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新人教版必修1)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共47张PPT)
荧光标记 膜蛋白
诱导 融合
40分钟 后
370C
鼠细胞 结论: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 生物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 2. 蛋白质的位置:镶、嵌、贯穿磷脂双分子层 3. 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4. 糖被(糖蛋白)的功能:保护、润滑、识别等
温故知新
1. P4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 2. P64: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3. P49:生物膜:细胞器膜、细胞膜、核膜等的统称
学习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 能相适应的观点。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一 19世纪末,膜透性实验 二 20世纪初,膜成分实验 三 1925年,膜面积实验 四 1959年,膜结构实验 五 1970年,膜融合实验
时光机之一:19世纪末,欧文顿实验
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 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发现问题:细胞 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
● ●● ●● ● ● ●
●不溶于脂质的物质 ● 溶于脂质的物质
细胞膜
假说: 膜是由脂质(磷脂)组成的
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 时间:1895年
人物:欧文顿
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 实验,发现脂质、脂溶性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时间:1972年 人物:桑格和 尼克森
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大多数人接受)
蛋白质分子
磷脂双分子层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新技术带来新模型
科学家关于蛋白质 在细胞膜上存在的 三种方式的概括: 1 在膜表面 2 嵌在膜中 3 穿透膜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共31张PPT)
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想一想
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 技术的进步起到怎样的作用?
1970年,弗雷(Larry Frye)和埃迪登()等科学家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
子(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将小鼠细胞和人的细胞融合。
阅读教材P68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是否是静态结构?
面积的2倍。
得出结论:
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主要是磷脂分子)必然排列 为连续的两层。
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如何排列成连续 的两层?
除脂质外,蛋白质也是细胞膜的主要成 分。那么蛋白质位于细胞膜的什么位置?
1935年, 丹尼利(J. Danielli )和戴维桑( H. Davson ) 提出了“蛋白质-脂类-蛋白质”的三 明治模型。认为:质膜由双层脂类分子及其内外 表面附着的蛋白质构成的。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 )。
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组成膜的?
1925年,荷兰科学家高特() 和戈莱格尔(),用丙酮(一种有机溶剂,可以溶解脂质)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
分子。
plasma membrane
提出假说——单位膜模型
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 结构。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明治模型)
1959年,罗伯特森() 用锇酸处理了细胞膜(蛋白质经锇酸作用后形成高电子密度的锇黑,在电镜下呈暗带,磷脂分子电子密度低则呈亮带 ),用
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红细胞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三层结构,厚约。
高中生物《第四章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探索过程
1)对膜的化学成分提出假说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磷脂和蛋白质是通过什么样的 排列方式参与膜的构建的? 3)科学家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4)为什么磷脂分子在空气-水 界面上可以铺展成单分子层呢?
亲水头部
疏水尾部
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 酸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 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
要点:①所有膜结构都相同 ②静态的结构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明治模型
想一想?
1)各种生物膜功能不同,应该结
构也不同
2)细胞的生长、变形虫的变形运 动等现象不好解释
变形虫的变形运动
变形虫在吞噬草履虫
随着新技术的运用,科学家 发现膜蛋白并不是全部铺在脂质 的表面,有的蛋白质是镶嵌在脂 质双分子层中的。
时间:1970年 人物:费雷和埃迪登等 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蛋白质用 不同荧光染料标记后融合
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
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从而推翻了静止模型的观点
提出新的细胞膜模型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 了流动镶嵌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细胞膜主要由流动的磷脂双分子层和 嵌在其中的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多 糖。
B.保护作用
C.流动性 D.自由扩散
一位细胞学家发现,当温度升高到 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面积增大而厚度 变小,其决定因素是细胞膜的( A )。 A.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 B.选择透过性
C.专一性
D.具有运输物质的功能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与蛋白质— 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的最大的不 同是 A、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细胞膜具有一定 的流动性 B、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 型认为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细胞膜具有选择性 D、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 认为细胞膜具有透过性
新人教版初中生物第四章:第二节,流动镶嵌模型优质课课件
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变形虫的伪足运动 现象;受精时细胞的融合过程;动物细胞分裂时 细胞膜的缢裂过程;动物细胞吸水膨胀和失水皱 缩;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等。
(人教版· 新课标)
生物
必修1
材料6:冰冻时刻电子显微发
标本用干冰(液氮)冰冻后用冷刀断开,升温后暴露断裂面
小鼠肝细胞膜冰冻蚀刻的电镜照片
冰冻蚀刻电镜技术观察 的蛋白质分布模型
(人教版· 新课标)
生物
必修1
单位膜模型无法解释 的现象
(人教版· 新课标)
生物
必修1
材料7
时间:1970年 实验:弗雷和埃迪登( Frye 和 Edidin )将人和 鼠的细胞膜蛋白分别用红、绿荧光标记后,让两 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 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颜色的 荧光均匀分布。
(人教版· 新课标)
生物
必修1
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试验示意图
人细胞
杂交细胞
荧光标记 蛋白质
诱导 融合
40分钟后
37℃
鼠细胞
(人教版· 新课标)
生物
磷脂分子的运动 必修 1
(人教版· 新课标)
生物
必修1
问题:1. 该实验表明什么?
