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与民族主义——越南祖先崇拜问题的文化人类学反思
中国与越南祖先崇拜的对比
中国与越南祖先崇拜的对比在中国与越南都存在着一种广泛而普遍的的宗教文化——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在两个国家传统文化和社会中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发达的体系和牢固的根基,其触角升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宗教文化伴随着文明和社会的发展延续,经久不衰。
祖先崇拜是一种尊崇祖先亡灵、并认为他们有能力对儿孙保佑赐福的信仰。
宗教学理论认为,祖先崇拜是人类信仰生活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文化现象,它源于原始人类自然宗教的灵魂观念和冥世观念,始于原始社会后期家庭制开始形成后,是灵魂崇拜与家族血缘观念结合的产物。
中国的祖先崇拜1中国祖先崇拜的起源祖先崇拜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主要宗教形式。
根据文献记载,祖先崇拜至少可上溯至商代.并且绵延不断,流传至今。
几千年来.这个信仰系统不仅塑造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且也不断被历代的统治阶层所利用,以达到使其政治地位合法化的目的。
祖先不单是可以被创造。
而且也是可以被更新的,所以祖先崇拜的性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早熟的农业生产方式,是血缘血亲建立起一种氏族式的社会组织形式,典型的管理特点就是家长制,一个家族内的大家长或者叫族长具有极高的权威,在这种模式上逐渐形成了中国人文化上独具特色的祖先崇拜,把死去的祖先神格化,而不同于希望纯粹的超越的神的崇拜。
1.中国祖先崇拜的特点这种祖先崇拜就是在亲缘意识中萌生、衍化出对本族始祖先人的敬拜思想。
最初始于原始人对同族死者的某种追思和怀念。
氏族社会的演进确立了父权制,原始家庭制度趋于明朗、稳定和完善,人们逐渐有了其父亲家长或氏族中前辈长者的灵魂可以庇佑本族成员、赐福儿孙后代的观念,并开始祭拜、祈求其祖宗亡灵的宗教活动。
这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祖先崇拜有几个特点,首先,具有本族认同性和异族排斥性;其次是相信其祖先神灵具有神奇超凡的威力,会庇佑后代族人并与之沟通互感;最后超越了原始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的认识局限,不再用动植物等图腾象征或生殖象征来作为其氏族部落的标志,而以其氏族祖先的名字取代,由此使古代宗教从自然崇拜上升为人文崇拜。
越南李、陈朝时期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识
李 朝 时越 南封 建统 治者 开 始把 尊孔 、崇 尚儒 学作 为维 护封 建统 治 的工 具 。李圣 宗 于公 元
17 年在京城升龙建文庙00 李仁宗于公元
试于殿 庭 。李 朝 于公元 1r c6年建 立 国子 监 ,做 为 培 养统 治 阶级 子弟 的最 高 学府 。李 高宗 时 7 曾举 行 了儒 、释 、道 三教 考试 ,从 中选拔 通 晓儒 、佛 、道 的人才 。这 为 以后 整个越 南 封建社 会时期 的教 育 和科 举制 度 的发展 奠定 了基 础 。 “ 李朝 起 ,儒 教 在 社 会 上 开始 有 了 地位 。它 从 是 为 中央集 权政 体 服务 、巩 固等 级制 度 和培养 忠 于皇帝 思 想 的得 力 工具 。⑩ ” “ 李朝 对越 南 的传统 文化 作 出 了三 大贡献 。首 先 ,把 佛 教确 定 为 衡 量君 主和 臣 民的教 化
维普资讯
・
历 史研 究 ・
《 东南 亚》20 第 4期 06年
越 南李 、陈朝时期的 民族文化和 民族意 识
王 继 东
李朝 ( 元 11- 12 ) 和 陈朝 ( 公 00 -25年 公元 12- 10 25 40年 )是越 南 历 史 上 统 治 时 间最 长 的两 个封 建 王朝 ,共维 持 了近 4个 世 纪 。李 朝 仿 效 中 国唐 宋 王 朝 建 立 了 比较 完 善 的封 建 体 制 ,陈朝 在 李朝 的基 础上进 一 步 向前 发展 ,越南 中央集 权制 的封 建社 会逐 步 发展 、巩 固并走 向繁荣 。在 政治 经济 得到 一定 发展 的 同时 ,越南 大力 发 展 民族文 化 ,进入 越南 民族 意 识勃 兴 时期 。越 南 李陈 时期 民族 文化 的发 展 和 民族 意识 的勃兴 对越 南发 展产 生 了深 远 的影 响 ,本 文
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
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作者简介韩震(1958年—),男,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分会理事长、《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哲学》(英文)主编,入选北京市“跨世纪青年理论工作者百人工程”培养计划、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人社部等部委首批“新世纪百千万国家级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首席专家。
摘要人类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因此人的认同问题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
在经济全球化的现时代,人员、信息与货物的跨国流动,使人们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日益成为一个必须时刻思考和作出选择的问题,人们都会遇到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问题。
在文化认同与民族(族群)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强化国家认同的维度上,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放在高于民族(族群)认同的地位,这就是说,族群的认同不能超越或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国家的文化认同必须大于族群的文化认同;应该通过构造中华民族文化共同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象征符号的重建,增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重叠内容,以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必须把经济社会的区域均衡发展置于今后工作的重心位置,并且通过人口的流动促进人民之间的交流与文化融合;强化国家认同还必须有政策和法规的支撑,譬如,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等的规定。
