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苏教版Word版
完整word版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比例
比例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放大:对一个确定的长方形,将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扩大到原来的 2 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长方形对应边长之比是2:1,即称为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 的比放大。
2、缩小:对一个确定的长方形,将长方形的每条边都缩小到原来的1,缩小后的长方形与原长方2形对应边长之比是1:2,即称为把原来的长方形按1: 2 的比缩小。
注意:放大或缩小是指图形的各边按照相同的比发生变化,图形的形状及各个角的度数不发生变化。
3、在方格纸上按照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可以分为 3 步:一看,看原图形每边占几格;二算,按给定的比计算出图形的各边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新图形每边各占的格数;三画,按照计算的结果画出原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
练习:〔1〕一张长方形图片,长 12 厘米,宽米,宽是〔〕厘米,这张图片〔9 厘米。
按 1 :3 〕不变,大小〔的比缩小后,新图片的长是〔〕。
〕厘〔2〕一块正方形的花手帕,边长10 厘米,将其按〔〕的比放大后,边长变为30 厘米。
〔3〕按2 : 1 的比画出平行四边形放大后的图形,按 1 : 3 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
二、比例的意义1、比值比号、除号以及分号〔“:〞“÷〞“—〞〕的意义是相同的,求比值时,直接将比号看成另外两种符号,计算即可。
如:::2、比例的意义如: 6.4 :4=9.6 : 6 这样,表示两个比值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练习:〔1〕甲数的 25% 等于乙数的 75%,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2〕把一个长是 6 厘米,宽 3 厘米的长方形各边扩大到原来的 2 倍,扩大后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值是〔〕〔3〕15:12 的比值是〔〕,5:4的比值是〔〕,把这两个比组组成比例为〔〕〔4〕判断:用 10 倍的放大镜看三角板上的直角,看到的角的度数也放大到原来的10 倍。
〔〕〔5〕判断:把一个正方形按1: 3 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扩大到原来的 3 倍。
六年级数学下册 比例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苏教版第一章:比例的概念教学目标:1. 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学会用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3. 能够判断两个图形是否成比例。
教学内容:1. 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比例的表示方法3. 判断图形是否成比例教学步骤:1. 引入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成比例的事物。
2. 讲解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
3. 教授比例的表示方法,让学生学会用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4.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比例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5. 教授判断图形是否成比例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比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设计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比例表示方法的掌握情况。
3.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成比例的事物,评估学生对比例知识的应用能力。
第二章:比例的计算教学目标:1. 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能够求解比例问题。
2. 学会解比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运用比例知识进行比例尺的换算。
教学内容:1. 比例的计算方法2. 解比例方程3. 比例尺的换算教学步骤:1. 复习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比例的计算方法。
2. 讲解比例的计算方法,通过示例让学生掌握求解比例问题的技巧。
3. 教授解比例方程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教授比例尺的换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进行比例尺的换算。
5.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比例的计算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比例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设计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解比例方程的技巧。
3. 让学生进行比例尺的换算,评估学生对比例尺换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比例的应用教学目标:1. 学会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能够运用比例知识进行比例分配和比例调整。
3. 能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长度、面积、体积等几何问题。
教学内容:1. 比例分配2. 比例调整3. 几何问题中的比例应用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比例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比例的理解。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即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小数和百分数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比例的基本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发现和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难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发现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发现和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比例现象,如房屋建筑中的比例、服装设计中的比例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比例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呈现比例的基本性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个性质是如何得出的?它有什么意义?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比例题目,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
如:已知比例 3:4=5:x,求 x 的值。
通过操练,让学生巩固对比例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优质课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数学第四单元《比例》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比例的概念、性质和基本运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运算规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知识,对于比例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比例的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比例的概念、性质和基本运算方法,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例的概念、性质和基本运算方法。
2.难点: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比例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比例的魅力。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比例的性质和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PPT,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操作过程。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比例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受比例的存在。
例如,展示一幅图,图中两个人物的高度比例为3:4,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个比例。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比例的定义、性质和基本运算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比例的特点和运算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巩固比例的运算方法。
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点评。
苏教版数学六下《解比例》word教案
课题一:解比例学习目标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用不同种方法解比例,锻炼灵活解题的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
学习重点: 学会解比例。
