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研究

合集下载

课程设置优化方案

课程设置优化方案

课程设置优化方案绪论:课程设置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升国家整体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传统的课程设置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因此,本文将探讨如何优化课程设置,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1. 引导学生关注核心素养:传统的课程设置以传授知识为主导,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优化课程设置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等。

例如,在语文课程中,可以加入讨论与辩论环节,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引入跨学科课程:传统课程设置中,学科间的边界明显,学生难以形成综合性的思维和能力。

优化课程设置需要引入跨学科课程,鼓励学生在不同学科中进行思维的交叉和综合。

例如,将历史、文学和艺术等学科融合在一起,开设跨学科的文化课程。

3. 强化实践教学:传统的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不足。

优化课程设置需要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例如,在科学课程中,可以增加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科学探究。

4. 个性化学习: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各不相同,但传统课程设置往往无法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优化课程设置需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选择。

例如,设置选修课程或开展研究性学习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深入学习。

5. 培养信息素养: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一项基本能力。

优化课程设置需要注重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

例如,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通过信息搜索、分析和创新的实践,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6. 引入班级活动:优化课程设置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引入班级活动,可以让学生在集体中学会合作与交流。

例如,在体育课程中组织班级运动会,让学生通过团队比赛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7. 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优化课程设置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素养。

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必要性再论

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必要性再论

上 海财 经大 学会 计专 业 系列教 材 、东 北财 经大 学会 计学 系列 为 企 业 创 造 更 多 的 价 值 , 而 目前 ,涉 及 上 述 知 识 与 技 能 的 培
目 前 各 高 校 财 务 管 理 专 业 课 程 体 系存 在 着 较 大 的 差 异 。
课 程 体 系 ,专 业 主 f 课 程 设 有 : 《 务 学 原 理 * 、 财
资 管 理 学 、 ( 业 投 资 管理 学 》 、 《 本 费 用 管 理 学 》和 企 质 低 。 ( 企 成 业 收 益 分 配 管 理 学 等 ;二 是 按 不 同 财 务 主 体 设 计 课 程 体 系 , 专 业 主 干 课 程 有 : 财 务 学 原 理 》 、 企 业 财 务 管 理 ) 行 )、 政 事 业 单 位 财 务 、 国 际 财 务 管 理 》 和 财 务 学 比较 》 等 ; 2 财 务 管 理 专 业 课 程 体 系 设 计 重 理 论 轻 应 用 . 我 国高 等教 育 课程 体 系的基 本 框架 ,形成 于 2 O世 纪 5 0 年 代全 面学 习前 苏联 的时期 , 管 几十 年来 不断地 进 行改革 , 尽
产 矿 I I

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 系整体优化 的必要性再论
柴 静
( 惠州 学院经济管理系 ,广东 惠州 5 6 0 ) 10 7
摘要 :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目标 的层次 定位 应是 应用 型财务 管理 专门人才 ,而 非传统定位 的高级财务管理专
门人才 ,应突 出财务管理理 论知识与实践技 能相结合 的特点。 目前我 国高校本 科财务 管理 专业人才培养 已不 能胜任新要
教 材 、中国人民大 学会计 系列教材 为样本进 行比较分 析 。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思考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思考
类专业 应具有 的职业基础通识 系列课程 。如某院校 的人才培
养方案规定 , 会计 、 信管 、 营销等专业分别开设 了 4 6门的职 ~
业 基础通识 课程 ,学时 占相 应专业 职业基础课 累计学时 的

高职 经 管类专 业职 业基础 课现 状分析
7 . 8 . 7 . 而建筑经济 管理 专业 、 32 %、 6 %、 69 6 %; 旅游管理专业 仅开设 了 2 3门职业基础通识课程 , 占该专业职业 基础课  ̄ 仅 累计学时的 2 . 1 %和 2 .%。各专业都开设 的职业 基础通识 5 79
理等 。各院校人 才培养方案不尽相 同,其职业基础课一般开
中同一 门课程学时设置上 ,各专业差距较 大,课时设置不合 理, 没有真正体现高职理论教学以“ 必需 、 够用” 为要求的全 面
含义 。
设: 管理学原理 、 经济学原理 、 基础会计 、 经济法 、 数据库应用 、 财政与金融 、 概率统计 、 信息管理导论 、 财务会计 、 消费者行为
重 要 的现 实 意 义 。

