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3年就业形势及2014年形势预判
安徽省2013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暨农.
安徽省2013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数据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14元/年(注:用于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期间法庭辩论结束时计算安徽省范围内人身损害案件城镇户籍受害人的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
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98元/年(注:用于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期间法庭辩论结束时计算安徽省范围内人身损害案件农村户籍受害人的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
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6285元/年(注:用于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期间法庭辩论结束时计算安徽省范围内人身损害案件城镇户籍被扶养人生活费;
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性支出5725元/年(注:用于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期间法庭辩论结束时计算安徽省范围内人身损害案件农村户籍被扶养人生活费。
(上述数据来源于2013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公布)2013年安徽省分行业平均工资
2013年安徽省分行业平均工资信息来源:安徽省统计局发布日期:2014-06-03 被阅览数:384次2013年安徽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7806元,与2012年的44601元相比,增加了3205元,同比名义增长7.2%,增幅回落6.1个百分点。
扣除物价因素,2013年安徽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实际增长4.7%。
分地区看,2013年平均工资排在前四位的是淮南、合肥、马鞍山、淮北,分别为58597元、54210元、53582元和52383元;年平均工资排在后四位是宿州、亳州、六安、安庆,分别为36596元、37979元、38624元和39328元。
同比名义增长率排在前四位的是蚌埠、阜阳、滁州、宣城,分别增长13.6%、11.5%、11.5%和11.5%;同比名义增长率排在后四位的是淮北、宿州、亳州、池州,分别增长-6.3%、0.1%、2.4%和2.9%。
表1:2013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分地区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单位:元,%地区2013年2012年名义增长率合计47806446017.2合肥市54210497129.0淮北市5238355925-6.3亳州市3797937082 2.4宿州市36596365460.1蚌埠市424413734813.6阜阳市394703539011.5淮南市5859754995 6.5滁州市451564049111.5六安市386243506210.2马鞍山市53582497567.7芜湖市4849646234 4.9宣城市489134387211.5铜陵市49051453618.1池州市4201040829 2.9安庆市39328362598.5黄山市43288394279.8分行业门类看,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72363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51倍;采矿业70893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48倍;金融业6592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38倍。
2014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56339元
2014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56339元2014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56339元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5-05-27 15:00 2014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6339元,与2013年的51483元相比,增加了4856元,同比名义增长9.4%,增幅回落0.7个百分点。
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7346元,同比名义增长9.5%,增幅回落0.6个百分点。
扣除物价因素,2014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实际增长7.1%。
分四大区域看,2014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由高到低排列是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分别为64239元、51204元、46828元和46512元;同比名义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9.7%、中部9.4%、西部9.0%和东北7.1%。
表1:2014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分地区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分行业门类看,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金融业10827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2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0079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9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8222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6倍。
年平均工资最低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农、林、牧、渔业28356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0%;住宿和餐饮业37264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39198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0%。
最高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比是3.82,与2013年的3.86相比,差距有所缩小。
表2:2014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分行业年平均工资1.20倍;第三位是国有单位,为57296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2倍。
年平均工资最低的为其他内资单位,为42224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5%。
表3:2014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分登记注册类型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附注:1.指标解释(1)单位就业人员:指在各类法人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和其他就业人员。
2013年安徽各市GDP和人均GDP排名
2013年安徽各市GDP和人均GDP排名2013年,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038.9亿,人均GDP为31795.09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各地级市来看,合肥、芜湖和安庆位居前三,池州GDP位列最末;从人均GDP来看,排名前三的城市为铜陵、合肥和马鞍山,人均GDP分别为15012.94美元、9964.62美元和9543.24美元,阜阳人均GDP最低,为2257.36美元。
(注:常住人口数据采用的2011年数据,部分数据为统计初值,随后做进一步更新)2013年GDP排名地级市2012年GDP(亿元)2013年GDP(亿元)2011年常住人口(万)人均GDP(元)人均GDP(美元)人均GDP排名1 合肥4164.34 4672.9 757.2 61712.89 9964.62 22 芜湖1873.63 2099.53 384.21 54645.38 8823.45 43 安庆1359.7 1418.2 531.1 26703.07 4311.68 124 马鞍山1232.0 1293.0 218.77 59103.17 9543.24 35 滁州970.7 1086.1 393.8 27579.99 4453.27 116 阜阳962.5 1062.5 760 13980.26 2257.36 16 8 宿州915.0 1014.3 535.3 18948.25 3059.53 137 六安918.2 1010.3 561.2 18002.49 2906.82 14 9 蚌埠890.2 1007.9 316.4 31855.25 5143.58 10 11 宣城757.5 842.8 253.3 33272.80 5372.47 8 10 淮南781.8 819.4 233.4 35107.11 5668.65 5 12 毫州715.7 791.1 485.1 16307.98 2633.21 15 14 淮北620.5 703.7 211.4 33287.61 5374.86 7 13 铜陵621.3 680.6 73.2 92978.14 15012.94 115 黄山424.9 470.3 135.9 34606.33 5587.79 616 池州417.4 462.2 140.3 32943.69 5319.33 9。
合肥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肥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合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 2014年3月24日"中国·合肥"门户网站 2014年03月24日信息来源:合肥日报【字号:大中小】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着力稳增长、提效益、调结构、惠民生,经济社会保持了稳定健康较快发展的态势,为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4672.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7.21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2583.75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1841.95亿元,增长10.6%。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5:55.3:39.2调整为5.3:55.3:39.4,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上年的43.6%提高到43.9%。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61555元(折合9939美元),比上年增加6373元。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8%。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2%。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0.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4.2%。
年末从业人员504.4万人,比上年增加19.5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102.4万人,减少4.1万人;第二产业175.3万人,增加10.8万人;第三产业226.7万人,增加12.8万人。
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128万人,增加25万人。
全年城镇实名制新增就业18.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8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
二、农业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74.33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9%。
20142015年安徽省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课件
2014—2015年安徽省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经济预测处2014年以来,在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经济运行基本面总体较好,主要指标增幅继续高于全国,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亮点突出。
展望2015年,全球经济仍将继续温和复苏,国内稳增长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各项改革加速推进,发展环境总体稳定。
我省应积极抢抓新常态下的发展新机遇,着力推进经济转型和提质增效,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
一、2014年以来全省经济运行情况分析面对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我省积极应对、主动作为,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转方式、调结构成效明显,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1.宏观经济继续保持相对较快增长。
前三季度,全省实现GDP 14709.5亿元,增长9.1%,较一季度、上半年分别回落0.5个和0.2个百分点,但仍保持9%以上的平稳增长;增幅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2、中部第4位,增速仅慢于中部第1位的江西0.4个百分点。
1—10月份,全省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790亿元,增长11.2%,比全国高2.8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7位、中部第2位。
2.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一是服务业比重持续提高。
随着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前三季度,服务业占全省GDP比重为32.8%,较上半年和上年同期分别提高0.3个和0.5个百分点。
现代服务业加速集聚,增幅快于全部服务业0.4个百分点,占比达51.5%,拉动服务业增长4.2个百分点,新增合肥港口物流园等16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是工业结构持续优化。
1-10月份,高新技术产业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3.1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速达43.1%,增幅居40个工业行业首位。
小微工业企业增长15.5%,增幅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和大中型企业高4.3和7.3个百分点。
安徽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安徽就业状况调查报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安徽省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对问题提出建议。
一、就业数量和结构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安徽省的就业数量逐年增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就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就业压力增加。
其次,劳动力市场需求与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不匹配,造成了劳动力供需不平衡的局面。
二、就业率和失业率安徽省的就业率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但失业率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体中,失业率相对较高,这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三、城乡就业差距安徽省城乡就业差距较大,农村地区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农民工工资待遇普遍较低。
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仍需重视,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就业岗位,鼓励农村劳动力适应城市化发展。
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安徽省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存在一定的不足。
部分高校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需求,学生就业难、就业率低。
此外,技能培训体系仍需完善,提供更多适应岗位需求的培训机会,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五、公共就业服务安徽省公共就业服务亟需改进。
