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奖一览表2010-new

合集下载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0年物理学奖,由两位物理学家分享,他们是荷兰的安德烈·盖姆(Andre Geim)和英国的康斯坦丁·诺沃肖罗夫(Konstantin Novoselov)(同时拥有俄罗斯国籍)。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

安德烈·盖姆(Andre Geim,1958—),荷兰公民,出生于俄罗斯索契。1987年在俄罗斯科学院固态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介观科学与纳米技术中心主任。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教授及皇家学会2010周年纪念研究教授。

康斯坦丁·诺沃肖罗夫(Konstantin Novoselov,1974—),英国和俄罗斯公民,出生于俄罗斯下塔吉尔。2004年从荷兰内梅亨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及皇家学会研究员。

作为由碳组成的一种结构,石墨烯是一种全新的材料——不单单是其厚度达到前所未有的小,而且其强度也是非常高。同时,它也具有和铜一样的良好导电性。在导热方面,更是超越了目前已知的其他所有材料。石墨烯近乎完全透明,但其原子排列之紧密,却连具有最小气体分子结构的氦都无法穿透它。碳——地球生命的基本组成元素——再次让世人吃惊。

石墨烯(Graphene)是一种以sp²杂化连接的碳原子紧密堆积成的单层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的新材料。实际上石墨烯本来就存在于自然界,只是难以剥离出单层结构。石墨烯

1

一层层叠起来就是石墨,厚1毫米的石墨大约包含300万层石墨烯。铅笔在纸上轻轻划过,留下的痕迹就可能是几层甚至仅仅一层石墨烯。

石墨与石墨烯

2004年,盖姆和诺沃肖罗夫发现他们能用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得到越来越薄的石墨薄片。他们从高定向热解石墨中剥离出石墨片,然后将薄片的两面粘在一种特殊的胶带上,撕开胶带,就能把石墨片一分为二。不断这样操作,于是薄片越来越薄,最后,他们得到了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薄片,这就是石墨烯。石墨烯常见的粉体生产的方法为机械剥离法、氧化还原法、SiC外延生长法,薄膜生产方法为化学气相沉积法(CVD)。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1年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德国人)发现X 射线

1902年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P. 塞曼(荷兰人)研究磁场对辐射的影响

1903年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法国人)发现物质的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人)、玛丽·居里(波兰人)从事放射性研究

1904年J.W.瑞利(英国人)从事气体密度的研究并发现氩元素

1905年P.E.A.雷纳尔德(德国人)从事阴极线的研究

1906年约瑟夫·约翰·汤姆生(英国人)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1907年 A.A.迈克尔逊(美国人)发明了光学干涉仪并且借助这些仪器进行光谱学和度量学的研究

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人)发明了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1909年伽利尔摩·马可尼(意大利人)、K . F. 布劳恩(德国人)开发了无线电通信O.W.理查森(英国人)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

1910年翰尼斯·迪德里克·范德华(荷兰人)从事气态和液态议程式方面的研究1911年W.维恩(德国人)发现热辐射定律

1912年N.G.达伦(瑞典人)发明了可以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节装置

1913年H·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人)从事液体氦的超导研究

1914年马克斯·凡·劳厄(德国人)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人)借助X射线,对晶体结构进行分析

1916年未颁奖

1917年 C.G.巴克拉(英国人)发现元素的次级X 辐射的特征

1918年马克斯·卡尔·欧内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国人)对确立量子理论作出巨大贡献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由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每年颁发的最高物理学奖,

以纪念诺贝尔的科学发明而得名。该奖是为了表彰在物理学、物理学相关

学科及其它交叉学科领域取得伟大成就的个人。从1901年首次颁发至今,经历了几十年,共有116位先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马尔科夫、

爱因斯坦、福布斯、卢瑟福、阿尔伯特尔、贝尔、斯文格勒等历届获奖者

的成就,使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声望高涨。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斯

普拉特、特里·特里森和安东尼·穆达拉斯,以表彰他们在准分子显微镜

上的杰出贡献。

自1901年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一直都是各类科学成就最高荣誉,

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诺贝尔奖委员会以及获奖者都在为科学空间里进

行深刻的研究和应用,挑战着一部分被认为难以解决的物理学问题,改善

着人类的生活,开拓着新的物理学领域,这是一条不断推进的路径,也是

一种回馈。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e tr S An r Gem a d Ko sa tn se ’ de i n n tn i
No o e o f r her nv si a i n o t e v s l v o t i i e tg to s f h
t — i n i n l ma e il g a h n h t S wo d me so a t r r p e e t a ’ a
风 云 人 物 十
磁 0
e l
逮 —淌
2 1 : 藩 羹 麓 撩 蓬 擎 羹 0 0簟
By Kah rn u zc 韩 路 娟 / 译 t eieBo ra 编

