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口诀】书法永字八法图解
【永字八法口诀】永字八法解密,永字八法的意思,“永”字共有八画,画画不同,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汉字楷书的点画形式。
【书法永字八法图解】永字八法写法图解永字八法一、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
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
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永字八法二、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
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
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永字八法三、竖为弩(同努)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
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
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
永字八法四、钩为趯(跃的样子,同跃)谓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
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
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
永字八法五、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其引申义策应之意。
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
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
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地称,而其心气相通相应。
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
永字八法六、撇为掠(掠是拂掠之意)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
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
永字八法七、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谓写横撇应如鸟之啄食。
行笔快速,笔锋峻利。
落笔左出,锐而斜下,以轻捷健劲为胜。
永字八法八、捺为磔(磔音哲,裂牺为磔,笔锋开张之意)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指磔画在字体结构中的作用而言,磔本义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牺牲,含解体张裂之意。
永字八法 讲义
讲义一、永字八法:即“永”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的基本笔画,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点为侧。
2,横为勒。
3,竖为弩。
4,钩为趯。
5,提为策。
6,撇为掠。
7,短撇为啄。
8,捺为磔《笔阵图》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横如千里之阵云,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弩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
二、点画的分类与详解1,点1.1点的分类:(1)方点,(2)圆点。
圆点又分为左向点、右向点、直点、提点、长点等。
1.2点的写法:(1)方点:左上逆锋,右上轻提,右下顿,左下行,左上回笔调锋,正下行,提锋收笔(2)右向点:左上逆锋(笔锋渐提)右下顿笔(有圆收之势),左上提锋收笔(3)左向点:与右向点相反(4)直点:露锋入笔,行笔铺毫,提锋正上收笔(5)提点:露锋入笔,铺毫右下行,提笔回锋,调整笔锋准备右上行笔,右上露锋出尖笔(6)长点:同反捺。
2,横画2.1横的分类:(1)长横,(2)短横2.2横的写法:(1)长横的写法:左逆锋,右下顿笔,右上提笔,调锋,右向行笔(渐提至中部,后渐按),右上轻提,右下顿(有圆转之势),左上回锋收笔(2)短横的写法:左逆锋,右下顿,右上行笔,提锋右下轻收笔。
3,竖画3.1竖的分类:(1)悬针竖,(2)垂露竖3.2竖的写法:(1)悬针竖的写法:起笔同右向点的写法,点收笔后,铺毫向下行笔,最后露锋出笔。
(2)垂露竖的写法:起笔同右向点的写法,点收笔后,铺毫向下行笔,收笔时笔锋偏左行,转右下行,最后,右上回锋收笔4,撇画4.1撇的分类:(1)平撇,(2)竖撇,(3)斜撇,(4)柳叶撇4.2撇的写法:(1)平撇的写法:右上逆风,右下顿笔,左上收笔,调锋往左下,露锋平出尖(2)竖撇的写法:起笔以及行笔的前段与竖画相同,至中间,行笔方向渐往左下,渐渐变细,露锋出尖。
(注意线条的弧度与弹性,不能出现弧度过大或者线条疲软)(3)斜撇,起笔同右向点,行笔直接往左下,稍有弧度,不能过大,露锋出尖(斜撇的特点是较为劲挺、凌厉)(4)柳叶撇:露锋入笔,渐行渐铺毫,中断最粗,过中断后渐渐提笔,最后露锋出尖(注意行笔过程中的弧度与线条的挺拔,线条不能太平)5,捺画5.1捺的分类:(1)斜捺、(2)平捺、(3)反捺5.2捺的写法:(1)斜捺:左上轻逆锋,右下行笔,铺毫,越铺越厚,至最厚处,停驻,慢慢提笔右行,渐行渐提,露锋出尖。
永字八法
1.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
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永字八法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
