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三维设计高三地理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集下载

2020版三维设计高三地理课时跟踪检测:(二) 地 图

2020版三维设计高三地理课时跟踪检测:(二) 地 图

课时跟踪检测(二)地图一、选择题小明在纸上绘制了所在学校的平面图(学校长500 m、宽240 m)。

每周一全校师生都会在广场上举行庄严的升旗(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仪式。

据此完成1~2题。

1.小明所在学校()A.从广场向正西方走可直达校门B.教学楼Ⅰ位于教学楼Ⅱ的北面C.喷泉位于办公楼的东北方向D.夏至日升旗时旗杆影子朝向校训碑2.小明绘制该平面图时用的纸为B3纸(51.5 cm×36.4 cm),其绘图时用的比例尺最可能为()A.1∶100 B.1∶1 000C.1∶10 000 D.1∶100 000解析:1.C 2.B第1题,根据指向标可知,校门位于广场的东北方向,教学楼Ⅰ位于教学楼Ⅱ的东南方向,喷泉位于办公楼的东北方向,夏至日日出东北,旗杆影子朝向西南。

第2题,该学校长500 m、宽240 m,要绘制在B3纸上,通过计算可知,用图上距离50 cm 代表实地距离500 m最合适,比例尺为50∶50 000=1∶1 000。

(2019·成都摸底)下图为某区域地形图。

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河流流向为()A.自西北流向东南B.自正东流向正西C.自东南流向西北D.自西南流向东北4.图中山峰的海拔可能是()A.465 m B.455 mC.445 m D.435 m5.图中陡崖的最大高差可能是()A.20 m B.29 mC.39 m D.40 m解析:3.D 4.B 5.C第3题,等高线的凸出方向指向河流上游(找到河流与等高线相交的部位),结合图中右上角的指向标可判断图中河流自西南流向东北,故选D。

第4题,读图可知,该图等高距为10 m。

由河谷向两岸方向的海拔是同步升高的,因此山峰外侧等高线数值应为450,可判断山峰的海拔范围为450~460 m,故选B。

第5题,读图可知,陡崖处有3条等高线重合,该图等高距为10 m。

根据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可得出陡崖的相对高度:20 m≤ΔH<40 m,结合选项可知,图中陡崖的最大高差可能是39 m,故选C。

2020版高考地理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城市化含解析39

2020版高考地理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城市化含解析39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城市化一、选择题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伴随的局部收缩现象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

从城镇发展要素的集聚与流动出发,结合经济、人口与用地三个维度,可将城镇发展分为持续增长、转型增长、潜在收缩、显著收缩四种类型(如图所示,图中虚线为原有水平,实线阴影为现发展水平)。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所示类型中,属于城镇转型增长的是( )A.甲B.乙C.丙 D.丁2.图中丁类型城市往往( )A.吸引人口大量迁入 B.土地空置现象突出C.土地利用效率下降 D.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解析:1.A 2.A 第1题,图甲人口在收缩,但经济与用地都在增长,可能是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不再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应是转型增长,故A正确。

图乙人口、用地增长,但经济收缩,是潜在收缩型;图丙经济、人口在收缩,用地基本不变,应是显著收缩型;图丁三个维度同时增长,应是持续增长型。

第2题,图丁是持续增长型,三个要素同步增长,保持良性循环。

即通过经济持续发展,吸引资金和劳动力大量流入,从而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

因人口增长而土地空置率不高;这类城市多为现代型城市,以高科技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

国际上形成了两大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涵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据此回答3~4题。

3.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之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主要是基于( )A.城市化水平 B.人口密度C.人口数量 D.经济发展水平4.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效仿美、加、澳的模式,追求宽马路、大广场等低密度、高标准建筑的布局,将会带来的后果是( )A.城市中心萎缩加剧B.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C.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D.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解析:3.B 4.D 第3题,“外延式”城市扩容模式占地面积大,故主要分布在地广人稀、人口密度相对小的国家。

高三地理总复习湘教课时跟踪检测3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含解析

高三地理总复习湘教课时跟踪检测3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限时40分钟满分100分)说明:标“★”题有一定难度,请同学们慎思慎做,教师重点选讲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读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图,回答1~2题。

★1.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是()A.第二、第三产业都有波动上升B.第一产业上升,第三产业下降C.第一、第二产业持续上升D.第一、第三产业上升2.1990年以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的特征是()A.处于快速发展阶段B.工业结构得到优化C.工业部门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D.工业部门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2014·南京模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下图是我国四个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③④模式代表的地区依次是()A.珠江三角洲地区、苏南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B.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C.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D.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4.下列世界主要工业区中,可以为④模式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经验的是()A.美国硅谷B.日本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C.德国鲁尔区D.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地区读某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变化情况图,回答5~6题。

★5.有关该国的叙述,正确的是()A.1800~2008年,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B.工业化速度比城市化速度快C.属发达国家D.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6.③~⑤阶段,该国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部门为()A.技术密集型产业B.资源密集型产业C.能源密集型产业D.现代服务业(2014·浙江宁波二模)城市化过程包含了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等过程。

下图示意我国四个省(市、自治区)2000年土地城市化质量的差异。

读图完成7~8题。

注:城市用地人口密度等于城市人口除以城市用地面积;城市用地经济密度等于城市产业的GDP除以城市用地面积。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3城市化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3城市化含解析新人教版