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2. 根据已有的生物知识或生活经验,你 能列举哪些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证据。
(人教版· 新课标)
生物
磷脂分子的结构
A:磷脂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 , 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
必修1
亲水头部 疏水尾部
磷脂分 子
(人教版· 新课标)
生物
必修1 活动一:
(人教版· 新课标)
生物
必修1
材料6:冰冻时刻电子显微发
标本用干冰(液氮)冰冻后用冷刀断开,升温后暴露断裂面
小鼠肝细胞膜冰冻蚀刻的电镜照片
冰冻蚀刻电镜技术观察 的蛋白质分布模型
(人教版· 新课标)
生物
必修1
单位膜模型无法解释 的现象
(人教版· 新课标)
生物
必修1
材料7
时间:1970年 实验:弗雷和埃迪登( Frye 和 Edidin )将人和 鼠的细胞膜蛋白分别用红、绿荧光标记后,让两 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 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颜色的 荧光均匀分布。
(人教版· 新课标)
生物
必修1
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试验示意图
人细胞
杂交细胞
荧光标记 蛋白质
诱导 融合
40分钟后
37℃
鼠细胞
(人教版· 新课标)
生物
磷脂分子的运动 必修 1
(人教版· 新课标)
生物
必修1
问题:1. 该实验表明什么?
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2. 根据已有的生物知识或生活经验,你 能列举哪些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证据。
(人教版· 新课标)
生物
磷脂分子的结构
A:磷脂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 , 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
必修1
亲水头部 疏水尾部
磷脂分 子
(人教版· 新课标)
生物
必修1 活动一: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课件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共47张PPT)
镶
横跨
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对称 )的
蛋白质( 镶在、嵌入、横跨)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6.新技术带来新模型(一)
荧光标记技术
用荧光染料标记 某种物质,利用其 荧光特性,来反应 研究对象的相关信 息。
时间:1970年 人物:费雷和埃迪登等 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蛋白质用不同 荧光染料标记后融合。 37℃下40min后出 现了什么现象?说明 什么?
流动镶嵌模型基本内容的总结:
1、生物膜的组成成分: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 2、生物膜的基本支架: 磷脂双分子层(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尾部 朝 向内侧)。 3、蛋白质分子位置: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 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整个磷脂 双分子层。(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科学家在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掌握生物 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 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 适应的观点。 学习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学习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 应的观点。
流动镶嵌模型基本内容的总结:
4、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流动性(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是运动的)
5、糖被(位置、化学本质、作用) 细胞膜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 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与细胞识别、胞间 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
知识对比
流动镶嵌模型与蛋白质—脂质— 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有何异同?
动动手
想一想,生物膜上的两层磷脂分 子是怎么排列的,小组合作在纸上 画一画!
画一画, 更明白!
连续两 层排列
猜想
蛋白质的排布方式是怎样的?
横跨
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对称 )的
蛋白质( 镶在、嵌入、横跨)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6.新技术带来新模型(一)
荧光标记技术
用荧光染料标记 某种物质,利用其 荧光特性,来反应 研究对象的相关信 息。
时间:1970年 人物:费雷和埃迪登等 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蛋白质用不同 荧光染料标记后融合。 37℃下40min后出 现了什么现象?说明 什么?
流动镶嵌模型基本内容的总结:
1、生物膜的组成成分: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 2、生物膜的基本支架: 磷脂双分子层(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尾部 朝 向内侧)。 3、蛋白质分子位置: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 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整个磷脂 双分子层。(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科学家在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掌握生物 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 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 适应的观点。 学习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学习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 应的观点。
流动镶嵌模型基本内容的总结:
4、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流动性(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是运动的)
5、糖被(位置、化学本质、作用) 细胞膜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 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与细胞识别、胞间 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
知识对比
流动镶嵌模型与蛋白质—脂质— 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有何异同?
