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四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上饶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 史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 1、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
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 ) A .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 B .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 C .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 D .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 2、先秦时期儒家父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父慈子孝,体现在道德方面.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
这种变化主要说明当时( ) A .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 B .生产方式影响到家庭关系 C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 .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3、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
此规定的目的是( )A 。
奖励耕织B 。
重农抑商 C.维护井田制 D.保护私有财产学校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考场:__________---———-—-——-—--——--———-------——————--—---—---————----密-————--——————---—---—--——-——--—-——封—--——-——---—-——-————-————-——-——--线-——--—----—--—-—--———-—--—-—-———-—-——-—--—-—4、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县制,由国家统一派官治理。
这体现了()A.分封制的瓦解B。
宗法制的衰弱 C.适应小农经济发展D。
2017-2018学年江西省上饶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江西省上饶中学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共48.0分)1.西周宗法制度从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发展而来,它依照血缘的亲疏远近分成许多等级,联系这种等级关系的是血缘,维持这种等级的是礼制。
说明西周宗法制的实质是()A. 使人际关系协调化B. 使统治关系神圣化C. 使政治制度法制化D. 使等级制度固定化【答案】D【解析】“依照血缘的亲疏远近分成许多等级,联系这种等级关系的是血缘,维持这种等级的是礼制”说明西周宗法制的实质是使等级制度固定化,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宗法制,解题的关键是“依照血缘的亲疏远近分成许多等级,联系这种等级关系的是血缘,维持这种等级的是礼制”。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宗法制,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2.《佐传•隐公四年》记载:四年春季,卫国国君桓公之弟州吁杀了卫桓公而自立为国君。
州吁不能安定卫国百姓,于是臣子石厚向石碏询问安定君位的办法。
石碏日:“王觐为可。
”由此可知()A. 卫国政局长期动荡B. 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C. 分封秩序仍然存在D. 礼乐制度已经崩溃【答案】C【解析】A.材料体现的是卫国州吁杀君夺位却不得民心,其臣向石碏求教,石碏说,朝觐天子就可以安定君位。
卫国政局动荡但体现不了长期,排除;B.材料主旨体现的是杀君夺位,与嫡长子继承制关系不大,排除;C.虽然州吁夺了君位但民心不服仍要借助天子权威来稳定君位,说明分封制在这一时期仍然有很大的影响,正确;D.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C。
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先秦时期分封制仍然存在。
本题以《左传》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分封制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3.“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及寓意如图所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A. 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B. 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商朝C. 商朝时期已有了四季之分D. 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根源【答案】C【解析】A项明显错误,甲骨文主要是记载商王主要的政治活动的,所以排除A项。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2016年4月28—29日上饶县中学2017届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国维说:“商之继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
……盖周时以嫡庶长幼为贵贱之制,商无有也。
故兄弟之中有未立而死者,其祀之也与己立者同。
”这表明A.周代全面继承了商代的承继制度B.周代的承继制度比商代更合理C.商代完全采取兄终弟及的承继制度D.周代在承继制度上确立了嫡庶差别2. 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比较系统思路的文献是A.《论十大关系》B.《论联合政府》C.《论人民民主专政》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3.查士丁尼在《法学总论》中称:“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
”材料反映出罗马法A.重视保护神学权威B.注重协调社会关系C.维护统治阶级利益D.侧重保护个体权利4. 美国经济危机期间,胡佛政府曾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实施“自愿联合政策”,为此政府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法。
这说明胡佛政府A.寄希望于企业的自由合作与道德力量来缓解危机B.积极推行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应对经济危机C.通过协调各部门企业活动,缓和社会矛盾D.调节雇主与工人的矛盾,增加就业机会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也。
”与上述材料核心思想最接近的是A.人性本善B.人是万物的尺度C.美德即知识D. 以德治国6.南宋时期,我国人民开始把磁针与分方位的装置组成一个整体,叫罗盘。
在此之前,这两个装置是分开的。
这样,航行时,舟船遇“风雨冥晦时,唯凭针盘而行”。
罗盘这一装置A.便利了在航海中的应用B.表明了航海技术的成熟C.体现政府对科技的态度D.标志着指南技术的诞生7.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利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机,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就是愚昧的。
2016-2017年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推荐文档(2021年整理)
