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教案-- 地球的外衣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的表面》教学教案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的外表》教学教案教学目的:科学概念目的:知道地球外表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知道地球外表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科学探究目的:可以搜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可以画出地貌特征并分析^p 交流地貌特点。
科学态度目的: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开展探究地形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的: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理解地球外表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描绘山地、高原、湖泊、平原、盆地等主要地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地形变化的原因进展有根据的猜测。
课前准备:PPT 课件、地形模型组件、各色彩泥、透明塑料板、网格纸、白纸、水彩笔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出示各种各样的地貌风景图,让学生猜猜图片中的风景都位于哪里。
老师做简单介绍:这些美丽的风光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
2.谈话: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地球外表是什么样的。
结合学生答复,适时引导学生进展地貌的概括。
3.多媒体出示从太空中观察地球的图片。
地球呈现出风度的色彩和上下不平的外表,这些都代表着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使学生初步感知地球外表的样子。
二、授新1.观察世界地形图,从整体理解地球外表的样子。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大气构成了地球上的气体。
岩石构成了地球的固体,水构成了地球上的液体。
地球从形成到如今大约经过了 45.4 亿年,在地球形成的漫长历史中,地球外表不断在发生变化,使地球外表呈现出不同的地形。
2.分组讨论同学们都理解哪些地形地貌,请分小组讨论,并记录在纸上。
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并指导学生进展地形地貌的归纳总结:平原、高原、山地、盆地、湖泊等。
三、地形模型1.模型概念依地形资料制成的实地模拟造型或按立体效应制成的有立体视觉和形象的实地感观模型,统称为地形模型。
2.展示地形模型组件引导学生考虑怎样做-个地形模型,可以用什么材料做,不同的地貌应该用哪些颜色区分。
18课时 地球的外衣
(3)影响气压的因素:
考 点 管 理
①大气的密度; ②海拔高度: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③气体流速:气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4)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阴雨 晴朗 低压区多______天气,高压区多________天气。 (5)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 气压越高,液体的沸点越高。 (6)大气压应用:压力锅、真空压缩保存袋、吸尘器、离 心式水泵等都跟大气压有关。
限 时 集 训
归 类 探 究
考 点 管 理
【解析】B管口的作用是补充瓶内空气,使瓶内的液体
限 时 集 训
始终保持着大气压强的作用。液体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
归 类 探 究
加而增大,瓶适当升高,是为了增大液体压强,使药液 在大气压强和液体压强的作用下能进入血液。
归类探究
考 点 管 理
探究类型之一
了解天气与气候及影响因素
归 类 探 究
图18-3
增大 中,杯中水柱产生的压强将________。
考 点 管 理
【解析】蜡烛燃烧消耗了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微 溶于水,冷却后烧杯内的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 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进入烧杯中。烧杯中的液体增多 后,深度增大,压强增大。
限 时 集 训
归 类 探 究
【点悟】 大气压是大气对承载物产生的压强,与
考 点 管 理
2.下列描述中,前者属天气、后者属气候的选项是
(
A.长夏无冬,有时有小雨 B.阴转多云,四季如春
B
)
限 时 集 训
归 类 探 究
C.终年高温,冬暖夏凉
D.狂风暴雨,雷电交加 【解析】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大气综合状况,气候是长时 间内的天气特征。
3.[2011· 德州]2011年5月22日,一场大规模龙卷风袭击美
环境教育教案地球的外衣
环境教育教案地球的外衣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外层称为地壳,探究地壳的组成和特点。
2.了解地震和火山活动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幻灯片或视频关于地壳构造和地震、火山活动的素材。
2.沙盘或模型地壳。
3.学生需要准备笔记本和铅笔。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地球的构造,并提问:地球的外部是什么?学生回答“地壳”。
教师解释:我们今天的课题是关于地球的外衣,地壳的探索。
第二步:地壳的组成和特点(15分钟)教师出示幻灯片或视频,让学生观看并记录笔记,以了解地壳的组成和特点。
学生可以将笔记中不理解的问题记下。
第三步:小组合作探究地壳运动(3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领导。
领导带领小组展开活动。
2.教师提供模型地壳或沙盘,让学生观察地壳的运动过程。
3.学生根据观察和之前的学习,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地壳是如何移动的?-地壳运动会引发哪些地质现象?-地壳运动与地震和火山活动是否有关系?为什么?4.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出自己的解释和观点,并记录在笔记本中。
第四步:小组发言与展示(20分钟)1.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2.代表在教师的指导下,向全班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和观点。
3.听众可以对发言者提出问题、辩论或分享观点。
第五步:解答问题和总结(15分钟)1.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和讨论,解答相关问题。
2.教师总结本课的内容,强调地壳的组成、特点和地壳运动与地震、火山活动的关系。
第六步:拓展延伸(可选,10分钟)教师可以提供拓展延伸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地壳和地球其他部分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这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和合作,激发了学生对地壳的浓厚兴趣。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和发言,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在解答问题和总结环节,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并给予解答和指导。
