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命题基本知识与公理的教学

合集下载

《命题+定理与证明》教案

《命题+定理与证明》教案

《命题、定理与证明》教案第一章:命题的概念与分类1.1 命题的定义引入命题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组成的陈述句。

举例说明命题的正确性和错误性。

1.2 命题的分类分类介绍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包括并列命题、蕴含命题和条件命题。

引导学生理解命题的逻辑关系,如且、或、非等。

第二章:定理与证明2.1 定理的定义与特点解释定理的概念,强调定理是经过证明的命题。

引导学生了解定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2 证明的方法与要求介绍直接证明、反证法、归纳法等常见的证明方法。

强调证明的逻辑严密性和步骤完整性。

第三章:几何定理与证明3.1 几何定理的分类分类介绍几何定理,如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四边形的性质定理等。

强调几何定理在几何学中的基础性作用。

3.2 几何证明的基本步骤与技巧引导学生掌握几何证明的基本步骤,包括命题的引入、证明的假设、证明的逻辑推理和结论的得出。

介绍几何证明中常用的技巧,如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

第四章:代数定理与证明4.1 代数定理的分类分类介绍代数定理,如多项式的性质定理、方程的解的定理等。

强调代数定理在代数学中的基础性作用。

4.2 代数证明的基本步骤与技巧引导学生掌握代数证明的基本步骤,包括命题的引入、证明的假设、证明的逻辑推理和结论的得出。

介绍代数证明中常用的技巧,如因式分解、恒等式的性质等。

第五章:命题、定理与证明的应用5.1 命题、定理与证明在数学中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命题、定理与证明的应用,让学生理解其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运用命题、定理与证明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2 命题、定理与证明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命题、定理与证明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如物理学、化学等。

鼓励学生探索命题、定理与证明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六章:逻辑推理与命题、定理6.1 逻辑推理的基本概念引入逻辑推理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逻辑推理是推理的一种,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解释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等逻辑推理的基本类型。

命题定理与证明教案

命题定理与证明教案

命题定理与证明教案教案标题:命题定理与证明教学目标:1. 了解命题定理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 学会使用命题定理进行证明;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证明能力。

教学内容:1. 命题和命题的基本运算;2. 命题定理的概念和分类;3. 命题定理的证明方法。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通过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或情境,引起学生对命题和证明的兴趣。

例如,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证明某个命题的真实性。

概念讲解(15分钟):1. 介绍命题的概念和基本运算,包括命题的合取、析取、否定和条件等;2. 解释命题定理的概念,即由已知命题推导出的新命题;3. 分类介绍命题定理,如数学中的几何定理、代数定理等。

案例分析(20分钟):选择一个简单的命题定理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命题的结构和证明方法。

例如,选择一个几何定理,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分析已知条件和推理过程,得出结论并进行证明。

练习与讨论(15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命题定理的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的证明方法进行推理和证明。

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证明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拓展应用(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命题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如在几何中的应用、数学推理中的应用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用命题定理进行证明。

总结与反思(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命题定理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证明方法解决其他问题。

教学资源:1. 教材:命题逻辑相关章节的教材;2. 案例材料:选择一个简单的命题定理案例,供学生分析和证明;3. 练习题:准备一些命题定理的练习题,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评估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对命题定理和证明方法的掌握情况;2. 讨论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3. 个人作业:布置一道综合性的命题定理证明题作为作业,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一些经典的命题定理,了解其证明方法和应用领域;2. 引导学生进行更复杂的命题定理证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3.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等活动,提升他们的命题定理证明水平。

命题 定理与证明教案

命题 定理与证明教案

命题定理与证明教案教案标题:命题、定理与证明教学目标:1. 理解命题、定理及其证明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常见的命题和定理,并能够正确运用它们;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证明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命题的定义和特点;2. 定理的定义和特点;3. 证明的基本方法和步骤;4. 常见的数学命题和定理。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命题的概念,通过简单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命题的定义和特点。

二、讲解命题和定理(15分钟)1. 介绍定理的概念和特点,并与命题进行比较,强调定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定理的意义和作用。

三、讲解证明的基本方法和步骤(15分钟)1. 介绍证明的基本方法,如直接证明、间接证明、反证法等,并解释其应用场景。

2. 分步骤讲解证明的基本步骤,如假设、推理、总结等。

四、引导学生进行命题和定理的证明(20分钟)1. 给出一个简单的命题或定理,引导学生进行证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2. 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证明方法和步骤,逐步完成证明过程。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命题、定理和证明的重要性。

2.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解问题的能力。

教学辅助手段:1. 教学投影仪和幻灯片,用于展示相关概念和例子;2. 板书,用于记录学生的思路和解题过程。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个人作业评估:布置相关命题和定理的证明作业,评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题能力;3. 小组合作评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决复杂的命题和定理证明问题,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2. 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证明方法和步骤进行证明,提醒他们注意证明的逻辑严谨性;3. 鼓励学生多参与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提供更多的练习题和拓展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拓展思维能力。