学习难点: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这就是比例:32:24=8:615:25=3:5 0.8:0.4=8: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比例。
例:下面那些可以和6.4:4组成比例?(1)9.6:6 (2)3:815 (3)7 : 4.2(4)1016 2.比例的基本性质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例:你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快速填空吗?8:25=40:125 ( )×( ) = ( ) ×( ) 43:5321:52= ( )×( ) = ( ) ×( ) 159106= ( )×( ) = ( ) ×( )数相除后项 同的数(0除外),比值______ 比例由____个数组成,是一个________。
表示_____个比相等的式子内项 外项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_____两个内项的积练习:1. 若3a=5b,则a:b=( ) : ( )2. 12 : ( ) = ( ) : 53.)(5.1349= 4. 1.5 : 3 = ( ) : 4 二、教学新课1.解比例。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例:13.5 : 6 = x : 4 6x=13.5×4x=645.13⨯ x=9练习:1. 24︰15=x ︰1002. x ︰52=121︰6 3. 82=2.1x4. 25x =7592.实际应用1)把左边的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右边的长方形,求未知数x 。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苏教版第一章:比例的概念教学目标:1. 理解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学会写出比例式并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教学内容:1. 比例的定义:比例是指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2.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中,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比的概念,提出问题:“如果已知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 讲解:讲解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通过例题演示如何写出比例式并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判断比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比例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关注学生在判断正比例和反比例时的准确性。
第二章:比例的计算教学目标:1. 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
2. 学会解比例题,能迅速准确地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项。
教学内容:1. 比例的计算方法: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为方程求解。
2. 解比例题的步骤:确定比例式中的已知项和未知项,列出方程,求解未知项。
教学步骤:1. 导入:提出问题:“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三个项,如何求解未知项呢?”2. 讲解:讲解比例的计算方法和解比例题的步骤,通过例题演示解题过程。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解比例题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比例计算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2. 关注学生在解比例题时的步骤清晰度和计算准确性。
第三章:比例尺的应用教学目标:1.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
2. 学会使用比例尺进行实际距离的计算。
教学内容:1. 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2. 比例尺的作用:通过比例尺可以将图上的距离转换为实际距离。
教学步骤:1. 导入:提出问题:“在地图上,如何知道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呢?”2. 讲解:讲解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通过例题演示如何使用比例尺进行实际距离的计算。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比例∣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比例∣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比例的概念,了解比例的应用;2.能够通过比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能够灵活运用比例的性质解决数学题目。
二、教学重点1.比例的相关概念;2.比例的基本性质;3.比例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比例解题的方法和技巧;2.比例与实际问题的应用。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根据上节课的内容,复习比率和相关概念,引入本节课的比例。
步骤二:比例的概念1.定义:什么是比例?比例是什么含义?2.表示:如何表示比例?比例有哪些表示方法?如何读写比例?3.分类:比例有哪些分类?步骤三:比例的基本性质1.定义: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2.性质一:已知比例中的三项,可求出缺失项;3.性质二:比例中,两对比数相等,则这两对比数成比例;4.性质三:比例中,交叉相乘相等。
步骤四:比例解题的方法和技巧1.比例解题的步骤:列式、设方程、解方程、检验;2.比例解题的技巧: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善于转化问题,多思多练。
步骤五:综合练习1.针对比例解题,进行综合练习;2.练习内容包括:简单比例题目、实际问题应用题、复杂数学题目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针对比例的相关概念、基本性质和解题方法展开讲述,通过比例的解题练习,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应用,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演示、讲解和实践练习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比例的相关内容。
在练习环节,我设置了多种难度程度的题目,让学生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针对学生的不同理解水平,我还针对重难点内容进行加强讲解和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比例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更好地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比例(5)-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比例(5)-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含义,能够灵活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2.掌握解决简单的比例题目的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比例的含义;2.灵活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比例的灵活应用;2.能够正确地解决简单的比例题目。
四、教学内容1. 复习老师和学生共同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比例的概念。
2. 引入老师出示两张图片,分别是一个很高的人和一个很矮的人。
要求学生对这两个人的身高比例进行估算。
之后,老师出示两个盒子,其中一个盒子有15个苹果,另一个盒子有30个。
要求学生估算这两个盒子的苹果比例,再与身高比例进行对比。
通过这个引入,让学生初步了解比例的用途和作用。
3. 比例的概念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比例的学习。
因此,老师需要给学生讲解比例的概念,以及比例的表示方法。
在这里,老师可以使用具体生活例子来说明比例的概念。
4. 实际问题在理解比例的应用之后,老师可以从生活中选取一些实际问题来进行演示和解释。
例如,一些比例分配问题、比例计算问题等。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例的具体应用。
5. 练习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练习。
老师可以准备一些比例的题目或者是应用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应用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讲解比例的概念,以及比例的应用;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生活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例的应用方式;3.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互动,让学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六、教学评价1.学生是否理解比例的概念;2.学生能否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比例计算;3.学生能否准确地解决简单的比例题目;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比例的学习。
通过引入,让学生了解比例的作用和应用方式,并通过实际问题的演示和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比例的应用技巧。
同时,在教学中也要注意灵活掌握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第4单元 比例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第4单元: 比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的概念,认识比例的基本符号“:”。
2.学会解决含有比例的实际问题,掌握解决比例问题的方法。
3.掌握较复杂的比例应用题的解决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知识点】比例1.掌握比例及其基本符号的意义。
