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和译者主体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和译者主体性

2009年12月第12卷·第6期宿州教育学院学报一、引言: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最先发源于18世纪的自由女性主义(liberalfeminism ),起初的核心内容是反抗男权。

到了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一次新的浪潮。

它借鉴法国解构主义思潮的理论,试图颠覆父权文化,消解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主张,以提高女性的社会及政治地位[1]。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女性主义以传统女性主义为基础,对后现代主义思想加以吸收和融合,采取一个新的视角考虑男女不平等关系问题。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1.形成原因20世纪80年代初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大潮中兴起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必须获得语言的解放,女性的解放必须从语言着手。

”由于受后殖民主义、解构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女性主义拓展为反对一切文化霸权,重新定位政治、文化、语言等各个领域的价值体系,这种理论上的思索最终被应用于翻译研究中。

另外,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还是由翻译的地位引发的。

传统上,女性地位低下,同样,翻译的地位也很低下。

长期以来,翻译被视为从属、派生、歪曲、不真实的模仿。

女性被认为是有缺陷的,而翻译也总是有缺陷的,因此翻译是女性的。

译者也一样,它和女性一样在传统的等级秩序中历来居于弱势地位:译者是作者的侍女,女性则从属于男性;原作对于译本所具有的等级上的权威与男性和女性的意象联系在了一起,原作是强壮而具有生产力的男性,译本则是低弱而派生的女性[3]。

2.主要观点女性主义翻译观的主要观点有:1.消除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中对女性的歧视;2.重新界定译作和原作的关系,译文和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关系;3.翻译不单是具体的语言“技巧”问题,还应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等诸多问题[4]。

目标就是要识别和批评那些既将女性又将翻译贬入社会和文学底层的观念、概念,探讨翻译被女性化的过程、原因和负面影响,并最终动摇那些歧视女性,歧视翻译的深层结构。

首先,女权主义者认为,在传统的翻译实践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

女性主义翻译:

女性主义翻译:

女性主义翻译:1)Sex versus gender(人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翻译也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王宁说过:“因为翻译研究总是包含这样两个方面:研究把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狭义的字面翻译;研究把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形式的束缚,而后者则有着较大的能动性阐释的张力”。

•翻译的生理性别也就是结构主义者所关注的表面上的语言转换,翻译的社会性别是文化。

2)女性主义翻译理论1. 女性主义翻译观的主要观点有:(1)译文与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地位。

女性主义认为, 原作和译作的关系是平等的, 翻译不是机械性的语言转换, 而是涉及文化干预和操控的创造性活动。

加拿大批评家谢丽·西蒙(Sherry Simon)说道:“译者和女人在他们各自从属的等级秩序中历来处于弱势地位:译者是作者的侍女,女人低于男人”。

(2)强调译者的主体性。

传统翻译过分强调译者消极被动的一面,忽视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女性主义翻译观强调译者的主体性,认为任何文本都带有作者的印记,而这种印记来自于文本的创作意识形态和文化语境。

在此基础上,他们力求以女性的方式翻译原作,从而让翻译的主体也就是女性不再卑微而又隐形,而能够被看到。

这就是所谓的“妇占”(3)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极力倡导重写的翻译策略。

他们有意识的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在译文中凸显女性的痕迹,弗洛图(Louise von Flotow)归纳出三种重写策略:1.增补(supplementing);2.加前言或脚注;3.劫持(hijacking)。

2. 女性主义翻译误区:1)仅从译者的生理性别来判断译者翻译成果的优劣.“双性同体”翻译思想的提出可以纠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过激之处。

该理论给翻译界的印象似乎已经被定义为建构一种完全与传统父权制下的翻译完全对立的翻译理想,而女性译者可以成功地翻译男性作者的作品,而男性译者也可以成功地翻译女性作者的作品。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50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8期总第799期No.8,2020Total of 7990引言19世纪时,女性主义渐渐变成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女性主义运动提高了很多女性独立自我的意识,逐渐一些女性认识到她们在男权社会遭受了不公平的对待,随后女性主义的思想逐渐扩展到社会的不同领域,比如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本文主要讲述女性主义思想扩展到翻译领域所形成的新的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本文将首先介绍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随后探讨此理论在进入中国之后的发展及其未来对中国翻译界的影响。

1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17世纪法国修辞学家梅纳日Menage 有一句名言“Les belles infideles”,这句话的意思是:翻译像女人一样,漂亮的翻译不忠实。

还有人把翻译比作“媒婆”“美而不忠实的妻子”等[1]。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翻译和女性一样处于同等的弱势地位,被压抑、被奴役。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认为:翻译与女性的这种弱势地位是长期处于男权压制的结果,翻译和原作就好比女性和男性,原作被认为是具有绝对权威的“男性”,而翻译也就是再生产的文本被认为是服从与原作权威之下的“女性”。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男权统治下,翻译中也具有社会男尊女卑的特点,使翻译也被认为是原作的派生、从属、随后被女性化和边缘化。

因此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也就是在这方面,找到了翻译与女性的相同点,进而引发了两者的结合。

弗洛图提出了女性主义译者常用干涉文本翻译的三种主要翻译手段:增补(supplementing)前言和注释 (Prefacing and Footnoting)以及劫持 (hijacking)。

