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王子》中女性人物爱情观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合集下载

《黑王子》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

《黑王子》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
傲 啊 ,能 与你 生活 在 同一 座城 市 中
, ,
… …
伊 德 认为 本我 有先 天 的本 能 、基 本
欲望 组成 ,如饥 、渴 、性 等 ,它 和 肉体 联 系着 , 肉体 是 它 的能 量 的源 泉 。本我 遵循 快乐 原 则 ,不顾 社 会 的伦 理道 德 和客 观现 实 的环 境 ,追 求本 能 的快乐 时 它 的唯一 目的 。 布拉 德 利 的本我 发 展经 历 了从 潜 伏 期 到爆 发 期 两 个 阶 段 。 首先 ,


布 拉德 利 对爱情 的追 求并 不 是

徒 ,传 统 、拘谨 而墨 守 成规 ,对 自 身有 着 严格 的道 德要 求 。 因此 ,老 少恋 对 他来 说是 一种 禁 忌 。这一 点 可 以在 他对 妹妹 前夫 的第 二 次婚 姻 的态度 上得 到体 现 : “ 这个 丈 夫将 老 妻换 成个 年轻 姑娘 ,却 未受 到任 何惩 罚 ,我 感 到这是 对 我 的侮辱 。 ” 因此 ,虽然 爱 已萌 发 ,但他 仍选 择
岁 作家 布拉 德 利与 好友 阿诺 尔 德 的 2 O 岁女 儿朱 莉 安 的恋爱 故 事 。该 小
说 内容 丰 富 ,叙事 结构 多 变 ,具 有 多 维度 阐释 的可能 性 。 超 我压 抑 下的 危机

利期 盼 已 久的 突破 ,是其 进 入 …个 全新 的世 界的 开端 。然 而 ,在 此之 前 ,布拉 德利 不 得不 接 受一 些 严 峻 考验 。这种 “ 超 我 ”管 制下 的 状态 看 似完 善却 危机 四伏 ,是 一 种 没有 经过磨练的 “ 完善” 。要 想 形 成 完 善 的 人 格 ,必 须 经 过 危 机 的 考 验 。
程 ,在 细 解 主人 公 心 理 变化 的 同 时 突 出 “ 成 长 与救 赎 ” 这 一主 题 ,意 在 指 出布 拉德 利 对 朱莉 安 的 爱 恋 过 程 是 场 本 我 、 自我 和 超 我 之 间相 互冲 突 与协 调 的精 神之 旅 ,最 终 ,布 拉 德 利 在 三 者之 间找 到 了平 衡 点 ,拥 有 了

偶在世界的向善之旅——从《黑王子》中看艾丽丝·默多克的人文关怀

偶在世界的向善之旅——从《黑王子》中看艾丽丝·默多克的人文关怀

命运以及爱 的产生与结束 的偶然性两个层 面探讨
了世 界的偶 在性 , 阐 明 了失 去 信 仰 、 本 质退 场 的 时
代 世 界 的存 在 状 态 。 同 时 , 通 过 主人 公 对 外 在 世 界、 生活 以及人 际关 系 的恐 惧 心 理 , 默 多 克 表 明 了
《 黑王子》 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讲述 了作家
实质 的沟通 。 从 而寻 回本 质 , 最终走 向至善 。
【 关键词 ] 偶在 性 ; 恐惧 ; 厄洛斯 ; 至善 [ 中图分类号 ] 1 1 0 6 .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1 6 7 1 —1 6 9 6 ( 2 0 1 5 ) O 4—0 0 8 9— 0 6
Ap r ., 2 01 5 Vo l , 31 No . 4
偶 在 世 界 的 向善 之 旅
— —
从《 黑王子》中看艾 丽丝 ・ 默 多克的人 文关怀
刘 晓 莹
( 南开大 学文学院 , 天津 3 0 0 0 7 1 )
[ 摘
要] 以往对 艾丽斯 ・ 默 多克的研 究都 关注于其后现代 写作立场 , 即对世 界的偶在状 态的揭 示。但 实
最 大 的成 就 ” 。 儿 ” ’
和默多克的其他小 说类似 , 《 黑王子》 以男性
第 一人 称 的 叙 述 视 角 , 讲 述 一 个 执 意 于 自我 的 人
如 何摆脱 唯 我意 志 而 走 向至善 的故 事 。它 的表 层
构 架仍 是 通 俗 的都 市 爱 情 与 谋 杀 故 事 , 但 在 作 品 的深层 意 义 中 , 默 多 克 通 过 偶 然 性 事 件 决 定 人 的
2 0 1 5年 4月 第3 1卷 第 4期

《黑王子》中女性人物爱情观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黑王子》中女性人物爱情观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艾丽 丝 ・ 默 多 克 作 为 经 历 过 二 战 的 当代 英 国 女 作 家 , 她 关 注 普 遍 人 类 的 生 存 境 况 ,热 衷 生活的描写来展现 普遍人类 的生存境况和道 德境遇 。小说 中主要展示英 国当代 中产阶级 普通家庭成 员问的爱恨情 仇,文本中 的人物渴 望得到完美 的 爱 情 , 并 为 之 不 懈 努 力 ,追 求 心 目中 的 理 想 的 爱 。 爱 也 因此 成 为默 多 克 小 说 的 重 要 主 题 之 一 。 《 黑 王 子 》 是 以爱 主 题 的 典型代表 作品 ,尤其 是 “ 爱的庆典 ”这一 副标 题更是 凸显 了 “ 爱 ”这 一主题 。默 多克并非简单地描写 中产 阶级 的情 爱纠 葛 ,而 意在 展示人类 如何在进行伦理选择 时突破 自我局 限, 在追求 真正的爱情 的过程 中实现至高道德—— 善的追求 。斯 芬 克斯 因子是 由人性 因子和兽性 因子两 部分组成 的, “ 这两 种 因 子 有 机 地 组 合 在 一 起 ,其 中人 性 因 子 是 高 级 因 子 , 兽 性 因 子 是 低 级 因子 , 因 此 前 者 能 够 控 制 后 者 ,从 而 使 人 成 为 有 伦 理意识 的人 。”…人性 因子和兽性 因子 的不 同组合和 变化 导致作 品中四位 女性人物 的不 同的行为特征和性格 表现 ,形 成 了不 同的伦 理冲突 ,在追寻真 爱的过程 中做 出的不同 的伦 理 选 择 , 以及 由此 引 发 的 不 同 的道 德 教 诲 价 值 。
“ 善 ” 的世 界 。
【 关键 词】艾 丽 丝 ・ 默 多克 斯 芬 克斯 因子 《 黑 王 子 》 文 学 伦理 学批 评 【 中图分类号】1 5 6 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0 0 9 - 5 3 4 9( 2 _ 0 1 5 )0 5 —0 0 8 8 一O 5