命题与定理知识点总结

命题与定理知识点总结

命题与定理知识点总结命题和定理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推理和证明的基础,也是数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在数学中,命题是一个陈述句,它要么为真,要么为假。

而定理则是已经经过证明的命题,它是数学研究的成果之一。

在数学中,命题与定理的概念有很重要的地位,下面我们将对命题与定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命题1. 命题的定义命题是陈述句,它要么为真,要么为假。

命题是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而不能同时为真和假的陈述句不能称为命题。

比如:“1+1=2”、“地球是圆的”等句子都是命题。

2. 命题的类型(1)简单命题简单命题是最基本的命题,它不含有任何连接词或者其他命题,并且可以明确的判断真假。

(2)合取命题合取命题由多个简单命题用“且”连接而成,形式为p,q,r,...,这种形式的合取命题,只有所有的简单命题都为真时,该合取命题才为真,否则为假。

(3)析取命题析取命题是由多个简单命题用“或”连接而成,形式为p,q,r,...,这种形式的析取命题,只有有一个简单命题为真时,该析取命题就为真,否则为假。

(4)否定命题否定命题是由一个简单命题用“非”连接而成,形式为~p,这种形式的否定命题,当原命题为真时,否定命题为假,当原命题为假时,否定命题为真。

二、定理1. 定理的定义定理是数学中已经经过证明的命题,它是数学研究的成果之一。

定理是经过科学验证的,可以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命题。

在数学上,定理是通过数学推理和证明得出的数学结论。

2. 定理的特点(1)定理是经过证明的命题定理是经过严格的数学证明和验证的,它是数学研究的成果之一。

(2)定理可以用来解决问题定理是经过科学验证的,可以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命题,它是数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3)定理可以推广和应用定理可以根据特定的条件进行推广和应用,可以在实际问题中得到应用。

三、命题与定理的关系1. 命题与定理的联系命题与定理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

命题是数学研究的基础,而定理则是通过命题推理和证明得出的数学结论。

高中数学命题原理总结教案

高中数学命题原理总结教案

高中数学命题原理总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数学命题的基本定义和相关原理。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数学命题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推理能力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掌握数学命题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理解数学命题的真值和真值表。

三、教学方法
1. 导入:通过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引出数学命题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数学命题的定义和原理,并进行案例分析。

3.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重点难点。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出生活中的问题,并引出数学命题的概念。

2. 讲解(15分钟)
(1)数学命题的概念和分类。

(2)数学命题的真值和真值表。

(3)数学命题的运算法则。

3. 练习(20分钟)
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重点难点。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数学命题的原理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更多的案例分析和练习来巩固学习。