西方女性主义译者改变了过去译者谦卑的做法,“常常越出传统为她规定的隐形译者之限度”[11]。

与此同时,在翻译文本中,她们开始妇弄(Womanhandling),既对文本从女性视角,以女性的方法进行操纵,大胆实践自己的理论宗旨。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第六章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第六章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雪莉· 西蒙



执教于加拿大Concordia University,翻译理论家,文 化专家 Works: 《翻译中的性别:文化身份和传播的政治》 (Gender in Translation: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 1996)是她的重要译学理论专著之一,也 是西方第一本全面论述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翻译问题的 学术性专著。《语言的交流》、《分裂城市中的间奏 曲:翻译蒙特利尔》 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文学研究,探讨作为政治与文学运 动的女性主义对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Main Points



翻译和女性从传统上看,都处于弱势和低等位置,译者是作者的侍 女,女人是男人的侍女。这一不平等的伙伴关系及其象征意义,催 生了翻译与女性思潮的关联。 女性差异的三个阶段: ①本质主义阶段:在本质上存在“女性的现实性”,与父权相对 ②差异的存在是历史上通过语言和文化环境形成的建构主义模式, 女性的现实性通过社会产生 ③女性的差异由种族、阶级和民族等文化压力形成
Main points

劳丽· 钱伯伦认为,17世纪法语中的“不忠的 美人”这句关于翻译的隐喻表明,正如父权体 制下身居社会等级底层的女性,翻译在文学等 级秩序中也备受歧视。在传统翻译理论中,忠 实是翻译的第一要旨。但是,在翻译实践中, 译者背离原作的行为却屡屡发生。钱伯伦认为, 对文学等级中原作身份和原创性的争夺制约了 翻译的忠实性。




翻译可能将原文乔装改扮(masquerade),使原 作者失去其权威性或者身份。 mask: Noun:1)a cover or partial cover for the face used for disguise; 2)sth. that serves to conceal or disguise: pretense , cloak 3)sth.that conceals from view

翻译中的性别意识: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简爱》四个中译本

翻译中的性别意识: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简爱》四个中译本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一、引言
翻译是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而译者的性别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则 是一个鲜少被探讨的话题。在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这种影响显得尤为明显。本 次演示以《简爱》的三个中译本为例,探讨了译者性别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中的女性声音和性别立场。女 性主义译者强调原文中的性别意识形态,以及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结构与权力关 系。这种理论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为分析《简爱》三个中译本的性别问题提 供了理论基础。
三、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
用了女性主义色彩的元素,强调了女性的地位和作用。
三、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
而其他三个版本虽然在女性主义的表达上不及宋海萍版,但也都有所体现。 例如,祝庆英、宋兆霖版在词汇选择上虽然没有大量使用女性主义色彩的词汇, 但在一些关键句子的翻译上,却充分展现了女性主义的立场。例如在翻译简·爱 对罗切斯特的经典
3、李霁野的《简爱自传》
3、李霁野的《简爱自传》
李霁野是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翻译家和作家,他的《简爱自传》于19351936年。在性别问题的处理上,李霁野的翻译表现出一定的进步性。他对简的描 述更加细致和准确,也更多地呈现了原文中的女性主义主题。然而,在描绘罗切 斯特的角色时,李霁野仍然未能完全摆脱传统男性形象的束缚。
四、结论
四、结论
总的来说,《简爱》三个中译本的性别问题体现出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尽管 如此,这些译本仍然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这部世界文学经典的机会。通过 对比和分析这三个译本,我们可以看到译者性别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 如何被翻译者所
四、结论
理解和处理。这也提醒我们在今后的翻译工作中,应当更加注重原文中的性 别问题,尽可能地保留和传达原文中的女性声音和性别立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PPT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PPT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下的忠实
忠实既不是针对作者也不是针对读者的,而是 对写作方案(writing project)而言的。作者和 译者都必须承认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双方合 力挖掘原文的意义,将其以全新的面貌在目的 语文化中创作出来,延续原作的生命力。 翻译不是简单机械的语言转换,而是无限的文 本链和话语链中的意义的不断延伸。这样,翻 译就如同彰显了译者主体性的写作行为,是特 定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中的改写行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 翻译理论
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渊源 2. 女性主义翻译观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3.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4.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突破性与局限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渊源
翻译研究
女性主义运动 是如何产生的?
女性主义运动为什 么介入翻译研究的?
该书立足于北美翻译界, 探究了 20世纪后 30年代中,在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文 化语境之下, 性别研究对翻译实践与翻译 理论的影响。
翻译的政治(翻译的实质)
女性主义运动 政治目的:男女平等
政治行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一开始就是一种具有鲜明政治意图的学术研究;女性译者从一开始 就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并未完全遵循世俗和传统对于译者的要求——忠实,而是通 过翻译这一媒介改变文本的原有意义,加入个人的政治宣言。(Flotow, 1997)
男性 女性
父权制的社会等级
写作 翻译
父权文化的文学等级
雪莉·西蒙(Sherry Simon)
雪莉·西蒙(Sherry Simon)是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文化 专 家 , 执 教 于 加 拿 大 康 考 迪 亚 大 学 (Concordia University),任法语系教授。《翻译中的性别:文化身 份和 传播的政治 》( Gender in Translation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1996)是她的 重要译学理论专著之一,也是西方第一本全面论述女性 主义视角下的翻译问题的学术性专著。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西克苏的两极对立(两元对立)
Main Points
翻译和女性从传统上看,都处于弱势和低等位置, 译者是作者的侍女,女人是男人的侍女。潮的关联。
女性差异的三个阶段:
①本质主义阶段:在本质上存在“女性的现实 性”,与父权相对
②差异的存在是历史上通过语言和文化环境形成 的建构主义模式,女性的现实性通过社会产生
(Gender in Translation: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 1996)是她的重要译学理论
专著之一,也是西方第一本全面论述女性主义视角下 的翻译问题的学术性专著。《语言的交流》、《分裂 城市中的间奏曲:翻译蒙特利尔》 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文学研究,探讨作为政治与文学运 动的女性主义对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3)advocates that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a problem of skills and transfer, but also a problem of politics, culture, ideology, etc. 翻译不单是具体的语言 “技巧”问题,还应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等诸多问题
立场) Lori Chamberlain劳丽·钱伯伦 (性别与翻译的
隐喻) Luise von Flotow路易斯·冯·弗罗托(女性主义
翻译理论批评)
Sherry Simon雪莉·西蒙
执教于加拿大Concordia University,翻译理论家,文化 专家
Works: 《翻译中的性别:文化身份和传播的政治》
“女”字甲骨文
(委、安、婉、奴)
Feminist translation

