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地理课标人教版一轮复习【同步练习】人口的空间变化和人口折合理容量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3)

人教版高中地理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3)

1.2人口的空间变化每课一练一、选择题人口迁移差额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100%,读图回答1~2题。

1.四地中可能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是() A.A地和B地B.A地和C地C.B地和C地D.B地和D地2.导致D地人口迁移率为负值的原因最可能是() A.经济落后B.政策因素C.社会因素D.环境变迁答案 1.A 2.A解析第1题,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迁移差额率高,A 地和B地符合此特征。

第2题,D地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迁移率为负值,最可能为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读“2009年年末广东省户籍人口迁移统计(单位:人)图”,完成3~4题。

3.由图可知广东省户籍人口的迁移方向主要是()①由省外迁往省内②由省内山区迁往东翼和西翼③由省外迁往东翼和西翼④由省内东翼、西翼和山区迁往珠三角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影响广东省户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因素B.经济因素C.政治因素D.社会文化因素答案 3.D 4.B解析第3题,从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广东省户籍人口在省际之间迁入大于迁出,在省内间人口主要迁往珠三角。

第4题,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广东省户籍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都为珠三角,这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水平高、收入高等有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占全国外出农民工总数的64.7%。

下图为“2012年农民工流向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5~7题。

5.农民工主要流向()①东部地区②中部地区③西部地区④沿海地区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6.2012年流向东部地区的农民工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B.出现逆城市化C.产业转移和升级D.城市居住用地紧张7.农民工流向变化对中西部地区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A.改善投资环境B.减小人口合理容量C.加大环境压力D.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答案 5.B 6.C7.C解析第5题,从图中看出2012年流向东部的农民工比重下降,流向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比重上升,但农民工的主要流向仍为东部沿海地区。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同步练习卷:人口的空间变化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同步练习卷: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选择题(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1. (2019 •河南名校期中)研究表明,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许多国家普遍表现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特点,即“城乡倒置”现象。

读图可知我国()A. 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长期持续B. 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不断加大C. 目前“城乡倒置”与人口迁移有关系D. P点时城乡老年人口数量相等【答案】C(2019 •北京丰台区期末)读俄罗斯2019〜2019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与净增人口数量统计图,回答2〜3题。

2. 2019年俄罗斯人口增长率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原因最有可能是()A鼓励移民政策起实效 B.开放生育政策见成果C.医疗技术突飞猛进D.局势动荡3•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对该国产生的积极影响是()A. 提高环境承载力B.缓解就业压力C.繁荣劳动力市场D.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答案】2.A 3.C(2019 •东北三省四市联考)人口净迁移率=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

下图示意我国2019年省际人口净迁移率与城市化率线性关系。

读图,回答4〜5题。

4•据图可知()A. 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净迁移率呈正相关B. 人口迁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口流入区和流出区的城市化水平C. 北京迁入人口数量最多是因为北京经济最发达D. 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贵州人口迁出率最高5. 关于黑龙江人口净迁移率和城市化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 人口净迁移率低主要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B. 人口净迁移率低主要是受气候因素的影响C. 城市化水平较高主要是因为黑龙江地广人稀,人口数量少D. 城市化水平较高主要是因为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答案】4.B 5.A下面两图示意2019〜2019年南非人口重心变化状况,南非几何中心为(28 ° 58' 42〃S, 25°11 ' 18〃E)。

读图完成6〜7题。

6. 有关南非人口分布、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A. 人口分布处于不平衡状态B. 西部的人口密度高于东部C. 人口重心位于南非东南部D. 人口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7•该时期南非人口重心变动的影响因素可能包括()①全球气候变暖②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③国家倡导移民政策④交通运输业得到发展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6.A 7.D读2019年俄罗斯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8〜9题。

人教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单元 第章 第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 含解析

人教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单元  第章 第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 含解析

第2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本讲复习脉络: 考纲: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考点一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考向1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表现分析 考向2 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考点二 人口迁移的影响—⎪⎪⎪ 考向1 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考向2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考向3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考点分层突破:考点一|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 逐层突破1.人口迁移(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类型: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1)人口迁入率高并不表明人口机械增长多影响一个地区人口机械增长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率,而人口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当人口迁移率大于零时,人口机械增长为正,当其小于零时,人口机械增长为负。

(2)人口流动不一定就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肯定是人口流动,但人口流动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才是人口迁移。