2.学会把“分子与分母分别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来比较两个比例的大小。
#### 【应用题】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比例3.做好比例的本色问题。
4.做好反比例的问题。
5.正确地解决有关“高”的问题,且学会用比例三围法测量高度。
三、教学重点1.掌握比例等价的概念及其意义。
2.理解“分子与分母分别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比较两个比例的方法。
3.学会解决含有比例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1.解决含有较复杂比例的实际问题。
2.学会用比例三围法来解决有关“高”问题。
1.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实例引导学生掌握比例及其应用。
2.活动教学法:通过实际活动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教学过程一】认识比例1.比例引入。
2.比例的定义。
3.掌握比例的基本符号“:”。
4.练习及讲解。
5.检查掌握情况。
【教学过程二】比例的等价1.设计游戏活动,观察游戏时可能出现的比例。
2.理解比例等价的概念及其意义。
3.比较两个比例大小的方法。
4.练习及讲解。
5.检查掌握情况。
【教学过程三】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比例1.发现“高”的问题。
2.学习比例三围法来测量高度及运用比例三围法解决有关“高”的问题。
3.讲解做好比例本色问题和反比例问题的方法。
4.练习及讲解。
5.检查掌握情况。
1.能够准确理解比例的定义和基本符号。
2.能够理解比例等价的概念和“分子与分母分别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的方法。
3.能够解决含有较复杂比例的实际问题。
4.能够熟练地使用比例三围法来解决“高”问题。
八、作业1.课后完成三道比例应用题。
2.完成三组对比图的绘制。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2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材第41页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提高学生观察、计算、发现、验证和总结的能力。
3.在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数学问题的乐趣。
【重点难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投影仪。
【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新课讲授】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41页第1行、第2行的内容。
教师板书:2.4∶1.6=60∶40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板书: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教师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组织学生观察组成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并探究它们的关系。
学生小组内交流。
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说: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验证其他的比例有没有这个规律,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如:∶0.5=1.2∶,两个外项的积是×=0.6,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如:=,3×15=5×9。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教师:这个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补充: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数学苏教版6年级下《比例》教案
《比例》教案第一讲: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内容江苏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33〜34页。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
拓展学生认识视野,提高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枋步理解图形的放大或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情境引入,出示情境图。
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长方形照片相比,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观察照片,回答。
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分析题意:出示例1中两幅长方形照片长和宽的数据。
左图: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右图: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学生对例1中两幅长方形照片进行观察,分析数据。
数据比较:两幅长方形照片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的比放大。
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照片按怎样的比放大了?学生先讨论,并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照片的长和宽的关系:放大后的照片的长是原来照片的2倍,宽也是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照片和原来照片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
(2)认识图形的缩小。
我们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先独立思考怎样才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尝试练习:把原来照片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学生练习,在小组里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②展示:缩小后的长方形长4厘米,宽2.5厘米。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引导尝试:如果要把第一椹图按3:1的比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应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再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学生读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苏教版第一章:比例的基本概念1.1 教学目标:了解比例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能正确识别比例。
1.2 教学内容:比例的定义,比例的表示方法,比例的符号。
1.3 教学步骤:(1)引入比例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比例的定义。
(2)介绍比例的表示方法,解释比例的符号。
(3)进行比例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比例的表示方法。
第二章:比例的性质2.1 教学目标:理解比例的性质,能运用比例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内容:比例的性质,比例的计算方法。
2.3 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发现比例的性质。
(2)讲解比例的性质,让学生理解比例的计算方法。
(3)进行比例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比例的性质。
第三章:比例的变形3.1 教学目标:理解比例的变形,能运用比例的变形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比例的变形,比例的计算方法。
3.3 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发现比例的变形。
(2)讲解比例的变形,让学生理解比例的计算方法。
(3)进行比例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比例的变形。
第四章:比例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能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比例的应用,比例的计算方法。
4.3 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发现比例的应用。
(2)讲解比例的应用,让学生理解比例的计算方法。
(3)进行比例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比例的应用。
第五章:比例的综合练习5.1 教学目标:巩固比例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比例的综合练习,比例的计算方法。
5.3 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通过综合练习发现比例的知识点。
(2)讲解比例的综合练习,让学生理解比例的计算方法。
(3)进行比例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比例的综合练习。
第六章:比例与分数的关系6.1 教学目标:理解比例与分数之间的关系,能运用比例和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6.2 教学内容:比例与分数的关系,比例和分数的计算方法。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苏教版第一章:比例的概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例的含义,掌握比例的组成。
2.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比例的定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2. 比例的组成:比例由四个数组成,分别是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