第一课 地球的外衣
上肢关节 巧妙地利用仿生结构,使关节活动更加自如。 腕镜 手腕处装有一面小镜子,航天员可以通过它随时察看自己身上的各种 开关。 背包 高1.3米,是航天服穿脱(进出)口的密封门,在背包壳体内安装舱外航 天服生保设备,背包壳体下端安装有挂包、备用氧瓶等。背包关闭通过拉紧 钢索和操作关闭手柄完成。 头盔 经过科研攻关,“飞天”航天服头盔的视野比其他同类产品要大。 摄像头 头盔还有摄像头,可拍摄航天员出舱操作。 照明灯 两侧各一照明 灯,可照亮服装胸前部分,方便航天员在阴暗面操作。 报警指示灯 两侧有报警指示灯,一旦服装出现泄露报警灯闪。同时还有语 言报警。 面窗 其面窗4层,2层充压结构,2层之间充高纯氮气, 防结雾,外面是防护面窗,外层是滤光面窗,对太阳光折射率低,迎着光照 面可拉下它。 手套 为每位航天员量身定做,看上去特别厚实,有点像拳击手套。 外层 热防护手套外层为纤维织物,有两层气密,使用特殊隔热橡胶材料,能 耐受高温到100℃。 指尖 指尖部分,只有一层气密层,保持触觉。手指背部位内有两层真空屏 蔽隔热层。 手心 在手心握物部位设置有凸粒状橡胶,主要为防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地球的“外衣”大气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地球的“外衣”大气教案浙教版第一篇: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地球的“外衣”大气教案浙教版第二章地球的外衣第一节大气层1.根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对流层:A 对流运动剧烈 B 两极薄,赤道厚 C 占3/4的大气质量平流层:A 臭氧集中在此 B 气流平缓,适于飞行中间层:陨石在此燃尽。
暖层:又称电离层,温度高,反射电磁波信号外层:卫星接受反射电视、电话信号温度变化规律:先小,后大,再小,最后大,大2.激烈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是形成天气的重要原因。
对流运动的规律: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空气的热胀冷缩3.如果没有大气层: A 地球上没有生命 B 地球上没有声音 C 昼夜的温差大D 受陨石袭击E 受紫外线直接照射4.人类对大气层的影响:A 有毒气体排放,污染大气如形成酸雨B 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C 臭氧层破坏,紫外线长驱直入,危害人类皮肤第二节天气和气温1.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各天气要素的综合状况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降水等 2.天气于气候的区别:天气:短时间如阴转多云晴空万里鹅毛大雪烈日炎炎气候:长时间如四季如春秋高气爽终年高温冬暖夏凉 3.用温度计测量气温的大小,温度计一般放在百叶箱中,A 保护作用,以免风吹雨打B 防止太阳直接照射(门朝北)C 通风,受地面辐射影响不大,能真实反映大气温度4.一天中,最高气温大致在午后两点,最低日出前后人体最感舒适温度在22℃ 第三节大气的压强1.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A 马德堡半球实验 B 杯中水不倒出的实验2.特点:A 各个方向都有大气压强B 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高度高,空气密度小应用:高山反应。
C 流速大,压强小。
机翼下侧流速小于上侧,所以下侧压强大于上侧用压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关键抓住变化后形成压强差。
53.大气压强的单位:帕一个标准大气压为1.01*10帕,或等于760毫米汞柱(10高水)4 高压区:空气下降,天气晴朗,空气干燥低压区:空气上升(遇冷)多为阴雨天气5.气压与沸点的关系:1.气压增大,沸点升高实验手段:往里充气,原来沸腾的水停止沸腾,温度计温度升高。
小学科学1地球的表面(教案)
小学科学1地球的表面(教案)地球的表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表面结构和特征;2. 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总结的能力;3. 培养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地球的表面三、教学准备:1. 地球模型;2. 彩色图片或幻灯片;3. 学生绘制地球表面特征的练习纸。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地球模型,问学生他们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表面吗?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激发学生对地球表面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新知识。
Step 2: 学习地球的表面1. 展示彩色图片或幻灯片,向学生讲解地球的表面结构和特征,包括陆地和水域的分布、山脉、平原、河流、湖泊和海洋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地球表面特征,让学生分辨不同的地貌,并鼓励他们描述他们观察到的内容。
Step 3: 小组练习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发放学生绘制地球表面特征的练习纸。
2.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绘制地球的不同特征,例如山脉、平原、河流等。
鼓励学生用彩色笔涂色,以便更好地展示地貌特征。
3. 学生完成绘制后,小组内相互交流和分享各自的绘图,并相互评论和讨论。
Step 4: 汇报和讨论1. 随机选取几个小组,请他们在黑板上展示他们的绘图结果。
2. 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地貌特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Step 5: 环保教育1. 教师向学生介绍地球的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鼓励他们提出保护地球的方法和建议。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制定保护地球的方案,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分类垃圾等。
4. 各小组代表汇报他们的保护地球方案,并共同讨论最佳的环保措施。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地球的表面结构和特征,并培养了观察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外表)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外表)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全册PPT2(地球的外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地球外表的根本情况;了解地球外表多种多样的地形;了解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搜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感情态度价值观: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秀美壮丽;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体验到动手做科学的乐趣。
教学打算:搜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地图、地球仪、托盘、撒、沙、泥土、石块、小树枝、苔藓、小亭子、小桥。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在认识地球的根底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外表的地形地貌。