2016-2017年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推荐文档(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年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推荐文档(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年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推荐文档(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2016-2017年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含答案)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历史试卷命题人:王素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共4页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①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②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④“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3.汉宣帝(西汉第十位皇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汉代统治者的主张是【】 A.以道家无为而治为指导思想 B.以兼爱非攻尚贤为治国理念 C.权势法制与伦理劝导相结合 D.推崇理学扶为官方统治哲学 4.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5.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这表明他【】 A.提出初步的民主思想 B.提出经世致用思想 C.宣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D.否定封建礼教传统 6.与西方启蒙思想相比,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没有发展成为改造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
江西省上饶县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 历 史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25*2=50) 1.“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
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以上。
这表明( ) A .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B .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D .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 2.《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
”这反映了义和团( ) A .滥杀无辜百姓 B .盲目排斥洋货 C .极端排外情结 D .维护传统社 3.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难能可贵。
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由此最能说明( ) A .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B .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 .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坚持抗日 D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4.1936年,英王乔治五世去世后,爱德华八世继位.爱德华八世坚持同离过两次婚的美国人辛普森夫人结婚,致使国内议论纷纷,从议会到老百姓一片谴责声。
在受到下院和首相的非难后,他被迫宣布退位,由弟弟艾伯特继承王位。
这段材料反映出英国国王( ) A .是国家的象征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B .没有政治地位和实际权力 C .任期长短由议会和首相决定 D .任何事情都不能自主 5.“罗马的平民曾一致坚持要求公布《十二铜表法》,这表明他们对没有知识和选举权并不能使人真正获得自由的思想已有了朦胧的认识;但是他们从没有想到需要在人民大众中普及知识,这完全超越了那个时代的认识."材料表达的意思是( ) A .平民认识到《十二铜表法》能够完全维护平民的利益,故大力普及知识 B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C .大部分平民需要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利用《十二铜表法》来维护自身利益 D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是罗马平民知识增长和选举权扩大的原因6。
2016-2017 高二历史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高二历史试卷(文科)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满分48分。
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涂入答题卡内。
1 2 3 4 5 6 7 8B A B A B D D A9 10 11 12 13 14 15 16B C B C A D D C二.非选择题:总分52分。
本大题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17、18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9、20题为选做题,考生选做其中一题。
17.(25分)(1)盛况:康雍乾盛世时期社会经济全面高涨;工商业市镇兴起;区域性的商人实力雄厚;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土地面积增加和人口增长;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地区之一;盛世的综合国力较历代王朝明显提高,在世界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
(每点2分,任答其中3点得6分,4点得7分)原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国家机器僵化,失去活力;固守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使生产力长期停滞不前;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清朝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统治者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使思想界因循守旧、顽固不化。
(每点2分,任答其中4点得8分)(2)措施:伊丽莎白以高明的妥协策略使英国摆脱了宗教战争;以灵活的外交与周围大国周旋,结束了与法国的战争,为英国获得了宝贵的发展时期。
(4分,每点2分)认识:制度创新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国家的经济政策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兼收并蓄、开放多元的文化政策是国家长盛不衰的条件;科技创新是国家进步的灵魂;民主、自由、科学的精神是国家前进的力量。
(每点2分,任答其中3点即可6分)18.(12分)观点:所提炼观点明确。
(2分)论证:对材料分析准确,引用史实有证据力,能紧扣观点展开论述。
(8分)逻辑: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54分)1. 按照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诸侯用七鼎。
1982年湖北随州周墓出土了制造精美的九鼎八簋。
据此可知该墓主所处的时代()A. 周统治中心在随州B. 分封制遭破坏C. 青铜冶炼技术成熟D. 宗法等级森严【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朝统治中心先在今天的陕西境内的镐京,后在今天河南境内的洛邑,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根据材料文字“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湖北随州周墓出土了……九鼎八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墓主僭越了周朝礼制,说明此时应为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项表述不符合题文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遭到破坏,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均排除。
点睛:领会题意,抓住关键词。
关键词“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湖北随州周墓出土了……九鼎八簋”;考查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不是青铜器制作。
2.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和相关所学,九卿主要为皇帝、皇室服务。
