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真题汇编生物第八单元专题22 种群和群落
2013各地高考生物真题
2013各地高考生物真题2013年的高考生物考试在各地区举行,不同地区的试卷可能存在差异,以下是2013年高考各地区生物真题的综合整理:一、选择题部分1.下列细胞器中,在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都有的是()。
A.液泡B.叶绿体C.细胞壁D.葡萄糖2. 设某种昆虫的眼睛是由10个小眼组成的复眼,现测得该昆虫双眼有效直径为0.5mm,求该昆虫在10cm外的物体视角。
A. 1°B. 1.43°C. 5.1°D. 57°3. 下面哪个是核酸的核心组成单元?A. 核糖B. 腺嘌呤C. 核苷酸D. 核蛋白4. 食物链中二级消费者的典型代表是()A. 猫B. 麦田捕鼠机C. 刺参D. 玉米5. 如何用光镜观察稀释的细胞液中24nm色素小体?A. 迭片,增强镜头B. 迭片,低倍C. 同焦,增强镜头D. 同焦,低倍二、判断题部分1. 感光细胞是感光生物中的常见细胞类型。
()2. 淋巴细胞在体内的作用是产生抗体。
()3. 原核生物的细胞核和真核生物的细胞核结构相同。
()4.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结构是一样的。
()5. 貔貅原是佛家有灵兽,后来也被中国道教所用。
()三、简答题部分1. 请简要描述DNA的结构及功能。
2.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有何区别?请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3. 简述人体的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4. 请简述水的物理性质对生物生存和生长的影响。
5. 生物中的细胞分裂是怎样进行的?分裂过程中都有哪些重要事件发生?以上为2013年各地高考生物真题的部分内容,希望考生们针对真题内容进行复习,加强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做好充分准备迎接高考的挑战。
祝愿考生们取得优异的成绩,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2013年高考生物试题(全国各地15套)
2013年全国高考生物试题汇编1、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1.生物膜将真核细胞分隔成不同的区室,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核是mRNA合成和加工的场所B.高尔基体是肽链合成和加工的场所C.线粒体将葡萄糖氧化分解成CO2和H2OD.溶酶体合成和分泌多种酸性水解酶2.细胞代谢受酶的调节和控制。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激素都是通过影响细胞内酶活性来调节细胞代谢B.代谢的终产物可反馈调节相关酶活性,进而调节代谢速度C.同一个体各种体细胞酶的种类相同、数量不同,代谢不同D.对于一个细胞来说,酶的总类和数量不会发生变化3.右图为第10粒水稻种子在成熟过程中于物质和呼吸速率变化的示意图。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种子干物质快速积累时期,呼吸作用旺盛B.种子成熟后期自由水减少,呼吸速率下降C.种子成熟后期脱落酸含量较高,呼吸速率下降D.种子呼吸速率下降有利于干物质合成4.下列现象中,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均有关的是( )①人类的47,XYY综合征个体的形成②线粒体DNA突变会导致在培养大菌落酵母菌时出现少数小菌落③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④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的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⑤卵裂时个别细胞染色体异常分离,可形成人类的21三体综合征个体A.①② B..①⑤ C.③④ D.④⑤5.科学教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
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
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该实验证明了( )A.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B.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D.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6.下图为通过DNA分子杂交鉴定含有某特定DNA的细菌克隆示意图。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考点梳理.逐个击破】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最基本):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②出生率、死亡率 ③迁入率、迁出率 ④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种群密度)增长型 ⑤年龄组成 稳定性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衰退型(2)种群特征的空间关系①均匀分布 ②随机分布 ③集群分布(在自然种群众最广泛)3.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数学方程式:Nt=No λt③种群增长率:不变(λ-1)[(Nt -Nt -1)/Nt -1](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有限,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存在种群环境容纳量,即存在K 值,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 ,K 值可改变,由环境(食物、空间、敌害)决定③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K/2时增长率最大,K/2时捕捞鱼时获得最大捕捞量4.群落: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5.群落的特征:丰富度(重要特征)、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空间结构)(1)丰富度:群落中的物种树目的多少,越靠近热带的地区(温度越高)物种越丰富(2)种间关系:①互利共生 ②捕食 ③寄生 ④竞争(3)群落的结构①垂直结构: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地面以下、以及水域生态系统)植物分层分布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其栖息条件有关,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呈镶嵌分布)3.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优势物种的取代)(2)类型——起点不同、速度不同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的消灭了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
2013年高考真题——生物(上海卷)