城市化时间:分钟满分: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某国城市人口数量、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

读图,回答~题。

.该国( ).自年以来,城市人口数量持续上升.世纪年代城市数目减少,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年以来城市化已步入后期稳定阶段.近半个世纪以来城市化处于中期加速阶段.该国可能是( ).印度.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解析:第题,读图可知,三条曲线自上而下分别为城市人口比重曲线、城市数目曲线和城市人口数量曲线。

三条曲线中,持续上升的是城市人口数量曲线。

图示时间段,城市化水平较低,最高为,不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也没有进入城市化后期阶段(高于的阶段)。

第题,年城市人口为亿,城市化水平为,可推知年该国总人口约为亿,联系选项中四国人口总数可知该国只能是中国。

答案:[·北京卷]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

读图回答~题。

.该城市( ).Ⅰ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Ⅱ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Ⅳ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建设民俗博物馆.划定耕地保护区.增加种植业投入.扩大卫星城规模~.解析:第题,本题考查城市建设。

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越大,说明土地利用强度越大。

Ⅰ区土地利用强度最大,应该是商业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商业网点最为密集,项正确,项错误;Ⅱ区域土地利用强度较大,生活、经济活动较为密集,不宜建垃圾填埋场(造成污染),项错误;Ⅳ区土地利用强度小,生产、生活活动少,释放废热少,热岛效应弱,项错误。

第题,本题考查城市化。

保护耕地和增加种植业投入会导致土地利用强度减弱,与题意不符,、项错误;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不会引起土地利用强度的明显增大,项错误;卫星城的扩大会导致土地利用强度增大,项正确。

答案:[·海南卷]职位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

2020版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二) 城市空间结构 Word版含解析

2020版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二) 城市空间结构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二)城市空间结构一、选择题(2019·江西赣中南五校联考)某城市地处平原地区,图a示意该城市功能分区,图b示意该城市地租变化。

读图回答1~2题。

1、若该城市功能区分区合理,则其主导风和河流的大致流向可能是( )A、西风;自西向东B、西北风;自东向西C、东南风;自东向西D、东风;自西向东2、图b中曲线最能反映图a中甲乙一线地租变化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1.A 2.D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对水及大气都有较重污染的化工区位于城市的正东方,若该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则其主导风应为西风,河流流向为自西向东。

第2题,地租的高低与离城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的通达度有关。

图a中甲乙一线河流和两条主要公路两侧地租较高,其中左边公路贯穿整个城市,交通通达度最好,地租最高。

(2019·湖北七市协作体联考)面临城市无限制低密度向外扩张的问题,美国规划师协会(APA)于2003年提出城市“精明增长”的理念,推行高效、集约、紧凑的城市发展模式。

美国“精明增长”的先锋城市——波特兰,通过制定严格的城市增长边界来控制城市向外蔓延,同时在城市增长边界内提高建筑密度,并采取增加绿色环境和公共空间、大力推行公交和慢行系统来缓解高密度带来的负面影响。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波特兰成了一个家居、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化城市。

据此完成3~5题。

3、“精明增长”理论的核心是限制了( )A、人口密度B、城市等级C、城市面积D、服务范围4、波特兰通过“精明增长”的规划方案,可以( )A、保护城市边缘农田B、解决城市交通拥堵C、提高城市化水平D、优化城市产业结构5、波特兰城市规划建设对我国建设家居城市最具有借鉴意义的是( )A、进一步提高城市建筑密度B、积极开发老城区、棚户区C、大力推动郊区城市化D、兴建卫星城,疏解城市职能解析:3.C 4.A 5.B 第3题,注意材料中的“制定严格的城市增长边界来控制城市向外蔓延”,则理论的核心是限制了城市面积,故C正确。

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六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中图版必修第二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六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中图版必修第二册

课时跟踪检测(六)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A 级—学考过关达标练1.下列关于城镇化标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B .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C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D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解析:选C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是城镇化的结果,不是标志。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城镇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①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 ②城镇人口向郊区转移,城镇人口比重降低 ③大城市规模得到控制 ④大城市不断涌现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解析:选D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城市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城市发展迅速,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其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分析下表,完成3~4题。

3.A .甲B .乙C .丙D .丁4.具有甲地区城镇化状况特征的国家多分布在( )A .非洲B .欧洲C .北美洲D .大洋洲解析:3.D 4.A 第3题,城镇化水平的衡量标准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由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数人口总数×100%可计算得出甲、乙、丙、丁四地区城镇化水平依次是35%、65%、80%、90%。

第4题,甲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一般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下图中箭头表示人口移动状况,读图,回答5~6题。

5.甲图表示的是( )A.逆城市化B.城镇化C.郊区城市化D.再城市化6.乙图表示的是( )A.逆城市化B.城镇化C.郊区城市化D.再城市化解析:5.C 6.A 第5题,读甲图,图中箭头方向表示中心城区、乡村或小城镇的人口向城镇郊区迁移,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是郊区城市化阶段,C对。

第6题,读乙图,箭头表示人口由中心城区、城镇郊区向乡村或小城镇迁移,因为乡村或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是逆城市化阶段,A对。