仅剩 1 2门, 的专业 又多达 6 7门以上 , 成同属经 管类 ~ 有 — 造 的不同专业 职业基础通识 课的构成 、职业基础 的通识课程与
职业特色基础课之间的 比例都存在很大差距。考虑教学条件 和教学时数 的制约 , 造成通识课程体系不完整 , 没有形成经管
根据我们 的调查 , 高职经管类的专业 开设 门类多 , 专业方
向广 , 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不尽相 同。 当前各院校热门专业 主
管类职业要求具备的基本职 业素养。
2从课程 的课时设置来 看 , . 在开 出的职业 基础通识课程
要集 中在 : 会计 、 营销 、 市场 旅游管理 、 信息管理 、 建筑经济管

关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思考与建议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高校专业设置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思考与建议。

文章将首先回顾高校专业设置的发展历程,然后剖析当前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接着讨论专业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专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与产业发展脱节等。

文章将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建议,包括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高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等,以期为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专业设置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逐渐转向大众化教育,专业设置也随之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然而,在现有的专业设置体系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一些传统专业的设置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这些专业往往因为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等原因而得以保留,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存在课程内容过时、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一些新兴领域和交叉学科的专业设置还不够完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领域和交叉学科逐渐崭露头角,如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等。

然而,由于这些领域的发展速度较快,相关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导致这些专业的设置和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高校专业设置的同质化现象也比较严重。

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特色和优势,导致专业之间的竞争加剧,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

这不仅不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也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针对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高校专业培养方案优化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高校专业培养方案优化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高校专业培养方案优化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专业培养方案优化和课程体系改革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探讨高校专业培养方案的优化以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并分析其对学生能力培养和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一、高校专业培养方案优化高校专业培养方案是指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一套学习计划。

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水平。

具体来说,优化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高校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培养方案中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是必要的。

首先,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调整和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确保学生所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匹配。

此外,应注意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和整体性,促进跨学科的交叉学习。

2.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高校应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

这可以通过选修课程、实践活动和专业方向的设置来实现。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目标选择关键课程,从而增强学习动力和参与度。

3.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因此,优化专业培养方案需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

这包括实习、实验、项目研究等实践性学习活动。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是指一门课程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改革课程体系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下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几个关键方面:1.跨学科融合课程体系改革应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

通过设置跨学科课程,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和思考。

例如,在某些专业中引入跨学科的项目课程,让学生从多个学科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2.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现实问题解决能力是高校毕业生所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

因此,课程体系改革应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例如,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开设实际项目课程和实训室,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方案

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方案

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方案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方案一、背景介绍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是体现高等教育特色的重要标志之一,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根基与核心。

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高校在不断加强和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的需要关注人才市场对学科专业需求的变化及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趋势,制订出一系列科学可行的调整优化方案,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整体流程本文提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方案的流程如下:1. 问题意识:对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科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如学科分散、重复设置、缺乏前瞻性等。

2. 调研分析:通过调查问卷、专家咨询等方式,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引才与就业等角度,对学科专业设置的理念、目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收集和分析。

3. 制定目标任务:确定本次调整优化的目标和任务,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确立调整方案的具体内容和时间节点。

4. 初步方案制订:根据上述分析和目标任务制定调整方案。

根据学校城市定位、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适当增设新的专业,调整或撤销不适应市场需求或教学实际的学科专业,保证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专业体系。

5. 内外部意见征求:向学生、教师、专家等内部人员和企业、政府等外部机构征求意见,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正完善。