2013年上海高考生物试卷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感受器中属于化学感受器的是CA.人类皮肤感受器B.蝮蛇颊窝C.飞蛾的触角D.鱼类侧线2.图l表示细胞中一种常见的水解反应,下列化合物能发生此种反应的有A①多肽②淀粉③纤维素④脂肪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图2显示了细胞的部分质膜及其周围物质,其中一定代表蛋白质的符号是CA.O B.◆C.Y D.O和Y4.下列细胞属于G0细胞的是BA.神经细胞B.肝细胞C.肌肉细胞D.骨髓细胞5.下列关于乙型肝炎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BA.能在人体血浆中增殖B.不能寄生在呼吸道黏膜细胞中C.核酸中含5种含氮碱基D.蛋白质由自身的核糖体合成6.图3显示了人体内能源物质的代谢途径,大写字母代表物质,其中物质Z直接参与了过程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CA.X是葡萄糖B.Y是丙酮酸C.Q是甘油D.Z可以是氨基酸脱去氨基的碳链7.紫色洋葱的外表皮细胞能在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下列条件中属于发生该现象必要条件的是AA.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B.细胞膜外侧有识别水分子的受体C.液泡中有紫色的水溶性色素D.水分子不能穿过原生质层进入液泡8.葡萄糖穿越细胞膜进入红细胞的运输速度存在一个饱和值,该值的大小取决于C A.细胞内的氧浓度B.细胞膜外的糖蛋白数量C.细胞膜上相应载体的数量D.细胞内外葡萄糖浓度差值9.在工业化大量培养植物试管苗的过程中,一般进行如下操作,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B ①诱导形成芽②取合适外植体③诱导形成愈伤组织④诱导形成未分化状态的细胞⑤诱导形成根A.②①③④⑤B.②④③①⑤C.②③④①⑤D.②⑤①④③10.在大蒜根尖分生区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BA.能利用光能合成糖类B.是发生三羧酸循环的场所C.能对分泌物进行加工D.是大分子有机物进行水解的场所11.人在面临紧急情况时,不会出现的现象是DA.交感神经兴奋性占优势B.心跳呼吸加快,代谢速度增加C.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D.胃肠蠕动加快12.选取长度相同的幼苗,实验装置如图4甲所示,给予光照,在不同时间测定胚芽鞘伸长的长度,结果如图4乙。
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生物试题汇总
2013年各省市高考真题分类汇编1、走近细胞及细胞的物质组成(2013江苏卷)1.下列关于生物体内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 脂质不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B. 蛋白质是生物体主要的能源物质C. 核酸是生物体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 糖类不参与细胞识别和免疫调节【答案】C【解析】有的脂质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如性激素(属于固醇类)参与激素调节,A错误;生物体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B错误;核酸是生物体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正确;细胞识别主要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关,糖蛋白是由多糖和蛋白质结合形成,D错误。
【试题评价】该题对生物体内的有机物的基础知识,及与生命活动的关系进行考查,涉及面较宽,但难度不大,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与理解能力。
(2013大纲卷)3.关于HIV的叙述,正确的是A. HIV在活细胞外能大量增殖B. HIV仅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C. HIV主要攻击B细胞,使人体无法产生抗体D. 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可以检出HIV这种病毒【答案】D【解析】HIV是病毒,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大量繁殖,A错误;HIV不含有核糖体,B错误;HIV主要攻击T细胞,C错误;HIV通过体液传播,所以在患者的血液中能够检出HIV,D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综合了病毒、细胞器和免疫调节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难度适中。
(2013重庆卷)1.下列有关细胞物质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人体活细胞中氢原子的数目最多B.DNA和RNA分子的碱基组成相同C.多糖在细胞中不与其他分子相结合D.蛋白质区别于脂质的特有元素是氮【答案】A【解析】人体活细胞中水含量最多,因而H原子也最多,A项正确;DNA碱基种类有A、T、C、G,RNA碱基种类有A、U、C、G,B项错误;多糖在细胞表面可与蛋白质分子结合形成糖蛋白,C项错误;脂质中的固醇和磷脂中含有N元素,D项错误。
【试题评价】本题考查组细胞的物质组成,属理解识记层次,难度较小,容易得分。
2013年上海高考生物真题及标准答案(word版)
2013年上海高考生物试卷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感受器中属于化学感受器的是A.人类皮肤感受器B.蝮蛇颊窝C.飞蛾的触角D.鱼类侧线2.图l表示细胞中一种常见的水解反应,下列化合物能发生此种反应的有①多肽②淀粉③纤维素④脂肪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图2显示了细胞的部分质膜及其周围物质,其中一定代表蛋白质的符号是A.O B.◆C.Y D.O和Y4.下列细胞属于G0细胞的是A.神经细胞B.肝细胞C.肌肉细胞D.骨髓细胞5.下列关于乙型肝炎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A.能在人体血浆中增殖B.不能寄生在呼吸道黏膜细胞中C.核酸中含5种含氮碱基D.蛋白质由自身的核糖体合成6.图3显示了人体内能源物质的代谢途径,大写字母代表物质,其中物质Z直接参与了过程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X是葡萄糖B.Y是丙酮酸C.Q是甘油D.Z可以是氨基酸脱去氨基的碳链7.紫色洋葱的外表皮细胞能在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下列条件中属于发生该现象必要条件的是A.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B.细胞膜外侧有识别水分子的受体C.液泡中有紫色的水溶性色素D.水分子不能穿过原生质层进入液泡8.葡萄糖穿越细胞膜进入红细胞的运输速度存在一个饱和值,该值的大小取决于A.细胞内的氧浓度B.细胞膜外的糖蛋白数量C.细胞膜上相应载体的数量D.细胞内外葡萄糖浓度差值9.在工业化大量培养植物试管苗的过程中,一般进行如下操作,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①诱导形成芽②取合适外植体③诱导形成愈伤组织④诱导形成未分化状态的细胞⑤诱导形成根A.②①③④⑤B.②④③①⑤C.②③④①⑤D.②⑤①④③10.在大蒜根尖分生区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A.能利用光能合成糖类B.是发生三羧酸循环的场所C.能对分泌物进行加工D.是大分子有机物进行水解的场所11.人在面临紧急情况时,不会出现的现象是A.交感神经兴奋性占优势B.心跳呼吸加快,代谢速度增加C.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D.胃肠蠕动加快12.选取长度相同的幼苗,实验装置如图4甲所示,给予光照,在不同时间测定胚芽鞘伸长的长度,结果如图4乙。
2013高考真题汇编生物第八单元专题23 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稳定性
专题23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稳定性1.(2013·高考广东卷)右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解析:选A。
首先分析出鲈鱼以鱼a、鱼b两种小型土著鱼为食,且鲈鱼与土著鱼属于不同种生物;再依据食物链的营养环节由后向前分析土著鱼、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总量变化。
鲈鱼以土著鱼为食,处在土著鱼的下一个营养级,由于能量每流经一个营养级都要消耗一部分,因此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A项正确;土著鱼和鲈鱼为捕食关系,B项错误;依据食物链的营养环节由后向前分析土著鱼、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总量变化:鲈鱼引入会导致土著鱼总量先减少后增加,间接导致浮游动物总量先增加后减少,而浮游植物总量的变化则为先减少后增加,C、D两项错误。
