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反应pH》说课稿范文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课时 说课稿
说课稿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2课时——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与反思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本课时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本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2课时。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是中和反应的应用的延伸,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对于生活,生产以及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2、根据教学大纲对本节内容的具体要求,确定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⑴会用PH试纸检测溶液的酸碱度⑵知道溶液酸碱度与PH大小的关系,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不同浓度的的同种酸、碱的酸碱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运用观察,试验等方法获得信息,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重点:测定酸碱度的一般方法——PH难点:测定酸碱度的一般方法——PH二、说学情正如上面分析,学生通过学习上册内容,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学习基础,认识了一些物质的性质和了解了实验探究的步骤和方法。
根据生活经验,对身边的一些物质的酸碱性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处于九年级下册,各科内容的难度有较大提高,学生学习压力增大,学习兴趣出现较大异差,因此,授课时要抓住这些特点,利用学生强烈地探究欲,逐步引导,让学生以放松好奇的心态去学习新的课程。
三、说教法学法构建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学的中心,教学要以学生主动构建过程为核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基础。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和讨论的方法为主,对比归纳为辅的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相互渗透穿插,使学生学到生动有用的化学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课程导入学生实验,看是否能利用酚酞把不同浓度盐酸和氢氧化钠鉴别出来,导入新课设计意图:学生动手实验,发现问题,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环节二:授予新课知识点A :酸碱度及溶液PH的测定教师拿出PH试纸和比色卡,介绍介绍溶液的酸碱度及比色卡的使用,PH的范围在0~14之间,酸性溶液的PH小于7,PH越小酸性越强;碱性溶液的PH大于7,PH越大,碱性越强;中性溶液PH等于7。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
10。
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来自**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课题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这七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
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了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后提出的,是酸、碱性质教学的延伸,教材没有把中和反应作为酸和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单独成为一个课题,这充分体现了中和反应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和反应概念的同时又引入了盐的概念,为下一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说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酸碱的性质及用途,学生已经知道不同的酸和不同的碱都具有相似性质.通过前面对金属、酸、碱等化学知识的学习,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初步形成了“类"的概念,知道一类物质的性质是相似的。
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有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欲望。
教学策略:人教版教材中对中和反应的教学是这样安排的:一开始就直接抛给学生一个问题“酸与碱是否能发生反应?”,然后通过一个实验说明酸和碱能反应。
我认为,这样安排教学,学生没有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河北省中考理综试卷中第35小题学生得分普遍偏低这一现状恰恰说明了我们的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没有落到实处,因此,我在本课题教学中将教学资源重新组合,安排了几个连续的探究活动,整堂课以问题引导和实验探究为主线,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动手实验的学习方式展开教学。
这样组织教学,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力争达成以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经历探究过程提高设计实验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提高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中和反应pH说课稿
中和反应pH说课稿中和反应pH说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和反应pH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目标概述】本节课是在酸、碱的通性学习后,结合酸与碱的相互作用——中和反应而设置的,就内容的难度以及大纲(或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而言,这节课较前二节明显下降。
但本节课在整个初中综合理科中联系点比较多:如与人的内环境,酸雨、环境污染、金属的锈蚀,人体的免疫等均有一定联系,所以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课是第二课时,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对此内容提出的具体目标为“会测定溶液的酸碱性”,活动建议是“测定土壤的酸碱性,提出改良土壤的建议;测定常见溶液、几种果汁、食品、人体汗液的酸碱性;自制酸碱指示剂”。
限于初中生的知识储备不够,对pH的`意义无法理解;同时自制酸碱指示剂也有操作上困难,因而是学习的难点。
鉴于本节课需要学生参与实验探究身边以及生活中常见溶液的酸碱性,因此增设教学目标“体会科学就在身边”及在课外拓展确认自制酸碱指示剂的实用性以及得出指示剂概念时所用的科学方法目标“运用归纳法”。
【教学设计思路】一、情景创设为激起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引述科学史上波义耳实验时的“意外发现”,并投影相关图片,同时边讲解边演示紫罗兰花瓣遇酸碱变色实验,自然引出学习任务:酸碱指示剂。
二、复习归纳,引出新概念:指示剂通过复习原先分散学习的紫色石蕊与酚酞试液与酸、碱反应时的颜色变化,不但可接通学生原有经验,同时有助于引导学生归纳出可用做酸碱指示剂的根本特征:遇酸、碱颜色不一样,而不一定两者都变色,从而得出酸碱指示剂的概念。
三、提出问题同是酸或碱性溶液,它们的强度又有不同。
通过演示盐酸与醋酸酸性强弱的对比实验,自然提出问题:盐酸比醋酸强多少?如何反映酸/碱性的强弱呢?从而引出新的学习任务:溶液的酸碱性—pH。
2024中和反应说课稿范文