教师通过让学生观赏地球外表各种形态的地貌,感受自然的奇妙。
再通过亲手制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地形地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汇报课前查找的祖国秀丽山河的资料。
师生归纳各种地形的特点。
2、教师边播放各种地形的图片,边讲述:地球外表的地形是非常复杂的,也正是这些复杂的地形交错在一起才造就了大自然中许多秀美的风光,下面是老师查找的一些风景图片,我们大家一起来观赏。
二、制作地表模型。
1、谈话:看了这么多秀美的景色,老师和大家感觉一样,觉得真是太美了,于是,亲自动手做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大家觉得老师做得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2、〔展示教师作品〕讲述:组内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打算做一个什么样的地表模型?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3、分组做地表模型。
要求:小组之间协调分工,由每组的材料员统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多的马上送回,同意到别的小组去取经。
学生分组制作活动。
讲述:刚刚,我们各组按各自的想法做了一个地表模型,做得怎样呢?下面大家相互参观一下。
学生离座参观各组作品。
浙教版八级科学上册教案第章地球的外衣大气
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第1节大气层(一)大气的重要性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3000千M的高空(主要集中在1000千M的高度)。
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
[补充]大气的成分: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等物质组成。
大气作用:1、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2、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3、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4、水蒸气能成云致雨(二)大气的温度[读图]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特点: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2、在85千M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太阳辐射强)。
3、在0-12千M、55-85千M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4、在12-55千M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哈勃望远镜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高层大气温度高、太阳辐射强,银白色的金属外壳可以反射热的辐射,避免高温下外壳熔化。
(三)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
),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0-17千M)平流层(17-50千M)中间层(50-80千M)暖层(80-500千M)外层(500千M以上)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
1000千M以上,大气变得十分稀薄,密度很小。
5000千M以外,大气已接近真空。
(四)对流层的特点1、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2、在两极和赤道地地区的厚度不同。
两极厚度约8千M,在赤道增大到17-18千M。
3、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4、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对流是怎样形成的实验受热处空气上升,两侧温度低的地方空气下沉。
想一想对流层的温度特点,对形成对流有利吗?――它的温度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有利于对流的形成。
第二单元 地球的外衣
第二单元地球的外衣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从“是什么”、“为什么”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具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科学知识:能用一定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层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探究风的成因。
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是由《空气在哪里》、《热空气》、《风的形成》、《地球的大气层》四课组成,主要探究空气的性质、风的成因、大气层等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各种探究活动的过程,认识空气的基本性质,体会空气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实践观察、自主设计、对比实验及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制作、交流课时安排:4课时6、空气在哪里课型:实验课教学目标:1.能提出探究空气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空气存在的验证实验;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能提出关于空气的问题;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3.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空气,知道空气的性质,认识什么是气体。
教学重难点:感受到空气的存在,用事实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方法:动手实验,合作交流教学准备:1号袋:塑料袋、气球、纸风车、吸管、扇子。
2号袋:瓶子、漏斗、杯子、粉笔、砖块、纸、记录单。
还要准备:水槽、水、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教师谈话: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咱们一块儿做个游戏好吗?2.听老师指令:“闭上嘴,深呼吸。
地球的面纱的六年级科学教案
科目:科学年级:六年级主题:地球的面貌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地球的外貌(60分钟)第二课时:地球的内部结构(60分钟)第三课时:地球的大气层与水圈(60分钟)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外貌、内部结构、大气层和水圈的基本概念。
2.掌握地球的外貌特征的描述和绘制。
3.理解和解释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其影响。
4.理解大气层和水圈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教学准备:1.地球模型2.幻灯片或图片展示地球的外貌、内部结构、大气层和水圈3.黑板、白板和彩色粉笔/白板笔4.学生绘制地球的活动材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地球的外貌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地球的外貌,如颜色、形状等。