6. 正式方案制定:在征求内外部意见后,形成正式的调整优化方案,具体包括重新分配教学资源、拓展国际化合作、加强教师培训等。

7. 实施与监督:按照方案实施各项措施,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评估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及时调整优化方案,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详细描述(一)问题意识当前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存在以下问题:1. 学科分散、重复设置。

同类型专业设置太多,学科重叠和重复导致人才流失,浪费教育教学资源。

2. 缺乏前瞻性。

一些新兴领域及重要学科在高校专业设置中未得到重视,导致人才短缺。

3. 规模不匹配。

一些专业招生过多,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大,而一些专业则缺乏招生和就业前景。

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文章编号 100426410(2006)S120074203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李 舟(广西工学院财政经济系,广西柳州 545006)摘 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为了适应21世纪大经济、大市场和大科学的环境,体现经济学专业厚基础、高素质、重能力的人才培养方向,应当制定符合专业培养目标需要的经济学课程体系,注重整体优化体系中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好各门课程的合理定位,解决好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关 键 词: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中图分类号:G64210 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6232作者简介李舟(2),女,贵州赫章人,广西工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遵照教学系统运行规律,促进教学系统整体优化的过程。

开展高标准、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建设,对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 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的要求经济学专业被视为经济学科的基础专业,体现了其内容丰富、门类繁多、多学科综合与交叉的发展态势。

因此,在经济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中,一定要充分体现多学科综合与交叉的特征。

首先,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突出学生既要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又要对相关的管理科学有所认识,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既保证经济学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同时又开设了“管理学”、“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相关管理类课程,为学生学习一定的管理知识提供了平台。

应该说,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学好、用好经济知识的同时,也要懂得相应的管理知识,这样才能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多学科拓展的需要。

其次,经济学专业在开设了经典的传统核心课程之外,还要根据经济学与其他学科不断交叉发展的趋势,为学生开设了一些新兴边缘学科课程。

比如:根据金融学科的发展,选择开设了在“货币银行学”课程基础上改造而成的“货币金融学”,不断充实金融学学科的最新成果。

高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报告

高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报告

高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报告高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报告目录:1. 引言2. 背景与现状2.1 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2.2 当前本科学科专业结构的问题与挑战3. 调整优化的原则与方法3.1 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探索方式3.2 多方参与与合作3.3 整体优化与个体需求的平衡4. 调整优化的实施策略4.1 定期评估与调整4.2 引进新兴学科专业4.3 深化专业交叉与融合5. 结论与展望1. 引言高校本科教育在培养人才、推动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才需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而本科学科专业结构作为高校本科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高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和观点。

2. 背景与现状2.1 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高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对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推动专业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学科专业设置可能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

2.2 当前本科学科专业结构的问题与挑战目前高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一些学科专业重复冗余,导致资源浪费和竞争激烈。

一些传统学科专业日益落后,难以适应社会变革和人才需求的变化。

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模糊,一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不足,影响了综合能力的培养。

3.1 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探索方式在探索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原则。

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全面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选择一些具有潜力和优势的学科专业进行重点发展和扶持。

逐步深化学科专业的改革与创新,推动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2 多方参与与合作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需要多方参与与合作。

高校、教育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相关方面应该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面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础课课程群建设与优化研究_张凤

面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础课课程群建设与优化研究_张凤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30卷第4期国外许多国家都很重视高校课程的建设,很注意课程设置的基础性、综合性、学生自主性等原则,并且一些著名的高校已经建立了核心课程模块、综合课程模块等模块式课程体系。

特别是一些高校开始使用“学群”、“学类”为组织进行综合教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设工程管理、工业工程、物流工程等专业方向,该学科是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

基础课群在建设的过程中要融合相关课程整体性的信息,并且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化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进一步通过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强化基础课程群的地位,使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不断丰富并系统化,进一步使课程群系统化动力化,带动并优化学生整体知识结构,为更好的学习专业课夯实课程群的基础作用。

1面向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课程群建设目的1.1课程群的建设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较宽厚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继续学习、拓展职业和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潜能,在适应性上表现出宽广的一面。

1.2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系统的管理理论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助推考研率的提升以及未来深造的合理基础知识储备。