(3)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并不一定都是经济因素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案例气候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并通过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迁移美国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由东北部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淡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土地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的迁移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矿产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制造业的发展影响着人口迁移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形成3.社会因素——对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因素●考向1人口迁移的特点及表现分析(2014·全国卷Ⅰ)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

读图,完成1~2题。

1.下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A.①B.②C.③D.④2.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A.1910~1930年B.1930~1950年C.1950~1970年D.1970~1990年【解图流程】[答案] 1.A 2.C●考向2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2016年9月21日,中新网报道,联合国难民署发布最新统计报告,今年到目前,跨越地中海抵达欧洲沿岸的难民和移民人数已经超过30万人。

人教版高中地理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2)

人教版高中地理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2)

1.2人口的空间变化每课一练一、选择题图K17-1是美国本土人口迁移情况,图中箭头的含义分别是:①国外人口迁往美国,②美国人口迁往国外,③国内人口由东北部迁往南部“阳光地带”,④国内人口由其他地区迁往东北部。

读图,完成1~2题。

图K17-11.以谋求就业和提高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的人口迁移是()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2.若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现象造成美国人口机械增长率呈正增长态势,则以下数量关系式表达正确的是()A.①<②B.①>②C.③<④D.③>④图K17-2为上海市浦东新区某时期流动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图K17-23.关于浦东新区流动人口变化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老城区周边区域流动人口急剧减少B.南部区域流动人口呈减少趋势C.最北端流动人口呈增加趋势D.流动人口增多区域比减少区域范围大4.推动浦东新区流动人口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因素B.社会因素C.经济因素D.其他因素读我国某年四城市人口资料图(图K17-3),回答5~6题。

图K17-35.从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考虑,其中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就业率最高的城市是() A.①B.②C.③D.④6.城市②可能位于我国的()A.西北内陆地区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东南沿海地区人类迁移行为决策的产生,是由于迁移者认为在目前自己居住区以外的某一区域能够更好地满足自己的意愿。

图K17-4示意某区域境内的人口迁移情况。

据此完成7~8题。

图K17-47.在不同迁移类型中,受距离远近影响最小的是()A.移民B.农业或家务职业C.非农业职业D.政府或管理职业8.有关移民迁移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A.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B.只能逐级流向高一等级城市C.只能就近流向较高等级城市D.受特殊因素影响出现偏移现象图K17-5为我国某特大城市近几年来平均人口迁移状况,迁入人口多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

2011高考第一轮复习——人口的空间变化

2011高考第一轮复习——人口的空间变化

案例3:读下列有关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信息图,回答问 题。 改革开放以来, 上海以海纳百川 的胸怀,吸纳了 来自全国各地的 各类人才。如今, 外来人口已经成 为上海常住人口 增长的主要来源, 对上海的社会经 济发展正在产生 广泛和深远的影 响。
概述图l、图2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并 分析其积极意义。(10分) 由图1可知:上海外来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 有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有利于上海的经济 社会健康发展
关注: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指出,未来二三十 年,人口流动将呈现四大基本态势: (1)流动人口规模增加,但增速逐步放缓 (2)经济危机为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契机, 促进人口重新分布 (3)人口流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
(2010年江苏盐城调研)右图表示人口数量变动状况(迁移 差额率正值表示人口迁入) 5.图中丙点表示的人口变动 状况正确的是( D ) A.人口增加 B.人口减少 C.变动较大 D.基本不变 6.能正确反映西亚地区人口 变动状况的是( B ) A.甲 B.乙 C.丙 D.丁 7.能正确反映目前伦敦市区 人口变动状况的是( D ) A.甲 B.乙 C.丙 D.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东北地区有辽阔的土地、茂密的森林,在 明清时期,大量农民来此开荒种地并定居下来。移民主 要来自鲁晋冀豫等省,尤以山东人最多。由于明朝以后, 东北地区俗称“关东”,人们便把不顾政府禁令、来此 谋生的人口入迁现象,称为“闯关东”。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山东 经济增长迅速,导致了两地间 人口迁移方向的完全反转, 从而出现了 “雁南飞”现象。 材料三: “闯关东” 路线示意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读“我国珠江三角 洲某市人口增长示 意图”
8.有关该市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从总体上看,该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以机械增长为主 B.该市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 C.影响该市人口迁移的因素是政治因素 D.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趋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同步练习题—人口的空间变化(内附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同步练习题—人口的空间变化(内附答案)

