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婚俗的生动画卷
汉代婚俗与婚恋文学研究
汉代婚俗与婚恋文学研究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汉朝时期的婚姻制度和婚俗有其独特的特点,也形成了独特的婚恋文学。
本文将探讨汉代婚俗和婚恋文学的研究。
一、汉代婚俗1. 婚姻制度在汉代,婚姻制度主要以“妻”的制度为主。
按照法律规定,男婚女嫁,合法夫妻才能进行生育。
在婚姻中,男方要先探讨对方是否适合,然后提出娶亲的请求。
女方在被男方求婚时,一般会考虑到男方的财产、家庭背景等条件。
如果认为婚姻有利可图,便会同意。
2. 婚俗在汉代,婚俗有诸多独特的地方,如婚礼的时间、形式等。
(1)婚礼时间:汉代的婚礼一般在清晨进行。
在农村地区,婚礼通常在莲花池、天池等自然景观下进行,以示新郎新娘的爱情和幸福。
(2)婚俗形式:汉代婚礼的形式多样,包括拜天地、攀龙门、唱对联等环节。
在汉代,男方送新娘到女方家中的要求比较宽松,只要男方赔偿女方少量的财物就可以。
3. 婚姻禁忌汉代人有一些婚姻禁忌,如:同姓不婚、兄妹不婚、姑嫂不通婚等。
不过,在贵族和富商阶层中,由于通婚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有时也会打破这些禁忌。
在汉代,也出现了大量的婚恋文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婚恋观念和情感。
1. 《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主要描写了他对祖国的怀念和思念妻子的心情。
这篇诗歌体现了汉代人讲究情感与婚姻的思想。
2.《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一部汉代的诗歌集,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该书汇集了大量的婚恋诗歌,如《长恨歌》、《凤求凰》等。
3.《汉武帝游春图》《汉武帝游春图》是一幅汉代的壁画,描绘了汉武帝与妃子游春的情景。
这幅壁画也反映了汉代人在婚姻中注重情感、追求幸福的心态。
综上所述,汉代婚俗与婚恋文学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通过对汉代婚姻制度、婚俗和婚恋文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和婚姻观念,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中国古代婚嫁习俗的演变ppt课件
早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带普遍性的习俗. 《后汉书 任延传》载,东汉建武初,
这种普遍性表现在“纵”、“横”两个方面.
任延为九真太守,当时"骆越之民无 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不识
从纵的方面看,三国、两晋、南北朝各个时期都
父子之性,夫妇之道.延乃移书属县, 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
有大量的早婚记载;
《三国志 魏书 邴原传》载:"原女早亡,时 太祖爱子仓舒亦没,太祖欲求合葬.
冥婚是一种变态的婚姻,其存 在与流传,既有历史传统的影 响,又有现实宗教及伦理方面 的原因,它与人世间的正常婚 姻意义是不同的. 冥婚的事例 中,大部分是为早夭的爱子,爱 女所举行的,它形式上是为亡 者完婚,实际上是生者对自己 心理上的一种安慰。
它的特点特点是在同血缘的氏族内相同辈分的男女亏为夫妻即所有的祖父祖母所有的父亲母亲所有的兄弟姐妹按辈数亏为夫妻只要是同辈男女都可以自由的发生性兰系但排斥祖孙奷传说丨的伏羲呾女娲兄妹结为夫妻生下一丧肉团里面有15对童男童女他仧有亏相结合生男育女才有了人类
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以前的历史时代,起自远古人类
“问名” 是男方派人送信给女方,问女方的出生年月和名字,女方复信具告。
“纳吉”是问名以后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字通过巫师卜卦,卜的吉祥即可相配;凶则 女方告吹。古人迷信,这一礼至关重要。
“纳征”是经占卜可以成亲,男方正式给女方下聘礼,历代礼物不同,不外Leabharlann 金银 布帛茶。女方收到,事就定了,
“请期”是请巫师选一即日经双方议定嫁娶的日子。
产生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为止。 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
在远古时代,人类群居野处,男女混杂, 是一种非常混乱而又自由的性关系,并没 有什么婚姻概念。
汉代婚礼仪式流程
汉代婚礼仪式流程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婚礼仪式也有一套独特的流程。