2024中和反应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2024中和反应》,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中和反应》是中学化学课程中的一部分,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基础知识并了解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化学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中和反应的定义、条件和化学方程式,掌握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
②能力目标: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在中和反应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中和反应的定义、条件和化学方程式,能正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难点是:理解中和反应与其他化学反应的区别,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二、说教法学法根据化学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示范法,引导发现法,课堂讨论法;学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实践操作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实验器材、化学试剂和实验步骤,以便进行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
同时,我还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和图示材料,以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展示一段生动的化学实验视频,引起学生对中和反应的好奇和兴趣,并提出问题:你知道什么是中和反应吗?它在哪些情况下发生?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并得出初步结论,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环节二、展示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观察。
在实验台上进行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实验条件有哪些因素影响?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分析,引导他们理解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和条件。
环节三、课堂讨论,归纳总结。
《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说课稿
《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说课稿作者:丁淡娜刘思琪林燕岚衷明华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第18期【摘要】说课,是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向同行阐述自己对某一教学内容的理解、施教方案的设计以及施教效果的预测与反思等的一种教学研究方式。
本文以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为例,引进数字化手持技术实验,对本课题进行说课。
【关键词】说课稿;手持技术;中和反应【中图分类号】G6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2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等方面来跟在座每一位交流我的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内容上,本课题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选修四第三章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它是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学习背景下进一步拓展延伸。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引入教材《中学化学实验教科书》实验4《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作为辅助教材,借助手持技术进行探究实验,拓展教材内容,让教科书的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结构上,本节课在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第二课时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学习基础上,借《中学化学实验教科书》实验4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既是对已学习的初中知识“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和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这两个内容的延伸,又是为下节课学习盐类的水解做铺垫,起到很好的承上启下作用。
意义上,本节课利用在手持技术进行教学,打破传统的定性研究(即研究化学现象的表象),给学生直观的数据或图像,从定性判断向定量测量发展,让学生充分感受现代科技在化学实验方面的成果,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建构和发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对学生已有基础准确把握的基础上。
我将要合作的对象是普通高中高二级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和反应的定义、实质以及使用pH试纸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
酸碱中和反应说课稿
说课稿康乐二中高明菊<<酸碱中和反应 >>说课稿第一课时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康乐二中高明菊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第一课时“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
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所以,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教材安排的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目前学生已经了解常见的酸和碱,知道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已具备了一些学习化学的方法,学生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认识物质,对化学探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三)、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能够运用中和反应来解释生活中一些实例。
(2)理解盐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1)会利用酸碱指示剂来判断酸碱发生反应。
(2)从宏观到微观解释中和反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加深对中和反应的理解,同时体会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重点中和反应的概念及科学探究方法。
(五)、教学难点能运用微观知识解释中和反应的实质。
二、说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提出问题、启发诱导、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在本节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掌握以下两种学习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我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法、学法的认识,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一、导入(一)温故知新知识回顾、小魔术变色花(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二、新授(一)实验探究及其(二)观察、讨论(三)课堂小结(重点强调)(四)随堂练习(五)课后作业五、说教学设计反思这节课,设计时突出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酸碱中和反应说课稿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说课稿尊敬的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十单元课题《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第一课时——中和反应及应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设计愿景几个方面简要谈谈我对本课题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既建立了酸和碱之间的联系,又为盐与复分解反应奠定了基础。