【英语专业】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英语专业】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 弗洛图总结了女性翻译家常用的三 种翻译策略: • 增补(supplementing) • 前言和脚注(prefacing and footnoting) • 劫持 (hijacking)。
1.增补或者补偿
表现了译者主动介入文本的行 为,一般的翻译者也常使用,但 女性主义译者更注重于补偿原文 表述性别意义,如HuMan 中用大 写的M 指示原文隐含的男性中心 主义;《圣经》翻译中在呼语 Brothers的前面补上Sisters,即 属“增补” 。
• 为什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会如此 兴盛? • 为什么对传统翻译观造成了巨大 冲击与挑战呢? •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本质又是什 么呢?
一、女性和翻译在西方历史上的地位
• 性别角度: • 两千多年来,西方文化中的 女性形象一直被扭曲被歧视。 可以说,在男女两性的阶层 中,女性一直是被动服从的, 是应该依附于男人,忠实于 男人的。
• 3、女性主义翻译打破传统的“作 者原文一译者译文”的两元对立模 式,认为译文是原文的后续的生命 (afterlife),和原文共生共荣。原文 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神话,译 文也不再是机械的摹仿和拷贝,而 是延伸了原作的生命,使它得以在 另一个语言文化空间中面对新的读 者群体,为原文开启了一个更加广 阔的,料想不到的存续空间。
• 翻译角度
• 长久以来,翻译一直处于受歧视的地位。 无论译者在传译的过程中多么努力接近 原文,与原文“等同”仍然是一种理想, 翻译由此被认为是必然存有缺陷,要么 不及要么则过。翻译与原文相比,地位 也一直处于第二等,是拷贝的拷贝,不似 的模仿。
• 联系: 翻译的这一处境与“女性”在 自身等级结构中的地位形成了 某种同构。两者在各自的从属 等级秩序中历来居于弱势地位: 译者是作者的侍女,女人则低于 男人。翻译话语中的性别隐喻 更加促使女性与翻译结下了不

略述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略述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略述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不分地区、种族与阶级,女性都处于一种附属的位置。

但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女性运动才开始具有社会性质。

“女性主义”的英文字feminism源自于法国的feminisme。

柯德教授的研究表明,1880年法国女子奥克雷建立的第一个妇女参政权会最先提出了这一个词汇,但是直到20世纪初“女性主义”才被各派争取女权运动者所认同。

随着女性运动的普遍开展,其涉及社会活动各种领域,因为语言在社会性别发展史中维系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女性主义者便把目光转向语言,投向翻译。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最先出现在加拿大女性主义者的翻译实践中,代表人物有谢莉·西蒙(Sherry Simon)、路易斯·福露窦(Loius Flotow),以及巴贝拉·戈达尔德(Babara Godard)等。

1 女性主义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形成的促进女性主义以社会性别差异论(gender theo-ry)为基石,以“从边缘走向中心”为行动要领,性别差异论认为是两性的社会差异而不是两性的生理差异造成了男女之间的不平等,认为女性在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受到不平等的对待。

而语言是文化身份重要的表现形式,在社会发展的漫长过程之中,语言随父权、夫权地位的建立而成为一种“他/男人”的语言。

自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者为争取解放提出了“女性必须得到语言解放,女性的解放必须先从语言着手”的口号。

翻译是重要的语言活动,批评家们认为翻译在父权意识形态下被贬低到从属地位,原作者、原文是男性、阳性、主动的,而译文、翻译者是女性、阴性、被动的,这使翻译和翻译工作者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对待。

女性主义者用犀利的视角观察,用特有的文风表达,在翻译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促使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产生。

2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女性主义的贡献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各种观点都从女性主义角度进行阐发,为女性服务,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使女性在语言中显现,从而让世人看见和听见”,彰显女性主义各种主张,凸现女性主义思想,有很强的政治性,为女性主义开辟了新的战场。

