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规范和创新是保存中国经济成果资本
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
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制度是一种社会组织和运行的规则和机制的总称,它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规范和制度安排。
制度建设是指对既有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以提高其适应性和效率;而制度创新则是指对旧有制度进行颠覆性的,以满足新的社会需求和发展要求。
在中国的开放进程中,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制度建设是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基础。
一个国家的制度体系是否健全,将直接关系到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通过制度建设,社会规范将得到明确,社会活动将受到约束,社会关系将得到规范化处理,从而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
例如,在经济领域,大力推进市场化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力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政治领域,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体系,形成了明确的权责边界和政府行为规范,有力推动了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最后,制度建设和创新要注重实践和问题导向。
只有通过实践检验和不断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制度的完善和创新。
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制度的变革都必须立足于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紧密结合实际,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和创新。
例如,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放管服”,通过优化审批流程、简化行政手续、优化营商环境等一系列措施,大力推动了市场主体活力的释放和创业创新环境的优化。
综上所述,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制度建设和创新,社会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制度建设和创新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部分课后题--参考答案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部分课后题--参考答案中国马克思与当代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导论1、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请结合这一论断,谈谈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和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答案概要:20世界人类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化。
一是科技革命和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
20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推动者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推动着各国经济联系和现代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
20世纪上半叶,以相对论、量子力学等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和新兴产业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利用、航天技术、生命科学,特别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根本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社会面貌,加速推进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进程。
二是社会主义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20世纪初,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出现,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国际格局,有力动摇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尽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
但是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在曲折中继续向前发展。
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世所瞩目的重大成就,以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丰硕成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三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全面崩溃。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形成。
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人类进步力量的共同推动下,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国家逐步取得了民族独立,开始自主探索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新时代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与创新--立足马克思经济制度理论的视角
思想战线2021年第1期第47卷No.1,2021Vol.47新时代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与创新—立足马克思经济制度理论的视角—郭瑞萍①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所有制、分配制度、经济体制三方面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将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体现。
深入认识这一新概括,无疑有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准确理解。
马克思经济制度理论认为,经济制度包括制度构成和制度特征两方面,在制度构成上是生产关系的本质规定与实现形式的统一体,主要包括所有制、分配制度和经济体制三方面内容;在制度特征上表现为所有制、分配制度和经济体制的时代特征。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制度的历史演变可以发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性概括,在制度构成上是对马克思经济制度理论的逻辑回归,在制度特征上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的准确反映。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制度理论;制度构成;制度特征中图分类号:F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78X(2021)01-0043-09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①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概括,第一次将分配制度和经济体制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认识的新变化。
