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强化电视新闻编导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强化电视新闻编导意识
作者:白家豪
来源:《丝绸之路》2014年第06期
[摘要]电视新闻是当今新闻报道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它具有时效性、广泛性、综合性、传真性等特性;同时,它又具有传递信息、服务政治、引导舆论等功能。目前,我国的电视新闻还存在着诸如对新闻价值强调不够、节目报道深度不够、节目缺少个性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缺乏编导意识的集中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向更高水平的迈进。因此,强化电视新闻编导意识,加强编导的社会意识、新闻意识、平民意识,对于提高新闻节目的质量至关重要。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导意识;社会意识;新闻意识;平民意识
[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06-0043-02
电视新闻是当今新闻报道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它与报纸、广播、杂志以及正在兴起并将大有作为的多媒体新闻网络共同构建起现代新闻传播庞大体系。电视新闻以声画并茂的形象化传播,现场感强,真实可信,在单位时间里使传播对象能够获取较大的信息量。而且,电视记者、新闻节目主持人与观众面对面地交流,会给观众身临其境的参与感。
一、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编导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现能力不足
新闻节目编导在抓取新闻线索、选择表现题材、使用节目素材上,要凭借自己的政治素养和新闻敏感,发现并抓取到有意义、有价值、有影响力的新闻节目线索,及时选择独家、新颖、有说服力的表现题材,拍摄并用活真实、富有冲击力的节目素材。
如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栏目曾经播出的《种草药患心病》和《冷漠是一种病》,都可被认为是发现出来的新闻佳作。前者是编导凭借敏锐的视觉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不法分子“坑农”新动向的曝光;后者则是编导凭借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思索,对社会不文明现象的无情鞭挞。由此可见,只要编导能深入生活,用心去寻找、发现,那么即使是在看似平常的日常生活题材里,同样可以编导出有影响力度的优秀之作。
(二)挖掘能力不足
如果说发现侧重的是对电视新闻主题的一种横向拓展的话,那么,挖掘则侧重纵向的深入,即对电视新闻主题的深入开发。这种能力在新闻节目的编导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能力。这其实是对电视新闻节目编导在素质和能力两个方面提出的一个非常高的要求,它要求编导必须善于“在无新闻处找新闻”。
几年前,辽宁电视台的一名资深记者被派去采访报道一项工程的竣工典礼。按常规这应该是一条极为一般的地方建设新闻,因为这个工程的规模并不大,出席典礼的人员规格也不高。但这名记者却并没有满足于此,他在随后豪华得令人吃惊却被其他记者们视而不见的庆功宴上,挖出了一条在全国引起轰动的“大鱼”——“吃喝之风猛于虎”。
其二,“小题大做”和“大题小做”的能力。“大题大做”固然是有气魄之举,但对于以新、短、快、深为特长的电视新闻来说,“小题大做”和“大题小做”则更容易把握题材和突现主题。在目前我国的国情下,野生动物保护恐怕一时还算不上是“大题”,但中央电视台的编导董志敏却“小题大做”地拍摄出了系列报道《为了大自然的生灵》。片子播出时正赶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野生动物保护现状考察团在我国考察,代表们看过后,不仅消除了原来的偏见,而且还主动把片子带回联合国,用它“去堵住别有用心人的嘴巴”。“大题小做”成功之作就更多,如《弹指一挥间》(CCTV)、《展示新成就,迎接十五大》(CCTV)等新闻节目。
其三,是“楼上盖楼”的能力。所谓“楼上盖楼”就是编导在编导实践中,并不回避他人已经做过的题材和已经挖掘、表现过的新闻主题,而是凭借其政治高度、思想深度、表现精度和结构力度,以高屋建瓴之势,进行主题上的再开掘,从而引导观众对新闻现象或新闻事件的思索、认识再上新台阶。在第二次海湾危机中,国内外媒体关于巴格达的报道可谓连篇累牍、铺天盖地。然而,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声音和形象并没有被其他媒体所埋没和遮掩,这是因为由水均益等八人组成的赴巴格达报道小组,在报道中采取了既非伊拉克式的俯视,也非美国式的仰视,而是在其他媒介报道所提供的客观资料基础上,采取了一种与中国政府立场相吻合的平视式报道视角。
(三)表现能力不足
从总体看,电视新闻节目少有鸿篇巨制,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但短小并不意味着简单,有时还恰恰相反,越是篇幅短小,表现起来难度越大,因此,要求编导人员具有更强的编导能力和更高的编导技巧。
1994年,由盖晨光和水均益编导的《和平:使沙漠变成绿洲》一片曾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随后的评比中先后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和“全国电视新闻奖”专题类一等奖。原方案只是让水均益在结尾时说出“和平”在阿拉伯和希伯莱语中发音相似,两个民族对和平的追求是同样执着就行了。但编导们觉得这样的设计似乎意犹未尽,于是推翻重来,“终于在深夜两点的时候,从《圣经》中翻出了一个古训,这就是该片后来的标题和结尾的串场词——和平:使沙漠变成绿洲”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句串场词,全片的主题才得以深化,所用素材才有了生命和结构上的附着点——灵魂。
(四)新闻舆论引导存在误区
在新闻宣传政策正确和传播渠道畅通的条件下,新闻传媒代表党和人民的共同利益,正确反映社会舆论,这是新闻传媒能够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前提,也是我国新闻事业所具有的特殊优势。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媒体和宣传部门在强调新闻传媒导向性、倾向性的同时,往往忽略、忽视了新闻舆论引导活动自身的规律性,对新闻舆论引导活动所应遵循的新闻规律、舆论生成和运动的规律缺乏必要的理解和认识,结果导致在新闻舆论引导的方式问题上,存在单一、呆板、重量不重质、忽视受众的主体性、缺乏引导艺术等倾向。这些误区的存在,影响了新闻传媒舆论引导效应的有效发挥。
二、如何强化电视新闻节目的编导意识
(一)加强电视新闻节目编导的社会意识
所谓电视新闻节目编导的社会意识,一方面是指编导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一方面则是指编导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感。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编导,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否则将无法编导出具有积极社会意义和能够引起观众强烈正面反映的电视新闻作品。即使只是完成策划阐述所规定的编导职责,也将因对社会认知程度的不同和价值取向的差别,而导致实施走向的偏差和节目最终社会效应的严重衰减。因此,每一个有追求、有社会责任感的电视新闻节目编导,都应在自己的新闻实践中,真正做到对党和政府负责。
(二)加强电视新闻节目编导的新闻意识
张君昌先生在《电视新闻摄制》一书中对电视新闻意识是这样界定的:“所谓电视新闻意识,是指电视新闻工作者在党性原则基础上,通过对电视媒介性质及其传播规律的正确认识,表现在把握舆论导向和处理新闻技巧方面能动的反应。它包括导向意识、法律意识、时空意识、纪实意识、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缺乏新闻意识的编导,不但对选题缺少敏感,就是送到手里的现成选题,把握起来他也将很难紧紧抓住观众的心理和电视新闻节目的特殊规律,进行开掘、拓展和纪实表现。
(三)加强电视新闻节目编导的平民意识
这里的平民意识就是指电视记者摒弃因职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带来的优越感,改变居高临下和俯视一切的思维方式,自觉地关注平民并和他们平等交流的意识。主观上讲,平民意识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客观上讲,平民意识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一种需求。
要使电视新闻体现平民意识,电视新闻节目编导必须以一种平民化的价值取向与平视生活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问题,使荧屏内外的传播与接受、社会与个人,获得严格意义上的心态同步,产生情感共鸣。
具体来说,电视新闻要体现一种平民化的价值取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