分析各选项,AD 项说法与材料无关联;C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本题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秦的政治特征3. 吕思勉指出:“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
如郑玄遍注群经,号称最博学的人。
而其经说,支离破碎,于理决不可通,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都不知凡已。
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2017年上学期两校联考高二年级历史科期中考试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祝考试顺利★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武王在《牧誓》中把商封王不任用同宗长辈和兄弟作为三大罪行之一;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上述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
据此可知()A.商代比周代更注重任人唯贤 B.宗法血缘政治日趋淡化C.周代分封制只注重任人唯亲 D.儒家伦理观念逐渐强化2.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这反映出()A.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B.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D.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3.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儒家思想已失去先秦的“民本”特色D.“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原则4.东汉时期一些专攻经学讲授的家族,其父子、门人和再传弟子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由经学起家变成门阀士族。
据此推断当时()A.儒学开始成为正统学说 B.地方分裂势力坐大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 D.察举制度存在弊端5.明神宗万历皇帝在位48年,他酷爱木匠工艺,在位期间长达28年不上朝,然而明朝国政依然运行如故。
这反映出()A.君主专制制度在明朝已臻成熟 B.万历皇帝开明治国驭人有道C.明朝的行政运行机制比较完善 D.丞相居中协调政务运转顺畅6.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廷杖)此皆关系朝家纲常,有功名教者,虽见辱殿廷,而朝绅视之,有若登仙”。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周测历史卷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三次周测历史卷出卷人:姚万波审卷人:沈景崧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70分)1. 雅典的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六一汉”(按:史家均释为须交农产品收获5/6的分成佃农),如果他们交不起租,那末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沦为债务奴隶。
为解决这一问题,梭伦A.设置了五百人会议B.设立了陪审法庭C.颁布了“解负令”D.将自由民分为四个等级2.“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这是梭伦的诗句,它反映出改革者怎样的改革指导思想()A.中立、不偏不倚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全面维护贵族利益D.极力维护平民利益3.梭伦改革扩大了古代雅典奴隶主的统治基础。
这主要是指()A.缓和了奴隶和自由民的阶级对立B.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权C.满足下层平民重分土地的要求D.消除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4. 古代雅典10所高级法院,平均每所500名陪审法官,由抽签方法选出(另有100名候补),陪审员在开庭时听取原告、被告和证人的口供,当他们弄清案情时,陪审员投票判决,相互之间事先不做商议。
这一制度()A.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 B.杜绝陪审法官徇私枉法的弊端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正性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5.梭伦改革按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享受相应的权利,其主要意义在于①沉重打击了依靠血缘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②满足了所有雅典男性公民参政议政的要求③促进了雅典奴隶制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④保障公民权利,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6.某历史兴趣小组编排历史剧。
假如你的角色是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雅典的一个年收入100麦斗的平民,那么你可以:①参加公民大会②当选为“四百人会议”的成员③当选为民众法庭陪审员④在战争中提供骑兵A.①②B.①③C.①④D.①②③7.之所以说梭伦改革是雅典历史发展的必然,原因是A.贵族政治已成为雅典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B.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渐趋激烈C.雅典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D.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并提出分享政治权利的要求8.古希腊城邦兴起于()A.公元前8世纪前后B.公元前6世纪前后C.公元前5世纪前后D.公元前2世纪前后9.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江西省上饶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上饶市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高二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西周时期中国人形成了亲戚观念。
父母,祖父母,叔伯、婶婶,姑姑是血缘关系中最近的亲人;外祖父母,舅舅、舅妈,姨妈是血缘关系第二重要的亲人。
材料反映A. 宗法制影响了亲戚观念B. 西周亲戚体系较为庞大C. 男尊女卑观念开始形成D. 宗族凝聚力在逐渐加强2.古罗马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积淀的精华。
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在长期司法实践中,罗马人认识到外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新的法律——万民法。
下列项中不属于该法律体系的是A. 贵族垄断立法权B. 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C. 广泛借鉴外邦人的法规D. 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3.在英国乔治一世、乔治二世期间,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了惯例,内阁只需把讨论情况通知国王,1714年后,国王基本没有否决过议会的议案。
这反映了A. 议会监督的对象发生变化B. 国王和议会矛盾渐趋缓和C. 责任内阁制度已经确立D. 君主立宪体制在逐步确立4.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官员出洋学习发端,但常被诬为卖国;甲午战后,清政府开始主动派出;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奖励职官游学游历,发起四次集中派遣行动。
这一变化A. 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为基础B. 表明清政府与传统社会彻底决裂的态度C. 与近代民族危机出现和深化同步D. 反映了清政府近代外交观念的逐渐进步5.1932年《浙江教育行政周刊》刊登《小学中高年级东北事件教学大纲》,提出了各学科结合本学科特点,处理这一同国耻事件时的方式(部分学科如下表)。
