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最大的国情:中国仍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最大的国情:中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形态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邓小平根据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历史阶段。
“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1979年,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讲话中初步表露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
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第一,中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1984年,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基于国际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并经过反复的理论论证,到了1992年初,邓小平从对社会主义历史的动态的角度,科学地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我国社会主义建立在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贫瘠土壤上,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我国的经济和各方面的发展才能赶超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为市场经济相对于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确实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不可逾越的经济形式。
我国是要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和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和基本特征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无论革命和建设,都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认识中国国情,最重要的是认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有重大影响的一切有利的和不利的现实因素,特别是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邓小平和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这一判断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实践和认识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对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提出过设想。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将未来的共产主义按照成熟程度的不同,划分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
马克思的这一设想是在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之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一般结论。
但是与马克思的设想不同,社会主义并不是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诞生于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当落后的国家。
这就决定了在现实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的问题上不能简单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结论。
从本国的实际出发,科学分析和判断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便成为社会主义实践面临的首要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对人类社会形态作出了科学划分。
——从社会制度的角度划分,有五种形态说,即“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以及未来的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
后来,斯大林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概括为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
——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划分,有三种形态说。
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
第七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58年社会主 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 1962年以阶级斗 争为纲的基本路 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 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帝国主义、修正主义颠 线 覆和侵略的威胁,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
2007年最新世界各国GDP排名 (摘自《世界年鉴2007 》)
2.应有基础:
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 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 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 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 化的任务,去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 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
3.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仍然要继续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 务。至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就 需要更长的时间。
1979年的深圳
新世纪深圳夜景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内容
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
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中,
明确回答了什么是我国现阶段 的主要矛盾的问题。他说: “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 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
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
要矛盾。”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
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人民日益 增长的 物质文化 需要
落后的
主要矛盾
社会生产
(一)主要矛盾的提出 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 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 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
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
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
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新的科学概念。
“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①]从时间上讲,它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初级阶段。
从社会发展阶段上讲,它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也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是不能逾越,也是无法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
党的十三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的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的界定亦不断拓展。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以下三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而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这是对我国社会性质的界定,说明在社会形态的本质方面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更不可能是资本主义的社会。
在当代中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
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制度基础。
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阶段,急于求成。
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水平和程度的认定,说明我国生产力落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上改变,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方面,与科学社会主义所规定的社会基本特征还有较大的距离。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考虑一切问题、制定路线政策,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三是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经济文化落后的历史前提和现阶段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
从马克思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起源与演进
从马克思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起源与演进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始于马克思主义的提出,并经历了一系列的起源与演进过程。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入手,探讨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起源与演进。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及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最早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当时欧洲正处于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阶段。
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出现,社会的阶级分化日益加剧,工人阶级的利益受到严重侵害。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凭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研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包括剩余价值、阶级斗争和历史唯物主义。
剩余价值理论指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导致社会财富的不平等分配。
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的进步是通过各个阶级之间的斗争来实现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社会的演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二、社会主义的起源阶段社会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欧洲。
在当时,社会主义的思潮逐渐兴起,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种反思和批判。
社会主义的起源阶段主要包括乌托邦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两个方面。
乌托邦社会主义是指那些提出一种理想社会蓝图,但缺乏可行实施方案的社会主义思想家。