下节课我将加强练习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命题的原理。

命题、证明及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基础)知识讲

命题、证明及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基础)知识讲

命题、证明及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基础)知识讲解责编:赵炜【学习目标】1.了解定义、命题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2. 体会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4.了解公理和定理的定义,并能正确的写出已知和求证,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5.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能简单应用这些结论.【要点梳理】要点一、定义与命题1.定义:一般地,用来说明一个名词或者一个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定义.要点诠释:(1)定义实际上就是一种规定.(2)定义的条件和结论互换后的命题仍是真命题.2.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真命题: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假命题:不正确的命题叫做假命题.要点诠释:(1)命题的结构:命题通常由条件(或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开始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后面是结论.(2)命题的真假:对于真命题来说,当条件成立时,结论一定成立;对于假命题来说,当条件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正确,即结论不成立.要点二、证明的必要性要判断一个命题是不是真命题,仅仅依靠经验、观察、实验和猜想是不够的,必须一步一步、有根有据地进行推理. 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要点三、公理与定理1.公理: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并且被人们公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要点诠释:欧几里得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基本事实作为公理.2.定理:通过推理得到证实的真命题叫做定理.要点诠释: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要按已知、求证、证明的顺序和格式写出.其中“已知”是命题的条件,“求证”是命题的结论,而“证明”则是由条件(已知)出发,根据已给出的定义、公理、已经证明的定理,经过一步一步的推理,最后证实结论(求证)的过程.要点四、平行公理及平行线的判定定理1.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要点诠释:(1)平行公理特别强调“经过直线外一点”,而非直线上的点,要区别于垂线的第一性质.(2)公理中“有”说明存在;“只有”说明唯一.(3)“平行公理的推论”也叫平行线的传递性.2.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上图,几何语言:∵ ∠3=∠2∴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上图,几何语言:∵ ∠1=∠2∴ 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如上图,几何语言:∵ ∠4+∠2=180°∴ 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要点诠释:平行线的判定是由角相等或互补,得出平行,即由数推形.【典型例题】类型一、定义与命题1.请说出下列名词的定义:(1)无理数 (2)直角三角形【答案与解析】解:(1)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2)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总结升华】对学过的定义要准确地牢记.举一反三:【变式】指出下列句子哪些是定义.(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两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3)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4)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5)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6)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答案】(2),(3),(6)是定义.2.说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判断它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那么;,>>a b b c >a c (2)如果两个角相等, 那么它们是对顶角.【答案与解析】解:(1)条件:;结论:.它是真命题.,>>a b b c >a c(2)条件:两个角相等;结论: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它是假命题.反例,你书的左下角和右下角两个角都是直角,相等,但不是对顶角.【总结升华】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能够举出一个例子,使之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备命题的结论,就可以说明这一命题是假命题,这种例子通常称为反例.举一反三:【变式】(2013•贵港)下列四个命题中,属于真命题的是( ).A ,则B .若a >b ,则am >bm m =a m =C .两个等腰三角形必定相似D .位似图形一定是相似图形【答案】D类型二、公理、定理及证明3.证明:等角的余角相等.【思路点拨】如果题目中没有明确指出“条件”和“结论”,应先写出已知、求证、证明,如果需要的话并画出图形,再证明.【答案与解析】已知:∠1=∠2,∠1+∠3=90°,∠2+∠4=90°.求证:∠3=∠4.证明:∵∠1+∠3=90°,∠2+∠4=90°,(已知)∴∠3=90°-∠1,∠4=90°-∠2.(等式的性质)∵∠1=∠2(已知),∴∠3=∠4(等量代换).【总结升华】“等角的余角相等”与“等角的补角相等”可以作为今后证明的依据.此外,在等式或不等式中,一个量可以用它的等量来代替,简称为“等量代换”.举一反三:【变式】“垂线段最短”是( ).A .定义B .定理C .公理D .不是命题【答案】B类型三、平行线的判定定理4.如图所示,由(1)∠1=∠3,(2)∠BAD =∠DCB ,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思路点拨】试着将复杂的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答案与解析】解:(1)由∠1=∠3,可判定AD ∥BC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由∠BAD =∠DCB ,∠1=∠3得:∠2=∠BAD -∠1=∠DCB -∠3=∠4(等式性质),即∠2=∠4∴AB ∥CD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综上,由(1)(2)可判定:AD ∥BC ,AB ∥CD .【总结升华】本题探索结论的过程采用了“由因索果”的方法.即在条件下探索由这些条件可推导出哪些结论,再由这些结论推导出新的结论,直到得出结果.举一反三:【变式1】如图,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直线∥的是( ).1l 2l A .∠1=∠3 B .∠2=∠3 C .∠4=∠5 D .∠2+∠4=1800【答案】B【高清课堂:平行线及判定 例1】【变式2】已知,如图,BE 平分∠ABC ,CF 平分∠BCD ,∠1=∠2,求证:AB//CD .【答案】∵ ∠1=∠2∴ 2∠1=2∠2 ,即∠ABC=∠BCD∴ AB//CD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5.(2015•日照期末)如图,AB ∥CD ,AE 平分∠BAD ,CD 与AE 相交于F ,∠CFE=∠E .求证:AD ∥BC .【答案与解析】证明:∵AE平分∠BAD,∴∠1=∠2,∵AB∥CD,∠CFE=∠E,∴∠1=∠CFE=∠E,∴∠2=∠E,∴AD∥BC.【总结升华】主要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平行线的判定定理.【高清课堂:平行线及判定例5】举一反三:【变式1】已知,如图,EF⊥EG,GM⊥EG,∠1=∠2,AB与CD平行吗?请说明理由.【答案】解:AB∥CD.理由如下:如图:∵EF⊥EG,GM⊥EG (已知),∴∠FEQ=∠MGE=90°(垂直的定义).又∵∠1=∠2(已知),∴∠FEQ-∠1=∠MGE-∠2 (等式性质),即∠3=∠4.∴ AB∥CD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变式2】(2015•宁城)如图,下列能判定AB∥CD的条件有( )个.(1)∠B+∠BCD=180°;(2)∠1=∠2;(3)∠3=∠4;(4)∠B=∠5.A.1B.2C.3D.4【答案】解:(1)利用同旁内角互补判定两直线平行,故(1)正确;(2)利用内错角相等判定两直线平行,∵∠1=∠2,∴AD∥BC,而不能判定AB∥CD,故(2)错误;(3)利用内错角相等判定两直线平行,故(3)正确;(4)利用同位角相等判定两直线平行,故(4)正确.∴正确的为(1)、(3)、(4),共3个;故选:C.。

《命题》数学教学PPT课件(3篇)

