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章民俗风情
第六章民俗文化
天地四方的仪式,预示孩子将以上事天地、 下御四方为己任。——贵族才有的仪式 先秦诞生礼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男尊女卑 也十分明显。男婴睡床上,佩玉器,成为 “弄璋”,女婴睡地下,佩陶纺锤,称为 “弄瓦”
后来的诞生礼即脱胎于先秦诞生礼,有增删
变化,但出入不大。
一、诞生礼仪——三日后,有三朝礼
唐代以后,开始流行
有的地方还特意用艾草团和姜片擦关节等处,用
葱打三下,取聪明伶俐之意。——用于女孩
有的地方产婆还用秤锤在婴儿身上轻按三下,叫
做压千斤,以祝愿婴儿长大以后能够肩负重任成 为家庭与家族的栋梁。——用于男孩
知识拓展: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三姑指的是三种宗教的出家女性。尼姑是佛教、道
姑是道教、卦姑是专门占卦的。 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六婆中,牙婆是专门贩卖人口的人口贩子,专为人 买卖奴婢、妾侍。媒婆是专为人介绍姻亲的女性。 师婆是专门画符施咒、请神问命的巫婆。虔婆是妓 院内的鸨母。药婆是专门卖药的女人。稳婆则是专 门接生的接生婆,如果发现女尸,亦会由稳婆负责 验查是否被人先奸后杀。六婆是各种专业的名称, 有时一人可以身兼数职。
二、成人礼仪
现在社会中,18岁往往是一个人成年的标志,
但传统社会的成年仪式在举行的时候要比这 个年龄要小一些,有些地方12岁,有些地方 15岁或20岁举行成年仪式。 在古代,男子成人仪式称为加冠,叫做冠礼, 《仪礼· 士冠礼》中,一共要加冠三次,俗称 “三加”。第一次加的缁布冠地位最低,缁 布冠就是块黑布,据说远古时人以白布为冠, 逢祭祀就把冠染成黑色。
正面为今年出生宝宝
的生肖——牛,背面 为文字“长命百岁”, 下面有三个圆铃,每 个圆铃上有百岁字样, 寓意长命百岁。
第六章 中国民族民俗
中国民族民俗概况:
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 中国人口分布格局:东南密、西北疏
中国民族分布格局:大杂居、小聚居、 交错居住
第 二 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 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 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 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 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 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 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 基督教等。
第六章
中国民族民俗
第一节 概论
一、民族
广义: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的共同体。 习惯上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
狭义: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 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 共同体
民俗:民间的风俗习惯。一定地域的特定人群 在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中所形成的行为 和思想的习惯性事象。 经济民俗:居住、服饰、饮食、交通等 社会民俗:家族、礼节、节日等 精神民俗:信仰、宗教、禁忌等 游艺民俗:民间文化娱乐、民间杂艺等
农历正月初一
由来
汉武帝时确定为岁首,延用 至今 第一个月圆之夜
活动
挂年画、贴春联、守岁 拜年、放鞭炮 张灯、猜灯谜、 吃元宵 扫墓祭祖、荡秋千、 打马球 赛龙舟、吃粽子、 饮雄黄酒
农历正月十五
公历四月五日 寒食节 农历五月初五 纪念屈原
端午节
中秋节
农历秋季正中
赏月、吃月饼
农历八月十五
菜肴
汉族在饮食习俗方面形成菜肴的众多不同类型,是因为受 到多方面的条件影响。首先是原料出产的地方特色,例如东南沿海 的各种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各种山珍野味,广东一带民间的蛇餐 蛇宴。其次,还要受到生活环境和口味的制约。人们常把汉族和其 他有关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虽然 过于笼统,并不准确,但也反映出带有区域性的某些口味的差异和 区别。再次,各地的调制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调味、烹 调技术的不同要求和特点,都是形成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各地在 民间口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有特色的地区性的菜肴类型,最后发 展成为较有代表性的菜系。汇成汉族饮食文化的洋洋大观。
民俗风情作文(精选11篇)
民俗风情作文民俗风情作文(精选11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民俗风情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民俗风情作文1嘿,你们好啊!你们有过民俗风情主题研究的活动吗?我跟你们说啊,我们班这段时间一直在弄呢。
你们想知道我的感想吗?呵呵,我就不告诉你。
算了,我还是跟你说一说吧。
通过这一次的综合实际活动,我收获了很多的东西。
比如说我知道了陶艺的历史、哪里的陶艺最有名、陶艺该如何做,以及陶艺有哪些名人。
这一些知识,我想我哪怕老了,任然会记忆犹新。