这反映出当时A. 学校教育重视民族精神和责任的培育B. 各阶层对国民政府不抵抗的强烈不满C. 国耻教育一直是近化国民教育的主题D. 社会各界要求建立统一战线的愿望6.(题文)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江西省上饶县2016-2017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题说明:1、卷面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中性笔或铅笔将学校名称、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等信息填涂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3、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5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
第Ⅰ卷(选择题 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
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
这一变化说明A.血缘世袭制走向终结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变弱C.秦汉爵秩等级的开放性D.秦汉官僚的等级性2.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
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
这一变化A.导致宋代边境贸易严重退化B.促进了宋与边疆的贸易往来C.缓和了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D.说明政府贸易政策因事制宜3.明清世情小说中,有描述僧尼因沾染上世俗气息而还俗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出现僧尼世俗化的行为,甚至为此而还俗。
这一现象主要源于A.君主专制的强化B.商品经济的发展C.理学地位的动摇D.雇佣关系的诱导4.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
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
“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革命的影响B.工业革命的开展C.世界市场的形成D.亚洲人口的膨胀5.“在‘新政’以前,讲‘立宪’、论‘三权分立’,还只见于民间的舆论,而在‘新政’以后,这类字眼不仅出现在清廷大臣们的奏议中,而且在清廷发布的上谕中也可见到。
”这表明A 维新变法最终得到清政府推行B.上层接受体现近代法制精神的观念C.近代法制在理论和政治上得以确立D.中华民国实践了“新政”方案6.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中国财政,向来持量入为出主义;……其恃借债以救急,实在从近代同西洋各国交通后起,然而这不过济一时之急,在大原则上,收支还是相合的;其负担实在超出于财政能力之上,而靠借款以为弥缝,则从甲午、庚子两战役后起,然仍是为应付赔款起见,在内政上,仍持量入为出主义。
江西省上饶市四校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联考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上饶市四校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联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满分48分)1. 表1为孔子年谱(摘要)表1所示内容对孔子儒学思想的影响是A. 以“仁”的宽广胸怀引导世人B. 主张“为政以德”的施政原则C. 以“忠恕”理念对待社会动荡D. 对“礼崩乐坏”局面进行反思【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齐国大臣崔杼弑齐庄公”“鲁君昭公被权臣驱逐至齐国”“卫国内乱父子夺位”等信息,说明这是一个统治秩序受到严重破坏的“礼崩乐坏”的时代,对孔子的儒学思想产生很大影响。
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与材料联系不紧密,排除ABC项。
点睛:礼崩乐坏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的一种形象描述,指周代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主要表现在井田制逐步解体、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各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普遍和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等四个方面。
本题材料所反映的正是这种“礼崩乐坏”的局面。
2. 公元前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并带动了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这一事件直接A. 破坏了当时的分封制B.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C. 否定了当时的宗法制D. 动摇了王位世袭制【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五国相互承认对方君主王位,违背了分封制下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的规则,破坏了当时的分封制。
故答案为A项。
中央集权制在秦朝统一后确立,材料与此无关,排除B 项;诸侯称王打破了分封制的等级秩序,与宗法制无关,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3.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B.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答案】A【解析】西汉以后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材料中西晋法律的变化体现了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纲,儒家伦理在法律中得到强化。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2016年3月17—18日上饶县中学2017届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书·艺文志》记载“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候。
”其意在说明“百家争鸣”的出现A.为了满足春秋战国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B.属于新兴地主与没落贵族之间的斗争C.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界各类学说的质变D.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文化发展的基础2.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
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
这是因为A.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B“礼”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C.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D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3.有学者说:“汉武帝时期,食盐奢侈,僭于民生,淡食常态。
铁器奇货,市场衰闭,耒耜徒手稼耕已少鲜矣。
”这主要是因为A.西汉政府的国有化经济改革B.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C.经济产权附于政治特权D.重农抑商政策不断强化4.唐太宗李世民完善了隋代创立的科举制度,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手段,当时考试科目,以儒家经典为主,如果某人要参加当时的科举考试,需要准备①《春秋》②《四书》《五经》③《诗》《书》④《论语》⑤《孟子》⑥《礼》《易》A.①③⑥ 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⑥D.②5.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C.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6.那时(16世纪初),宫廷生活日益变得活跃,对文化方面的兴趣增加。
江西省南昌市四校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人教版高二全册历史试题
某某市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四校联考期中高二历史试卷满分值:100分测试时间:100分钟说明:1本卷共有两大题.2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卷上.不得在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每题2分,共25题)1、王家X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