同步练习—人口的空间变化1、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逐步增强的是( )A.自然环境因素B.政治因素C.婚姻家庭因素D.社会经济因素2、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农村到城市B.城市到农村C.农村到农村D.城市到城市3、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该现象表示( )A.大批民工流向沿海地区B.建设新工业基地引起人口迁移C.知识分子从内地流向沿海城市D.高等院校搬迁,招生和分配形成人口迁移4、有关我国民工流动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从山区流向平原②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③从农村流入城镇④从内陆地区到沿海地区⑤主要迁出人口是青少年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下图中甲、乙、丙是我国三个不同地区。

读图,回答下列2题。

5、有关甲、乙、丙三地区当今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A.属国际人口迁移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C.人口主要由乙、丙两地迁往甲地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6、引起上述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A.收入差距B.家庭婚姻C.工程建设D.文化教育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

据此回答下列3题7、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A.从北美迁往拉美B.从亚洲迁往拉美C.从非洲迁往西亚D.从欧洲迁往非洲8、若该图表示近年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A.从湖南流往广东B.从河北流往河南C.从新疆流往内地D.从湖北流往重庆9、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的是( )A.乙地较高的工资待遇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C.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D.甲地优美的环境美国地理学家齐林斯基1971年把人口迁移与现代化联系起来,阐述了人口迁移转折的理论,即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早期开拓式的人口迁移逐步让位于城乡间的人口迁移,最终城市间的人口迁移将取代开拓式的或城乡间的人口迁移。

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区际联系越紧密,城市经济越发达,城市之间的人口移动越频繁。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同步练习卷: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同步练习卷: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同步练习卷: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一、选择题(11小题,每题4分,共44分)(2021·湖北八校联考)一个国度的休息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拟低,为经济开展发明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即出现〝人口红利〞。

反之,能够出现〝人口负债〞。

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0~14岁)及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之和与休息年龄人口(15~64岁)之比,失业比是指休息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读图,回答1~3题。

1.〝婴儿潮〞指的是在某一时期及特定地域,出生率较高的现象。

以下年份中〝婴儿潮〞较清楚的是( )A.1950~1960年B.1960~1970年C.2021~2021年D.2040~2050年2.关于图中信息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失业比最低的时期是由于失业时机少招致的B.抚养比最低的时期是由于休息年龄人口较多招致的C.2021年以后抚养比逐渐降低是由于〝婴儿潮〞招致的D.近几年失业比逐渐下降将会招致休息力严重缺乏3.2021年后〝人口负债〞愈发严重,对此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有( )①片面放开生育政策,添加生育率②渐进式延伸退休年龄③限制休息年龄人口向国外迁移④鼎力开展休息密集型产业⑤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晋级⑥树立健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A.①③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②⑤⑥【答案】1.B 2.B 3.D(2021·山东莱芜期中)性别比是指人口中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比值(通常指100个女性对应的男性人数)。

以下图为我国近30年来出生人口(活产婴儿)和总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图,据此完成4~5题。

4.我国近30年( )A.出生人口中女婴比重高于男婴B.人口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C.妇女生育率清楚降低D.人口性别结构清楚优化5.能缓解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效果的措施是( )①实行胎儿性别鉴定②倡议养儿防老③尊重妇女权益,完成男女对等④健全社会保证制度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4.B 5.C(2021·湖北华中师大附中期中)以下图中①、②、③表示同一类天文事物,a、b、c三轴区分表示不同天文要素对天文事物的影响水平,读图回答第6题。

高中地理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同步训练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同步训练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选择题(2011·滁州高一检测)读下图,回答1~3题。

1.行政区界常被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

图中A、B、C是三个不同行政区。

其中常被认为是人口迁移的是()A.a1→b1B.a1→a2C.b1→b2 D.c1→c22.如果图中A、B、C是三个不同的国家,其中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A.a1→a2 B.a1→b1C.b1→b2 D.c1→c23.如果A、B、C是三个不同国家,a1、b1、c1是农村地区,a2、b2、c2是城市地区。

其中能够代表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人口主要迁移方向的是()A.a1→a2、a1→b1 B.a1→b1、b1→b2C.b1→b2、c1→c2、a1→a2 D.c1→c2、a1→c1解析:本题组以示意图的形式考查人口迁移的内涵、分类和分布。

人口迁移的内涵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长久性、空间的变更性。

第2题,若图中A、B、C为三个不同行政区时,图中仅有a1→b1和a1→c1跨越了行政区界,属于人口迁移,其他的人口移动并没有跨越行政区域,并不属于人口迁移。

第3题,若A、B、C为三个不同的国家时,跨越国界的国际人口迁移也是图中的a1→b1和a1→c1。

第4题,当今发展中国家和以前发达国家的人口迁移方向是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即图中的a1→a2、b1→b2、c1→c2。