读漫画,回答7~8题。

7.漫画反映的城市问题是( )A.建筑物密集,绿地面积小B.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C.热岛效应显著,城区温度较高D.土地面积小,用地紧张8.解决漫画所示城市问题的合理措施是( )A.建设新城区,扩大城市规模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削弱城市热岛效应C.研制新型制冷设备,减少氟氯烃化合物排放D.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区的人口和工业解析:7.B 8.D 第7题,该题以漫画中浑身布满灰尘与油渍的小鸟形象说明了当今城市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问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23含答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23含答案

课时跟踪练23 城镇化一、选择题传统意义上,我们把本区域(一定的行政辖区)内的人口就地城镇化称为本地城镇化,把迁居至本行政区域外,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城镇化称为异地城镇化。

下图为本地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异地城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乡村人口的空间分布状况B.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C.城镇对人口的强大吸引力D.城镇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2.跨省异地城镇化最为显著的地区可能是()A.东部沿海地区B.北方地区C.中西部地区D.南方地区1.B 2.C第1题,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显著,许多乡村人口离开家乡,向本行政区以外的城镇迁移,这是异地城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B正确。

第2题,中西部地区农业生产规模小,农村劳动力过剩,多数城镇发展潜力不大,不能够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并且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基础薄弱,辐射带动作用小,人口吸纳能力不足,迫使中西部的农村人口离开本地,向经济发达、就业机会较多的东部沿海城巿迁移,因外流人口多,异地城镇化显著,C正确。

下图反映国内某城市群15个城市1990—2018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及排序的变动情况。

据此完成3~4题。

3.由图可判断,该城市群呈现()A.单核模式发展B.双核模式发展C.多核模式发展D.金字塔式发展4.影响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是()①人口规模②产业发展③建城历史④生态环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B 4.A第3题,由图可知,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排名前两名的城市,从1990年到2018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增长迅速,且建成区的面积远远超过其他13个城市,由此可以判断,该城市群为典型的双核发展模式,排名前两位的城市发展迅速,成为该城市群的核心城市,B 正确。

第4题,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会使住宅区的面积增大,导致城市扩张,①符合题意;产业发展会导致工业区等用地类型的规模扩大,带来城市建成区的扩展,②符合题意。

故选A。

近日,某地图软件正式上线“红绿灯倒计时”功能,该功能依赖北斗系统的精准定位和大量数据算法,实时呈现红灯倒计时读秒,以及需要等待的红绿灯轮次,对城市交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一课三测:2.3 城市化 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一课三测:2.3 城市化 含解析

第三节城市化记一记填一填一、什么是城市化1.发展动力:推力和拉力。

2.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意义:(1)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2)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3)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进步的表现,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25%~30%以下,低缓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中期阶段30%~70%,较高迅速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后期阶段70%以上,高缓慢,甚至停滞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2。

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1)发展中国家: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2)发达国家:处于后期阶段.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表现错误!2.生态城市化(1)目的错误!(2)目标错误!研一研1.城市的“空心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农村和小城镇迁移,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兴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而且在老城和新城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材料中叙述的现象是什么?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提示:这种现象是逆城市化。

大城市中心环境恶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农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再加上交通发展,人口向农村和小城镇迁移,从而出现逆城市化现象.2.近年来,一到雨季,“到某某城市看海"就成了许多城市居民的口头禅。

暴雨以它独有的方式,给一座座现代化城市留下了深刻烙印.街道成河、汽车没顶、交通堵塞、人员伤亡……内涝似乎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遭遇强降雨后的普遍状态。

(1)城市内涝频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城市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同时城市建设导致地面被硬化,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2)城市内涝可能带来哪些危害?提示:城市内涝可能会对交通安全、城市卫生、排水、周边生态系统等带来危害.研析体会练一练[2019·北京学考]2018年4月发布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指出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新的两翼,将重点承接北京疏解的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功能。

2020三维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二)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2020三维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二)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二)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一、选择题在澳大利亚极其干旱的沙漠地带,有一座小镇——库伯佩迪。

该镇始建于20世纪初,地表荒芜而地下颇为热闹,生活着约1 700名居民。

读图,回答1~2题。

1.该小镇兴建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气候B.地形C.政策D.矿产2.图2中“烟囱”的主要作用是()A.保温B.通风换气C.采光D.收集雨水解析:1.D 2.B第1题,库伯佩迪地区极其干旱,不适合建设城镇,A错;从图1中看出,该地区地形平坦,起伏不大,但是地表荒芜而地下热闹,说明地形不是该地建立城镇的原因,B错;政策性移民一般规模较大,不会只建立一座小镇,C错;图1中一辆采矿车摆放在库伯佩迪小镇的入口处,说明该小镇因矿产而兴起,D对。

第2题,人在地下居住,地下通风不畅,需要建“烟囱”来通风换气,B正确。

下图为我国某中型平原水网城市的空间形态模型图。

该城市兴起于运河旁,后沿多条轴线向外拓展。

据此完成3~5题。

3.最符合该模型的城市是()A.苏州B.扬州C.北京D.武汉4.据此模型,住宅区应集中在()A.簇核区B.基质区C.边缘区D.绿地、水域5.该城市沿各轴线拓展速度不同,原因可能是()A.地形阻挡B.河流改道C.交通方式改变D.环境污染集中解析:3.A 4.B 5.C第3题,由材料可知,该城市有运河流经,可排除D项;由材料可知,该城市属于中型平原水网城市,北京城市规模太大,扬州城市规模较小,只有苏州符合要求。