总之,在历史进程之中,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置于文化认同之上,用公民的国家认同促进文化认同。
关键词民族国家;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进程人类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因此人的自身认同和集体认同问题都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所有的认同都是在一定的时空系统中人们历史活动的过程和产物。
祖先崇拜信仰在越南的当代存在形式
祖先崇拜信仰在越南的当代存在形式摘要:祖先崇拜在当代越南是全国性和全民性的民间信仰,儒家思想是其深厚的思想基础。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祖先崇拜在越南的当代存在形式,这对我们了解越南及其文化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越南,祖先崇拜,当代,存在形式一、祖先崇拜信仰的概念祖先崇拜信仰是灵魂存在观念以及灵魂见证逝去的人与活着的人(有着相同血缘关系的人)之间的关联,督促子孙后代的行为,保佑他们的生活。
在这个信仰里,道理是突出的内容,换句话说,祖先崇拜信仰是一种在相同血统(家庭、家族、族人)的群体中祭祀、供拜已经逝去的祖先(家庭、家族、族人里面的前辈)。
祖先崇拜信仰在越南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有神圣的位置。
它伴随着民族历史的进程,形成了越南人民珍贵的道德价值财富。
(一)供奉祖先观念在越南,通过供奉祖先的的形式,有形和无形的世界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供奉仪式正是有形和无形相互连接的场所。
越南人认为阳间怎么样则阴间亦是如此,活着的人需要什么,如何生活,那么死去的人也是如此。
死去的人的亡魂经常来到供桌上与后人亲近,在日常工作中追随子孙,在一些必要的时候帮助他们。
正因如此,供礼是必须的,供奉祖先的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而“死去的祖先的亡魂经常来到供桌上与后人亲近”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活着的人的行动。
很多人因为害怕父母的亡魂会厌恶自己丑陋的行为,每次办事都要好好思量,考虑那件事情如果父母在世会不会承认。
人们害怕背上不孝的罪名让父母的亡魂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
二、当代社会的存在形式祭祀祖先的地方无论是在村里还是家里通常是设置在最干净、最安静、最庄重的地方。
供桌常设置在高高的位置,且向南,这正应了古人的一句话:“Thánh nh?n nam di?n thính nh?n thiên h?”(译:“圣人南面盛人天下”)(一)国家供奉越南人经常供奉一些对国家开发、建设和文化发展以及反抗对外侵略有功之人。
每年,越南供奉和悼念英雄烈士和仪式和庙会占了很大比例。
文化认同研究的反思论文
文化认同研究的反思论文
文化认同研究的反思论文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存在众多国家和民族,大家都在各自生活的区域,生活和活动,逐渐形成了自己固定的文化和思想方式,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融合和互联网的发展,随着经济一体化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拉近,文化认同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文化认同是当今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但对于这个概念,不同的领域有各自的说法,而我国学者认为文化认同是个体对某种文化的认同程度,是个体自己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与某种文化中的成员持相同的态度的说法。
文化认同也是一种社会心理和社会归属感。
在伦理方面,由于研究着对文化认同的不同的理解,造就了文化认同的研究在设计、进而在研究结论上的差异。
还有文化认同是相对于心理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但是这些理论都是在西方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其他民族对于这个理论和概念上还有异议的。
所以,文化认同的概念有很多交互作用都需要进一步的梳理和挖掘。
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研究的对象,来研究文化认同,更要对其进行真理的检验,要研究其的普适性。
研究文化认同在大众心理上的反应。
在文化认同的研究方面,多数文化认同的研究都采用问卷法来探索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但是在研究文化认同的发展过程中,更需要心理学家的纵向的研究,研究它的背景以及发展的趋势,研究其形成的因素和影响其发展的机制等,研究不同层次的人对文化认同的理解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认同的做法。
这些研究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越南民间信仰中的中越异源鬼神圣崇拜研究
越南民间信仰中的中越异源鬼神圣崇拜研究越南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其中包括了众多的宗教以及民间信仰。
这些信仰早已渗透到越南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并对其生活、风俗及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越南的民间信仰中,中越异源鬼神圣崇拜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本文将会深入探究这一信仰,并通过五个例子来证明其信仰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一、信仰的渊源中越异源鬼神圣崇拜是越南古老民间信仰中最为重要的信仰之一。
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在越南的古老文明中,人们就已经信仰各种神灵。
越南的中原地区古代属于扬子江文明的文化范畴,这一地域的民间信仰深受该地区的古代文化影响,也深受中国文化与宗教的影响。
在中原地区,人们崇拜唐玄宗当年派遣的唐僧,相传有一神灵就是由唐僧转化而来。
越南的中越异源鬼神圣崇拜信仰也因此得以延续。
该信仰是贯穿越南整个历史文化的重要民间信仰之一,至今仍然为越南人民所广泛信仰。