答案: 1.A 2.B 3.C(2011·安庆高一检测)读人口迁移方向的分类图,回答4~5题。

4.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称为人口迁移,b称为人口从城市到乡村的迁移B.c不能叫人口迁移C.b目前主要发生在我国各大城市D.d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5.世界发达国家目前出现了下列哪种情况()A.a B.bC.c D.d解析:由图可知按迁移方向,人口迁移可分为四种类型。

即a乡村到城市,b城市到乡村,c乡村到乡村,d城市到城市。

目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迁移方向以a为主,而发达国家由于城市内部环境质量下降,周围乡村、小城镇环境优美,吸引人口由城市向乡村迁移。

2011届高考地理阶段性同步滚动检测试题13

2011届高考地理阶段性同步滚动检测试题13

38分钟阶段性同步滚动检测(13)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72分。

考试时间38分钟。

2.考查范围: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的空间变化第1卷(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国家中,人口数量呈负增长的是 ( )A .中国B .尼日利亚C .印度尼西亚D .日本2.“传统型”人口再生产模式的特点是 ( )A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B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C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D .极高出生率、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3.人口再生产模式决定于 ( )A .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总数B .出生率、死亡率、社会生产力C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D .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4.人口再生产模式中,原始型与传统型的共同之处是 ( )A .高出生率B .高自然增长率C .低出生率D .低死亡率读某四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示意图,完成5-8题。

5.四国中人口再生产模式属于现代型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6.图中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 ) A .④ B .③ C .② D .① 7.若图中所示的序号表示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先后出现的人口再生产模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B .④③②①C .④①②③D .③②①④8.图中四国中,可能是巴基斯坦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9.人口过亿的国家中,仍实行鼓励生育政策的国家是 ( )A .印度B .中国C .日本D .新加坡10.通过人口普查发现,深圳市人口的死亡率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其原因是 ( )A .营养好B .女性比例高,寿命长C .人口结构年轻D .文化教育水平高11.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体特点是 ( )A .从新大陆移向旧大陆B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C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D .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增加人口出生率(%)12.我国“五一、十一”黄金周,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13.下列各组国家中,都属于典型移民国家的是()A.美国、德国 B.南非、埃及 C.日本、澳大利亚 D.加拿大、新西兰14.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人口迁移和流动量较少的原因是()①国家实行计划经济;②经济发展速度快,各地区生活水平相差不大;③交通条件落后;④国家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同步训练:《人口的空间变化》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同步训练:《人口的空间变化》

第2讲人口的空间变化建议用时实际用时分值实际得分45分钟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1.右图中甲、乙、丙是我国三个不同地区,有关甲、乙、丙三地区当今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国际人口迁移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解析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四川盆地,乙地位于长江三角洲,丙地位于珠江三角洲,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答案 D(2014·盐城调研)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

据此回答2~3题。

2.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A.民工流动B.道路建设C.水利工程建设D.输气管道建设3.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D.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解析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丹江口水库向四周迁移,即水利工程建设是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第3题,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人口迁移与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无关,所有的居民必须全部迁走;图中的人口迁移以短距离为主,从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答案 2.C 3.D下图为某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图。

读图回答4~6题。

4.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A.男女比例不平衡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5.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6.该国可能是()。

A.中国B.巴西C.德国D.泰国解析第4题,从总人口年龄结构看该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外来移民以青壮年为主,因此移民缓解该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第5题,该国人口老龄化严重,为发达国家,经济因素是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

第6题,选项中只有德国为发达国家。

答案 4.D 5.D 6.C下图为某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产业与空间转移的流向示意图。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③死亡率=死亡人口数÷人口总数×100%。
人教版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2)一年内人口数量增加的计算: 人口增长数=该年人口总数×自然增长率=新增人口数 -死亡人口数 (3)几年后人口总数的计算: 计算方法:该年人口总数×(1+自然增长率)n(n为年数)
人教版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应用闯一关] 1.(2012·太原测试)下图示意某国甲、乙、丙、丁四个 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状况。读图回答(1)~(3)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1)根据人口增长特点,可知四个时期的先后顺序为 (
A.甲、乙、丙、丁 C.乙、甲、丁、丙
)
B.乙、甲、丙、丁 D.甲、丙、乙、丁
(2)与“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上,人口快速增长”对 应的时期是 ( )
A.甲
C.丙
B.乙
D.丁
人教版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3)该国在丁时期
A.人口增长过快 C.生产力水平低下
(
B.失业人口增多
)
D.人口老龄化严重
人教版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解析:第(1)题,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先从死亡率下
降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出生率较高的情况下, 死亡率下降,随之自然增长率也下降。结合选项可知, B项正确。第(2)题,“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较高水平, 人口快速增长”是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由于出生率
(2)一个地区人口数量最多是在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0的时
刻,而不是增长率最大的时刻。
人教版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图示
模式
转变
①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 说明 现代 型的过渡阶段。②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已是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6.1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Word版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6.1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Word版含解析