一方面,拓宽就业渠道,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岗位推荐。
另一方面,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咨询和辅导,帮助他们提高求职技巧和就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和人才的匹配度。
六、创业就业和支持政策创业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安徽省应加大对创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创业培训和创业资金支持,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综上所述,安徽省在就业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综合施策,通过优化就业结构、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改进公共就业服务等方面来促进就业稳定和增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人人都有工作的目标,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持续的动力。
2013年安徽省统计年鉴
1cn1-1.xls1—1 全 省 行 政 区 划 (2012年末)2cn1-2.xls1—2 全省县以上行政区划(2012年末)3cn1-3.xls1—3 各 行 业 机 构 单 位 数(2012年)4cn1-4.xls1—4 非 公 经 济 企 业 法 人 单 位 数5cn1-5.xls1—5 中 小 微 型 企 业 法 人 单 位 数6cn1-6.xls1—6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与速度指标7cn1-7.xls1—7 国 民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结 构 指 标8cn1-8.xls1—8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比例和效益指标9cn1-9.xls1—9 平 均 每 天 主 要 社 会 经 济 活 动10cn1-10.xls1—10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主要指标(2012年)11cn1-11.xls1—1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主要指标12cn1-12.xls1—12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主要指标13cn1-13.xls1—13 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分市主要指标(2012年)14cn1-14.xls1-14 中部6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2012年)15cn1-15.xls1—15 黄山旅游区域主要经济指标(2012年)16cn1-16.xls1—16 九华山旅游区域主要经济指标(2012年)17cn2-1.xls2—1 安 徽 生 产 总 值18cn2-2.xls2—2 安 徽 生 产 总 值 构 成19cn2-3.xls2—3 安 徽 生 产 总 值 指 数20cn2-4.xls2—4 安 徽 生 产 总 值 指 数21cn2-5.xls2—5 三 次 产 业 贡 献 率22cn2-6.xls2—6 三 次 产 业 拉 动 率23cn2-7.xls2—7 安徽生产总值收入法构成项目(2012年)24cn2-8.xls2—8 安徽生产总值收入法构成项目比例(2012年)25cn2-9.xls2—9 第 三 产 业 增 加 值26cn2-10.xls2—10 第 三 产 业 增 加 值 构 成27cn2-11.xls2—11 第 三 产 业 增 加 值 指 数28cn2-12.xls2—12 各 市 生 产 总 值 和 指 数29cn2-13.xls2—13 各 市 生 产 总 值 (2012年)30cn2-14.xls2—14 支出法计算的安徽生产总值31cn2-15.xls2—15 支 出 法 安 徽 生 产 总 值 结 构32cn2-16.xls2—16 居 民 消 费 水 平33cn2-17.xls2—17 各市(县)生产总值及指数(2012年)34cn2-18.xls2—18 资 产 负 债 综 合 表(2011年末)35cn3-1.xls3—1 历 年 主 要 人 口 指 标36cn3-2.xls3—2 历 年 人 口 系 数37cn3-3.xls3—3 六次全省人口普查基本情况38cn3-4.xls3—4 各 市 主 要 人 口 指 标(2012年)39cn3-5.xls3—5 各市户数、人口数和性别比(2012年)40cn3-6.xls3—6 各市主要年份总人口文盲率41cn3-7.xls3—7 各市15—49岁妇女活产和存活子女状况(2012年)42cn3-8.xls3—8 各 市 人 均 受 教 育 年 限43cn3-9.xls3—9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构成(2012年)44cn3-10.xls3—10 各 市 常 住 人 口 基 本 情 况(2012年)45cn3-11.xls3—11 各市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构成(2012年)46cn3-12.xls3—12 各 市 人 口 年 龄 结 构(2012年)47cn3-13.xls3—13 各市按性别分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012年)48cn3-14.xls3—14 各市每十万人口拥有受教育程度人口(2012年)49cn3-15.xls3—15 各市2011—2012学年小学初中入学率状况50cn3-16.xls3—16 各 市 婚 姻 人 口 构 成(2012年)51cn3-17.xls3—17 全省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率(2012年)54cn3-20.xls3—20 各市未工作人口按寻找工作方式分的比例(2012年)55cn3-21.xls3—21 各市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比重、性别比及流向(2012年)56cn3-22.xls3—22 各市流向省外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构成(2012年)57cn3-23.xls3—23 各市省内跨市外出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构成(2012年)58cn3-24.xls3—24 全省外出半年以上人口分年龄构成(2012年)59cn3-25.xls3—25 各市按外出时间分的外出人口比例(2012年)60cn3-26.xls3—26 历 年 全 省 总 人 口、总 户 数61cn3-27.xls3—27 各市、县、区户数、人口数(2012年)62cn4-1.xls4—1 就 业 基 本 情 况63cn4-2.xls4—2 分 行 业 就 业 人 员 数64cn4-3.xls4—3 各市按三次产业分的就业人员数(2012年)65cn4-4.xls4—4 主要年份按城乡分的就业人员数66cn4-5.xls4—5 各 市 按 城 乡 分 的 从 业 人 员 数(2012年)67cn4-6.xls4—6 各市分行业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数(2012年)68cn4-7.xls4—7 主要年份私营企业年末就业人员数69cn4-8.xls4—8 各市私营企业年末就业人员数(2012年)70cn4-9.xls4—9 主要年份个体年末就业人员数71cn4-10.xls4—10 各市新增就业和个体年末就业人员数(2012年)72cn4-11.xls4—11 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数73cn4-12.xls4—12 各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数(2012年)74cn4-13.xls4—13 城镇非私营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2012年)75cn4-14.xls4—14 各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2012年)76cn4-15.xls4—15 城镇非私营单位分行业就业人员数(2012年)77cn4-16.xls4—16 城镇非私营单位分行业女性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2012年)78cn4-17.xls4—17 城镇非私营单位主要年份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和指数79cn4-18.xls4—18 城镇非私营单位主要年份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及指数80cn4-19.xls4—19 城镇非私营单位分行业就业人员工资总额(2012年)81cn4-20.xls4—20 各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分行业就业人员工资总额(2012年)82cn4-21.xls4—21 各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2012年)83cn4-22.xls4—22 城镇非私营单位分行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84cn4-23.xls4—23 各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分行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2012年)85cn4-24.xls4—24 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2012年)86cn4-25.xls4—25 各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2012年)87cn4-26.xls4—26 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和工资情况(2012年)88cn4-27.xls4—27 城镇非私营单位分行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2012年)89cn4-28.xls4—28 各县(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和平均工资(2012年)90cn4-29.xls4—29 城 镇 登 记 失 业 人 数 及 失 业 率91cn4-30.xls4—30 各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失业率(2012年)92cn5-1.xls5—1 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指标93cn5-2.xls5—2 主要年份固定资产投资94cn5-3.xls5—3 主要年份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95cn5-4.xls5—4 各市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2012年)96cn5-5.xls5—5 各行业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固定资产投资(2012年)97cn5-6.xls5—6 各市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固定资产投资(2012年)98cn5-7.xls5—7 各市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的项目投资(2012年)99cn5-8.xls5—8 各行业按隶属关系、构成、控股情况分的固定资产投资(2012年)100cn5-9.xls5—9 各市按隶属关系、构成、控股情况分的固定资产投资(2012年)101cn5-10.xls5—10 各市按隶属关系、构成、控股情况分的项目投资(2012年)102cn5-11.xls5—11 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规模(2012年)103cn5-12.xls5—12 房屋施工、竣工面积和价值(2012年)104cn5-13.xls5—13 各市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规模(2012年)105cn5-14.xls5—14 各市项目投资建设规模(2012年)108cn5-17.xls5—17 各行业投资资金来源和新增固定资产(2012年)109cn5-18.xls5—18 各市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和新增固定资产(2012年)110cn5-19.xls5—19 各市项目投资资金来源和新增固定资产(2012年)111cn5-20.xls5—20 各市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2012年)112cn5-21.xls5—21 各行业施工、投产项目个数 (2012年)113cn5-22.xls5—22 各行业按建设性质分项目投资(2012年)114cn5-23.xls5—23 各市施工、投产项目个数 (2012年)115cn5-24.xls5—24 各市按建设性质分项目投资(2012年)116cn5-25.xls5—25 按城乡分的项目投资主要指标(2012年)117cn5-26.xls5—26 各市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2012年)118cn5-27.xls5—27 主要年份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和建房119cn5-28.xls5—28 房 地 产 开 发 主 要 指 标120cn5-29.xls5—29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财务状况121cn5-30.xls5—30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投资、资金和土地情况122cn5-31.xls5—31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施工、销售和空置情况(2012年)123cn5-32.xls5—32 房 地 产 开 发 投 资(2012年)124cn5-33.xls5—33 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状况(2012年)125cn5-34.xls5—34 各市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状况(2012年)126cn5-35.xls5—35 各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个数(2012年)127cn5-36.xls5—36 各市按控股情况分的房地产企业(单位)个数(2012年)128cn5-37.xls5—37 各市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总规模及完成投资(2012年)129cn5-38.xls5—38 各市按用途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完成投资额(2012年)130cn5-39.xls5—39 各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资金来源(2012年)131cn5-40.xls5—40 各市房地产开发建设房屋建筑面积和造价(2012年)132cn5-41.xls5—41 各市按用途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新开工房屋面积(2012年)133cn5-42.xls5—42 各 市 商 品 房 屋 销 售 情 况(2012年)134cn5-43.xls5—43 各市按用途分的商品房屋实际销售面积(2012年)135cn5-44.xls5—44 各市按用途分的商品房屋平均销售价格(2012年)136cn5-45.xls5—45 各市按用途分的商品房待售情况(2012年)137cn5-46.xls5—46 各县(市、区)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增固定资产(2012年)138cn5-47.xls5—47 本年新开工大型项目基本情况(2012年)139cn6-1.xls6—1 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及电力生产和消费量140cn6-2.xls6—2 综 合 能 源 平 衡 表141cn6-3.xls6—3 能 源 生 产 弹 性 系 数142cn6-4.xls6—4 能 源 消 费 弹 性 系 数143cn6-5.xls6—5 能 源 加 工 转 换 效 率144cn6-6.xls6—6 主要年份电力平衡表145cn6-7.xls6—7 主要年份平均每天各种能源消费量146cn6-8.xls6—8 主要年份生活能源消费量147cn6-9.xls6—9 主要年份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148cn6-10.xls6—10 主要年份能源消耗指标149cn6-11.xls6—11 各市能源消耗指标(2012年)150cn6-12.xls6—12 全 社 会 用 电 情 况151cn6-13.xls6—13 电 力 建 设 情 况152cn6-14.xls6—14 主要年份工业企业主要能源品种消费量153cn6-15.xls6—15 成品油批发和零售企业能源商品购进、销售与库存(2012年)154cn6-16.xls6—16 主要年份分行业全社会工业用电量155cn6-17.xls6—17 分 行 业 工 业 用 水 情 况(2012年)156cn6-18.xls6—18 分行业工业企业主要能源品种消费量(2012年)157cn6-19.xls6—1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及库存(2012年)158cn6-20.xls6—20 地区能源消费与单位GDP能耗159cn6-21.xls6—21 各市全社会用电情况(2012年)162cn7-1.xls7—1 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163cn7-2.xls7—2 财政收入占安徽生产总值的比重164cn7-3.xls7—3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165cn7-4.xls7—4 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及比重166cn7-5.xls7—5 各 项 税 收 收 入167cn7-6.xls7—6 地 方 财 政 收 支 情 况168cn7-7.xls7—7 各 市 地 方 财 政 收 入 (2012年)169cn7-8.xls7—8 各 市 财 政 支 出 (2012年)170cn7-9.xls7—9 各 县(市)地 方 财 政 收 入(2012年)171cn7-10.xls7—10 各 县(市)财 政 支 出(2012年)172cn7-11.xls7—11 