慧
西南传统村落选址布局的生态智慧
朱雯雯;曾卫;冯德懿;付豫蜀
【期刊名称】《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年(卷),期】2024(39)3
【摘要】生态智慧是生态哲学思想和生态实践智慧的完美融合。
从聚落格局、选址环境、立体单元、空间形态、宗族信仰等方面探讨西南传统村落在复杂地质地理环境下选址布局的生态实践智慧。
解读其背后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包括“道生万物”的整体环境观、“道法自然”的生态技术观、“以道驭术”的生态自治观。
基于传统生态智慧,探索对新时代韧性城乡人居环境规划建设的启示。
【总页数】6页(P97-102)
【作者】朱雯雯;曾卫;冯德懿;付豫蜀
【作者单位】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贵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2.29
【相关文献】
1.基于GIS的传统山地村落选址与布局的生态适宜性分析研究
2.传统古村落选址和布局中的风水研究
3.基于生态智慧的西南山地传统村落保护研究
4.基于GIS的羌族传统村落地震前后规划选址布局研究
5.生态智慧下鄂东南传统村落选址、布局与空间组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湘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营建模式
湘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营建模式
何峰;陈征;周宏伟
【期刊名称】《热带地理》
【年(卷),期】2016(36)4
【摘要】以湘南地区为地理单元,在分析该地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环境的基础上,探索该地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选址思想和营建模式。
从选址思想来看,基于安全防御、农业生产、经济营建和风水观念的考虑,湘南传统村落多选址于地域环境相对独立或封闭的丘陵坡地或台地上;从营建模式来看,湘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布局遵循传统礼制,实行自主互助并秉承经济实用的原则,发展体现区位择优的生长规律。
【总页数】11页(P580-590)
【关键词】传统村落;人居环境;选址;营建;湘南
【作者】何峰;陈征;周宏伟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2.29
【相关文献】
1.湘南地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调查研究——以湖南省江永县上甘棠村为例 [J], 严钧;许建和
2.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实测与分析——以湘南地区上甘棠古村落为例 [J], 许建和;王
军;梁智尧;严钧
3.基于"双修"视角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模式分析 [J], 陈悦
4.社区参与模式下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整治与旅游空间生产研究 [J], 王卫涛;杨滢
5.基于"C-M-G"矩阵模型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生态模式语言研究— —以关中渭北地区为例 [J], 张鸽娟;何贞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中国传统智慧对景观生态的启示
浅谈中国传统智慧对景观生态的启示中国在经历了数千年的文化沉淀和积淀后,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智慧,其中包含了许多对于景观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启示。
这些启示可以引导我们在设计、规划和管理中应用传统智慧,使景观生态更加繁荣和可持续。
一、天人合一理念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传统哲学认为,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类活动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景观生态中,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景观生态。
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以中正、平衡为核心的哲学思想。
在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中,准确地掌握城市、自然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中庸之道的思想可以有助于我们设计出适宜居住和生产的生态环境。
三、天时、地利、人和在景观生态规划中,我们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方法,综合考虑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以及不同生态需求,创造出适宜的生态环境。
四、古人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中,很多都是关于自然与环境的诗词、书画等,说明古人十分重视环境保护。
例如,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环境的崇尚和保护。
更重要的是,这种保护环境的精神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心中。
