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侮辱与被损害的_从结构主义谈鲁迅笔下女性的悲剧
鲁迅作品中女性对不幸意识的自我救赎
鲁迅作品中女性对不幸意识的自我救赎妇女解放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文明的一个标志和尺度。
作为一位现代文学大家,鲁迅始终对处在封建社会最底层的那些被损害、被侮辱的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怜悯和关注,用自己的笔勾勒了中国妇女所遭受的苦难,描述了女性自我救赎的历程。
不幸意识——苦难与困惑鲁迅作品中的女性的苦难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由封建宗法制度与封建思想社会构筑的暗堡和由女性自身的弱点自造的地狱。
中国是个具有数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国家,以男尊女卑、从一而终、传宗承嗣的“政权、族权、父权、夫权”为特征的伦理思想占主导地位,形成了男性中心、男性特权之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格局。
它隔绝了女性与社会的接触,使女性在社会上处于深层失落的从属地位;加上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女性几乎没有参与社会的机会,造成了几千年被男性界定的相对空白的中国女性的历史。
女性不仅要与男性共同面临一个苦难的世界,还得独自面对一个由男性操纵的世界,从而不自觉地形成了种种自我弱点:缺乏自尊、自爱、自强的独立意识,逆来顺受,忍辱负重。
《明天》中,单四嫂子的不幸在于寡妇丧子,在于周围一帮人对她的漠视。
按理说,寡居的痛苦本可以教会单四嫂子知道改嫁的合理性、正义性、可通融性,但她并不以自己的真实感受为前提去建立属于自己的生活,而是对封建道德一味遵从,以忍耐和期待坚守着寡居的痛苦,让自己的命运心甘情愿地任人摆布。
这就决定了等待这个可怜小寡妇的只能是沉重无尽的悲哀、孤独和空虚。
《祝福》中的祥林嫂,因为买卖婚姻嫁给比她小十岁的男人。
丈夫死后,族权的代表者婆婆,将守寡的她当牲口一样卖给贺老六,大伯又将夫亡、丧子的她赶出家门。
当走投无路的她再次到鲁四老爷家做佣工时,她已被判有罪:寡妇再嫁、克夫克子,是个不祥的“谬种”。
“千百年来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忍受着一切屈辱和迫害,却还要为这种被蹂躏、被凌辱的本身承担社会上的一切罪名,使她们成为统治阶级驯服的奴隶”{1}。
自考美学论述题
1.1.分析鲁迅小说中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
1.2.分析鲁迅对阿Q的塑适。
1.3.分析鲁迅小说中的“看客”群体。
1.4.分析鲁迅小说中的“觉醒者”形象。
1.5.结合《起死》、《非攻》、《采薇》分析鲁迅对消极无为、虚无主义思想的批判。
1.6.分析鲁迅小说的纯客观叙事与讽刺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
2.1.为什么说“《虹》是一部近代中国最初觉醒的知识女性艰难曲折又绚丽多姿的心灵变迁史”?2.2.为什么说《腐蚀》是茅盾心理剖析的集大成之作?2.3.分析茅盾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审美特征。
2.4.分析茅盾笔下的“时代女性”。
2.5.分析茅盾所受陀思妥耶夫基的影响。
2.6.论述茅盾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价值。
2.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对作家创作心理进行剖析:“老实说罢,我的苦闷是一种昏晕状态的苦闷。
我在时代的巨浪中滚着,我看见四面都是一片灰黑,我辨不出自己的方向;我疲倦了,我不愿意再跟着滚或者被冲激着滚了,我希望休息,我要个躲避的地方,我盼望那浩淼无边的黑涛中涌出个绿色的小岛,让我去休息一下……”--《色盲》3.1.结合《四世同堂》中祁老太爷谈老舍对老派市民形象的塑造。
3.2.结合《月牙儿》中的“我”谈老舍对城市贫民形象的塑造。
3.3.分析《骆驼祥子》的悲剧意蕴。
3.4.分析老舍市民世界的悲剧色彩。
3.5.分析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3.6.对下面一段话进行分析:“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
我敢放胆的描画它。
”--《三年写作自述》4.1.试析高觉新思想性格的表层特征。
4.2.分析高觉新思想性格的多重矛盾。
4.3.试析巴金家庭小说的总体风格。
5.1.分析闻一多诗歌的艺术成就。
5.2.分析徐志摩诗歌的思想内涵。
5.3.分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风格。
5.4.分析朱湘诗歌的创作内涵。
5.5.结合下面一首诗谈闻一多诗歌中的爱国情思: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浅析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之悲剧性(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浅析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之悲剧性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语言系莫言[提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对鲁迅先生小说作品中三类主要女性悲剧人物的分析和他的人生经历来论述:“鲁迅小说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是在于她们经济上缺乏独立性以及经济上长期处于被压迫地位。