善与爱:默多克在《黑王子》中的探索

善与爱:默多克在《黑王子》中的探索
死 前 写下他 的忘 年之 恋 。小说 结尾 部分 是 6篇 由
看清[ 。因此 , 2 ] 善是 人类 存在 最根 本 的东西 , 人 是
获取 知识 的源 泉 。 在《 王 子 》 部 作 品 中 , 黑 这 主人 公 布拉 德 利 发
不 同人 物撰 写 的后 记 , 一 篇 都 对 书 中 的人 物 和 每
纸”3。 [1。布 拉德 利 坚 持艺 术 至上 , 为写 作 不 是 ] 认
以 善 为 宗 旨
默多 克对 “ ” 善 的发 现 有着 深 刻 的 社会 、 文化
和 历史 背景 , 她 对 西 方 现代 社 会 的反 思 。 因为 是
[ 稿 日期 ] 2 0 —0 — 1 收 06 5 9 C 作者简介]李馥辰(9 8 17 一 ), , 女 徐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 院教师 ,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文 学领 域最 具 影 响力 的小 说 家 之 一 , 时 也是 一 同 位 伦 理道 德 哲 学 家 。她 创 作 了 《 网 下 》 《 》 在 、钟 、 《 、 》《 海 海 、 独角 兽 》 众 多风格 近 似的哲 学寓 言小 等
说 , 凭借 它们 赢 得 了包 括 布克 奖 在 内的 诸 多奖 并
项 。她 一 生的创 作可 以说 是对 生 活 中荒 诞怪 戾事
正如康 德所 说 “ 德 至 善 是 人 身 上 的一 种 原 始 禀 道 赋” D 同时 , 多克借 柏 拉 图的“ 阳” o] 默 太 来解 释善 。
在《 想 国》 , 穴里 的 囚徒头 颈和脚 都被 绑 着 , 理 中 洞
实的 本 质 。《 王子 》 一段 不 幸 的爱 情 故 事 中探 讨 了艺 术 与 道 德 完 善 的 关 系 。小 说 主 人 公 对 艺 术执 着 追 求 . 黑 在 在 历经爱的洗礼后 , 弃“ 摒 自我 ” 关 注 “ 人 ” 一 步 步接 近 善 的 真 实。 . 他 ,

默多克小说_黑王子_中自由主题的哲学探究_倪玉琴

默多克小说_黑王子_中自由主题的哲学探究_倪玉琴

106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6卷第2期2014年6月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Social Science )Vol.16No.2Jun.2014默多克小说《黑王子》中自由主题的哲学探究倪玉琴(江苏开放大学财经系,江苏南京210036)摘要:对“自由”的追求和探讨是哲学永恒的话题之一。

“自由”既非无边无限的恐怖式自由,也非以主体自我意识为导向的自由;“自由”根基于“意识”,是思想的产物。

艾丽斯·默多克作为一名文学家兼哲学家,代表作《黑王子》中暗藏着其对自由的深刻理解。

她认为,要获得“自由”,行为主体必须从不完美的婚姻中挣脱出来;真爱是一种至善的精神活动,它的介入势必会让主体从道德源头处体验“自由”;作为一种超越性的行为,死亡象征着意义的敞开,伴着主体肉身的消亡也将释放出更为广泛的自由。

关键词:艾丽斯·默多克;《黑王子》;自由;婚姻;真爱;死亡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420(2014)02-0106-06收稿日期:2014-03-29作者简介:倪玉琴,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艾丽斯·默多克(Iris Murdoch )是20世纪英语世界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

她一生共创作26部小说,被认为是英国文坛继狄更斯之后鲜有的多产作家。

然而,出身为牛津大学哲学系教师的默多克不仅关注着对文学艺术本体论的探讨,在众多小说作品中灵巧娴熟地驾驭多元化的创作手法,以艺术的形式阐释文艺理论,而且在文学创作中更多地流露出她对社会存在的本质和人类生活意义的哲学思考。

尽管默多克认为作为一项自由的精神活动———文学创作,不应该被哲学或其他功利性目的所利用或束缚,但在某种程度上哲学和文学同宗同源,其目的都是通过不断探索以揭示世界与人生的真相或真理。

欲孕爱发爱促欲净——论《黑王子》中爱欲的升华

欲孕爱发爱促欲净——论《黑王子》中爱欲的升华

欲孕爱发爱促欲净——论《黑王子》中爱欲的升华口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研室陈洁摘要:爱欲(Eros)龚r_爱和欲的结合体。

既能使人堕入深渊。

又能使人净化升华。

艾里斯.默多克在其小说《黑王子>中充分探讨了爱欲的两面性。

指出人的本性在于保护“自我”免受痛苦和伤害。

同时又具备向“善”之心.使人脱离“自我”.关注“他者”。

本文旨在以默多克的爱欲理论阐释爱欲在《黑王子》中的不同层次的展现和升华的途径。

关键词:爱欲;自我;他者;低级爱欲;高级爱欲;升华一、爱欲两重天柏拉图和弗洛伊德都被视为爱欲大师。

柏拉图认为人之爱欲非在男欢女爱,而在于“善”的追寻和把握。

他认为“爱欲使人和神在节制和正义中充满善.善使人相互关注而大同天下”(Pl at o,1991:129)。

肉体之爱不过是通达善的第一步。

“善”以欲起步,同时昭示欲不断攀升,“从视肉体之美到万物之美。

从视美人美物到美言美行。

从仿善行到身体力行。

最终皆化于善”(同上)。

从而可见柏拉图的爱欲侧重于普世之爱.是见色生善的精神历程。

弗洛伊德则认为力比多,即性力。

是人最终的满足对象。

弗洛伊德眼中的爱欲重在欲。

在于“自我”的保护和满足。

这也是后人对弗洛伊德“泛性论”质疑所在。

康拉迪曾对柏拉图和弗洛伊德的爱欲如此评价:弗洛伊德的爱欲是进化论的.是意识掩映下的性本能;柏拉图的爱欲是升华论的,是欲望驱动下的“善”的本真显露。

(Conr adi,1986:85)默多克在<黑王子》中也对两位大师做了评判。

“柏拉图是何等英明.他说人在拥抱美人的同时就踏上了向善之路”(M urdoeh,1973:210)l。

赞同柏拉图的同时,她又感叹“人们在对事物做详尽精细的分析时习惯性地倾向于性力的诱因”(143)。

于是默多克综合两位大师的爱欲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爱欲两分理论,即低级爱欲和高级爱欲。

低级爱欲近乎于弗洛伊德的力比多。

是卑下、盲目、堕入于地狱的欲望;高级爱欲近乎于柏拉图的善。

从翟永明的《黑房间》论中国当代独立女性的婚恋观

从翟永明的《黑房间》论中国当代独立女性的婚恋观

从翟永明的《黑房间》论中国当代独立女性的婚恋观摘要:翟永明作为“女性诗歌”最重要的代表诗人之一,她的诗给“女性诗歌”带来了一抹能穿透黑夜的光亮,她自我探寻,独立阐释,展现了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及“婚恋观”。

《黑房间》是翟永明对女性更深入思考和观照的体现,诗作描写了女性对家庭的回归,也有对“家”这一社会历史主体不同于传统意识的解读和定位。

诗作在话语表达、主体意识方面充满着对女性主义的矛盾表达,反映了当代中国女性的生存困境及异于传统的婚恋观。

关键词:翟永明黑房间女性诗歌中国当代女性独立思想婚恋观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后朦胧诗人”翟永明是“女性诗歌”最重要的代表诗人之一。

1984年,翟永明发表的《女人》组诗“包括的二十首抒情诗均以独特奇诡的语言风格和惊世骇俗的女性立场震撼了文坛”。

1985年翟永明发表了《黑夜的意识》,被公认是“女性诗歌的写作宣言”。

翟永明在诗学随笔《黑夜的意识》一文中写道:“女性的真正力量就在于既对抗自身命运的暴戾,又服从内心召唤的真实,并在充满矛盾的二者之间建立起黑夜的意识”,以此来表达她现代女性新的价值观、独立自觉的女性意识及对世界的独特感知和表达方式。

随后,翟永明又写了《静安庄》《黑房间》《蝙蝠》等诗,诗作结构意识鲜明,更显尖锐。

自主独立的女性视角,对传统意识中男性权威的挑战,女性主体的树立,使翟永明的诗作受到众多关注,在国内外广泛传播,被译作多种语言在海外发表。

翟永明在诗作中构建出“黑夜”、“黑房间”、“黑裙”等黑色意象,为“女性诗歌”、“黑暗意识”、“黑暗诗学”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对象和文本。