主要年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和贷款余额173cn7-12.xls7—12 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平衡表(资金来源表1)174cn7-13.xls7—13 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平衡表(资金来源表2)175cn7-14.xls7—14 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平衡表(资金运用)176cn7-15.xls7—15 金融机构本外币合并信贷收支(表1)177cn7-16.xls7—16 金融机构本外币合并信贷收支(表2)178cn7-17.xls7—17 各市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2012年)179cn7-18.xls7—18 人 民 币 信 贷 收 支 情 况(2012年)180cn7-19.xls7—19 安 徽 省 上 市 公 司 数 量181cn7-20.xls7—20 安 徽 省 股 票 发 行 及 筹 资 情 况182cn7-21.xls7—21 各市股票发行情况及筹资情况(截止2012年)183cn7-22.xls7—22 保险公司业务经济技术指标(2012年)184cn8-1.xls8—1 各 种 价 格 总 指 数185cn8-2.xls8—2 各 种 价 格 定 基 指 数186cn8-3.xls8—3 居 民 消 费 价 格 分 类 指 数(2012年)187cn8-4.xls8—4 商 品 零 售 价 格 分 类 指 数(2012年)188cn8-5.xls8—5 调查市、县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2012年)189cn8-6.xls8—6 调查市、县商品零售价格分类指数(2012年)190cn8-7.xls8—7 农 业 生 产 资 料 价 格 分 类 指 数191cn8-8.xls8—8 调查市、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2012年)192cn8-9.xls8—9 农 产 品 生 产 价 格 指 数193cn8-10.xls8—10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分类指数194cn8-11.xls8—11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轻重工业分类指数195cn8-12.xls8—12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分类指数196cn8-13.xls8—13 固 定 资 产 投 资 价 格 指 数197cn9-1.xls9—1 人 民 物 质 文 化 生 活 情 况198cn9-2.xls9—2 全省城乡储蓄存款年末余额和年增加额199cn9-3.xls9—3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200cn9-4.xls9—4 城 镇 居 民 家 庭 基 本 情 况201cn9-5.xls9—5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的主要商品数量202cn9-6.xls9—6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末耐用消费品拥有量203cn9-7.xls9—7 按收入等级分的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2012年)204cn9-8.xls9—8 按收入等级分的城镇居民家庭就业情况(2012年)205cn9-9.xls9—9 按收入等级分的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现金收入(2012年)206cn9-10.xls9—10 按收入等级分的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现金支出(2012年)207cn9-11.xls9—11 按收入等级分的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消费性支出(2012年)208cn9-12.xls9—12 按收入等级分的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消费性支出构成(2012年)209cn9-13.xls9—13 按收入等级分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末耐用消费品拥有量(2012年)210cn9-14.xls9—14 按收入等级分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商品数量(2012年)211cn9-15.xls9—15 各市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现金收支(2012年)212cn9-16.xls9—16 按收入等级分的城镇居民家庭就业人员年均收入(2012年)213cn9-17.xls9—17 各市城镇居民家庭就业人员年均收入情况(2012年)216cn9-20.xls9—20 各市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末耐用消费品拥有量(2012年)217cn9-21.xls9—21 城 镇 居 民 家 庭 居 住 情 况218cn9-22.xls9—22 农 村 居 民 家 庭 基 本 情 况219cn9-23.xls9—23 农村居民按纯收入分组的户数占调查户比重220cn9-24.xls9—24 农村居民家庭按人均纯收入分组(2012年)221cn9-25.xls9—25 主要年份按来源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22cn9-26.xls9—26 各市按来源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12年)223cn9-27.xls9—27 农 村 居 民 人 均 收 支 情 况224cn9-28.xls9—28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225cn9-29.xls9—29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构成226cn9-30.xls9—30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主要消费品消费量227cn9-31.xls9—31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228cn9-32.xls9—32 各市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2012年)229cn9-33.xls9—33 农 村 居 民 人 均 粮 食 收 支 情 况230cn9-34.xls9—34 农 村 家 庭 房 屋 使 用 情 况231cn9-35.xls9—35 农 村 居 民 人 均 居 住 情 况232cn9-36.xls9—36 各市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情况233cn9-37.xls9—37 各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支出情况234cn9-38.xls9—38 各市、县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支情况(2012年)235cn9-39.xls9—39 各市、县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现金支出(2012年)236cn10-1.xls10—1 地 级 城 市 基 本 情 况(2012年)237cn10-2.xls10—2 地 级 城 市 市 区 基 本 情 况(2012年)238cn10-3.xls10—3 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基本情况239cn10-4.xls10—4 各市城市建设情况(2012年)240cn10-5.xls10—5 各市城市市政设施情况(2012年)241cn10-6.xls10—6 各市城市设施水平(2012年)242cn10-7.xls10—7 各市城市公共交通情况(2012年)243cn10-8.xls10—8 各市城市绿地和园林(2012年)244cn10-9.xls10—9 各市城市燃气情况(2012年)245cn10-10.xls10—10 城 市 供 水 用 水 情 况246cn10-11.xls10—11 各 市 城 市 供 水 用 水 情 况(2012年)247cn10-12.xls10—12 各市城市污水排放和处理情况(2012年)248cn10-13.xls10—13 各市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情况(2012年)249cn11-1.xls11—1 自 然 状 况250cn11-2.xls11—2 自 然 资 源251cn11-3.xls11—3 主 要 城 市 平 均 气 温(2012年)252cn11-4.xls11—4 主 要 城 市 降 水 量(2012年)253cn11-5.xls11—5 各 市 全 年 降 水 量(2012年)254cn11-6.xls11—6 流 域 分 区 全 年 降 水 量(2012年)255cn11-7.xls11—7 各 市 水 资 源 总 量(2012年)256cn11-8.xls11—8 流 域 分 区 水 资 源 总 量(2012年)257cn11-9.xls11—9 主要年份供水和用水情况258cn11-10.xls11—10 各市供水和用水情况(2011年)259cn11-11.xls11—11 环 境 综 合 整 治260cn11-12.xls11—12 环 保 系 统 机 构、人 员 数261cn11-13.xls11—13 生 活 污 染 物 排 放262cn11-14.xls11—14 工业企业“三废”排放及治理263cn11-15.xls11—15 各市工业废水排放及处理(2012年)264cn11-16.xls11—16 各市工业废气排放及处理(2012年)265cn11-17.xls11—17 各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理利用(2012年)266cn11-18.xls11—18 各市城市空气质量指标(2012年)267cn11-19.xls11—19 各市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监测情况(2012年)270cn11-22.xls11—22 农 村 环 境 状 况271cn11-23.xls11—23 各市农村环境状况(2012年)272cn11-24.xls11—24 农村改水、改厕情况273cn11-25.xls11—25 农村改水、改厕投资情况274cn11-26.xls11—26 突发环境事件情况275cn11-27.xls11—27 各市突发环境事件情况(2012年)276cn11-28.xls11—28 土 地 利 用 情 况277cn11-29.xls11—29 各 市 土 地 利 用 情 况(2008年)278cn11-30.xls11—30 主要年份地质灾害及防治情况279cn11-31.xls11—31 各市地质灾害及防治情况(2012年)280cn11-32.xls11—32 自 然 保 护 基 本 情 况281cn11-33.xls11—33 各 市 自 然 保 护 基 本 情 况(2012年)282cn11-34.xls11—34 主要年份湿地面积283cn11-35.xls11—35 森 林 资 源 情 况284cn11-36.xls11—36 各 市 森 林 资 源 情 况(2012年)285cn11-37.xls11—37 造 林 面 积286cn11-38.xls11—38 各 市 造 林 面 积(2012年)287cn11-39.xls11—39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情况288cn11-40.xls11—40 各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情况(2012年)289cn11-41.xls11—41 森林病虫害防治情况290cn11-42.xls11—42 各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情况(2012年)291cn12-1.xls12—1 农村基本情况和农业生产条件292cn12-2.xls12—2 主要年份农林牧渔业生产情况293cn12-3.xls12—3 主要年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及构成294cn12-4.xls12—4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户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295cn12-5.xls12—5 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数量296cn12-6.xls12—6 农 林 牧 渔 业 总 产 值 及 指 数297cn12-7.xls12—7 农 林 牧 渔 业 增 加 值 及 构 成298cn12-8.xls12—8 主 要 年 份 耕 地 面 积299cn12-9.xls12—9 农 田 水 利 建 设300cn12-10.xls12—10 主要年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出售主要农产品301cn12-11.xls12—11 主要年份农村居民家庭土地经营情况302cn12-12.xls12—12 主要年份林业生产情况303cn12-13.xls12—13 主要年份茶叶、水果生产情况304cn12-14.xls12—14 主 要 年 份 牲 畜 饲 养 情 况305cn12-15.xls12—15 主 要 年 份 畜 产 品 产 量306cn12-16.xls12—16 农 林 牧 渔 业 总 产 值(2012年)307cn12-17.xls12—17 农作物主要产品生产和结构情况(2012年)308cn12-18.xls12—18 各 市 农 村 基 层 组 织 情 况(2012年)309cn12-19.xls12—19 各市乡村人口与乡村从业人员(2012年)310cn12-20.xls12—20 各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指数 (2012年)311cn12-21.xls12—21 各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及构成(2012年)312cn12-22.xls12—22 各 市 耕 地 面 积(2012年)313cn12-23.xls12—23 各市主要农业机械年末拥有量(2012年)314cn12-24.xls12—24 各市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化肥施用、用电情况(2012年)315cn12-25.xls12—25 各 市 农 作 物 总 播 种 面 积(2012年)316cn12-26.xls12—26 各市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2012年)317cn12-27.xls12—27 各 市 主 要 农 产 品 产 量(2012年)318cn12-28.xls12—28 各市茶叶、水果生产情况(2012年)319cn12-29.xls12—29 各市主要林业生产情况(2012年)320cn12-30.xls12—30 各 市 牲 畜 饲 养 情 况(2012年)321cn12-31.xls12—31 各 市 畜 产 品 产 量(2012年)324cn12-34.xls12—34 各 市 受 灾 面 积(2012年)325cn12-35.xls12—35 国 营 农 场 基 本 情 况326cn12-36.xls12—36 各县(市)农村基本情况(2012年)327cn12-37.xls12—37 各 市、县 农 民 人 均 纯 收 入328cn12-38.xls12—38 各县(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2年)329cn12-39.xls12—39 各县(市)农作物产量和耕地面积(2012年)330cn12-40.xls12—40 各县(市)主要林业生产情况(2012年)331cn12-41.xls12—41 各县(市)茶叶、水果生产情况(2012年)332cn12-42.xls12—42 各县(市)畜牧业、渔业生产情况(2012年)333cn12-43.xls12—43 各县(市)农业机械化及主要能源、物资消耗情况(2012年)334cn12-44.xls12—44 各县(市)农田水利情况(2012年)335cn13-1.xls13—1 工 业 企 业 单 位 数 和 总 产 值336cn13-2.xls13—2 工 业 增 加 值337cn13-3.xls13—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338cn13-4.xls13—4 各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339cn13-5.xls13—5 分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340cn13-6.xls13—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2012年)341cn13-7.xls13—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12年)342cn13-8.xls13—8 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2012年)343cn13-9.xls13—9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12年)344cn13-10.xls13—10 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2012年)345cn13-11.xls13—11 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12年)346cn13-12.xls13—12 私营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2012年)347cn13-13.xls13—13 私营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12年)348cn13-14.xls13—14 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2012年)349cn13-15.xls13—15 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12年)350cn13-16.xls13—16 工 业 分 行 业 职 工 人 数351cn13-17.xls13—17 各市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和总产值(2012年)352cn13-18.xls13—18 各市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12年)353cn13-19.xls13—19 各市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2012年)354cn13-20.xls13—20 