深入认识这一表述上的变化以及变化背后的原因,无疑有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准确理解。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的新概括掀起了学术研究热潮,当前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关于新概括的原因分析,学者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寻找其理论依据,从中国现实寻找其实践依据,在理论上从马克思生产力、生产关系、制度理论等方面入手进行解读,在实践上从中国现实需求和制度发展历程进行分析;二是关于新概括的内容分析,包括对所有制、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方面关系进行分析,以及分配制度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卢现祥
新制度经济学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的一种经济学理论,它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相比,更加关注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就是卢现祥教授。
卢现祥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在新制度经济学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和贡献。
他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成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制度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规则体系和制度机制。
这些规则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经济主体的行为,影响着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率。
卢现祥教授认为,新制度经济学在解释经济现象和经济变革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他指出,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忽视了制度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导致很多经济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而新制度经济学通过对制度变迁、制度设计和制度演化等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解释经济现象的产生和演变。
卢现祥教授以中国改革开放为背景,深入研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发展。
他指出,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这些挑战主要来自于制度上的问题,包括制度供给不足、制度执行不力和制度制约的问题。
卢现祥教授提出,中国需要在制度上进行创新和改革,以适应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他强调,中国改革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即在继承和发展现有制度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新的制度安排和机制,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和公正。
卢现祥教授的研究还涉及到企业治理、金融发展和政府治理等领域。
他认为,良好的企业治理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而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和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政府在经济管理和公共事务中的作用也是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总结起来,卢现祥教授在新制度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进步。
一、政治体制改革与创新在政治领域,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以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首先,中国在行政体制上进行了调整,实行了政府分级管理和机构职能划分,提高了行政效能,推动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民主制度建设,注重依法治国,推动了政治体制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
这些改革与创新不仅为中国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是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深化对外开放,打破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引入市场机制,推动了经济发展动力的释放。
中国还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升了国家竞争力。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建设,推动了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为全球经济合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社会体制改革与创新社会体制改革与创新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
中国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致力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中国推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全面的社会保障。
此外,中国还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水平,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同时,中国还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与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内容。
中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绿色发展,倡导可持续发展。
中国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监管,推动了绿色发展和生态优先的经济转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考题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考题(纯属个人意见,有待指正)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清醒的认识和科学回答四个基本问题:①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这是事关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
②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
③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
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这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的辩证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三个不同层面的具体体现,各有其独特的内涵,三者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完善的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拓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载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拓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根本保障。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基本内涵及其辩证关系有利于坚定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信心。
3、如何理解“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
中国梦具有人民大众性。
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与人民梦的有机统一,既是国家、民族的强盛梦,又是人民的幸福梦;既是中国人民的集体梦,又是每个中国人的个人梦。