二、中越异源鬼神圣崇拜的概述中越异源鬼神圣崇拜信仰的核心是中越两地祖先的英灵以及地方神灵。
在这些神灵中,最为重要的是乐成姬神、庙公、阮翁等神灵。
这些神灵均是不同时代被越南人民奉为神明,他们来自各种来源,有些来自于风俗、民间的传说,有些则是基于历史人物,经过时间的积淀和舆论的传播,逐渐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神灵。
在越南民间信仰中,信徒在祭祀这些神灵的同时,还会展现出对历史、民俗文化等方面的高度敏锐性和判断力。
三、例子1:庙公信仰庙公信仰是越南人民在中越异源鬼神圣崇拜信仰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信仰。
在越南传统文化中,庙公是指各地方的男性神灵,其中以中部和南部地区最为盛行。
越南人认为,庙公是地方神明的代表,能够驱灾避难,保佑平安宁静。
庙公信仰在越南的各个地方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例如在河内的庙会中,信徒会在庙旁献上“信吃”,盛装饰品及纸钞,庆祝庙公的诞辰、救灾、医病等等。
四、例子2:乐成姬神信仰乐成姬神是越南古代非常重要的神灵,她被尊为海神的女儿,是整个越南地区祭祀的主要神灵之一。
越南李_陈朝时期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识
者和士大夫在写作时使用汉字 , 而在口头表达时都是使用越南语言 。用汉字创制的越南民族 ψ µ 文字字喃被尊之为国音 、国语 , 也是民族意识的反映 。 “13 世纪使用字喃一事 , 是我国 ( 越南) 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大的变革 , 它标志着这是在越南民族性成长的过程中的一 ζ µ 个重要的步骤” 。 “字喃和喃文的出现体现了我国 ( 越南) 人民为提高越南语的地位和发展 { µ 民族文化所作的努力 。这是一个在文化领域中的民族精神和独立意识的新的表现 。 ” “13 世纪是越南民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开端 , 这个时期民族的成长被确定下来 。民族 | µ 自强不息的精神已表现在许多有价值的作品中” 。史学方面 , 陈朝开创了仿效中国封建王 朝编纂本国史书的先河 。陈太宗任命翰林院学士兼国学院监修黎文休为史官 , 编纂从赵陀 ( 公元前 207 — 公元前 111 年) 至李昭皇 ( 公元 1224 年 — 公元 1225 年) 千余年的历史 。在圣 宗绍隆十五年 ( 公元 1272 年) 完成《大越史记》30 卷 , 这是越南第一部用汉文编纂的正史 。
一 、民族文化的发展
佛教在越南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越南封建王朝建立后 , 特别是在李朝 , 佛教被尊崇 为国教 。李朝时各代国王大力推崇佛教 , 在各地广造寺庙 , 度民为僧 。出现了 “百姓大半为 ① 僧 , 国内到处皆寺” 的极盛局面 。陈朝建立后 , 继续推崇佛教 , 兴修寺塔 , 每三年一次度 ② 民为僧 。 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扶植 , 佛教进入了发展和鼎盛时期 , 对这一时期越南的文 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许多僧人兼修佛学和儒学 , 他们撰写的诗赋 、碑铭和散文是这一时期 越南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了解古代越南哲学 , 也离不开对李陈时期禅宗其不可低估 。李陈时期的建筑技术和美术 ③ 清晰地打上了佛教文化的印记 。 甚至有的学者认为 : “可以说 , 李朝 、陈朝的文学是佛教的 ④ 文学” 。 但正如越南学者阮维馨所言 : “站在历史实际角度上看 , 佛教从来未能被用来驾驭一个 国家 , 制定其对内 对 外 政 策 , 确 定 朝 制 或 社 会 制 度 , 规 定 上 自 宫 廷 下 至 村 社 的 尊 卑 秩 ⑤ 序。 ” 。 “当李朝建立时 , 我国 ( 越南) 的社会已进入一个新阶段 , 政治组织必须符合于社 ⑥ 会的新要求 , 因此仅凭佛教就不足以发展封建集权制度 。 ” 。从李朝起 , 越南王朝开始建立 了以升龙 ( 今河内) 为京城的中央集权制政权 , 他们需要宣扬 “大一统”的儒学以及精通儒 学的文臣来维护其已稳定下来的统治 , 故而开始重视儒教 , 推行 “儒 、释 、道开尊”的政 ⑦ 策 。继李朝之后的陈朝继续执行这一政策 , 儒教地位日益提高 。 ” 李朝时期的越南 , 尚无本民族的通用文字 。汉字是官方的通用文字 , 因而儒家经典书籍 和儒家思想 , 在越南社会早已广泛流传 , 深入人心 。 “汉文化此时期在越南已浸渍甚深 , 为 其自立之后成为东亚 ‘汉文化圈’国家中的重要一员打下基础 , 同时也规定了越南自立之后
中国与越南祖先崇拜的对比研究
崇拜 的宗教本 质 问题 。 目前 , 在对 祖先 崇拜 现象 的 理解 中, 存在 着两 种 误 解 : 一 , 现代 , 先 崇拜 其 在 祖 曾经 一度被认 为 是 一 种封 建 迷 信 ; 二 , 许 多 的 其 在
社会 宗教 文化 , 【 关键词 ] 祖 先 崇拜 ; 文化 ; 比研 究 对 [ 者简 介 ] 刘婷婷 , 西经 济管理 干部 学 院教 师 , 西 南宁 500 作 广 广 30 7 [ 图分 类号 ]B 中 9 [ 献标识码 ]A 文 [ 文章 编号 ] 17 22 (09 1 06 0 62— 7 8 20 )0— 18— 3 人” 的形 成 , 古 人 类 才 开 始 摆 脱 蒙 昧 , 了 审美 远 有
( ) 一 一般原 因。人 类 与动 物 世界 分 离 的根 本 标 志是精 神 世 界 的形 成 , 旧 石 器 晚 期 , 着 “ 至 随 新
18 6
相辅 相成 。 此外 , 国的儒 家 思 想 中有 浓 厚 的 崇 祖 思想 。 中 在儒 家 的核 心思 想“ 、 、 、 、 、 ” ,孝 ” 忠 孝 礼 义 廉 耻 中 “ 排第 二位 , 而祭祀 祖先 是其 重要 内容之 一 。在 四书
教文化伴随着文明的延续、 社会的不断发展延续至 今, 经久 不 衰 。因 此 , 我们 希 望 通过 两 国祖 先 崇拜
的对 比, 到其 中 的联 系 , 找 以便 更好 地 促 进 中越 两
国人 民之 间的文化 交 流 。这 里 , 须 了解一 下祖先 必
近现代的民族问题与文化认同
近现代的民族问题与文化认同自近现代以来,民族问题一直是广受争议的话题。
在全球范围内,各地的民族问题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这些问题也在不断演进、变化和发展。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文化认同成为了一个面临挑战和争议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近现代的民族问题与文化认同这一主题。
一、民族问题的起源民族问题这一概念源于欧洲。
19世纪后期,随着欧洲列强的扩张和殖民主义的影响,欧洲各国开始面临民族问题。
在这个时期,一些地区的人们开始对自己的文化和身份产生质疑,而这些问题逐渐演变成了民族问题。