h 2 0 e 01 No e P z i P y i s b l r e n h sc i g e t h Un v r i f Ma c — o s o te i e st o n h y
t r ed me so a om f c r o . F a h e — i n in l fr o a b n lt ly r fc r o r ald g a h n . T e a e s o ab n a e c le rp e e h
r s a c e s e ta t d g a h n r m r p i e e r h r x r c e r p e e fo g a h t e
究 者 用普 通 胶带 从 石 墨 中将其 提 取 。 姆 5 海 2 岁 . 沃 肖洛 夫 才 3 诺 6岁 , 两人 都 出生 于 俄 罗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弗兰克·维尔切克
2005
2006 2007
罗伊·格劳伯
约翰·霍尔 特奥多尔·亨施
约翰·麦泽尔 乔治·斯穆特 阿尔贝·费尔
美国 加拿大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法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荷兰 荷兰
俄罗斯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日本
俄、美
俄罗斯 英、美
美国
美国
美国 德国
美国
美国
瑞典
法国 英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英国 日本 美国 英国
英国
丹麦 丹麦 美国 美国
发明气泡室 由高能电子散射研究原子核的结构 研究 r 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和发现穆斯堡效应 研究凝聚态物质的理论,特别是液氦的研究 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发现和应用
对称性基本原理方面的贡献 发现原子核结构壳层模型理论,成功地解释原子核
电子或离子
发现夸克存在的第一个实验证明
液晶基础研究 对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的发明和发展 发现一对脉冲星,质量为两个太阳的质量,而直径 仅 10-30km,故引力场极强,为引力波的存在提供了
1994 1995
C·沙尔 B·布罗克豪斯
M·L·珀尔
F·雷恩斯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年份 1901 1902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J.斯坦伯格
英国 粒子对称结构进行论证
1989 N.F.拉姆齐
美国
W.保罗
德国
H.G.德梅尔特 美国
发明原子铯钟及提出氢微波 激射技术 创造捕集原子的方法以达到 能极其精确地研究一个电子 或离子
1990 J.杰罗姆 H.肯德尔 R.泰勒
美国 美国 加拿大
发现夸克存在的第一个实验 证明
年份 获奖者 1991 P.G.德燃纳 1992 J.夏帕克
荷兰
论证相衬法,特别是研制 相差显微镜
1954 M.玻恩
德国 对量子力学的基础研究, 特别是量子力学中波函数 的统计解释
W.W.G.玻特
德国 符合法的提出及分析宇宙辐射
年份 获奖者
国籍
1955 P.库什
美国
W.E.拉姆
美国
1956 W.肖克莱 W.H.布拉顿 J.巴丁
美国 美国 美国
பைடு நூலகம்
1957 李政道 杨振宁
M.G.迈耶 J.H.D.詹森
1964 C.H.汤斯
国籍 美国
美国 德国
美国
获奖原因
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 研究,特别是发现和应用 对称性基本原理方面的贡献
发现原子核结构壳层模型 理论,成功地解释原子核 的长周期和其它幻数性质 的问题
在量子电子学领域中的基 础研究导致了根据微波激 射器和激光器的原理构成 振荡器和放大器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01年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德国人)发现X 射线

1902年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P. 塞曼(荷兰人)研究磁场对辐射的影响

1903年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法国人)发现物质的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人)、玛丽·居里(波兰人)从事放射性研究1904年J.W.瑞利(英国人)从事气体密度的研究并发现氩元素1905年P.E.A.雷纳尔德(德国人)从事阴极线的研究

1906年约瑟夫·约翰·汤姆生(英国人)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1907年 A.A.迈克尔逊(美国人)发明了光学干涉仪并且借助这些仪器进行光谱学和度量学的研究

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人)发明了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

1909年伽利尔摩·马可尼(意大利人)、K . F. 布劳恩(德国人)开发了无线电通信O.W.理查森(英国人)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

1910年翰尼斯·迪德里克·范德华(荷兰人)从事气态和液态议程式方面的研究

1911年W.维恩(德国人)发现热辐射定律

1912年N.G.达伦(瑞典人)发明了可以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节装置

1913年H·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人)从事液体氦的超导研究

1914年马克斯·凡·劳厄(德国人)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人)借助X 射线,对晶体结构进行分析

1916年未颁奖

1917年 C.G.巴克拉(英国人)发现元素的次级X 辐射的特征

1918年马克斯·卡尔·欧内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国人)对确立量子理论作出巨大贡献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成就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成就

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1900年6月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属诺贝尔奖之一。