例如,圣西门提出了工业主义社会的构想,欲通过巴黎工业联合体实现社会进步。
傅立叶则提出了以“和谐小社团”为基础的社会模式,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想家们的构想对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但缺乏可行性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2.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更具普遍意义的社会主义思潮。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将社会主义与科学结合在一起,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
三、社会主义的演进与实践社会主义思想的演进和实践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
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一)、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是什么?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2、怎么办?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在当代中国,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②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四有”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题、精髓、基础)④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在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积极推进文化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建设和改革结合起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4、正确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和各个方面;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5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主要内容。
(1)依据:第一,中国国情决定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第二,中国革命的力量决定必须发动土地革命。
第三,中国革命的敌人非党强大,并长期占据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地区。
(2)内容: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
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
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开展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建立、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
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知识点归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
同时,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推动了社会形态的演进。
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 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将社会主义革命看作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过程,社会主义建设则是在新的社会形态下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社会主义先进阶段: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社会主义先进阶段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阶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国情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五位一体发展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
五位一体发展思想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指中国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环境、安全等各方面的重大任务。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这三个重大理论成果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总纲领、总纲领性文件。
五、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之后经过多位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和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划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划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基于对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的深刻认识,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划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简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划分,探讨其基本原理和意义。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实现的一种社会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发展可以分为初级社会主义和高级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二、初级社会主义阶段初级社会主义阶段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也是供给阶段。
在这个阶段,公有制占主导地位,个体经济和其他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存在,但处于国家监管和调节之下。
人民共享生产成果,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保护,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也在进行中。
三、高级社会主义阶段高级社会主义阶段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是富裕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公有制完全主导经济,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基本消失。
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已经完成,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充分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福利。
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得更加先进,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
四、基本原理及意义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划分基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分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这一划分不仅有理论基础,也有实践验证。
初级社会主义阶段的划分充分考虑了资本主义遗留问题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复杂性,为实现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分析和指导。
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具有以下意义:1. 指导实践。
明确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对于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社会管理和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避免一刀切式的政策和制度设计,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 强调历史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曲折性,阐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使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
辨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程”这样的说法并不确切。
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非一个普遍的、必然的过程,是我国特有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总结的社会形态的变化规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并没有社会主义社会,更不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其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
新中国成立,使我国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一跃成为社会主义社会,跨过了资本主义这一阶段,但由于生产力水平还达不到社会主义的要求,即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因此产生了诸多问题,形成了比较特殊的现象,将其归结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后期,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时候,理论上不会出现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所以,说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中国没有经历过的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程,并不确切。
牢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
牢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在他的回忆录《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讲述了 1958 年 10 月中旬发生在湖北省当阳县跑马乡的一件事。
这个乡党委书记在大会上宣布; 11 月 7 日是社会主义结束之日, 11 月 8 日是共产主义开始之日。
会议开完,大家就上街去拿商店的东西。
商店的东西拿完后就去拿别人家的:你的鸡,我可以抓来吃;这个队种的菜,别的队可以随便跑来挖。
小孩子也不分你的我的了。
只保留一条:老婆还是自己的。
这位乡党委书记说:不过这一条还得请示上级。
这件事足可见当时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所引起的思想混乱和社会后果。
毛泽东曾讲过“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国情,党就不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会犯下各种“左”或右的错误。
跑马乡的故事,就是因为当时对我国的国情认识不清,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缺乏充分认识,急于求成而造成的。
经过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和长时间的思想酝酿,我们党的十三大第一次论述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党的十三大还完整地概括和表述了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关系
首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逐渐在实践和理论上实现了 由“城市中心论”到“农村中心论”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中国特色的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或“红色政权”理论。