同时还为高中学习中和滴定做准备,尤其重要的是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中和反应的相关知识,我对本节教材做了如下处理:对教材10-8的实验加以改进为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试剂自主探究并设计实验,找到合适的指示剂,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反应。
二、说学生学生通过课题一“常见的酸和碱”的学习,知道了酸和碱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认识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为本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在此之前学生接触的化学变化一般都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他们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许多酸碱溶液混合后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因此学生对中和反应能否发生会抱有疑惑,这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难点,也正是探究活动的切入点。
三、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盐的概念。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利用指示剂判断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
2、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和反应的定义、实质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原理的理解。
中和反应实验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1.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设计酸碱反应探究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更深刻的理解中和反应。
2.教学目的(1)知道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的原理,学习判断酸碱完全反应的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教学重点酸碱反应的实验操作以及判断反应完全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分析1. 通过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的实验探究,掌握使用胶头滴管等实验的操作,强化实验及生活中安全意识。
2.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探究讨论,巩固酚酞溶液的应用,强化已有知识。
三、学生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实验探究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尝试实验成功的喜悦从而知道酸碱能反应,进一步强调这类反应是中和反应。
实验放眼于实际生活,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四、教学媒体:电脑平台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玻璃棒.实验药品:NaOH溶液.盐酸溶液、稀硫酸.酚酞溶液. 石蕊溶液五、教学过程(一)、设计探究实验让学生从老师提供的药品中选择适当的物质,通过小组讨论,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动手实验,自主选择两组或两组以上药品,并记录本组所选药品、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得到的结论。
让各小组选一位代表发言(也可补充)交流展示各组的探究成果。
培养学生学习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1、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2、培养相互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3、形成再一次认知冲突,为进一步探究作铺垫。
(二)、交流与发现1、组织小组代表交流各自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对应结论:实验无明显显现。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1、培养学生学习交流的能力;2、激发新一轮思维碰撞;(三)、继续实验探究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点拨,并提出新的问题:“有的酸与碱混合没有明显现象,能否说明二者之间不反应呢?让学生通过认知与现象的碰撞,产生新的学习需求和方向。
说课稿中和反应
。
四、教法与学法的选择 1、教法:采用“引导—探究—活动—发散”模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 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2、学法:教给学生实验探究的基本途径:提出问题—联想假设—实验 探究—归纳比较—获取结论。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善于动 手、善于创新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出探究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氢氧化钠 溶液和盐酸反应——归纳总结、发散提高 六、课时安排 本节教材安排一课时 七、实验准备 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在逐滴滴加稀盐酸溶液至红色刚好退去。
说课稿中和反应
龙家店镇初级中学: 张莲芳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课题二《酸和碱之间 互发生什么反应》中的中和反应。 一、教材分析 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所 以教材没有将它简单作为酸和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 来说明。本课题从实验入手介绍中和反应,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我把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利用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我在教学中充 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了中和反应。 2、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课堂作业: 65页4、5题 课后作业: 上网收集有关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谢谢
步骤三:学生活动,实验探究 通过活动让学生练习几种常用的实验操作,培养小组合作,提高效率的 能力。同时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用量筒量取10ml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烧杯中,滴加1-2滴酚酞溶液,烧杯 中的溶液变红,逐滴加入稀盐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到红色刚好 褪去时,停止加入。 步骤四:学生归纳,完善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活动的过程,归纳所学内容,使知识系统化、理论化, 同时通过相互补充使结论更加完善。 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NaOH+HCI=NaCI+H2O 反应的实质: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 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中和反应: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说课稿