该奖项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奖金,每年的奖项候选人由瑞典皇家自然科学院的瑞典或外国院士、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委员会的委员、曾被授与诺贝尔物理或化学奖金的科学家、在乌普萨拉、隆德、奥斯陆、哥本哈根、赫尔辛基大学、卡罗琳医学院和皇家技术学院永久或临时任职的物理和化学教授等科学家推荐。

奖项由来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诺贝尔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设立诺贝尔奖。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贡献者。

颁奖时间

每次诺贝尔奖的发奖仪式都是下午举行,这是因为诺贝尔是1896年12月10日下午4:30去世的。为了纪念这位对人类进步和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在1901年第一次颁奖时,人们便选择在诺贝尔逝世的时刻举行仪式。这一有特殊意义的做法一直沿袭到如今。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名单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名单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名单

1901 W.C.伦琴德国发现伦琴射线(X射线)

1902 H.A.洛伦兹荷兰塞曼效应的发现和研究 P.塞曼荷兰

1903 H.A.贝克勒尔法国发现天然铀元素的放射性.P.居里法国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发现放射性元素钋与镭并发现钍也有放射性 M.S.居里法国

1904 L.瑞利英国在气体密度的研究中发现氩

1905 P.勒钠德德国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6 J.J汤姆孙英国通过气体电传导性的研究,测出电子的电荷与质量的比值

1907 A.A迈克耳孙美国创造精密的光学仪器和用以进行光谱学度量学的研究,并精确测出光速

1908 G.里普曼法国发明应用干涉现象的天然彩色摄影技术

1909 G.马可尼意大利发明无线电极及其对发展无线电通讯的贡献 C.F.布劳恩德国1910 J.D.范德瓦耳斯荷兰对气体和液体状态方程的研究

1911 W.维恩德国热辐射定律的导出和研究

1912 N.G.达伦瑞典发明点燃航标灯和浮标灯的瓦斯自动调节器

1913 H.K.昂尼斯荷兰在低温下研究物质的性质并制成液态氦

1914 M.V.劳厄德国发现伦琴射线通过晶体时的衍射,既用于决定X射线的波长又证明了晶体的原子点阵结构

1915 W.H.布拉格英国用伦琴射线分析晶体结构 W.L.布拉格英国

1916 未颁奖

1917 C.G.巴克拉英国发现标识元素的次级伦琴辐射

1918 M.V.普朗克德国研究辐射的量子理论,发现基本量子,提出能量量子化的假设,解释了电磁辐射的经验定律

1919 J.斯塔克德国发现阴极射线中的多普勒效应和原子光谱线在电场中的分裂

(完整word版)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8)

(完整word版)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8)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年份获奖者国籍获奖原因

1901年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X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

1902年亨得里克·洛仑兹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

效应)

彼得·塞曼荷兰

1903年亨利·贝克勒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

皮埃尔·居里法国“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

现象的共同研究"

玛丽·居里法国

1904年约翰·威廉·斯特拉

英国

“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

些研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

体密度的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

1905年菲利普·爱德华·安

东·冯·莱纳德

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6年约瑟夫·汤姆孙英国"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1907年阿尔伯特·迈克耳孙美国“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

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

1909年古列尔莫·马可尼意大利

“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卡尔·费迪南德·布

劳恩

德国

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 1911年威廉·维恩德国“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

1912年尼尔斯·古斯塔

夫·达伦

瑞典

“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

自动调节阀”

1913年海克·卡末林·昂内

荷兰

“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

的制成”

1914年马克斯·冯·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英国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01-2014)

年份获奖者国籍1901年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亨得里克·洛仑兹荷兰1902年

彼得·塞曼荷兰亨利·贝克勒法国1903年皮埃尔·居里法国玛丽·居里法国1904年约翰·威廉·斯特拉斯英国菲利普·爱德华·安东·冯·莱1905年德国纳德

1906年约瑟夫·汤姆孙英国1907年阿尔伯特·迈克耳孙美国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古列尔莫·马可尼意大利1909年

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德国1910年范德华荷兰1911年威廉·维恩德国1912年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瑞典

1913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荷兰获奖原因“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X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发现天然放射性” “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 “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 “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 “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 “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 “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 “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 “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 “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

2010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0诺贝尔物理学奖


能制作出厚度相当于塑料包装袋(厚度约 100纳米)的石墨烯,那么需要施加约两万 牛顿的压力才能将其扯断。这意味着石墨 烯比钻石还要坚硬
石墨烯(Graphene)