不同国家、地区的民族问题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譬如,几个世纪以来,印度一直处于种姓制度中之一,印度的民族问题主要源于种姓制度和宗教问题。
在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建立是民族问题的根源,而在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后,该国开始探索重建和谐的全民族国家。
二、文化认同的定义和含义文化认同是人们对自己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语言等方面的意识和感受。
在全球化和多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文化认同变得越来越重要。
文化认同不仅在个人层面上存在,而且在国家和社会层面上也存在。
文化认同的主要含义是一群人或一个社群中,人们对自己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语言等方面的意识和感受,包括人们对族群、国家和地区等方面的认同。
文化认同与民族问题密切相关,因为民族问题往往与文化认同的差异或冲突有关。
三、文化认同和民族问题的关系文化认同和民族问题是紧密相连的。
由于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因此在进行文化交流时,往往会存在冲突和难以克服的差异。
这些冲突可能导致民族问题。
例如,在中国,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就一直存在一些文化和历史上的差异,这些差异经常会引发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和文化认同的冲突不仅局限于国家和地区之间,也存在于家庭和个人之间。
假设一个孩子出生在一个不同于其父母的文化背景下,他或她可能会面临一个认同的问题。
他或她可能会感到自己既属于自己的家庭,同时又不同于他们的文化背景。
民族意识与文化认同的实践和意义
民族意识与文化认同的实践和意义在一个拥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国家中,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的实践和意义具有重要价值。
每个人都是一种文化传承者,对于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的关注与实践对于保护和延续这种文化遗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的实践和意义。
一、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的概念民族意识是一个民族团体内部产生的一种使命感和认同感。
它是每个个体对自己所属的民族形成一种共同的情感基础和思想基础,表现为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对于自己民族集体的情感依恋和认同感。
文化认同则是对于一种特定文化的认可和自我识别,是每一个个体的文化信仰和文化行为上的依据。
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是个体对自我主体性的认知和肯定,是文化传承的力量源泉。
二、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对于个体的意义1. 个体的身份认同感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提供了一个人生身份认同的依据,让人们感到自己隶属于一个文化和社会集体中,这种归属感带来了安全感和自尊心,让个体对自己的文化背景感到自豪和满足。
2. 增强个体的凝聚力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让个体成为一个团体中的一部分,使个体和团体之间形成了一种紧密的联系和互相关照。
这样一来,不仅增强了个体的凝聚力,也能够为整个社会增添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
3. 给个体带来信仰和人生意义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能够为个体提供信仰和人生意义,并提供文化认同的社交场所,个体在文化认同的社交场所中可以找到自己的归属感,也能够增强个体的情感和情绪支持。
这种信仰和意义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社会背景下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的实践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决定了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实践的华丽多彩,包括日常文化活动、文化娱乐活动、文化传承活动等等。
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文化认同的实践对于个体和社会都有着不同的声音和建言。
例如,当我们出国旅游时,文化认同的实践则多为体验当地的文化风情、食品等等;在国内,文化认同的实践则多为传承民俗、服饰、音乐、绘画等。
无论在何种文化形态下,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的实践其所需要的,那就是文化幸福感。
世界历史中的民族问题和文化认同
世界历史中的民族问题和文化认同在世界历史中,民族问题和文化认同一直是一个重要话题。
不同的民族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些因素甚至能够影响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民族问题和文化认同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一、民族问题对历史的影响民族问题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远古时期,人类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民族概念,而是以部落和氏族为主要形态。
在中古时期,农耕文明的兴起促进了人口的聚集和城市的发展,也加速了民族意识的形成。
在欧洲历史上,民族问题一直是一个引起争议的话题。
自17世纪起,欧洲的民族主义思潮开始兴起,各个民族开始强调自己的独特性,并开始寻求自我认同和国家独立。
这种思潮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了高峰,也成为了欧洲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之间的民族矛盾激化,导致了大规模的杀戮和混乱。
而在亚洲历史上,民族问题也一直存在。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苏联的解体,中国的统一等事件都与民族问题密切相关。