【英语专业】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英语专业】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 在欧洲,女性的翻译活动为她们从 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她们获得 了对自身全新的认识并产生了文学 创作的兴趣和信心,为自己的文学 创作提供了另一种形式的实践经验。 同时,她们在翻译事业中的成绩与 贡献为男性接受女性从事文学创作 做了铺垫,他们发现并承认了女性 在文学方面的造诣。
(二)翻译成为当代女性争取 社会地位的工具
五、女性主义翻译本质
•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特定历史条件、历史时期 的产物,其本质是女性主义者的一种言语行为 和政治抗争。 • 借以翻译为由,旨在颠覆男权社会至主无上的 统治地位,从而改变了翻译的本质属性,偏离 了翻译的正确方向。 •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传达、交际的沟通,也是 文化、政治、历史、意义等各种差异剧烈碰撞 和交锋的场所。女性主义翻译正是这一特定历 史时期政治文化交锋的产物。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主要内容: 5.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起源 5.2 代表人物路易斯· 梵· 弗洛图
5.3 代表人物雪莉· 西蒙
5.4 代表人物芭芭拉· 戈达德
5.5 女性主义翻译影响研究
一、女性主义思潮简评 • 女性主义 (feminism),亦称女权主义。 西方人称为女性主义,日文称为女权主 义。我国也曾用‚女权主义‛一词,但 是现在都改为‚更合适宜‛的‚女性主 义‛,这是因为:综观当代西方妇女运 动已经从争取男女平等的阶段转向了强 调尊重和顺应女性的差异性、强调女性 主体意识的新阶段(蒋骁华,2004) 。 • feminism是后结构主义思潮和后现代理 论的一部分,是解构一切中心、为边缘 者争取权力的思想运动,是一个涵盖面 极广的概念。
• 2、在她们看来,翻译就是一个创作过程。是跨文 化、跨语际的“违犯 ”( transgression)过程,是 译者传达、重写并操纵一个文本使它适用于第二 语言的公众的过程,其过程贯穿了种种意识形态 和权力关系的纷争,文化张力尽显其中。她们的 这种主张显然是源于一种文化研究对翻译现象的 关注,而不是在讨论文本内部的翻译问题。其最 终目的不是为了生产评判译文的标准和规则。而 是通过译文,在传播和转移知识的过程中建构女 性主体的身份诗学。她们就这样试图通过提高翻 译地位来提高女性自身地位。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

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在西方风起云涌。

这场由知识女性发起的意识形态的战争,波及到了政治、文化、文学等社会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更推动了女性主义在学术领域的发展。

翻译研究者从中找到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相似点,认为翻译中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开始质疑暗含男性中心论的译论。

由此,女性主义翻译观应运而生。

一、女性主义与翻译两千多年来,翻译领域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性别隐喻,如,把翻译比作“不忠的美人”。

翻译被置于与女性相同的地位。

原作对于再生产的译本所具有的等级上的权威与阳性和阴性的意象连接在了一起:原作被视为强壮而具有生产力的男性,而译本则是低弱的派生女性。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认为,翻译处于这种弱势地位是长期受父权压制的结果。

父权中心制统治下的翻译研究移植了社会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性别伦理,使翻译这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也被视为从属、派生的部分,进而被女性化和边缘化。

女性与翻译在共同的历史境遇上找到了相似点和类比的基础,从而引发了两者相互结合的可能(徐翠波,2011,p.60)。

二、理论主张女性主义和翻译都是对语言的一种批判性理解,当二者结合起来时,便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研究的视角,它对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其主要观点包括:(1)对传统翻译理论标准“忠实”的颠覆,强调叛逆中外传统翻译理论一直把“忠实”视为翻译的根本准则之一。

传统翻译理论中翻译标准的核心就是“信”或“忠实”,译文必须忠实于原作,以原作/作者为中心,强调译文/译者对原作/作者的绝对忠实。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坚决反对这一观点,她们认为,语言中充满了性别歧视,“忠实”通常意味着剥夺女性的话语权(马丽娜, 2012, p.127)。

因此,在翻译中,她们要“妇弄”(woman handling)文本,对文本从女性视角、以女性的方法进行操纵,大胆实践自己的理论宗旨。

(2)重新界定译文与原作的关系,突显译者主体性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作者/原作-译者/译文”的两元对立模式,提倡原作-译文的共生共荣。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探索】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探索】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探索】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各种理论构成了多元的格局。

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翻译被人们从多个视角进行描述,其中最醒目的当属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自身与翻译的结合,并最终催生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引起了翻译界的广泛关注,它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和思路,推动着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在新的多元体系下迅速发展。

然而,迄今为止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远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就我国而言,翻译界直到2000年才开始接触到该理论,因此时至今日,我们很有必要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从而使其尽快地融入到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当中。

基于此,本文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产生、内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探索我国对其研究的不足,希望能够引发更多的有关于该理论的探讨,从而促进我国翻译理论在多元体系中的发展。

一产生:女性主义与翻译结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女性主义与翻译的有机结合,而此二者的结合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理论基础。