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B、“封建”式的地方管理制度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D、“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概念2、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
这主要说明分封制()A、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B、巩固了西周国家政权和拓展了疆域C、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D、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诸侯国中普遍实行3、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
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
这反映出()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4、某某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5、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材料反映了()A、世官制的沿革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C、察举制的弊端D、门第成为选才标准6、《查士丁尼法典》记载:有人雇佣金匠打造戒指,双方适用买卖契约还是雇佣契约?如果顾客提供金料,就是雇佣契约,如果金匠提供金料则是买卖契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江西省上饶市高二联合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满分48分)1. 表1为孔子年谱(摘要)表1所示内容对孔子儒学思想的影响是A. 以“仁”的宽广胸怀引导世人B. 主张“为政以德”的施政原则C. 以“忠恕”理念对待社会动荡D. 对“礼崩乐坏”局面进行反思【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齐国大臣崔杼弑齐庄公”“鲁君昭公被权臣驱逐至齐国”“卫国内乱父子夺位”等信息,说明这是一个统治秩序受到严重破坏的“礼崩乐坏”的时代,对孔子的儒学思想产生很大影响。
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与材料联系不紧密,排除ABC项。
点睛:礼崩乐坏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的一种形象描述,指周代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主要表现在井田制逐步解体、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各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普遍和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等四个方面。
本题材料所反映的正是这种“礼崩乐坏”的局面。
2. 公元前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并带动了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这一事件直接A. 破坏了当时的分封制B.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C. 否定了当时的宗法制D. 动摇了王位世袭制【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五国相互承认对方君主王位,违背了分封制下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的规则,破坏了当时的分封制。
故答案为A项。
中央集权制在秦朝统一后确立,材料与此无关,排除B 项;诸侯称王打破了分封制的等级秩序,与宗法制无关,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3.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B.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答案】A【解析】西汉以后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材料中西晋法律的变化体现了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纲,儒家伦理在法律中得到强化。
故答案为A项。
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这种规定维护父亲的权利,并非保护宗族利益,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应该是父亲的权利,不是儿子的权利,排除D项。
4.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B. 文化下移趋势增强C. 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D.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答案】D【解析】从表格反映的唐宋时期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有较大提高来看,是由于隋朝确立的科举制在唐宋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
故答案为D项。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A项;文化下移趋势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与表格中出现的这种变化无关,排除。
点睛:科举制在隋朝时确立,唐宋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
科举制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官吏的人才来源。
材料中的变化符合科举制的发展趋势,据此确定答案。
5. 下图是1840年以后晚清巡抚满、汉官员人数发生转变图,可以解释下图转变的历史事件是——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注:图表中三列的前者都是:满族巡抚的数量,后者都是汉族巡抚的数量)A 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C洋务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答案】B【解析】晚清巡抚满、汉官员人数发生转变主要是在1864—1866年。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汉族地主势力上升迅猛,1864年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得到重用,导致晚清政坛出现这种变化。
故答案为B项。
从时间上可排除AD项;洋务运动于1861年开始,但不是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排除C项。
点睛:解答示意图类型的历史试题关键是审读示意图,明确示意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或现象,特别是图片中变化的因素。
此类历史试题一般由图片、文字说明、标题三部分构成。
图片是主体,直观的再现历史史实。
标题是图片的眼睛,直接说明图片的主体。
文字说明部分是对图片所反映历史史实的有效补充。
但文字部分往往是解答问题的突破口,解答问题时要注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实现与历史课本史实的有效链接,然后根据问题设计来解答。
本题文字说明部分的时间信息非常重要。
6. 同治六年(1867年)三月,曾国藩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
同时,拟设译书馆。
五月,会同李鸿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至高吕庙。
这说明A. 中体西用已运用于实践B. 重视海防理念受到普遍响应C. 洋务运动重心发生变化D. 清朝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答案】A【解析】材料所述为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说明此时已运用于实践。
故答案为A项。
