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21—11 图书、杂志和报纸出版数量(2005-2018)
2003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4c5554567fd5360cbb1adb19.png)
2003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安徽省统计局【发布日期】2004.02.18【实施日期】2004.02.1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03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2月18日安徽省统计局)2003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人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一手抓抗击非典和抗洪救灾,一手抓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开拓奋进,扎实工作,保持了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近年来最好水平,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397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增幅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是1998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其中,第一产业因受灾有所下降,全年实现增加值749.1亿元,下降3%;第二产业增加值1780.6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1443.5亿元,增长10.2%。
三次产业比例为18.9∶44.8∶36.3。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6457元,比上年增加640元。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1278元/人,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8%。
物价总水平小幅上涨。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7%,其中城市上涨1.8%、农村上涨1.7%。
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6.0%,其中鲜菜及油脂分别上涨28.7%和16.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居住类价格微升;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用品、交通和通讯等类价格仍为下降趋势。
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6.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5%。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
年末全省从业人员3544.9万人,比上年增加44.4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1875.2万人,减少71.1万人;第二产业680.4万人,增加59.2万人;第三产业989.3万人,增加56.3万人。
练习4统计学
![练习4统计学](https://img.taocdn.com/s3/m/0853b51db7360b4c2e3f64ad.png)
1.如果所有标志值的频数都减少为原来的1/10,而标志值仍然不变、那么算术平均数( )。
A.不变 B.扩大到10倍 C.减少为原来的1/10 D.不能预测其变化2.甲:2003年底安徽省总人口4680万人;乙:2003年安徽省人口出生人数为715万人,则( )。
A.甲是时期指标,乙是时期指标 B.甲是时点指标,乙是时期指标C.甲是时期指标,乙是时点指标 D.甲是时点指标,乙是时点指标3.调查2003级统计系62名同学学习成绩,获得部分信息,其中属于总体单位总量指标的是( )。
A.班级学生人数62人 B.全班“回归分析”平均成绩为75.6分C.全班“高等数学”成绩总和为4340分 D.全班同学的学习成绩4.某地区有100个工业企业,职工人数为10万人,工业总产值为10.5亿元,在研究工业企业职工分布和劳动生产率的情况时( )。
A.100个企业既是总体标志总量,又是总体单位总量B.10万人既是总体标志总量,又是总体单位总量C.10.5亿元既是总体标志总量,又是总体单位总量D.每个企业的产值既是总体标志总量,又是总体单位总量5.某企业2004年计划规定某种产品单位成本降低8%,实际降低5%,则该企业本年产品单位成本计划完成程度为( )。
A.103.26% B.3.26% C.62.5% D.22% 6.计算平均指标的前提条件是总体单位的( )。
A.大量性 B.具体性 C.同质性 D.数量性7.甲企业职工平均工资高于乙企业,而两企业职工工资的标准差又正好相等,那么( )。
A.甲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代表性大 B.两个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代表性一样大C.乙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代表性大 D.无法评价哪个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代表性大小8.简单算术平均数可以看作是加权算术平均数的特例()。
A.变量值项数少 B.无须加权计算C.各变量值权数都不相等 D.各变量值权数都相等.又都为19.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 )。
A.仅受变量值大小影响 B.仅受各组次数影响C.受变量值及次数两者共同影响 D.不受变量值及次数影响10.在变量数列中,标志值较小的组,但权数较大时,计算出来的平均数( )。
2010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1660e3eee009581b6bd9eb29.png)
安徽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时间:2011-2-28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2011年2月24日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宏观环境,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民生改善、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1226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729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6391.1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4143.3亿元,增长10%。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4.9∶48.7∶36.4变化为14.1∶52.1∶33.8,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7%,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
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十一五”全省生产总值及增长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比上年同期上涨2.2%,上半年上涨2.5%,前三季度上涨2.6%,全年上涨3.1%。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
2010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年末在岗职工339万人,比上年增加6.3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570.8万人,增加110.4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4.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66%,比上年下降0.26个百分点。
二、农业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616.4千公顷,比上年扩大10.8千公顷,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1892.6千公顷,扩大126.1千公顷。
油料种植面积944.3千公顷,减少24.6千公顷。