诗作《黑房间》中的尾句“家是出发的地方”流传最广,体现了女性对家庭的回归,有对“家”这一社会历史主体不同于传统意识的解读和定位。

翟永明以觉醒反叛的姿态,说出以个体自我为中心的话语,为“女性诗歌”带来了一抹能穿透黑夜的光亮,拒绝观照,自我探寻,独立阐释,展现了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及“婚恋观”。

有效的向善之旅与被忽略的“恶”——艾丽丝·默多克两部作品的伦理解读

有效的向善之旅与被忽略的“恶”——艾丽丝·默多克两部作品的伦理解读

第38卷第5期2020年10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Q u a n z h o u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V o l .38㊀N o .5O c t .2020有效的向善之旅与被忽略的 恶艾丽丝 默多克两部作品的伦理解读戴筱筱(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㊀210097)摘㊀要:默多克在«黑王子»和«大海,大海»中对形式的解构指向其伦理观念的建构,忏悔反思式写作在她看来是一个真诚的起点,但个体需要完成真正有效的忏悔才能通往真实和至善的境地.同时其小说中也存在着恶的维度,除了以自我利益为动机的恶之外,文本背后涌动着另一种 平庸的恶.关键词:艾丽丝 默多克;«黑王子»;«大海,大海»;伦理;恶中图分类号:I 106.4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9G8224(2020)05G0048G04收稿日期:2019G10G22作者简介:戴筱筱(1996-),女,浙江宁波人,硕士生,主要从事20世纪欧美文学研究.一㊁引言英国女作家艾丽丝 默多克(I r i s M u r d o c h ,1919-1999)曾凭借«大海,大海»(T h eS e a ,t h eS e a ,1978)获得1978年的布克奖,并被评选为1945年以来英国最伟大的五十位作家之一.她一生创作了26部小说,著述颇丰,而其哲学家的特殊身份为其小说文本蒙上了一层艰涩.评论界普遍认为她的早期小说延续了英国小说的讽刺传统,但没有能够在小说的整个进程中维持住这种滑稽范式,致使小说很快陷入平庸之中.20世纪60年代,有评论家曾预测默多克早期的五部质量参差不齐的小说似乎是在为一个将会综合喜剧元素和悲剧语调的伟大作品做准备[1]260 265,事实证明,这一敏锐的预言指向的正是默多克中期小说«黑王子»(T h eB l a c kP r i n c e ,1973)和«大海,大海»的出版.这两部作品融合了她成熟的道德哲学思想,因而国内外对这两部作品的解读多以伦理角度为主.但由于默多克特殊的哲学家身份,在对其作品进行解读时,评论家容易陷入一种以作者观念为主导的意图谬误之中.诚然,得到过默多克亲自盖章的善与爱㊁洞穴喻㊁责任与自由等思想在这两部小说中清晰可见,但我们也应当试图脱开这种预设的哲学思想,也正如默多克本人所坚持的那样,小说必须介入社会,但不应让社会关照过度干扰艺术.本文旨在厘清这两部小说所表达的伦理观念,同时试图脱开一种预设的目的论,在文本中寻找其他可能的伦理解读.二㊁形式构筑与伦理目的默多克在访谈中自述是 依照英国和俄国小说的传统在写作 [2],但她中后期的作品却开始加入元小说㊁戏仿等后现代元素,引发了学界对她写作类型界定的争议.但我以为默多克大体上仍可归入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的类别,因为她所坚持的始终是悲悯人道的介入立场,与一些旗帜鲜明的后现代作家不同,默多克的解构是为了建构,她的文本背后不是虚空,而是她的哲学实体,也就是说,融有后现代元素的形式上的构筑,实际指向了同样的伦理目的.首先,默多克在这两部小说中解构了第一人称叙事手法和忏悔体写作.由于掌握了话语权威,第一人称这种霸权式的叙述方式不可避免地对客观事实进行有利于叙述者自身的裁剪和变形.例如«大海,大海»中查尔斯夸大渲染对初恋情伤的描写,借此说明自己滥情纵欲的情有可原,«黑王子»中布拉德利在对自己与友人之妻出轨行为的描写中放大了蕾切尔单方面的主动意愿,以掩盖他内心的嫉妒情绪.这种话语权威在情节进程中很快得到了瓦解,从忏悔体写作呈现的矛盾现象中,读者逐渐认识到叙述者的不可靠性.查尔斯自述要隐居,但扬言弃绝一切权力的他仍想占据人际关系网络的核心.从细节来看,两位主人公都很怕身边的人脉关系发生交叉,他们希望自己处于权力运作的中心,而不同方向上权力辐射点的交集很可能威胁到权力中心,因此他们竭力阻止这种处于掌控之外的交流发生.另外,查尔斯坦言到海边独居是想忏悔自我中心的人生,在小说前部所谓的忏悔不过是避重就轻地表面陈述,并没有进行深刻的自我检讨.而当詹姆斯参与情节后,查尔斯的自我反思被他的话语解剖了, 虽然他(查尔斯)垄断了文本,但他被迫承认其他人的反言 [3]71,如此一来,话语层与故事层就开始脱节,与叙述者行动与言语的悖反一样,带来了强烈的反讽效果.大量书信与对话的频繁插入也成为这两部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其他人物有限的话语权,参与了对叙述者话语权威的消解.而从自传到书信再到对话,从隐含读者的身份落实,再到对话者的直接在场,信息的指向性逐次明晰,叙述者的意图便不可避免地清晰起来.此时,三套话语体系分裂开来,两两相较,不同话语体系之间的张力拉扯着叙述者的伪装面具,最后,主人公的自我中心主义特征暴露无遗.两部小说的主人公查尔斯和布拉德利都因为主观的臆想和自我的偏执而忽视了对周遭人事的关注,这恰是默多克所针对的当代人的伦理困境.对此,默多克在其哲学论著中提出了 去自我 (u n s e l f i n g )的概念,即 意识通过关注现实世界和他人,超越自我中心式的幻想来摆脱利己主义的过程 [4]191.当目光离开个体利益转而关照他人时,自我就得到澄清,人们能够跳脱出个人主义的桎梏,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因此,上述种种的形式构筑,指向的是同样的伦理目的,默多克解构了第一人称和忏悔体写作,揭露叙述者的自我中心主义,同时建构起自己的道德哲学体系,为当代人类的伦理建设提供了一个方向.三㊁有效的忏悔反思从真诚到真实前文已经提到默多克解构了忏悔体写作的真诚,因为这种真诚仍是以纠缠自我的姿态出现的,忏悔主体在言说中不时提及自己的真诚,并洋洋自得于其坦白直率的态度,全然忽视对他人和周遭世界的关照,带着这种含混的真诚性,忏悔主体自以为达到了至善境界.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真诚无法取代真实,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默多克所呼吁的是 从 真诚 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概念转向 真实 这个以他人为中心的概念 [5].但她也并非全盘否定这种忏悔反思式的写作方式,«黑王子»和«大海,大海»这两部小说就是在为忏悔反思式写作开辟出一条自真诚通往真实的路径.«大海,大海»的 史前 部分以片段的日记体展开,逐渐过渡到 历史 部分的自传体写作.刚开始紧密贴合的叙述自我和体验自我在书写进程中逐步分解开来,直到查尔斯在小说后半部分开始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每一段关系时,启蒙之旅才进入高潮阶段,而当查尔斯在后记中写下对前文的批判性评价时,通往真实的大门终于真正洞开.默多克在这部小说中有意设置了洞窟与光的意象,以此指向柏拉图的洞穴喻.查尔斯将年少时对哈特莉的爱提纯为圣洁的火光,认为自己的过去都是这一纯洁情感的投影,最后在詹姆斯的启发和自我反思之下,查尔斯终于走出洞穴,找到真正的光源.«黑王子»的主体 爱的庆典 部分完全是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主人公的叙述自我和体验自我从始至终都是分离的.所以布拉德利在小说前部就反思了创作时的个人情绪,直言 阿诺尔德的形象是偏见的产物,而关于普丽西娜的描述又是何等肤浅 [6]73,这种批判意识贯穿了整个文本.尽管叙述过程中的布拉德利没能认识自己到对朱莉安的爱蒙蔽了他的心智,但小说完成后布拉德利放弃上诉的做法,表明他最终意识到自己爱欲的盲目性,破除了幻象,在反思中寻得了洞穴外的真实.因此,无论是在写作之外完成反思的布拉德利,还是在叙述进程中实现启蒙的查尔斯,都是从真诚走向了真实.尽管默多克解构了第一人称和忏悔体写作,并在小说中强调了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和可误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个体的回顾与反思是向善过程中不可约减的重要步骤.反思过程中的真诚尽管不等同于真实,却代表了主体的向善渴望,以个体忏悔反思时的真诚为起点,取消自我中心的关注,真正将94㊀第5期戴筱筱:有效的向善之旅与被忽略的 恶 ㊀05㊀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10月㊀目光投射至他人和周遭世界,才能同柏拉图笔下走出洞穴的人一样看到真实的光源.忏悔反思是向善的一条途径,但默多克也借哈特莉这一人物暗示并非所有的忏悔都通往善途.哈特莉不间断地向周围人诉说歉意,把他人的罪恶都包揽在自己身上,这恰与«黑王子»中布拉德利的埋怨相合 毫无节制的悔恨,既无良心又无判断力可言,实在是令人厌烦 [6]93.哈特莉几乎没有具体的行动来补救过失,她依循基督教的逻辑,企图以神义论的方式来 证成 自身的苦难.她把自我包裹在悔罪情绪中,作为对现实的一种逃避,似乎只要她承认错误,担起罪感,持续忏悔,就能得到基督的救赎.然而以包揽罪恶的方式求善是无效的,罪恶感只是她慰藉自我的一种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哈特莉也参与了对提图斯的精神谋杀,她忏悔的内核永远是自我,从来没有承担起对他人的责任.因此基督教的神义论只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毫无节制的忏悔只会让个体沉浸在自我的悔罪情绪中,而真正有效的忏悔是在有指向性的反思基础上,正视苦难和过失,承担起对他人的责任,并付诸行动.四㊁人性阴暗面 潜伏的 恶 与 平庸的恶默多克对人性的看法是悲观的,她曾在访谈中提到 自私自利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 [2],在其小说中也时常插入对人类悲剧性的评述.例如在«大海,大海»中默多克借查尔斯之口吐露对人性的无奈, 我们都是受制约的生物,听到铃声就会流口水 [7]492.默多克认为人类的自私心理是一种非条件反射,面对利益冲突时,人总会不自觉地倾向于对自己有利的方面.