B项不是材料主旨,“普遍响应”说法绝对,排除;洋务运动重心发生变化是指从军工企业转向民用,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7. 1870年到1880年间,中国的棉布进口始终维持在20000千关两(千关两是当时的一种计量单位)左右,而棉纱的进口却从2000千关两增长到了近5000千关两。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 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C. 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D. 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答案】C8. 溥仪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A. 标志着中华民国的诞生B. 意味着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已完成C. 反映辛亥革命彻底胜利D. 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答案】D【解析】溥仪的退位诏书宣告以皇帝制度为核心的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中国从形式上进入民主共和时代,因此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
故答案为D项。
中华民国成立的标志是1912年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排除A项;辛亥革命后封建势力仍然存在,反封建任务还没有完成,排除B项;辛亥革命没有取得彻底胜利,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9. 某一时期,中国国民党在政策纲领中陆续写进“徐谋劳资间地位之平等”、“确认妇女与男子地位之平等”、“徐谋地主佃户间地位之平等”等保障“人民”权益等内容。
这些政策A. 宣传了推翻帝制的民主思想 B. 促进了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C. 顺应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热情D. 奠定了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劳资间地位之平等”、“地主佃户间地位之平等”,可知国民党意在调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关系,是国民党为加强国共合作采取的“扶助农工”政策的表现,国共合作奠定了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故答案为D项。
A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国民党抗战期间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排除B项;实业救国思想体现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热情,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0. 一般认为,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俄国的二月革命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主要是基于它们的A. 领导阶级B. 革命主力C. 革命任务D. 革命背景【答案】C【解析】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俄国的二月革命都是为了完成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认为它们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基于所要完成的革命任务。
故答案为C项。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革命主力是工人农民,三次革命背景各有不同,因此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点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需要完成的任务是推翻封建势力;俄国二月革命爆发时已是资本主义国家,但由于封建残余浓厚,仍然要继续完成反封建的任务,因此二者同辛亥革命一样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1. 毛泽东指出:“(湘南特委)批评我们太右,烧杀太少,没有执行所谓‘使小资产变成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的政策,于是改变原来前委的领导人……湘南特委提出的‘一切工厂归工人’的口号,也宣传得很普遍。
”毛泽东的这一说法A. 反映了湖南特委的“左”倾错误B. 体现了党中央实事求是的作风C. 旨在维护湘南特委的正确方针D. 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湘南特委)批评我们太右,烧杀太少,没有执行所谓‘使小资产变成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的政策”来看,湘南特委实行的是打击面过大的“左”倾路线。
故答案为A项。
这种做法不是实事求是的表现,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这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2. 按照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的逻辑顺序,下表空白处应该填入的是A. 南昌起义B. 抗日战争时期C. 遵义会议D.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答案】D【解析】图示中的二级标题应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阶段,三级标题为具体内容即包含的重大事件;依据时序,在国民革命时期后应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而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又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重大事件,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ABC 项。
13. 1937年9月,毛泽东发出指示:“要实行这样的方针,就要战略上有有力部队处于敌之侧翼,就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集中打仗为主。
”毛泽东在此所说的共产党军队的抗战“方针”是A. 集中优势兵力分割歼灭敌人B. 从侧翼辅助正面战场的抗战C. 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D. 以空间换时间延缓日寇进攻【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1937年9月即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提出了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以分散的兵力在战略上打击敌人侧翼的方针,反对集中兵力对敌作战,可见毛泽东所说的共产党军队的抗战“方针”是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故答案为C项。
其他三项所述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项。
14. 根据教育部规定,1952年下半年高校开始进行教学改革:一是学习苏联高等教育学校的模式设专业。
二是组织教师翻译苏联教材。
旧学校所用的欧美教材连同欧美教育体系完全被否定。
材料说明这一时期A. 欧美教育不适应新中国需要B. 中国开始建立高等教育体系C. 苏联教育较适合新中国需要D. 中国教育深受意识形态影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的教育改革是学习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否定旧学校所用的欧美教育体系,这体现了中国教育深受意识形态影响,D正确;材料否定旧学校所用的欧美教育体系,没有提到欧美教育不适应新中国需要,排除A;材料体现中国高校开始进行教学改革,而不是开始建立高等教育体系,排除B;新中国的教育改革是学习苏联高等教育模式,深受意识形态影响,而不是苏联教育较适合新中国需要,排除C。
所以选D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中国的教育改革15. “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
”这里的“它”是指A. 制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C. 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D. 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答案】A【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局限,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