2.(2013·高考大纲全国卷) 某一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其中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浮游动物A以浮游植物B为食。
回答下列问题:(1)为提高池塘鳙鱼的产量,采取向池塘中施肥和捕捞小型野杂鱼等措施,其中施肥的作用是直接提高________的种群数量。
捕捞野杂鱼的作用是降低其与鳙鱼______、________和空间等资源的竞争。
(2)若大量捕捞使池塘中的鳙鱼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会导致________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3)若池塘施肥过量,一段时间后,池塘内上述三个优势种群消失了两个,它们是________,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缺少________。
再经过一段时间后,仅存的一个优势种群也基本消失,而另一类生物如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变黑发臭,该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
解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要清楚三个优势种群的营养关系,并写出食物链,即浮游植物B→浮游动物A→鳙鱼。
2013-2019全国卷生物高考题分类-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2013-2019全国卷生物试题分类——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1.(2013年新课标I卷)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2.(2014年新课标I卷)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3.(2015年新课标I卷)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4.(2015年新课标II卷)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5.(2016年新课标I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 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 “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 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6.(2016年新课标II卷)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7.(2016年新课标III卷)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考点22群落及其演替(含解析)——五年(2020—2024年)高考生物学真题专项分类汇编.doc
考点22 群落及其演替——五年(2020—2024年)高考生物学真题专项分类汇编一、单选题1.【2023·福建卷】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重要的生态问题。
某地近海主要生活着两种底栖植物海藻甲和乙。
2001~2015年间,它们在海底礁石上的覆盖率变化趋势如图所示,2010年后该海域海水平均温度有一定上升。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升温改变种群密度,海藻乙有一段时间呈指数增长B.升温改变乙生态位,甲数量骤降后应实施就地保护C.升温改变能量输入,该海底群落水平结构发生变化D.升温改变底栖环境,群落由甲占优势转为乙占优势2.【2022·浙江卷】某海域甲、乙两种浮游动物昼夜分布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A.甲有趋光性,乙有避光性B.甲、乙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C.乙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甲、乙的沉浮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3.【2024·江西卷】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
下列关于某干旱地区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上述演替与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不是同一种类型B.可用样方法调查该退耕农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C.可在该退耕农田引进优势物种改变演替的速度D.上述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森林阶段4.【2023·海南卷】某亚热带地区青冈栎林被采伐后的演替过程如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采伐迹地保留了原有青冈栎林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与杂草群落相比,灌丛对阳光的利用更充分C.与灌丛相比,马尾松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更明显D.与马尾松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种间竞争减弱5.【2024·河北卷】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过度放牧会改变草原群落物种组成,但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不会改变B.多种生物只要能各自适应某一空间的非生物环境,即可组成群落C.森林群落中林下喜阴植物的种群密度与林冠层的郁闭度无关D.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6.【2023·海南卷】海草是一类生长在浅海的单子叶植物,常在不同潮带形成海草床,具有极高的生产力。
2013-2016年高考真题汇编——种群和群落(单选题)
2013-2016年高考真题汇编——种群和群落(单选题)1.(2016海南卷.22)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答案】D【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不包括无机环境。
2.(2016新课标2卷.5) 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综上所述,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3.(2016北京卷.3)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
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
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
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A. 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B. 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C. 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D. 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答案】A【解析】题干中“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由于豹与豹之间的基因组成存在差异性,因此随着F区豹种群密度的增加,其遗传多样性增加;A正确。
题干中没有关于十年后F区中豹种群性别比例的相关描述,无法确认其性别比例的变化;B错误。