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所传,一说为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2.▪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弩▪钩为趯▪提为策▪撇为掠3.「永字八法」,教学独特,方法简便,强调从书写大字入手,由大而入小,可培养扎实的书法基本功底。
同时以基本笔画「右侧点」为笔法之基,依照笔画进阶顺序:点→横→竖→撇→捺→勾→挑→折,循序渐进,详实分析用笔、行笔、力道、劲道及用墨等心法。
让初学者能充分了解到毛笔特质,灵活驾驭毛笔,在短时间内熟识永字八法的基本运笔方法,再配合十种基本字体结构的分析,了解字型组合间架要领,触类旁通,逐渐契入书学的无穷妙境。
同时,将太极桩功以及太极运气理念与书法练习相结合,学习体会在身体放松的状态下,如何将身体的力量送到笔端,充分体会指法与笔法的运用。
依靠太极原理,学员能自如调整书写的疲劳,保持长久良好的学习状态,令书法学习事半功倍。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
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永字八法“永字八法”的典故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用几年的时间,专门写“永”字。
他认为,这个字具备楷书的八法,写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写好。
以后,王羲之的孙子智永又将这“永字八法”传给虞世南,再后来,经过很多书法家一直传了下来。
相传,王羲之曾到天台山,被那里的风景深探吸引,便在山顶住了下来,终日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并且从中获得了书法灵感。
他每天不知疲倦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最后竟然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可见其对书法研究的痴迷程度。
有一天深夜,王羲之还在练字,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但还是不满意。
后来实在疲倦不堪,趴在桌亡睡着了。
这时.忽然刮来一阵清风,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我看你每天潜心研究书法,十分用功,现在我教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
你伸过手来。
”王羲之听到这里将信将疑地伸手过去。
老人在他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书法技艺会越来越高的。
”说罢就消失在空中了。
这时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看着老人走了之后,王羲之一看手心,原来是个“永”字,思考了一整夜,终于明白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了。
白云先生教授的真是好笔诀啊!此后,王羲之练字更加勤奋了,书法也更加洒脱高超了。
永字八法
在野外遇到蛇怎么办?不要惊慌,面带温润的笑容撑起一把伞,假装是许仙。
永字八法永字八法(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3)竖为弩(用力也);(4)钩为趯(跳貌,与跃同);(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8)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点,也就是“侧”。
在书写时需要把毛笔的笔锋侧过来,因此得名。
点是汉字的根源,横、竖、撇、捺等笔画都始于一点。
点有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等。
2.挑法挑,形状像钝角三角形。
“策”、“啄”、“”三者的书写都与挑法类似。
挑有上向挑、下向挑、左向挑、右向挑、左上挑、右上挑、左下挑、右下挑等。
3.横法横,也就是“勒”。
所谓“勒”,原意指马缰的末端衔在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状相似。
横画在书写时,起笔和收笔需要勒住笔锋,因此得名。
横有平横、凹横、凸横、腰粗横、腰细横、左尖横、右尖横等。
4.竖法竖,也就是“努”。
在书写时笔锋犹如拉弓射箭,因此得名。
竖有直竖、右弧竖、左弧竖、腰细竖、腰粗竖、上尖竖、下尖竖等。
5.撇法撇,也就是“掠”。
一般习惯称为“撇”。
撇有直撇、弧撇、腰细撇、腰粗撇、弯头撇、弯尾撇等捺,也就是“磔”。
在书写时好像曲折的水波。
捺有直捺、弧捺、尖头捺、方头捺、长捺、短捺等。
7.厥法厥,笔画形状像人弯腰的姿势,因此得名。
古人又称为“勾裹法”。
厥有直厥、弧厥、高厥、矮厥、斜厥等。
8.钩法钩,笔画形状“如长空之新月”。
与“戈”末端相似。
古人又称为“戈法”。
钩有直钩、弧钩、高钩、矮钩、斜钩等。
有书法专业的大学1,学校名称: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郑州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山东临沂师范学院辽宁鞍山师范学院山西太原市师范学院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聊城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三峡大学/西安工业学院2,专业介绍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书法艺术人才,学生通过四年的在校学习,要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书法文化知识和熟练掌握书法基本技巧,并能初步进行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
永字八法古法