如果说海怪是查尔斯的自私㊁嫉妒等阴暗面的具象,而海豹是善的象征物,那么大海意象就指向人类暗流涌动的潜意识.尽管最后查尔斯看到了成群的海豹,再也没有见过海怪的身影,但海平面以下始终潜伏着不可知的阴暗面.人性之恶无法根除,人类在有生阶段要永远与阴暗面作斗争,正如小说中所言 生活却总是以恼人的方式跌跌撞撞和一瘸一拐地继续下去.它会推翻既有的谈话,质疑已得到的解答,证明人想永远过着快乐和有德的生活乃是不可能的 [7]477.默多克在小说结尾处并没有为这一朝圣之旅画上句点,而是叙写了查尔斯对未来之路的憧憬和惶惑,将弃恶向善的斗争从文本空间延伸到现实层面.但除了这种以求取自我利益为动机的㊁根植于人性阴暗面的恶之外,另一种或许连默多克本人也没有注意到的恶在她的文本中生成了.«黑王子»中有一个细节,当布拉德利得知妹妹普丽西娜死讯后,回到暂居地对朱莉安进行了暴力的侵犯,两人发生多次性行为.学者们普遍将这一细节作为布拉德利陷入极端自我境地的证据,认为他是被爱神 厄洛斯 (E r o s)蒙蔽了双眼,只顾自身欢愉,无视至亲的离世.而相关篇幅中大段的心理描写交杂了叙述者的声音,使得我们难以明确筛选出主人公当时的心理体验.很明显默多克是想要通过这几段心理描写将主人公的行为处理为过度自我化㊁逃避责任㊁忽视他人的表现,然而在这里文本似乎挣开了既定轨道,开始自发言语.我们可以暂且抛开模糊的心理描写,着眼于主人公当时的实际行动.布拉德利一开始被妹妹的死讯怔住了,懊悔㊁恼恨㊁悲伤一股脑儿涌上大脑,使他发呆自语,而后他忽然命令弗朗西斯隐瞒他的住址,回去后立刻对朱莉安实施暴力侵犯.在这里,死亡㊁暴力和性形成了一个循环.死亡给予的重击让布拉德利想通过狂暴的行为向命运发泄愤怒,这种发泄在对朱莉安的暴力和性行为中得到了释放.而性高潮在法语里读作 u n p e t i t em o r t ,意为 小小的死亡 ,所以性行为本身又指向与死亡类同的体验.因而此时的主人公是听从了当下的生理指令,他的行动甚至没有经由理智的思考,和加缪(A l b e r tC a m u s)笔下的默尔索一样,他们的行动不带有某种指向明确的动机,处于理性可理解的范围以外,似与汉娜 阿伦特(H a n n a hA r e n d t)所谓 平庸的恶 相合.一反自奥古斯丁以来对恶的传统理解,阿伦特认为存在着某种无法以动机解释的恶,在面对这类恶的时候,理性注定要遭遇挫败,因为这种恶没有深度,仅仅存在于表面.我们 无法追溯到作恶者的邪恶㊁病态或意识形态信念等特殊性上,作恶者仅有的个人特点或许是一种超乎寻常的浅薄 [8]267.阿伦特是在极权统治机器的运作背景下,以艾希曼为样本讨论 平庸的恶 ,她得出的结论是极权机器对个体进行去人格化,从而使其成为一个不思考的纯粹命令执行者.因而 平庸之恶 是产自 一种非常真实的不能思考的奇特状况 [9]163,但这种不思考的场景却可以超越极权背景,被置于更为普遍的日常生活中来加以审视.在不思考的场景中,思维与行动的联系极大弱化,于是自由意志的空间就被挤压掉,此时的个体沦为一个自由但非自主的 盲动 者.以布拉德利为例,我们难以从意图方面去解释他的一连串行为,只能说他在瞬时间丧失了思考的能力,盲从了当下的生理指令.然而默多克在其小说中进行的伦理演绎默认了人在任何时刻都有能力去自主选择向善或趋恶.在她勾画的完整有效的向善之旅中,自由意志是极为关键的一环.同时,在默多克那里,对恶的体验接近于大海和潜伏在海平面下的海怪这些意象所营造的直观的纵深感,似乎恶在思维的检省下能够呈出自己的纵剖面,交由人类循着恶的深度动机去对应地发挥自由意志的效力.但她忽略了停止思考的时刻,在那些场景中,平庸的㊁浅表的恶把思维的寻究范围限制在现象层面,它拒绝思维的介入,因为它不提供任何可供探索的深度.于是在面对 平庸之恶 时,自由意志的空间相应地压缩了,先前的向善策略便也束手无策了.针对小说中明确点出的自我中心主义的恶,默多克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然而关于如何涤洗后一种 平庸的恶 ,默多克并没有给出答案,这种越过她创作意图的恶潜伏于文本中,与其他作家半自觉的小说创作遥相呼应,甚至与20世纪纳粹带来的苦难一起构成了文学和历史上的有关平庸的恶 的版图,它们一起等待着更多的讨论.五、结语默多克以小说㊁戏剧㊁文学批评㊁哲学等形式多方位地展示了她的伦理观,她的小说是在高度自觉的创作意识下完成的,因此文学文本与哲学形成了几乎完美的对称.然而,有学者敏锐地认识到 她(默多克)的哲学很容易被框架化,并且经常被 放置 在文学作品中 [10]57,在解读过程中,我们会觉得似乎 哲学 总是已经就位 [10]58.如果对默多克作品的解读总是以其哲学思想为指引,文学作品就会失去其赖以绵延的活力,文学批评也会失去它的创造性.尝试脱开预设的哲学观,贴近文本作更具延展性的解读,或许是当下默多克研究中亟待深入的方向之一.参考文献:[1]㊀F r e d e r i c kR.K a r l .A R e a d e r sG u i d e t o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 E n g l i s h N o v e l [M ].B e i j i n g :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T e a c h i n g an dR e s e a r c h P r e s s&F a r r a r ,S t r a u s a n dG i r o u xL L C ,2005.[2]㊀[法]S .B .塞格瑞.艾丽丝 默多克访谈录[J ].朱璇,译.当代外国文学,2002(3):157-165.[3]㊀B r a nN i c o l .I r i sM u r d o c h :t h e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f i c t i o n [M ].N e w Y o r k :P a l g r a v eM a c m i l l a n ,2004.[4]㊀M a r i aA n t o n a c c i o .P i c t u r i n g t h eH u m a n :T h eM o r a lT h o u g h t o f I r i sM u r d o c h [M ].N e w Y o r k :O x f o r d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2000.[5]㊀洪峥.真诚与臆想: 无我 路上的绊脚石 默多克小说观管窥[J ].外国文学研究,2008,30(3):103G107.[6]㊀[英]艾丽丝 默多克.黑王子[M ].萧安溥,李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7]㊀[英]艾丽丝 默多克.大海,大海[M ].梁永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8]㊀[美]理查德 J .伯恩斯坦.根本恶[M ].王钦,朱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9]㊀[美]汉娜 阿伦特.反抗 平庸之恶 [M ].陈联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0]㊀N i k l a sF o r s b e r g .L a n g u a g eL o s t a n dF o u n d :O nI r i s M u r d o c ha n d t h eL i m i t so f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D i s c o u r s e [M ].L o n d o n :B l o o m s b u r yA c a d e m i c ,2013.(责任编辑㊀如意阳)T h eE f f e c t i v e J o u r n e y t oG o o d n e s s a n d t h eN e g l e c t e d E v i l A nE t h i c a l I n t e r pr e t a t i o no f I r i sM u r d o c h sT w oN o v e l s D A IX i a o x i a o(S c h o o l o fL i t e r a t u r e ,N a n j i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J i a n s u210097,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M u r d o c h s d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f o r mi nT h e B l a c kP r i n c e a n dT h e S e a ,t h e S e a p o i n t s t o t h e c o n Gs t r u c t i o no f h e r c o n c e p t s o f e t h i c s .F r o mh e r p e r s p e c t i v e ,w r i t i n g w i t h c o n f e s s i o n a n d r e f l e c t i o n i s a s i n Gc e r e s t a r t i n gp o i n t .B u t o n l y w i t ht h e r e a l a n de f f e c t i v e c o n f e s s i o n ,c a no n e r e a c ht h e t r u t ha n d g o o d Gn e s s .M e a n w h i l e ,t h e r e i s a l s o a d i m e n s i o n o f e v i l i nh e r n o v e l s .E x c e p t f o r t h e e v i l w h i c h i s r e v o l v i n g a Gr o u n d s e l f Gi n t e r e s t ,t h e r e i s a n o t h e r k i n do f t h eb a n a l i t y o f e v i l f l o w i n g b e n e a t h t h e t e x t .K e y w o r d s :I r i sM u r d o c h ;T h eB l a c kP r i n c e ;T h eS e a ;t h eS e a ;e t h i c s ;e v i l 15㊀第5期戴筱筱:有效的向善之旅与被忽略的 恶 ㊀。