”本文首先从经济角度对鲁迅先生《明天》中的单四嫂和《祝福》中的祥林嫂,《离婚》中的爱姑、《伤逝》中的子君三类悲剧的女性形象进行论述。
然后通过对鲁迅的生平及婚姻悲剧来分析其对悲剧人物创作上的影响。
[关键词]悲剧经济地位封建礼教社会关系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始终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
其中,中国妇女问题、尤其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鲁迅作为我国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民族精神的杰出体现者和现代先进意识的代表者。
他的思想对中国现当代民族的精神发生着深远的影响。
他毕生追求的是对民族灵魂进行改造,使中国人得到合理正常的发展。
在他的33篇小说中,涉及到女性的篇目并不多,但在为数不多的篇目中,无不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揭示残酷的社会现实,用一把特殊的手术刀,剖析民族灵魂,以完成对国民性的改造,同时也愤怒地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
《明天》、《祝福》、《伤逝》、《离婚》等小说中塑造的几个女性人物形象,其题材“多取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其形象有着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鲁迅曾说过“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人民群众的命运极为悲惨。
他们实际所经历的不过是两种时代:“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①这正是由中国自古以来的封建等级制度造成,这种制度否定了人的平等地位和应有权利,实行上对下,尊对卑,男对女,长对幼,强对弱的压迫和奴役。
在鲁迅看来,人民群众的悲惨命运首先是由他们政治上、经济上的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地位造成。
论鲁迅小说中妇女的悲剧形象
人 生 之路 。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小说《 祝福》 中一个勤劳、 良、 善 安分的
祥林嫂一生的遭遇 , 让人看到套在她脖子上的四大绳索 ,
神权 、 族权 、 夫权。 尽管她不断挣扎 、 反抗 , 表现了最大的 劳动妇女。她一生中最大的希望是用 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最 政权 、 但依旧冲不破罗网 , 争不到一个普通人实际上也就是鲁 起码的生活。可吃人的封建势力不允许她这微薄 的希望得到 韧性 , 满足, 尽管她一次次 的挣扎, 但却一次次失败 。 最后沦为乞丐 ,
在 中国文学史上 , 鲁迅是以白话写小说 的第一人。 他小说
人跨” 的门槛 , 当作替身为 自己赎罪。 满以为赎 了罪 , 自己是个
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来 自“ 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 描写 干净人 了, 。 祭祀时坦然地去摆福礼时 , 得到的仍然是禁止她沾 的对象主要是农 民和知识分子等。如闰土 、 孔乙 己等。 通过这 手 的呵斥。 这无情的呵斥, 对祥林嫂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 的 她 贺老六的死和儿子的被狼吃 , 就已经 足使祥 些描写 ,反映了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迫下 的农 民 精神彻底崩溃 了, 而这一年 的祭祀 , 使她的 生活的面貌 和在激烈 的的社 会矛盾 中挣扎 的知识分 子的命 林嫂的生活充满无限的悲伤和凄凉, 运。鲁迅先生的小说选材广 , 主题开掘深 , 其突出成就还表现 人生道路发生 了由悲伤走 向死亡 的根本转折I ≈ 。在鲁镇 的祝
劣根 性 之 一 。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从结构主义谈鲁迅笔下女性的悲剧
已 经 不 再 爱 她 的话 . 君 “ 色 陡 然 灰黄 ”她 出 走 家 庭 想 永 久 得 子 脸 ,
女 性 解 放 思 想 主要 体 现 l 鲁 迅 的 小 说 【 , 其 以 《 喊 》 彷 在 f尤 1 l 呐 《
文 章 编号 :1 7 — l 1 2 0) 0 0 9 一 2 6 3 2 l (01 1 — 0 l 0
在 不 情 愿 的婚 姻 中发 现 有 了新 依 靠 ,生 了儿 子 过 起 了 安 定 日子 。 但 坚 实 的 丈夫 突 然 死 于 伤 寒 , 于 又 被 狼 吃 掉 . 苦 无 依 只 好 再 儿 孤 次 做 持生 计 , 絮 叨 阿 毛 被 狼 叨 走 的 故 事 , 样 做 不 仅 主 观 I 维 却 这
马 克 思 曾 经 说 过 : 会 的进 展 可 以准 确 地 由女 性 的社 会地 位 社 米 衡量 ” 0世 纪初 的新 文 化 运 动 宣传 了西 方 民主 自 由的 思 想 与 2 女 权 意 识 . 一时 期 的 五 四 文学 , 这 同样 也 被 打 上深 深 的 烙 印 。 迅 鲁 作 为现 代 的启 蒙 文 学 先 驱 , 其 对 妇 女 解 放 问 题 极 其 关 注 , 早 尤 从 年 的《 之 节 烈 观 》 痛 斥 了 封 建 吃 人 的 礼 教 烈 观 , 临 终 之 前 我 , 到
子 君 是 受 过 新 思想 影 响 的 知识 分 子 , 封 建 思 想 浓 厚 的 祥林 和 嫂 不 同 : 我 是 我 自 己的 , “ 他们 谁 也 没 有 干 涉 我 的 权 利 ” 这 是 五 四 .