棉花种植面积344.3千公顷,减少7.4千公顷。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6c693962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3f.png)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安徽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华东腹地,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本文将从经济、产业、人口、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介绍安徽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安徽省的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逐年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安徽省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已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2024年,安徽省的GDP达到3.97万亿元,位列全国第8位。
安徽省的经济结构日益优化,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比重逐年上升,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安徽省的产业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安徽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在农业方面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优势。
安徽省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畜牧业和渔业发展也比较突出。
此外,安徽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是中国煤炭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安徽省还发展了一批先进制造业,如汽车、电子信息、新能源等。
随着科技创新的推进,安徽省的产业结构日益优化,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安徽省的人口规模庞大,人口增长趋势平稳。
截至2024年底,安徽省的常住人口已超过7000万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安徽省的人口结构特点是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城市人口比重相对较小。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安徽省的城市人口也在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就。
安徽省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安徽省拥有一流的高等教育机构,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安徽省的基础教育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在教育资源的配置和质量提升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
近年来,安徽省提出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等重要举措,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安徽省的医疗卫生事业也不断进步。
近年来,安徽省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了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安徽省有一批三甲医院和综合性医疗机构,为广大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此外,安徽省还积极推进健康扶贫和农村合作医疗等重要项目,改善了农村地区的卫生状况。
2005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4cff8214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14.png)
2005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2005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合肥市统计局2006年3月11日)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投资为本,发展为上,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新成就。
全市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加强,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
初步测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853.57亿元,同比增长16.9%,高于全国、全省增幅7和5.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2.50亿元,增长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82.69亿元,增长20.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突破400亿元,达到418.38亿元,增长16%。
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8960元(折合2315美元),比上年增加2584元,同比增长14.5%。
“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6.5%,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13.2%提升到15.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多,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0.0:44.0:46.0变化为6.2:44.8:49.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压力仍然较大,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工业经济总量和投入仍然不大,工业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等。
安徽宣城市统计年鉴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11—6 环境综合整治(2000-2018)
![安徽宣城市统计年鉴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11—6 环境综合整治(2000-2018)](https://img.taocdn.com/s3/m/637d6d14fe4733687e21aabb.png)
环境质量大气总悬浮微粒日平均值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日平均值(毫克/立方米)0.0240.020.011 二氧化氮日平均值(毫克/立方米)0.1000.0320.0320.034 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0100.0100.0100.010090.9 城市地面水质Ⅰ-Ⅲ断面比率(%)100.0100.0100.086.781.376.5 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分贝(A))51.752.654.255.753.654.5 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分贝(A))69.567.869.559.458.759.3 噪声达标(个)759589100108105生态环境 森林面积(千公顷)653.3707.5708.4 森林覆盖率(%)55.059.359.5 当年造林面积(千公顷)6.8 2.3 1.8 自然保护区数(个)34354 国家级11112 自然保护区面积(万公顷)5.36.0 2.9 3.61 2.9 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4.3 4.9 2.3 生态示范区数(个)5581113 国家级55377污染控制主要污染物COD削减比率(%)7.3 3.8 4.62 主要污染物SO2削减比率(%)1.98.1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8.590.596.582.2 危险废物处置率(%)100.0100.0100100.0环境建设城市污水厂集中处理率(%)75.0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7环境污染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亿吨)0.40.70.80.80.8 城镇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 1.4 2.4 2.1 2.4 2.6 城镇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量(吨)1370.32918.62655.22925.22941.2环境污染治理市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天)362.0357.0296.0287287.0 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100.0100.0100.0100.0100100.0 应执行“三同时”项目数(个)213258205741 实际执行“三同时”项目数(个)213258205741 新 建172549172635 扩 建2351031 技 改2442375 “三同时”合格率(%)100.0100.0100.0100.0100.00.0760.064注:1、“三同时”是指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安徽省第二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doc