第1节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下图示意某国2008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该国( )A.为发展中国家B.人口出生率高C.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模式D.中老年人口性别比失调解析:图中显示该国40岁以上人口中,女性人口比例明显大于男性人口比例,即中老年人口的性别比失调,故D项正确;图中0~14岁各年龄段人口比重都较小,即人口出生率较低,说明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应该是发达国家。

答案:D2.该国0~4岁的人口数量明显多于5~9岁,其影响因素最有可能是( )A.年龄结构 B.性别结构C.生态环境 D.移民政策解析:图中看出0~4岁对应父母为20~24岁,5~9岁对应父母为25~29岁,因为20~24岁人口明显多于25~29岁,故0~4岁的人口数量明显多于5~9岁,因此年龄结构是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

答案:A读我国劳动人口(15~64岁)增长率变化预测图,回答3~4题。

3.我国劳动力人口达到顶峰的时间大约是( )A.1965年前后 B.1985年前后C.2015年前后 D.2025年前后解析:观察图分析,劳动人口达到顶峰时,劳动人口增长趋于0,结合图可知,大致在2015年前后,所以选C项。

答案:C4.目前,我国已经启动“单独二孩”政策,即夫妻双方一人为独生子女,第一胎非多胞胎,即可生二胎。

此项政策将使我国今后几十年中( )A.劳动力人口减幅放缓B.养老金支付总额减少C.入学与就业压力减轻D.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得到缓解解析:我国目前面临人口老龄化严重,施行“单独二孩”政策,可在今后几十年中增加劳动力人口数量,减缓老龄化速度,A正确;但人口增加,养老金支付总额增加,B错;入学与就业压力增加,C错;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不一定得到缓解,D错。

答案:A城市人口增长率是一年内城市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地区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它是反映城市人口增减速度的指标。

2011年高考总复习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同步教学课件)第8章

2011年高考总复习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同步教学课件)第8章

2011 年高考总复习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同步
教学课件)第8 章
第八章人口与城市
第1 节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
第3 节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第4 节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2 节人口合理容量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第1 节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
备考导航
经典例题
1.决定一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幺?
是由当地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
“世界60 亿人口日”(1999/10/12);“世界人口日”50亿(1987/7/11);中国13 亿人口(2005/1/6)。

3.理解人口增长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什幺特点?
4.理解为什幺20 世纪以来,特别是过去100 多年人口增长迅速?
过去100 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6.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的差异以及原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1)

人教版高中地理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1)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考查知识点及角度难度及题号基础中档稍难人口迁移9、10、11 1、2、3、4 16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5、6、7、8、12、13 14、15 17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下图为“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规模示意图”,①为城市间人口迁移;②为城乡间人口迁移,③为开拓式人口迁移(与土地扩张相伴的人口迁移)。

读图回答1~2题。

1.人口迁移类型与其主要成因的正确组合是()。

A.①——耕地面积的变化B.②——经济全球化C.②——城乡经济差异D.③——城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2.目前发达国家人口迁移规模特征处于()。

A.甲时期B.乙时期C.丙时期D.丁时期解析第1题,城乡间人口迁移在城乡差别较大的时期,迁移规模较大;随着城乡差别的减小,城乡间的人口迁移也逐渐减小。

所以影响城乡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差异。

第2题,发达国家城乡间差异很小,所以城乡间人口迁移规模很小;工业化阶段与土地扩张关系不大,所以此阶段开拓式人口迁移规模较小。

答案 1.C 2.D下图表示1978~2008年期间,甲、乙、丙、丁四城市人口变动统计情况图(人口迁移差额率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额占总人口的比重)。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甲曲线所代表的城市()。

A.人口增长速度日趋缓慢B.人口总量不断增加C.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D.劳动力日趋紧缺4.图中最可能反映江苏省人口变动情况的是()。

A.甲B.乙C.丙D.丁解析第3题,图中甲曲线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差额率均大幅上升,故人口总量不断增加,人口增长加快,劳动力充足,老龄化不明显。