五、生态美学的发展在文化的历程中,人们对于自然之美的追求,逐渐演变成为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以自然为本”的观念,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创造出美好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智慧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天时地利人和、环境保护和生态美学等思想,为景观生态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很多启示。
只有秉持这些信念,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生,共创绿色美好的景观生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S ichuan Buil ding Sc i ence 第36卷 第6期2010年12月收稿日期:2009 06 08作者简介:许建和(1978-),男,湖南岳阳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与理论。
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08JJ 3106);湖南省教育厅资助课题(07C 095)E -ma i:l xu ji anh e @cs ust 湘南传统聚落生态智慧经验与启示( )许建和1,2,王 军1,严 钧2(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 710055;2.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湖南长沙 410114)摘 要:以湘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选址、布局、形制、材料与构造等方面所蕴藏的大量生态智慧特征,以积极化的理念总结其中的生态技术与发展规律,特别是在利用自然要素和采用协助自然要素的生态技术来创建适应环境的、反映地域特征的聚落方面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关键词:湘南;传统聚落;生态智慧中图分类号:TU 241 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933(2010)06-210-03The ecological i ntelligence experie nce and ins piration of t he traditional village i n Sout h Hunan areaXU Jianhe 1,2,WANG Jun 1,YAN Jun2(1.Schoo l o fA rch i tect ure X i an U n i versity o fA rch itect ure and T echno l ogy ,X i an 710055,Ch i na ;2.Schoo l o f C i v il Eng i neeri ng and A rch itecture ,Changsha U n i versity o f Sc i ence&T echno logy ,Changsha 410114,Ch i na)Ab stract :T he case st udy o f the trad i tiona l v ill age i n Sou t h H unan area ,the paper ana l ysis t he eco log ica l i nte lli gence model character o f the se lecti on site ,l ayout ,for m,m ate rials ,construc ti on .The adaptable eco l og ica l techn i que and to exp l ore t he deve lop m ent la w w i th acti v ated concept ,and su m up t he exper ience of how to utilize and assist the nature to creat t he trad itiona l v illage w hich adapt to c ircu m stances and su it to t he cha racte r o f reg i on .K ey w ords :Sout h Hunan area ;trad itiona l v illag e ;eco l og ica l i nte lli gence(续 前)4 湘南传统聚落材料与构造智慧4.1 地域材料的生态化利用湘南传统聚落的建筑用材均来自当地盛产的砖、石、瓦、木、土等。
地域材料的大量使用,不仅适应了气候,而且成本经济,自然还原性强,利于节约有限能源,其颜色亦与聚落周围背景和谐地融为一体。
湘南传统聚落的营建采用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就料施工!的方法,尽量运用采集运输便利的材料作为建筑和营造环境的原料和装饰元素。
建筑材料全部来自大自然,不仅可以降低造价,减少运输,节约能源,而且这些天然材料用旧了可以再回到大自然循环,不污染环境是天然的生态环保材料,有的材料如木材和石头甚至可以循环利用。
在建筑设计上,也能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完成建筑的实用功能,减少资源的浪费,这种节约型建造让 人与自然!、 人与生物!共生共荣,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外墙为厚重的石材、青砖、夯土与土胚砖等构筑材料,热工性能稳定,降低了建筑与外环境之间的热交换,便于有效地隔热。
内部空间用木材进行分隔,湘南地区山多木材产量丰富,针对湘南地区相对湿度大,而木材有较好的调湿作用[2]。
第二,由于内部空间采用木柱承重,空间布局灵活,通透性强,采光通风良好。
屋面采用瓦和木材构成,利于南方多雨水以及热空气的快速排泄。
4.2 朴素的满足需求的技术理念4.2.1 遮 阳低层高密度自遮阳:由于建筑间距小,建筑之间形成自遮阳,这十分有利于南方湿热与湿冷的天气,小天井院的采用在解决基本的采光的同时,也防止了日照过度。
就单体建筑而言,屋面成为唯一的长时间受照面,而民居一般2层不住人,热空气在顶层210随通风排出室内,底层居住热环境十分理想。
出檐遮阳:湘南传统聚落无论是基本单元还是天井都有比较深的屋檐出挑。