各市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2012年)355cn13-21.xls13—21 各市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2012年)356cn13-22.xls13—22 各市“私营”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2012年)357cn13-23.xls13—23 各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2012年)358cn13-24.xls13—24 主 要 工 业 产 品 产 量359cn13-25.xls13—25 各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2012年)360cn13-26.xls13—26 工业主要产品生产能力361cn13-27.xls13—27 各县(市)工业企业单位数和总产值(2012年)362cn14-1.xls14—1 建 筑 业 企 业 概 况363cn14-2.xls14—2 主要年份建筑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364cn14-3.xls14—3 国有经济建筑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365cn14-4.xls14—4 集体经济建筑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366cn14-5.xls14—5 建 筑 业 企 业 技 术 装 备 情 况367cn14-6.xls14—6 国有经济建筑业企业技术装备情况368cn14-7.xls14—7 建筑业企业主要生产指标(2012年)369cn14-8.xls14—8 建筑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2012年)370cn14-9.xls14—9 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2012年)371cn14-10.xls14—10 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完成情况(2012年)372cn14-11.xls14—11 各市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完成情况(2012年)373cn14-12.xls14—12 各市按登记注册类型和行业分的建筑业企业单位数(2012年)374cn14-13.xls14—13 各市按经济类型和行业分的建筑业总产值(2012年)375cn14-14.xls14—14 各市建筑业企业生产情况(2012年)378cn14-17.xls14—17 各市国有经济建筑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2012年)379cn15-1.xls15—1 交 通 运 输 业 基 本 情 况380cn15-2.xls15—2 运 输 路 线 长 度381cn15-3.xls15—3 运 输 线 路 质 量382cn15-4.xls15—4 内 河 港 口 码 头 吞 吐 量383cn15-5.xls15—5 主要港口分货类吞吐量384cn15-6.xls15—6 全社会水路分货类运输量385cn15-7.xls15—7 全社会公路分货类运输量386cn15-8.xls15—8 各市公路客货运输量(2012年)387cn15-9.xls15—9 主要年份公路线路年底到达数(按技术等级分)388cn15-10.xls15—10 公路线路年底到达数(按技术等级分)(2012年)389cn15-11.xls15—11 各市公路线路年底到达数(按技术等级分)(2012年)390cn15-12.xls15—12 公 路 密 度 及 通 达 情 况391cn15-13.xls15—13 主要年份民用车辆拥有量392cn15-14.xls15—14 主要年份私人车辆拥有量393cn15-15.xls15—15 民用车辆拥有量营运情况(2012年)394cn15-16.xls15—16 各 市 民 用 汽 车 拥 有 量(2012年)395cn15-17.xls15—17 各 市 私 人 车 辆 拥 有 量(2012年)396cn15-18.xls15—18 公 路 营 运 汽 车 拥 有 量397cn15-19.xls15—19 各市公路营运汽车拥有量(2012年)398cn15-20.xls15—20 国、省 道 公 路 交 通 量(2012年)399cn15-21.xls15—21 各市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2012年)400cn15-22.xls15—22 各市私人运输船舶拥有量(2012年)401cn15-23.xls15—23 全 省 机 场 运 输 业 务 量(2012年)402cn15-24.xls15—24 民 航 机 场 吞 吐 量(2012年)403cn15-25.xls15—25 东 航(安 徽 公 司)基 本 情 况404cn15-26.xls15—26 邮 电 业 务 基 本 情 况405cn15-27.xls15—27 各 市 邮 电 业 务 量(2012年)406cn15-28.xls15—28 邮电局所数及邮递线路(年底数)407cn15-29.xls15—29 各市邮电局所数及邮递线路(2012年)408cn15-30.xls15—30 各市邮电通信电路及长途线路409cn15-31.xls15—31 各市邮电通信设备年末拥有量(2012年)410cn15-32.xls15—32 邮 电 通 信 水 平411cn16-1.xls16—1 国 内 贸 易 基 本 情 况412cn16-2.xls16—2 消费品市场交易情况413cn16-3.xls16—3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基本情况(2012年,按登记注册类型分)414cn16-4.xls16—4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购进、销售和库存情况(2012年,按注册类型分)415cn16-5.xls16—5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购进销售情况(2012年,按行业分)416cn16-6.xls16—6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主要商品分类销售额(2012年)417cn16-7.xls16—7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2012年,按登记注册类型分)418cn16-8.xls16—8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2012年,按行业分)419cn16-9.xls16—9 限额以上住宿业和餐饮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2012年)420cn16-10.xls16—10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连锁经营情况(2012年)421cn16-11.xls16—11 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连锁经营情况(2012年)422cn16-12.xls16—12 各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连锁经营情况(2012年)423cn16-13.xls16—13 各市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连锁经营情况(2012年)424cn16-14.xls16—14 各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2012年)425cn16-15.xls16—15 各市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2012年)426cn16-16.xls16—16 各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从业人数(2012年)427cn16-17.xls16—17 各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购进、销售和库存情况(2012年)428cn16-18.xls16—18 亿元商品交易市场情况(2012年)429cn16-19.xls16—19 各市亿元商品交易市场情况(2012年)432cn16-22.xls16—22 各县(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2年)433cn17-1.xls17—1 对外经济贸易基本情况434cn17-2.xls17—2 海 关 出 口 商 品 分 类 金 额435cn17-3.xls17—3 海 关 进 口 商 品 分 类 金 额436cn17-4.xls17—4 海 关 进 出 口 商 品 分 类 金 额437cn17-5.xls17—5 安徽省同各国(地区)进出口总额438cn17-6.xls17—6 进出口商品贸易方式总值(2012年)439cn17-7.xls17—7 外国及港澳台直接投资(按投资方式)440cn17-8.xls17—8 外国和港澳台地区直接投资(按行业)(2012年)441cn17-9.xls17—9 外国和港澳台地区直接投资(按国别和地区)(2012年)442cn17-10.xls17—10 按国别(地区)对外投资443cn17-11.xls17—11 按国别(地区)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444cn17-12.xls17—12 外商投资企业年末企业数、投资总额及注册资本(2012年)445cn17-13.xls17—13 各市外商投资企业年末企业数、投资总额及注册资本(2012年)446cn17-14.xls17—14 各 市 商 品 进 出 口 总 额447cn17-15.xls17—15 各 市 外 商 直 接 投 资448cn17-16.xls17—16 各市外国和港澳台地区直接投资(2012年)449cn18-1.xls18—1 旅 游 事 业 发 展450cn18-2.xls18—2 各市旅游星级饭店(宾馆)住宿设施情况(2012年)451cn18-3.xls18—3 国 际 旅 游 外 汇 收 入 及 构 成452cn18-4.xls18—4 接待外国人旅游人数(按国别分)453cn18-5.xls18—5 国内旅游情况人数结构(按年龄、身份和职业分)(2012年)454cn18-6.xls18—6 国 内 旅 游 主 要 经 济 指 标455cn18-7.xls18—7 各市国内旅游主要经济指标(2012年)456cn18-8.xls18—8 国 内 旅 游 人 均 花 费(2012年)457cn18-9.xls18—9 各市国内旅游人均花费(2012年)458cn18-10.xls18—10 国家级黄山风景区旅游事业发展情况459cn18-11.xls18—11 国家级九华山风景区旅游事业发展情况460cn18-12.xls18—12 风 景 名 胜 区(2012年)461cn18-13.xls18—13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62cn18-14.xls18—14 省 级 文 物 保 护 单 位463cn18-15.xls18—15 自 然 保 护 区464cn19-1.xls19—1 教 育 事 业 基 本 情 况465cn19-2.xls19—2 研 究 生 数466cn19-3.xls19—3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分科学生数467cn19-4.xls19—4 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分科学生数468cn19-5.xls19—5 普通高等学校分科专任教师数(2012年)469cn19-6.xls19—6 中等专业学校分科学生数(2012年)470cn19-7.xls19—7 中等专业学校分科专任教师数(2012年)471cn19-8.xls19—8 技 工 学 校 数 和 学 生 数472cn19-9.xls19—9 初中毕业生和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及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473cn19-10.xls19—10 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学生数和大中小学学生构成474cn19-11.xls19—11 各 级 学 校 教 师 负 担 学 生 数475cn19-12.xls19—12 各 级 学 校 女 学 生 和 女 教 师 数476cn19-13.xls19—13 各级各类成人学校基本情况(2012年)477cn19-14.xls19—14 民办教育基本情况(2012年)478cn19-15.xls19—15 各市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情况(2012年)479cn19-16.xls19—16 各 市 特 殊 教 育 情 况(2012年)480cn19-17.xls19—17 各市普通中学分城乡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2012年)481cn19-18.xls19—18 各市普通中学分城乡招生数和毕业生数(2012年)482cn19-19.xls19—19 各市小学分城乡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2012年)483cn19-20.xls19—20 各 市 职 业 中 学 基 本 情 况(2012年)486cn19-23.xls19—23 全 省 科 技 活 动 基 本 情 况487cn19-24.xls19—24 县以上政府部门属研究与开发机构及科技信息与文献机构数、人员数488cn19-25.xls19—25 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属研究与开发机构及科技信息与文献机构科技经费筹集489cn19-26.xls19—26 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经费收入(2012年)490cn19-27.xls19—27 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经费支出(2012年)491cn19-28.xls19—28 科协系统科技活动情况(2012年)492cn19-29.xls19—29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研究机构情况(2012年)493cn19-30.xls19—30 科技活动、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2012年)494cn19-31.xls19—31 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产出情况(2012年)495cn19-32.xls19—32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情况(2012年)496cn19-33.xls19—33 各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研究机构情况(2012年)497cn19-34.xls19—34 各市科技活动、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2012年)498cn19-35.xls19—35 各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产出情况(2012年)499cn19-36.xls19—36 各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和内部支出情况(2012年)500cn19-37.xls19—37 高 等 学 校 科 技 活 动 情 况501cn19-38.xls19—38 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基本情况502cn19-39.xls19—39 各市工业企业R&D基本情况(2012年)503cn19-40.xls19—40 各市工业企业R&D经费情况(2012年)504cn19-41.xls19—41 各市工业企业全部R&D项目和政策情况(2012年)505cn19-42.xls19—42 各市工业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情况(2012年)506cn19-43.xls19—43 省级以上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507cn19-44.xls19—44 国家级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2012年)508cn19-45.xls19—45 各市省级以上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2012年)509cn19-46.xls19—46 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经营状况(2012年)510cn19-47.xls19—47 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品概况(2012年)511cn19-48.xls19—48 全 省 监 督 抽 查 产 品 质 量 情 况512cn19-49.xls19—49 技 术 市 场 成 交 情 况513cn19-50.xls19—50 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情况(2012年)514cn19-51.xls19—51 三 种 专 利 申 请 受 理、授 权 量515cn19-52.xls19—52 各市三种专利申请受理、授权量(2012年)516cn20-1.xls20—1 卫 生 机 构 数517cn20-2.xls20—2 卫 生 机 构 人 员 数518cn20-3.xls20—3 卫生机构、床位、人员数(2012年)519cn20-4.xls20—4 卫生机构各类人员数(2012年)520cn20-5.xls20—5 各 市 卫 生 机 构 人 员 数(2012年)521cn20-6.xls20—6 各市医疗卫生机构数(2012年)522cn20-7.xls20—7 各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2012年)523cn20-8.xls20—8 计 划 生 育 状 况524cn20-9.xls20—9 医疗机构门诊、住院服务情况(2012年)525cn20-10.xls20—10 重大传染病人救治及艾滋病人生活救助526cn20-11.xls20—11 医疗机构病床使用情况(2012年)527cn20-12.xls20—12 主要年份医院病床使用情况528cn20-13.xls20—13 各市医院病床使用情况(2012年)529cn20-14.xls20—14 主要年份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情况530cn20-15.xls20—15 各市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情况(2012年)531cn20-16.xls20—16 主要年份村卫生室基本情况532cn20-17.xls20—17 各市村卫生室基本情况(2012年)533cn20-18.xls20—18 民政行业单位基本情况534cn20-19.xls20—19 社会福利救济主要费用情况535cn20-20.xls20—20 