一方面,在历史上翻译和女性一直处于比较低下的地位:前者被认为是鹦鹉学舌、“传话筒”,译文是有缺陷的,必须对原文亦步亦趋绝对忠实,后者被看做是由男性的一根肋骨造出来的“第二性”,因而是男性的一部分,必须严格遵守“三纲五常”,服从于男性;在18世纪的西方,女性没有话语权,她们没有参与写作活动的权利,更没有任意发表言论的自由,因此,翻译曾一度成为女性接触外界、表达自我的唯一窗口;此外,人们还经常把翻译比作女性,认为翻译就像女性一样“漂亮的不忠诚,忠诚的不漂亮”,对翻译与女性的评判仅停留在两个层面,即其外表和对男性(原文)的忠实与服从。

另一方面,在20世纪90年代“文化转向”思潮的影响之下,翻译向着文化这个更加宽广的文化领域进军,为翻译与女性主义的结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运动空前高涨,女性主义者开始意识到,要彻底改变女性的“第二性”、“他者”地位,争取女性的话语权,就要彻底结构男权话语从而颠覆男权社会。

feminist translation studies

feminist translation studies

feminist translation studies摘要:1.引言:介绍女性主义翻译研究2.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3.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4.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我国的现状与影响5.结论:总结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重要性正文:【引言】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作为女性主义思潮在翻译领域的延伸,旨在揭示翻译理论与实践在性别、文化和权力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以及在我国的现状与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而逐渐发展壮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20 世纪70 年代至80 年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创立阶段。

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要关注女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第二阶段: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开始关注翻译文本中的性别问题,提出“女性主义翻译”的概念。

3.第三阶段:20 世纪90 年代至今,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成熟阶段。

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开始关注女性在翻译实践中的挑战和机遇。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1.性别意识:认为翻译过程中的性别问题应引起重视,翻译作品应关注女性在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2.文化差异:强调翻译应尊重原文的文化背景,充分考虑文化差异,避免将一种文化观念强加于另一种文化。

3.权力关系:认为翻译是一种权力关系,女性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权力压迫,因此需要关注女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地位和权力。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我国的现状与影响】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我国逐渐受到关注。

目前,我国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为我国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英语专业】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英语专业】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 4、女性主义翻译首先肯定了译者性别差异 所导致的对原文本意义阐释的不同,并由 此提出“性别译者’的概念使性别分析范 畴在翻译领域里也占有了一席之地。她们 认为,女性特有的语言感知力、经验和内 心情感有时不是男性能够觉察到的,或是 根本不想察觉,或是潜意识中不知不觉陷 人了男性中心的思维陷阱中,从而对女性 作品或女性主义作品缺乏准确的理解和阐 释,所以应该有女性来翻译这类作品。这 种理论主张无疑也给翻译领域注入了新的 元素和角度。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起源 及相关问题
• 女性和翻译在西方历史上的地位 • 女性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 女性主义翻译观 •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要主张 •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本质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理论蓬
勃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
面。翻译研究逐渐自成体系,成为一门具
有自己理论体系的学科在众多的翻译理
• feminism是后结构主义思潮和后现代理 论的一部分,是解构一切中心、为边缘 者争取权力的思想运动,是一个涵盖面 极广的概念。
• 现代女性主义源于美国,经历了两大高潮(刘 军平,2004):
• 第一个高潮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这 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从法律上为女性争取财产 权、选举权以及受教育权。
女性与翻译的共性:
• 女性和翻译在各自的领域都处于被 边缘化和受冷遇的地位。翻译被视 为非创作性的次等品具有了衍生的、 女性的特征。一些人士索性将评判 女性的标准和翻译标准结合起来。
译者在传统女性角色中获得 • 结了果自:己的印镜,而女性也在译者
那里获得了自己的喻像,两者互 相纠结,有了难以分割的关系, 同时也使两者后来结合并形成女 性主义翻译理论成为可能。
代表人物:路易斯·梵·弗洛图

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女权运动对之后30年内的学术与文艺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女权主义思想在社会中的普及和蔓延,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两者相互交织,相互促进。

也是在同一时期,翻译研究逐渐被接纳为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

由此,文化间性别角色的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和表达,以及通过翻译将这些表达植入不同的文化背景等种种错综复杂的问题,成为翻译工作者、关注女性发展、研究女权运动的学者关注的焦点。

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背景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及理论渊源。

(1)女性主义又称女权主义。

20世纪,席卷欧美并波及世界其它地区的女性主义运动,使人们尤其是女性意识到这个世界的父权性质,发现了性别不平等的现实,进而要求性别平等和女性独立。

随后,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以性别作为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切入点,强调女性的主体意识,并用女性的主体意识重新审视整个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突破一系列传统范畴和价值尺度,致力于揭示女性在历史、社会、文化中从属的根源,以达到发掘女性话语、重建文化研究新理论的目标。

她们认为女性必须获得语言的解放,她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力求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在语言消除性别歧视之后,她们敏锐的视角很快延伸到翻译领域。

(2)女性与翻译隐喻2000多年来,中西文化中,女性形象一直被歪曲。

同样,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原作者、原文可比拟为男性、阳性、主动的;译者、译文都被比拟为女性、阴性、被动的。