新 女 性 和封 建 家 庭 决 裂 的 宣 言 , 是 对爱 情 高 蹈 追 求 。然 “ 蒙 时 更 启 期 的 女 性 子 君 , 实 上 是 个 恋 爱 至 上者 ” , 持 她 如 此 决 绝 的 是 事 支
浅谈鲁迅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形象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鲁迅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形象作者:李磊学校:许昌电大年级:06春学号:061140229 指导教师:职称:答辩组成员:职称:职称:职称:答辩日期:2007年月日浅谈鲁迅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形象李磊时间:2007年10月摘要: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鲁迅为我们留下了众多优秀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小说更是一枝独秀,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批“不幸的人们”其中有为数不多的女性的形象。
祥林嫂,单四嫂子这两个失子的寡妇最终失去了生存的权力,她们受三从四德、贞操观念等道德枷锁的束缚,最终被封建宗法制度、封建迷信所扼杀。
子君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爱情,却痛苦悲惨地死去,爱姑斗争了却被丈夫休掉,也正是封建礼法对妇女的严重迫害。
本文旨在探讨这些女性的悲剧形象。
关键词:鲁迅小说女性束缚压迫悲剧形象鲁迅——中国小说的奠基人。
他毕生追求的是对民族灵魂进行改造。
文学活动,是他这种追求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鲁迅的文学活动,始终把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民族灵魂的改造和推动社会变革作为实现目标,并从这个角度去寻求文学的本质与人的发展需要相统一的契合点,把对文学审美超越意识和精神价值的追求,与人的现实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
鲁迅的小说,字字珠玑,篇篇精品,在这些涉及到女性不多的篇目中,无不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揭示残酷的社会现实。
《祝福》、《明天》、《伤逝》、《离婚》等小说中塑造的几个悲剧女性形象,其材“多取自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①其形象有着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
一、两个失去儿子的寡妇的悲剧形象封建社会的劳动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受到的束缚,压迫更多,三从四德、贞操观念等,都是加在女人身上道德枷锁,使她们处于非人的境地,而失去了儿子的寡妇几乎失去了生存的权力。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淳朴、善良、勤劳的农村劳动妇女。
初出场时,她很坚强,丧失丈夫,成为寡妇,虽然已使鲁四老爷皱眉,但并没有难倒这位能干的农妇。
鲁迅小说的女性文化批判
论文关键词:鲁迅夫权女性角色文化批判论文摘要:在中国长期以来的“父子型”文化模式下,女性作为文化存在,其生存是艰窘而悲惨的。
鲁迅通过祥林嫂、子君、爱姑三个形象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女性悲剧生成的历史、文化、道德伦理和自身原因,以此来实现他对女性文化的批判。
五四时期,对旧道德、旧传统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讨伐,妇女问题在这次思想大震荡中占据了突出位置,对妇女的讨论出现了空前的高涨。
鲁迅小说里、杂文里曾经多次表现妇女的生活,描写妇女的遭遇,控诉妇女的命运,《祝福》、《伤逝》、《离婚》便是其反映妇女问题的力作。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对自己的小说有过一段说明,他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主意。
”显然,对病态文化的批判,以及对在病态文化濡染下女性主体意识的丧失和女性生存惨相的展示,始终贯穿在其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中,以此揭示社会变革的必要性。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运演的是“父子型”文化模式,女性作为一种文化存在,从自然存在到社会存在到精神存在,都处在“被人看”、“被人用”的角色地位,她们仅仅作为人妻、人母、或“玩物”、“附属品”等角色进人父系制的家庭秩序,以绝对服从以尽其工具意义上的角色职能,以倍守封建的父权文化和封建礼教的“规范”作为自己的职志。
中国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等各个领域处在无权的被人摆布的地位。
自从儒教宗师孔子提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男尊女卑思想后,一代又一代儒家文人都在注释、扩充和强化这一思想,使得女子在这一强大的父权文化覆盖下渐渐迷失了自我,女性被制度化、道德化地全面剥夺了人权,他们的卑屈地位成了封建专制制度的一部分,是维系中国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
鲁迅正是站在反封建文化的高度,以“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美学追求,塑造了祥林嫂、子君、爱姑等一系列女性形象,以此表现父权文化栽害、濡染、重压下的女性屈辱、悲惨的悲剧命运。
被侮辱与被损害:结构主义和后现代理论的现实解读
( . 方报 业 集 团南 方 都 -  ̄, 东 广 ,5 0 0 ;. 京 师 范 大 学珠 海 分校 , 东 珠 海 5 9 8 ) 1南 q4-广 ‘ 1 6 0 2北 l I 广 1 0 5
摘 要 : 文 从 结 构 主 义 和 后 现 代 两 个 哲 学 流 派 的 思 想 解 析 入 手 . 大 众 流 行 文 化 实例 对 其 理 论 进 行 现 实 本 以 分 析 和 解 读 , 明 在 后 现 代 思 潮 冲 击 之 下 人 类 社 会 生 产 产 品 的 同质 化 现 实 以及 人 们 在 面 对 多 重 冲 击 时 难 于 选 说
化 中。简 而 言之 .现 代 时期 ” “ 在西 方社 会 中相 当 于“ 资本
主义 ” 滥殇 于 l . 9世 纪 初 期 . “ 现 代 时 期 ” 是 “ 期 而 后 则 晚
资本 主 义 ” “ 国主 义 ” 或 帝 的代 名 词 . 于 2 始 0世纪 初 世 界
被 殖 民 帝 国 瓜 分 殆 尽 . 过 两 次 世 界 大 战 加 以 强 化 这 两 通
罗 伊 德 、 里 达 、 珊 . 塔 格 等 以 各 种 批 判 理 论 重 新 解 德 苏 桑
释 现代社 会及 其 现象 的人 变成 一种 时 尚 一 方 面 . 们 以 他
自己 的 理 论 延 续 着 后 现 代 主 义 的 香 火 . 一 方 面 . 们 表 另 他 达 自 己 观 点 的 方 式 是 哲 理 性 分 析 和 话 语 表 达 .义 在 无 形
词 汇 。 时间 的分 野上来 说 . 现代 主 义是 现代 主义 的打 从 后 破 方 , 味着 对强 调世 界 秩序 性 、 遍 性结 论 的现 代 主义 意 普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的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往往受到社会和家庭压迫,处境较为困难。