第4题,江苏省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大量迁入,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已降至较低水平。

答案 3.B 4.D人口的迁移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有意识的行为。

读图,回答5~8题。

5.图甲是“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示意图”,“+”号表示一个地区吸引人口的因素,“-”号表示一个地区排斥人口的因素,“○”表示无关的因素。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同步跟踪训练(16)人口的空间变化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同步跟踪训练(16)人口的空间变化

(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1.图中所示2000年中国人口流动特征是 ( )①上海和江苏迁入人口之和与四川迁出人口大致相等②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比重约为22%③图中人口迁出的6个省份均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④图中人口迁入的6个省份均位于东部经济地带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2.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迁入区的影响是 ( )①提高城市化水平②改善环境质量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④增加交通压力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读我国某省区的轮廓图,回答3~4题。

3.图中信息主要反映区域间的 ( )A.开放性B.差异性 C.整体性D.联系性4.图中地区人口主要流向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读二战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图,回答5~6题。

5.根据图中各移民流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拉丁美洲到北美的移民是三大移民流之一B.由贫穷区域流入富裕区域是移民的主要方向C.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D.人口移动主要是由经济原因所致6.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 ( ) A.欧洲B.非洲 C.北美洲D.亚洲根据国家农调总队的抽样调查,中国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地区。

2007年到乡镇企业就业和外出务工的农民有2.26亿。

读图,完成7~8题。

7.我国人口净迁入最多的省区是 ( ) A.新疆、山东、北京 B.湖南、福建、海南C.上海、新疆、云南 D.广东、浙江、上海8.我国目前的这种人口流动将 ( ) A.严重阻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B.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C.加快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 D.加速中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2011·泰州检验)读“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市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9~10题。

9.有关该市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从总体上看,该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以机械增长为主B.该市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C.影响该市人口迁移的因素是政治因素D.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趋势10.近年来该市人口机械增长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正确的是 ( ) A.该市因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而出现“民工荒”B.该市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迁入量减少C.是由于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D.农村生存环境已好于城市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

2011年山东新人教实验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同步练习1(新人教必修二)

2011年山东新人教实验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同步练习1(新人教必修二)

2011年山东新人教实验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同步练习1(新人教必修二)一、选择题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

读下表完成以下2题。

1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2.该市人口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①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局面②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③增加了劳动力④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读图,完成以下3题。

3.若此图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 ) A.从北美迁入拉美 B.从亚洲迁往拉美C.从非洲迁往西亚 D.从欧洲迁往亚洲4.若此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主要方向,则甲、乙可能分别表示 ( ) A.四川、广东 B.湖北、重庆C.河北、山东 D.新疆、内地5.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到乙地的是 ( ) A.乙地较高的工资待遇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C.甲地良好的教育条件 D.甲地优美的环境下图为“我国2005年和预测的2050年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

读图完成以下2题。

6.关于我国2005~2050年人口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青壮年人口比重上升,给我国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B.少年人口比重增加,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C.老年人口比重增加,需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D.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促进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7.对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 )①自然因素②生产力发展③社会观念④宗教信仰⑤国家政策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如下图为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示意图。

人口净迁入区是指迁入人口数大于迁出人口数的区域;反之,为人口净迁出区。

读图,回答以下2题。

8.关于我国不同地区人口迁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B.西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C.东南沿海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出区D.东北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出区9.主要因资源开发而引起人口净迁入的省级行政区有( )A.山西B.江苏C.山东D.黑龙江10.下图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四个省份的有关人口数据统计分析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同步训练:1.2《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同步训练:1.2《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的空间变化》同步训练(第2课时)一、单项选择题读下图,甲、乙、丙是我国三个不同地区,目前,有关甲、乙、丙三地人口迁移的方向及原因,完成1~2题。

1.有关甲、乙、丙三地人口迁移的原因是( )A.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经济原因B.属于国内人口迁移,政治原因C.甲地主要迁往乙、丙两地,经济原因D.甲地主要迁往乙、丙两地,政治原因2.有关甲、乙、丙三地人口迁移的方向,正确的是( )A.由甲处迁移乙处,是乡村到城市B.由甲处迁移到丙处是由温带地区迁移到亚热带地区C.由丙处迁移到乙处是由西南地区迁往东北地区D.由甲处迁移到乙和丙处,是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2013年11月,我国展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结合相关知识,完成3~4题。