翻译常被比喻为女性,而且比喻中常带有对女性的歧视。

德莱顿认为译者是原作者的奴隶,奴隶只能在别人的庄园里劳动,给葡萄追肥整枝,然而酿的酒却属于别人。

巴托认为译者处于从属地位,原作者是主人,译者只是仆人,只能紧跟原作者忠实地再现和反映原作的思想和风格,不能逾越仆人的身份进行创作,不能进行任何修改和删减。

法国的梅那日称一些不顾原文风格、随意增改原文的翻译为“不忠的美人”;随后贝尔特朗也说到,“翻译好比美人,美丽的不忠实,忠实的不美丽”。

feminist translation studies

feminist translation studies

feminist translation studies摘要:一、导言1.介绍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背景和意义2.阐述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核心理念二、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1.女性主义理论2.翻译理论3.性别研究理论三、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主要内容1.女性译者的主体性2.女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3.女性身份与翻译的关系4.女性主义翻译批评四、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实践应用1.女性主义翻译案例分析2.女性主义翻译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的体现3.女性主义翻译理念对翻译行业的影响五、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挑战与展望1.社会性别观念的转变对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影响2.女权主义翻译研究与传统翻译理论的对话与融合3.女权主义翻译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正文:女权主义翻译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以女性主义理论、翻译理论以及性别研究理论为基础,关注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探讨女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分析女性身份与翻译的关系,并从女性主义角度对翻译作品进行批评。

女权主义翻译研究不仅丰富了翻译理论体系,也为实际翻译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女性主义理论、翻译理论和性别研究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关注女性在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地位与权利,强调女性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翻译理论则关注翻译的规律、方法和评价标准等问题。

性别研究理论则从性别的角度分析社会现象,揭示社会性别观念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

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女性译者的主体性、女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女性身份与翻译的关系以及女性主义翻译批评。

女性译者的主体性强调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以及女性身份对翻译的影响。

女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关注女性如何通过翻译传达女性主义价值观,以及如何挑战传统的性别观念。

女性身份与翻译的关系探讨女性译者如何在自己的翻译实践中体现女性身份,以及女性身份如何影响翻译过程和结果。

女性主义翻译批评则关注女性主义价值观在翻译评价中的体现,以及如何通过女性主义视角审视翻译作品。

浅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传统译论

浅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传统译论

浅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传统译论浅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传统译论论文摘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继翻译文化转向之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意识流派,它是女权主义与翻译理论的结合体,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目的性。

从宏观上看,二者的结合为翻译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推动了解构注意翻译观,殖民主义翻译观等翻译理论的发展;从微观上看,女性主义译者在译文中进一步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致力于识别和批判那些既将女性又将翻译贬入社会和文学底层的观念、概念,探讨翻译被女性化(feminized)的过程、原因及其负面影响,并最终动摇那些歧视女性、歧视翻译的深层结构。

然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对文本的过于干预和重写,女性主义译者反而可能会助长滥译之风,甚至会威胁整个翻译行业。

关键字: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翻译策略一、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契合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并蓬勃发展,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视野进一步得到扩展,从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中对财产权和选举权的争取迅速上升到对教育,福利,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诉求。

20年代80年代,继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人们开始对翻译活动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层面投入更多的关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女性主义开始介入翻译领域。

可以肯定的是,二者的结合并非偶然,首先,翻译是当时女性进入文学界以及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有效途径。

女性长期生活在男权制度话语的控制下,根本没有自主表达的机会,因此只能通过翻译来介入某些活动以提升自己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其次,从理论上来讲,女性与翻译在当时的等级秩序中都处于弱势地位,都处在社会的最边缘地带。

法国修辞学家梅内有一句名言:“Les belles infideles”,即“翻译像女人一样,漂亮的不忠实”。

梅内的这句谚语深刻的揭露了潜藏在西方译界的双重歧视,也反应了翻译与女人在文学等级系统以及社会等级系统中的卑微地位。

这样看来,女性主义触发翻译研究的反思是必然的。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用大写的 M 指示原文隐含的男性中心主义;
《圣经》翻译中在呼语 Brothers 的前面补 上
Sisters,即属“增补”。
2.前言和脚注(prefacing and footnoting)
加写前言与注脚在弗洛图看来是女性主义翻译中的常规
操作,这一技巧包括解释原文的背景、作者的意图,勾
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翻译策略,旨在凸显译者的
从而对女性作品或女性主义作品缺乏准确的理解和阐释,所以应
该有女性来翻译这类作品。这种理论主张无疑也给翻译领域注入
了新的元素和角度。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主要致力于:
l)重新界定译作和原作的关系,译文与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地位。 2)从语言上对原文本进行解构,消除男性主义中心。消除翻译研 究和翻译实践中对女性的歧视。 3)分析翻译作品中不同性别的语言的处理及其意识形态。
苏 姗 妮
·

·





·



Susanne·De·Lotbiniere · Harwood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激进派代表人
物,拒绝翻译男性作者作品,如若翻译女性作者的作品,也会将
其中的阳性词汇主观地改为女性主义词汇。代表作有《双语人》
The Body Bilingual.提出:“要使翻译实践深受女性主义意识的影
女人身份,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女性主义身份及其在意义
的创造中作为一个积极参与者的作用。
3.劫持(hijacking)
女性主义译者往往对本身并不一定具有女性主义意 图的文本进行挪用。比如在原文采用全称阳性词的 地方,在译文中却变成了包含阳性和阴性一起的词。
如 hystory 从希腊语词根 hyst“子宫” +story 创造出