以下就几位女性人物的命运进行分析。
首先是《狂人日记》中的碧痕这个角色。
碧痕是一个被丈夫虐待的女人,她被逼疯,被丈夫关进了小房间。
她的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处境,她失去了自由和尊严,成了一个被家庭暴力摧残的受害者。
鲁迅通过碧痕的命运,揭示了封建家庭中女性权益的缺失和家庭暴力的残酷现实。
其次是《阿Q正传》中的阿Q的妹妹。
阿Q的妹妹是一个贫穷的农村妇女,她的命运是被提供给富裕地主做妾。
她所在的这个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几乎没有权益。
她的命运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迫,被迫行妾的生活。
鲁迅通过她的经历,揭示了贫困农村妇女的命运无望和社会不公的现实。
还有《孔乙己》中的阿珠这个角色。
阿珠是一个卖菜的女人,她的命运是被岁月洗刷掉的搬运劳动者。
她瘦弱且生活艰辛,没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无法摆脱社会底层的困境。
她代表了底层劳动妇女的辛酸命运,也反映了社会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的不公。
这些女性人物的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女性地位的低下和封建家庭对女性的压迫。
她们的命运受到了家族、父权社会和封建伦理观念的束缚,没有自由和选择的余地。
通过这些角色的命运,鲁迅呼吁社会改变,关注女性权益问题,呼吁女性解放。
他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命运的剥削和压迫,提出了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反思。
浅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在苦难中的女性形象——以《被侮辱与被损
浅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在苦难中的女性形象———以《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为例李鑫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阜新123000)【作者简介】李鑫君(1991-),女,山东烟台人,硕士,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
【摘要】具有双重人格的女性一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较为喜欢描绘的艺术形象,她们人格的分裂主要体现在爱情当中。
对于她们而言,爱情永远不能成为开启幸福和美满生活之门的钥匙,爱情总是伴随着怨恨和牺牲。
最具典型代表性的女性艺术形象就是长篇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中的娜塔莎·伊赫梅涅娃。
【关键词】双重人格;苦难;主宰;奴隶;折磨【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19)06-0030-03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19世纪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正如他本人一样复杂。
很多学者把《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分水岭,认为这部作品处于作家向探索社会心理转变的过渡时期。
众所周知,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发掘了世界文学中的双重人格现象。
双重人格现象促使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爱情关系,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前无人提及的。
在作家笔下,主人公的人格分裂主要表现在对待爱情上。
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喜欢描绘具有双重人格的女性形象,她们自相矛盾的人格以及在爱情中的体现只有在苦难中才显得越发生动和鲜活。
一、出于本能,矛盾交加在温柔与残酷、克己与专制间来回徘徊的女性形象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期作品中就已初见端倪。
在《女房东》和《小英雄》中可以透过卡捷琳娜和爱淘气的“金发女郎”看到双重人格的雏形。
这种具有双重人格特点的人物原型更像用细微的笔触描绘的草图,直到《涅朵奇卡·涅茨瓦诺娃》,双重人格的特点才更为全面地被确定下来。
主人公对她父亲和卡嘉的态度是歇斯底里的,时而痛苦,时而温柔,时而慷慨,时而又渴望征服和主宰,集矛盾于一身。
涅朵奇卡对自己和父亲的关系是这样定义的:“这是一种奇怪的爱……这样说,这是一种近于怜悯的母爱。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在鲁迅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往往具有悲剧性。
她们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在家庭和社会的束缚中承受痛苦和悲伤。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家庭中的悲剧和社会中的悲剧。
第一部分:家庭中的悲剧鲁迅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往往被家庭剥夺了自由与尊严,承受着各种痛苦和压抑。
她们常常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无法摆脱家庭中的恶劣环境。
举个例子,鲁迅的《药》中的女性形象可谓是一个悲剧。
她受尽了丈夫的虐待和压迫,整日过着庸碌无为的生活。
她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丈夫和家庭的需要,没有自己的权益和独立的人格。
最终,在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之后,她选择了吞食毒药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她唯一能够摆脱悲惨命运的办法。
第二部分:社会中的悲剧除了家庭中的悲剧之外,鲁迅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常常承受着社会带来的痛苦。
封建社会的压迫使得女性无法实现自我价值,被迫扮演被动的角色。
在《阿Q正传》中,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冯太太被形容为“尘埃”,她的存在并没有给阿Q带来幸福或快乐,反而增加了他的痛苦。
当冯太太的丈夫死去后,她成为了阿Q的幻想对象,但她对阿Q的崇拜和依赖并没有改变她在封建社会地位的低微和每天的辛劳。
她只是满足着阿Q对权力和优越感的追逐,最终也成为了阿Q道德颓废的一部分。
总结: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主要体现在家庭中的悲剧和社会中的悲剧。
这些女性在封建社会的桎梏下,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压抑。