1.3省内直至国内尚无针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进行的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先例,这一研究将直接拓展课程群建设研究的领域。

1.4构筑立体式的专业基础课程群生态系统,在提升专业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同时,为其他类课程群建设提供参考。

使学生正确地应用系统分析方法及相应的工程技术方法解决管理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际问题。

2面向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课程群建设方案设计2.1课程群中支柱类核心课程与能力提升类外围课程整合。

在突出特色的同时打造品牌,现代理论已经证明环境的不确定性使社会的各个方面不断组合优化,并且形成了复杂的组合系统。

通过课程群的建设达到低投入高收获的预期目标。

(如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群示意图1所示)。

基础课课程群以管理学、运筹学、西方经济学以及工程经济学为核心,以管理统计学、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为基础课课程群的外围辅选课。

学校专业设置结构调整优化工作方案及对策

学校专业设置结构调整优化工作方案及对策

XX市东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化工作方案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和《XX市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行动计划(2009-2013年)》(沪教委职〔2009〕30号)文件精神,根据《XX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推进XX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优化工作的实施意见》(沪教委职〔2009〕40号)的文件要求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XX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有关标准,以专业建设为核心,进行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化工作,更好地为XX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为了保证这项工作扎实、有效地进行,特制定我校的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化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XX和浦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围绕XX“四个中心”建设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紧扣现代服务业这一主题,以集思广益、注重基础、分类调控、坚持导向、突出重点、择优建设、强化成效、适度超前为原则进行动态调整与优化,充分体现区域经济特色、专业建设特色和学校发展特色,保证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可持续发展。

并以此为抓手不断深化学校教学改革,完善学校各项教学条件,优化师资队伍,推进专业课程建设,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和发展后劲,提升学校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目标和任务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化工作目标是,根据XX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等特点,紧密结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按照基础条件好、综合实力强、师资队伍优、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佳、发展潜力大、市场需求广、专业特色明的要求,着力创建专业教学特色,打造特色精品专业,逐步形成以酒店服务与管理、金融事务、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四个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纽带,延伸专业为支撑,与区域经济匹配程度高、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旅游服务类、财经商贸类、交通运输类和信息技术类四大专业群。

国内研究生教学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

国内研究生教学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

国内研究生教学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之而来的是研究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式呆板、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学质量,也影响了我国研究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围绕国内研究生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能够对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研究生教学存在的问题1. 教学内容单一目前国内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

许多研究生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无法培养出创新的科研人才。

2. 教学方式呆板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普遍呆板,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

教师们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创新。

3. 师资力量不足在国内研究生教育中,师资力量不足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研究生教育机构缺乏高水平的教师;一些老师缺乏敬业精神,只顾自己的科研工作,而忽视了对研究生的教育和指导。

二、改进建议1. 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为了解决研究生教育中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应当从课程设置入手,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加强专业课程和综合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

在专业课程方面,可以增设课程,设置新颖的课程内容,引入前沿科技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在综合素质教育方面,引入课程,如团队合作、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研究生教学中,应当丰富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除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外,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科研项目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提高师资水平为了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应当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的教育和指导能力。