农民是中国革命主力军的独创性思想。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理 论,突破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古典式结论,是对革命的 划时代贡献,是整个国际共用的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苏共二十大、波兹南事件、赫鲁晓夫改 革、匈牙利十月事件、修正主义、古巴 导弹危机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布拉格之春、军备竞赛、珍宝岛自卫反 击战、阿富汗战争、莫斯科奥运会。 在此时期内,苏联的军事实力已经跟上 甚至超过了美国;但是苏联整体经济水 平依然落后于美国。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剧变,1991年 苏联解体
• 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 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 • 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 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 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中国革命
• 新文化运动期间,马克思主义流入中国。俄国社会主义革 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以《新青年》和 《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大量 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阐述 十月革命的意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 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 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革命 初创时独创性的东西不多,如公有制、
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等,基本是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和苏联社会主义模 式而建立的。但是,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方面,中国开始就有一些独创性贡 献。 第一,“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独创性思路 第二,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的资本主义 第三,通过合作化逐步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的集体化道路 中国的经济体制,虽与苏联有很大的不同,但基本上还是按照苏 联模式建立起来的。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在恢复国民经济、 保障抗美援朝胜利和集中有限资源保证重点建设,迅速建立相对 独立的工业体系方面,曾经发挥国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 义建设的全面展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生活的转入正轨,高 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讲课提纲
0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谭献民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运行模式的经典理论:1、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共产主义主义社会的第一个阶段)。
(1)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第一个阶段,是过渡性质的社会。
其任务是:废除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专政、废除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分配制(包括消灭商品、货品、工资、价值规律等)、清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意识(两个决裂: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大过渡理论”、或“直接过渡理论”。
2、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1)无产阶级政党掌握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专政(议行合一)。
(2)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与按需分配。
(3)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普及。
3、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优越性:(1)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2)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
(3)制度和意识形态更能促进社会的生产力发展。
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运行模式的经典理论:1、“十月革命”之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社会”。
(1)通过城市武装暴动夺取政权而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然后完成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建立“一党专政”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消灭其他政党)但中央纪律委员会和工农检察院与中央委员会平级、国家政权(人民委员会)高于党权(党的中央委员会)。
(3)实行五种经济成分向单一国有经济成分过渡(行政命令)。
(4)与资产阶级思想、小资产阶级思想意识作顽强斗争。
2、“新经济政策”: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间接过渡”。
(1)俄国经济文化落后决定“间接过渡”的必然性。
(2)“余粮收集制”改为“新经济政策”,国家与农民实现市场关系(承认商品、货币、市场、价值规律、工资关系等)。
(3)以“新经济政策”发展生产力、巩固工农联盟和新生国家政权。
(4)将“新经济政策”定位于“战略退却”。
三、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运行模式(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1、党权高于一切的中央集权体制(党权、政权、社会权力统一于党)。
再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发展的理论依据与时代背景
再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发展的理论依据与时代背景再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发展的理论依据与时代背景摘要:从理论创新的理论基础和时代背景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发展,有着深厚的思想理论来源和鲜明的历史时代背景;就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而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以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为历史根据,以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功实践为实践基础。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发展;理论依据;时代背景;再认识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XX)06-0061-05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发展的理论依据与背景条件问题的研究,早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前后就有不少文章问世,其主要观点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三大方面:一是历史背景论[1];二是理论依据说[2];三是理论来源说[3]。
以上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缺乏系统研究,说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两阶段论是直接的思想来源值得探讨;同时多数是以党的十五大为研究基础,就此而言,其发展的历史背景条件研究还应当深化。
20XX年党的十七大前后又发表了不少有启发性的文章,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理论源头说[4];二是提出依据说[5]。
需要指出的是,理论源头说仍是从一个侧面研究,提出依据说虽然系统,但缺乏论述。
正是基于此,笔者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发展的理论依据与背景条件作一再论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思想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任何新的思想都是从已有的思想出发的。
就此而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有其深厚的思想理论来源。
主要有四个来源: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分阶段发展论。
马、恩认为,未来的社会是分阶段发展的。
他们早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和《资本论》中就表明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是有阶段的,即“高级的新形态”和“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他们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又明确把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分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或称低级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6],从而明确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发展阶段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复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为主线,对其进行复习和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是指通过研究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揭示不同社会形态演变的规律。
社会形态是指社会存在的方式,包括生产方式、所有制形式、阶级关系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的方向。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历史发展1. 原始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以共产主义社会为基础。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处于自然状态,所有的财产和生产资料是共同拥有的,劳动和收获是平等的。
2. 奴隶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形态是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中间阶段。
在奴隶社会中,生产资料所有权被私有化,奴隶作为奴隶主的私人财产,被剥夺了自由和人格。
3. 封建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形态是中世纪社会的主要形态。
封建社会中的生产方式是以地主占有土地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封建贵族剥削农民,实行世袭等级制度。
4. 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封建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中间阶段。
资本主义社会强调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资本利益的追求,通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来实现价值的增殖。
5. 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归社会所有,劳动人民共同参与生产和决策,实现富裕共享和社会公正。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现实意义1. 指导社会发展实践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为指导社会发展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对社会形态演变规律的研究,可以预测社会发展的趋势,为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指导。
2. 分析社会矛盾和冲突社会形态理论使我们能够深刻理解社会矛盾的本质和根源。
不同社会形态中存在着不同的矛盾和冲突,了解这些矛盾和冲突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精选】[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过渡需要一个很长的历...