![安徽省第二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doc](https://img.taocdn.com/s3/m/246e60418e9951e79b892751.png)
安徽省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安徽省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安徽省统计局2010年4月28日根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现将我省第二产业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工业(一)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2008年末,全省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57978个,从业人员305.8万人,分别比2004年末增长46.2%和29.2%。
工业个体经营户19.7万户,从业人员65.8万人,分别比2004年末增长 20.1%和 9.6%。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公司952个,占1.6%;集体企业2242个,占3.9%;私营企业46859个,占80.8%;港、澳、台商投资企业509个,占0.9%;外商投资企业778个,占1.3%;其余类型企业6638个,占11.5%。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公司占15.0%,集体企业占2.9%,私营企业占47.9%,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2.8%,外商投资企业占4.9%,其余类型企业占26.5%(详见表1)。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采矿业3162个,制造业52881个,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935个,分别占5.5%、91.2%和3.3%。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从业人员中,采矿业占13.8%,制造业占82.1%,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4.1%。
在工业行业大类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纺织业从业人员数位居前三位,分别占13.0%、10.2%和5.9%(详见表2)。
(二)主要工业产品产量2008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详见表3)。
(三)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2008年末,工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合计11327.3亿元,比2004年末增长128.2%;负债合计6858.7亿元,比2004年末增长132.3%;所有者权益合计[1]4468.6亿元,比2004年末增长122.2%(详见表4)。
工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负债率,采矿业为62.6%;制造业为57.0%;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73.4%。
安徽省省情知识竞赛题库
![安徽省省情知识竞赛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86f22b31ccbff121dd36836f.png)
知识竞赛题库(安徽省情)一、单项选择题(共50道题)1、“十二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A、发展B、科学发展C、加速崛起D、全面转型2、“十二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是()A、转型发展B、开放发展C、创新发展D、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3、“十二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A、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B、走在中部崛起前列C、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D、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4、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把经济增长转到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发展轨道上来。
A、战略性新兴产业B、加快新型城镇化C、经济增长D、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5、加快推进自主创新,促进增长动力从物质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推动发展重心从偏重经济增长向转变。
A、生态文明建设B、环境友好C、全面协调D、经济社会协调发展6、加快建设六大基础工程,努力实现未来五年地区生产总值目标。
A、翻两番B、翻一番C、翻三番D、翻三番7、加强规划引导和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实施新兴产业工程。
A、五个一B、861C、5352D、千百十8、实施“三大千亿”计划,培育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集团,形成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特色园区。
A、产业集群B、产业带C、产业基地D、产业链9、按照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以“完善网络、构建枢纽、发展城市公交”为重点,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
A、适度超前B、综合协调C、立体网络D、以人文本10、支持合肥进一步提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地位,加快建设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创新发展、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努力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
A、滨湖大城市B、全国性特大城市C、区域性特大城市D、现代化大都市11、将作为全省次中心城市定位,加快推进芜马同城化、铜池一体化和跨江联动发展,共同构建现代化滨江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努力建设成为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城市群。
安徽省统计年鉴2011
![安徽省统计年鉴2011](https://img.taocdn.com/s3/m/dd6ce2b065ce050876321319.png)
2011年安徽统计年鉴附录3 续表17 continued屯光镇191651230435611795131223258888726 阳湖镇309691858199413981616081548025 黎阳镇130688446147214132044675038050 新潭镇93056186284015921254837417140 奕棋镇11136694331671495743637717156黄山市黄山区甘棠镇17511967360438885635101288248 仙源镇1088062545514647342410406511 汤口镇164086444877467521359068600 谭家桥镇753349194461691411623606694 太平湖镇1107058053070244431136137013 焦村镇1481169359040552282310926647 耿城镇10190552948674072313117188019 三口镇1003957095681846171512086613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26878185379439223912396110087506 西溪南镇16340903880071128685736017107 潜口镇12842999645891208231120166801 呈坎镇1313991513816732513923406540黄山市歙县徽城镇617713829836552400578324200079144 深渡镇26914178701733455461912017478 北岸镇264651712753652080644124696380 