此外,亚洲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也受到了民族问题的影响。
例如,印度的文化多样性一直是印度政治和社会的基本因素之一。
二、文化认同对历史的影响文化认同是指个人和群体对属于自身社会和文化群体的信仰、价值和传统的接受程度。
文化认同有助于建立一个团结的社区,并且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解决民族问题。
在历史上,文化认同对社会的影响非常明显。
例如,欧洲历史上的罗马帝国对欧洲的文化和政治有着深远影响。
罗马帝国的文化认同和宣传使得罗马文化成为了整个欧洲文化的基石,罗马法也成为了很多国家法律的基础。
此外,在宗教上,罗马天主教对欧洲的文化、艺术和政治历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亚洲历史上,佛教的传播也对亚洲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加速了汉文化和印度文化的交流,也成为了汉传佛教和印度教的重要传播途径。
此外,佛教文化还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和哲学,成为了中国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总结民族问题和文化认同都是影响世界历史的重要因素。
关于文化认同和国族认同(微集)
关于文化认同和国族认同(微集)【东海曰】意识形态独尊儒术,以祭孔典礼为国家祭典,是历代儒家王朝的共性,也是未来王道政治的必须。
也只有在这样的文化、政治平台上,历代圣王圣贤,各路中华豪杰,古今民族英雄,才可以得到最合礼的尊重、纪念和祭奠。
【东海曰】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文化认同意味着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认同。
即使异族,志同道合也可以为友和合作;即使同族,道不同也难以相为谋。
同族之间因文化信仰价值观不同而互仇互敌、内斗内战、自相残杀的现象太多了。
故文化认同感特别重要,并可优化民族认同感。
【东海曰】强调文化认同的根本性,把文化认同放在第一位,并非否定国族认同。
两者虽有主次,并不矛盾。
汉族主义者批判儒家否定国家和民族认同,纯属虚设靶子,制造假想敌。
敌视儒家文化、儒家圣贤和儒家群体的民族主义,特别反常反动,即使是汉族主义,也非正义,必无前途。
【东海曰】民族主义把民族放在第一位,使民族本位化,必然问题重重,最大的问题是,一旦涉及民族,一切都要让步,包括个体、文化和文明。
于是,人权的重要性、文化的根本性便难以获得必须的保障,甚至华夷、正邪、人禽之辨都会被取消,或者以民族来区别华夷正邪,本族就是华正,异族就是夷邪。
【东海曰】论及政治,人民最大,但不能置换成民族最大。
人民最大意味着主权在民、执政为民和维护民权;民族最大,意味着民族凌驾于文化、文明和民权之上,被当作衡量一切的尺度。
差之一字,谬以千里。
另外,论及道德,仁义最大;论及道理,道理最大。
任何民族都应该讲道德讲道理。
【东海曰】儒家认同度与道德文明度、政治正义度、社会和谐度、人民幸福度皆成正比,一高俱高,一损俱损。
儒家文化和圣贤的高度,就是人类的文明度。
良知的光明度。
当举世认同、归往儒家的时候,就是天下归仁、同仁的时候,也就迎来了天下大同---王道政治和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
【东海曰】汉族主义者强烈否定元清两朝,斥之为夷狄。
殊不知,这样一来,也就无意中否定了儒家。
始祖信仰论文重构比较论文
始祖信仰论文重构比较论文始祖信仰论文重构比较论文始祖信仰论文重构比较论文中越民间始祖信仰重构比较研究【摘要】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曾被西方认为迷信和落后的东方民族民间信仰却日益升温,从而促进了民族民间始祖信仰的重构与发展。
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就中国广西田阳布洛陀始祖信仰与越南富寿省雄王始祖信仰进行比较,旨在分析其始祖神的定义、重构的历程及背景等异同及其成因,从中发现各自民族民间信仰的特点和经验,吸收两国人民在保护、传承和重构民族民间传统始祖信仰的文明成果。
【关键词】中越;始祖信仰;重构;比较中越两国民族古今都存在始祖信仰的民间宗教文化。
始祖信仰在两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中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实的根基。
这种民间宗教文化伴随着文明的延续、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延续至今,而且有日益升温之趋势。
2011年4月8日至14日,笔者先后到中国广西田阳县和越南富寿省峰州县参加由广西壮学学会与百色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1年布洛陀文化学术研讨会”和越南文化部、越南富寿省人民委员会联办的“当代社会祖先崇拜国际学术研讨会-以越南雄王崇拜为例”,分别考察了中国广西田阳敢壮山的布洛陀祭祀活动和越南义岭山的雄王祭祀活动,体验了中越两国始祖信仰文化的氛围。
在此基础上,试以中国广西壮族布洛陀始祖信仰和越南雄王始祖信仰为例,就两国始祖信仰的相关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预测其发展走向,以便更好地保护、传承两国民族民间始祖信仰,促进中越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
一、中越始祖信仰的形态中国广西壮族民间始祖信仰主要是布洛陀,越南民间信仰的始祖是雄王。
那么布洛陀和雄王是什么样的“始祖”?他们究竟是始祖神还是历史人物?笔者认为,布洛陀和雄王都不是历史人物,而是传说或是神话中的人物,是人们心目中的始祖神。
布洛陀是壮族始祖神,也是一个创世神;雄王是越南各民族共同的始祖神或是“国神”,而非历史化的开国皇帝。
(一)壮族的布洛陀信仰布洛陀是壮族崇拜和信仰的始祖神。
初探越南黎圣宗时期的民族意识
初探越南黎圣宗时期的民族意识后黎朝圣宗时期是越南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黎圣宗对内颁布一系列的政令、追溯族源、建构民族主流历史;对外征战占城、老挝、盆蛮等国家,努力构建“亚宗藩体系”。
圣宗通过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发展,使黎圣宗时期发展成为越南古代历史上民族意识最特殊的时期。
标签:越南;黎圣宗;民族意识1428年(明宣宗宣德三年),黎利统一安南,建立后黎朝。
后黎朝是在风起云涌的抗击明朝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因此,恢复独立后的安南,民族意识分外高涨。
作为黎太祖谋臣曾在《平吴大诰》中把黎利视为解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民族英雄”。
由于明朝对越南进行了将近二十年的直接管辖,并施以同化政策,后黎更以儒教立国,使安南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