还可以实行激励政策,鼓励高水平的教师参与研究生教学,提高他们的敬业精神。

论经管类专业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论经管类专业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法 学课 程教 学 带 来 了一 系 列 的 问题 。 经 管 类 专 业 法学 课 程 教 学 中存 在 的 问题
法律课的现象也很普遍 。特别是法律基础课程 , 一般 是由 没有接受正规法学专业教育的两课教师授课 , 至在有些 甚 学校 , 门课程成了各院的“ 这 书记课” “ 、辅导员课” 。
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 的学生 , 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
构的差异性 。这样教师就没有做到将学生最需要 的知识传 授给他们 , 收不 到好 的教学效 果。这样 就使 对法学课 程的 学习与对专业 的学习发生 了脱节 , 教师对学生最需要了解 、 掌握的专 门领域的经济法知识常常一带而过 , 无法深入 。 3 教学方式 单一 , 、 理论脱 离实际。在法律教学 中 , 教 师多采用 教授 的方式 , 学生听课 , 老师“ 一张嘴 , 一支粉笔” 走天下 , 采取满堂灌 , 鸭式 的教学形 式 , 填 使老师 和同学之 间缺乏必要 的沟通 和交流 , 与学 分离 , 教 不利于 调动学生
学 习 的积 极 性 和 主 动性 ,也 限 制 了学 生 的 思维 和思 考 , 不
求市场主体必须遵守其国内法 律和周际规则。 培养既精通 法律又熟悉经 济和管理 的新 型专 门人 才 ,是适应 市场经 济, 拓宽社会服务领域 的一项有力措施。 考察 当前我 国各高校对于经济 、 管理类专业的法学课 程教学 , 大致 涉及到 了如下 几种 课程 : 经济法 、 国际商法 、
国 际 经 济 法 、 际 贸 易 法 、 同法 、 法 、 际 贸 易 法 律 与 国 合 商 国
惯例等等 。 选择经济法和国际商法作为法律通识和法律素 质教育 的必修课 程 , 在我 国各所 大学 的经 济学院 、 管理学
利于学生 自我学习 自我提高能力 的培养 。 4 师 资配备 不足 。对经管类 专业来说 , 、 师资配备不强 是不争的事实 。 因为专 门的法律教师多数 不愿意到经管类 专业担任专职教师 , 即便 是个 别“ 委屈求全 ” , 者 一旦有机 会还是会“跳槽” 。再有 , 基于经济利益上 的考虑, 各系或

关于建立高校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评估体系的探讨

关于建立高校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评估体系的探讨

以及其他相关负责人担任 。院级考核督导组 主要 负责组 织 、 协调 对实验教 学质量监 控与评估 的工作 。系一级 则 由各系 负责人担
任, 成员主要 由专业带头人 、 教研 室主任及具 有丰富教学 经验的 骨干老师组成 。
2 实验教学评பைடு நூலகம்对 象
问卷一定是要涉及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改革 、 考试改革等方面 。
需要说 明的是 , 评估指标设计 是非常重要 的。比如说 , 评估
心, 运用计 算机 、 专业软件 、 理沙盘等方法 , 物 把理 论知识与现 实 仿真相结合 , 大大提高 了学生们 的实际运用能力 。但毕竟 经管类 实验 教学 的全 面开展也就 近几年才开始 , 其课 程 内容 的有效 性 、 课程设置 的规范性 、 管理方法 的科学性等方 面都受 到置疑 。要 打
32 课 程 评估 _
评价 的对 象不仅仅 是教师 , 还应该包括 学生 、 实验 中心 的管 理人 员。因为评价的 目的不仅是帮助老师提高教学水平 , 是为 更 了促进学 生 、 教师 、 管理人员三者之间 围绕办学 目的 、 学 目标建 教 立更 为密切 的关 系 , 心往一处想 , 劲往一处使。

对于实验课程的评估 , 我们依据 以下评估指标来进行 :
级 指标 二 级 指标
评价标 准
A R ( : D
评价 依据
实 验 环 节 测 格率 10 ;及 格率 9% ; 及 0% 0
试 成 绩 ( 师 教 整体 成 绩 正态 体 成 绩 正 整 及格率 7% 5 及格 率 6% 0 实验 教学 大纲 实 验 评 价学 生 ) 分布 态分 布
索的 重要 内容 。本 文结合本 学院实际情况 , 实验教 学的评估体 系进行研 究和探讨 。 对 关键词 : 经管类专业 实验教学 教 学评估体 系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优化及教学模式探讨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优化及教学模式探讨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优化及教学模式探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而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是培养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对经管类专业课程进行优化,探讨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经管类专业课程优化1. 确定课程目标和内容经管类专业课程的优化,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与行业的紧密联系,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灵活调整课程内容,使之符合学生所需的实际能力。

还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动态,确定课程目标,使之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