在汉代,婚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家庭事务,举办婚礼是非常盛大的一件事。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汉代婚礼仪式的流程。
一、纳采在汉代,纳采是婚礼仪式的第一步。
纳采是指男方家族的长辈前往女方家族的长辈家中,正式提亲求婚。
男方会派遣一位家族长辈或亲友,带着纳采礼品和媒人前往女方家中。
纳采礼品中通常包括黄金、银器、绸缎等贵重物品。
纳采礼品的数量和价值会根据男方的财力和社会地位作适当调整。
女方的家族长辈接纳纳采后,会让女方族人和亲友共同商议,确定婚事是否能成。
如果确定成亲,女方会派遣家族长辈或亲友带回回礼,表示接受男方的求婚。
二、纳彩纳彩是指男方将聘礼送到女方家中。
聘礼一般包括金银器、绸缎、珠宝等珍贵物品。
汉代社会,男方必须向女方家族提供一定的聘礼,以显示男方的诚意和家族的财力。
女方家族接受聘礼后,表示同意这门婚事。
三、婚书婚书是指正式的结婚合同。
在汉代,结婚合同是由男方家族的族长或家长代表撰写,并由双方家庭签字盖章。
婚书中通常包括男女双方的姓名、籍贯、祖籍等基本信息,以及双方家族的相关情况和结婚的条件。
双方签署婚书后,表示正式缔结婚姻关系。
四、婚宴婚宴是汉代婚礼仪式的重要环节,也是婚礼的高潮所在。
婚宴通常在男方家中举行,宴请双方亲友和贵宾。
汉代婚宴通常分为三个部分:迎亲、祭祀和祝贺。
1.迎亲:新郎穿着锦衣华服,戴着人物造型的头饰,跪在门口等待新娘的到来。
新娘会由自己的亲友护送到男方家中,经过一番仪式后,正式入座。
2.祭祀:婚宴开始前,男方会祭拜天地祖宗和神明,祈求婚姻的幸福和美满。
祭祀仪式期间,主持婚礼的长辈会朗诵祝福词,祝福新人百年好合、早生贵子。
3.祝贺:婚宴进行期间,亲友和贵宾们会给新人送来祝贺和礼品。
这些礼品通常是金银器皿、贴金纸、绸缎和美食等。
在喜宴上,还会有各种娱乐节目和表演,如歌舞、戏曲等,增加喜庆气氛。
五、入洞房婚宴结束后,新郎会带领新娘进入洞房。
汉代礼仪课件ppt
汉代礼仪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 收外来文化和民间习俗,逐渐丰 富和完善,成为封建社会礼仪的 代表之一。
汉代礼仪的特点与影响
汉代礼仪的特点
汉代礼仪强调等级制度和尊卑有序, 注重仪式感和礼器、服饰的使用,同 时提倡孝道和尊重长辈。
汉代礼仪的影响
汉代礼仪不仅在当时社会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而且对后世的礼仪文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礼仪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02 汉代日常生活中的礼仪
CHAPTER
饮食礼仪
总结词
汉代饮食礼仪繁琐而讲究,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社会观念。
详细描述
在汉代,饮食礼仪受到高度重视。不同身份的人在饮食上有 着严格的规矩,如席位的安排、餐具的使用和食物的分配等 。同时,在宴请宾客时,主人需向宾客致辞,宾客也要回应 主人,以示尊重。
服饰礼仪文化自ຫໍສະໝຸດ 心。社交规范作用汉代礼仪是古代社会交往的规范 和准则,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学 习和了解汉代礼仪有助于人们在 社交场合更加得体、礼貌地交往
。
现代社会中传统礼仪的传承与发扬
教育体系中的礼仪课程
将传统礼仪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中,通过开设相关课程,让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和掌握传统礼仪知识,培养文明礼 貌的习惯。
详细描述
在汉代,行走礼仪也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同身份的人行走时需 遵循不同的规矩,如并排走时尊卑有序、遇见长辈或上司时需让路等。这些规 矩不仅保障了个人的安全,也维护了社会的秩序。
见面礼仪
总结词
汉代的见面礼仪注重礼节和尊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详细描述
在汉代,人们相见时需遵循一定的礼节。如平辈相见时,一般作揖或拱手;见到长辈或上司时,则需低头或下跪 行礼。此外,在社交场合中,人们还需注意自己的仪态和言谈举止,以示尊重和谦虚。这些见面礼仪不仅是一种 形式,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体现。
汉代婚俗与婚恋文学研究
汉代婚俗与婚恋文学研究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古代婚俗和婚姻制度发生变化的时期。
在汉代,婚姻制度逐渐从父权制向婚姻自由制倾斜,女性地位有所提高。
同时,汉代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繁荣发展的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婚恋文学作品。