动动手
想一想,生物膜上的两层磷脂分 子是怎么排列的,小组合作在纸上 画一画!
画一画, 更明白!
连续两 层排列
猜想
蛋白质的排布方式是怎样的?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生物第4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件
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将酶、抗体、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或小 分子药物用磷脂制成的微球体包裹后,更容 易运输到患病部位的细胞中,这是因为( ) A.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能够允许对细 胞有益的物质进入 B.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且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微球体能将生物大分子药物水解成小分 子药物 D.生物膜具有半透性,优先让生物大分子 物质通过 [自主解答] ________ 解析: 生物大分子和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不 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因而将大分子物质 或药物分子包裹在微球体,通过微球体和患 病部位细胞的融合可使药物等进入患病部位 细胞并发挥作用,这一过程利用了细胞膜的 流动性。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 丙酮 脂质 (1)方法:用 ______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 _____,将其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 层。 (2)现象:单分子层的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 两倍。 (3)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 续的两层。
4.1959年罗伯特森 (1)方法: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 暗— 亮—暗 (2)现象:细胞膜呈 ____________ 的三层结构。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3)结论:所有生物膜都是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层结构构成, 是一种静态的结构。 流动性 (4)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染料的方法标记小 鼠细胞和人细胞,通过两细胞融合实验得出 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具有_________。 5.1972年桑格、尼克森
(3)糖类 ①组成:与某些蛋白质构成糖被。 ②功能:糖被有识别、保护、润滑、免疫等 作用。
2.结构特点:流动性。 (1)原因: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 是可以运动的。 (2)实验验证: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4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课件
三层结构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1970年
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膜具流动性
1972,桑格 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
和尼克森 上,提出分子结构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
小结 概念图
生物膜 结构特点
功能特性
③一定的流动性
④选择透过性
① 磷脂双分子层 ②蛋白质分子 决定
结构组成
结构探究历程
思考
在生物膜模型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 你受到哪些启示?
电子束照射大分子物质散 射度高,黑暗;照射小分 子物质,散射度低,光亮。
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的 三层静态统一结构(三明治模型)。
称之为单位膜
三 明 治 模 型
要点:12..蛋静白态质结均 构匀分布在脂双层的两侧(对称)
分组讨论
质疑: 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刚性结构,显然与膜 很多功能(如细胞生长、分裂;变形等)相矛盾。
预测了脂空质气 分子的排列 方式。那水么,蛋白质又
位于膜中的什么位置?
水溶液环境 (外)
连续两 层排列
水溶液环境 (内)
4.对生物膜模型的探索——脂质和蛋白质的排布方式(一)
资料5: 1959年罗伯特 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 细胞膜清晰的暗—亮— 暗的三层结构。
细胞膜结构的电镜照片
假说:
关于电镜成像知识·······
荧光标记 膜蛋白
诱导 融合
40分钟后
370C
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鼠细胞
7.对生物膜模型的探索——脂质和蛋白质的排布方式(四)
资料8: 时间:1972年 人物:桑格和尼克森 假说:流动镶嵌模型
P67思考与讨论
1.纵观整个人们建立生物膜模型的探索过程,实验技 术的进步所起到怎样的作用?