3.与前几次相比目前人口普查难度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 )A. 人口分布更不均衡B. 人口增长速度各地差异大C. 人口迁移量大D. 国际人口迁移过快4. 通过人口普查可以弄清( )①人口数量②人口年龄构成③人口合理容量④城市化水平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5.(2013·佛山检测)读下图,美国南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的人口增长差异大,其主要原因是南部地区( )A.人口净迁入多 B.人口死亡率低C.人口老龄化严重 D.人口生育率高6.(2014·佛山一模)据报道,201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1.23亿,成为世界上唯一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

读下图,造成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A.乡村宜居环境比城市好B.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更高C.乡村劳动力人口大量流出D.城市退休老人大量迁出7.陕西省北部白于山区39.2万人因干旱缺水和水质差而陷入贫困。

2011年陕西省政府决定将他们搬迁到城镇周边、中心村附近或其他城市。

促成此次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是( )A.矿产枯竭 B.经济落后C.政策扶持 D.教育需求8.下图为我国近年来流动人口增长曲线图,下列因素中与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迅速增加关系密切的是( )A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B .城市产业提升,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减少C .户籍制度改革,为人口流动松绑D .人口增长迅速,就业压力增大 二、综合题9.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4)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一、选择题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来自中间障碍因素。

同时人口的迁移过度可能会给迁入地带来巨大的压力,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

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回答1~4题。

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而有很多科技工作人员迁往西部地区的主要原因分别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⑥2.近些年来,伊拉克居民大量外迁的主要原因是()A.①B.②C.④D.⑤3.导致美国老年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南部迁移的主要原因是()A.①B.②C.④D.⑥4.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的决定性因素是()A.①B.②C.③D.⑥解析: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民工,而国家提出的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使大量的科技人员到西部创业;伊拉克地区的战乱导致该区居民大量外迁;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基地环境质量较差,老年人追求优美的环境多迁往光照充足、气候温和、空气清新的西部和南部地带;城乡经济收入的差异成为农民工进城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1.C 2.D 3.A 4.C5.提高环境承载力的直接方法是()A.加快城市化的步伐B.大量迁入人口C.进行人工降水D.利用区域外的资源解析:环境承载力的高低与其拥有的资源数量有关,利用区域外的资源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可直接提高环境承载力。

答案:D(2008·全国卷Ⅰ)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

读表完成6~7题。

6.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 7.该城市是( )A.南京B.深圳C.西安D.沈阳解析:本题以我国某市人口资料变化切入,考查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

第6题,一个地区人口增长是由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机械增长)决定的。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该市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但0~14岁青少年人口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却不断下降,说明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缓慢,城市人口的增加主要是外来人口的大量迁入。

第7题,选项中的四个城市,深圳是改革开放后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特大城市,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是典型的移民城市,符合题目中的人口资料特征。

答案:6.D 7.B(2010·绍兴调研)人口迁移与流动是受区域经济差异、教育程度、空间距离和历史渊源等因素影响下的一种社会现象。

据表回答8~10题。

全国前五位人口流入大省的前五大人口流出地排序表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广东省的流入人口全部来自邻省B.四川省既是人口流入大省,也是人口流出大省C.人口流出较多的省均位于中西部地区D.全国流入人口前五位的省份均在东部地区解析:四川省是流入广东人口第二位的省,且与广东省不相邻,排除A;四川省位于西部,人口流入居第五位,排除D,同时,也可得出四川既是人口流入大省,也是人口流出大省的结论,B正确。

另外,广东省人口流出也很多,其位于东部经济地带,可排除C。

答案:B9.M省流入的人口受历史渊源影响明显,M省最有可能是()A.福建B.海南C.山东D.广西解析:从表格中省区特征分析,“人口流入与流出省区之间”往往在地理位置上邻近。

因此推断,黑龙江、吉林、河南、安徽、江苏等省的人口可能大量流入山东。

答案:C10.当前影响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灾害B.经济因素C.人口政策D.宗教信仰解析:经济因素是当前影响我国人口流动的最主要的因素。

答案:B假设某地域内每个居民的重量都相等,则在该地域全部空间平面上力矩达到平衡的点就是人口重心。

每当人口分布状况发生变化,人口重心就会有相应的移动。

从一个时期人口分布重心的移动轨迹中,可以看出全地域人口分布变化的总趋势。

读“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迁移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下列关于我国人口重心迁移趋势的判断,正确的是()A.①表示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迁移,②表示汉族人口重心迁移B.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迁移西迁明显C.相对于少数民族,汉族人口重心向南迁移趋势明显D.人口重心的迁移与经济重心的迁移没有关系解析:人口重心由经度和纬度分别表示,两者累加才能正确表示,①向南侧移动明显,②明显向偏东方向移动;由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地理分布,可知①是表示汉族,②表示少数民族。