酸碱中和反应说课稿1. 前言酸碱中和反应是化学中的一个基础知识点,而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在学科中的地位,更在于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本文将从酸碱的概念出发,介绍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方法以及实际应用,并举例说明其中的重要性。
2. 酸碱的概念酸和碱是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它们通常被定义为能够在溶液中产生氢离子(H+)和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在酸溶液中,H+离子的浓度通常比水溶液中的浓度高,而在碱溶液中,OH-离子的浓度则较高。
在水中,溶解度较高的化合物通常会形成酸或碱。
3. 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酸碱中和反应,也称为酸碱滴定反应,是指在酸和碱反应时,它们的H+和OH-离子彼此结合,形成水和盐的过程。
例如,当盐酸(HCl)与氢氧化钠(NaOH)反应时,会生成水和氯化钠(NaCl)。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和碱的摩尔数会严格按照它们的反应比例进行反应。
这是因为酸与碱反应时,滴加的酸、碱分别与对方的碱、酸成比例反应,直到其中一种物质被用尽而停止反应。
4. 酸碱中和反应的方法在实验室中,酸碱中和反应通常以以下方法进行:•滴定法:它是通过滴加已知浓度溶液与待测溶液,来确定待测溶液中某种物质的化学浓度或分子量的方法。
滴定时,首先将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溶液称取一定量,然后滴加到待测溶液中并搅拌,直到溶液中的H+或OH-全部中和为止,记录滴加的体积,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
•比色法:它是通过比较标准溶液的颜色和待测溶液的颜色来确定待测溶液中某种物质的浓度的方法。
通过比较标准溶液和待测溶液的颜色是否一致,可以判断待测溶液中是否存在特定的物质。
5. 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非常广泛。
以下是几个实际的例子:•化学分析:酸碱中和反应可以用于分析化学中的浓度、分子量等内容,可以通过该方式保证质量的稳定和准确性。
•工业应用:许多工业流程中都需要酸碱中和反应,如制红酒等。
•医学应用:酸碱中和反应在医学中也有重要用途,如对血液酸碱平衡的维护。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1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教材九班级化学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中的第1课时《中和反应》,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展示我的说课内容:一、教材分析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是贯穿酸碱盐知识的一个重要纽带,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有简约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特地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教材依据同学的认知特点,从同学的试验探究开始,让同学自己动手去试验,从试验探究的过程中感悟酸碱中和的结果——酸和碱各自特性都消逝;感悟酸碱之间的对立统一;明确中和反应的热效应,感悟化学改变中有能量改变。
接着,教材通过中和反应的产物引出盐的学习,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为此,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酸碱中和反应中pH的改变和热量改变;2、了解盐的组成特点,能初步判断怎样的物质属于盐类;3、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探究,培育同学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动手操作技能。
2、通过争论沟通,培育同学收集处理信息的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立场与价值观:1、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思想;2、在探究中培育同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感受探究的胜利与喜悦。
教学重点: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教学难点:判断是否发生中和反应。
二、教法选择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见知识应“让同学自己找出来”。
我认为“让同学自己找出来”的最正确途径就是让同学参加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同学。
否那么同学就不可能有主动参加的积极性,也就没有发觉问题、进展技能的机会,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的培育。
如何让同学参加到教学中来呢?依据教材的特点以及教学目标、同学实际状况,我在教学中主要选择了引导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设计试验以及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来探究中和反应,从探究中层层启发,发觉问题,分析问题,适时营造同学学习的氛围,激发同学学习的动力,为他们的学习添加“助推剂”。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10.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说课稿
2.教学难点:
(1)pH试纸的使用,包括如何正确取用、如何避免误差等;
(2)正确解读pH值,使学生能够根据pH值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并了解不同pH值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初中九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能够理解抽象概念和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然而,对于较为复杂的化学原理,他们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撑和引导。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实验和动手操作表现出较高的热情,而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则相对缺乏兴趣。在学习习惯上,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2.部分学生可能对pH值的理解存在困难,无法正确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3.课堂时间有限,可能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充分参与讨论和实验。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并通过小组合作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收集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强化记忆,便于学生做笔记和复习。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我会提前准备好板书内容,避免课堂上随意添加,同时在书写过程中注意条理性和逻辑性,确保学生能够通过板书快速把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