艾丽斯·默多克《黑王子》中主人公皮尔森的分析

艾丽斯·默多克《黑王子》中主人公皮尔森的分析

艾丽斯·默多克《黑王子》中主人公皮尔森的分析作者:罗月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03期【摘要】《黑王子》独特的叙事结构以及主人公皮尔森的自我成长深深印证了默多克“爱与善”的哲学思想。

通过对小说圆形结构的分析,以及找出“爱”这个圆心,分析皮尔森的自我成长。

这个成长过程的揭示,对我们探讨如何关注他人,如何珍视各种独特的世界观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黑王子》;皮尔森;圆形结构艾丽斯·默多克作为20世纪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英国女作家之一,以其独有的写作风格与其深刻的哲学思考融为一体而在文坛独树一帜。

《黑王子》作为艾丽丝·默多克的最好的作品,获得泰特.布莱克纪念奖。

《黑王子》的叙事并没有遵循以往“按章节”或者按照时间线索来叙述,而是将小说分为六部分,即布兰得利·皮尔森(Bradley Pearson)的主体叙述,编辑的“前言”,皮尔森本人的“序言”和“后记”,以及由编辑和四位小说人物署名的“后记”,这样的叙事方式展现了小说的多重维度。

艾丽斯.默多克在叙事过程中如此的大胆创新,评论家们对于其打破常规的叙事方式各抒己见,津津乐道。

文本呈现的诸多叙事特点都使其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单一、平面的特点。

一、圆形叙事结构圆形叙事结构是区分流水性的线性结构。

“这类的文本结构不是某人或某事从黑暗的过去去往光明的未来”。

这种叙事结构关注行为或者价值本身,而非时间顺序。

维根斯坦用网来解释人类是如何用形象来构造现实。

在他看来,世界就好比一个机械体系,而这个体系是由思想,观念和语言组成的,而这些阻止我们认识真实的世界,认识真实的他人。

默多克是这么定义一部理想的小说的:“一间适合所有的角色自由居住的屋子”。

为了建造这个“屋子”,默多克小说的基本人物关系和小说空间变成了一个迷宫。

正如很多学者指出的那样:“迷宫,网状已经成为了后现代叙述里空间的主宰形象,而这个迷宫已经略超圆形叙事结构。

然而迷宫也涵盖了圆形发展模式,同时也解释了无穷无尽的回归与反复。

《黑王子》:一场永远的狂欢

《黑王子》:一场永远的狂欢

作者: 王飞鸿[1]
作者机构: [1]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94-96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3期
主题词: 狂欢;脱冕;加冕;一符多音;意象;比喻
摘要:艾丽丝.默多克的小说《黑王子》无论是标题、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还是文本意义、主题、语言,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狂欢化特征,具有双重性甚至多重性,处处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独特的不确定性和解构的审美特征。

本文以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为基础,结合其复调理论,分别从小说人物形象、叙事情节和语言中反复出现的残酷意象和比喻等三大方面对作品的狂欢化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以期从后现代式狂欢的角度进行新的尝试。