但是,越南在儒学化的过程中加入了本土因素,注入了爱国主义内容。
两种思想因素的相互交融,使得后黎立国之初的民族意识极为浓烈。
在这种氛围中即位的黎圣宗又是一位深受越南化儒家思想熏陶的帝王,于是欲仿效明朝建立一个由儒家思想主导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并以此来谋求与明朝相为平等的地位,并对周边地区宣扬国威便成为其政治愿望。
后黎圣宗时期为越南封建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越南古代民族意识发展较为特殊和浓烈的时期,对越南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就黎圣宗时期的民族意识作以简要探讨。
公元1428年,黎利建立后黎朝。
经过后黎前几代帝王的经营,安南社会经济逐步稳定并继续向前发展。
安南自10世纪建立大越国后,就接受了中国的儒家学说,此后儒学在越南的发展虽有波折,但尚未中断。
永乐年间,明朝在越南重新恢复统治,加速了越南的儒学发展。
及至黎朝建国之时,流行于越南地区的儒学流派主要是宋明理学,它“富于思辨性,体系严整,论证细密,将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提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来认识,是强化封建专制制度的最为有力的武器,因而受到后黎朝统治者的欢迎。
”[1]347所以,在立国之初,黎利便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以儒家学说中的道理,作为朝廷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
论文:对东南亚华人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思考
对东南亚华人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思考在这个多元化与一体化共生的时代里,一个人的身份有着多种多样的重叠。
不管是政治认同还是文化认同归根结底都是一个人对其自身的身份认同,说明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是谁?”这不仅仅是移民较多、民族多元化的欧美国家的问题,更是每一个迈入全球化的国家、民族都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同样海外华人也不可避免卓新平教授说:“身份的的叠合,是人生常态;认同的变迁,是时代使然。
”不同的历史造就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经历造就不同的认同感。
现就东南亚华人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通过一些资料进行一点浅薄的思考东南亚是最早与中国发生关系,且华侨人数最多的地区。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交通始于汉代,二战后,由于国际形势特别是亚太地区政治关系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从而促使东南亚国家的华侨逐步认同所居住国的政府和政治环境。
一方面,各国的原住民政府出于政治上的考虑,都逐渐放松了原有华侨加入当地国籍的限制。
另一方面,华侨的祖籍国中国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彻底解决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
1955年中印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
根据这一条约,中国政府放弃以血统确定国籍的原则,海外华侨可以放弃中国国籍,加人所在国国籍;也即条约确定了双重国籍者自愿选籍和一人一国籍的原则。
它也成为中国处理东南亚地区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的根本原则。
故而,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东南亚各国的华侨陆续加入了居住国的国籍,成为居住国的合法公民,保留中国国籍的华侨日益减少。
东南亚国家对华侨归化入籍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标志着这些国家的华侨对所居住国政府和政治环境的最终认同。
时至今日,绝大部分东南亚华人已经认同自己作为该国家的一员,把所在国家看做自己的祖国,遵守该国法律规定。
这表现出了东南亚地区华人的对当地的政治认同。
而对所在国的政治认同,并不代表对其的文化认同是同步发展的。
从大环境角度来讲,第一,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是伴随着近代以来中国移民陆续移居东南亚地区而出现的,由来已久。
试析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的论文
试析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论文摘要:中越两国山水相连,有着1347公里绵延的边境线,两国关系及传统友谊濠远漉长,越南独立前,其北部为中国封建王朝所管辖,在越南独立之后的1000多年中,中越又有着密切的交往。
从秦代以来,就不断有华人迁徙进入越南,从而对越南整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试从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学、饮食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作一些粗浅探讨。
论文关键词:历史言语文化1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学的影响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字发展、文学创作等方面。
1.1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字的影响大约从东汉开始,汉字开始有系统和大规模的传人越南。
到了越南陈朝以后,汉字已经成为越南政府以及民间的主要文字,此时大量的汉字著作开始出现,最著名的就是15世纪编撰的《大越史记全书》。
值得注意是,这些以汉字写成的文章基本上并不按照越南语的文法规则书写,也不采用越南语的词汇,而是纯粹的用古汉语的文法写成。
随着汉语文的流传,越南人创造了_种利用汉字的表义表音功能来拼写越南口语的新文字,俗称“字喃”或“喃字”。
喃字据说创始于东汉末年的交州太守士燮,此后经过了用汉字来拼音,记写人名、地名、草木名、禽兽名的阶段,以及系统制作喃字以表意的阶段。
喃字还对越南诗体“六八体”的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六八体大多采用的就是喃文。