从测绘得到的住宅具体尺寸,并通过有效的简化建立分析模型。
模型平面宽10 2m,进深8 1m,东西立面高5 3m,南北立面高7 6m ,屋顶檐口出挑1 2m 。
西立面的太阳阴影分析:时间选在典型年(1999年)的大暑下午2:00。
其中屋檐产生的阴影高度3 65m,是出檐的3陪,即西墙有68 8%面积被遮阴。
距地面1 65m 高的墙体才受到西晒。
有无屋檐遮阳分析:在夏季(6月1日~8月30日)的日均辐射的比较分析。
无屋檐出挑遮阳在夏季受到的日均辐射的平均值是2463 58W h ,而有屋檐遮阳的日均辐射的平均值是1079 11W h,减少了1384 47W h 。
可见,屋檐出挑对夏季东、西立面起到很好的遮阳防辐射作用。
南立面在全敞开和处在巷道中的夏季日均辐射分析:南立面宽8 1m,高7 2m,巷道宽1 5m 。
在全敞开时,南立面墙受到的日均太阳辐射平均值是2887 54W h ;而处在巷道时,太阳辐射平均值是2284 35W h ,少了603 19W h 。
在离地面3~3 5m 处,日均太阳辐射降低得最多。
巷道对南北立面遮阳防辐射有一定的作用。
这样,建筑单体的四面都有有效的措施防太阳辐射,使室内温度不至于过高,这对于在夏季提高热舒适度是非常重要的[3](图6)。
图6 遮阳分析4.2.2 通 风因为房屋密集,甚至相互连通,外墙间距小,一般为1~2m,所以,本区域多不考虑直接的穿堂风,而是结合巷道与天井及通风小窗的设置来组织通风,以保证室内的空气清新与带走室内热量。
在静风且无温差的条件下,由于浑浊空气比清新空气重主要处于地表附近,结合内天井的绿化与排水来净化与带走污染空气。
在有内外温差的状态下,由于 烟囱效应!的作用,热压差使室内外空气不断循环,白天由于聚落建筑墙体的热工性能以及相互之间的遮挡,室内环境温度低于室外环境温度,晚上则室内环境温度高于室外环境温度,不同的热压导致室内空气环境不断循环,以保证室内空气的清新与舒适;在室外环境有风的状态下,开窗产生风压通风,此时内外空气相通,加速了室内空气的流通效果[4](图7)。
图7 通风构造4.2.3 防潮与防火湘南传统建筑外墙一般采用青砖砌筑,室内木构件则采用石柱础、青砖内墙基或直接坐落于三合土室内地面之上,有利于木构件的防腐以及底层的防潮。
湘南传统聚落由于建筑密度大,防火措施有:利用巷道等把聚落自然分隔成区;设封火山墙,山墙上一般不开窗或开小窗;聚落临水而居,接近水源并组织水系进入或绕村落而过,且在相应位置均匀设置烟火塘(图8)。
图8 防潮与防火构造5 湘南传统聚落设施设备智慧5.1 理水设施理水聚气,节约水资源,聚落选址观察风水,汲取充沛水源,或傍水、或近水、或跨水,聚落的布局与水源有密切的联系。
充分利用地表水资源建立灌、排水渠以利于耕种和生活用水:营建聚落内部的水圳、水塘、水池、水院,蓄泻生活的地表水,改善聚落小气候,美化环境;凿井或利用自然山泉解决饮用水211 2010N o 6许建和,等:湘南传统聚落生态智慧经验与启示( )问题(图9)。
图9 理水设施5.2 护林绿化中国传统民居聚落的营建历来都重视植树绿化,湘南传统聚落至今都仍然保留有极为茂密的风水林。
即使在滥加砍伐的年代和地区,风水林依然未动。
风水林的作用在于聚落 藏风得气!,保持生气以免行之他方。
除了山林、风水林外,田边池旁、宅院内外都广泛种植果树、蔬菜、桑麻等经济作物以及其他乔灌木等多种绿化植物。
5.3 安全设施湘南地区多民族散居,且多为山地,民族家族冲突与山匪掠夺事件常有发生,村落的选址在满足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的需要的同时,必须考虑安全与精神的需要,安全考虑在湘南传统聚落中显得特别的重要。
在营建过程中,一般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在山谷或沿河部位砌筑村寨防护墙,投入少,安全性大。
湘南传统聚落在布局方面总的是采用 一水一街多巷!为骨骼体系的布局模式:基本与水系平行设置街道,再与水系和街道基本垂直设置多巷道,街巷形成网络体系总领聚落的布局形态,在解决交通问题的同时,也有利于聚落安全(图10)。
图10 安全设施6 结 语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人民群众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经验。
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人们为了获得比较理想的栖息环境,以朴素的生态观顺应自然和以最简便的手法创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5]。
中国民居结合自然、结合气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就地运用自然材料,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丰富的心理效应和超凡的审美意境,充分表现了崇尚自然、引入自然的生态精神。
把自然看作是人化的自然,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人化。
技术概念是中性的,关键在于人类如何去选择和运用。
传统聚落的建构离不开一定的生态技术因素,人类所需要的并不是一股脑地抛弃原态技术,而需要一个根据生态原则筛选的技术发展,从而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和谐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1] 严 钧,许建和.湘南地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调查研究[J].华中建筑,2006,24(11):168 171.[2] 荆其敏.生土建筑[J].建筑学报,1994(5):43 47.[3] 梁智尧,赵 能.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研究[J].建筑技术及设计,2007(12):118 123.[4] 沈克宁.批判的地域主义[J].建筑师,2004(5):45 55.[5] 李 宁,李 林.传统聚落构成与特征分析[J ].建筑学报,2008(11):52 55.(续 完)212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第3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