前者是后者实现的前提,后者是推进前者的动力。
二者相辅相成,代表了中国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具有鲜明的人民大众性。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中国人民的力量,动员亿万中国人为之奋斗。
《当代中国经济》大学笔记
《当代中国经济》大学笔记第一章:导论一、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1. 新中国成立前的经济发展(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陷入长期衰退。
列强的侵略导致国内市场萎缩,传统手工业和农业受到严重破坏。
(2)辛亥革命(1911年)结束了封建帝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发展缓慢且不稳定。
2.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1)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纪元。
国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恢复和建设。
(2)1950年代,我国实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战略,进行土地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 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土地的集体化。
- 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有企业进行改组,提高国有经济的比重。
- 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化。
(3)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3.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
- 1978年,安徽小岗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发农村经济的巨大变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19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
(3)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推动国内经济发展。
-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开启对外开放新局面。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历程1.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1949-1978年)(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全面调控。
- 国家通过计划指令统一配置资源,企业缺乏自主权。
2024年国家公务员行测考试真题及答案-地市卷
加油!有志者事竟成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12024年国家公务员行测考试真题及答案-地市卷第一部分常识判断(共20题,参考时限10分钟)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
关于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下列表述正确的有几项?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②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③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④政党要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A1项B2项C3项D4项【答案】D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之路从“放权让利”到“制度创新”
总的来说,“创新生态系统”相比于“创新系统”,更加注重创新活动中的 协同与互动,强调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多个创新主体之间的配合。在知识经济时代, 这种新的视角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创新的本质,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成功率。
展望未来,“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将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随着科技的不 断进步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努力构建适合自己的创新生态 环境,以吸引和培育更多的创新人才和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创新生态系统” 的观念将逐渐深入人心,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然而,在“放权让利”阶段,国有企业的改革并未完全触及根本问题。为了 进一步推进改革,我国政府提出了“制度创新”的思路。在“制度创新”阶段, 国有企业改革更加注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改革产权制 度、治理机制等举措,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活力。
具体而言,“制度创新”阶段的国有企业改革目标包括:建立产权明晰的现 代企业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公司治理结构建设,完善董事会、监事 会等组织架构;推进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 加强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实现这些目标,政府出台了 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国有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和转型升级。
谢谢观看
国有企业改革之路从“放权让利” 到“制度创新”
基本内容
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篇章。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有 企业经历了从“放权让利”到“制度创新”的巨大变革,旨在提高效率、释放市 场活力,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从“放权让利”到“制度创新”,国有企业改革之路踏上了新的征程。在初 期阶段,国有企业面临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种种问题,如缺乏自主权、激励机制 不足等。“放权让利”政策的实施,为国有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和利润 分配权,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逐步实现了 与市场的对接,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南开15春学期《当代中国经济(尔雅)》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南开15春学期《当代中国经济(尔雅)》在线作业满分答案15春学期《当代中国经济(尔雅)》在线作业试卷总分:100测试时间:--一、单选题(共35道试题,共70分。
)V1.改革开放之初,社会的主导消费品是百元产品,其中所谓的“三大件”不包括以下哪个?A.电视机B.自行车C.手表D.缝纫机满分:2分2.不同劳动形式之间的交换实现等价交换的前提是?A.交换双方的诚意B.交换双方的权利保证C.供需关系平衡D.要素充分流动满分:2分3.企业是生产要素的技术和经济的组合,企业以总体的方式从社会获得收入,然后在其内部进行分配。
以下关于企业内部分配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非公有制企业中工人获得劳动性收入,即为劳动力的价格。
B.非公有制企业中除去工人收入剩下的部分归企业一切员工一切。
C.公有制企业不存在客观要素一切者和主观要素一切者的分立,使得按劳分配难以实现。
D.公有制企业中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剩余劳动价值仍然归劳动者一切。