女性翻译主义(全文)

女性翻译主义(全文)

女性翻译主义一、引言女性主义思潮发源于18世纪的自由女性主义(liberlfeminism),以社会性别论,或社会性别差异论(gendertheory)为其理论基石(鲍晓兰,1995:1-18)。

女性主义在其进展过程中受到了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学等现代理论的影响,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这些影响折射到了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观是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其理论功用主要为女性服务,即在翻译中尽量“使女性在语言中显现,从而让世人看见和听见女人”(Simon,1996:20)。

意义问题自20世纪以来,一直是人文科学所关注的热点之一。

其中,关于意义的生成、确立、解读以及意义的不确定性、多元性等问题的探讨与翻译研究紧密相关(刘云虹,20XX)。

而在对翻译文本中意义的阐释过程中,现代阐释学与接受美学为意义的多层次、多角度彰显提供了理论立足点。

而本文重点探讨现代阐释学中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接受美学中姚斯的“读者中心论”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影响,并对其理论指导下文本意义话语空间的有力拓展。

二、当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目的是,坚决反对在文学作品中将女性置于社会下层,并将翻译附属于文学的哲学传统。

为此,女性主义必须探讨翻译是如何被“女性化”的过程,解构以结构主义为基础的传统译论以及构成其哲学基础的性别逻辑,因此对翻译的性别角色,对规定性的“忠实”伦理以及语言的功能和作用提出了质疑。

女性主义认为原作在地位上等同译作,语言反映性别卑视的现实,并且强化了性别卑视,翻译不是一种机械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涉及到文化干涉和协调的制造性活动(张景华,20XX)。