2. 引入跨学科知识经管类专业课程应该注重跨学科知识的引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课程设置中,可以适当引入心理学、社会学、法律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管理知识的能够了解到其他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提升综合素质,增强跨学科应用能力。

3. 强化实践环节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经管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重视实践环节的设置。

可以通过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方式,使学生在课堂外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际的经济管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4. 强化创新意识在课程设计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可以设置创业实践课程、创意训练等科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具竞争力。

二、教学模式探讨1. 经验分享式教学在经管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采取经验分享式教学模式。

可以邀请行业内的专业人士来进行分享和交流,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中的挑战和机遇,增强学生的实践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项目驱动式教学可以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将课程与实际项目相结合,通过学生分组开展项目研究、实践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经管类高数教研活动记录(3篇)

经管类高数教研活动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快速发展,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提高经管类高数教学质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数学与统计学院于2021年10月15日组织开展了经管类高数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经验分享等形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经管类高数教学质量。

二、活动时间与地点活动时间:2021年10月15日(星期五)上午9:00-11:30活动地点:数学与统计学院会议室三、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活动伊始,各教研组负责人介绍了本学期经管类高数的教学计划、教材选用、教学目标等内容。

随后,教师们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共同探讨了如何将数学知识更好地应用于经管类专业,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 教学研讨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1)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2)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3)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4)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和做法。

例如,有教师提出,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有教师建议,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还有教师分享了利用多媒体课件、在线教学平台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的经验。

3. 经验分享在经验分享环节,优秀教师代表分享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成功做法。

例如,有教师通过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有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还有教师分享了如何根据学生特点,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的经验。

4. 总结与展望最后,教研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教师们要关注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实验报告

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实验报告

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实验报告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我们进行了本次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实验。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探索出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布局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应性,增强高校的竞争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实验对象与方法(一)实验对象选取了_____高校作为实验对象,该高校涵盖了多个学科门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实验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阅了大量国内外关于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的相关文献,了解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2、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该校的师生、用人单位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他们对学科专业结构的看法和需求。

3、数据分析法:对该校的招生就业数据、教学资源数据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找出了学科专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四、实验过程(一)现状分析通过对_____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招生就业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部分专业招生困难,就业形势严峻。

2、部分学科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3、教学资源分配不合理,一些热门专业教学资源紧张,而一些冷门专业教学资源闲置。

(二)优化方案制定针对以上问题,制定了以下优化方案:1、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情况,撤销了一些招生就业困难的专业,新增了一些新兴交叉学科专业。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等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3、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加大对重点学科专业的投入,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三)方案实施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同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关于优化高校经管类专业金融课程体系的建议论文

关于优化高校经管类专业金融课程体系的建议论文

关于优化高校经管类专业金融课程体系的建议论文关于优化高校经管类专业金融课程体系的建议论文随着我国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金融逐步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角落,社会对具备一定金融知识和理财技能的人才需求显著增加。

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届内高校纷纷修订经管类专业的教学方案,增加了金融类课程的比率。

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面向经管类专业学生开设金融类课程虽然满足了学生对金融知识的需求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金融类课程设置依然不科学,存在诸多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屆内学者也开展了有益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具有建设意义的研究成果(如徐颖;2009;刘昌臣2013等),已有的这些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管类专业金融类课程教学改革与规范,但是针对某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选择的研究居多,鲜有系统研究经管类专业金融类课程设置存在问题与优化对策。

鉴于此及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金融类课程体系扭曲更为严重本文拟研究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金融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原因与优化对策。

国内学术界对地方本科院校界定虽然存在分歧,但是为突出研究的重点本文将地方本科院校界定为21世纪以来由地方专科院校或高职院校升格的本科院校。

一、高校经济管理专业金融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一)金融理论课占金融类课程的比率过高。

地方本科院校基本都远离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且大多由地方师范专科升格为本科的高校。

这导致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经管类专业不仅普遍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而且生源质量也难以与综合性大学或老牌财经类院校相匹敌。

这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的经管类专业只能定位于培养当地经济发展所需的经济管理类人才。