总分值:2分4.以下关于我国开放条件下的贸易与工业化战略选择的说法正确的是?A.应该选择比较优势战略B.应该选择竞争优势战略C.同时选择两张战略D.应该根据行业特点及其对经济的影响作出选择满分:2分5.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进行国家非国有化改革的原因不包括以下哪个?A.经济发展的阶段改动B.国有资本实力减弱C.非国有本钱实力增强D.国有化经营效率低下满分:2分6.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利率的调整一般不考虑以下哪个因素?A.涉外因素B.借贷市场的供需是否处于平衡点C.通货膨胀程度D.经济增长方针满分:2分7.以下各因素中不会对投资的结构或者产业结构发生重要影响的是?A.金融结构B.储蓄结构C.消费结构D.百姓收入分配结构总分值:2分8.金融改革之初,无法突破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停滞,使得投资出现短平快和小规模的现象,这使得产业结构如何?A.同构化B.异构化C.分散化D.集中化满分:2分9.在中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地方,这不包括以下哪个?A.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商业道德的缺乏:利与义、利与德B.合法但是不合道德的事情C.对资本的传统理解和人们积累资本愿望D.市场经济中的平等自由人权的观念与等级制度的冲突满分:2分10.我们对传统分配体制的题目熟悉不足,招致的题目不包括以下哪种?A.农民工待遇不公平B.身份制和等级制不受重视C.存在产业性的蔑视D.平均主义总分值:2分11.以下哪种元素不属于传统收入分配的范畴?A.工分制B.八级工资制C.绩效制D.级别制满分:2分12.传统体制下的收入分配不具有以下哪种特点?A.均匀主义分配B.带有浓厚的身份制和等级制色采C.不同的身份与制度安排相联系D.地区也存在等级差别满分:2分13.自上而下的制度改革具有诸多的优点,这不包括以下哪点?A.避免改革失控B.较好的反应社会理性C.克服制度短缺D.容易被模仿满分:2分14.以下因素改动时不一定会引起利息率水平变化的的是?A.储蓄结构B.投资结构C.结构一定下的储蓄总规模D.百姓收入规模总分值:2分15.以下关于接受利率和储蓄投资关系的各种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际利率理论认为利率调节储蓄投资的平衡。
20公共财政概论_章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有小改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重点工程教材《公共财政概论》思考题参考答案目录绪论 (1)第一章公共财政与公共财政思想 (3)第二章公共财政职能 (6)第三章财政支出总论 (8)第四章政府消费支出 (10)第五章政府投资支出 (12)第六章社会保障支出 (13)第七章财政收入总论 (15)第八章税收 (17)第九章非税收入 (19)第十章公债 (20)第十一章政府预算 (22)第十二章财政体制 (24)第十三章财政平衡与财政政策 (26)第十四章国际财政 (28)绪论1.公共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财政学作为研究财政分配关系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财政分配活动及其规律性。
《公共财政概论》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及其规律性。
2.在新时代学习公共财政概论有什么特殊的意义?(1)学习公共财政概论有助于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的财政学理论。
通过学习公共财政概论,在引进、借鉴、消化和吸收西方财政学理论有益成分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探索公共财政的运行规律和改革路径,将促进我国财政学理论的发展和繁荣。
(2)学习公共财政概论有助于指导我国财政工作实践。
学习公共财政概论对于厘清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正确认识政府功能和角色定位大有裨益,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对财政的要求,正确理解和适应经济社会形态全面进入新时代,正确认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功能定位和财政运行规律,正确运用财政政策手段和工具建立现代公共财政体系,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供财力支持和制度保障。
3.思考我国进入新时代“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功能定位。
(1)财政既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2)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新论断,意味着财政提升到国家治理层面,放在国家治理的总棋局中定位,使其功能和作用得到全面提升和拓展。
2023年公需科目培训判断题
判断: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出现安全问题影响的是局部。
()答案:错误判断:“IPv6+”是面向5G和云时代的IP网络创新体系。
()答案:正确判断:“党管青年”原则是对历史实践的科学总结,是第一次提出的新原则。
()答案:正确判断:“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是推进互联网与政府部门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创新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模式。
()答案:正确判断:“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没有区别,其主体相同,发展相同。
()答案:错误判断:“快递+公共服务”平台是以部门联网、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实现行政事项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办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答案:错误判断:“十四五”规划和《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实施时间契合、政策导向一致。
()答案:正确判断:“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
()答案:正确判断:“酸狐狸平台”是美国NSA下属计算机网络入侵行动队的主战装备,攻击范围覆盖全球,重点攻击目标指向中国和俄罗斯。
()答案:正确判断:“一号申请”是以公民身份号码作为唯一标识,建成电子证照库,实现群众办事“一号申请”,避免重复提交办事材料、证明和证件。
()答案:正确判断:“一号申请”以公民身份号码作为唯一标识,建成电子证照库,实现群众办事“一号申请”,避免重复提交办事材料、证明和证件。
()答案:正确判断:《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指出,要加强科学技术部推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等职能。
()答案:正确判断:《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指南》对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的原则、目标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答案:正确判断:《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指南》是迄今为止国家层面有关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最权威的顶层设计。
()答案:正确判断:《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指南》是在过去积累的有关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题库及答案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题库名词解释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就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2、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混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3、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配置资源或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他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性质无关。
4、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调节供给与需求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分配有机系统。
5、渐进式改革:学术界在比较中俄两国“市场化”经济改革过程时,对中国经济改革模式的一种理论概括。