2.展示地球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地球的外貌特征。
讲解与示范(15分钟):1.通过幻灯片或图片,讲解地球的外貌特征,如地壳、海洋、大陆、极地、赤道等。
2.解释地球的外貌特征是由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所决定的。
练习(20分钟):1.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地球模型,绘制地球的外貌特征。
2.学生将自己绘制的地球特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描述自己绘制的地球特征。
归纳总结(10分钟):1.回顾并总结地球的外貌特征。
2.鼓励学生对地球的外貌进行深入思考和提问。
第二课时:地球的内部结构导入(5分钟):1.展示地球的剖面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地球的剖面结构。
讲解与示范(20分钟):1.通过幻灯片或图片,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
2.解释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实验/观察(20分钟):1.给学生提供地球模型和一小块磁铁。
2.让学生观察并模拟地球的内部结构,通过磁铁的吸引力认识地壳、地幔和地核。
讨论(15分钟):1.鼓励学生讨论地球内部结构对地壳运动、火山爆发和地震的影响。
归纳总结(10分钟):1.回顾并总结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其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有关地球内部结构的问题。
第三课时:地球的大气层与水圈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地球的大气层和水圈的概念和作用。
五年级上册环境教育教案
课题:一、地球的外衣—大气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三、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四、教学过程(一)大气的重要性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3000千米的高空(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高度)。
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
大气作用:1、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2、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3、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4、水蒸气能成云致雨(二)大气的温度[读图]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特点: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2、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想一想为什么?太阳辐射强)。
3、在0-12千米、55-85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4、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三)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
),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0-17千米)平流层(17-50千米)中间层(50-80千米)暖层(80-500千米)外层(500千米以上)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
1000千米以上,大气变得十分稀薄,密度很小。
5000千米以外,大气已接近真空。
(四)对流层的特点1、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2、在两极和赤道地地区的厚度不同。
两极厚度约8千米,在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
3、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4、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五、课后反思通过讲解学生理解很困难,通过实验来了解对流层的特点,学生易于接受。
补充大气的作用,使学生对大气与生活的关系更了解。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 地球的“外衣”——大气 第二节 天气和气温 教案浙教版
第二节天气和气温[课前预习]1.什么是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2.如何测量气温?[教学目标]1、理解天气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
3、学会测量气温。
4、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掌握气温的观测。
难点: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有关百叶箱的相关知识。
[教学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谚语—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蛤蟆叫,大雨不久就来到。
思考:你注意过吗,在什么情况下蜻蜓会飞得很低?蚂蚁搬家又预示着什么?学生回答:气压低、湿度大的天气下,蜻蜓因翅膀变软而飞得很低,天要下雨了。
蚂蚁搬家往往预示着天气要变坏,要下大雨,地面要积水了。
师:可见,许多动物的行为都与天气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那么天气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一、天气是什么师:天气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呢?什么叫做天气?先请大家看一则天气预报(语音):今天傍晚到后天,晴到多云;明天早晨最低气温(13—15)0C;今天早晨最低气温13.90C;明天白天最高气温(25—27)0C;今天白天最高气温280C。
明天森林火险5级,极易引起火灾,林区禁止一切野外用火。
沿海大风警报:北到东北风5-6级,阵风7级;明天6级阵风,7-8级。
生:对此次天气预报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
白天到夜间:晴转多云,午后有短时间阵雨;风向:偏北;风力:2级,午后加大到3-4级气温:最高32℃,最低26℃相对湿度:最大80%,最小55%问:从这则天气预报中,我们可以看出组成天气的要素都有哪些?生答:气温、风、湿度、降水等要素。
概念提出: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如:刮风、下雨、雷电等都是天气现象。
(重点强调:天气反映的是短时间内的大气综合状况)[讨论]下列词语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阴转多云冬暖夏凉晴空万里和风细雨终年高温冬雨夏干秋高气爽雷电交加风和日丽飞沙走石风雪交加风起云涌[补充]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特征。
第一单元大气第一课 地球外衣
• 氧气:是生物维持生命的物质。没有氧,生物将无法生存。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 氖气(Ne)是一种无色、无味、非易燃的稀有气体。通常氖可以作为彩色霓虹灯的充装气体用于户外广 告显示;此外,它还可用于可视发光指示灯、电压调节,以及激光混合气成份。
• 氢气 (H₂) 最早与16世纪初被人工合成,当时使用的方法是将金属置于强酸中。1766–81年,亨利·卡文
知识与情感升华: 不要尝试着挑战美国!努力奋斗!