女性主义翻译观主要代表人物有L.Flotow,S.Simon,G.Spivk,L.Chmberlin,B.Godrd,S.Lotbinier e-Hwood等。

她们的观点主要有:(1)消除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中对女性的卑视;(2)重新界定译作和原作的关系,译文与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地位;(3)翻译不单是具体的语言“技巧”问题,还应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等诸多问题(蒋骁华,20XX)。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 背景
• 上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兴起,这次运动的目的旨在打破社会中 性别歧视、男性占主导,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的社会意识形态。随着二战的 发展,除了英国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外,此时兴起了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激进 女性主义等主要一些流派。这场由知识女性发起的意识形态的战争,波及到了 政治、文化、文学等社会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更推动了女性主义在学术领域 的发展。翻译研究者从中找到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相似点,认为翻译中存在严 重的性别歧视问题,开始质疑暗含男性中心论的译论。由此,女性主义翻译观应 运而生。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二)翻译目的 简言之,女性主义翻译目的是让语言为女性说话,使女性显现于语言 之中,延展女性的话语权。她们提倡通过操纵译文而彰显女性。魁北 克女性主义翻译者B.Godard(1990)公然提倡操纵—“女性主义译者 肯定其关键作用,以没完没了的反复阅读和反复写作为乐,炫耀她对 文本操纵的迹象。”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三)原文与译文的关系 传统译论将原作和译作看作对立的两元,认为原作占主导地位,译作 是派生的,处于从属地位。然而,女性主义翻译者认为,译文与原文 是平等互补的共生关系,译文与原文享有同等的地位。典型的说法是 译文是原文的后起生命(afterlife),使原作的生命得以延续。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五)女性主义翻译实践 20 世纪上半叶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是由女性翻译的。俄罗斯文学中的经 典著作最初主要是由女性翻译家嘎尔奈特翻译成英语的,她60 卷的翻 译著作包括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和果戈理 的作品。德国的情况也相似,主要的文学著作也是由女性来翻译的。 此外,《很悲伤的老虎》(Tres Tristes Tigres)的译者、女性主义者勒 雯与作者安方特紧密合作,创造出了一个“新”的作品。在自己的女 性主义项目中,勒雯对安方特德作品进行了改写、操纵和“叛逆”。
• 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保持女性特有价值的同时,反对以所谓平等的借口将 女性变为男性。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 女性涉及翻译理论的原因与目的
• 女性之所以从事翻译,目的是建立服务于进步的政治议题和文学传统创新的交流网络, 通过翻译表达她们的政治信念。翻译是和社会在某些方面是重叠的,它也让女性有了 通向文学和社会的一条有限的途径。在时代允许的机缘下,通过对文学作品中被埋没 的女性思想成果的发掘,让女译者强有力的一面展现在世界面前,从而发出女性的呐 喊。而在传统的西方译论中,翻译是不完美的,是女性化了的。社会秩序中翻译同女 性的地位也是次等的,被边缘化了的,是不能代表社会和世界的声音的。因而,女性 主义者由社会共识的女性代表翻译出发,通过对翻译理论的研究颠覆并重新构建翻译 理论,打破写作男性中心主义的垄断地位,凸显译本中女性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就变 得相当关键了。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General introduction Representatives
by 林蕊 朱梦婷 孙乙新 朱婷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 背景
• Women and translation have been long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for both of them occupy very humble positions. The traditional view holds that translation is considered as a secondary work dependent on and subservient to the original text, just as women are inferior to men under patriarchal power(父权).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一)翻译哲学
女性主义者在翻译研究中揭示了性别歧视语言,典型的例子是“不忠的美人” (les belles infideles)之类的歧视性隐喻以及斯坦纳的《通天塔之后》(After Babel)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传统译论将原作和译作看作对立的两元,认 为原作占主导地位,译作是派生的,处于从属地位。女性主义者看到女性的 地位与翻译的地位有相似之处,在以男性为中心的世界中女性往往也处于从 属地位。女性主义者突破传统翻译理论的二元对立思维,提出了“委托的翻 译项目”这一概念:“对于女性翻译研究来说,忠实既不是对作者也不是对 读者,而是对写作项目而言的——这是一个作者和译者共同参加的项目。”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n雪莉·西蒙 (翻译理论中的性别化立场)认为所有的翻译都必定 “有缺陷”,所以翻译“一般被认为是女性”。
• Lori Chamberlain劳丽·钱伯伦 (性别语翻译的隐喻)认为,17世纪法语 中的“不忠的美人”这句关于翻译的隐喻表明,正如父权体制下身居社会 等级底层的女性,翻译在文学等级秩序中也备受歧视。在传统翻译理论中, 忠实是翻译的第一要旨。但是,在翻译实践中,译者背离原作的行为却屡 屡发生。钱伯伦认为,对文学等级中原作身份和原创性的争夺制约了翻译 的忠实性。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发展
• 根据德里达的二元对立逻辑批判,新女性主义质疑了西方传统中将男女割裂、 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或菲勒斯phallogocentrism话语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女 性被“她者”化,或边缘化。这种封闭的话语体系巩固着男性的权力,而这 种权力反过来进一步制造并维护男性的话语。新女性主义者认为用这种话语 书写的女性文学不可能是真正的女性文学,女性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即一种 基于女性的主体意识得以凸显。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 理论主张
2. 重新界定译文与原作的关系,突显译者主体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作者/原作-译者/译文”的两元对立模式,提倡原作-译 文的共生共荣。这首先表现在翻译延伸了原作的生命,使得它得以在另一个语言文化空 间中面对新的读者群体。也就是本雅明所说的译文是原作的后续的生命 (afterlife),译文 为原作开启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提出“性别译者”(feminist translator)的概念,首先肯定了译者性 别差异所导致的对原文文本意义阐释过程中的不同,从而丰富了原文文本的内涵;同时也 提高了译者的主体性并肯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长久以来,传统翻译理论以 “忠实”和“等值”为基础,忽视了译者的主体性。译文一直被认为是原作的附庸,译着 仅仅是派生的和非创造性的活动,把译者的主体性化为零,是原作之镜。但女性主义者从 译者的性别角色入手,重新界定了译文与原作的关系,突显了译者的主体性。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 女性主义翻译观及其翻译实践
女性主义者从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派理论中借鉴了一些有 的成分,但她们致力于重新审视传统的政治、宗教、文化、语言、艺 术等价值体系。其主要目标是让语为妇女说话,使女性显现于语言之 中。女性主义翻译观主要代表人物有:L. Flowtow, S. Simon, G. Spivak, L. Chamberlain,B. Godard, S. Lotbiniere-Hawood,她们对一系列翻译理论 基本问题都有自己的观点。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四)翻译策略
为了使女性显现于语言之中,女性主义翻译策略极力提倡“重写 (rewriting)”,要求对翻译文本进行以女性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干预和改写。 女性主义者一般通过下面几种翻译策略完成其“重写”的过程。第一是: “补偿”(supplementing),即对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进行补充,在补 偿过程中译者以自己的性别立场对原文进行改写。第二是:“前言”和“脚 注”(prefacing and footnoting)。女性主义者常用这种方法来介绍原作的背 景和主旨,解释自己的翻译策略和翻译目的。第三是:“劫持”(hijacking), 指女性主义译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或主观意图,对文本中不符合女性主义的观 点进行改写。比如:auther (author), chairperson (chairman)等。
• 前者更注重文学批评,特别是对经典文本的颠覆;后者将视线投射在语言 学、符号学、心理分析等理论方面。
• 法国新女性主义批评借鉴解构主义理论,将妇女问题的症结归结于语言。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形成
• 自从1968年“五月风暴”开始,西方女性主义明显分成了英美女性主义学派和法国新 女性主义学派两个学派。新女性主义,也称为后现代女性主义,借鉴吸收了法国结构 主义翻译三大代表德里达格洛斯中心主义批判、福柯的权利话语秩序学说和巴尔特的 “原作者死了”的理念。借助德里达的二元对立逻辑批判,新女性主义对父权话语体 系进行了挑战和质疑。通过使用父权或菲勒斯中心主义(phallogocentrism)话语体系书 写女性文学,不可能是真正的女性文学,只能是从另一方面巩固了并维护了男性中心 主义的观点,因此,新女性主义必须建立起能够凸显女性主体意识的语言符号系统来 书写。从翻译理论的大背景以及翻译与性别的内在联系来说,女性主义必然触发翻译 研究的反思。西蒙(Sherry Simon) 这样说道:“妇女的解放首先是从语言中获得解放。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女性主义学者的论著中出现了这样一个观点,既她们清楚地意 识到语言是意义争斗的场所,是做题在此证明自我的角斗场。因此,毫不奇怪,翻译 研究会受到女性主义思想的滋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