永字八法前人归纳书法点画用笔的一种方法。
以“永”字的八笔作例,故名。
其起源有三说:一、张旭说,见《墨池编》;二、智永说,见《书苑菁华》;三、蔡邕、王羲之说,见李溥光《雪庵八法》。
八法依永字的笔画顺序称:点为侧,横划为勒,直竖为努,钩为趯,仰横为策,长撇为掠,短撇为啄,捺笔为磔。
唐代韩方明称:“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瑗)历锺(繇)王(羲之)以下,传授经永(智永)禅师而至张旭,始弘八法。
”李阳冰称:“昔逸少(王羲之)攻书多载,十五年偏攻永字,以其备八法之势,能通一切也。
”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称:“书能笔笔还其本分,不稍闪避取巧,便是极诣。
永字八法,只是要人横成横、竖成竖耳。
”后人又将“八法”两字引伸作为“书法”的代称。
侧书法术语。
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
“永字八法”称点为“侧”。
书写时,须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
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称:“为点必收,贵紧而重。
”欧阳询《八诀》称其当“如高峰这坠石”。
《书法三味》则称其为:“点之祖,蹲鸱之势,三过侧法也,起自中而末锋自中出。
”讲得最为扼要、具体。
勒书法术语。
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
“永字八法”称横为“勒”。
如勒马用缰,强抑力制,愈收愈紧,如顺笔平拖,则有失勒之本义。
唐代柳宗元《八法颂》有“勒常患平,努过直而力败”之谓,所患即在笔姿平板,无覆仰承载之势。
故写时要逆锋直下,旋即翻笔转锋,卷毫向右力行。
写长横,行笔要稍缓,要逐步顿挫,如阵云遇风,回而却往。
俟其画足则驻锋急收,以应下画。
其势须首尾低,中间高拱有覆盖之势。
作“弩”。
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称:“努不宜直,直则失力。
”写时僵直则平板无势,故须直中见曲。
横入笔锋,向上行而少驻,复正锋下行,势须作凸胸而立。
清代包世臣称:“直为努者,谓作直画,必笔管逆向上,笔尖亦逆向上,平锋着纸,尽力下行,有引弩两端向背之势,故名努也。
”趯书法术语。
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
“永字八法”称钩为“趯”。
下笔时须蹲锋为之,得势则出。
永字八法正传(附楷书八十四法)
永字八法正传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
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以柳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永字八法(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3)竖为弩(用力也);(4)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8)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1.点法点,也就是“侧”。
在书写时需要把毛笔的笔锋侧过来,因此得名。
点是汉字的根源,横、竖、撇、捺等笔画都始于一点。
点有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等。
2.挑法挑,形状像钝角三角形。
“策”、“啄”、“ ”三者的书写都与挑法类似。
挑有上向挑、下向挑、左向挑、右向挑、左上挑、右上挑、左下挑、右下挑等。
3.横法横,也就是“勒”。
所谓“勒”,原意指马缰的末端衔在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状相似。
横画在书写时,起笔和收笔需要勒住笔锋,因此得名。
横有平横、凹横、凸横、腰粗横、腰细横、左尖横、右尖横等。
4.竖法竖,也就是“努”。
在书写时笔锋犹如拉弓射箭,因此得名。
竖有直竖、右弧竖、左弧竖、腰细竖、腰粗竖、上尖竖、下尖竖等。
5.撇法撇,也就是“掠”。
一般习惯称为“撇”。
永字八法的笔法原理
永字八法的笔法原理
永字八法是一种常见的笔法原理,用于书写汉字中的“永”字。
它是由八个笔画组成,每个笔画都有其特定的顺序和方向,确保书写的字形美观、规范。
1. 橫撇(一横一撇):从左到右横画一笔,再从上到下的方向撇画一笔。
这个笔画是“永”字的首笔,也是最长的一笔。
2. 橫钩(一横一撇一钩):在橫撇的基础上,从左往右略微下倾,再向上勾画一笔。
这个笔画与横撇相连,形成一个钩形。
3. 竖弯(一竖一折):从上到下画一条竖线,再向左上方弯曲画一笔。
这个笔画是“永”字的第三笔,连接橫钩与下方部分。
4. 竖钩(一竖一折一钩):在竖弯的基础上,向右延伸一点并稍微向上勾画一笔。
这个笔画与竖弯相连,形成一个钩形。
5. 横折(一横一竖一折一钩):从左到右画一条横线,然后向下延伸一点,最后往左上方画一笔,形成一个折状。
6. 横斜钩(一横一竖一竖一折一钩):在横折的基础上,从左到右稍微向上倾斜,然后画一笔向上勾的钩。
7. 撇(一撇):从上到下向右画一笔,连接横斜钩。
8. 点:在“永”字的左下方画一个小圆点,表示该字的收尾。
这八个笔画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连写,可以确保“永”字的结构和比例合理,字形整体美观流畅。
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掌握永字八法的笔画原理是提高字形书写质量的重要基础。
永字八法基本笔画规律
3、短重长轻
一字之中,长笔画宜轻,短笔画宜重,不 论笔画是否同一类型,都如此。“土”、 “者”二字中,长横、长撇都轻,短横、 短撇都重。
4、左轻右重
左轻右重是指在同一字中,左右相对的两 竖,左边的竖要轻,有边的竖要重,以分 清主次。如“田”、“甫”二字它们各自 左右两竖在写的时候,就有轻重之分。
4、右点
1、逆锋向左上角起笔 2、折笔向右作顿 3、转笔向右下行笔 4、微微提笔向左上方回锋收笔
5、右上点
1、逆锋向左上角起笔 2、折笔向右下顿笔 3、转锋蓄势向左下方写撇出锋,力至笔端
6、左上点
1、逆锋向左上角起笔 2、折笔向右作顿 3、转笔向右下行稍驻 4、微微提笔,向左上方回锋收笔