选A。

第4题,读图可知,基质区位于簇核区的外围,占地面积较大,应为住宅区;簇核区为城市核心区,应为商业区;边缘区位于城市外围,应为工业区;水域及绿地为生态区。

选B。

第5题,该城市兴起于运河旁,早期运河沿线发展较快,后来由于运河淤塞,运量减少以及铁路等现代交通方式发展,铁路及公路沿线地区发展速度变快,导致该城市沿各轴拓展速度不同。

选C。

随着我国农业人口大量向非农业人口转移,乡村“空心化”现象日益突出。

【三维设计】2021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进程与特点应用创新演练 湘教版必修3(1)

【三维设计】2021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进程与特点应用创新演练 湘教版必修3(1)

【三维设计】2021版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进程与特点应用创新演练湘教版必修3[随堂基础巩固]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社会经济进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它是一种全世界性的现象。

据此回答1~2题。

1.城市化的标志是( )①城市人口比重增加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③城市建筑密度增大④城市数量增多⑤城市人口增多A.①②④B.①②⑤C.②③④D.②④⑤2.与当前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不相符的是( )A.城市化趋势明显,多数市带不断显现B.发达国家显现逆城市化和城市中心区衰落现象C.进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进程缓慢D.进展中国家人口仍以从乡村向城市迁移为主解析:城市化有三个标志: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增加是最要紧标志,当前的世界城市化主力是进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其与发达国家相较,水平较低,但进程专门快。

答案:2021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显示,2020年末,我国城镇人口为69 079万人,乡村人口为65 656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比上年末提高个百分点。

下表为我国历年的城镇人口比重转变表,据此完成3~5题。

3.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逐年提高,反映了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 ) A.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B.人口规模的逐年扩大C.社会经济进展水平的不断提高D.国家对城市建设的日趋重视4.题中材料反映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 ) A.城市化水平整体上升B.我国的城市化速度掉队于发达国家C.我国已经完全实现了城市化D.城市化进程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进展5.以下省区市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确信超过%的是( )A.江苏省B.河南省C.四川省D.青海省解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有了专门大进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速进展,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这说明了社会经济进展是城市化的要紧动力。

从进展速度上,我国目前正处于加速城市化时期,但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较仍有必然的差距,而且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城市化进展差距也比较明显,整体上看是东部地域高于中西部地域。

2020三维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第一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2020三维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第一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返回
[巧判断]
题号
分析
从图中可知,0~6 km的中心城区,1985年企业总数为
第 310×60%=186;2004年企业总数为4 733×20%=
(1) 946.6;2013年企业总数为6 045×8%=483.6,由此可 题 知,1985~2004年企业总数__增__加__,2004~2013年企业
返回
02
关键能力 · 互动探究
返回
考点一
城市化进程
[考点精析]
返回
1.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动力及意义
返回
2.城市化进程及差异 (1)时间差异
返回
(2)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时间
早晚 原因
早 工业化早
晚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

目前 速度
快慢 原因
趋缓(甚至停滞)

城市化已发展到相 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
况(含预测)。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世界两类地区城市化进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返回
)
A.1950~1965年期间,两类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差不大
B.目前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依然很快
C.欠发达地区在2025年时城市化水平接近发达地区
D.目前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
2.由图可知
()
A.该时期内,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下降
3.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返回
()
A.海港规模大
B.沿长江分布
C.集聚长江口
D.行政等级较高
4.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
呈现
()
A.均衡性
B.边缘性

2020三维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一)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2020三维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一)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一)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一、选择题下面分别是1978~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与三大产业就业情况变动图(图1)和1978~2011年城镇化率变化与GDP增速变动图(图2)。

读图,完成1~2题。

1.图1中表示城镇化率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2.据图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一直高于第三产业B.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最低时我国城镇化进程最快C.城镇化率增速与GDP增速始终成正相关D.2011年第一、三产业就业比重相近解析:1.D 2.D第1题,我国城镇化起步晚,随后城镇化速度加快,到2011年已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在40%以上,甚至超过了50%,与④曲线最吻合。

第2题,根据三大产业就业情况可以判断出①曲线表示第一产业,②曲线表示第二产业,③曲线表示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后期低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最低时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但进程并不是最快的;2011年第一、三产业就业比重相近;城镇化率增速与GDP增速总体呈正相关,但不是一直呈正相关的。

城市扩散度指城市发展过程中向周边传递资本、知识、技术、制度、观念和信息的程度,其数值越大,说明城市对周边地区影响越强烈。

读大连市核心区2000~2009年城市扩散度统计图(如图),回答3~4题。

3.大连市核心区城市扩散度升高带来的影响有()A.拉大城市核心区与郊区的经济发展差距B.人口空间布局趋向市中心C.带动郊区经济发展D.逆城市化进程延缓4.图示期间大连市核心区城市扩散度出现两个升高幅度较大的时期,其主要原因最可能是()①经济发展突飞猛进②大型交通设施建设完工③政府政策干预④郊区农业发展加快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3.C 4.D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城市扩散度升高的影响。

由题干可知,城市扩散度数值越大,说明城市对周边地区影响越强烈。

大连市核心区城市扩散度升高,城市发展过程中向周边传递资本、知识、技术、制度、观念和信息的程度增大,从而带动了郊区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