本文将对汉代婚俗和婚恋文学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汉代婚俗1. 婚姻制度汉代的婚姻制度逐渐从父权制向婚姻自由制倾斜。
在父权制下,婚姻是由父母决定的,女儿没有主张权利。
而在婚姻自由制下,男女可以自由选择对象,如果双方心意相投,就可以成婚。
这使得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决策。
2. 婚礼习俗在汉代,婚礼习俗非常热闹,其中最有趣的莫过于“迎亲”和“送亲”。
男家要派人迎娶女方,女家则要在门前摆放“拦门石”,男方需要给出一笔礼金才能进门。
在送亲时,男方要送给女方一些钱财、物品等礼品,表示送娘家的人不孤单,家中用品充足。
3. 婚房布置在汉代,婚房的布置也十分重要。
一般来说,新婚夫妻要挑一个吉日,再由长辈安排婚房布置。
婚房内要摆放一些吉祥物,如蜜蜂、鸳鸯、龙凤等图案,寓意夫妻情深、美满幸福。
在汉代,由于婚姻制度的变革和女性地位的提高,许多关于婚姻和婚恋的文学作品也应运而生。
1.《琵琶赋》《琵琶赋》是汉代大文学家崔颢所作的一篇赋文。
文中通过“琵琶”这一乐器,讲述了辛苦入仕的妇女尹氏在夫未归时独守空房、思念丈夫的故事。
这篇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女性的无奈和悲苦,也寄托了作者对幸福家庭的渴望。
2. 《离骚》《离骚》是汉代文学家屈原所作的一篇诗歌。
文中通过叙述自己的失意之事,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生命和爱情的讴歌。
《离骚》的写作体裁处于散文与诗歌之间,有着独特的文学魅力。
3.《长恨歌》《长恨歌》是唐代史学家和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篇诗歌,但其情节和人物都出自汉代史书。
文中通过叙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当时婚姻制度和女性地位的不足。
通过对汉代婚俗和婚恋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和人文精神,也可以从中汲取营养、悟出人生智慧。
《汉代基本礼仪》课件
男女婚姻礼仪
汉代男女婚姻礼仪包括了婚礼的程序、细节和 意义,是婚姻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生活礼仪
家庭生活礼仪规范了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和长 辈与晚辈之间的相处方式,讲求尊敬、和谐和 孝道。
家庭生活礼仪
家庭生活礼仪强调尊重、和谐和孝道。汉代家庭生活礼仪的特点包括亲子关 系的尊重、夫妻关系的平等和长辈与晚辈之间的正当交往。
社交礼仪
汉代社交礼仪在汉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涉及官方场合和日常生活中的交 往。社交礼仪讲求尊重他人的身份和地位,并通过恰当的礼仪来表达自己的 尊重和敬意。
总结
汉代基本礼仪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现了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汉代礼仪对现代社会依 然具有启示作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社交礼仪
汉代人注重社交礼仪,尤其是在与上层社会人 士的交往中,礼节要求非常严格。
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是儒家思想对妇女地位和行为规范的概括。三从指妇女要从父亲、从丈夫、从儿子,四德则强调妇女 要有品德和作为。
男女婚姻礼仪
汉代男女婚姻礼仪分为迎亲、过门和成礼,每个环节都有特定的程序和细节。婚姻礼仪体现了家族的重视和社 会地位的象征。
《汉代基本礼仪》PPT课 件
本课件将介绍汉代基本礼仪的背景和内容,包括三从四德、男女婚姻礼仪、 家庭生活礼仪和社交礼仪。通过本课件,您将了解汉代礼仪的重要性和对现 代社会的启示。
汉代基本礼仪的背景
汉代基本礼仪的形成受到先秦礼仪制度的影响,同时融合了汉族传统文化和周边少数民族的习俗。汉代基本礼 仪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汉代婚俗与婚恋文学研究
汉代婚俗与婚恋文学研究汉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婚俗和婚恋文学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内容之一。
汉代的婚俗和婚恋文学在当时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有着很大的意义。
我们来看看汉代的婚俗。
汉代的婚俗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在汉代,婚姻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对婚姻有着非常重视的态度。
汉代的婚姻多是由家长包办的,这与当时的封建礼教和家长的权威有着密切的关系。