无论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还是社会角色的被动扮演者,她们都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
在这种背景下,女性形象变得十分悲凉和苍白。
鲁迅通过这些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剥夺和压迫,对社会中不公平现象的批判和质疑。
论鲁迅小说中的悲剧性女性形象
一个虚无, 等待她的依然是无尽的漫漫长夜与孤苦无依, 然
后不明不白地死在无意识无主名的杀人团里。
收稿日 期: 2 0 0 1 -0 5 - - 0 6 作者筒介: 张佳惠( 1 9 7 7 - ) , 女, 山西襄垣人, 助教 , 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
・4 1・
万方数据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大致有三种类型: 农民、 妇女和知识
分子。其中刻画妇女形象的篇幅并不多, 但对女性这一特 殊群体的关注却是与他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主义精神实质一 脉相承的。正如鲁迅所说: “ 我的取材, 多来自病态社会的
不 幸的 人 们中, 意 思 是揭出 病苦, 引 起疗救的 注意 ” 。 川《 明
一的希望之火熄灭 了, 生存的艰辛 , 长夜的煎然, 处境的尴 尬与之相比 似乎都显得微不足道, 那么, 失去希望的单四嫂
《 明天 》 中的单四 嫂子无疑是一个格守封建伦理道德规
范的贞女节妇。丈夫死了, 年纪轻轻守了寡, 含辛茹苦靠纺 棉纱养活一个宝贝儿子。她是个粗笨女人, 尽管红鼻子老 拱和蓝皮阿五们偶尔也开开她的玩笑, 说几句不荤不素的 话, 尽管夜深人静时她也觉得天明得非常之慢, 但她却没有 任何“ 非份之想” , 她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地守护着封建伦理 道德, 甘心做一个麻木而悲苦的守节者。“ 嫁鸡随鸡, 嫁狗 随狗” 是千年不变的信条, 在单四嫂子的意识中, 丈夫死了, 那么她所应该做的便是忍辱负重养活儿子长大成人, 在寂 寞悲苦中打发她的后半生, 这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 更是她 理所当然应该选择的活法。单四嫂子是认命的, 她并没有 抱怨命运对她的不公, 她对命运的无常是做好了准备, 准备 着逆来顺受的。对于她这样一个没有太多想法的粗笨女 人, 只要能与儿子相依为命苟活于世也就心安理得了。
女性主义悲剧管窥
对鲁迅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悲剧之管窥鲁迅对封建道德进行了最坚决、最彻底、最深刻的批判。
鲁迅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关注是通过他的文学创作具体反映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对于悲剧女性的态度,也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许多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成为反封建斗争中争取女性解放咀嚼不尽的话题。
一、鲁迅创作中对女性生存困境的艺术再现在鲁迅笔下的文学世界里,她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被歧视、被压迫,正常的人性被扭曲变形,失去自我;在男权社会的重压下,她们除了被封建伦理道德的枷锁所禁锢,受尽迫害,还要被加上各种各样的罪名,最后悲惨地了却一生。
(一)道德习俗的奴役《祝福》中祥林嫂是由整个鲁镇无所不在的道德习俗窒息而死的。
祥林嫂自己也被鲁镇这样的道德习俗所主宰了。
她丝毫不敢怀疑这种道德习俗的荒谬性,而是试图用自己的言行,唤起人们原谅她为了生存才迫不得已违背道德习俗的过失。
这是一个怎样的荒谬社会:社会在剥夺祥林嫂守寡的权力同时,却将祥林嫂不守寡的所有“罪责”都推到她身上,不允许她有任何“救赎”的机会,一步步的将她逼向死亡的境地。
(二)权威的蒙蔽爱姑的生存环境要比祥林嫂优越得多。
爱姑的父亲庄木三是“高门大户都走得进的”,“平时沿海的居民对他都有几分惧怕的!”在对待离婚问题上,爱姑开始是拒绝离婚的。
但七大人凭着自己至高无上、不可置疑的权威性慑服了爱姑,让她陷入丧失主见的境地,放弃了一直坚持的拒不离婚的主张。
鲁迅对爱姑形象的塑造显示了女性要想获得独立,必须打破对束缚自己的陈腐权威的迷信,将决定自己命运的辨别权、判断权、选择权勇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女性必须学会用自己的声音说话,而不能指望权威替自己说公道话。
(三)爱情的束缚《伤逝》中的子君作为知识女性,对把握自己的命运有着远比祥林嫂、爱姑更自觉的意识和追求,她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恋观,大胆地反抗社会道德习俗和亲权的干涉,子君的坚强与独立性主要体现在追求爱情、反抗社会习俗的过程中,但她在获得了爱情、与涓生同居后,也陷入了具体的生存困境中,原本由自己主掌的命运不再属于自己。
论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论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妇女能否在社会中拥有真正的民主和自由是评价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尺度。
然而几千年来,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却没有享受到什么民主和自由,相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她们,倍受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残酷压迫。
鲁迅曾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
”他在现实主义小说《明天》、《祝福》、《离婚》、《伤逝》中塑造了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血肉丰满的艺术典型。
她们悲惨的际遇和结局,深刻展现了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对妇女的残酷吞噬,作者其意是“揭露病态社会的魂灵,以期引起疗救。
”但如何使妇女脱离被奴役的地位,获得真正的平等和自由也是写作的另一重要目的。
1.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毒害的两位“嫂子”的悲剧。
两位“嫂子”指鲁迅作品《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和《祝福》中的祥林嫂。
封建统治者为维护腐朽统治,极力宣扬封建礼教,鼓吹“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封建伦理道德,在封建伦理思想的长期蹂躏下,许多妇女忍辱负重,单四嫂子和祥林嫂就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这把利刃下的羔羊。
单四嫂子和祥林嫂一样,先失去丈夫,后失去爱子,她们有着相似的命运:在“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等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她们没有做人的权利,只是丈夫的附属品,但她们恪守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思想,丝毫没有反抗的意识;她们都是靠自己的辛苦劳动生活的农村妇女。