2020版三维设计高三地理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九) 环境保护

2020版三维设计高三地理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九) 环境保护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九)环境保护1.(2019·昆明摸底)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矿业国。

全国拥有大小矿山约15万座,占用土地达数百万公顷。

随岁月流逝、因资源枯竭而被废弃的矿坑也越来越多,废弃矿区往往有诸多疑难杂症,采矿场、排土场、尾矿场、采空区规模庞大,不仅不适宜人类居住,也是耕种和绿化的禁区。

但壮丽矿坑所具有的特别之美,也令人印象深刻。

列举废弃矿坑带来的问题,并提出废弃矿坑综合利用的措施。

解析:本题需要从矿坑改变了土地利用状况,破坏了地表形态和地质结构,排土场、尾矿场形成了新的污染源等方面进行分析。

矿坑利用主要针对现有形态特点进行设计,不便利用的需要填埋与整治修复,改善其环境条件。

答案:问题: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耕地面积减少);导致周边环境重金属污染和水体污染;诱发滑坡、泥石流、塌陷等灾害;引起大气中灰尘增多,造成空气污染;影响出行安全及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造成视觉污染(与周边景观不和谐)。

措施:建设矿坑博物馆,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填埋与整治修复,进行复垦造田;恢复植被与绿化,建设湿地、绿地;建设为仓储用地、坑塘养殖场、垃圾处理场等。

2.(2019·茂名二模)如图为我国沿海三个地区的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QCI)统计图,AQCI 数值越大空气质量越差。

指出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时空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

解析:结合图分析可知我国空气质量指数的空间变化是京津冀地区大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从时间来看冬季高夏季低。

原因可以从污染物的来源、大气运动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变化特点:冬高夏低(春降秋升),北高南低。

原因:冬季大气相对稳定,污染物不易扩散,夏季降水多,利于改善空气质量;北方冬季燃煤取暖,大气污染物增加,导致空气质量差;北方地区重工业集中,矿物能源消耗大。

3.人们将长期无人使用、维护、落满灰尘、形似僵尸的汽车形象地称为“僵尸车”。

2017年12月我国某市城管委排查发现,主城区“僵尸车”现象尤为明显,违规停放在人行道上、道路泊位上的废旧车辆就达300多辆,居住小区的废旧车辆更多。

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六)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含解析)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六)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含解析)湘教版必修2

课时跟踪检测(六)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读城市化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各个时段城市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M时段,城市化发展较快B.在P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C.在N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D.在N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2.孟加拉国、中国和英国处于图中的时段依次是( )A.M、P、N B.M、N、PC.M、M、N D.P、P、N解析:1.C 2.A 第1题,根据城市化发展速度变化,结合图可知M、P、N分别对应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和后期阶段,故N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

第2题,孟加拉国、中国和英国分别处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M)、加速阶段(P)和后期阶段(N)。

读近20年江西省与安徽省的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情况表,回答3~4题。

3A.城市化水平一直较高,城市占地面积一直较大B.城市化速度一直较快,城市占地面积一直较小C.城市化水平一直较低,城市化速度一直较慢D.前十年城市化速度较慢,后十年城市化速度较快4.促使两省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拉力”因素主要是( )A.城市高楼林立,环境优美B.城市就业机会多C.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D.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解析:3.D 4.B 第3题,从表中资料可知,与安徽省相比,江西省前十年城市化速度较慢,后十年城市化速度较快。

第4题,城市就业机会多成为两省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拉力”因素。

如图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

读图完成5~6题。

5.国际上有两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内涵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若图中的B—E阶段,“内涵式”为其城市化扩容的主要模式,则该国家可能是( )A.美国、日本、德国B.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C.日本、韩国、新加坡D.加拿大、俄罗斯、巴西6.图中E—F阶段反映的是( )A.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B.城市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城乡差距扩大解析:5.C 6.C 第5题,B—E阶段,该国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如果此阶段该国城市化采取的是“内涵式”扩容模式,那么该国一定是面积较小、人口较为稠密的国家,故可能是日本、韩国、新加坡。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六)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中图版必修第二册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六)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中图版必修第二册

课时跟踪检测(六)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A 级—学考过关达标练1.下列关于城镇化标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B .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C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D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解析:选C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是城镇化的结果,不是标志。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城镇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①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 ②城镇人口向郊区转移,城镇人口比重降低 ③大城市规模得到控制 ④大城市不断涌现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解析:选D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城市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城市发展迅速,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其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分析下表,完成3~4题。

3.A .甲B .乙C .丙D .丁4.具有甲地区城镇化状况特征的国家多分布在( )A .非洲B .欧洲C .北美洲D .大洋洲解析:3.D 4.A 第3题,城镇化水平的衡量标准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由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数人口总数×100%可计算得出甲、乙、丙、丁四地区城镇化水平依次是35%、65%、80%、90%。

第4题,甲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一般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下图中箭头表示人口移动状况,读图,回答5~6题。

5.甲图表示的是( )A.逆城市化B.城镇化C.郊区城市化D.再城市化6.乙图表示的是( )A.逆城市化B.城镇化C.郊区城市化D.再城市化解析:5.C 6.A 第5题,读甲图,图中箭头方向表示中心城区、乡村或小城镇的人口向城镇郊区迁移,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是郊区城市化阶段,C对。