2013届高三生物名校试题精选汇编专题13种群和群落(教师版)
【高考考试大纲】1.列举种群的特性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4.阐明群落的演替【近几年高考考查要点】【备考策略】根据分析近三年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复习本部分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在复习种群和群落时,应从理解概念的从属关系入手,特别要注意区分种群和群落的含义,注意运用比较法,如比较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特点及关系等,提高从具体情境中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种群数量的变化与“J”型、“S”型增长曲线是常考点,但考查形式已不再只是坐标图形式,而是表格、多曲线结合、柱状图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复习时注重各种表达方式的转化。
3.由于种群是生物生存、繁殖、进化的基本单位,容易联系生物进化的有关知识;群落及其无机环境可以组成生态系统,所以复习时应密切联系相关内容。
新课标中“群落的演替”考查比较多,复习时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最新名校模拟试题汇编】一、选择题1. (2013届山东省兖州市高三入学诊断检测)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2.(2013届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初联考)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常用方法。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随机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量为X1、X2、…Xn,则样方内生物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为(X1+X2+…+Xn)/nB.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C.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D.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志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3. (2013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月考)下列与种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B.害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是害虫防治的科学依据C.热带雨林中种群种类多,恢复力稳定性高D.增加样方的数量,可提高种群密度估计值的准确性4. (2013届湖南省望城一中、长沙县实验中学高三联考)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答案】B【解析】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由于有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不是J型;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0;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高三生物复习2013-2015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8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答案
考点18 种群和群落一、选择题1.(2013•福建高考•T3)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1)分析题干信息,得出自然恢复林明显比人工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高、稳定性强。
(2)理清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方法。
(3)原先未曾有过植被的环境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原有群落环境失去原有植被后再度恢复是次生演替。
选D。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及相关知识。
A项,样方法是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方法,故正确。
B项,森林恢复后增大了光合作用面积,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故正确。
C项,从题干中看出,人工恢复林植物丰富度明显低于自然恢复林,故正确。
D项,退化林地失去原有植被后再度恢复属于次生演替,故错误。
2.(2013•福建高考•T4)下列为减少实验误差而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明确以下两点:(1)减少误差是指采取上述措施后得到的实验结果更准确、更接近真实值。
(2)多次观察、多次测量、多次计数取平均值、平行重复实验等都是减少偶然误差的常用措施。
选B。
本题考查生物实验操作及误差分析。
A、D项实验中是通过多次观察或多次计数减少偶然误差,故正确。
B项,预实验是为了避免实验的盲目性,减少无效的劳动量,但得出的结果不一定更准确,故错误。
C项,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实验中,如果调查的群体不够大,或没有做到随机取样,都会导致调查的结果不准确,故正确。
3.(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T5)某农场面积约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07-13高考生物真题精编-种群和群落
2014高考总复习-11 A卷内容:种群和群落姓名成绩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2013福建卷】3.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2.(2012 新课标卷)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3.(2012 海南)21.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随机取样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4.(2009 广东)1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5.【2013浙江卷】4.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 100,年末时为 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 20,死亡个体数为 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 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 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6.(2010 山东)8.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7.(2009 山东)6. 右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
专题22种群和群落
1.(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解析:选C。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联系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及能量流动的特点,逐项进行解答。