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基本情况(2012年)536cn20-21.xls20—21 享受补助、救济人员情况537cn20-22.xls20—22 婚 姻 服 务 情 况540cn20-25.xls20—25 各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网络基本情况(2012年)541cn20-26.xls20—26 工 伤 保 险 情 况542cn20-27.xls20—27 各市基本医疗保险情况(2012年)543cn20-28.xls20—28 基 本 养 老 保 险 情 况544cn20-29.xls20—29 各市基本养老保险情况(2012年)545cn20-30.xls20—30 主要年份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情况546cn20-31.xls20—31 各市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情况(2012年)547cn20-32.xls20—3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情况548cn20-33.xls20—33 各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情况(2012年)549cn20-34.xls20—34 各 市 失 业 保 险 基 本 情 况(2012年)550cn20-35.xls20—35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情况551cn20-36.xls20—36 服务业重点企业分行业主要经济指标(2012年)552cn20-37.xls20—37 就 业 训 练 中 心 综 合 情 况553cn20-38.xls20—38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综合情况(2012年)554cn20-39.xls20—39 人力资源服务业务基本情况(2012年)555cn20-40.xls20—40 各市职业技能鉴定综合情况(2012年)556cn21-1.xls21—1 文化艺术和文物事业机构、人员情况(2012年)557cn21-2.xls21—2 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情况(2012年)558cn21-3.xls21—3 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业务活动及经费情况(2012年)559cn21-4.xls21—4 公共图书馆业务活动及经费情况(2012年)560cn21-5.xls21—5 博物馆、文物机构业务活动及经费情况(2012年)561cn21-6.xls21—46 档案事业基本情况(2012年)562cn21-7.xls21—7 广 播、电 视 事 业 发 展 情 况563cn21-8.xls21—8 广 播、电 视 覆 盖 率564cn21-9.xls21—9 广 播、电 视 节 目 制 作 时 间565cn21-10.xls21—10 广 播、电 视 宣 传 基 本 情 况(2012年)566cn21-11.xls21—11 图 书、杂 志 和 报 纸 出 版 数 量567cn21-12.xls21—12 主要年份少年儿童读物和课本出版情况568cn21-13.xls21—13 主要年份出版印刷生产情况569cn21-14.xls21—14 主要年份出版物发行机构数和网点数570cn21-15.xls21—15 体 育 活 动 基 本 情 况571cn21-16.xls21—16 全 省 体 育 场 地 数572cn21-17.xls21—17 体 育 系 统 职 工 人 数(2012年)573cn21-18.xls21—18 等级运动员、等级裁判员发展人数(2012年)574cn22-1.xls22—1 历届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数575cn22-2.xls22—2 历届政协安徽省委员会委员人数576cn22-3.xls22—3 妇 联 组 织 及 工 作 情 况577cn22-4.xls22—4 工 会 组 织 情 况578cn22-5.xls22—5 妇 女 参 政 议 政 状 况579cn22-6.xls22—6 妇 女 儿 童 教 育 培 训 情 况580cn22-7.xls22—7 妇 女 卫 生 保 健 状 况581cn22-8.xls22—8 儿 童 卫 生 保 健 状 况582cn22-9.xls22—9 残 疾 人 事 业 基 本 情 况583cn22-10.xls22—10 律师、公证、调解工作基本情况584cn22-11.xls22—11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及处理案件情况(2012年)585cn22-12.xls22—12 公安机关立案的刑事案件情况586cn22-13.xls22—13 公安机关受理、查处治安案件情况587cn22-14.xls22—14 各市公安机关立案的刑事案件情况(2012年)588cn22-15.xls22—15 各市公安机关查处治安案件情况(2012年)589cn22-16.xls22—16 检察机关直接立案侦查案件情况(2012年)590cn22-17.xls22—17 检察机关处理申诉案件情况(2012年)591cn22-18.xls22—18 人民法院行政一审案件收结案情况(2012年)592cn22-19.xls22—19 人民法院刑事一审案件收结案情况(2012年)593cn22-20.xls22—20 人民法院合同纠纷一审案件收结案情况(2012年)。
2013~2014年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我国经济已进入7%~8%的增长区间
2013~2014年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我国经济已进入7%~8%的增长区间张立群内容提要:进入2013年以后,经济增长始终在7%~8%区间波动,主要是稳增长政策的综合成效㊂在政策引导和经济基本面支持下,我国经济已经进入7%~8%的增长区间㊂外部环境仍不稳定,增加出口困难较大;受房地产市场波动㊁资金来源制约影响,投资存在下行压力;未来经济增长仍存在下行压力㊂应预留财政货币政策相机抉择㊁调整的空间,视就业等方面形势,适度下调经济增长底线;围绕新型城镇化㊁化解过剩产能,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完善财产责任约束机制,积极构筑和巩固经济增长的新基础㊂关键词:宏观经济形势㊀分析展望㊀增长区间㊀稳中求进一㊁2013年:经济增长在7%~8%区间的调整稳定之年㊀㊀进入2013年以后,经济增长始终在7%~8%区间波动(见图1)㊂其中1~2季度连续小幅回落,3季度回升,4季度预计又有小幅回落(本文中数据,月度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月度统计报告;季度和年度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季度㊁年度统计报告)㊂㊀㊀图1㊀2012~2013年季度G D P 增长率注:2013年4季度为预测值㊂(一)三大市场需求增长趋稳决定经济增长走势的短期因素是市场需求㊂2013年经济增长的区间,首先是由市场需求水平所决定的㊂1.出口增长低位走稳㊂2013年出口比上年增长7.9%,增速与上年持平㊂其中1~3季度外贸出口同比增长8%,较上年同期水平(7.4%)略有提高,12月份同比增长4.3%㊂从1~3季度增长率的变化轨迹看,波动幅度很大,且总体呈下降态势(见图2)㊂出口数据的这一特征,主要受热钱流入导致的出口 一日游 影响㊂如果剔除这一因素的扰动,据估计1季度出口增长为6%左右,2季度为4%,3季度为6%,1~3季度平均增长5.3%,低于上年同期水平㊂从变化趋势看,呈低位走稳态势㊂受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平稳,外贸出口企业状况大体稳定,支持出口的政策措施增加;尽管有人民币汇率重新加快升值的影响,但四季度出口增速仍有所提高㊂㊀㊀图2㊀2013年出口月同比增长率2.消费增长基本平稳㊂消费同比实际增长率基本平稳(见图3)㊂其中1~2月份增速下降,主要由于治理公款消费㊁禽流感㊁雾霾天气等因素影响㊂由于就业4 ∗张立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邮政编码:100010,电子邮箱:z h a n g l q @d r c .go v .c n ㊂形势总体平稳,收入增长和消费预期比较稳定,消费物价涨幅平稳,这些构成支持消费平稳增长的基本面㊂此外汽车市场的持续温和恢复,房地产市场比较活跃,带动家电㊁家具㊁装修材料等销售活跃,也对消费平稳增长提供了积极支持㊂㊀㊀图3㊀2013年消费月实际同比增长率㊀㊀图4㊀2013年投资增长㊀㊀图5㊀2013年制造业㊁房地产㊁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投资增长小幅波动,总体平稳㊂2月份以后,投资增长率一度连续小幅回落,6月份以后开始企稳并有小幅回升(见图4)㊂投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增长,出现不同特点㊂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先落后升,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在20%左右的水平开始出现调整波动,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率高于20%,但也有一定波动(见图5)㊂制造业投资增长决定于制造业企业的订单水平,以及由其决定的开工率和产能利用率㊂而决定制造业企业订单水平的因素主要有消费㊁出口以及各类投资项目的材料㊁设备采购活动㊂由于消费增长比较平稳,出口增长波动和投资增长波动是引起制造业投资波动的主要因素㊂这也表明制造业投资具有从属性质,是滞后变量㊂制造业㊁基础设施㊁房地产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接近80%,如果制造业投资具有从属性质,则主导投资变化趋势的就主要是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㊂基础设施投资主要由政府主导,围绕稳增长的目标,这一投资自2012年以来低位趋升,增长率目前已经在20%以上,是支持投资增长最重要的因素㊂房地产投资则取决于房地产市场形势,虽然宏观经济政策通过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进而可以影响到房地产投资,但比较起来,具有较多不确定性㊂目前看,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大体维持在20%附近,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率则超过20%,两项投资增速由低转高的时间已经1年多,已经带动制造业投资由低转高,因此可以认为,投资平稳增长的基础已初步建立㊂综合以上情况,2013年出口㊁消费㊁投资三大需求增长总体趋稳,引导经济增长进入了7%~8%区间㊂(二)决定需求增长特点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宏观经济政策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由控通胀转向稳增长,这可以视为一个政策的转折点,即从 一揽子 计划的撤出状态,重新转向稳定经济增长㊂其中最重要的是财政支出政策的调整以及相应的政府投资增速(主要表现在重大项目㊁基础设施投资)由低转高;以及货币政策由紧转松(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年度新增贷款额度由7.5万亿扩大到8.1万亿)㊂受政策效果影响,2012年投资增长由落转稳,支持经济增长率在4季度出现回升(由3季度的7.4%提高到7.9%)㊂初步实现了筑底企稳的目标,但尚未形成支持经济增长稳定在7%~8%区间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㊂2013年则是探索经济在7%~8%区间平稳增长的可行性,以及形成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的开创时期㊂从2013年的经济运行态势看,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㊂其主要表现是:经济增长率尽管有一定波动,但始终围绕7.5%这一中位线上下起伏,没有出现趋势性回落,波动幅度不大(见图1)㊂财政政策没有进一步扩张,政府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率没有出现大幅上扬,政府投资项目的选择更为谨慎,更注重与转型升级活动紧密结合㊂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㊁节能减排㊁信息基础设施㊁全国铁路网等方面的建设力度,有力地支持了经济转型升级活动;加大了改革力度,积5 ‘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1期极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大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㊂货币政策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同时稳定资金链条㊁稳定货币金融环境,防范金融风险快速累积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成效和重要经验㊂宏观经济政策开始兼顾当前与长远㊁兼顾稳定需求和改善供给,初步形成了新的体系㊂对支持三大需求增长趋稳,支持经济增长稳定在7%~8%区间,开始发挥明显成效㊂这使2013年成为进入转型升级主导的中高速增长的开局之年㊂二㊁我国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与支持因素分析㊀㊀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持续回落,但2013年回落态势明显趋缓(见图6)㊂㊀㊀图6㊀2010~2013年G D P 增长率(一)发展环境变化和刺激性政策退出是经济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2003~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增长7.7%㊂为什么经济增长率出现逐级下降,我认为主要因为外部环境变化和城市承载力的瓶颈制约㊂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了发达国家经济,也使国际贸易水平明显降低㊂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2003~2007年年均增长16.6%,2008~2012年年均增长3.2%;与之对应,我国出口增长率由29.2%降低到9.4%,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明显减弱㊂从国内看,城镇体系发展粗放,不协调㊁不均衡㊂人口㊁产业等经济要素重点向一㊁二线大城市集中,这些城市对此缺少预见和必要的准备,承载能力严重不足㊂突出表现之一,就是越来越明显地抑制住㊁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㊂近年来一㊁二线大城市堵车现象越来越严重,表明其承载能力已难以支持汽车进入家庭活动的快速发展㊂限制购车的城市不断增加,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势头受到抑制㊂2002~2010年,我国汽车销量年均增长24%,2011~2012年,降低到3.4%㊂房地产方面主要表现为供地瓶颈制约㊂由于买房需求集中在一㊁二线城市,房地产业发展也集中于此,随着其快速发展,这些城市的房屋建设用地供给越来越不足㊂2003~2012年,35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见图7)㊂土地约束直接抑制住房供给增长,为了稳房价,政策重点集中于管理买房需求,最终必然使房地产市场需求水平下降㊂2002~2010年,城镇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年均增长18.7%,2010~2012年,年均增长仅为2.7%㊂2012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销售形势明显好转,但总体是恢复性的㊂在一㊁二线城市供地制约和稳定房价背景下,房地产市场快速扩大的时期已经结束㊂㊀㊀图7㊀2003~2011年35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开发土地购置面积数据来源:2003~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㊂出口高增长和国内消费结构升级,是2003年以来经济持续高增长主要的市场需求动力,这两个方面需求水平下降,必然使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减弱㊂城市承载能力不足,还使城市劳动力成本提高,房租㊁物流等成本提高,这些都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率,减弱了企业的发展动力和能力㊂市场需求和要素成本条件变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㊂2008~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保持在9%以上,主要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一揽子 计划的作用㊂其防止了外部环境剧烈变化与国内发展环境变化作用的叠加,防止了经济增长率大幅回落㊂也应该认识到, 一揽子 计划依靠财政政策㊁货币政策刺激内需增长,在政府债务和通货膨胀方面的压力会快速扩大,其及时退出不可避免㊂随着 一揽子 计划退出,经济增长率必然会进一步回落㊂(二)支持中高速增长的主要条件我国经济在经历改革开放初期阶段较大波动以后,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总体进入平稳较快发展态势,经济增长率一直在7%以上(见图8)㊂其基本原因是工业化㊁城镇化的快速推进㊂改革开放使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范围不断扩大,人民创业活力增强和生活水平提高从生产和市场需求两个方面推动了工业化㊁城镇化快速推进㊂而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高储蓄带来的资金优势,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结合形成的技术供给优势,有力地保障了工业化㊁城镇化的快速推进㊂这些基本条件目前仍然存在,没有本质的改变㊂6从供给方面看,人口红利消失㊁制度决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减弱㊁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是担心经济增速进一步下降的重要依据㊂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9.3亿人,在城镇就业的3.7亿人,农民工2.6亿人,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目前不存在劳动力资源不足㊂招工难㊁招工贵,主要是产业布局和城市承载能力问题使劳动力进城难,在城市留下来难上加难;此外也由于教育制度㊁择业偏好㊁产业升级等问题使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错位㊂技术创新方面,我国正处于从简单引进到学习㊁消化吸收再创新㊁原始创新的转换阶段,支持技术创新的制度在现实需要日益强劲的推动下,通过改革正在逐步孕育成长,制度决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逐步增强㊂这些尤其在东部地区和劳动技术密集的产业正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㊂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效表明,我国正在逐步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㊂这些事实表明,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不会因为这些问题持续下降㊂从制度方面看,适应发展的要求,改革的深化正在进一步消除制约生产力解放的体制㊁机制弊端㊂㊀㊀图8㊀1996~2012年G