3.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比例的概念及比例的组成。
2. 难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比例的意义。
2. 运用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比例的组成。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现象。
2. 讲解比例的概念:讲解比例的定义和组成。
3. 演示比例的基本性质:通过直观教具,展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4.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对比例的理解。
5.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比例的计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比例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比例的计算方法:内项之积等于外项之积。
2. 比例的化简:将比例化为最简整数比例。
3. 比例的倒数:求一个比例的倒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比例的计算方法和化简。
2. 难点:比例的倒数的求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
2. 运用游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开展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2. 讲解比例的计算方法:讲解内项之积等于外项之积。
3. 演示比例的化简:展示比例化简的步骤和方法。
4.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对比例计算的掌握。
5.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比例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苏教
六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苏教第一章:比例的概念与性质1.1 比例的定义与表示方法学习比例的定义,理解比例的意义。
学习如何用冒号(:)和分数表示比例。
练习写出给定两个比值的比例。
1.2 比例的性质学习比例的交叉乘积性质,理解比例的等价性。
学习比例的合成与分解,掌握比例的运算规则。
练习运用比例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比例的计算与应用2.1 比例的计算学习比例的计算方法,掌握比例的求解步骤。
学习如何通过比例计算未知量。
练习解决给定比例中的未知量问题。
2.2 比例的应用学习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理解比例的解决问题方法。
学习如何运用比例解决长度、面积、体积等问题。
练习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比例问题。
第三章:比例的图解3.1 比例线图学习比例线图的绘制方法,理解比例线图的意义。
学习如何通过比例线图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绘制比例线图并解决相关问题。
3.2 比例圆图学习比例圆图的绘制方法,理解比例圆图的意义。
学习如何通过比例圆图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绘制比例圆图并解决相关问题。
第四章:比例的进一步应用4.1 比例与比例尺学习比例尺的概念,理解比例尺的应用。
学习如何通过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
练习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比例尺问题。
4.2 比例与百分比学习百分比的概念,理解百分比与比例的关系。
学习如何将比例转换为百分比和反向转换。
练习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百分比问题。
第五章:比例的综合应用5.1 比例在几何中的应用学习比例在几何中的综合应用,理解比例与几何图形的关联。
学习如何运用比例解决几何问题。
练习解决几何中的比例问题。
5.2 比例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学习比例在数据分析中的综合应用,理解比例与数据的关系。
学习如何运用比例分析数据。
练习解决数据分析中的比例问题。
第六章:比例与比例尺的实际应用6.1 地图上的比例尺应用学习如何阅读地图上的比例尺,理解比例尺表示的意义。
练习通过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和面积。
结合实际案例,解决地图上的距离和面积问题。
6.2 工程图纸中的比例尺应用学习工程图纸中的比例尺表示方法,理解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比例》word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比例》w o r d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解比例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1.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它等式。
二、教学新课1.出示例5(1)审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的)。
(2)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告诉学生:“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4)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教师板书:6x=13.5×4。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在6x前加上“解:“)(5)让学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
指名板书。
2.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3.补充练习: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列比例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投影出示,由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三、全课小结: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
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六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教案 比例的基本性质word版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0例3 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设计理念:本课时在设计中,利用相关数学情境,借助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在教师引导下主动探索比例的意义。
在例3的设计中,借助于图片数据的丰富感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设计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比例的意义,判断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并通过让自主创造比例,进一步巩固对比例的认识。
教学步骤一、练习回顾谈话导入1、关于比的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初步了解学生的比的知识的一些基本情况)2、化简比:12:4 8:183、求下面比的比值:12:4 8:18 5.4:0.9 4.4:4学生回忆比的知识学生练习回忆求比的比值、化简比的方法二、主动探索教学例3(1)观察、分析: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
图2是图1放大后得到的。
师: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2)比较、发现: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师:你是怎样发现的?(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3)明确概念: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6.4/4=9.6/6揭示: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4)尝试练习:你能写出两张照片长与宽的比。
思考:长与宽的比也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5)自主创造: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吗?小组能尝试说明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5)明晰方法: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说出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word教案之一
让学生独立判断,再选择一两题指名说说理由。
做练习十第2题。
第(1)题可以让学生先按要求分别写出两个比,再用求比值或化简比的方法判断它们能否组成比例。
第(2)题让学生口答。
做练习十第3题。
先让学生弄清题意,然后让学生试着先写出一个比例,再通过组织交流,使学生明确:在写比例时,要把握好相关边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尽量多地写出些比例。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例如: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后感受
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说一说。
指名学生说一说外项和内项。
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判断并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尝试解答,再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判断四个数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可以用这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以把这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发现,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师根据学生回答,写出几组不同的比例。