汉代的婚姻大多是门当户对的,贵族之间或者同样身份地位的人之间的婚姻比较普遍,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和阶级观念。
汉代的婚礼仪式也是非常隆重和庄重的,婚礼上要有很多仪式和习俗,这些都是为了彰显双方家族的尊严和重视婚姻的态度。
汉代的婚恋文学也是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汉代文学作品中,不乏关于婚姻和婚恋的描写和讨论。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鼻祖,它涵盖了从周朝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作品,其中有很多是关于婚姻和婚恋的诗歌。
例如《关雎》、《国风·周南》等都是描写爱情和婚姻的诗歌作品,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爱情和婚姻的认识和感受。
而《楚辞》则更加直接地表现了作者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思考。
《离骚》中作者屈原就对自己的爱情遭遇和婚姻观念有着很深刻的反思和诉求,他通过文字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婚姻的理想。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的文学创作中非常有影响力,也在后世一直被人们传颂和欣赏,成为了中国古代婚恋文学的经典之作。
汉代的婚俗和婚恋文学在当时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有着很大的意义。
通过对汉代的婚俗和婚恋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于丰富我们对古代社会的认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汉代的婚俗和婚恋文学也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通过对古代的婚姻观念和爱情观念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婚姻和爱情的本质,对于当代的婚姻和婚恋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汉画中的乐舞宴饮图
AppreciatION 鉴赏汉画像石(砖)是中国古代艺术珍品,工匠们以自己的巧手在石头上刻画出丰富而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为人们研究汉代的风俗和思想发展提供了翔实而宝贵的资料,堪称两汉现实的一面镜子。
乐舞宴饮是汉代画像石(砖)中较为常见的题材,两汉时期的乐舞宴饮图,再现了汉朝时期的舞蹈场面,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汉代社会蓬勃向上的社会风貌,而且体现出舞蹈特有的艺术美感和特点。
一、乐舞宴饮画像兴起的背景汉画是一部百科全书,其中保留了关于汉代饮食的形象记载。
汉代人事死如事生,他们认为灵魂不死,所以用石头的坚硬永恒铭刻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想象。
在墓葬、祠堂、石棺上都刻画庖厨宴饮的画面。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汉代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国家为保障粮食供给,严格限制饮酒。
随着铁制农具的推广和耕作技术的提高,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农业的发展带动手工业和商业的活跃,一大批都市兴起,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画像的出现和兴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农业的发展使得粮食逐渐增多,为酿酒业提供了条件,酒禁慢慢放开,饮酒之风较为盛行,在汉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
汉代人的宴席上,除了酒是不可缺少的,还有乐舞。
汉代统治者多来自楚地,受楚地好歌舞风俗影响较深,朝廷还设置掌管乐舞的机构——太乐令和乐府令,负责收集和整理民间俗乐和宫廷雅乐。
2.汉代统治者的推崇以乐舞为宴饮助兴,活跃气氛,文献记载中例子较多。
《史记·项羽本纪》载,刘邦赴鸿门宴,项羽大将范增建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宴饮百戏是汉代家庭生活极为普遍的内容。
郊庙祭祀有雅乐,民间祠祀有鼓舞乐,天子进食有食举乐,欢宴群臣有黄门鼓吹乐,振旅献捷有军乐,出行卤簿有鼓吹乐。
富豪吏民宾婚嘉会有乐,丧葬有挽歌,甚至到了“‘今俗因人之丧以求酒肉,幸而小坐而责办歌舞,俳忧连笑伎戏’的地步”班固在《东汉画中的乐舞宴饮图王莉娜图1:河南唐河县针织厂乐舞宴饮图编辑|薛续友AppreciatION 鉴赏都赋》中说:“尔乃食举《雍》彻,太师奏乐,陈金石,布丝竹,中鼓铿,管弦烨煜。