《命题》数学教学PPT课件(3篇)
和结论明显的命题,有时以 ,为界.
我会做
先独立完成课本31页的做一做,31~32 页的练习第1题,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三、命题的分类 命题分为真命题和假命题 定义是常见的真命题
定义是常见的真命题 对某些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 也就是给出它们的定义. 例如:
“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 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的定义
7.1 命题
学习目标: (1)了解命题的概念以及命题的构成 (如果 ……那么……的形式). (2)知道什么是真命题和假命题. (3) 知道什么是基本事实(公理)和定理。
学习重点:对命题结构的认识. 学习难点:理解“假命题也是命题”
自学成才(5分钟)
• 预习课本P30-P33,并完成以下任务: • 本节课要接触哪些数学概念? • P31- P32 “做一做”、“练习 1、2”、 “习题1、
2”的答案写到书上
• 1、两个直角相等 • 2、两个锐角之和是钝角 • 3、同角的余角相等 • 4、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 5、负数与负数的差仍是负数
定义 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的句子(陈述句),这个句
子(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句)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那么我们把 能够进行肯定或者否定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 1、正方形的对边相等 是 2、连接a、b两点 3、相等的两个角是锐角 是 4、延长线段ab到c,使得ac=2ab 5、同角的补角相等 是 6、-4大于-2吗?
结论
条件:两个角是直角; 结论:这两个角相等.
下列各语句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 是命题的,请你先将它改写为“如果······那 么······”的形式,再指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初中数学《命题与定理》教案_答题技巧

初中数学《命题与定理》教案_答题技巧

初中数学《命题与定理》教案_答题技巧19.1命题与定理2.公理、定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命题、公理、定理的含义;理解证明的必要性.2.过程与方法:结合实例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说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良好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公理化方法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重点与难点1.重点:知道什么是公理,什么是定理2.难点:理解证明的必要性.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教师讲解:前一节课我们讲过,要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将探究怎样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二、探究新知(一)公理教师讲解:数学中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把它们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公理.我们已经知道下列命题是真命题: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直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在本书中我们将这些真命题均作为公理.(二)定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举反例来说明下面两题中归纳出的结论是错误的.从而说明证明的重要性.1、教师讲解:请大家看下面的例子:当n=1时,(n2-5n+5)2=1;当n=2时,(n2-5n+5)2=1;当n=3时,(n2-5n +5)2=1.我们能不能就此下这样的结论: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2-5n+5)2的值都是1呢?实际上我们的猜测是错误的,因为当n=5时,(n2-5n+5)2=25.2、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a=b,那么a2=b2.由此我们猜想:当a>b时,a2>b2.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吗?[答案:不正确,因为3>-5,但32<(-5)2]教师总结: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用观察、验证、归纳、类比等方法,发现了很多几何图形的性质.但由前面两题我们又知道,这些方法得到的结论有时不具有一般性.也就是说,由这些方法得到的命题可能是真命题,也可能是假命题.教师讲解:数学中有些命题可以从公理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它们是正确的,并且可以进一步作为推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三)例题与证明例如,有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 80”这条定理后,我们还可以证明刻画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命题: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教师板书证明过程.教师讲解:此命题可以用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因此我们把它也作为定理.定理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且可以作为进一步确认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三、随堂练习课本P66练习第1、2题.四、课时总结1、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为真命题的命题叫做公理.2、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它们是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五、布置作业。

13.1.1命题&13.1.2公理与定理

13.1.1命题&13.1.2公理与定理

13.1.1命题【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命题的概念。

2.命题的分类3.根据已学知识和经验去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教学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组成及命题的真假【教学难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组成及命题的真假【学法指导】讲练结合【自学指导、合作探究】一、自学指导思考: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图形的特性,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根据我们学过的图形特性,试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5)直角都相等.叫做命题.称为真命题,称为假命题.拓展:要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以有逻辑推理的方法加以论证,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加以说明即可。

注意:1、命题包含两层含义。

(1)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

(2)命题必须对某个事件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2、在命题中不存在“大约”“大概”“差不多”“左右”等含糊不清的词语,语句是问句不是命题。

3、命题构成:许多命题是由题设(或已知条件)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4、命题分类:{真命题: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假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假命题}二、合作探究例1(B)把命题“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命题的题设与结论.练习1A) 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指出它的题设和结论.(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2(B)指出下列命题中的真命题和假命题.(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展示质疑、教师点拨】1.(A)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A.任何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

B.任何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

C.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和为零。

命题定理证明教案

命题定理证明教案

命题定理证明教案教案主要流程:1. 概念介绍:命题定理是数理逻辑中的基本定理之一,用于证明一个命题的真值。

2. 发散-聚焦: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对命题定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如通过真值表证明“P∨¬P”为真命题。