1、横折钩是由横和竖钩组成 2、先逆锋写横 3、横的末端处提笔、顿笔后,再转笔蓄势
写竖钩 4、出钩的方向指向起笔点
பைடு நூலகம்
4、横折弯钩
1、横折弯钩是由横和弯钩组成 2、先逆锋写横 3、横的末端处提笔、顿笔后,再转笔蓄势
写弯钩 4、出钩的方向指向起笔点
5、横折斜钩
1、横折钩是由横和斜钩组成 2、先逆锋写横 3、横的末端处提笔、顿笔后 4、再转锋写斜,再写钩
一字之中,笔画因其位置以及在整个字中 所起的作用不同而有主次之分。对字的结 构形态有重大影响的笔画为主笔。如“” 重、“年”的主笔为长横、中竖。
“丈”字的主笔是撇、捺 “或”字的主笔是斜钩
2、同画求变
一字之中,连续出现同一笔画时,其笔画 应该有长短、轻重、正斜、曲斜、方圆等 的不同变化。“事”字六横,“而”字四 竖则各不相同。
左上挑笔出锋
8、浮鹅钩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
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永字八法”的典故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用几年的时间,专门写“永”字。
他认为,这个字具备楷书的八法,写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写好。
以后,王羲之的孙子智永又将这“永字八法”传给虞世南,再后来,经过很多书法家一直传了下来。
基本释义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以柳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永字八法(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3)竖为弩(用力也);(4)钩为趯(跳貌,与跃同);(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8)捺为磔(磔音窄,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1.点法点,也就是“侧”。
在书写时需要把毛笔的笔锋侧过来,因此得名。
点是汉字的根源,横、竖、撇、捺等笔画都始于一点。
点有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等。
2.挑法挑,形状像钝角三角形。
“策”、“啄”、“”三者的书写都与挑法类似。
挑有上向挑、下向挑、左向挑、右向挑、左上挑、右上挑、左下挑、右下挑等。
3.横法横,也就是“勒”。
所谓“勒”,原意指马缰的末端衔在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状相似。
横画在书写时,起笔和收笔需要勒住笔锋,因此得名。
横有平横、凹横、凸横、腰粗横、腰细横、左尖横、右尖横等。
永字八法精解
永字八法精解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
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
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
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
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3、竖为弩(同努)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
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
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
4、钩为趯(跃的样子,同跃)谓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
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
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其引申义策应之意。
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
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
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地称,而其心气相通相应。
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
6、撇为掠(掠是拂掠之意)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
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谓写横撇应如鸟之啄食。
行笔快速,笔锋峻利。
落笔左出,锐而斜下,以轻捷健劲为胜。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牺为磔,笔锋开张之意)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指磔画在字体结构中的作用而言,磔本义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牺牲,含解体张裂之意。
楷书中的捺画承隶书的波磔而来,而隶书的波磔正是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体向外开放。
所以隶书又叫分书,楷书中的捺也起到这个作用。
楷书捺笔,力虽内聚形却外张,使字体开展舒畅、开放。
其二是说这一笔直要写得刚劲、利刹、有气势。
磔本义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画即取刀劈之意。
永字八法课件
(竖)
“永”八法
(钩)
4.钩为趯。(趯音tì,意跳跃) 写钩时,如人要跳跃,出
笔要快,力达笔尖。
“永”八法
(挑)
5.挑为策。(如策马用的鞭) 像横画,其实是挑画。像
用鞭子赶马奔跑一样,提笔有 力,收锋有劲。
“永”八法