1.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规范的情况,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酸碱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中和反应的原理。然而,他们可能对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不多,这将成为本节课的学习障碍。此外,学生在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时,可能会遇到操作不规范、读数不准确等问题。
人教版中和反应说课稿
人教版中和反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中和反应”这一章节。
中和反应是化学反应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它不仅是高中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理解酸碱性质及其应用的关键。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和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说课。
教材分析本节课位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的第三章“酸碱中和反应”。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酸碱的概念、性质以及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中和反应作为酸碱性质的具体体现,是学生理解酸碱理论的基础。
教材通过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中和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为后续的化学反应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掌握中和反应的特征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数据、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和反应的定义、特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以及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实质理解,以及如何通过实验现象来验证中和反应的发生。
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中和反应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酸碱的性质,引出中和反应的概念,并提出问题:“什么是中和反应?它有哪些特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探究新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酸碱中和的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
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中和反应的特征。
3. 巩固知识通过例题讲解和课堂练习,让学生掌握中和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4. 小结归纳总结中和反应的概念、特征和应用,强调中和反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重要作用。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和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在家自行完成一个小型的中和反应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说课稿
课例研究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 的变化>,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特色等六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本实验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课时pH 的应用。
学生在学习本实验前,在初中已学习了常见的酸碱和酸碱中和反应,在高中必修二学习了中和热等相关知识点,而本实验的学习则是在这些基础知识的前提上,对酸碱中和反应做了进一步的探究,同时,因盐类的水解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因而本内容也是为后面盐类的水解提供了学习基础。
中和反应是整个高中化学的一个基础反应。
因而它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说学情在学习本实验前,学生已在初中学习了常见的酸碱和酸碱中和反应,在高中必修二学习了中和热等相关知识点,对中和反应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具备了学习本实验的知识储备。
学生通过对前面教材中的实验的学习,如气体的制取、酸碱中和反应等,已具备了进行实验操作与探究的能力。
本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较强,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但他们对化学世界的认识还比较浅显,对微观事物的想象力还比较薄弱。
根据前面的学情分析与新课程的学习目标,对本实验的学习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pH 传感器、数据采集器以及配套软件的使用方法。
2、比较碱的加入量对滴定曲线中pH 的变化情况的影响,绘制中和滴定曲线,感受滴定过程中“突跃”的存在。
过程与方法:1、体验实验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来进行实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实验现象,将微观世界可视化。
2、了解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体验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将每次碱的滴入量对滴定曲线的影响作为本课时的重点内容;将对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现象的了解作为难点内容。
三、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故我将运用提问式教学法来进入本实验的教学,同时运用实验探究法来突破本实验的重难点内容。
第十单元 课题2 中和反应说课稿
第十单元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的第一部分内容。
本次说课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说教法、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板书与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一)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主要学习酸碱的中和反应,涉及中和反应的本质和应用,呈现出中和反应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同时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为十一单元对盐和复分解的知识学习打好基础,本课题中酸碱反应的探究实验还为今后高中学习滴定反应打好基础。
本课题是对酸碱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这个单元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和反应和它的本质。
(2)、了解中和反应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3)、初步认识化学学科中盐的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中和反应的探究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培养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不同酸碱反应的现象,探究判断是否发生反应的方法。
(3)通过微观分析反应的原因,学习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同时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运用,了解化学与生活、生产、健康的关系,体会化学的重要性。