《黑王子》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

《黑王子》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

《黑王子》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作者:郁柳青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5年第03期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利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从心理分析角度对《黑王子》中布拉德利对朱莉安的爱恋过程进行解读,尝试用超我、本我和自我的概念来体现布拉德利从克制到痴狂,再到释然的心路历程,在细解主人公心理变化的同时突出“成长与救赎”这一主题,意在指出布拉德利对朱莉安的爱恋过程是一场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相互冲突与协调的精神之旅,最终,布拉德利在三者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拥有了完善的人格,实现了自我的成长与救赎。

关键词:人格结构理论成长救赎长篇小说《黑王子》是20世纪后半期英国著名作家艾丽斯·默多克(1919-1999)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小说以自传式的手法回忆了58岁作家布拉德利与好友阿诺尔德的20岁女儿朱莉安的恋爱故事。

该小说内容丰富,叙事结构多变,具有多维度阐释的可能性。

一.超我压抑下的危机布拉德利对爱情的追求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经过了一个萌发、高潮和转折的过程。

布拉德利在其情感的萌发阶段选择去克制,试图从柏拉图式的爱情中寻求满足感。

这种高尚的精神恋爱的产生是由于受到了“超我”的管制。

依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超我是道德化、理想化的自我,“超我是每一个道德约束的代表,是追求完美的倡导者”,超我依据道德原则活动。

超我的主要职能是“抑制本我的不容于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特别是性欲和攻击行为,因为这两种行为最受社会谴责。

”布拉德利而言,“超我”对其的管制一方面源于社会道德的要求,另一方面源于其本人的道德坚守。

首先,布拉德利作为一名成熟理智的知识分子,深知自己与20岁朱莉安之间的这种老少恋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

正如他自己所坦言“现实世界拒绝这种爱情,因为它像犯罪一样——荒谬!”其次,布拉德利是“崇拜沉默的信徒”,他认为,沉默才能保持自己的尊严和力量。

因此他选择已沉默回应自己内心对朱莉安的爱。

“从发现自己爱上朱莉安那一刻起,我就清清楚楚地认识到,我千万不能对任何人宣布我的爱情。

《黑王子》的元小说解读

《黑王子》的元小说解读

《黑王子》的元小说解读作者:王艳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03期摘要:艾丽丝·默多克(1919-1999)是英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不仅是著名的小说家,也是哲学家和小说理论家。

作为后现代主义作家,元小说特点在其小说《黑王子》中表现十分突出。

为了进一步剖析该小说,本文试图解读元小说在《黑王子》中的应用,其主要体现在真实性与虚构性杂糅、戏仿和非线性叙述手法这三个方面。

本文旨在揭示默多克作为后现代小说家试图挣脱传统小说创作的束缚,以一种新的叙述方式来表现对艺术的思考,引导读者去思考生活的本质以及艺术反映生活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艾丽丝·默多克《黑王子》元小说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3-0110-02一、引言默多克是英国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她一生除从事文学创作,在戏剧、诗歌和文学评论方面都颇有建树。

出版于1973年的《黑王子》是默多克后期作品中最受好评的一部小说,获得了詹姆斯·泰特·布拉克纪念奖。

《黑王子》因其丰富的主题和独特的叙述风格,一直备受学界的关注。

有学者从伦理学角度阐释黑王子的爱欲主题,也有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进行研究,研究男性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及对女性的偏见。

还有从互文性理论和对话理论进行研究。

本文试图从元小说的角度分析《黑王子》,反映默多克作为后现代主义作家对道德和艺术的关注,说明生活的复杂多变性,以及小说意义的不确定性。

二、《黑王子》的元小说解读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将“真实”作为衡量作品好坏的标准,元小说故意向读者展示他的虚假性,像显露在外的木偶师的手,告诉读者作品是虚构的,然而小说并不会因暴露虚构的本质而丧失真实性和现实意义。

正如加斯所说:“元小说并不是为了想象中的自我陶醉式的娱乐而抛弃‘现实世界’,他所作的只是重新思考现实主义的常规。

”(一)真实性与虚构性杂糅在传统小说中,作家特意从情节、人物、内容、结构等方面展现作品的真实性。

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视角下的《黑王子》研究

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视角下的《黑王子》研究

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视角下的《黑王子》研究艾丽丝·默多克作为多产的作家和有影响力的哲学家,赢得了享誉世界的盛名和声誉。

她的小说《黑王子》因其非凡的叙事技巧和其紧凑的故事情节,一经出版便引起巨大影响。

并于1973年荣获詹姆斯·泰特·布莱克传记文学奖。

同时大量的国内外研究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主要集中在男性叙事技巧研究、主题研究、道德哲学研究以及心理学角度的研究。

默多克在男性的向善问题上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其中作为他者的女性被赋予了关怀的特质。

本文试图分析女性在男性向善中的重要作用,即女性如何帮助以自我为中心的男性将关注转向他者和外部世界,并实现自我与他者的共存。

本论文包括引言、四个章节和结论。

引言部分将默多克以及她的作品《黑王子》做一简单的介绍。

同时,国内外的研究综述也包含在这一部分。

第一章将详细探索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以及默多克性别伦理观的共同之处,以此作为本文的理论框架。

本章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的定义、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的特点以及默多克的性别伦理观。

通过对比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和默多克的性别伦理观发现,两者都强调人类关系的优先性,并重视自我与他者、男性与女性共处愿景的建构。

第二章解决男性在向善中的障碍,包括男性对他者的不关注、男性对他者的不负责、男性对他者的厌恶以及男性对他者的不尊重。

第三章论述了女性在男性向善中的作用,普利丝西娜的自杀使得布拉德雷意识到应该关注他者,拉夏尔疯狂的报复行为提醒布拉德雷对他者负责的重要性,朱利安与布拉德雷的分手让布拉德雷体会到对他者的爱,克里斯提娜的自我提升赢得了布拉德雷尊重他者的顿悟。

第四章论证了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下自我与他者的共存,这一章主要强调了布拉德雷对他者不同性以及人类关系的接受,这与默多克试图建构男女共存的愿景是一致的。

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的视角出发,来解读女性在男性向善中的作用,并以此得出结论:默多克试图打破男女分别作为自我与他者的对立模式,致力于建构一个自我与他者、男性与女性能够共处的世界。

默多克小说《黑王子》的爱欲主题探究

默多克小说《黑王子》的爱欲主题探究

作者: 范岭梅[1]
作者机构: [1]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文系
出版物刊名: 外国文学评论
页码: 221-23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期
主题词: 艾丽丝·默多克;《黑王子》;柏拉图;列维纳斯
摘要:艾丽丝·默多克的小说《黑王子》的爱欲①主题非常鲜明,以往对此主题的解读多以柏拉图在《会饮篇》中的思想为出发点,认为这部小说中的爱欲指的是一种缺乏,是一种需要。

但是这样的解读并不能解释主人公最后以死来为他者负责的举动。

本文试图从列维纳斯的伦理学角度重新阐释这个主题,认为爱欲并不是对同一性的追求,相反,是对他者的反应与负责。

若此,《黑王子》中许多看似“谜”一样的问题就有了新的阐释思路,默多克和列维纳斯思想之间的可通约性得以浮现,亦为默多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艾丽丝·默多克《黑王子》的道德研究

艾丽丝·默多克《黑王子》的道德研究

132《名家名作》·研究张 弛一、引言艾丽丝·默多克是20世纪后半叶英国文坛的重量级人物,其创作的小说擅长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当代生活中两性之间的纠葛,强调善和恶、道德和非意识性选择之间的矛盾,从而具有内在的张力。

从当时的背景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英国民众造成的伤害是不可小觑的,既有的信仰出现了危机,以往常态化的社交关系被解构,社会也被暮气沉沉所笼罩,而当时的学术界也将萨特的存在主义作为精神的寄寓之所。