人教生物必修1第4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共24张PPT)
【巩固练习】
3.生物膜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结构 模型不能解释下列哪种现象( C ) A.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 B.溶于脂质的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 C.变形虫做变形运动 D.细胞膜中磷脂分子呈双层排列在膜中
4.对某动物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实验,如下图所示,其 基本过程:①用某种荧光染料标记该动物细胞,细胞 表面出现荧光斑点。②用激光束照射该细胞表面的某 一区域,该区域荧光消失。③停止激光束照射一段时 间后,该区域的荧光逐渐恢复,即又出现了斑点。上
结 合 寨 子 河 采油大 队工作 实际,将 考察学 习心得 报告如 下: 一 、 考 察 采 油厂的 主要做 法及经 验 (一 )南 泥 湾 采 油厂 做法及 经验 1、 在 学 习 实 践科学 发展观 方面
将 学 习 实 践 科学发 展观与 生产工 作同时 计划、 同时安 排、同 时部署 、同时 实施,做 到 学 习 与 实 践完全 结合、 达到学 习与生 产的完 全融合 ,使得学 习与生 产相互 促进。 将 搜 集 整 理 的开展 学习实 践科学 发展观 的各种 学习材 料与采 油厂领 导工作 报告、 学 习 实 践 活 动中的 具体安 排步骤 等同册 汇编,下 发到单 位的各 个部门 及采油队站,使 的 实 践 科 学 发展观 的学习 有方向 、学习 有目的 、学习 有步骤 、学习 有重点 、学习
小结:概念图
生物膜
成分
磷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分子
基本支架 具有流动性
部分镶在磷脂 双分子层表面
部分或全部嵌入 磷脂双分子层中
有的横跨整个磷 脂双分子层
大多数可以运动
生物膜具有结构特性: 流动性
【典例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下列结论(假说)错误是( C )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其中磷脂分子 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
尾部朝向内侧)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
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
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
18
蛋白质分子的位置
蛋白质
19
3.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具有流动性。
(其分子的运动有多种形式)
白细胞吞噬病毒的过程
22
思考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呢?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不可能完美无缺。
2.纵观整个人们建立生物膜模型的探索过程,实验技 术的进步所起到怎样的作用? 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3.分析生物膜模型的建立过程,你受到什么启示?
23
科学研究是要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严
6
实验二 时间:20世纪初
实验:采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经过特殊处理使细 胞发生溶血现象,一些物质溶出,再将溶出细胞外 的物质洗掉,即可得到纯净的细胞膜(又称血影).
化学分析表明: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 质。
7
亲水头部
疏水尾部
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 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 是疏水的。
26
)
3.一分子CO2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
出来,进入一相邻细胞叶绿体基质内,共穿 过的生物膜层数是( )
A 5
B 6
C 7
D 8
4.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
和血型决定有着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
)
A 糖蛋白
B 磷脂
C 脂肪
D 核酸
27
5.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
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过程的完成 都依赖于细胞膜的( ) A 保护作用 C 主动运输 B 一定的流动性 D 选择透过性
11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 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
态统一结构
12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明治结构 模型有什么不足? 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刚性结构,这显然 与膜功能的多样性相矛盾.
13
14
实验五
时间:1970年 人物:Larry Frye等 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表面膜蛋白分别用不同的荧光 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 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 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小结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9世纪末,欧文顿的实验和推论:膜是由 脂质组成 的; 20 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 脂质和 蛋白质 由_______组成; 1959 年罗伯特森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所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有生物膜都由 三层结构; 1970 年,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 指出细胞膜具有 流动性 ; 尼克森 1972年,桑格和 提出了 。
答案:
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像,提出假说,再通过实 验进一步验证假说。 科学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 家辛勤的工作. 科学研究依赖于科学的进步,科学进步了,就 可以得到更多的数据. 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 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完 善. ...... 24
4.大多数的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也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5.细胞膜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 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 (糖被与细胞识别、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
20
磷脂分子的运动 ①侧向扩散运动;②旋转运动;③摆动运动 ④伸缩震荡运动;⑤翻转运动;⑥旋转异构 化运动。
21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
细 胞 膜 的 主 要 成 分
脂质(磷脂最丰富) 大约占50%
蛋白质
大约占40%
糖类
大约占2%—10%
2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3
实验一
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
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 透性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 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 细胞膜进入细胞。
8
实验三
时间:1925年 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 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发现展开层后的脂单层面积是红
细Hale Waihona Puke 的表面积的2倍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9
水—空气界面
10
实验四
时间:1959年 人物:罗伯特森(J.D.Robertsen) 实验: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 结构。
流动镶嵌模型
25
1.据研究发现,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 D等物 质较容易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 A 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B 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 C 细胞膜的结构是以磷脂分子层为基本骨架 D 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蛋白质分子 2.下列哪一种膜结构能通过生物大分子( A 细胞膜 C 线粒体膜 B 核膜 C 叶绿体膜
4
不溶于脂质的物质
溶于脂质的物质
●
●
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5
1.最初认识到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 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 从生理功能上入手,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的。 2.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 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有必要,通过鉴定能更准确地说明问题 3.那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接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 和鉴定呢? 当时的技术不能实现
15
根据已有的生物知识或生活经验,你能列举哪些 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证据。
①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②变形虫的伪足运 动现象;③受精时细胞的融合过程;④动物细 胞分裂时细胞膜的缢裂过程;
16
时间:1972年
人物:桑格和 尼克森 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糖蛋白 多糖
磷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分子
17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