富堨镇16699111311050219373221827488 郑村镇163001116182083543151322257893 桂林镇2810018571105272882652953797827 许村镇96415611492684324776147 溪头镇17196156778275472633505375 杞梓里镇308561997821981292141312106369 霞坑镇200871147429814835726928 岔口镇17807989966031112116325147 街口镇1414078004040932215228 王村镇234221709078641524451610846578黄山市休宁县海阳镇50197157341167533321540105136988443 齐云山镇13110741474331722336346841 万安镇2275513450134784342118031018176926 五城镇228271608596731790161616567161 东临溪镇199101295755751170382819227250 兰田镇1288683854687143716144386989 溪口镇2279311260103721356353029456991 流口镇55133633121125332875360 汪村镇1067967011162396661975448 商山镇2160616437131925712422915037225黄山市黟县碧阳镇424633103310527164018215735066875 宏村镇188531263674121217471928016558 渔亭镇960056002749468482616167001 西递镇6286459013373472512627078黄山市祁门县祁山镇5011726611625211092654862105687775 小路口镇681247662405207210161366837 金字牌镇11716743037365571173520897322 平里镇73844783221025330106687259 历口镇152608337410940711113786250 闪里镇90988113313533312123036375 安凌镇138467780750897018101245757 凫峰镇105556790352944815858876721—712—。
安徽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安徽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6f6d8b1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cf.png)
安徽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一、安徽省经济增长历史概述
安徽省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先后改写了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历史。
作为长三角经济区重要的一员,安徽省在近几十年以来一直处于中国的经
济发展的前列。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安徽省的地区生产总值突
破1.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2%,显著超过全国增速1.6个百分点,是
中国最受欢迎的发展地区之一
1、政策环境及金融支持环境的改善
安徽省政府一直以来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优先政策,加快了国际经济结
构升级,扩大开放,促进了资本市场发展,为经济企业投资和技术创新提
供了更好的政策环境。
此外,安徽省也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金融环境,以
及财政部门和财务机构的支持,改善了经济发展的财务基础。
2、优质资源的開發利用
安徽省是一個資源豐富的省份,特別是它所擁有的水資源。
作為一個
河流和湖泊的大省,安徽省擁有廣大的水資源,擁有全中國最多的水資源。
此外,安徽省還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农业資源和人力資源,這些資源的
開發利用是促進安徽省經濟增長的重要條件。
3、科技创新的大力开展
安徽省多年来积极推行科技创新战略。
2006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23608f04ed630b1c59eeb5b0.png)
2006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
【发布部门】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
【发布日期】2007.02.14
【实施日期】2007.02.1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2006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 2007年2月14日)
2006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经济运行质量较好,城乡居民增收较多,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和谐安徽建设加快,体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614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27.2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2656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2458.7亿元,增长10.7%。
三次产业结构为16.7∶43.3∶40。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0044元,比上年增加1374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6576元/人,比上年增加1799元。
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2002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7300f93087c24028915fc38a.png)
2002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时间:2003-2-10 被阅览数:7475 次文字【大中小】安徽省统计局2003年02月10日2002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方针政策,深化各项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扩大对外开放,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569亿元,按可比格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3.1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552.2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1243.7亿元,增长9.8%。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623元,比上年增加402元。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0251元/人,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1%。
市场价格稳中略降。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1%。
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2%,消费品价格下降1.3%。
分类别看,食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均下降0.1%,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用品、交通和通信、居住等分别下降1.1%、1.4%、1.8%和1.7%,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分别下降2.7%和2.3%。
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1.8%,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0.2%。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
年末全省就业人员3500.5万人,比上年增加37.5 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1946.3万人,减少45.7万人;第二产业621.2 万人,增加23.1万人;第三产业933 万人,增加60.1万人。
年末全省在岗职工359.2万人,比上年减少12.8万人。
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422.8万人,增加4.7万人。
全省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4万个。
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4%。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