单四嫂子夜以继日地纺纱养活自己和三岁的儿子,祥林嫂则在鲁四老爷家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她们都受尽凌辱与欺压。
单四嫂子的儿子生病了,没人性的蓝皮阿五趁人之危,无耻地调戏她,祥林嫂被她婆婆当作物品一样卖给了贺老六。
但她们的际遇又有所不同:单四嫂子失去丈夫后,遵循“从一而终”的观念不敢改嫁。
她没有非分之想,只想靠双手养活自己和儿子。
然而,厄运却向她袭来,宝儿生病,求签、许愿、吃单方,却依旧不见好转。
鲁 迅 笔 下 的 妇 女 形 象 分 析
编号 0801620毕业论文届本科)题目: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分析系(部)院: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作者姓名:陈海燕指导教师:张惠林职称:讲师完成日期:2008年05 月20 日二00八年五月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分析陈海燕(河西学院中文系甘肃张掖734000)摘要:鲁迅始终对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给予极大的关注和同情,在他的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生动形象而富有典型意义的妇女形象。
作品通过描写她们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鲁迅对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挖掘,将中国文学史上描写妇女悲剧命运的主题,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关键词:鲁迅;妇女形象;精神重压;命运悲惨;被奴化的灵魂。
Lu Xun's women's image analysisAbstract:Lu xun always on at the society of women to give a great deal of concern and compassion, in his novels, successfully building a wide range of vivid and rich typical significance. Works by describing their miseries, profoundly revealing feudal patriarchal evils, angrily accusing a feudal society eat human nature. Lu Xun to the cause of women's tragic fate of social roots and origins for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mining, the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describing women's tragic fate of the topic, to a new level.Key words:Lu Xun's image; women; mental pressure; a tragic fate; is the soul of enslavement.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始终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已任。
熟悉的陌生人——浅析鲁迅笔下的三个妇女形象(一)
熟悉的陌生人——浅析鲁迅笔下的三个妇女形象(一)内容提要]本文着重剖析鲁迅三篇作品《祝福》、《离婚》和《伤逝》中的妇女形象,从而探索鲁迅对中国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路。
祥林嫂、爱姑、子君代表不同阶层的妇女形象,她们各自都有鲜明的个性,用别林斯基的话来说,是“熟悉的陌生人”。
通过这三个形象,鲁迅深刻而鲜明地表明了自己对妇女问题的思路:妇女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必须首先取得政治上的翻身,经济上的独立权,必须推翻封建制度,必须进行深沉韧性的战斗。
鲁迅这三篇作品,显示出鲜明的独创性。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始终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己任。
他的笔端时时角及社会现实,贯穿着始终如一的革命的民主主义的人文精神。
尤其是对外在封建社会最底层,最易被伤害、被侮辱的中国妇女,鲁迅给予极大的关注和同情。
对千万这些妇女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鲁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挖掘,表现出作家对妇女问题的深切关心和对中国社会问题的独特见解。
在鲁迅的《祝福》、《离婚》和《伤逝》等一系列小说中,他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生动、深刻而富有典型意义的妇女形象。
鲁迅正是通过描写众多妇女形象的作品,将中国文学史上描写妇女悲剧命运的主题,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一个新历史时代。
被“四权”绳索捆缚的祥林嫂祥林嫂是鲁迅根据生活的若干真实原型塑造出来的典型。
其一是单妈妈,她是个寡妇,却又有同居的男人;其二是乌石山上看坟的女人,儿子在门口剥豆被马熊拖去吃了;其三是宝姐姐,山里人来抢亲,宝姐姐逃走,失足落水,被捞起带走。
祥林嫂的形象比原型更集中更概括,是旧中国贫苦农妇悲惨命运高度典型化的体现。
祥林嫂的悲剧显示了“四权”绳索对农村劳动妇女的捆缚。
族权,不允许祥林嫂守节。
祥林嫂的前夫祥林比祥林嫂小十岁,丈夫死后,祥林嫂不愿再嫁,宁可辛勤劳动养活自己,所以她逃到鲁镇做工。
她的全部希望和渴求,便是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生存的权利。
鲁迅小说妇女形象的悲剧性
鲁迅小说妇女形象的悲剧性第一篇:鲁迅小说妇女形象的悲剧性鲁迅小说妇女形象的悲剧性[内容提要]人的解放的深层内涵,是构成人的本质的文体特征的转换与重构,而这,正是鲁迅思考现代中国命运和发展的根本命题。
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现实中,中国社会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妇女在人性被极端压抑的中国社会里艰难地行走着,本文从鲁迅文学作品中妇女悲剧命运,悲剧形象入手,以典型人物为突破口,详细地分析了鲁迅笔下妇女悲剧形象的意义,深入挖掘了鲁迅对于中国社会前途命运的艰难探索与分析,同时也在人文性的前提下探讨了鲁迅笔下悲剧女性对于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和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之所在。
[关键词]鲁迅女性悲剧形象沉默国民的魂灵一听到鲁迅这个名字,首先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的恐怕还是阿Q、狂人、孔乙己、吕伟甫、魏连殳……或许在看到这些男人们的同时偶或想起祥林嫂或子君,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分小说的主要成就还是建立在对以男性为代表的中国人的国民性的剖析上。
二十世纪文学大家中,擅长刻划女子形象的着实不少。
张爱玲、现从文、钱钟书及较近的王安忆、苏童等都是比道高手。