石墨烯(Graphene)是一种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的单层碳原子薄膜, 是由单层六角元胞碳原子组成的蜂窝状二维晶体。换言之,它是单原 子层的石墨晶体薄膜,其晶格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二维蜂窝结构。这种 石墨晶体薄膜的厚度只有0.335纳米,将其20万片薄膜叠加到一起, 也只相当一根头发丝的厚度。 该材料具有许多新奇的物理特性。石墨烯是一种零带隙半导体材料, 具有远比硅高的载流子迁移率, 并且从理论上说,它的电子迁移率和 空穴迁移率两者相等,因此其n型场效应晶体管和p型场效应晶体管是 对称的。还有,因为其具有零禁带特性,即使在室温下载流子在石墨 烯中的平均自由程和相干长度也可为微米级, 所以它是一种性能优异 的半导体材料。此外,石墨烯还可用于制造复合材料、电池/超级电 容、储氢材料、场发射材料以及超灵敏传感器等。
2010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把科研当成快乐的游戏
石墨烯


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曼彻斯特 大学的两位科学家—— 现年52岁的安德烈· 海姆 和36岁的康斯坦丁· 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 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
研究:“search”而非“research”

2010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0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0诺贝尔物理学奖

引言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国际上最高荣誉的科学奖项之一,每年由诺贝尔基金会颁发给在物理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三位科学家,他们是安德烈·海姆,康吉·谷亨斯和盖尔曼·大地·范德门。这些科学家们在半导体和低维物理学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1. 安德烈·海姆

安德烈·海姆是荷兰科学家,他被授予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主要原因是他对低温物理学和超导性的贡献。海姆发现了一种新的量子现象,被命名为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这个发现对于发展新型电子元件和更高效的电子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量子自旋霍尔效应是一种量子态,在这个态下电子会自发分裂成两个相互独立的自旋态。这种现象在材料中形成了一个拓扑绝缘体,其内部电子可以在表面上自由流动而不受电阻的限制。

海姆在实验中使用了一种新型的二维材料,通过高精度的实验测量和精确的数据分析,成功地观察到了量子自旋霍尔效

应。这项发现不仅对基础物理学有重要意义,还可以应用于构建新型的电子器件,为新兴技术领域带来突破。

2. 康吉·谷亨斯

康吉·谷亨斯是美国科学家,他被授予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主要原因是他对石墨烯的发现和研究。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组成的二维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子、热学和力学性质。

谷亨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通过用胶带剥离石墨,可以从普通的石墨中得到一层厚度只有一个原子的石墨烯。这项简单而巧妙的实验方法,使得石墨烯的制备变得简单而可行。

石墨烯的发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在物理学、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石墨烯具有高导电性、高热导性和高机械强度等特点,被认为是下一代电子器件和传感器的理想材料。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成就(DOC)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成就(DOC)

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1900年6月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属诺贝尔奖之一。

该奖项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奖金,每年的奖项候选人由瑞典皇家自然科学院的瑞典或外国院士、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委员会的委员、曾被授与诺贝尔物理或化学奖金的科学家、在乌普萨拉、隆德、奥斯陆、哥本哈根、赫尔辛基大学、卡罗琳医学院和皇家技术学院永久或临时任职的物理和化学教授等科学家推荐。

奖项由来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诺贝尔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设立诺贝尔奖。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贡献者。

颁奖时间

每次诺贝尔奖的发奖仪式都是下午举行,这是因为诺贝尔是1896年12月10日下午4:30去世的。为了纪念这位对人类进步和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在1901年第一次颁奖时,人们便选择在诺贝尔逝世的时刻举行仪式。这一有特殊意义的做法一直沿袭到如今。

历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名单

历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名单

发明获得强高压的装置,并
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

阿普尔顿(英国)
高层大气物理性质的研究,
发现阿普顿层(电离层)
布莱克特(英国)
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
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
领域的发现
汤川秀树(日本)
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
言∏介子的存在
塞索·法兰克·鲍威尔(英国) 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
法,并发现π介子
科克罗夫特(英国)、沃尔顿 (爱尔兰) 布洛赫、珀塞尔(美国)
泽尔尼克(荷兰) 马克斯·玻恩(英国)
用人工加速粒子轰击原子 产生原子核嬗变 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 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 量法 发明相衬显微镜 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 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 献
博特(德国) 拉姆(美国)
发明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 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 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 氢原子的精细结构
发明了云雾室,能显示出电 子穿过空气的径迹 研究热离子现象,并提出理 查森定律 发现电子的波动性
研究光散射并发现拉曼效 应
维尔纳·海森伯(德国) 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
未颁奖 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贡献 创立波动力学理论
保罗·阿德里·狄拉克(英国) 提出狄拉克方程和空穴理 论动力学理论
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 赫斯(奥地利)
1931 年 1932 年 1933 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贝尔物理奖一览表(1901——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