汉代婚俗画卷“亲迎图”
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收藏有一块“亲迎图”东汉中期画像石,是目前所见唯一反映汉代婚俗中“亲迎”场面的一幅汉画,内容独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笔者不揣浅陋,对画像所反映的汉代婚姻仪式及观念做初步考释,以求教于方家。
此块画像石为石灰石质,横幅单画。
画面中间为男女二人缡带相结,双手相执。
新娘身后为送亲队伍,其中一人吹篪,一人吹笙,两人之间似为二幼童。
最右侧为女方家住宅,屋顶饰一飞鸟。
女子父母在门前目送出嫁女儿走远。
新郎身后有一侍者紧随,左侧为男方家住宅,门口当为新郎父母张望相迎。
厅堂外刻画母鸡喂食雏鸡场景。
四周饰祥云,烘托了欢乐、喜庆的气氛。
画面上、左、右三侧饰斜线纹,下方饰帷幔纹。
整幅画面生动再现了汉代亲迎场景,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画面中,迎亲送亲队伍的规模都比较小,双方厅堂均为比较简单之建筑。
建造画像石墓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实力作为基础。
由此可以推断,墓主人应该是殷实的富裕之家,画像所反映的是汉代中下层社会的生活状况。
婚俗,先秦时期称“昏俗”。
《说文》解释“婚”字:“婚,妇家也。
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
“娶妇以昏时”,反映了一种古老的习俗。
先秦婚仪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等步骤,谓之“六礼”。
汉代婚仪基本上仍遵循古之六礼,西汉时颍川太守韩延寿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汉书•韩延寿传》)当然“六礼”是经过儒家理沦加工和归纳的提法,与实际生活可能存在差异,未必处处契合,但就一般人家婚姻而言,相亲、定亲、成亲的环节还是要有的,其中“亲迎”是最重要一个环节。
“亲迎”即新郎亲自把新娘迎娶回家的礼节,今称为迎亲。
“亲迎”之礼,《仪礼•士昏礼》谓“主人爵弁、纟熏裳、缁,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妇车亦如之,有衤炎”。
可见先秦的“亲迎”,是在黄昏时分,新郎穿着黑色的礼服,前去新娘家去迎娶。
东汉民俗文化PPT课件
04 东汉的服饰与居住文化
服饰特点
宽衣博带
东汉时期,人们穿着宽松、长袍式的服装,衣袖 宽大,通常搭配腰带或束带。
色彩斑斓
当时的服饰颜色丰富多样,常见红、黄、蓝、绿 等多种颜色,且常常搭配对比鲜明的颜色。
材质多样
服饰材质包括丝绸、麻布、毛织物等,其中丝绸 制品尤为精美,显示了当时纺织业的发达。
居住特色
东汉民俗文化PPT课件
• 东汉时期的社会背景 • 东汉的民间信仰与习俗 • 东汉的饮食文化 • 东汉的服饰与居住文化 • 东汉的节庆与娱乐文化
01 东汉时期的社会背景
东汉的政治制度
01
02
03
中央集权加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得到 进一步加强,官僚制度更 加完善。
地方豪强势力崛起
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 ,东汉政府采取了“度田 制”等措施来限制地方豪 强的土地兼并。
交通工具
马车
01
马车是东汉时期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分为官车和私车两种,
官车装饰精美,显示出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
船只
02
由于河流众多,船只是当时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主要用于运
输货物和人员。
轿子
03
轿子是一种由人力抬行的交通工具,通常用于妇女或官员出行
,轿子有不同的类型和装饰,显示不同的地位和身份。
05 东汉的节庆与娱乐文化
1 2 3
木结构建筑
东汉时期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采用抬梁式和穿 斗式两种结构方式,房屋多采用瓦顶,以防风雨 侵蚀。
庭院布局
当时的住宅多有庭院布局,房屋围绕庭院建造, 庭院中种植花木、设置假山等,形成一种优美的 居住环境。
室内陈设
室内陈设讲究,家具以木制为主,有床、榻、桌 、椅、凳等,室内还常放置各种艺术品和书籍。
高二历史必修3-插画说明:《夫妇宴饮图》
插画说明:《夫妇宴饮图》
《夫妇宴饮图》出土于河南洛阳唐宫路南侧东汉墓。
墓主夫妇宴饮是东汉墓室壁画常见的题材。
作者在处理这一画面时,匠心独运,突破了常规夫妇对坐呆板的格局,而是抓住丈夫劝媳妇饮酒这一情节,细腻地刻画人物内心精神状态,因而显得既传神又富有生活气息。
画面上丈夫左手持耳杯,右手作一手势,目视媳妇,进行劝酒,媳妇娇怯含羞,不好意思正视丈夫,却又用眼悄悄窥视,人物形象刻画得很逼真。