鲁迅作为一个杰出的小说家,对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的塑造是不遗余力,我们应如何认识鲁迅作品中的“她们”呢?在每一个社会人的想当中,都包含阗自己的伦理,道德思想,从小就倍受人间炎凉之事煎熬和摧残的鲁迅是如何看待我们这个世界的另一半――女人的呢?在艰难而又痛苦的生活经历中,自身的婚姻爱情挫折,自己生活环境中一个又一个的妇女命运,无不震撼着鲁迅的心。
十九世纪的社会变革,给鲁迅的刺激和震撼是难以形容的,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中国的未来,生活在社会最下层的中国农民,在暗无天日的环境中就要窒息而亡了,痛苦不堪的妇女,在无可奈何地望着自己滴血的伤口痛苦呻吟,而卑鄙无耻的“正人君子”们正穿着崭新的长褂拿着长长的烟枪一个挨一个“笃笃”地敲着“他们”的头大声怒斥,要死还是要活?每个人都在心中重复着这个问题。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小说不仅展现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还让读者深刻反思生活中的伦理和文化问题。
在他的小说中,女性角色虽然较少,但是却
多才多艺,塑造了具有强烈的个性和自由意志的形象。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巨变,女性面临了来自传统习俗和文化制约的种种压力和考验,她们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在《阿Q正传》中,阿Q的情人小D姐的命运也颇为凄惨。
小D姐是一名卖豆腐的女子,勤劳善良,并且对阿Q有着真挚的感情。
然而,她却因为赌博欠下巨额债务,被逼远
嫁他乡,最终落得与丈夫离婚,堕落为牢犯的下场。
小D姐的命运反映了社会对于女性的
双重标准,以及文化和文明的缺失引发的人性堕落和社会破坏。
在《药》中,女主角云莲是一位勇敢的抗权斗士,在敌人的严刑拷问下,她不屈不挠,即便失去了生命,也始终保持慷慨的革命信念和拼搏的斗志。
云莲的命运展现了女性的坚
韧和毅力,以及对于正义和自由的追求。
总之,鲁迅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命运多姿多彩,她们或受到压迫和剥削,或拥有自由和
尊严,但是无论她们的命运如何,都在不断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和人类的前进贡
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的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往往十分凄凉,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本文将以《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药》为例,对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进行
分析。
从《狂人日记》中的柳梅开始。
柳梅是主人公的妹妹,她从小就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
不公待遇。
她不得不过着与其年龄不相符的成人生活,为了家庭的生计而操劳。
柳梅在狂
人的眼中成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的象征,她的命运让人感到无奈和愤慨。
我们来看《阿Q正传》中的春红。
春红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女性,她为了生活而将自己
出卖给恶霸阿Q。
春红被阿Q当作玩物,奴役她,侮辱她,最终将她抛弃。
春红得不到尊
重和保护,最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春红的命运表明,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无处安身,只能
任人摆布。
让我们来看《药》中的杨素珍。
杨素珍是一个为了心中的爱情而牺牲的女性。
她为了
救治丈夫而不惜舍弃自己的身体,最终导致了自己精神的崩溃。
她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是
巨大的,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残酷对待。
鲁迅的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往往是悲惨而凄凉的。
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使
得她们难以自主,注定了她们的命运。
这种命运的分析,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剥夺和
压迫,引起了读者的深思和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鲁迅在创作中对女性题材给与了极大的关注,笔下的很多女性都是一种被侮辱和被损害的悲剧形象。
祥林嫂、子君是鲁迅笔下女性的典型代表,本文试着从结构主义学来探讨她们人生悲剧的成因及呈现方式,可以进一步阐释这些受封建思想浸染的女性反抗绝望终陷绝望、被侮辱被损害的命运的悲剧。
关键词:结构主义;女性形象;反抗绝望;被侮辱与被损害
中图分类号:I2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0)10-0091-02
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的进展可以准确地由女性的社会地位来衡量。
〔1〕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宣传了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与女权意识,这一时期的五四文学,同样也被打上深深的烙印。
鲁迅作为现代的启蒙文学先驱,尤其对妇女解放问题极其关注,从早年的《我之节烈观》,痛斥了封建吃人的礼教节烈观,到临终之前的作品《女常》鲁迅在文章中都深入剖析了女性受压迫的社会与思想根源,并对女性解放前进的道路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女性解放思想主要体现在鲁迅的小说中,尤其以《呐喊》《彷徨》为主要载体。
本文便以《祝福》中的祥林嫂和《伤逝》中的子君作为研究对象,从女性自身,他者,其他(如题目深层内涵,环境氛围营造,情节处理等)等几个方面,尝试运用结构主义文论的研究方法,对鲁迅笔下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结构主义认为,整体对于部分来说是具有逻辑上优先的重要性。
正如霍克斯所说:“在任何情境里,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事实上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所决定。
”〔2〕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系统,它的各项要素都有连带关系,而且其中每项要素的价值都只能是因为有其他各项要素同时存在的结果。
”〔3〕
结构主义给我们提供了解读鲁迅“吃人”主题作品的范式,这种文本解读范式可总结为:“她\他的悲剧乃有……造成”并由……来呈现。
但鲁迅创造的是一个“句子不完全的文本”,作者自己自始至终并不提供任何完全的谓语和补语,而宁愿让读者进一步追寻——
—等着文本向着他的解释开放,而悲剧的真正凶手就藏在部分谓语和补语的总和背后。
我们尝试着去寻找构成这种范式的碎片:
1女性本身:男权社会的附庸和反抗绝望终陷绝望的生命轨迹
(1)男性社会的附庸
《祝福》中的祥林嫂与《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可以归于乡村妇女类型;《伤逝》中的子君和《离婚》中的爱姑是略有自由民主思想、受新式教育的典型。