渐进式改革是指在根本经济制度不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对经济发展过程中限制和阻碍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逐渐的改革。
6、制度:是指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
7、所有权:是确定物最终归属的权利。
8、占有权能:是指人对财产直接加以控制的可能性,是所有人与他人之间因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9、使用权能:是指不改变财产的所有和占有性质,依其用途而对其加以利用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因利用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10、收益权能:是指获取基于所有者财产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是人们因获取追加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11、处分权能:是指为法律所保障的实施旨在改变财产的经济用途或状态的行为的可能性,它所反映的是人在变更财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12、交易费用:Arrow首先提出了经济运行成本的概念,交易费用通常情况都是阻碍了市场运行,不过这个概念并不具有什么很强的操作性。
张五常一言而蔽之:交易费用就是除掉物质生产过程外的一切成本。
13、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14、产权制度:是以产权为核心的经济与法律制度。
15、股份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就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在股票市场上自由转让的公司。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与发展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与发展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的国情为依据,形成的一套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制度体系。
这一制度体系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目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借鉴了市场经济的一些有益成果,允许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保持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确保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受市场波动的过度依赖。
第三章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的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与发展体现了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的有机结合。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通过党的领导,人民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民主权利。
党的领导不仅体现在政治上,更体现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定和发展。
第四章依法治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与发展还体现在依法治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立上。
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强调以法律为依据和准绳,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兼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第五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与发展在民主政治体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特点是中国民主的最广泛、最集中和最真实的表现。
通过实行多党合作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群众自治制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人民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广泛参与,构建了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体制。
第六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价值观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与发展还体现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价值观塑造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改革开放
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决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中,制度创新作为改革开放的核心内容之一,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制度创新的具体举措和制度创新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制度环境,而制度创新则是搭建良好制度环境的关键。
制度创新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完善和优化制度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
制度创新不仅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和推动力,还能够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为社会提供长期稳定的发展保障。
二、制度创新的具体举措1. 政府机构改革政府机构改革是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优化政府职能和机构设置,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政府机构改革不仅有助于解决政府职能过于庞杂、重复冗余的问题,还能够提高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监管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 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是推动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建立健全的产权制度,明确和保护各类所有权,为市场主体提供明确的产权保障,鼓励企业家精神的发扬。
产权制度改革不仅有利于培育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还能够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3. 财税制度改革财税制度改革是为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实现财政功能的优化和效能的提升。
通过税制改革,建立公平、透明的税收制度,减轻企业和居民的负担,促进经济增长。
同时,通过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效益。
财税制度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保障。
三、制度创新的影响1. 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制度创新改变了过去高度计划经济的经济结构,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激励机制的建立,使企业能够自主决策、自负盈亏,推动了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制度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经济从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2. 增强了市场活力和竞争力制度创新带来了市场的活力和竞争的加剧。
制度创新的重要性范文(4篇)