[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过渡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一、相关文章1、陈国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年第4期。
2、陈金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新探》,《理论建设》2004年第5期。
3、陈立旭、王正芳:《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发展论坛》1998年第4期。
4、高建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时代意义》,《发展论坛》1998年第1期。
5、韩荣璋:《一道世纪性的难题——社会主义国家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年第4期。
6、黄仁伟:《中国崛起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第3期。
7、马仲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8、剑阳:《社会经济形态的稳定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云南教育学院学报》第十三卷第六期,1997年12月。
9、蒋学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轮的历史意义》,《复旦薛宝(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10、李会滨:《论社会主义史上的三次飞跃》,《社会主义研究》1997年第2期。
11、李士文:《社会主义国家在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上的曲折与失误》,《云南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12、李忠杰:《邓小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5期。
13、刘博、董荣蓉:《论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理论学习》2001年第12期。
14、刘土尧:《邓小平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观初探》,《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4期。
15、毛立言:《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和模式选择》,《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第3期。
16、南竺雁、何爱农:《超越苏联模式:一个时代的课题——试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时代意义》,《理论探讨》1994年第3期。
17、钱均鹏:《社会主义的百年探索及其定位思考》,《理论导刊》2002年第1期。
社会主义与独立的社会形态
社会主义与独立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与独立的社会形态【内容摘要】社会主义是一个劳动力的私有制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历史性的世界性的协调发展的二重性的社会。
是既区别于资本主义,又区别于共产主义的特殊的过渡的形态。
用马克思的社会“五形态”论来衡量,它就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承上启下的社会形态。
我们要从一个完整的社会形态的总体考虑中来设计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战略。
【关键词】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社会形态【正文】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特别是近30年来,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就一直争论不休,分歧的症结就在于没有为社会主义定好位,并从这个“位”出发再谈什么是社会主义。
要解决“为社会主义定位”的问题,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理论和两种生产理论为指导,联系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国情进行综合性的比较研究,在“人类历史”的横坐标和“世界历史”的纵坐标的交汇处,确定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方位。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确定“理论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有一个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过程。
在早期,他以所有制不同形式初步奠定了五种社会形态的雏型:“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封建所有制”、“资产阶级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并从理论上指出社会形态是人的发展与物的发展相一致的结果。
在中期,他进一步完善了“五形态”论;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了“三形态”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关系、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还提出了人类社会的“二个时期”或“二个王国”论:“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和“真正的人”的时期,这也就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在晚期,他从人类学的高度完善了他们以前对人类原始社会的“粗糙的描绘”,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时代”——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后文明时代;谨慎地探讨并回答了俄国“农业公社”“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及条件的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与联系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秘书长李力安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时间上是一种递进关系,是紧密连结的两种社会形态。
乍看起来,二者似乎没有什么区别。
比如在指导思想上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国体上都是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在所有制上好像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这种形式上的近似,可能是造成一些同志把二者等同或混淆起来的原因。
如果真是如此,随之而来的问题,就不只是对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如何评价的问题了,而且就可能有人会问在中国是否有必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这里我想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一个世纪以来几代中国人在经历了无数次挫折与失败之后,所选择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历史已经证明,这是一个成功的创举。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向哪里去?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般论述和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落后状况,中国在革命胜利后的相当时期内似乎不可能具备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必然发展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是早就明确的。
这种构想,在毛泽东的5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6、5新民主主义论6、5论联合政府6等文献中,在1947年的/十二月会议0、在1948年的/九月会议0、在七届二中全会,以及建国初期的一系列会议和领导人的讲话中,有充分的体现。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由二十世纪的历史条件和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条件所决定,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既不可能是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不可能是更高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只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同样,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所决定,胜利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必然要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其过渡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论坛2004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王 力 军(济南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02)摘 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则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也就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而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关键词:社会形态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图分类号:F0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04)03-0099-06自从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来,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问题就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问题的核心是围绕着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1](P12)这一提法。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特定阶段!?有的人认为,特定阶段!就是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阶段,这也决定了我国只能是处在较低的社会发展阶段上,在这个阶段上还不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因此,作为特定阶段!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制度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
也有的人认为,特定阶段!是指我国在社会制度方面已经超越了资本主义阶段,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我国生产力落后,因此在生产力方面还没有超越资本主义阶段。
以上两种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点,都没有正确地解决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特定阶段!的理论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理论作为一种公式,机械地套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特定阶段!。
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始终遵循着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的,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