由于地级城市鲜有大型金融机构或大型企业的总部,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的分支机构主要需求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经济管理类人才。

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教学过程应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的安排应在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基础上提高应用型课程的比率,作为选修模块金融类课程更应以金融实务类课程为主。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优化及教学模式探讨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优化及教学模式探讨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优化及教学模式探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中招生人数最多、就业率较高的专业之一。

当前经管类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程设置过于宽泛、与实际就业需求脱节等,这导致了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对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的优化和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性。

当前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侧重于理论学习,缺乏实践环节。

实践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课程设置中要增加实践性的内容,例如组织实地考察、实习实训等,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与实际就业需求相匹配。

当前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宽泛,导致学生在就业时往往缺乏特色和竞争力。

要对课程设置进行精简和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可以根据当地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情况,设置一些特色课程,以满足地方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也需要进行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实践机会。

而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可以采用翻转课堂、项目驱动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为了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教学质量,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高水平的教师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

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引进优秀人才的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优化及教学模式探讨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注重实践性、与实际就业需求相匹配、创新教学模式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使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为学生就业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课题研究论文:基于学生社会能力培养一体化的高职经管类专业课程优化研究

课题研究论文:基于学生社会能力培养一体化的高职经管类专业课程优化研究

103268 社会其它论文基于学生社会能力培养一体化的高职经管类专业课程优化研究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xx年来就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因此要达到学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目标,就要在加大力度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例如会计专业、金融专业、物流专业、营销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等人才培养方案。

另外,高职院校在制定培养方案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专业能力的培养思路上,更要将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计划列入到人才培养方案里面,总的来说专业的培养目标就包括专业能力和与社会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在构建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利用整体――基础――渗透等策略去加强专业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

另外,从专业能力的角度划分,课程体系可以由“基础理论知识模块”“专业水平模块”以及“社会能力模块”等组成,进一步完善和充实经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内容。

例如营销专业的培养方案,就包括营销基础知识、沟通能力的培养、推销能力的加强。

(二)借助真实的产品(服务)驱动专业能力模块课程开发以融合专业课程与社会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参与到企业的市场调查中,从选择商品或服务开始,深入认识经管专业的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等信息,例如财会专业要了解现在企业各个管理环节涉及的财会知识,以及相关企业的运营里路程及职位相关特点。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解职业岗位资格标准,包括对技能证书的要求,例如金融专业,是否需要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营销专业哪些岗位需要营销员、助理营销师等技能证书等。

接下来,是要明确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群,明确驱动专业的专业能力模块课程,经管专业教研组要加强沟通和交流,根据系列产品设计与制作环节,开设专业能力模块的关键课程。

同时要认真研究产品每一道工序要具备的技能,将这些技能性的具体要求列入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适合岗位群。

总的来说,要根据这逻辑统筹每门专业核心课程,原则上每道工序都有对应的课程,借助依据核心课程所需要融入的基础知识,开始设置每门专业基础课程,例如金融专业的《金融市场学》,进而要实现专业能力模块课程的设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管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研究
作者:池重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19期
摘要互联网+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对经管类学生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由于高校经管类专业传统专业课程设置的弊端使专业课程设置合理化的探索难有实质性的突破,不能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整体优化,难以形成能够彰显经管类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达到理想的授课效果和培养经济社会现时需要的人才。

因此,进行经管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对全面建设满足时代要求的经管类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经管课程设置整体优化
1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和现状
1.1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长久以来,我国高校在经管类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一直存在着课程设置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本身的能力发展;选取课程的内容强调学科知识,忽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课程组织过程中重视目标,忽视过程;实践课程设置单一,忽视了实践课程在应用型目标培养上的重要作用等问题。

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课程设置中理论讲授类课程偏多,实践模拟类课程较少,许多高校甚至存在公修课领域的课程和专业理论性的课程占全部学时80%以上的课程设置安排,这些课程大多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与实践性课程相比,很多学生都觉得学习传统理论课程热情不足,自己课下查阅书籍和资料也能自学,与社会对职业发展的需求相脱节,无法把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具体问题的解决上来。