第6题,读乙图,箭头表示人口由中心城区、城镇郊区向乡村或小城镇迁移,因为乡村或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是逆城市化阶段,A对。

读漫画,回答7~8题。

7.漫画反映的城市问题是( )A.建筑物密集,绿地面积小B.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C.热岛效应显著,城区温度较高D.土地面积小,用地紧张8.解决漫画所示城市问题的合理措施是( )A.建设新城区,扩大城市规模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削弱城市热岛效应C.研制新型制冷设备,减少氟氯烃化合物排放D.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区的人口和工业解析:7.B 8.D 第7题,该题以漫画中浑身布满灰尘与油渍的小鸟形象说明了当今城市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问题。

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六)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含解析)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六)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含解析)湘教版必修2

课时追踪检测(六)城市化过程与特色一、选择题读 1990 ~ 2010 年江苏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地域生产总值图,达成下题。

1.对于江苏城市化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处于成熟阶段B.发展速度快C.逆城市化现象严重D.与经济发展水平完整协调分析:选 B从江苏城市化水平的数值变化可知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较快,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其发展基本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

以下图为某地区城市化战略假想图。

读图并联合有关知识,回答2~3 题。

2.对于该地区城村夫口变化,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2020~ 2030 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B.2040 年郊区人口超出乡村人口C.2050年乡村人口只占 30%D.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目与2000 年相等3.对于该地区城市化水平,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2010年约为 50%B. 2020 年此后趋于降低C.2030年超出 80%D. 2040 年此后保持稳固分析: 2.B 3.A 第 2 题,由图中信息可知,2020~ 2030 年间郊区人口所占比率增添、乡村人口所占比率降落,中心城区人口所占比重基本不变,但其实不可以说明郊区增添的人口全部来自乡村,也可能会有一部分是来自中心城区,而乡村人口也可能直接进入中心城区;2040年时郊区人口所占比率大于乡村人口所占比率数,郊区人口超出了乡村人口;2050 年乡村人口所占比率不到 20%;因为整个地区人口的变化,固然2050 年中心城区人口所占比率与2000年相等,但人口数目不必定同样。

第 3 题,因为城市人口=中心城区人口+郊区人口,所以由图中可读出 2010 年该地区城市人口的比重约为50%。

读以下图,回答 4~ 5 题。

4.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它们对应的曲线分别是()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5.从图中能获得的结论是()A.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在加速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一直高于发达国家C.2010 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到一半D.当前生界城市人口数目以发展中国家居多分析: 4.D 5.D 第 4题,依据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色的差异,判断出城市化曲线,此外依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重生产的特色判断出此外两条曲线。

2020版三维设计高三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三) 水循环

2020版三维设计高三地理课时跟踪检测:(十三) 水循环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水循环一、选择题径流系数就是某一时期的径流量(mm)与这一时期的降水量(mm)之比(用百分率来表示),它能反映一个地区降水量有多少转变成径流补给河流。

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的径流系数。

据此回答1~2题。

地区径流系数/%南岭地区>60华北地区<30云贵高原>40江淮地区30~401A.南岭地区B.华北地区C.云贵高原D.江淮地区2.调查发现南岭地区径流系数有增大的趋势,说明该地区()A.地表侵蚀作用加强B.地下水资源变得更丰富C.河流年径流量减少D.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减小解析:1.B 2.A第1题,径流系数能反映一个地区降水量有多少转化成径流补给给河流。

径流系数小的表明该地区降水量转化成径流补给给河流较少,那么该地区降水量被蒸发或下渗较多。

根据表中数据,华北径流系数最小,表明该地区降水量被蒸发或下渗较多。

故选B。

第2题,径流系数有增大的趋势,表明下渗减少,汇集成的径流增加。

说明该地植被涵养水源功能减少,植被遭到破坏,地表侵蚀作用加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增大;径流系数增大,则下渗减少,地下水资源减少。

故选A。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为利用雨水而设计的房屋效果图,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洗车、冲厕等。

回答3~5题。

3.图中所示的雨水处理方式,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A.下渗B.径流C.蒸发D.水汽输送4.该类房屋的雨水处理方式,最突出的效益是()A.补充城市地下水B.减缓城市内涝C.缓解城市缺水D.提升居住环境质量5.推广该类房屋,能获得综合效益最大的城市可能是()A.拉萨B.吐鲁番C.北京D.呼和浩特解析:3.B 4.C 5.C第3题,图中所示方式,雨水不能形成地表径流,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洗车、冲厕等,然后顺地下水道流走,直接影响到了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B 对。

第4题,该种雨水处理方式,最明显的是缓解城市缺水问题,C对。

第5题,北京人口密集,需水量大,水资源供应紧张,该方式可以缓解水资源的紧张状况,效益最大,C 对。

对点训练高中地理课时跟踪训练6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湘教版必修

对点训练高中地理课时跟踪训练6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湘教版必修

课时跟踪训练(六)[对点训练]一、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

同时,城市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城市化过程往往导致城乡间出现巨大差异,下列要素可能缩小城乡间差距的是( )①建筑②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③交通④信息技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 城乡间的建筑、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有较大差异,但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将使城乡差距大幅度缩小。