另外,后现代主义日益崛起,颠覆乃至消解了传统文艺作品及其理论的意义指向,也和传统的道德主旨愈来愈远。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家默多克却反其道而行之,坚定地重拾道德,并有意识地将其体现在自己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可谓是柏拉图式的复归。

在她的视野中,真实的道德是“不神秘的神秘主义”。

艺术与道德的实质并无二致,即可以用“善”加以概括。

因此,对超出个体价值的探索和有关的精神体悟是她进行创作时的一个并不罕见的主题指向。

二、通过艺术表现的道德指向《黑王子》这部作品的道德取向是和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息息相关的,同时,作者有意识地结合神秘主义的相关内容,并指出对“无我”意境的追求是和上述相吻合的。

在艾丽丝·默多克看来,倘若真正的道德属于一类非神秘化的神秘主义,那么对艺术而言,也势必是该思维模式下的产物。

无论是道德还是艺术,它们都要摈弃规范的定性式思维,涉及社会中的主流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以个人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在《黑王子》中,主人公布拉德利的身上显现出追求高雅的艺术观。

从成果来看,布拉德利作为一位作家是不成功的,发表的作品只有一部,然而他却拥有比较理想化的艺术追求,希望能够创作出不朽的佳作。

和他截然不同的是,其好友阿诺德则著作颇丰,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畅销书作家。

二人的成果虽然迥然有别,但是他们在道德层面的看法却存在着若干相同的特点,而正因此导致二人通过艺术表现出道德上的缺憾。

小说在刻画布拉德利时,无论是书中的正面描写,还是他和亲朋好友交流的侧面描述,都给读者呈现出生活严谨、性格温和而又敏感的良好外在形象。

黑王子和罗密欧的区别

黑王子和罗密欧的区别

•人物背景与身份
•爱情观念与行为
•命运与悲剧目录
•文化影响与传承
贵族背景
黑王子经常与神秘、阴暗的氛围联系在一起,增加了他的复杂性和吸引力。

神秘色彩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忠诚度高
一旦黑王子认定了爱人,他会展现出极高的忠诚度,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但不善于表达情感。

理性克制
黑王子在爱情中通常表现出更多的理性和克制,他会权衡利弊,
不轻易陷入盲目的激情。

事业心重
爱情对于黑王子来说,往往是事业和生活的一部分,他会在追求
爱情的同时,也努力追求自己的
事业目标。

身世秘密与复仇之路
爱情与责任的冲突
忠诚与背叛的主题
黑王子的命运与悲剧
罗密欧的命运与悲剧
家族世仇与爱情悲剧
01
激情与理智的挣扎
02
社会伦理与个体追求的冲突
03
历史背景
纪念建筑
文学形象
1 2 3文学经典爱情象征艺术表现。

解读默多克小说《黑王子》中的自我价值实现

解读默多克小说《黑王子》中的自我价值实现

A Study on Self-realization in Murdoch’ s The
Black Prince
作者: 尹丹 曲彬
作者机构: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819
出版物刊名: 理论界
页码: 126-12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8期
主题词: 默多克 《黑王子》 伪去自我 爱 善 自我实现
摘要:艾丽斯·默多克是英国当代为数不多的集小说家与哲学家于一身的才女,其小说哲理深邃、情节生动、手法独特,代表作《黑王子》是其小说艺术与哲学思考的完美融合。

该小说通过讲述一段爱情悲剧,向世人揭示了善的哲学概念,展示了爱之力量、善之崇高,表明了处于偶合无序世界中的人应不懈地去除自我主义,并且不为伪去自我所挫败,不断地追求高尚之爱,信仰善、并且朝向善,才能达成真正的自我实现。

这一哲思对当下信仰迷蒙、缺乏追求的人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王子》中女性人物爱情观的文学伦理学解读作者:徐明莺康中丽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05期[摘要]《黑王子》是默多克创作中期以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纠缠不清的爱情关系为重要主题的一部作品。

其中的四位女性人物都渴望拥有完美的爱情,但因斯芬克斯因子的作用而走向殊途,同时展现了文本中女性人物“唯我主义”爱情观的的消融到向善的爱情观的重新建构的过程。

由人性和兽性因子组合而成的斯芬克斯因子是文学作品解读与阐释关键点。

斯芬克斯因子通过理性意志、自由意志和非理性意志之间的伦理冲突决定了人类伦理选择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历史中的价值。

本文指出,《黑王子》中爱情主题在斯芬克斯因子作用下展现了默多克作为道德哲学家对于女性爱情观的主张,唯有打破兽性因子控制下的“唯我主义”爱情观,把充满爱的目光投到外部世界,才有可能达到“善”的世界。

[关键词]艾丽丝·默多克斯芬克斯因子《黑王子》文学伦理学批评[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088-03艾丽丝·默多克作为经历过二战的当代英国女作家,她关注普遍人类的生存境况,热衷于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并试图通过对英国中产阶级普通家庭生活的描写来展现普遍人类的生存境况和道德境遇。

小说中主要展示英国当代中产阶级普通家庭成员间的爱恨情仇,文本中的人物渴望得到完美的爱情,并为之不懈努力,追求心目中的理想的爱。

爱也因此成为默多克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

《黑王子》是以爱主题的典型代表作品,尤其是“爱的庆典”这一副标题更是凸显了“爱”这一主题。

默多克并非简单地描写中产阶级的情爱纠葛,而意在展示人类如何在进行伦理选择时突破自我局限,在追求真正的爱情的过程中实现至高道德——善的追求。

斯芬克斯因子是由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两部分组成的,“这两种因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其中人性因子是高级因子,兽性因子是低级因子,因此前者能够控制后者,从而使人成为有伦理意识的人。

”[1]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的不同组合和变化导致作品中四位女性人物的不同的行为特征和性格表现,形成了不同的伦理冲突,在追寻真爱的过程中做出的不同的伦理选择,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的道德教诲价值。

一、斯芬克斯之谜与斯芬克斯因子“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这就是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

希腊神话中,斯芬克斯蹲守在十字路口要求过往的行人回答她的谜语,而破解不了她的谜语的人就要被杀死。

谜题的答案是人,正如俄狄浦斯解释的那样,把人的生命历程看作是一天,那么人在早晨即幼年时期手脚并用爬行,就是用四条腿走路;在中午即青壮年时期,手被解放出来,就靠两条腿走路;在晚上即老年时期,体力衰退,只能借助拐杖行走,也就是所谓的用三条腿走路。

在俄狄浦斯给出答案之前,很多人因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而被杀死。

斯芬克斯也因此一直被认为是一只残忍作恶的怪兽。

关于斯芬克斯之谜的理解,古往今来的学者给出了多种解释,并在问题的本质上趋向一致:斯芬克斯之谜与探索人的本质有重要的相关性,甚至认为斯芬克斯之谜所表达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人的本质的追问。

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个典型的人兽一体的女性神话形象,长着女人的头,狮子的身体,鹰的翅膀和蛇的尾巴。

斯芬克斯拥有象征着智慧和文明的人头,同时也拥有代表原欲的兽身。

人与兽的特征在斯芬克斯外型上同时体现,她无法界定自己到底是人,还是兽。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斯芬克斯本身不是纯粹的人,也不是纯粹的兽,介于人和兽之间,是一个半人半兽的结合体,人性和兽性同时存在于她的身上。