但这两类女性都是男性的附庸品。
“祥林嫂”的命名就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祥林是她第一任丈夫的名字,中国封建社会的妇女,没名却有姓,但祥林嫂连最起码的姓氏权利都没了,即使丈夫死去自己能改嫁,也只一辈子活在以第一个丈夫的冠名下,这就是封建社会从一而终思想。
祥林嫂的命运有几次转折:丧夫出逃被婆家抢回、被卖给山坳的贺老六、丧夫失子沦为乞丐而死。
这些倒叙讲述,勾勒出一个命运多舛的农村妇女形象。
第一任丈夫死后,祥林嫂不堪忍受婆婆的虐待而逃出做女工,在被卖进第二次婚姻开始,祥林嫂有过“头磕破”的挣扎,这是一女不嫁二夫传统思想毒害的,但这种挣扎却被磨损了,祥林嫂在不情愿的婚姻中发现有了新依靠,生了儿子过起了安定日子。
但坚实的丈夫突然死于伤寒,儿子又被狼吃掉,孤苦无依只好再次做工维持生计,却絮叨阿毛被狼叨走的故事,这样做不仅主观上想博得别人的同情,更是“夫在从夫,夫死从子”的心灵折射。
子君是受过新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和封建思想浓厚的祥林嫂不同:“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五四新女性和封建家庭决裂的宣言,更是对爱情高蹈追求。
然“启蒙时期的女性子君,事实上是个恋爱至上者”〔4〕,支持她如此决绝的是“理想爱”,更贴切讲是“理想爱”的对象涓生,当自私的涓生说出已经不再爱她的话,子君“脸色陡然灰黄”,她出走家庭想永久得到的情爱,以及对未来小资情调生活的憧憬,被现实击得粉碎,那个让她曾经引为知己认为可以舍弃一切而依靠的高大男人形象,轰然在心中崩塌。
剥离了这虚无不再存在的爱,青春的人生已经显得毫无价值。
宁愿被自己所爱裹挟、自觉不自觉之间、做了男性爱附丽。
最后子君被父亲接走,构成“脱离父权——
—被所爱(夫权)抛弃——
—归从父权”的模式。
(2)反抗绝望终陷绝望的生命轨迹(希望——
—失望——
—绝望模式)
结构主义认为文本的结构具有封闭性,也就是文本的内在性原则,汪晖也认为:鲁迅小说结构形式的封闭性与内在精神的开放性,恰好体现着作家面对无法消解的悲剧出境所采取的人生态度:反对绝望。
〔5〕祥林嫂在丈夫身亡后,到鲁四老爷家做长工,这是一个遭遇不幸的女性,但有生之留恋,时间久了,“日子久了竟然口角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她在逐渐地忘却不幸,对生活还有憧憬,被婆婆卖到山坳,她进行反抗挣扎,生了儿子,一家三口组成一个新家庭,丈夫死了还有儿子,儿子却也没了,生活由希望走向绝望。
这种绝望既是对生活的不满,更是对生活的怀疑。
祥林嫂听刘妈的话,用攒了很久的钱兴冲冲地去捐门槛,却依旧被人异样眼光看待,她一再追问灵魂的有无,这又是一种失望后的希望,渴望在精神上获得更好人生际遇的存疑精神最终熄灭。
而子君,由爱情的美好畅想未来小家庭的美好,虽遭遇别人对于自由恋爱的鄙视仍旧挽起所爱之人无畏惧前行,忍受窘困的生活,仍觉得幸福,后来为了生计,她狠心煮了自己精心饲养的油鸡,到郊外抛弃宠狗阿随,愿意随这庸常的所爱,堕入这庸常的生活里,生活显示了它严峻的一面仍有温存,然而涓生的无爱表白让子君希望终趋失望。
无奈之下她只有重归封建家庭。
祥林嫂和子君都曾经对将来的人生有过美好的构想,在不幸的命运面前产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
—从结构主义谈鲁迅笔下女性的悲剧
朱玉凤,刘丽霞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97)
文学界·文学评论
91
··
文学界
生了失望,并对这种失望甚至绝望的人生产生怀疑与反抗,她们在无路可走的时候,这种反抗与挣扎就更具有了甚广的忧愤意义。
2他者(悲惨命运的助推者)
在现代文学史中,认为鲁迅小说存在着“看\被看二项对立模式和离去-归来-离去模式”,〔6〕在看\被看模式中,我们可以分析祥林嫂周围的一批看客,“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的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成为渣滓,只值得厌烦和唾弃,“在看客的效应中,除自身以外的任何痛苦灾难都能成为一种赏心悦目的对象与体验”,〔7〕祥林嫂的痛苦被人漠视甚至赏玩的现象,十足地反映了这种世态的麻木和残酷,而《祝福》中鲁四老爷和四婶的冷漠,是造成祥林嫂失望、怀疑直至绝望的原因之一,那位向“我”叙述祥林嫂死的短工,表面淡然漠然的样子,柳妈也“无意之间做了封建宗法思想和神权的传声筒”,〔8〕小说中的“我”虽不能单纯地归于“看客”,但作为祥林嫂希望的思想稻草,并没有用所谓的新思想解决祥林嫂关于人有无灵魂的存疑,客观上加重了祥林嫂对于人生的迷茫与绝望。
而子君呢,与涓生不顾一切冲破封建礼教的自由恋爱,同样受到了周围看客的鄙夷与不屑,房子找不到,与胞叔决裂,涓生也与朋友绝交,“雪花膏”到局里告密致使涓生被辞退……这些周围的人破坏他们的生活,损伤他们的灵魂,是酿成她悲剧的外在原因,而作为子君精神支柱的爱情承载者——
—涓生,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轻易地宣布爱情终结,声称子君成了他的累赘,为了自己新生的路,将子君轻易地抛开,去走自己的路,这也是子君最终感到生之绝望,在空虚中死去的重要因素。
3其它
鲁迅作为现代文学的先驱,不仅在作品主题中呈现出深刻性、广阔性,还在理论创作和艺术实践中尝试不同的探索道路,一些艺术手法的运用,独具匠心。
比如《祝福》这个标题,一方面让主人公祥林嫂在“祝福”中登场,在“祝福”中死去,说明祝福只是富人们的事情,祥林嫂并不幸福;另一方面,通过三次的祝福祭祀事件,向我们呈现了祥林嫂如何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全过程,这就构成反讽。
而《伤逝》的副标题是“涓生的手记”,全篇通过涓生的口吻叙述的,涓生追忆自己与子君从恋爱到离异的故事,由子君的“逝”引出涓生的“伤”,而不是从子君自己的角度叙述,用涓生咆哮性的呼喊抒发心情之悔恨感伤,更增子君之逝的凄惨。
在环境方面,《祝福》和《伤逝》的主要背景是冬天,漫天飘雪,鲁镇的祝福和祥林嫂的惨死鲜明对照,自然界寒冷与社会寒冷有机融合在一起。
用涓生“朝着新的生路跨出去”来表现生者向往新生逝者长已矣的悲剧。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子君是用典型化手法塑造出的两个艺术形象,但是被鲁迅用作关心女性题材的两个符号意象,他们在那个时代,在别人异样的目光中被侮辱与被损害,虽然做出自己的努力企图摆脱悲惨的命运,事实却是一场毫无意义的肉体灵魂的自我救赎。
而这正体现了鲁迅女性题材的沉重悲剧性和深厚的人民性和社会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致库格曼的信》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2〕〔3〕马新国著.《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二版
〔4〕须旅《一出悲壮剧》《鲁迅研究丛书第一辑》漓江出版社1991年5月
〔5〕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三联书店2008年7月
〔6〕〔7〕钱理群,王得后《鲁迅小说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
〔8〕朱德发《鲁迅作品教学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4月
朱玉凤,女,河南驻马店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文艺学
刘丽霞,女,陕西商洛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文艺学
文学界·文学评论92
··
文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