制度创新的重要性范文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制度是社会组织的基础和规范,制度创新能够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制度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制度可以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提高市场竞争的活力,激发创新的动力,推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同时,制度创新也能够推动社会进步,例如教育制度的创新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医疗制度的创新能够提高医疗水平,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能够缓解社会矛盾,提高社会公平和正义。
二、解决社会问题和挑战制度创新能够帮助社会解决各种问题和挑战。
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加速,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制度创新能够针对社会问题提供适应性解决方案,例如环境污染问题可以通过创新环境保护制度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可以通过创新交通管理制度来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可以通过创新教育公平制度来解决。
制度创新能够有效解决社会问题,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和公信力。
三、提升治理能力和效率制度创新是提升治理能力和效率的重要手段。
制度是组织和管理的工具,好的制度能够提高组织和管理的效能,推动事务的顺利进行,避免出现混乱和错误。
制度创新能够通过优化和改进现有制度,提升治理能力和效率,推动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透明化。
例如,在政府机构中,通过制度创新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在企业中,通过制度创新可以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制度创新能够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经济转型和升级。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制度是激发和保护创新的基础和保障。
通过制度创新,可以提供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和条件,降低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风险,推动创新创业的蓬勃发展。
制度创新可以为创新创业提供支撑和保护,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促进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五、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制度创新能够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
制度是社会秩序和公共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制度能够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中国资本市场制度
中国资本市场制度中国资本市场制度,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本市场运作规则和机制。
中国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和外汇市场等各种市场类型,其中最重要的是股票市场。
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金融风险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具有以政府为主导的特点。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始终受到政府的直接干预和监管。
政府通过设立监管机构、颁布法律法规等手段,来保持资本市场的秩序和稳定。
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制度特点,使得中国能够在危机时有效地控制金融风险,维护市场的稳定。
同时,政府的充分干预也带来了一定的市场缺陷,如信息不对称、内幕交易等问题。
其次,中国资本市场制度注重保护投资者权益。
中国资本市场设立了证券法、公司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确保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比如,投资者有权获得充分的信息披露,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有全面的了解。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用于赔偿投资者因证券交易活动造成的损失。
这些制度的建立,增强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推动了股票市场的发展。
第三,中国资本市场制度不断创新和完善。
中国资本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引入和创新各种制度,以适应市场状况的变化。
比如,中国股票市场在2024年推出了“沪港通”和“深港通”制度,允许内地投资者和香港投资者之间进行双向交易,扩大了市场的流动性和参与人数。
此外,中国还陆续推出了退市制度、股权激励制度、创业板等一系列制度,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更多的融资和投资机会。
最后,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公司治理水平不高,存在着股权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不健全等问题。
其次,市场运作不够规范,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内幕交易等问题。
此外,中国资本市场监管不完善,监管机构力量不足,容易出现监管空白和灰色地带。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和完善。
总的来说,中国资本市场制度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完善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度规范和创新是保存中国经济成果资本
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性历程主要是同改革相伴随的,此间中国的文明进步轨迹主要是同改革的进展脚步相并行的。
这实际
上主要是一个改革的历程。
在这个改革的历程中,以对外开放和对内
搞活为基本方略,逐步达致经济体制的进步性变革,从而推动国家和
社会臻于现代化之境,始终是重大的主题。
由这个主题而展开的其他
一些改革,则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逐步成熟也依次走向前台。
过去的二十年,改革的重心在国内经济,对外开放是为对内搞活服务的,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努力建设国内市场经济体制。
我们能够将这二
十年的改革视为中国旨在实现现代化的第一轮改革。
这个改革给国家
和社会生活的很多领域带来巨大的进步性变化,它的直接成果是使中
国相当快速地走向物质文明。
不过这仅仅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系列改革的开始。
经验表明,仅仅注重
经济方面的改革是不够的,其本身也难以取得最终成功。
中国国情要
求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改革理应是完整的改革;经济改革发展到一定水准,其本身也必然要求有其他方面的普遍改革与之相匹配。
适合这种
历史需求,当旨在努力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经历种种曲折而终至
获取重大成就之际,国家和社会生活发生两个新的重要变化:一是依
法治国和建设法治国家终于作为一种历史选择被正式提上日程;一是
中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不懈地致力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获得成功。
这两个变化的实际效果会是怎样的,在很大水准上将取决于市场经济
在中国会如何继续发展。
没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的成就作为物质依托,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国家,加入世贸组织从而按照国际公认法律规则
与世界发生关联,实难最终遂愿,其美好的目标定位很可能仅仅作为
一种璀璨的理想之光划空而过。
但另一方面,这两个变化的出现,同
时也将积极地促动市场经济建设进一步走向成功,使改革必然体现新
的契机,推动和激活改革向新的阶段转变,并将标志中国改革选择新
一轮重大主题。