根据唯物史观的这一基本原理,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所经历的几种理论形态,他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2](P33),加上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这样,马克思就把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依次演进,每一次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在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被更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
![3](P217)并且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2](P33)所以他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4](P12)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理论勾画出了一个十分清晰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展现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也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是马克思采用历史的和逻辑的科学方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所作出的高度抽象的概括。
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这种分99收稿日期:2004-05-23作者简介:王力军(1955&),男,山东安丘人,博士,济南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析方法却往往被我们所误解,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为我们制定了一个人类社会发展遵循的经典公式,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是按照这样一个公式,循规蹈矩地遵循这样一个链条式的、前后相继的发展轨道。
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抽象的理论概括,而不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现实描述,更不是为人类社会设计了一个万古不变的公式。
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道:在思辩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
∋∋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
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
它们只能对整理历史资料提供某些方便,指出历史资料的各个层次的顺序。
但是这些抽象与哲学不同,它们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
![5](P73-74)现实的人类社会始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是丰富多彩、路径各异的。
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社会物质条件不同,决定了其演化的方式、特点和途径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尤其是在人类社会进入世界历史之后,由于各个民族或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处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这些关系会影响或改变一个民族或国家发展的正常轨道,使这个民族或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各种复杂的现象。
例如,一个民族或国家可以吸取别国的先进生产力,加快本国发展的速度,从而出现自身发展阶段的跳跃现象,跨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形态,或在一种社会形态中可以跨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发展阶段。
甚至在一个阶段中可以跨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发展时期等等。
例如,日耳曼、斯拉夫、罗马尼亚公社所有制发展为中世纪的农奴制,而没有经历奴隶制;而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它从一诞生起就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的!。
[6](P147)如果没有外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或国家有可能会遵循着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逐步演进。
但是,现实的各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发展并不是笔直的、顺利的,而是极其复杂和曲折的,并非每个国家都必然依次循序渐进地遵循着五种社会形态的轨道演进。
列宁说: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7](P776)因此,我们不能教条式地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不能用五种社会形态的抽象理论来代替对具体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
马克思曾批评有人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理论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时说: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8](P130)。
马克思主义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与现实的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因为历史是不能靠公式来创造的。
![5](P163)中国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
近代以来,由于外国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自然进程。
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另一方面也促使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但这是一种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中国的官僚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代表着最反动、最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民族资产阶级又具有软弱性、妥协性,不可能独立地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的领导任务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的身上。
我国工业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兴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做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9]P8)。
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不是一般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前途也不是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而是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
1949年10月,我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社会。
然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社会主义改造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远达不到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程度,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经历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备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性质,但是由于生产力落后,决定了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都是不合格!、不够格!的社会主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特定阶段!,这个特定阶段! 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1](P11)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1](P12)。
因此,对待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100行![1](P11)。
这一方面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要遵循着它本身的客观规律,它不能不顾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超越社会的发展阶段。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所说的那样: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4](P11)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是遵循着这一客观规律,在生产力发展程度还没有达到直接进入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的时候,而是先经过一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另一方面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又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
尽管我国生产力落后,但是,假如我们不得不等到资本主义生产到处都发展到底以后,等到最后一个小手工业者和最后一个小农都变成资本主义大生产的牺牲品以后,再来实现这个改造,那对我们可就太糟了。
![3](P500)我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上,通过社会主义改造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特定阶段!是有其特殊含义的,不是泛指任何国家都必须要经历的一般的普遍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由我国的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所决定的。
正如列宁所说:在人类从今天的帝国主义走向明天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上,同样会表现出这种多样性。
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10](P163)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恰恰相反,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性。
正像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所说: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11](P732)问题在于,我们应当正确解决好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个别和一般的辨证统一关系。
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社会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社会形态,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应该高于资本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