[答案] B2.在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着( )①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②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③城市景观转变为乡村景观④区域文化特色得到强化A.①②B.①④C.③④D.①③[解析] 城市化过程伴随着乡村景观转变为城市景观,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地方文化,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渗透,区域文化特色被弱化。

[答案] A下图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读图完成3~5题。

3.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 )A.10%B.20%C.30%D.40%[解析] 需要首先读出1982年该国城镇人口约2亿,乡村人口约8亿,该国1982年总人口约10亿,从而计算出城镇化水平约20%。

[答案] B4.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A.60年代初期B.70年代初期C.80年代初期D.90年代初期[解析] 关于不同年代的城市化速度问题,依然可以通过读图得出,从20世纪60~80年代,其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的数量都在同步增长,进入90年代后,城市人口的增长明显加快,乡村人口的增长速度明显减缓,这就使其城市化的速度大大加快了。

[答案] D5.1961~2006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 )A.乡村人口持续增加B.城镇人口缓慢减少C.进入加速发展阶段D.进入郊区城市化阶段[解析] 1961~2006年,我国乡村人口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下降;城镇人口基本上一直都在增加。

2020版高考一轮温习地理鲁教版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城市空间结构

2020版高考一轮温习地理鲁教版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城市空间结构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城市空间结构一、选择题(2019·江西赣中南五校联考)某城市地处平原地域,图a示意该城市功能分区,图b示意该城市地租转变。

读图回答1~2题。

1.假设该城市功能区分区合理,那么其主导风和河流的大致流向可能是( )A.西风;自西向东B.西北风;自东向西C.东南风;自东向西D.东风;自西向东2.图b中曲线最能反映图a中甲乙一线地租转变的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1.A 2.D第1题,从图中能够看出,对水及大气都有较重污染的化工区位于城市的正东方,假设该城市功能分区合理,那么其主导风应为西风,河流流向为自西向东。

第2题,地租的高低与离城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的通达度有关。

图a中甲乙一线河流和两条要紧公路双侧地租较高,其中左侧公路贯穿整个城市,交通通达度最好,地租最高。

(2019·福州模拟)我国东部某城市踊跃推动紧凑型城市建设,即通过操纵城市蔓延,提高土地集约混合利用,以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连接各个社区,实现可持续进展的城市模式。

以下图示意三种建筑布局类型。

据此完成3~5题。

注: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例。

建筑密度是指在必然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例。

3.为进展紧凑型城市,该市应优选()A.甲类型B.乙类型C.丙类型D.以上都是4.紧凑型城市应该()A.不划分功能区B.鼓励无人汽车C.增加立体绿化D.杜绝城市扩张5.进展紧凑型城市会()A.降低公共空间B.加强钟摆式交通C.加重大气污染D.保护农业用地解析:3.A 4.C 5.D第3题,读图可知,甲类型城市人口密度大,容积率高,建筑密度小,土地利用率高,属于进展紧凑型城市的优先选择。

第4题,紧凑型城市人口集中,经济活动密集,应该增加立体绿化,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居住环境;紧凑型城市也应该划分功能区,杜绝城市扩张不符合实际;无人汽车与紧凑型城市关系不大。

第5题,紧凑型城市土地利用率高,有利于爱惜农业用地;有利于增加公共空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选择题
(2019·河北五校联考)如图反映了世界较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1950~2050年城市和农村人口发展(含预测)情况。

读图,完成1~2题。

1.2007~2050年,世界人口预计将增加25亿,世界城市人口预计将增加31亿。

此两者之间的差额代表()
A.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B.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口
C.旧城区的改造D.逆城市化的进行
2.据图可知()
A.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化水平高的较发达区域
B.1950~2050年较发达区域平均城市化水平随着逆城市化的进行而下降
C.2020年世界城市人口在历史上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D.未来人口增长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城镇
解析:1.B 2.D第1题,2007~2050年预计世界城市人口增加比世界人口增加多6亿,主要是城市化导致的。

故B项正确。

第2题,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以欠发达区域(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为主;1950~2050年较发达区域城市化水平缓慢上升;2020年欠发达区域城市人口预计将超过其农村人口。

故选D项。

(2019·安徽江淮十校联考)如图表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情况。

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可推断()
A.目前北美洲平均城市化速度最慢
B.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初期阶段
C.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呈正相关
D.非洲城市总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4.城市化可能会导致()
A.生物多样性增多B.雨季地表径流减少
C.土地的质量改善D.城市热岛现象出现
解析:3.A 4.D第3题,读图中曲线可知,北美洲城市化速度最慢;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中期加速阶段;从图中可知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但现阶段城市化速度较慢;非洲地区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

第4题,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使城市植被覆盖率下降,涵养水源能力变差,生物多样性减少;大面积地面硬化,地表水不易下渗,雨季地表径流增多;城市化过程对土地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土壤侵蚀,土地质量下降;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易产生热岛效应。

(2019·重庆模拟)国际上形成了两大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涵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据此回答5~6题。

5.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之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主要是基于() A.城市化水平B.人口密度
C.人口数量D.经济发展水平
6.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效仿美、加、澳的模式,追求宽马路、大广场等低密度、高标准建筑的布局,将会带来的后果是()
A.城市中心萎缩加剧
B.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C.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D.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解析:5.B 6.D第5题,“外延式”城市扩容模式,占地面积大,故主要分布在地广人稀、人口密度相对小的国家。