1.2实践类课程体系不完善
许多高校在实践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忽略了实践类课程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课程设置的教师、维系课程体系正常运转的软硬件环境、企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都是实践课程设置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是,在高校的实际教学管理中,往往由于学校资源不足,双师型教师稀缺,与企业联系不紧密,不了解企业真实需求等问题,使得实践类课程体系的建设极不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缺乏适用性,仿真性差,无法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更不能满足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合格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1.3课程体系多为借鉴,针对性差
由于经管类专业的建设在早期都是借鉴国外一些高校的体系,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也大多沿袭国外高校的课程体系,所以,忽视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适用性和针对性都较差。

我国高校经管类毕业生普遍反映在工作中需要的一些技能方法、实务课程在大学课程体系中是缺
失的,如毕业后进入企业,如何做企业网站,如何利用互联网寻找客户,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维系客户关系等等,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很难学到这些工作中应用性很强的实务类课程。

1.4课程内容重复,衔接不顺畅
经管类专业课程由于自身的原因,一直存在着学科交叉,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专业课程的低效率重复势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达成教学目标。

又由于各高校对课程设置的一些不合理规定,使得经管类专业课程在衔接的时候缺乏逻辑和合理的前后关系,使得整个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混乱。

2经管类专业课程设置整体优化的目标
为建设主要定位在“立足当地,辐射全国”,面向国民经济,为传统行业、新兴行业和全国经济的发展培养具备高素质、高能力专业人才的高校经管类专业,专业课程设置整体优化的目标主要有三点:
(1)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点,更新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理念,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2)利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加强专业理论课程的实用性、技能型和针对性,为学生奠定深厚的专业基础。

(3)革新完善实践教学条件,使实践课程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3经管类专业课程设置整体优化的对策与方案
3.1更新专业课程设置理念
十九大报告中,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与信息经济时代对经管人才新的要求下,创新专业课程设置理念也成为专业课程设置整体优化的内在动力和必然要求。

高校经管类的专业要转变过去培养研究型、综合型人才的专业课程设置理念,把培养创新型、实践型和应用型人才作为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理念,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把新的课程设置理念作为核心,围绕这个核心进行课程设置,为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多合格的实践型、创新型人才。

3.2优化理论课程,改革实践课程
经济管理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涉及到“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优化理论课程不仅需要根据各专业特色设置不同梯次课程,同时也需要在经管类基础课程上有所调整,保证学生理论学习与研究的基础宽度。

要注意传统理论课程在面对互联网时代,知识可以快速取得的冲击上,怎样合理分配讲授与学生自学和师生互动式讨论的时长,提升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参与度。

另外,传统理论课程太过于关注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把握不够,导
致学习学习兴趣不足,动力不够。

在理论课程的优化中要注意时刻关注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课程与实践的各种联系,为理论的应用增加机会,使传统理论课程焕发新的生机;在实践课程的改革上通过结合专业学科特点的实验室的建设、综合和各学科实验模拟软件的应用、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企业合作项目的开展和学生就业培训等途径丰富实践课程,使理论学习、企业仿真模拟、基地实习、职业训练融为一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

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充分融合。

3.3引进双师型人才,优化课程体系
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离不开专业教师的参与,特别是双师型教师,他们拥有更好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对专业领域内的知识更新和生产技术了解和掌握的更及时,决定了他们拥有更好的先决为推动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提供更合适的策略,对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培养有更强的指导能力,不至于脱离方向和实际。

从而可以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完成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3.4深化校企合作,结合企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学生走出校门才是真正考核课程体系是否有适用性的时刻,因此,在课程设置之初就应该深化校企合作,走进用人单位,了解他们对学生的真实需求,并以此为参考依据进行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具体来说,就是根据用人单位提出的需求,针对性的设置实践类课程,并邀请企业参与到课程的规划、演练与考核中来,更好的提升经管类专业课程的针对性,满足用人单位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