(长撇)
6.长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像用梳子梳头发一样,拂
掠而过,力送笔端。
“永”八法
(短撇)
7.短撇为啄。 (如鸟之啄物) 写短撇下笔应快而有力,像
鸟雀一样用嘴啄食,慢仰头, 快下嘴。起笔慢,行笔快。王 羲之对这一啄法有个精辟的论 述“啄不可缓。缓则失势”。
“永”八法
8.捺为磔zhé。 (磔是古代的 一种酷刑,把人腰断三截)
写捺时,笔毫尽力散开,末 端聚起,要沉着有力,如钢刀裂 肉。 (捺)
高中书法特长生训练课
“永”字八法及其临摹
2020.5
《岁暮归南山》(孟浩然)
汉字三美
中国文字具三美: 意美以感心,一也; 音美以感耳,二也; 形美以感目,三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岁暮归南山》(孟)攻书多 载,十五年偏攻永字,以其备 八法之势,能通一切也。
——李阳冰
王羲之专写“永”字十五年
“永”字的演变
篆 书
楷 书
隶
草
书
书
行 书
“永”八法
“永”八法
(点)
1.点为侧。(如鸟翻然侧下, 有说如鸟之侧目)
写点如飞行的鸟突然翻身 向下,呈倾斜状。
“永”八法
(横)
2.横为勒。(如勒马的缰绳) 写横要左低右高,如骑手
紧拉马的缰绳一样。
为您细说「永字八法」
为您细说「永字八法」学书不倦,“永”留千载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弩,钩为趯,提为策,撇为掠,短撇为啄,捺为磔。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追朔“八法”永字八法是以永字点画写法为例,说明楷书用笔和组字的方法。
其来源有以下几说:崔子玉、钟繇、王羲之说唐张怀瑾《玉堂禁经》:“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
”“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
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历代以下,书者工于笔法之妙。
其名世者,如魏晋之钟繇、王羲之,唐之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之辈,亦各家有书,所传之,惜乎沦没日久,真迹不存,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传在世。
”《法书苑》:“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聚字成篇,积画成字,故画有八法。
唐韩方明谓八法起于隶字之始,传于崔子玉,历钟、王以至永禅师者,古今学书之概括也。
隶字即今之真书。
”又云:“以‘永’字八画而备八艺,故用为式。
”智永说宋陈思《书菀菁华》:“隋僧智永,发其指趣,援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
”张旭说宋朱长文《墨池篇》、《张旭传永字八法》,同《柳八法颂》及《颜鲁八法颂》。
清冯武《书法正传》中《书法三昧》云:“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
”细说“八法”接下来通过欧阳询楷书的技法特点,结合田英章老师的楷书范字,进行“永”字八法的细说。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
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
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笔锋着纸后向右,慢慢加重力道下压再慢慢上收转向,回笔藏锋视情形改变其角度。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
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书法学习的意义首先,书法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它以汉字为载体,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美学等方面,又与音乐、美术相通。
所以,学习书法就是在直接与中国文化对话。
其次,书法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个性塑造及审美能力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书法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欣赏和喜爱。
人们为什么会喜欢她呢?正是因为她能示人以美,触发人们对美的感受和联想,它是审美与实用的结合体。
南北朝在书法史上是一个承先启后的时期,楷书与篆、隶的交叉、融合贯穿着南北朝楷书发展史。
从用笔、结体两方面对篆、隶的继承与发展,使碑体楷书笔法成熟、结体稳健,从而达到了楷书的第一个高峰期。
北朝书法北碑是楷书发展史上相当重要的一个时期,北朝碑刻在写法上与钟王相比较有相当的突破和发展。
北碑的代表作品主要以北魏迁都为限,分为平城和洛阳时期的碑刻。
平城时期的碑刻书写还有很多的隶书意味,而迁都洛阳以后的碑刻,字法用笔都有许多变化,从平画宽结变而为斜画紧结。
北魏洛阳时期的楷书代表作品有洛阳邙山元氏墓志、龙门造像记、云峰诸山石刻等。
一般把以北魏石刻为代表的书体称作魏碑。
代表作品有洛阳邙山元氏墓志、龙门造像记、云峰诸山石刻、四山摩崖等。
沈尹默的《禁经永字八法》
沈尹默的《禁经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即“永”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划。
相传,王羲之用了几年的时间,专门写“永”字。
因为这个字具备楷书的八法,写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写好。
后来,王羲之的孙子智永传承了这一技法,将其传给了虞世南。
再后来,经过很多书法家传了下来。
民国书法家沈尹默,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领悟,写成了楷书《禁经永字八法》,值得参考。