作者描绘人物所用的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再加浓重艳丽的色彩,成为典型的“工笔重彩”画。
1/ 1。
汉代婚礼流程
汉代婚礼流程汉代婚礼是中国古代婚礼的一种,具有一定的仪式和规范。
这篇文章将介绍汉代婚礼的一般流程。
汉代婚礼主要分为聘礼、过堂、拜天地、交杯酌酒、赐金币等环节。
婚礼的第一步是聘礼。
聘礼是男方家庭送给女方家庭的礼物,表示男方的诚意和诚意。
聘礼一般由赠送金银珠宝、绸缎、丝绸、贡品等组成。
送聘礼的过程中,男方要派遣一位使者和随从前往女方家中,并带上媒人以示诚意。
聘礼送到女方家庭后,女方举行接纳仪式,接受聘礼。
女方家庭会请来媒人、媒婆和其他亲戚邻居,共同见证这个重要的仪式。
接纳仪式后,男方就被视为合适的亲事对象。
接下来是过堂仪式。
过堂是指新娘被接到新郎家中,并在新郎家的堂上接受家人的拜见。
这是婚礼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新娘正式进入新郎家庭的标志。
新郎和新娘在堂上行礼拜见,接受家人的祝福和祝福。
紧接着是拜天地仪式。
在汉代婚礼中,夫妻俩要先跪拜天地,表示对天地众生的敬仰和敬意。
他们会在家中搭建一个祭壇,在祭壇前叩拜,并向天地神灵祈求幸福和健康的祝福。
之后是交杯酌酒仪式。
这是汉代婚礼的一个浪漫环节。
新郎和新娘分别举起每人一杯的酒杯,相互倒酒,象征着两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共同分享幸福和快乐。
最后是赐金币仪式。
在汉代,新郎会向新娘赠送金币,以示对她的重视和对她的承诺。
这是一种经济上的支持和保护,也是对新娘家庭的一种回赠。
除了这些主要环节之外,汉代婚礼还有一些其他的细节和习俗。
例如,新娘入座时要满面红红的,象征着婚后的幸福;新郎和新娘还要以新郎的父亲为首,向家族的祖先行拜礼,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和纪念。
汉代婚礼是一个庄重而又充满仪式感的过程。
它不仅仅是两个人的婚姻,还涉及到家族和社会的关系。
通过这个仪式,新郎和新娘可以向整个社会宣布他们的婚姻,并得到大家的祝福和支持。
美术作品欣赏作业1
武梁祠画像石
石祠面宽约二米,进深约 一· 五米,正面高约一· 二米,山 墙面高约一· 六米。左墙山尖下是 东王公,右墙山尖下是西王母, 并且有各种神异的怪兽及飞翔的 仙人围绕着他们。屋顶内面是各 种祥瑞的形象,如:神鼎、麒麟、 青龙、白虎、荚等。三面墙壁的 图像是连续的,上半分为两列, 下半左右两墙为两列而集中到后 墙的一整幅楼上楼下的宴饮场面。 第一层是古代帝王和列女。 第二层是孝子义士。第三层主要 的是刺客。第四层是死者的生前 生活,最后一段“县功曹迎处 士”,正是武梁自己的事迹。
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 大画家顾闳中所作,这幅画 卷不仅仅是一幅描写私人生 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 映出那个特定时代的风情。 由于作者的细微观察,不放 过任何一个细节,把韩熙载 生活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画面里的所有人物的音容笑 貌栩栩如生。在这幅巨作中, 画有四十多个神态各异的人 物,蒙太奇一样地重复出现, 各个性格突出,神情描绘自 然。
画有日、月、星辰和象征日、月的金乌、玉兔、蟾蜍。日、 月之间有一人首蛇身形象,或认为是人类的创造者和保护神 女娲。此外还有阙门及守门人(帝阍)等。
人间部分
上层画一老年妇人,衣着华丽,手扶拐杖,步履蹒跚,而 显现出雍容华贵、仪态尊荣,应是死者墓主人肖像。老妇身 后有3个侍女,一字并列肃立,身前两个侍女举案跪迎,衬 托出老妇的特殊身份地位。下层 描绘厨房情景,有厨师及尊 罍之属。
地下部分:
画一身材肥短“巨人”,手托一板状物象征大地,名曰 禺强。全画从上到下,龙蛇蟠曲,将三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 空隙间还补充画有鱼、龟、猛兽、飞禽及磬、璧、铎等形象。
作品思想
非衣所描绘的世界,充满着神话想象,反 映了当时人们的信仰,对宇宙的解释。在表 现手法上,构图充满匀称,以线描为基,敷 以浓重色彩,红白为基调,间以青蓝,璀璨 夺目。造型写实和夸张相结合,而又富有装 饰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婚俗的生动画卷——“亲迎图”释读
作者:滕雪慧四川文物2007年03期
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收藏有一块“亲迎图”东汉中期画像石,是目前所见唯一反映汉代婚俗中“亲迎”场面的一幅汉画,内容独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笔者不揣浅陋,对画像所反映的汉代婚姻仪式及观念做初步考释,以求教于方家。
此块画像石为石灰石质,横幅单画。
画面中间为男女二人缡带相结,双手相执。
新娘身后为送亲队伍,其中一人吹篪,一人吹笙,两人之间似为二幼童。
最右侧为女方家住宅,屋顶饰一飞鸟。
女子父母在门前目送出嫁女儿走远。
新郎身后有一侍者紧随,左侧为男方家住宅,门口当为新郎父母张望相迎。
厅堂外刻画母鸡喂食雏鸡场景。