时至今日,越南文字虽然用拉丁字母书写,但其发音里还保留着70%的汉越音词汇。
1.2中国文学对越南文学创作的影响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以精装本、缩略本、画册等多种版本都陈列在越南的各大书店中,在越南销售一直火爆,其故事情节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中国近现代文学在越南同样备受推崇。
鲁迅先生的小说、杂文集,沈从文的《边城》以及近年在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实力派作家的不少作品,如废都》、《玫瑰门》等小说及《手机》和《无极》等影视作品也颇受越南大众的欢迎。
中国和越南的文化差异
中国和越南的文化差异中国和越南是两个地理上相邻的国家,虽然它们在文化上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许多差异。
本文将以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来探讨中国和越南之间的文化差异。
一、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差异1.1 价值观的不同中国文化强调尊重长辈和家族价值观念,崇尚孝道。
在中国社会中,家庭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往往以家庭的荣誉和利益为重。
而越南文化则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他们更看重个人的成就和责任。
1.2 世界观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平衡和谐,追求个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境界。
越南文化则更加注重实践主义和务实。
他们强调解决问题和追求利益的实际效果。
二、社交礼仪的差异2.1 面子文化的差异中国人非常注重面子问题,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和社交活动中。
他们会尽量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避免引起尴尬和冲突。
越南文化中也存在面子观念,但相比之下不及中国人重视。
2.2 交际方式的差异中国人注重礼节,他们通常会使用尊称和敬语来表示对他人的尊重。
越南人则更加直接和开放,在交流中使用称呼亲密和直率的语言。
三、饮食文化的差异3.1 食物口味的差异中国菜以其多样性而闻名,有麻辣、酸甜、重油腻等不同的口味特点。
越南菜则比较清淡,强调新鲜和健康的原料。
3.2 饮食习惯的差异中国人喜欢团圆饭,重视家庭聚会和共进晚餐。
越南人更倾向于随意吃饭,他们习惯在路边摊和熟食店吃饭。
四、宗教信仰的差异4.1 佛教与民族宗教中国是佛教的发源地之一,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越南也有大量的佛教信徒,但他们还崇尚一些本土的宗教信仰。
4.2 儒家文化的差异中国的儒家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行为准则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在越南,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并不如中国那样深入人心。
五、节日和传统的差异5.1 春节和新年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代表了新的开始和团圆。
越南也庆祝农历新年,但庆祝方式和中国有所不同。
5.2 其他传统节日的差异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
而越南也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如越南独立日等。
贵州佯僙人的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及反思
贵州佯僙人的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及反思关于族群认同的研究,境外主要有两大观点:一是“原生论”(“根基论”),认为族群是人类的自然单位,具有悠久的历史。
语言、宗教、种族、土地等“原生纽带”是使这些自然单位获得内聚外斥的力量和根据,族群认同主要依据天赋或根基性情感联系。
二为“情景论”(“工具论”),认为族群认同是多重化的,即随情景(工具利益)变化。
在情景论看来,对族群认同的研究应当从动态的角度分析。
比较著名的有美国学者斯蒂文·郝瑞,认为中国民族识别的目的主要是便于国家对各个族群的管理,带有很大的国家建构成份,民族身份经常被作为一种分配角逐利益的、可操作的工具运用。
台湾学者王明珂,从时间、空间上探讨华夏人认同的本质及形成过程。
除此之外,国内学者纳日碧力戈、孙九霞、周大鸣等也分别对族群及族群认同做了相关论证。
一、调查点概况(一)佯僙二字的由来佯僙人自称“印绕”,布依族称他们“補绒”,解放前,周围汉族称他们为“佯僙崽”。
很多史籍和方志中,唐朝以前就有佯僙蛮的称谓和他们在贵州居住的记载。
《读史方舆纪要》称其思州东连沅、靖,西接涪、渝,为楚、蜀之唇齿,实西南雄胜之地,“思州蛮有犭羊僙、仡佬、木瑶(老)、苗质(子)数种”。
《都匀县志》云:“司南有马尾河,独山平舟往来所经也,都匀河矣,羊犭黄诸苗,多濒河而居”。
《广西通志》载:“犭羊人,黔南之界地接生苗往往有之,群斗不胜则以首撞若羊”。
《新元史·列传》载:大德三年(公元 1300 年)正月,八番呈周砦主韦光正等杀牛祭天,立盟归降,自言有地三千里,九十八砦系杨黄五种人氏二万七千余房。
虽然后来各朝各代的记载用字不同,但读音都是相同的。
佯僙二字始见于《黔南职方纪略》,书上记载:“播州杨氏,其族在贵州者曰佯僙,今都匀、石阡、黎平诸府皆有之。
”(二)从佯僙人到毛南族的民族识别过程1951 年中央民族访问团贵州分团来卡蒲乡访问时,口头同意佯僙人填报为佯僙族,未得到国家正式承认。
对于中越文化融合的探析与展望
对于中越文化融合的探析与展望发布时间:2021-05-25T10:21:00.750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作者:覃彪[导读]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越两国在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更上了一层楼。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越两国在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更上了一层楼。
本文阐述了从历史发展以及文化各角度分析中越的融合还有对未来中越文化发展的期望。
关键词:中越关系;中越文化;融合一、以“儒学为主”的融合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上来观察,与中国一样,越南千年来的封建制度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意识形态上,主要上受儒学影响为主。