答案:C12.我国少数民族分布人口重心大致位于()A.江南丘陵B.青藏高原C.四川盆地D.东北平原解析:由经纬度可判断少数民族分布在西部地区,故选C。

答案:C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

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

据此回答13~14题。

13.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C.科技发展水平D.蕴藏的资源数量14.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C.制定科学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解析:根据资料中前后对比可知清朝与今天的中国所供养的人口差距很大,其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我国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主要是为了制定科学的人口战略、人口政策,以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13.C14.C15.有关下图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对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现实意义不大②无控制的人口增长会使人口数量超过环境人口容量③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尽管人们假设的条件不同,但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基本相同④合理的人口容量一定要控制在环境人口容量以内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一个区域如果对人口的增长不进行调控,人口增长失控,形成图中A曲线的走势,最后将导致人口数量超过环境人口容量;合理的人口增长方式,如图中C曲线走势,形成的人口数量合理,不超过环境人口容量。

答案:C二、非选择题16.电视剧《闯关东》将其创作定位为:小人物成为大英雄的故事。

“闯关东”这种民族行为是中华民族特定历史背景下被迫进行的民族大迁移。

“闯”意味着“犯禁”,代表着“冒险”,寓含着“开拓创新”。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与“闯关东”同时期的我国人口迁移中,按迁移跨距看,“走西口”属于人口迁移,“下南洋”属于人口迁移。

(2)促使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的原因主要有:。

(3)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均是我国的重要农耕区,但在历史上分属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和关东文化区,从社会意义上,东北三省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

东北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与不利自然条件分别是什么?(4)1990年以后,出现了大量东北地区的人口迁往山东的“雁南飞”现象,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给山东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有哪些?解析:本题以电视剧《闯关东》为切入点,考查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原因。

第(1)题,“走西口”没有跨出国界,属国内人口迁移,而“下南洋”跨越国界,属国际人口迁移。

第(2)题,应注意从题干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并结合历史知识进行回答。

第(3)题,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主要考虑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方面。

第(4)题,改革开放以来,受位置和政策等因素影响,沿海省份经济发展快,经济水平和经济收入要高于东北地区,吸引人口南下,出现了“雁南飞”现象,应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国内国际(2)①传统习惯的影响;②东北地区地广人稀,经济发展条件好;③华北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社会不安定等(3)有利: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耕地、林地面积广;气候温暖湿润,发展农业生产条件适宜。

不利: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积温较低,秋季易发生霜冻等。

(4)原因:山东经济增长迅速,人均收入超过黑龙江省。

有利影响: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交流。

不利影响:增加了交通、卫生、教育、环保、计划生育、住房等压力。

17.(2010·广州测试)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本地区“人口增长与地理环境的演变”开展了大量实地调查工作。

研究发现:一个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首先是在平原、河川地区,一般来讲,只有当人口增长到某一临界值,平原土地资源不足时,才开始向坡地、丘陵、山区发展。

下面是他们调查的一些资料数据。

资料1:表一六百余年来本地区人口与耕地的发展状况资料2:表二本地区现有耕地分类状况(×104hm2)分析上述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区人口与耕地的发展状况是。

(2)从地貌类型来看,该地区主要是;从耕地类型来看,该地区较为平缓的耕地(包括水田、水浇地、沟川地、平坡地、缓坡地)约占整个耕地比重的%。

(3)从土地开发的时间来看,该地区开始开垦丘陵陡坡地的时间约为。

A.1465~1736年B.1736~1875年C.1875~1911年D.1911~1983年(4)指出该地区人地关系存在的严重问题,并为改变这种局面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和措施。

解析:(1)题,结合表一数据分析即可。

(2)题,由表二数据分析可知丘陵沟壑区的耕地为11.77×104hm2,即所占比重最大,故该区地貌主要为丘陵。

(3)题,开垦丘陵陡坡地使得该地区耕地面积陡然增加,故对应的时间约为1736~1875年。

(4)题,可结合(1)题分析。

答案:(1)总体看,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2)丘陵69.55(3)B(4)问题: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了耕地增长的速度,人口与耕地矛盾尖锐,人口增长、扩大粮食生产、毁林开荒导致农业生态系统生产进入了恶性循环。

对策与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退耕还林,植树种草;开展多种经营;提高亩产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