3. 教师讲解:介绍命题定理的定义和证明方法,包括两部分:前提和结论。

4. 学生实践:引导学生选择一个命题进行证明,要求学生按照证明的基本步骤来进行,包括命题的前提、利用可用的命题定理进行变换和推导、结论的得出等。

5. 学生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并讨论自己的证明过程和策略,以及不同命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6. 学生总结: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感悟,总结命题定理的证明步骤和技巧,并分享给全班。

7.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证明过程进行评价和指导,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巩固和拓展。

8. 拓展练习:教师出示一些更复杂的命题给学生进行证明,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9. 结束反思: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未来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进行规划。

教案详细内容:一、概念介绍命题定理是指在数理逻辑中,如果一个命题在所有情况下均为真,那么这个命题就是可证明的。

命题定理是逻辑推理的基础,通过证明一个命题的真值,可以确定该命题的真假。

二、发散-聚焦教师通过一些实例引导学生对命题定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例如,通过真值表证明“P∨¬P”为真命题。

学生可以从真值表中观察到,在所有情况下,命题的真值都是真的。

三、教师讲解1. 定义:命题定理是指在所有情况下命题的真值均为真。

2. 证明方法:命题定理的证明主要包括两个步骤:前提和结论。

- 前提:命题的前提是通过一系列命题定理和逻辑推理得到的中间结论,可以在证明中使用。

- 结论:通过前提和一系列逻辑推理和推导,得出命题的结论,即命题的真值。

- 证明过程:命题的证明过程可以通过一系列逻辑推理和推导的步骤来完成,例如假设、推论、推导或者归谬等。

四、学生实践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一个命题进行证明。

4.1(2)命题、定理、公理

4.1(2)命题、定理、公理

(3)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变换,像和原图形全等。
2)判一判:
所有的命题都是公理。(
) 所有的真命题都是定理 。(
)
所有的定理是真命题 。(
) 所有的公理是真命题 。(
)
若 a∥b,b∥c,则 a∥c.(
) 如果 a 是有理数,则 a2 +1>0(
)
若 a2>b2 则 a>b (
)若 ab=0 则 a=0 (
4、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5、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7、三角形的全等的方法:SAS ASA SSS
其它:等式的有关性质和不等式的有关性质都可以看作公理;
在等式或不等式中,一个量可以用它的等量来代替.例如,如果 a=b,b=c,那么 a=c,
这一性质也看作公理,称为“等量代换”.
(1)同角的余角相等。
(2)在直线 AB 上任取一点 C。
(3)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4)全等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5)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6)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你能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吗? 上面的命题正确吗?
练习 2:思考下列命题的题设(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1)边长为 a(a>0)的等边三角形的面积为
一、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1)什么是定义? (2)什么是命题? 命题由哪两部分组成?
(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一般地,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的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
命题 可看做由题设(或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2、复习练习 1:判断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1《命题》参考教案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1《命题》参考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31页《命题》。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命题的概念,学会判断命题的真假,掌握真命题、假命题及公理的定义,并能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命题的定义,能判断命题的真假,理解真命题、假命题及公理的概念。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和举例证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命题的定义,判断命题的真假,真命题、假命题及公理的概念。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逻辑推理和举例证明方法判断命题的真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实例,如“太阳从东方升起”、“1+1=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例的共同特点,从而引出命题的概念。

2. 例题讲解(1)讲解命题的定义,举例说明。

(2)讲解真命题、假命题及公理的概念。

(3)通过例题,指导学生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判断一些简单命题的真假。

(2)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和举例证明方法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命题的定义2. 真命题、假命题及公理的概念3. 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4. 举例说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b. 任意两个奇数的和是偶数。

(2)找出生活中的一个真命题和一个假命题,并解释原因。

2. 答案(1)a. 真命题;理由: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b. 假命题;理由:任意两个奇数的和是偶数,例如1和3的和是4,是偶数,但1和5的和是6,是偶数,所以该命题不成立。

(2)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查漏补缺。

初中数学定理公理推论教案

初中数学定理公理推论教案

初中数学定理公理推论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初中数学中的基本定理、公理和推论;2. 学会运用定理、公理和推论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初中数学中的基本定理、公理和推论;2. 学会运用定理、公理和推论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黑板,列出初中数学中的基本定理、公理和推论;2. 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定理、公理和推论解决。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定理、公理和推论;2. 提问:你们认为定理、公理和推论在数学学习中有什么作用?二、讲解(20分钟)1. 讲解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等基本公理;2. 讲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斜边、直角边公理等基本定理;3. 讲解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基本推论。

三、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选择题和填空题,巩固所学定理、公理和推论;2. 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分析。

四、应用(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定理、公理和推论解决;2. 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解答进行讲解和分析。