他认为:
第一,做人要像“永”字的“点”,昂首,充满自信和朝气;
第二,做人要像“永”字的“竖”,挺胸,充满力量与美;
第三,做人要像“永”字的“撇”,飘逸潇洒,看轻一切成绩和荣誉;
第四,做人要像“永”字的“捺”,脚踏实地,做好每一天的功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字八法
基本释义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
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
弩、趯、策、掠、啄、磔」八划,以柳宗元所着
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2)
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3)竖为弩(用力也);
(4)钩为趯(跳貌,与跃同);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8)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
张也)。
1.点法
点,也就是“侧”。
在书写时需要把毛笔的笔锋侧过来,因此得名。
点是汉字的根源,横、竖、撇、捺等笔画都始于一点。
点有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等。
2.挑法
挑,形状像钝角三角形。
“策”、“啄”、“”三者的书写都与挑法类似。
挑有上向挑、下向挑、左向挑、右向挑、左上挑、右上挑、左下挑、右下挑等。
3.横法
横,也就是“勒”。
所谓“勒”,原意指马缰的末端衔在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状相似。
横画在书写时,起笔和收笔需要勒住笔锋,因此得名。
横有平横、凹横、凸横、腰粗横、腰细横、左尖横、右尖横等。
4.竖法
竖,也就是“弩”。
在书写时笔锋犹如拉弓射箭,因此得名。
竖有直竖、右弧竖、左弧竖、腰细竖、腰粗竖、上尖竖、下尖竖等。
5.撇法
撇,也就是“掠”。
一般习惯称为“撇”。
撇有直撇、弧撇、腰细撇、腰粗撇、弯头撇、弯尾撇等
6.捺法
捺,也就是“磔”。
在书写时好像曲折的水波。
捺有直捺、弧捺、尖头捺、方头捺、长捺、短捺等。
7.厥法
厥,笔画形状像人弯腰的姿势,因此得名。
古人又称为“勾裹法”。
厥有直厥、弧厥、高厥、矮厥、斜厥等。
8.钩法
钩,笔画形状“如长空之新月”。
与“”末端相似。
古人又称为“戈法”。
钩有直钩、弧钩、高钩、矮钩、斜钩等。
点为侧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
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
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如鸟之翻然侧下)
横为勒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
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
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如勒马之用缰)
竖为弩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
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
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
(同努)
钩为趯谓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
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
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
(跃的样子,同跃)
提为策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其引申义策应之意。
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
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
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地称,而其心气相通相应。
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
(如策马之用鞭)
撇为掠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
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
(掠是拂掠之意)
短撇为啄谓写横撇应如鸟之啄食。
行笔快速,笔锋峻利。
落笔左出,锐而斜下,以轻捷健劲为胜。
(如鸟之啄物)
捺为磔磔音哲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指磔画在字体结构中的作用而言,磔本义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牺牲,含解体张裂之意。
楷书中的捺画承隶书的波磔而来,而隶书的波磔正是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体向外开放。
所以隶书又叫分书,楷书中的捺也起到这个作用。
楷书捺笔,力虽内聚形却外张,使字体开展舒畅、开放。
其二是说这一笔直要写得刚劲、利刹、有气势。
磔本义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画即取刀劈之意。
写时要逆锋轻落,右出后缓行渐重,至末处微带仰势收锋,要沉着有力,一波三折,势态自然。
(裂牺为磔,笔锋开张之意)
八法结语,卢肇说:“永字八法,乃点画尔。
”但八法并非孤立存在,我们在考虑每个点画如何安排,实际已涉及字的结体法则。
因此,八法作者意图,在想通过永字的剖析,来说明基本点画的写法和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