四周饰祥云,烘托了欢乐、喜庆的气氛。
画面上、左、右三侧饰斜线纹,下方饰帷幔纹。
整幅画面生动再现了汉代亲迎场景,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画面中,迎亲送亲队伍的规模都比较小,双方厅堂均为比较简单之建筑。
建造画像石墓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实力作为基础。
由此可以推断,墓主人应该是殷实的富裕之家,画像所反映的是汉代中下层社会的生活状况。
婚俗,先秦时期称“昏俗”。
《说文》解释“婚”字:“婚,妇家也。
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
“娶妇以昏时”,反映了一种古老的习俗。
先秦婚仪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等步骤,谓之“六礼”。
汉代婚仪基本上仍遵循古之六礼,西汉时颍川太守韩延寿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汉书·韩延寿传》)当然“六礼”是经过儒家理沦加工和归纳的提法,与实际生活可能存在差异,未必处处契合,但就一般人家婚姻而言,相亲、定亲、成亲的环节还是要有的,其中“亲迎”是最重要一个环节。
“亲迎”即新郎亲自把新娘迎娶回家的礼节,今称为迎亲。
“亲迎”之礼,《仪礼·士昏礼》谓“主人爵弁、纟熏裳、缁,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妇车亦如之,有衤炎”。
可见先秦的“亲迎”,是在黄昏时分,新郎穿着黑色的礼服,前去新娘家去迎娶。
《诗经·豳风·东山》:“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描写一位随周公东征的战士,在回家的路上
回忆迎婚的场景:他乘车亲迎,她娘家亲人为她施衿结巾兑,反复叮咛。
《周易·屯第三》曰“屯马班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乘车迎亲原是原始社会抢亲习俗的遗留。
汉代“亲迎”情况可从汉文献得知一二。
在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可以看到东汉中下层社会婚礼的基本过程。
刘兰芝被迫归家后,在父兄的逼迫下,被迫应允府君的求婚,府君公子便打算“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
杂彩三百匹,交广布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准备带大量礼物和大批随从前去亲迎。
蔡邕《协和婚赋》“嘉宾僚党,祁祁云聚,车服照路,骖马非如舞,既臻门屏,结轨下车,阿傅御竖,燕行蹉跎”,描绘亲迎归来的盛况,虽非是普通人家婚礼情形,但反映出在东汉的“亲迎”中,有大量车马相随。
从文献中,已看不到先秦那种男子乘马执弓,赳赳昂昂前来迎妻的情形。
此图所见亲迎场面中,迎亲、送亲的队伍皆为步行,且人员很少,亦无车马相送。
汉代已经形成了封建社会的一夫一妻制,原始抢婚习俗的记忆已逐渐模糊,日益远去。
新郎不再乘马亲迎已成为汉代的一般礼俗。
以常理推之,新娘多少会有些嫁妆。
即便贫如氓者,“以我贿迁”,也是用车子拉了新娘的嫁妆。
因此在汉代,新郎以车迎娶新娘应该还是比较普遍的情况。
这幅画面无车马相送,可能是因画像石雕刻具有艺术抽象的一面,并非完全按现实刻画,不遗漏任何细节。
此图中另一个突出的情形是,女方身后送亲队伍以乐相送。
在文献中,可见汉代庆贺婚礼的盛大场面。
《盐铁论·散不足》曰:“今富者仲鼓五乐,歌儿数曹,中者鸣竽调瑟,郑舞赵讴。
”描写的是有钱人遇到喜庆事,钟鼓齐鸣,琴瑟并弹,跳舞唱歌的情形。
酒宴庆贺,歌舞助娱是婚礼中常见的场景。
在送亲途中以乐相送,亦在情理之中。
这幅画像正补充了文献记载的不足。
而在先秦时期的婚礼中是不举乐、不庆贺的。
《礼记·郊特牲》曰:“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乐,阳气也。
昏礼不贺,人之序也。
”孙希旦《礼记集解》“序,谓相传之次第也。
昏礼舅姑授妇以室,子有传重之端,则亲有代谢之势,人子之所不忍言也,顾不贺。
”可见先秦婚礼含有对父母老去的忧哀之意,是不用音乐相送或庆贺的。
此幅画中反映了汉代以乐送亲的事实,这相对于先秦婚礼是个很大的改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由不举乐到以乐相送、相贺,反映了汉代人们对婚姻的不同心态和对礼乐的不同认识。
汉代处于封建社会的早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产力,充溢着积极向上的精神。
“婚姻协而莫违,播欣欣之繁祉。
良辰既至,婚礼已举,二族崇饰,威仪有序”,(蔡邕《协和婚赋》)在汉代人的眼里,婚姻是缔结二姓之好的喜事。
比之于先秦人,对老者的忧哀之意已被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和对现实生活的享受所消解。
汉代婚礼中的以乐送亲、贺亲,正反映了汉代人的这种心态,反映了汉代婚俗中享乐性和世俗性的因素,也包含了对生命、生活的热爱。