五、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定理、公理和推论的重要性;2. 提问:你们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定理、公理和推论?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应用,使学生掌握了初中数学中的基本定理、公理和推论。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定理、公理和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讲解和辅导。

公理与定理初中数学教案

公理与定理初中数学教案

公理与定理初中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公理与定理的概念及它们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2. 学会识别和应用常用的公理与定理。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公理与定理的概念。

2. 常用的公理与定理。

教学难点:1. 理解公理与定理的区别。

2. 应用公理与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材或数学书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公理与定理的概念。

2. 解释公理与定理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二、讲解公理与定理(15分钟)1. 讲解公理:介绍公理的定义和特点,举例说明。

2. 讲解定理:介绍定理的定义和特点,举例说明。

三、常用公理与定理的学习(15分钟)1. 举例讲解常用的公理与定理,如勾股定理、 Pythagorean定理等。

2. 让学生尝试理解和记忆这些公理与定理。

四、应用公理与定理解决问题(10分钟)1. 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公理与定理来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公理与定理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强调公理与定理在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完成教材或数学书籍上的相关练习题。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查找其他常用的公理与定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公理与定理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公理与定理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常用的公理与定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13.1.2-公理、定理

13.1.2-公理、定理
课题
公理、定理
教学目标
1、了解命题、公理、定理的含义;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2、结合实例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说理有据,有条理地表
达自己想法的良好意识;
3、初步感受公理化方法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公理,什么是定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
问题与探究教学用具小黑板、三角尺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活动:学生阅读课本,教师板书证明过程。
评析:此命题可以用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因此我们把
它也作为定理。
注:定理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且可以
作为进一步确认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
三、随堂练习:
课本练习第1、2题。
四、课时总结
1、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为真命题的命题叫做公理。
2、可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
3、回顾已学过的一些定理
⑴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教学过程(内容、步骤及师生行为)
备注
⑵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⑶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o
⑷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
㈢例题与证明
例题: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条定理,证明命题:
2、作用:可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
3、回顾已学过的一些公理:
⑴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直线所得的同位角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等;
⑵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
平行;
⑶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注:在本书中我们将这些真命题均作为公理
㈡定理:真命题

初中数学《命题与定理》教案

初中数学《命题与定理》教案

初中数学《命题与定理》教案19.1命题与定理2.公理、定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命题、公理、定理的含义;明白得证明的必要性.2.过程与方法:结合实例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说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方法的良好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公理化方法对数学进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重点与难点1.重点:明白什么是公理,什么是定理2.难点:明白得证明的必要性.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教师讲解:前一节课我们讲过,要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将探究如何样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二、探究新知(一)公理教师讲解:数学中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把它们作为判定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如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我们差不多明白下列命题是真命题: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直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假如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在本书中我们将这些真命题均作为公理.(二)定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举反例来说明下面两题中归纳出的结论是错误的.从而说明证明的重要性.1、教师讲解:请大伙儿看下面的例子:当n=1时,(n2-5n+5)2=1;当n=2时,(n2-5n+5)2=1;当n=3时,(n2-5n +5)2=1.我们能不能就此下如此的结论:关于任意的正整数(n2-5n+5)2的值差不多上1呢?实际上我们的猜测是错误的,因为当n=5时,(n2-5n+5)2=25.2、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假如a=b,那么a2=b2.由此我们猜想:当a>b时,a2>b2.那个命题是真命题吗?[答案:不正确,因为3>-5,但32<(-5)2]教师总结: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用观看、验证、归纳、类比等方法,发觉了专门多几何图形的性质.但由前面两题我们又明白,这些方法得到的结论有时不具有一样性.也确实是说,由这些方法得到的命题可能是真命题,也可能是假命题.教师讲解:数学中有些命题能够从公理动身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它们是正确的,同时能够进一步作为推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三)例题与证明例如,有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 80”这条定理后,我们还能够证明刻画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命题: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教师板书证明过程.教师讲解:此命题能够用来作为判定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因此我们把它也作为定理.定理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且能够作为进一步确认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三、随堂练习课本P66练习第1、2题.四、课时总结1、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为真命题的命题叫做公理.2、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它们是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经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七年级数学《命题、公理》教案