在中国,随着对封建制度合理性的辩护,从孔子开始产生的儒学对中国影响了近两千年之久,直至今天,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还是从儒家文化来的为主。
儒学讲究“天人合一”和“存天理,灭人欲”为封建制度做了合理性的辩护,在伦理纲常上提倡“仁义礼智信”,为人民的价值观信奉提供了良好的范式,政治儒学由古至今还在影响着越南的社会治理。
与新加坡“法儒结合”相比,越南在社会治理上则显得较为温和些。
总而言之,文化和经济、政治等维度是在一个国家系统论中是一个有机整体,子系统之间会相互影响。
中越在封建制度下尊崇儒学,会反作用于生产关系,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014 年广西大学与河内大学共同创立的孔子学院是中越教育合作的一个重要成果。
两校每年多次共同主办各种主题的相关学术会议等学术文化交流,收货颇丰。
从2019年,由越南河内大学孔子学院主办,与广西各文化机构协办“礼乐筑梦”——中国青年儒家文化交流活动成功举行。
这些都表明,不过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在将来,两国的儒家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会更深度相互合作和交融,与中国新战略“一带一路”结合,会迸发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对两国的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贡献。
在世界政治格局上,也为中国在东南亚突破欧美国家“封锁链”上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中越文化符号的融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于语言的经典论述:“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 族 主 义 在 文 化 领 域 可 以 被 视 为 国 家 在 全 球 化 时 代 用 以 保 存 和 维 持 其 国 家 文 化 的 武 器 。 在 越 南 人 类 学 界 看 来 ,祖 先 崇 拜 的 实 践 显 然 是 受 到 这 种 新 民 族 主 义 精 神 的 启 迪 。 关 键 词 : 文 化 认 同 ; 民 族 主 义 ; 祖 先 崇 拜 ; 越 南
义 的 鼓 舞 ,越 南 国 内 的 学 者 开 始 寻 找 有 特 色 的 越 南 本土 文化 ,以便 与中 国文化 相 区别 。除去 上层
建 筑 的 特 征 或 多 或 少 受 到 了 中 国模 式 影 响 ,如 政
通 常 把 越 南 人 的 文 化 认 同 看 做 是 中 国 模 式 的 复 制 品。 由于历 史 因素 ,越南 的政 治体 系一 直 受儒 ①
家 思想 的影 响 。即使 在越 南完 全被 西方 殖 民者统
治 的 时 期 ,越 南 的 知 识 分 子 和 上 层 人 士 还 是 希 望
回 归 到 中 国 的 价 值 观 和 价 值 模 式 中 ,并 试 图 通 过 发 扬 儒 家 思 想 来 寻 找 政 治 和 社 会 支 持 , 同 时 希 望 通 过 儒 家 思 想 来 强 化 他 们 的 民 族 精 神 。 这 就 是 为 什 么 人 们 常 常 儒 家 思 想 来 定 义 越 南 的 原 因 。 然 而 ,2 世 纪 7 年 代 末 至 8 年 代 初 中 越 0 0 0 关 系 紧 张 的 时 候 , 反 对 把 越 南 人 的 文 化 认 同 视 为 中 国 模 式 的 复 制 品 的 言 论 开 始 出 现 。 受 到 民 族 主
越南 正按 照 自己的道 路 向未来 的全球 化 经济 迈 进 。 面 对 区 域 化 与 全 球 化 , 一 个 重 要 的 问 题 引 起 了 学 术 界 和 媒 体 热 烈 的讨 论 ,那 就 是 :什 么 是 越 南 人 的 文 化 认 同 ? 它 在 全 球 化 的 背 景 中扮 演 着 怎样 的角色 与意 义 ? 民 族 认 同 的 问 题 在 越 南 由来 已 久 ,一 旦 国 家 的 主 权 受 到 外 部 力 量 威 胁 时 ,它 就 会 迅 速 升 级 并 成 为 讨 论 的 焦 点 。 在 过 去 的 几 十 年 间 ,外 国 学 者
一
、
文化 认 同与越 南 民众 的 民族 主 义
府 的 组 织 结 构 、意 识 形 态 、教 育 等 方 面 ,一 个 新 的研 究途 径 开始 发 展 起来 并 得 到 了积 极 的 响应 。 这 个 研 究 途 径 主 要 关 注 大 众 文 化 ,把 民 间 生 活 视 为 “ 个 民 族 的 灵 魂 ”。 正 是 基 于 这 种 民 族 精 一 神 ,在 越 南 青 铜 文 化 和 古 代 青 铜 鼓 的 起 源 问 题 上 ,越 南 学 者 和 他 们 的 中 国 同 行 发 生 了 激 烈 的论 争 。 这 一 争 论 持 续 了好 几 十 年 ,只 在 两 国 间 的边 境局 势稳 定下 来 时才逐 渐缓 和 。 ② 现 在 ,有 关 民 族 认 同 的 问 题 ,在 越 南 向 全 球 化 经 济 发 展 的 深 层 整 合 过 程 中 , 又 一 次 成 为 热 点 。 然 而 , 正 如 我 们 所 看 到 的 ,在 儒 家 思 想 的 争 论 中 ,村 落 文 化 或 青 铜 鼓 已 经 不 再 是 被 关 注 的 重 点 了 。学 者 们 意 识 到 ,需 要 寻 找 越 南 文 化 认 同 的 新 象 征 ,这 个 象 征 可 以 帮 助 巩 固 越 南 民 族 精 神 并 在 与 其 他 民 族 的竞 争 中 取 得 胜 利 。在 这 样 的 背 景 下 , 祖 先 崇 拜 实 践 被 视 为 “国 教 ”, 同 时 还 被 视 为 新 越 南 文 化 认 同 的符 号 。 从 宗 族 本 位 和 家 庭 本 位 的 信 仰 实 践 来 看 , 祖 先 崇 拜 的 观 念 被 视 为 举 国 民 众 所 持 有 的 一 种 普 遍 信 仰 。 进 一 步 地 ,越 南 英 雄 传 说 中 的 人 物 “ 王 ” ( n ig ) 被 尊 为 雄 Hu g K n s “民 族 祖 先 ” 而 受 到 膜 拜 , 对 他 的 纪 念 日 被 越 南 政 府 认 定 为 重 要 的 国 家 节 日。 可 见 ,越 南 民 众 的 民族 主 义 在 国 际 整 合 的 过 程 中被 扶 持 起 来 的 一 种
为 建 构 出 来 的 ,在 越 南 民 族 主 义 思 想 中就 有 一 种 新 的 发 展 趋 势 , 它 把 祖 先 崇 拜 实 践 视 为 民 族 认
同 的 象征 ,H_ 了越 南 人 类 学 者 和 国 家 政 要 对 祖 先 崇 拜 实践 所 赋 予 的 全 新 意 义 。第3卷№ 4 0 3 0 第4 0 6 , 1v16 20
文 化 认 同 与 民族 主 义
越 南 祖 先 崇 拜 问题 的文 化 人 类 学 反 思
[ 南] 阮文政 著 ,王晨娜 ,张家奇 译 越
摘 要 : 民 族 认 同 的 问题 在 越 南 由 来 已久 。 一 旦 国 家的 主 权 受 到 外 部 力 量 威 胁 时 , 民 族 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