《礼记》:“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蓑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下交接也。
礼节民心,乐和民声”。
先秦时期的音乐是贵族化的,而到了汉代,音乐逐渐走进了平民的生活。
礼乐不仅仅是统治者移风易俗,教化封建伦理道德,维系统治
的工具,也是平常百姓满足自己情感表达及审美需要的重要途径。
画面中音乐因素包含了如是的社会变迁。
汉代人情感的热烈和对爱情的执著可从文献中得知,有所谓“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比喻,也有“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重誓。
而这块画像石即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汉代民间社会的这种情感追求。
墓主人特意把婚礼喜庆的场景刻在墓室里,与自己长相伴,首先反映的就是他/她夫妻恩爱,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同时也透露出雕刻画像的民间艺术家创作时的喜悦之情,反映了汉代民间在婚姻关系中的情感诉求。
画面中新郎、新娘为缡带相结,双手相执的形象。
“缡带相结”寓意夫妻二人永结同心,连为一体,所谓“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是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连理枝在汉代是爱情的象征,办为“结”的形象,寓意夫妇结为一体。
《礼记》载“共牢而食,合卺而酯,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也”,也是夫妻二人合为一体之意,但两相比较,缡带相结是一种固定化的意象,没有形成礼仪,更重于情感、精神的结合,后者已为固定礼仪,更注重夫妻在社会生活责任中的一体性。
画面中,双手轻携表达的应该是“执子之手,与彼偕老”的真挚感情。
相对于汉代以后的封建社会,他们流露出更多情感开放和自由。
以上提到汉代人在婚姻关系中对感情的追求,这是具有时代特征的。
同时在汉代人的婚姻关系中,等级性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王充说“富贵之男娶富贵之妻,女亦得富贵之男”。
(王充:《论衡·骨相篇》)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等级、尊卑、亲疏划分在汉代是广泛存在的。
贾谊所说,“等级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班固:《汉书·贾谊传》)是汉代状况的真实写照。
汉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汉制规定,与公主结婚的必须是列侯,民间也是相近的地位才能结婚。
经济地位差距较大的家庭之间一般是难以缔结婚姻关系的。
如《汉书·陈平传》陈平家境贫寒,向妇人求婚,屡遭拒绝,“莫肯与之”。
《风俗通议》收录一例,“汝南周霸字翁仲,为太尉掾。
妇于乳舍生女,自毒无男,时屠妇比卧得男,因相与私货易。
”十余年后,屠妇家的女子遂嫁为卖饼子妇。
可见汉代婚姻之—般状况。
此画像中,两侧厅堂规模基本相当,反映出双方的经济地位相差无几,是汉代婚姻中门当户对观念的直观体现。
在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相当的背景下,双方易于形成较为平等的关系。
此幅画像中,能感受到男女双方平等的气息,应该有两家经济条件近似的因素。
画像中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男方厅堂右侧,刻画母鸡喂食雏鸡的场面,惜子之情,殷殷可见。
喂食图景与“亲迎”的婚礼仪式是有内在联系的。
两汉时期,人们结婚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生育、繁衍、传宗接代。
汉人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小农经济下,劳动力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条件,人丁的兴旺,香火的延续,是家庭、家族实力的保证,对于维持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桓谭把“子孙众多”列入“五福”(桓谭:《新论·辩惑》)之中,汉镜铭中也多见诸如“宜子孙”、“子孙益昌”、“保子宜孙”等吉语,体现了汉代多子为福的观念。
另一方面,幼雏接受母鸡喂养,承受养育之恩,当反哺,当报恩,实则亦含教化孝道,敦促
家庭和睦之意。
汉代家庭是赡养老人的基本单位。
“孝”关系到社会稳定,反映了父权制社会中小农经济的道德要求。
综上,此幅“亲迎图”反映了具有汉代时代特征的婚礼风俗和婚姻观念,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以上看法,希望得到专家的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