D P 增长率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㊂综合以上情况,也考虑需求方面的因素,综合分析,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虽有下降(2003~2007年间大体在10%~11%),但目前仍保持在7%~8%之间㊂三㊁2014年:经济运行继续稳定在7%~8%区间,但中位点可能略有下移㊀㊀尽管市场需求㊁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逐步趋稳,居民㊁企业㊁政府和社会等方面对经济增速下降后的环境逐步适应,但经济增长的基础仍不稳固,下行压力仍然不容忽视㊂从三大需求方面看,一些问题仍需高度重视㊂(一)出口增长预计仍将停留在较低水平我国出口增长仍然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调整适应过程,增长水平既取决于外部市场变化,也取决于自身转型升级和综合竞争力的变化㊂在宽松货币政策和政府债务进一步扩张的支持下,预计2014年发达国家经济大体平稳;受美元等货币扩张的拉动,新兴发展中国家经济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好转㊂我国出口的外部环境预计大体平稳㊂但国内出口企业转型调整仍处于关键时期,成本压力加大,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微利甚至没有利润等考验仍然比较严峻㊂据商务部有关部门估计,目前我国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仅在3%左右㊂2014年美国仍面临债务上限谈判问题;日本将提高消费税(从5%提高到8%);欧洲债务风险及经济稳定的基础还比较脆弱㊂对中国经济预期好转,对其他方面经济预期转差的可能性较大㊂热钱流入增加及人民币汇率较快升值的可能性仍然较大㊂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会抵消出口企业微薄的利润,严重影响出口积极性,进而抑制出口增长㊂基于这些因素分析推测,2014年出口增长总体仍将停留在较低水平,出口增长率预计在7%左右㊂(二)消费增长基本平稳我国居民消费刚性较大,2011年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为36.3%,农村居民为40.4%;在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预计消费增长将保持平稳㊂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预计仍处于调整状态,与2013年比较,汽车市场将转为平稳增长,房地产市场带动的家居产品销售预计也将转为平稳增长㊂受基数影响,治理公款消费对消费增速的负面影响将逐渐消失㊂综合这些分析,预计2014年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实际增长11%左右㊂(三)投资增长存在下行压力从前面分析看,投资增长主要由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主导㊂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分化现象㊂一线大城市表现为供不应求,房价上涨压力比较大;三四线城市总体表现为供大于求,前几年建设的房屋销售困难,资金回收难度大㊂如果一线城市住房供给跟不上,则稳定房价的重点将进一步倾斜于需求管理,进而抑制一线城市买房需求的释放;三四线城市本来就买房需求不足㊂综合分析,房地产市场增速将放慢,进而会引起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㊂尽管有棚户区改造等政府建房投资支持,但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压力仍然较大㊂受稳定财政赤字水平㊁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㊁土地财政萎缩等因素影响,预计2014年各级政府支持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能力将有所减弱,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也有下行压力㊂综合这些情况,2014年投资增速趋降,预计为18%左右㊂综合需求因素进行测算,预计2014年经济增长率在7.5%左右,增长率的中位点低于2013年(7.6%)㊂2014年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量预计保持平稳增长;针对新形势稳定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预计将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保障食品供给的基础,有效防止食品价格大幅上涨;针对各类城市具体情况分别实行相应的房地产市场调控7 ‘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1期政策,防止一线大城市房价快速上涨;供大于求㊁产能过剩导致的价格竞争,预计将对工业品价格上涨形成有效抑制㊂综合分析,2014年价格涨幅保持平稳,C P I 涨幅预计在3%左右㊂四㊁坚持稳中求进,加快巩固经济增长的新基础㊀㊀基于对2014年经济走势的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应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的相互转换㊂进一步增强定力,根据就业㊁企业效益等方面的情况,适度调低经济增长率下线,减轻政府财政及货币政策压力;同时在财政预算方面预留必要的回旋余地,应对市场力量意外减弱,特别是外部市场意外波动导致的风险㊂在宏观稳定背景下,要牢牢抓住新型城镇化和过剩产能调整这两大重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完善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加快巩固经济增长的新基础,增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㊂(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相机向 双稳 方向调整财政预算以应对可能的风险为上限确定收支㊁赤字等相关指标,预留必要的回旋调整空间;在实际执行中则应突出结构性减税㊁优化支出结构㊁控制财政赤字等选项,在各方面逐步适应经济增速下降的前提下,逐步稳定政府投资等相关支出的增速㊂货币政策应继续统筹考虑货币金融环境稳定㊁资金链条可维持㊁控制金融风险聚积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目标综合协调,并应视经济增长的情况,逐步向控制化解金融风险,推动利率市场化方向倾斜㊂(二)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城镇化的突出问题之一,是一线大城市,特别是位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少数大城市单兵突进,导致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以及相关就业过度向这些城市集中,使城市承载力不足问题日益突出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缺少整体㊁长远㊁系统考虑,特别是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缺少前瞻性㊁欠账较多,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矛盾㊂推进城镇发展模式转型,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首先要解决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这些问题㊂应以城市群为基础,在国家国土资源长远规划指导下,加快组织力量制定各城市群的整体长远发展规划,在充分征求所在地区各方面利益相关主体意见后,报国务院和全国人大批准㊂及时公布批准的规划方案,落实规划的有关安排,增强社会各方面对规划及其执行的监督㊂在规划指导下有步骤㊁高质量㊁先地下后地上㊁适度超前地推进城市群及城市内的基础设施建设㊂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问责制,严格追究㊁就地追究发生质量问题项目决策者㊁组织领导者的责任㊂(三)加快实现各城市群内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均质化导致少数大城市单兵突进的主要原因,是各级政府在城市发展方面缺少统筹协调㊂直辖市㊁省会城市㊁计划单列市政府配置各类资源能力相对较高,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㊁公共服务㊁社会管理水平相对较高,使这些城市聚集产业和人口的能力较强,进而导致产业与人口在这些城市过度聚集㊂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是以城市群为基础统一相关的行政管理㊁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在城市群内实现大体均质的城市发展环境,引导产业㊁人口在城市群内合理布局㊂这也是解决汽车使用空间狭小㊁买房需求过度集中的治本之策㊂要围绕财税体制改革和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能划分,加快形成以各城市群为基础的统一行政管理体制,同时协调好相关区域的城乡统筹发展问题㊂(四)努力增加一线大城市住宅建设供地,加快引导产业㊁人口向二三线城市转移房价上涨压力大的一线大城市,应合理调整商业㊁工业建设用地,积极增加住宅建设供地,为稳定房价,保持房地产投资平稳增长提供支持;在城市群整体功能提高的背景下,要积极引导产业㊁人口向城市群和城市圈内的二三线城市转移,扩大二三线城市的买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在更广阔空间发展㊂根据房地产投资出现的波动和稳定投资的要求,对城市群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酌情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加强城市群和城市圈内的地上和地下交通建设,政府财政应予以必要支持㊂把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与稳定投资增速和推进新型城镇化㊁扩大房地产发展空间紧密结合起来㊂(五)围绕产能过剩现象加快完善相关制度产能过剩是促进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之一㊂要充分发挥产能过剩推动市场竞争的积极作用,通过完善制度,实现各类企业的优胜劣汰和持续的新陈代谢,不断把更优秀的企业选择出来,把落后的企业淘汰出局,这是提高企业和产业素质,增强创新能力的不竭源泉,也是推动制造业投资趋向活跃最重要的制度保障㊂最重要的是完善财产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决策㊁经营㊁管理失败的责任,合理规定承担责任的细则,完善市场退出机制㊂在多措并举化解过剩产能基础上,应更严格地执行破产制度,完善企业㊁个人的征信制度,加强政府的市场监管执法能力㊂提高市场竞争对产能选择优化的能力㊂(责任编辑:钟培华)8。
2013—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
2013—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6%,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2014年将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继续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不仅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应有之意,更是推动体制改革、为之营造一个宽松宏观环境的迫切要求。
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是需求衰退周期逐渐转换为供给调整周期,并正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
伴随着这种增速转换,2013年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特征十分明显,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经济增长速度略有降低,但企业赢利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
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与上年基本持平,但是,伴随中国经济长达三年的持续调整,大部分企业在生产和投资方面的调整也已经比较充分,赢利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企业自身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的能力在逐渐提高。
工业增速继续下探,但服务业发展动能逐渐增强。
2013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比上年同期下跌了0.3个百分点,但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2个百分点。
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提高,与伴随着结构转型服务业进入了较快发展阶段有关。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公共服务的日益完善和工业服务专业化的趋势等,将为服务业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能,从而有利于推动服务业率先步入复苏之路。
制造业投资陷入全面深度调整,但是消费触底后开始稳步回升。
2013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只有18.5%,比上年同期大幅下降3 .5个百分点。
尽管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也比上年降低了1.2个百分点,但自2月份以来,增速逐月稳步回升。
由于投资关联效应和收入放缓效应,更多上游行业及消费品行业的投资受到了影响,是导致制造业全面深度调整的主要原因。
汽车消费、网络消费以及与住宅成交量相关的居住类消费等都有明显增加,则是促使消费持续回暖的根本动力。
物价水平总体保持平稳,结构性通胀并未被有效遏制。
—安徽省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安徽省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安徽省是中国东部省份之一,位于中国大陆的中部偏东地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
近年来,安徽省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对安徽省的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情况。
首先,安徽省的经济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2024年,安徽省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3.5万亿元,增速超过了7%。
这与国家经济增长水平基本相当,显示了安徽省经济的韧性和活力。
其次,安徽省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近年来,安徽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大了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力度。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推动了安徽省经济的转型升级。
再次,安徽省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安徽省的城市化率在不断提升,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逐年增加。
城市化进程带动了城市消费的增长,促进了商业、服务业和住房市场的繁荣。
展望未来,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前景仍然较为乐观。
一方面,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将为安徽省提供有力的支撑。
另一方面,安徽省在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领域的领先地位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此外,安徽省还有许多潜力待发掘,如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安徽省经济的增长。
然而,安徽省的经济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人口老龄化问题可能影响劳动力供应和市场需求。
其次,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也需要得到解决。
此外,产业结构调整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阻力。
为应对这些挑战,安徽省可以继续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动绿色发展。
此外,还应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提高劳动力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综上所述,安徽省近年来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未来,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只有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才能实现安徽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4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报告