中国改革的新一轮重大主题、基本任务和所要达致的主要目标,便是
推动中国以相当快速的步伐走向制度文明,主要是走向法律制度文明。
制度文明尤其是法律制度文明是断然离不开以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
物质文明的进步的,但制度文明则以其更高规格的文明形式存有着,
并以它的种种功能和优点,对物质文明发挥直接、广泛而长远的影响。
当中国改革的新一轮重大主题获取大的进展从而引领中国迅速地发达
自己的制度文明的时候,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种种需要改革的
事业,便也因为水到渠成而因之获取成功。
德国人柯武钢和史漫飞在他们的《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和公共政策》一书的中文版序言中,对欧洲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发达速度和发达水准
的原因做了一个比较:一千年前无人预见到欧洲文明会领先于东方文明,那时华夏文明和伊斯兰文明都拥有高超的技术知识和组织知识,
它们的文明远较欧洲文明引人瞩目。
但是最近这个千年是西方世界的
至福千年,欧洲文明及其直接后果是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成就,并开创
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持续创新和经济增长过程。
西方技术文明的演变与
欧洲人获自中国的有益知识很相关系,欧洲人完善了这些引进的技术,就像现在越来越多机敏的东亚人剖析西方发明一样。
因为欧洲人实现
了物质上的进步,他们的营养标准、居住状况、医疗条件、教育水平、预期寿命、文化成就、安全和自由都大为改观。
不过现在人们越来越
理解到,欧洲人能创造出现代技术文明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开发并贯
彻了一套人类交往的规则,它抑制了机会主义和权力的滥用。
这些规
则被称为“制度”。
这是两个西方人为他们的著作翻译为中文说给中国人听的。
我们不便
在意他们的自豪之情。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他们所说的不但是事实,同
时也是切中要害的。
我们唯有从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两个方面急起直追,方能复兴我们的华夏文明,方能有效地与西方人比肩和重新竞争。
关于制度文明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价值,中国人不是没有理解,仅仅
理解是参差不齐的。
在中国法律制度以至整个制度文明本身还亟待改
进和完善的制度背景下,从制度的意义上重视制度问题的人自然不多。
换言之,在既有制度文明的状况下,难能避免当前法学领域的这种基
本状况。
法学界要真正从学术的误解中走出来,还需要一个过程,这
个过程理应是同法律制度文明的进程在总体上一致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史实表明,良好的境况和有利的条件会促动经济发展
和社会进步,恶劣的境况和不利的条件会抑制经济发展,防碍社会进步。
而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与制度有直接的相关性。
制度(包括正式制
度和非正式制度)是规范人们行为的系列准则,它的基本功能是在一定
的框架下鼓励人们积极地、放心地去干什么,约束人们不能去干什么。
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制度也有优劣之分,那些能够促动经济发展和社
会进步的系列行为准则属于好的制度,否则就是属于坏的制度。
好的
经济制度能够减少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人们
对未来的预期,降低交易成本,保护产权,促动生产性活动。
不利于
经济发展的系列环境条件,往往是与坏的制度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更
直接地说,是由坏的制度直接造成的。
例如,坑、蒙、拐、骗的市场
交易环境,要么是相关制度不健全造成的,要么是制度执行不力导致的,更有可能是坏的制度激励的结果。
所以,优化经济发展的环境,首先得优化制度,从一定水准上,两者
是等价的,优化了制度也就等于是优化了环境。
能够起到优化经济发
展环境的制度无外乎来源于三条途径:一是相关制度的继承,即对历
史上形成的有利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制度安排让其进一步发扬光大;二是制度移植,将别的国家或地区形成的相关制度安排移植进来;三
是制度创新,就是制度发明。
从维系市场经济发展的系列制度来说,
能够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动经济发展的制度,主要是创新了的制度。
这主要是因为,各国、各地区在不同的阶段经济发展所处的经济条件
和人文社会环境不同,对历史遗留下来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
的安排需要在创新中继承;对于外来的制度安排,也要在改造的基础
上借鉴,而不是简单地全盘照抄照搬。
那么,如何通过制度规范和制度创新来优化相关的经济发展环境呢
第一,规范政策制定和实施程序,优化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
政府政
策是决定和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政府政策对经济发展的防碍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有的政策与经济发展相抵触,成为
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二是政府政策朝令夕改,缺乏基本的稳定性;三是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在各个环节被曲解或任意塞进人为意志;
四是激励经济发展的政策难以制定和落实;等等。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
通过制度创新,规范政策的制定程序、强化政策的实施程序、监督政
策的落实程序。
第二,切实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经济发展的服务环境。
经济
发展的服务环境由多方面的内容构成。
首先是管理服务,它是由政府
提供的,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取决于行政管理体制的制度安排;
其次是商业性服务,它是由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性组织提供的;第三
是社会服务,它是由社会非政府性、非商业性的公益性组织提供的,
取决于社会公益性组织的发展状况。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发展所面对的
服务环境。
服务环境的优劣关键在于管理服务的水平。
优化管理服务,就必须切实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管理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促动政府和行政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的改善,提升办事效率和办
事水平。
第三,强化立法、执法、守法的制度体系,优化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
各种法律是属于正规制度安排的主体部分,是经济发展保障体系的核
心内容。
只有通过立法、执法、守法的系列制度创新,才能够营造出
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
在营造法制环境过程中,立法是前提,执法是关键,守法是保证。
这三个环节都需要系列的相关制度创
新来实现。
第四,推动市场制度创新,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交易环境。
市场经济
的最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公平竞争。
维护这个原则,保障市场机制
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作保证。
所以,需要通过系列制度创新,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
第五,促动非正式制度变迁,优化经济发展的人文社会环境。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习惯、传统、道德、意识形态等属于非正式制度,在规范和调节人们行为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然,作为行为规范,既能够促动经济发展,也可能严重防碍经济发展。
如何根除非正式制度体系中防碍经济发展的部分,推动适宜于经济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发育发展,是经济改革面对的重要课题。
只有通过相关的制度建设,持续开拓现代文化的发展途径,以诚实守信为美德,增强道德体系建设,才能营造出诚实、守信、和谐的人文社会环境。
总来说之,增强以上相关制度体系建设、推动制度变革,就会营造经济发展环境的良好境况和有利条件,保存中国的胜利果实,这是不可不做的事情。
制度规范和创新是保存中国经济成果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