2.介绍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介绍比例的“项”以及“前项”“后项”的含义。
提问:你能说出其他几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
3.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体会到组成比例的四个数中,6和2(或3和4)可以同时做内项,也可以同时做外项;体会到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积相等。
做练习十第4题。
先引导学生讨论括号里的数应该怎样求,再让学生算一算,填一填,为接下来学生解比例打下基础。
学生尝试解答,再交流。
学生独立判断,并说说理由。
(完整word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56页的例1、第57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完成练习十的第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你知道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引导回顾:(1)速度时间路程(2)单价数量总价(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引入: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二、互动新授出示例1。
1.探究时间与路程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提问:仔细观察这张表格,它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发言)引导:表格中的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说说是怎样的关系?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预设:(1)行驶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行驶的时间越长,行驶路程越多;行驶的时间越短,行驶路程越少。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2.分析时间与路程这两个量的比值。
提问:表格中时间越长,路程越多;时间越短,路程越少。
现在我们就来探究时间与路程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动手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学生观察比值,发现规律,汇报小结。
引导学生回答: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些比值都是相等的,它们表示行驶的速度。
提问:谁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上面的规律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路程÷时间=速度3.揭示正比例的意义。
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例1中的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设计理念:在本课时的设计中,引导学生根据按比例放大图形,把相关数据组成比例,用未知数X来表示比例中的未知项,列出比例式。
4:7 = 21:49
学生自主表达,图中有哪些数据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学生练习: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学生分析哪两个数是外项,哪两个数是内项。
比较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思考后归纳: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比例。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设计理念:本课时设计,在“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的认识的设计上,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理解比例的有关知识,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在本课时第二大块内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课时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开放真实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收集信息,尝试探索规律,引导学生写出不同比例,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4)、板书过程,总结思路
师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
师问:第一步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师生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四、全课小结
总结反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把你发现规律的方法介绍给朋友、亲人。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3、4题
教学反思:
课题:比例的意义和性质2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二册
主备教师:钱建兵备课时间:2008/3/13浏览人数:2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
学生回顾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5,前面我们学习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李明把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长是13.5厘米,你能求他的宽吗?
(1)读题审题,理解题意
老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
(2)引导分析,写出比例
课题:比例的意义和性质1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二册
主备教师:钱建兵备课时间:2008/3/12浏览人数:2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 43“练一练”和练习十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
拓展提高
1、做“练一练”
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3=():6
4:()=():5
3、做练习十第1、2题学生尝试练习后交流讨论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新
导入新课
1、找找比比:
(判断下面的比,哪些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5 18:30 0.4:0.2 1.8:0.9
5/8:1/4 7.5:3 2:8 9:27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说说判断过程。
2、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比例的有关知识。
学生回顾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二、认识比例
(4)、写比例,验证规律:
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5)、师生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3、思考分可以表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结果相等。
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师介绍:“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找到依据,变形解答
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教学调整☆
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板书:6x=13.5×4。“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2、教学例4
(1)理解题意,信息搜索: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2)、学生写不同比例:
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教学调整☆
(3)、学生探索规律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4、练习:“试一试”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1.8和0.5:0.25”。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
提问:2.6:1.8和0.5:0.25能组成比例吗?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练习:找出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
6:5 = 36:30
探索规律
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2)3:5 = 18:30学生尝试起名。
师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5 = 18: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3/5=18/30
(4)已经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在解比例的教学设计上,重点利用旧知的迁移,通过学生主动探索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在比较分析中,把握规律,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练习引入
1、小练笔: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4 =():12
4:()=():6
2、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怎样填空的?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