2014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报告区发展和改革局翟先斌(2014年7月15日)一、宏观经济走势分析今年上半年,从全国范围来看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等先行指标持续向好,出口增长开始由负转正,发电量、货运量等指标上升。
预期二季度GDP同比增速回升至7.5%,维持全年GDP增长7.5%预测不变。
但是,由于国际经济低迷,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
一些省市把加大投资作为遏制经济下滑的最主要手段。
从全省情况来看。
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全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工业生产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小幅回落、消费市场、外贸出口增幅继续提升。
从全市的情况来看。
主要经济指标平稳增长,增幅高于全省和武汉城市圈平均水平。
除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等指标差日历进度外,其他主要指标顺利实现“双过半”。
同时,全市制造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
4月以来,全市工业效益出现下滑,食品医药、盐磷化工、纺织服装、汽车机电和金属制品五大支柱产业增幅较低。
二、上半年主要指标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及特点今年上半年,我区经济运行平稳,主要经济指标平稳增长。
初步核算,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74.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9.6%,占年计划目标171.8亿元的43.6%,掉日历进度6.4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81.6亿元,同比增长19.6%,占年计划目标159亿元的51.3%,超日历进度1.3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0.8亿元,同比增长13.1%,占年计划目标40.8亿元的50.9%,超日历进度0.9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预计完成44.5亿元,同比增长12.5%;占年计划目标88.3亿元的50.4%,超日历进度0.4个百分点。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9.9亿元,同比增长25.6%,占年计划目标15.7亿元的63.1%,超日历进度13.1个百分点。
外贸出口总额预计完成4336.8万美元,同比增长115.1%;占年计划目标6790万美元的62.2%,超日历进度12.2个百分点。
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及对策
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及对策【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发展的切身利益和人民对高等教育的态度,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
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大学作为大众化教育,每年增长的毕业生如何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都能人尽其才,学以致用,是政府、学校和个人都需要全面深入考虑的问题,并要集合致力于建立国家发展建设需要的一批专业精英队伍和综合类人才。
结合当前形势,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迫在眉睫。
本文基于劳动经济学的供求关系理论下,研究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并探讨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关键词】供给需求就业对策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大学生就业率越来越低由麦可思研究院编写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1届大学毕业生在半年后以全职或半职受雇的比例为82.1%,这比麦可思去年公布的2010年数字89.6%大幅下降了逾七个百分点。
在82.1%的就业率中包含了“做兼职”或“打散工”的群体,除去考研和出国的毕业生,有9.3%的人处于失业状态。
按照2011年大学毕业生608.2万人计算,有将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
2012届的毕业生将达到680万人,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二、劳动供需理论的概述与就业形势分析(一)劳动需求与国际经济危机劳动需求是一种“派生的需求”,原因是雇主和企业之所以要雇佣工人或者职工,是为了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中获取利润。
因此,企业和雇主对于劳动的需求是“间接”的,而非直接的,需求量的大小去决定于其生产产品或者所需要服务的数量。
换一句话说,劳动力需求量取决于需求产品和服务的数量。
进而,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世界贸易中,世界经济综合状况成为了影响劳动需求量的重要因素。
2011届毕业生比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减缓造成的。
一方面受国际经济的影响,一些出口企业因国际市场萧条,国际贸易中对产品需求量下降,导致产品价格下跌,形成亏损。
2014年国内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2、员工职业发展状况分析
目前企业管理通道的晋升计划与员工自身的期望存在一定差距,由上图可以看出大概一年左右的时间。目前人才竞争较为激烈,人才成长周期也在缩短,员工愿意为了晋升等待的时间也缩短,因此,企业不能忽略这一点,合理的晋升机制可以起到激励作用。我们集团虽然有明确的晋升机制,但是实际操作上没有跟进,希望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一点。
【热词一】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之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所进行的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点评:如何用互联网思维去管理员工、培训员工、激励员工、处理员工关系等,这些都对HR提出了新的挑战。
【热词二】数据化人力资源管理
当各行各业都在进行“大数据"升级时,HR也在推动大数据走入人力资源管理.
点评:证书沦为废纸,也是一种进步。
【热词七】养老金并轨
12月23日,千呼万唤的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金并轨有了最新消息,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已经审议了建立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点评:养老金并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 。
行业中,变化明显的是互联网/电子商务,成直线上升的趋势,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就增多。其次是金融/投资/证券,稳中增长,目前的状况跟我们集团现在发展的趋势不谋而合。
3、具体招聘情况分析:
(1)紧缺岗位情况
以下是2014年与2013年岗位紧缺情况对比,目前还是制造业/生产业排在首位,与我们有关的销售岗排在第二,因此对于销售类岗位的需求是行业普遍现象。具体分析区域紧缺职位,销售类岗位在中部、东北需求较大,但事实上,对于薪资方面的增幅却不大,这也是招不到人的重要原因。
2014年芜湖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经济运行势头良好转型发展稳步推进——2014年芜湖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经济运行势头良好转型发展稳步推进——2014年芜湖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实施跨江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着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整体运行表现为: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主导产业平稳较快发展,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初步核算,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07.90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6.20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16.02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55.68亿元,增长10.8%。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5.9:65.7:28.4。
一、2014年全市经济运行基本情况(一)产业经济保持平稳发展1.农业生产保持稳定。
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1.30亿元,比上年增长4.7%。
粮食播种面积20.47万公顷,粮食总产138.43万吨,分别增长3.7%和4.3%;油菜籽播种面积4.82万公顷,油菜籽总产12.80万吨,分别增长4.3%和3.7%;肉类总产量15.57万吨,水产品产量17.22万吨,分别增长1.8%和3.1%。
2.工业生产较快增长。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815户,实现增加值1404.77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835户,超10亿元企业84户,比上年分别增加91户和3户。
分产业看,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和电线电缆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955.80亿元,增长12.1%。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48.6%,比上年提升5.1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041.24亿元,实现利润298.15亿元,实现利税579.70亿元,分别增长12.1%、9.1%和14.7%。
3.服务业发展加快。
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供求的多元化,使得各级高校都进入了大势扩招期,从而圆了90后每年浩浩荡荡的学子梦,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变化性导致高校所开设专业与社会的供求不完全匹配和教育质量的下滑性,进而引来了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2014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如何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呢?很多人感觉很迷茫,那接下来,我就跟大家探讨一下,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一、中国经济走势1.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四种压力影响:第一种影响:受到欧美经济放缓影响。
第二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或到了拐点。
第三种影响:多年来结构性矛盾的充分暴露。
a.产业结构:热的过热:房产、股市、基金、钢铁冷的太冷:制造业、劳动密集型、机械、服装业。
b.分配结构,积累过多,基本建设规模大,形象工程耗资多,工资分配低,群众收入少,国内需求不足。
第四种影响:人口红利率的下降。
2.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亚洲开发银行(ADB)2013年10月2日公布2013和2014年最新经济展望报告,下调对亚太地区整体经济增长预期。
ADB称,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料分别为7.6%和7.4%,据有关统计数据,中国2013年GDP增长估计7.5%,保8难以持续。
3.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分析近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消费、投资和出口(俗称“三驾马车”)。
一、2009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8.6%,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37.7%,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23.7%。
二、2010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为37.3%,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为54.8%,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为7.9%。
二、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首先,受欧美经济低迷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将放缓。
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各国政府刺激政策推动下遏制了扩散势头,同时也恶化了一些国家的财政状况。
希腊、西班牙、意大利主权危机是长期财政危机积累的结果,解决主权债危机,就要面对调减赤字,安抚民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建立31个大中城市就业形势分析月报制度的通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建立31个大中城市就业形势分析月报制度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日期】2013.04.08•【文号】人社部函[2013]67号•【施行日期】2013.04.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就业促进正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建立31个大中城市就业形势分析月报制度的通知(人社部函[2013]6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为及时准确掌握各地就业情况变化,做好就业形势分析研判,决定建立31个大中城市就业形势分析月报制度,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工作任务依托现有就业数据统计监测基础,细化部分数据指标内容,调整统计周期,实现31个大中城市就业形势相关数据信息的按月统计汇总,为准确研判就业形势、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二、工作内容(一)报送范围。
各直辖市、各省省会城市、各自治区首府城市,共31个大中城市(名单见附件1)。
(二)报送内容。
31个大中城市就业形势分析月报制度数据指标共5部分11项:1.城镇新增就业情况: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2.重点人群就业情况: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人数、离校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情况(含本期新增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本期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人数、本期末实有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
3.登记失业情况:登记失业人员本期新增人数、登记失业人员期末实有人数(含长期失业者人数、失业青年人数)、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
4.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单位登记招聘人数(按行业细分)、登记求职人数(按人员类别细分)、求人倍率。
5.企业用工情况:失业动态监测企业岗位数(按行业细分)。
(三)报送方式。
请各市按月统计收集上述指标数据,填写31个大中城市就业形势分析月报报表(附件2)报送部就业促进司。
其中,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和失业动态监测企业岗位数2项数据按原有渠道上报。
第一次报送时间为2013年6月5日,报送5月份数据,此后每月5日前报送上月数据。
2014就业形势分析报告
2014就业形势分析报告2014年就业形势分析报告2014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就业形势面临新挑战的一年。
本报告旨在分析2014年就业形势,为政府、企业和求职者提供参考,以便更好地应对就业市场的变化和挑战。
1. 经济形势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增长率从10%以下。
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任务日益紧迫,对就业市场产生一定影响。
部分传统产业面临清理整顿,可能导致就业岗位减少。
但同时,新兴产业、服务业和高科技行业也出现快速增长,为就业市场带来新的机遇。
2. 就业需求2014年,虽然整体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但就业需求依然存在。
政府积极推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进程和新型城镇化,将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此外,随着消费升级,服务业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尤其是金融、医疗、教育、旅游等领域。