通过“斯芬克斯之谜”的发问,斯芬克斯表达了对于自己身份的困惑,同时,谜题的答案又暗示了斯芬克斯对成为“人”的追求和渴望。

斯芬克斯之谜是由斯芬克斯发问的,那么谜题的答案也应指向斯芬克斯为何发出此问。

斯芬克斯这一神话形象除了简单地被认定为一只残忍的怪兽,更应该成为解开斯芬克斯之谜和谜题的答案之间关系的一个突破点,也是我们思考“人之所以为人”这一问题的出发点。

文学伦理学批评把斯芬克斯人头和兽身结合在一起的特点称作“斯芬克斯因子”,是由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两部分组成的。

这两种因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不同的组合与变化发生作用,其中高级因子即人性因子能够引导和控制低级因子即兽性因子,使人成为具有伦理意识的人。

“斯芬克斯因子是理解文学作品的核心。

”[2]人性因子是人类从野蛮向文明进化过程中出现的能够控制兽性因子从而使人成为有理性的人的因素。

兽性因子主要体现人的动物本能,“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人的不同欲望,如性欲、食欲等人的基本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3]。

在人性因子缺席或控制力不足的时候,兽性因子则释放人身上的动物性特征使得人从文明状态的人回归到野蛮状态。

“斯芬克斯因子的不同组合和变化,将导致作品中人物的不同行为特征和性格表现,形成不同的伦理冲突,表现出不同的道德教诲价值。

”[4]二、斯芬克斯因子与艾丽斯·默多克的道德洞见20世纪六七十年代,默多克在哲学思想和文艺观念上已臻成熟,她始终坚持把人作为哲学和文学的出发点,通过对人的关注表达对道德和人性的理解。

伟大的艺术作品除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高超的叙事技巧外,最重要的是要表达作者的道德洞见。

在《反对干枯》中,艾丽斯·默多克表达了对“水晶体小说”的推崇,它指的是“一种描绘人类状况的半寓言式的小型作品”[5],关注整个人类境况,关照人类的道德生活及人类生存的主题(即作者的道德洞见)。

默多克在文学批评家萨格尔的采访中表示,“一部伟大作品小说不可或缺的要素,则是一种道德洞见,即作者的社会态度和对笔下人物的一种公允的判断力。

这种道德洞见必须深刻、必须公正、必须富有同情心。

这是伟大的小说家应该具备的素质,虽然他们的文风有所不同,但我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伟大的人性”[6]。

面对“人性”的这一要求,默多克清晰地表达了自己在文学创作中的意图:关注整个人类的生存境况和道德问题。

同时,默多克认为“作品是具有道德属性的,因为读者存在于道德世界”[7]。

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都不可能脱离“道德”而存在,文学作品的来源是人类生存境况与道德问题,创作者在创作中要有自己的道德洞见,作品本身具有道德的属性,读者对作品的阅读和诠释也是结合个人的道德经验而发生的。

文学成为道德的载体。

对于这一载体,默多克的创作忠实于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关注人在道德生活中的局限,通过伦理选择和伦理冲突,努力在小说中表达对道德和人性的理解,试图通过对英国中产阶级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的描写来展现人类普遍的生存境况和道德困境,并将自己道德哲学的核心概念“善”贯穿在创作中。

默多克认为,善是自我臆想之外的真实。

在《崇高与善》中,默多克提出“在某些附带条件下,艺术和道德是同一的。

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爱。

爱是感知个体,是认识到自我之外的东西是真实,这种认识殊为困难。

爱是发现真实,艺术和道德同样如此”[8]。

可见,在道德哲学观上默多克认为通过爱可以实现善,即爱是通向善(真实)的途径。

默多克所关注的“人”应该是伦理意义上的人,即借助人性因子使自己从兽中解放出来的能够分辨善恶的人,是拥有爱的能力不断追求善的人。

默多克笔下的多数人物并不懂得真正的善和真正的爱,将自我沉浸在个人臆想之中,并从虚假的爱走向虚假的善。

对于个体来说,真实的爱是走向真实的善的最直接的情感体验。

在爱的过程中,斯芬克斯因子起着重要作用:既可以把爱引向极端的自私和占有性的暴力,又可以把爱引向摒弃自我关注他人的向善之路。

在人的伦理选择中,斯芬克斯因子通常生发出来两种意志,分别是体现兽性因子的自由意志(自然意志)和体现人性因子的理性意志。

作为两种相对的力量深刻影响人的道德行为。

“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的理性意志和自由意志的交锋与转换,其目的都是突出理性意志怎样抑制和引导自由意志,让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9]。

体现兽性因子自由意志往往使人陷入原欲中而不能自拔,只关注个人无视他者,使人沉溺于以自我为中心的臆想世界中;体现人性因子的理性意志则能够控制自由意志,使人成为具有伦理意识的人。

此外,“来自错误的判断或是犯罪的欲望”[10]的非理性意志与理性意志和自由意志同时存在,它是受情感驱动的非道德力量,不受理性意志的控制,是理性意志的反向意志,二者之间的冲突,往往形成文学作品的伦理结构。

默多克在文学作品中展现的人物形象通常是通过打破个人臆想,将关注的中心由自我转向他人,从虚假的爱和善中走出来,净化欲望从而走向真实,走向真正的善。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往往对应着灵与肉的关系,“人作为个体的存在,等同于一个完整的斯芬克斯因子,因此身上也就同时存在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

这两种因子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完整的人格。

在这两种因子中,人性因子是主导因子,其核心的理性意志。

人性因子借助理性意志指导、约束和控制兽性因子中的自由意志,让人弃恶从善,避免兽性因子违背伦理。

[11]”默多克认为,向善的过程是去自我的过程,人正是不断学习和加强人性因子对兽性因子的引导和控制,才能跳出自我臆想的虚假世界,获得通往真实的善的机会。

世界上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人不能清除自身的兽性因子而使自己达到完美,只能借助道德上的修行抑制自由意志,以便祛除恶和净化自己,追求至善。

三、斯芬克斯因子的双重性与小说《黑王子》中的女性人物小说《黑王子》主要描写了英国中产阶级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通过艺术的手法再现了20世纪社会转型时期的人们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并展现了沉湎于精神幻想与自我臆想的人物内心世界。

在文本中人物追寻真爱的过程中,斯芬克斯因子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的相互作用,影响甚至改变了人在伦理选择后的个人命运,并由此产生道德教诲意义。

默多克通常描写在追寻真爱的过程中因人性因子缺席而深陷于自我臆想之中而盲目冲动的人物,以及由此带来的情感困扰和道德拷问。

艾丽斯·默多克在创作过程中通过文本本身的结构和文本意义的结构,使得第一叙事者的男主人公所述故事的事实和意义被彻底结构,同时赋予小说意义的不确定性,从而保证了小说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默多克通过使用不同的叙述主体使得文本本身富有张力,其中女性人物的发声客观反映了20世纪女性人物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地位的提高。

在过去的传统婚姻中,女性处于绝对的从属地位,伴随着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独立意识的发展,女性在婚姻生活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黑王子》这部小说中,艾丽斯·默多克共描述了普丽西娜与丈夫罗杰·萨克斯,阿诺尔德·巴芬与妻子蕾切尔,布拉德利·皮尔逊与前妻克里斯蒂安三对夫妻的婚姻生活以及婚外的情感纠葛。

普丽西娜离家出走回到哥哥布拉德利的家里,最终因缺少丈夫和家人的关爱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蕾切尔在察觉丈夫阿诺尔德与克里斯蒂安的感情纠葛后,主动勾引丈夫的好友布拉德利,最终在家庭冲突中失手杀死丈夫阿诺尔德;克里斯蒂安与布拉德利离婚后,改嫁他人,在经济方面真正获得了独立,在丈夫去世后回到前夫布拉德利所在的城市,并和前夫好友阿诺尔德卷入了相互欣赏和爱慕的情感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