第6题,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效仿美、加、澳的模式,会使城市建设占用土地太多,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D对;与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失业人数增多关系不大,A、B错;城市面积扩大,会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C错。

(2019·南昌调研)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拥有汽车数量的
增加,我国“堵城”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发展受到巨大挑战。

如图为某
城市中心商务区(阴影处)向外四条主要道路在高峰时段行车时间等时线
图(图中数字单位为分钟)。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最可能与主要住宅区连接的道路是()
A.甲B.乙
C.丙D.丁
8.下列交通方式,对缓解“堵城”问题作用较小的是()
A.市区快速公交系统B.地铁
C.高铁D.高架道路
解析:7.A8.C第7题,读图可知,在高峰时段,甲线路单位距离用时最长,说明交通最为拥堵,最可能与主要住宅区连接,故A项正确。

第8题,市区快速公交系统能够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客运量,可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地铁受地面交通、建筑物影响小,运量大,有利于缓解交通压力;高铁一般承接城市之间的中远途运输,对于城市交通影响不大;高架道路可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也可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2019·安庆重点中学联考)在干旱区,绿洲城镇化是人类与绿洲及背景环境相互适应、相互改变的过程。

读绿洲城镇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图,完成9~11题。

9.绿洲城镇与我国珠三角地区城镇相比()
A.环境承载力大B.社会文化差异小
C.经济基础薄弱D.交通通达度较高
10.制约绿洲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B.风沙
C.矿产D.水源
11.下列措施中对推动绿洲城镇化作用最小的是()
A.荒漠化治理B.水利设施的建设
C.人工植被的培养D.光照资源的开发
解析:9.C10.D11.D第9题,绿洲城镇规模较小,区位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较我国珠三角地区城镇明显要薄弱。

第10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绿洲城镇位于干旱地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源。

第11题,沙漠化的治理、水利设施的建设、人工植被的培养对推动绿洲城镇化作用较大,而光照资源的开发对其作用较小。

二、非选择题
12.(2019·唐山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宋代临安城的选址与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关系密切,其城市形态与自然要素具有很好地适应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营建中巧妙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创造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的智慧。

下图为宋代临安城位置及布局示意图。

(1)宋代临安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江,河流穿城而过。

简述该城市布局顺应山水自然格局的主要功效。

(2)古代都城的建设一般都采用传统方正规矩左右对称的空间形态,而宋代临安城的布局则呈现南北狭长的不规则长方形,形似“腰鼓”。

简析形成这种城市形态的原因。

(3)临安城在充分适应城内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南宫北市”的空间布局,分析地形、气候要素对宫城的选址的影响。

解析:第(1)题,“功效”是指功能、效果(好处)等,注意这是古代城市。

第(2)题,注意图中地形、河流、湖泊位置分布与城市形态的关系。

第(3)题,“南宫北市”是指南部为宫城(居住区)、北部为商品交易市场。

图示河流众多且由南向北流,说明地势南高北低;该地水网密集、为亚热带气候而夏季湿热、冬季冷湿。

答案:(1)减少城市防御设施建设,利于防卫;(水资源丰富)供水和排水便利,可减轻洪涝灾害;利于商业网点和住宅沿河流布局,运输便利(保持原有自然生态环境,节省建设成本)。

(2)临安城的发展适应周边环境,城市西侧受到西湖限制;东侧受到钱塘江限制;南部又有山地分布(凤凰山);北部、东部为平原,利于城市的发展;城内的运河水道相互贯通,构建了城市南北向发展的骨架,所以城市呈现南北狭长的不规则长方形,形似“腰鼓”。

(3)南部山地地势较高,山麓之上远离密集的水网和潮湿的空气,可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具有优越的宜居条件;山麓之上夏季通风顺畅凉爽,冬季温暖湿润,生态环境(植物长势)良好。

13.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9月4~5日,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的第十一次G20峰会在浙江杭州举办。

浙江省是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之一,2015年城市化水平已达63%。

但浙北、浙南经济水平和城市化发展差异较大。

目前,以具有特色网络经济为背景的“互联网+产业集群”模式初具规模,2015年浙江淘宝村已达280个,领跑于全国。

下面图甲为浙江省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图乙为浙江省淘宝村形成示意图。

(1)分析造成浙江南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

(2)分析G20峰会的举办对杭州城市发展的有利影响。

(3)简述淘宝村的形成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影响。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浙北、浙南经济水平和城市化发展差异较大;结合设问可知南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

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以结合材料逆推。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经济发展水平低则城市化水平低。

从图甲中可看出,浙江南部地区等高线数值较大且分布密集,故可知浙南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山区面积较大,交通不便,人口密度较小,经济发展水平低,因而城市化水平较低。

第(2)题,G20峰会的举办对城市基础设施、环境等要求较高,因此要求杭州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此外,G20峰会的举办还能促进该城市高科技产业、旅游业及商业的发展。

第(3)题,有利影响主要从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就业等角度分析。

答案:(1)浙江南部地区丘陵、山区面积相对较大,人口相对稀疏;交通运输比较落后等。

(2)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高科技产业和低碳产业经济的发展;促进旅游业、商业贸易的发展。

(3)促进产业升级;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增加就业,扩大市场规模;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促进企业分工与合作;促进“互联网+”产业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