3. 人才市场2014年,随着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人才市场的需求也发生变化。
传统工人岗位的需求可能减少,而高技能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增加。
此外,随着新兴产业和高科技行业的崛起,对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需求也将逐渐增加。
4. 持续改革与政策2014年,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就业市场的改革和政策调整。
其中包括放宽户籍制度,鼓励农民工进城就业;加大对重点群体的就业援助力度,如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下岗职工等;鼓励创业,减税优惠;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将有助于调动就业市场的活力,为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5. 求职者面临的挑战尽管就业市场依然存在机会,但求职者面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2014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就业压力加大。
同时,由于经济形势不佳,许多企业也在节约成本,招聘需求可能有所减少。
求职者在面临这些挑战时,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增加岗位竞争力。
结论:综上所述,2014年就业形势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就业需求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和服务业方面。
同时,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求职者需要提升自身能力,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省当前就业形势及2014年预判和对策建议(2014年1月8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就业问题越来越为全社会所关注,保就业、惠民生也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底线保障。
受当前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我省经济总体运行平开稳走,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同比虽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在较快增长区间,且随着我省经济体量不断增大,就业保持了总体稳定的良好态势。
根据相关统计监测,目前我省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基本平稳,企业用工总体稳定,失业风险基本可控。
但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企业招工难、用工难和高校毕业生等部分群体就业难相互交织,就业形势面临的风险将更多转向结构性和摩擦性问题。
一、2013年我省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情况2013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全省经济保持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是经济运行平衡较快。
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7%,增幅居中部第一位。
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7%,增幅居全国第一位。
相关指标匹配性较好,工业用电量增长11.3%,全社会货运周转量增长14%,说明我省经济增长是有支撑的。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坚持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两手抓,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培育新兴产业,转型发展成效明显。
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4%,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
前11个月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8%,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2.8%,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1和8个百分点。
三是社会需求保持稳定。
前11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5%,其中民间投资增长25.7%,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4%。
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7%。
进出口总额增长12.8%。
四是质量效益稳步提高。
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17.4%,财政收入增长11.8%,增幅比上半年分别提高5.6和1个百分点。
五是市场主体加快成长。
前11个月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6.8万户,占全省市场主体总量的17.5%,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55户、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1953户。
六是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9.9%和13.8%,高于全国0.4和1.3个百分点。
总的看,2013年我省主要指标保持在较快增长区间,内需保持稳定增长,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较好地体现了稳中求进的要求。
特别是三季度以来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稳中向好的态势趋于明显。
一是生产资料价格降幅收窄,市场需求有所回暖。
二是主体税种止降转升,与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的五大主体税种收入连续3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
财政运行逐渐企稳,收入质量有所提高。
三是企业效益进一步回升。
综合分析当前经济运行情况,预测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5%以上。
二、2013年我省就业形势及政策措施随着经济的较快增长及经济体量不断增大,2013年我省就业保持了总体稳定的良好态势。
目前我省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基本平稳,企业用工总体稳定,失业风险基本可控。
(一)就业形势1.就业目标任务完成良好,失业人员和困难人员就业同比均有增长。
前11个月,全省城镇实名制新增就业65.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4.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9.7万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9.4%、101.6%、161.5%,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一定幅度增长。
2.失业率稳定在较低水平。
前三季度,我省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57%、3.52%和 3.57%,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0.19、0.18、0.13个百分点,至11月底,城镇登记失业率3.42%,稳定在较低水平。
3.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总体稳定。
前11个月全省人力资源市场发布企业需求人数1.39万人,求职人数1.12万人,环比需求上升2.8%,求职下降0.19%;求人倍率为1.24,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上升0.03和0.1,市场岗位需求有所上升,供求总量大体平衡。
但从产业、行业需求来看,11月末,第三产业需求较为旺盛,三产需求比重环比上升0.7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需求有所增加,但需求比重环比下降0.24个百分点;制造、采矿业是需求的2个重点行业,11月末需求比重环比分别上升0.55和1.26个百分点。
4.企业用工形势总体稳定,用工规模稳步增加。
据省人社部门对1000户企业监测,至11月末实有员工总数71.8万人,27个监测产业园区至11月末实有员工总数95.3万人,用工规模总体呈现扩大趋势。
监测企业和园区1-9月员工流失率介于1.1%-1.3%之间,处于正常、较低水平,说明企业员工相对稳定。
从招聘情况来看,1000户监测企业前11个月实际招聘人数占计划招聘人数的比例55.3%,招聘满足率在五成左右,但招聘缺口占实有员工总数比例较低,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影响不大。
5.高校毕业生就业态势基本稳定。
2013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699万人,增加19万人;我省应届高校毕业生29.8万人,增加1.9万人,增量占全国的10%。
人力资源市场监测显示,前三季度大专以上学历的求人倍率分别为0.92、0.96、0.94,总体上供大于求。
至11月底,我省201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3.2%,比去年同期高0.1个百分点。
6.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平稳。
目前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约1457万人,占劳动力总量的34%,转移就业规模逐步扩大。
对160个行政村的监测显示,11月末外出转移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45.3%,本地非农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11.2%,其中自主创业占本地非农就业人数的17.8%。
从转移就业流向看,11月末新外出就业人员省内转移就业占14.2%,比重有所上升;省外就业占85.8%,其中选择流向长三角地区占38.6%、珠三角占18.8%、京津地区占12.1%、其他地区占16.3%。
省外发达地区仍然是新转移就业人员的首选。
(二)政策措施2013年,我省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全面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和就业优先战略,出台了若干方面促进就业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为保障就业局势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很好效果。
一是省委、省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援企稳岗政策,出台了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30条”政策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20条”政策,制定了帮扶困难企业的一整套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岗位,多渠道增加就业。
二是印发了支持民营经济就业创业通知,重点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和民营企业招工难、技工缺等突出问题,制定十项含金量较高的政策:健全校企培训就业对接制度、建立民营职业中介服务企业对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搭建创业平台、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小型微型企业就业、扩大企业享受社保补贴范围、发挥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的功能、简化政策申报审批流程等。
三是全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2013年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安徽省2013年农民工工作要点。
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专项活动。
认定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43个,在孵企业876个,带动就业7114人。
四是加大培训力度。
全年预计培训农村劳动力42.5万人,其中我委通过投资补助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训基地建设,培训农村劳动力1.65万人,90%以上实现转移就业。
去年起,我省每年安排6000万元支持10万人次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
五是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全面推行“整贷直发”模式,至11月底,新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628亿元。
六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先后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暨皖江皖北劳务对接、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一系列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举办招聘会1371场,帮助企业招工40.1万人。
七是加强责任考核,出台了安徽省市级政府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评价办法三、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根据相关统计监测分析,我省目前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企业招工难、用工难和高校毕业生等部分群体就业难相互交织,就业形势面临的风险将更多转向结构性和摩擦性问题。
1.用工市场供求不平衡。
7月份以来,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人数连续5个月保持稳定,求人倍率环比、同比缓慢上升。
从三次产业看,11月三产岗位需求人数增加2646人,环比比重上升0.71个百分点,一、二产比重小幅下降。
从行业看,市场供求行业间冷热不均,一方面不少行业需求人数明显大于求职人数,如机械设备装配工、维修工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率分别为2.08:1和2.38:1;同时也有不少行业求职人数又明显大于需求人数,如财会人员为2.75:1驾驶员为1.97:1,比例最高的为企业管理人员3.93:1。
2.部分中小民营企业招工难、用工难。
11月企业需求人数大于求职人数,求人倍率为1.24;监测的企业和工业园区招聘满足率只在5成左右,缺工仍以普工为主。
中小民营企业用工难问题突出,据省统计部门对469户民营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205户企业招不到工人,认为已经出现“用工荒”;185户企业近年来一直缺工。
企业招工难、用工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劳动时间长、工资福利待遇低的民营企业招工难问题突出。
据对合肥、滁州部分中小民营企业调查,不少企业员工日均工作11—12小时,月均收入在2500—3000元,一半左右靠超时加班所得。
企业用工成本增加或者说“用工贵”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据省统计部门抽样调查89家企业,有77家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占86.5%。
其中增幅在5%以下的有25家,5-10%的有35家,10-20%的有13家,20%以上的有4家。
3.就业、用工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当前劳动力市场岗位供给数总体大于求职人数,但供需双方要求不对称,失业与空岗现象并存。
主要表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农民工招工难;大龄、残疾、无技能人员就业难,技师、高级技师等技能人才招工难;中心城区、发达地区优质岗位就业难,园区企业一线工人和具有管理经验的人员难招。
普工“脆弱性短缺”与高校毕业生“结构性过剩”的矛盾相互交织。
现阶段的“缺工”并不是劳动者充分就业前提下劳动力总量短缺,而是与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难”并存,根源在于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不匹配。
从经济结构看,服务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产业,我省目前服务业吸纳就业的比重为38%,但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给就业造成了一定影响。
前三季度服务业增速低于GDP1.3个百分点。
4.重点群体就业压力加大。
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增量占全国的10%。
目前尚未就业的应届、往届毕业生近6万人,高校毕业生求人倍率一直低于市场总体求人倍率。
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省内转移就业比重还相对较低。
随着城镇化推进,全省失地农民已近300万人,而就业援助政策尚未覆盖所有失地农民,部分失地农民就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