• 我们还不强大,到本世纪中叶我们国家提出的目标是达到中等发 达国家水平,而美国现在就是发达国家!!
问题之六:人类对大气的影响
• 原因:A、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为谋求发展,越来越破坏性 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
B、工业革命以来,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大气成分发生了些
• PM2.5:?优
• PM10:?优
• O3
?优
• NO2 ? 优
• SO2
?优
北京:略
/map/chi na/cn/
世界9月13空气污染/map/africa/cn/#@g/2.6323/24.4775/4z
研究大气意义深远 与生产学习生活密切相关
• 2、保护地球,维持地球的生命系统。
问题之二:如何理解空气对人的生存比任 何东西都重要?
问题之二:大气的成分
• 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以及固体杂质组成,干洁空气是其中的主 要部分。
• 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这两种气体占到干洁空气 的99%。
• 干洁空气中还有二氧化碳和惰性气体
问题之三:你知道大气中气体的作 用吗?
学习地球知识运用:
• • 相对论
• 比较容易理解
地球外衣 青岛市崂山区第七中学:邱显祥
教科版《2.1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教案与同步练习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2. 1地球的外表》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外表的变化》单元第1课。
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的作用。
首先,教科书提供了世界地形图、我国的地形图以及各种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 学习描述地形的特点,对地表的各种形态进行初步的认知。
学生感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同时, 进一步思考这些奇妙的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并结合已有认知作出猜测。
【学生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于地形地貌虽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他们已经有比拟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在旅游途中或在网络、电视中对地形地貌有一些浅显的认识。
因此,他们可以尝试对各种地形地貌的成因进行猜测,这种猜测不仅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整个单元的思维线索,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心中的疑惑与教学目标相融合,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地形地貌特点及其变化原因的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外表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2.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台地和盆地等。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2.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3.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2.开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珍贵自然遗产。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分析几种地形地貌的特点,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做出初步猜测与解释。
难点:对主要地形地貌形成原因进行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世界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中国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填空题。
1.黄河入海口的沙洲是对土地的作用形成的。
2.周围有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的地形是o3.地球上的七大洲分别是亚洲、欧洲、、、、南美洲、O二、判断题。
环境教育教学说课地球的外衣
的外衣Q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第一单元大气地方课程教学设计年级:七年级课程名称:环境教育新课导入:大气是人类生存的第一环境要素。
它不仅是生命生存的基础,还是地球的“保护神”。
目前,人类的活动正在改变大气的成分。
这种改变虽然微小,却对我们的生存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
板书:第一单元大气师:第一单元包括地球的外衣、地球在发烧、空中杀手-酸雨、地球的保护伞-臭氧四课,这节我们学习地球的外衣。
板书:地球的外衣师:你知道吗,地球也穿着“宇航服” ?这套“宇航服”就是地球大气(也就是大气圈)。
大气除了提供生命得以维持的气体,还保护着整个地球,维持着地球的生命系统。
我们就生活在大气底部。
学生活动:读课本P2页“你知道吗?”你知道吗?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2万次左右,吸入10^12立方米的空气,也就是13^15 T-克的空气,相当于一天所需食物和饮水的5~10借。
一般来说,一个人在5周内不吃饭,5天内不喝水,还能维持生命,但若断绝空气5分钟就会死亡。
过渡: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知道空气对人的生存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下面我们来了解关于大气的成分。
板书:大气的成分师:人类很早就认识到大气的重要作用,但对大气成分的认识100多年前才拉开帷幕。
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了大气的主要成分。
学生活动:读课本P2读一读,自主完成里而的相关问题。
师:指名检测更正。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议一义:你还知道大气中其他成分的作用吗?小组代表回答,其他小组补充、更正。
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大气的作用,它真是地球的保护神啊!板书:地球的“保护神”师:大气位于地球环境的最外层,置身于地球外部宇宙环境之间,对地球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议一议:(1)地球和月球的表面温度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2)月球表面温度适合生命生存吗?为什么?一小组代表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
学
内
容
与
步
骤
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大气的作用,它真是地球的保护神啊!