鹰是黑线姬鼠的天敌,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引起黑线姬鼠种群密度下降,A项正确。
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280×100÷2÷140=100只/hm2,B项正确。
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与种群中个体的数量无关,C项错误。
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含有的能量越少,D项正确。
2.(2013·高考浙江卷)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解析:选B。
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该种群开始个体总数为100,一年内新出生个体数为20,因此该种群的年出生率=20/100×100%=20%,故A项错误。
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参与生殖的个体数越多,出生率就越高,故B项正确。
若推迟性成熟期,则会降低出生率,故C项错误。
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体现了出生率与死亡率之间差值大小的关系,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由于不知死亡率的大小,三种类型种群的出生率大小无法比较,故D项错误。
3.(2013·高考江苏卷)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 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解析:选B。
移栽植物后,生物的种类增加,能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A项错误;移栽植物后,植物能为动物提供生存环境,故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B项正确;边坡甲上可能会发生群落的演替而自然长出乔木,C项错误;群落演替达到一个稳定的阶段后就不会随时间延长而继续加剧,D项错误。
4.(2013·高考福建卷)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解析:选D。
在调查种群密度时,对活动能力强、个体较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以及植物常用样方法,A项正确;群落的结构越复杂,对光能的利用率越高,B项正确;丰富度与群落中的物种数目有关,与自然恢复林相比,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少,植物丰富度低,C项正确;题中两种森林恢复方式都是在退化的林地上进行的,具有繁殖体及各种营养条件,故均应属于次生演替,D项错误。
5.(2013·高考山东卷) 稻田中除了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___。
根据下面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m2。
(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
右图中曲线________(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
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________点时收益最大。
(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________使用,减轻环境污染。
稻田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________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解析:(1)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是随机取样;田螺的种群密度为(15+18+15+19+15+14)/6=16只/m2。
(2)分析曲线图可知,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越大,所需的防治成本越低,作物的价值也越低,但成本和价值的变化幅度不同。
收益等于作物的价值减去防治成本,其随着控制后有害生物密度的增大而先增后减,因此,曲线Ⅱ代表作物的价值,曲线Ⅰ代表防治成本,而要得到最大收益,应将有害生物密度控制在图中的B点。
(3)引入生物防治以后,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将鸭的粪便分解成水稻所需要的无机物,促进水稻的生长。
答案:(1)随机取样16(2)ⅠB(3)农药分解者(或细菌、真菌等)无机物
6.(2013·高考重庆卷)
Ⅱ.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1)陡坡在在封山育林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
图中,O→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________________;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________;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________。
(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________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解析:(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会上升。
在陡坡上,物种②密度最终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其能耐受弱光。
在气候适宜的条件下,群落演替最终的优势种是乔木,因此乔木在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
(2)扩大植被覆盖面积,可增加对大气中碳元素(CO2)的固定。
答案:(1)样方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弱光乔木
(2)碳元素(CO2)
7.(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
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
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演替。
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________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
(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相应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________生态系统。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_______(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了解演替初始条件并根据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的变化,结合对次生演替、恢复力稳定性等概念的理解进行解答。
(1)该演替是在原有的土壤、种子等条件基本保留的情况下进行的,属于次生演替。
(2)恢复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呈负相关,即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弱。
(3)生态系统中植物种类越多,对于阳光的争夺越激烈,植物分层越多且明显,而动物
分层与植物分层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
答案:(1)次生土壤(2)草丛常绿阔叶林
(3)复杂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