七年级数学《命题、公理》教案
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以及判定定理,对数学命题 有了感性的认识,本节在此基础上学习什么是命题,命题的结构以及命题的真假。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等数学命题之后对命题的概念、构 成、正确与错误进行初步的了解,对今后继续学习其他数学结论有很重要的帮助。
学 习 目 标
重点 难点
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活动流程
活动目的
活动 1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 5—10 分)
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
望。
活动 2 诱导尝试,探索发现(约 10——15 分)
让学生体会不是命题
的语句。
通过是命题的语句和不
活动 学
教学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 通过直观演示、引导发现和讨论交流,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动 心关注。
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 时间和空间。通过本课的教学,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尝试学
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学习。
教学资源
借助 PPT 软件展示引例及变式训练题组,增大课堂容量,吸引学生眼球,最大 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学生自评和教师概括引
教学评价 领、激励测进式点评有机结合,力求在评价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其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知识与技能
掌握命题、定理的概念,并能分清命题的组 成。
过程与方法
经历判断命题真假的过程,对命题的真假有 一个初步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学生不同几何语言相互转化 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第二节 基础知识的教学
二、数学命题的教学
(一)判断(命题)概述。
1、判断的意义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方式。
例如:“2是自然数”;“1是质数”;
“A=B”“1+2=9”
判断有两个基本特征: (1) 一定要“有所断定”。不能作出肯定或否定 的思维形式,不称其为判断。例如:“1小于9 吗?”“1+2=3吗?”等都不是判断。
• 其一,由公理系统不至导出互相矛盾的命题,即公理系统应 是无矛盾的或相容的; • 其二,每个公理都不能由其他公理推演而得,即公理系统应 是最简的,或曰独立的; • 其三,由公理系统确能演绎出所论学科或理论的全部结论, 即公理系统应是完备的。
初中平面几何体系——公理化思想
• 欧几里得几何是公理化的典范。 • 《原本》第一卷,开宗明义,欧几里得给出23个基本概念:“点”、 “线”、“直线”、“平面是其上直线看齐的面”等 • 欧几里得建立了五个公设(postulates)和五个公理:

”和特称
逆否命题——对偶的逻辑——事情不顺利时的思考法 例如: 古典经济学最基本的命题:
让市场自由竞争,经济就会顺利运作。
其逆否命题是:
命题的构造:逆命题
逆命题的制作,将原命题的结论与条件交换即可。
数学中,往往还将一个复合命题中部分相同个数的条 件与结论交换位置所得的“逆命题”,称为“偏逆命 题”. 如:命题“若a>b ,c>0 ,则ac>bc ”, 它的逆命题是
长方体体积=长· 宽· 高 祖暅原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
体 积 理 论 的 构 建
柱 锥 台 体 积 的 统 一
A O C' B' C B
设拟柱二底面积分别 为S,S1,中截面面积为M, 高为h,则它的体积 为(S+4M+S1)h/6.
关于公理化思想
• 公理化方法: • 尽可能少地选取原始概念和一组不加证明的原始命题 (公理、公设),以此为出发点,应用演绎推理,推出 尽可能多的结论的方法. • 公理化思想的精髓 • ——以简驭繁,以少及多 • 公理系统的要求:
1等量性:合同的图形有相同的量; 2可加性:图形的合并相当于量的相加; 3度量单位:单位量(长度,面积,体积)
面积体系的建立
关键:长方形面积公式 可证:有一边相等的长方形,其 面积之比等于另一边之比。 长方形面积=长· 宽
D'
C'
D
A' B' A
C
B
类似的,可证明
多边形面积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 宽· 高
•案例:平面的基本性质
数学公理的教学
• • • • • • • • 了解什么是公理; 对公理作解释 (实践证明—观察实验验证) 理解并记忆公理的具体内容; 在推理和计算中熟练地予以应用。 高中立体几何公理系统: 公理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几何量(长度,面积和体积)公理体系 几何量(长度、面积、体积)的定义:
• 思考:证明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 一半
命题的推广
• 当直线MA∥NB,且 点P在MA和NB之间 时,∠APB,∠MAP 和∠NBP有何等量关 系?试加以证明。 • 你还能就本题作出新 的猜想?
M P O A
N
M
A
P B
M
A
N P
B
M P O
A E B
N
B
N
数学命题教学
• 数学命题是数学知识的主体,主要包括公理、定 理、法则、公式。 • 数学命题代表一种思维形式: • ——有……条件就可以得到……结论。 • 基本任务: • 使学生认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掌握命题推理过 程或证明方法,运用所学的命题进行计算、推理 或论证,提高数学基本能力。 • 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熟悉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 学方法,弄清数学命题间的关系,把学过的命题 系统化,形成结构紧密的知识体系。
“若ac>bc, 则a>b,c>0” 它还有两个“偏逆命 题”: “若ac>bc,c>0,则a>b”; “若ac>bc,a>b,则c>0”.
思考:你能从三角 形中位线定理中获 得更多的命题吗?
制作“逆命题”的注意事项:
(1)必须分清条件和结论。
例如:“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一锐角等于300, 则它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命题的条件、结论互换后,必须要适当作些 语词修饰。
• 欧氏几何公理系统的特点:
以经验为基础,以数学实体及其关系为对象,以诉诸直觉为方法,通常称它为实质公 理化。这是几何公理化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几何公理化的第二个发展阶段,从实质公理化向形式公理化过渡。(希尔伯特)
• 新课标几何“公理”体系——9条基本事实
• • • • • • • • • • • •
• • • • •
• • •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 • • • • • 命题:“狗有四只脚” “狗”是“有四只脚”的充分条件, “有四只脚”是“狗”的必要条件。 必要:无它必不行,有它未必行。 充分:有它必行,无它未必不行。 充要:有它必行,无它必不行。
命题的构造:四种命题
逆否命题的制作
逆否命题的制作,应注意全称量词“ 量词“ ”的互换关系。
(2) 判断有真假之分。
2、命题是表达判断的陈述语句。
命题的关系
——征服数学的关键在于了解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 • • • • 著名经济学者陷入的“逻辑矛盾” 在某个经济学会议上,一个演说者举了许多例子说明 “数学对于经济学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 演讲结束后,一位著名的经济学者对演讲者说: “说是那么说,可是再怎么学习数学,对于经济学的研究还 是不够的。” 然后举了很多例子,最后说:“所以我不赞成你的意见。” 这个演讲者不假思索地回答“先生说的对极了。” 结果这个经济学家反过来斥责他: “怎么这么快就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实在太没有节操了。” 注:如果这位经济学家头脑里考虑到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就会知道这个演讲者前后说法一点都不矛盾。 演讲者谈的是:数学对经济学研究的必要性, 而那位经济学家的意见是:光是学数学还不够充分。 必要和不充分之间一点矛盾也没有。
基本 事实 3
这是 定理
教学设计:基本事实4: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 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A • 合作学习: • 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再任 E B 意画一条直线与这两条平行线相 C 交。测量同位角的度数,你发现 G D 了什么?与其他同学的发现相同 吗? • 在“几何画板”软件中画出如图 的图形,直线EF平行于GH,直 测量 ABF , ACH ,然后转动直线 AD,观察 ABF 和ACH 的大小,你 线AD与直线EF,GH分别相交与 发现了什么? 点 B, C。 F
H
如果直线EF与GH不平行,上面的结论仍成立吗?请作图验证。
课标实例 60
直观阐述基本事实:两组对应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说明] 虽然基本事实不需要证明,但是启发学生进行观分析、探索结论 的合理性。
图1
图2
观察图 1 中的△ABC,如果对图中的边 BC“视而不见” , 另外,也可以用图形运动(叠合)的方法确认 这样,对∠ B 和∠C 也就“视而不见”了(如图 2) ,此时 “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个 △ ABC 的形状和大小并不改变。这就是说,AB、AC 两条边 结论。 对于以上事实的认可,也可以从六个元素中的 及它们的夹角确定了△ ABC 的形状和大小,于是可以推断,
如“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逆命题制作 必须要适当作些语词修饰。
分段式命题
案例、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 如果几个命题的前提和结论所含 事项都面面俱到且互不相容,称 这一组命题为分段式命题。 •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 在⊿ABC中,若a2+b2=c2,则 ∠C=900. • 如何证明? • 构造法
A
C A1
B
C1
B1
案例: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 在⊿ABC中,若a2+b2=c2, 则∠C=900. • 法2:用反证法证明 • 假设 ∠C≠900, 即当∠C 为锐角或钝角时,推出三 边的关系,得出矛盾。 • 当∠C<900时,可得 a2+b2>c2。 • 当∠C>900时 ,可得 a2+b2<c2。 • 这与已知a2+b2=c2矛盾。 所以∠C=900.
一个出发,既由少到多进行考虑,通过画图探索出 两边以及这两边的夹角可以确定一个三角形。因此,可以 需要几个元素即可确定一个三角形。 认同“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个基
本事实。
基本事实9: 两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浙教版原课本: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 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 • • • • • • • 公设1 过两点必可引直线; 公设2 直线可无限制地延长。 公设3 可以任意点为中心、任意长为半径作圆周。公设4 凡直角都相等。 公设5 若两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其一侧的两个内角之和小于两个直角,则将这 两条直线向该侧充分延长后必相交。 公理1 等于同一个量的两个量相等。 公理2 等量加等量仍为等量。 公理3 不等的量加等量得到不等的量。 公理4 能互相重合的量必为等量。 公理5 整体大于部分。
A
b a C D
c
B
A c a D C B
b
案例: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一个推广
• • • • • • • • • • 在⊿ABC中,∠C为最大角: 1)若∠C=900,则a2+b2=c2。(勾股定理) 2)若∠C<900,则a2+b2>c2。 3)若∠C>900,则a2+b2<c2。 反之也成立,即: 1)若a2+b2=c2 ,则∠C=900 。(勾股定理逆定理) 2)若a2+b2>c2,则∠C<900。 3)若a2+b2<c2 ,则∠C>900 。 结论:分段式定理的逆命题一定成立。 证明分段式定理的逆命题成立,通常用反证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