板书:地球的“保护神”
师用。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议一议:
(1)地球和月球的表面温度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过渡: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知道空气对人的生存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下面我们来了解关于大气的成分。
板书:大气的成分
师:人类很早就认识到大气的重要作用,但对大气成分的认识100多年前才拉开帷幕。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了大气的主要成分。
学生活动:读课本P2读一读,自主完成里面的相关问题。
师:指名检测更正。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议一义:你还知道大气中其他成分的作用吗?
第一单元 大气
——地方课程教学设计
年级:七年级课程名称:环境教育
课题
1.1大气-地球的外衣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认识大气的成分,了解各种成分的作用。
2.知道大气对地球的作用。
3.认识大气成分的改变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4.指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关心地球未来,保护大气、爱护环境。
教学
重点
指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关心地球未来,保护大气、爱护环境。
(2)月球表面温度适合生命生存吗?为什么?
一小组代表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
地球表面的温度不至于过高,也不至于过低,昼夜变化不像月球那样强烈。因为地球表面有一层大气,月球没有;另外表层水的多少也不一样。
月球表面温度不适合生命生存,因为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太大。
学生活动:读图,课本P3宇航服,分析讨论宇航服与普通服装相比,有哪些特殊作用或功能。学生回答后,教师为学生展示网络搜集资料。
板书
设计
第一单元大气第一课地球的外衣
一、大气的成分
二、地球的“保护神”
三、人类对大气的影响
教学
反思
要想真正让学生了解大气对地球的保护作用及人类对大气的影响,一是教师要准备充分的资料给学生展示,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二是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感受当地环境的变化及带来的危害。
教学
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改变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
学
内
容
与
步
骤
新课导入:
大气是人类生存的第一环境要素。它不仅是生命生存的基础,还是地球的“保护神”。目前,人类的活动正在改变大气的成分。这种改变虽然微小,却对我们的生存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
板书:第一单元大气
师:第一单元包括地球的外衣、地球在发烧、空中杀手-酸雨、地球的保护伞-臭氧四课,这节我们学习地球的外衣。
板书:人类对大气的影响
学生活动:读一读,课本P4“伦敦的‘烟雾事件’”,进一步了解人类生产活动对大气的影响及以人类产生的危害。
学生活动:七嘴八舌,说一说:你见过当地哪些污染大气的现象?自由回答。
师:人们渴望蓝天白云,向往洁净优雅的生存环境。为此,许多关心地球未来的人士正在为治理大气污染、保护大气环境不懈地努力着,保护大气、爱护环境已成为一种时尚。相信明天的天空一定更蓝!
板书:地球的外衣
师:你知道吗,地球也穿着“宇航服”?这套“宇航服”就是地球大气(也就是大气圈)。大气除了提供生命得以维持的气体,还保护着整个地球,维持着地球的生命系统。我们就生活在大气底部。
学生活动:读课本P2页“你知道吗?”
你知道吗?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2万次左右,吸入10~12立方米的空气,也就是13~15千克的空气,相当于一天所需食物和饮水的5~10倍。一般来说,一个人在5周内不吃饭,5天内不喝水,还能维持生命,但若断绝空气5分钟就会死亡。
要点回顾:
1.地球上干洁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组成,另外不家二氧化碳与惰性气体;
2.大气对地球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3.人类的生产生活正在使大气中的成分产生变化。
能力评估:
1.大气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2.试列举大气对地球的保护作用。
3.人类对大气产生了哪些影响?
作业
布置
调查当地哪些生产活动对大气造成了影响?
师:大气不仅提供生物赖以生存的基本元素,而且对地球上的水、地表温度产生影响。大气是对地球上物质和能量交换、运动进行调节的平衡器,还是减轻地球受其他天体、射线冲撞袭击的缓冲圈层。
但是,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为谋求发展,越来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大气成分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从而导致了地表温度升高、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酸雨、南极臭氧洞和全球臭氧层减薄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