(2)通过探究学习,促进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化学的欲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三)重点是:中和反应及应用难点是:中和反应的微观解释二、说学情:1、知识情况:学生在第十单元课题1 的时候已经学习了常见的酸碱,对于它们的性质也基本掌握,认识酸或碱的共性是因为它们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相同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也知道酸碱指示剂的作用与用法。
2、能力情况:学生都曾参与某些科学探究的实验,具备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与实施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总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心理情况:初三阶段的学生对实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化学知识在身边的应用的欲望较强。
中和反应中pH的变化说课稿
课例研究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和反应中pH 的变化》。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1、依据、作用、地位本课题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三章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中的实践活动环节,是基于酸碱中和滴定而开展的实验探究。
酸碱中和滴定是pH 在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是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以后的又一个定量实验,同时也是教材中的三个定量实验之一。
在教学内容上承接了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二《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知识内容,丰富了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知识体系。
中和反应中pH 的变化是酸碱中和滴定的一个要点之一,酸碱中和滴定也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问题,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基本实验操作。
2、三维目标根据本课题的教学内容,我将确立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pH 的应用;掌握酸碱中和滴定中pH 的变化过程和有关计算;掌握多功能手持技术分析仪和pH 值传感器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酸碱中和滴定中pH 的变化,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探究中和反应中pH 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难点本节课是实验探究课,旨在探究酸碱中和滴定中pH 的变化过程。
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酸碱中和滴定中pH 的变化过程及其相关计算;教学难点是酸碱中和滴定中pH 的变化过程和滴定突跃产生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是教与学的双边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次教学的合作对象是普通班的高二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学生初步掌握了中和反应的原理,熟知酸碱指示剂遇酸或碱的实验现象;了解了手持技术在化学实验研究中的优点和运用,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观察和实验操作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和反应pH》说课稿范文
【内容目标概述】
本节课是在酸、碱的通性学习后,结合酸与碱的相互作用——中和反应而设置的,就内容的难度以及大纲(或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而言,这节课较前二节明显下降。
但本节课在整个初中综合理科中联系点比较多:如与人的内环境,酸雨、环境污染、金属的锈蚀,人体的免疫等均有一定联系,所以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课是第二课时,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对此内容提出的具体目标为“会测定溶液的酸碱性”,活动建议是“测定土壤的酸碱性,提出改良土壤的建议;测定常见溶液、几种果汁、食品、人体汗液的酸碱性;自制酸碱指示剂”。
限于初中生的知识储备不够,对pH的意义无法理解;同时自制酸碱指示剂也有操作上困难,因而是学习的难点。
鉴于本节课需要学生参与实验探究身边以及生活中常见溶液的酸碱性,因此增设教学目标“体会科学就在身边”及在课外拓展确认自制酸碱指示剂的实用性以及得出指示剂概念时所用的科学方法目标“运用归纳法”。
【教学设计思路】
一、情景创设
为激起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引述科学史上波义耳实验时的“意外发现”,并投影相关图片,同时边讲解边演示紫罗兰花瓣遇酸碱变色实验,自然引出学习任务:酸碱指示剂。
二、复习归纳,引出新概念:指示剂
通过复习原先分散学习的紫色石蕊与酚酞试液与酸、碱反应时的颜色变化,不但可接通学生原有经验,同时有助于引导学生归纳出可用做酸碱指示剂的根本特征:遇酸、碱颜色不一样,而不一定两者都变色,从而得出酸碱指示剂的概念。
三、提出问题
同是酸或碱性溶液,它们的强度又有不同。
通过演示盐酸与醋酸酸性强弱的对比实验,自然提出问题:盐酸比醋酸强多少?如何反映酸/碱性的强弱呢?从而引出新的学习任务:溶液的酸碱性—pH。
四、讲解:溶液的酸碱度——pH
1.板图
2.说明
溶液的酸碱度用一相对数值pH来表示,pH值越大,溶液的碱性越强,pH 值越小,溶液的酸性越强。
酸、碱的分界点是pH=7——中性。
3.板书
4.举例说明:pH的意义。
因为二氧化碳的水溶液——碳酸显酸性这一知识学生已经熟悉,所以如下例子会让学生在亲切之余体会酸碱度定量测定的意义。
例:人体血液pH正常值7.35-7.45,如果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过多,pH值会_______?(为什么?)
5.再配以简单练习既巩固新知,又丰富学生对pH的理解。
练习:判断以下溶液的酸碱性,并比较强弱。
五、pH的测量
1.连接:不但人体各环境有一定的酸碱度范围,超出范围,肌体会发病;同样道理,植物对生活的水土环境的’pH也有一定的要求,如图(投影):
2.基于现实需要提出联系实际的问题,会使学生觉得知识学习有价值。
问题:农民在种植作物前除了根据经验判断哪些土壤适合种什么,不适合种什么外,要是能预先知道就好了;如果能改良土壤就更好了?那么,怎样测量或改良土壤的酸碱度呢?
3.介绍pH试纸以及用法:边演示、
边介绍,同时要求学生判断酸碱性。
六、学生活动
经过简单的小结后,紧接着安排学生活动,马上亲历新学的知识与技能,并且所测量的对象多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关联的,其兴趣和兴奋之情可以预见。
并且正因为pH对学生来说显得太抽象,有必要让学生从多个途径“接触”它,从而消除“隔阂”。
限于材料以及指导的难度,学生活动按内容难度拟分成两组:一组是动手能力较强的,测量附近土壤浸出液的pH,另一组测量唾液、食醋、果汁、人体汗液的酸碱度,教师可以多花时间指导前组。
同时通过组织交流实验结果,可以使学生分享合作学习的成果。
七、评价
实验结束后,教师就合作精神、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实验结果的差异性进行评价,作为课堂总结。
八、练习(见教案)
【学习方法指导】
由于本节课的pH概念超出了学生所能理解的水平,决定了这一部分的教学以接受式为主,但要达到“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水平,需要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不能死记硬背,这是老师需要特别引导学生的。
【对结果的预测】
通过接受老师的介绍,联系实际、生活实例的分析与亲自活动,相信学生对溶液的酸碱性、酸碱度、pH等概念会有初步的了解,并能在后续的生物的内、外环境的学习中得以应用。
【讨论】
从探究教学的角度来看,这节课学生参与设计、思考的思维容量并不大,如果条件许可,能找到比较方便萃取的含色素植物(器官),则教学设计还可以更加大胆、精彩。
基本思路是:科学史介绍指示剂的发现——老师实验举例——学生自制指示剂——检测已知酸、碱、中性溶液,得出变色规律/或剔除——检测未知液体,并与石蕊、酚酞等比较——整理出本地可用于制造酸碱指示剂的植物(器官)清单——pH试纸(视时间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