再比如说我更加清楚的了解到了团结是什么,就像课文《手指》告诉我们的一样,一根手指再强大,再厉害,也不如五根手指团结在一起更强大,更厉害,并且无人能敌,无所不能。
但是我也觉得我们处处是漏洞,一点都不完美。
为什么呢?我们总是有着这事那事,压根就没有为集体着想,只想着自己,一直知道了最后,我们才像油锅里的蚂蚁一样,着急起来了。
好不容易凑到了一个人的家中,但老天却故意为难我们,将他家的电脑给弄坏了。
没办法,最后就到了我家。
到了我家之后,我们录了一遍,结果被一个同学给删了,于是我们就又得重新找个时间弄。
我们就都责怪那个同学,其实我们也有错误,要是我们的电脑技术好一点,就可以将刚才录的视频给找出来的。
所以到了最后,我们是在学校弄完的,也就是昨天。
我们给董老师看了一下,董老师说可以,我们悬着的心就落了下来。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各让一步,我相信,我们的PPT会写的更好。
哎呀,不跟你说了,我得要去修改一下PPT了,再见!民俗风情作文2我的家乡在阳江,每逢八月十五——中秋节,大人小孩都要“拜月亮”。
中秋节前几天时,家家户户都要买好月饼、水果等东西,准备中秋节时“拜月亮”。
凡是认识的人都会互相送几盒月饼,说上一句“中秋节快乐”的祝福。
当中秋节晚上到时,家家户户都拿一张桌子放在能看见月亮的地方,把月饼和水果等食物放桌子里,再拿几支香点起来,插在桌子前头,然后,一家人轮流的站在桌子后面,抬头看着皎洁的圆月,就把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并拜几拜。
第六章 中国民俗文化
四、丧葬礼仪
我国自古形成一种传统 的丧服制度,即“五服”制 度。传统丧服分为五等: 斩衰:最重的丧服,是 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 丈夫、未嫁女儿为父穿的丧 服。丧服用极粗的生麻布制 作,不缝边,服期为三年。 实际上为二十五个月。(生麻 布,最粗,刀砍,不缝边)
齐衰:是仅次于斩衰 的重孝服,是子为母、母 为长子、夫为妻、男子为 叔伯父母、男子为兄弟、 已嫁女子为父母、媳妇为 公婆、孙子女为祖父母及 曾祖父母等穿的丧服。丧 服用熟麻布制作,可缝边, 服期为三年、一年、五个 月、三个月不等。(熟麻 布,次粗,裁剪,缝边)
二、元宵节
1.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的渊源目前公认的说法是在汉武帝时期,史籍在 这方面的记载很多。汉武帝是一位笃信神仙的皇帝,他深信方士 之说,认为天地间最高的神仙是“泰一神”,汉武帝曾下令在都 城之东南方修建祭坛,年年祭祀。汉武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 年),汉武帝重病不起,召巫师治病,巫师请来泰一神,汉武帝 病乃大愈。于是汉武帝祭祀泰一神的活动更加隆重,尤其在正月 十五这一天最盛,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以盛大的灯火来娱神。 到了汉明帝时,曾派人去印度迎请佛法,为弘扬佛法,明帝下令 于正月十五日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这种习俗后来流传到了 民间,在历朝历代的传承演变的过程中,其娱神的内容越来越淡 化,娱人的内容越来越得到强化,截至今天,成为一个以娱乐为 主的传统节日。
(2)扫墓祭祖
扫墓祭祖是至今还流传在民间的清明习俗。古 代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十分重视扫墓祭祖活动,因 为尊祖、敬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态,商周以来一直 把祭祀祖先当成一件大事,孔子在《论语》中说: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生,事之以礼;死,葬 之以礼,祭之以礼”。
(3)踏青郊游
寒食扫墓都是充满悲戚之情的习俗活动,而清明时 节正是万物复苏、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大好时节, 如果人们整日沉浸在悲戚之中岂不辜负了这大好时光? 古人是决不会如此大杀风景的,因此,又形成了清明 节踏青郊游的习俗。
第五章 民俗风情
第五章民俗风情第一节婚嫁送见面礼习俗解放前,农村广大地区受封建婚姻思想束缚,有许多的陈规陋习。
法官庙村就有指腹为婚、童养媳、招女婿等婚姻习俗。
男女婚姻多由父母包办。
首先要换庚贴,请算命先生合生辰八字。
算命先生按照农历把双方出生的年、月、日、时排列出天干、地支八个字,查看干支五行生克冲合情况,看男女双方命运是否相克,再决定是否可以成家立室。
确定八字相合或者无刑害、无冲克后,再请“媒人”到女方家上门提亲。
“媒人”提亲时要介绍男女方年龄、属相、长相、生辰八字及财产情况。
通过“媒人”介绍,双方家长同意后由“媒人”安排女方到男方家相亲,相亲满意后,由“媒人”通知男方送“见面礼”,即男方提着见面礼去女方家拜见未来的岳父岳母大人。
“见面礼”一般为六色礼或八色礼,包括米、面、糖、茶叶、烟、酒等六种或八种礼品,取“米面夫妻”、成双结对、“六六大顺”或“八福寿喜”之意。
女方家长收下见面礼就表示同意了这门亲事,然后男方通过媒人传话,安排订婚日期,准备订婚。
订婚习俗订婚习俗由来已久,从解放前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先是男方请先生翻黄历、查通书选择适宜订婚的日子,并由男方报请女方家长同意。
然后,双方各自拜访家门户下和至亲好友,邀请大家于订婚日子到场参加订婚仪式。
男方在订婚前一天请媒人和家门代表、亲戚朋友到场,晚上安排宴席招待。
第二天,也就是订婚日子,早上吃一顿便饭男方就得去女方家里认亲。
男方去的人是特定的角色,必须是一名知客、两位媒人,男家父子两人和一名专职挑担子礼的。
从前,女子订婚礼品和结婚礼品是很讲究的。
女子父母的一份是主礼,女子外公家的一份叫外婆礼,女子本人的则是春冬四季的几套衣服,还有鞋袜、裤带和香皂等日用品。
另外,女子直系长辈亲戚也享受男方的份子礼,当地叫做“吃礼”,是男方要极力讨好攀附的亲戚,包括女子的叔伯和娘舅。
法官庙、法官镇一代素有“娘亲有舅,伢(方言对父亲的称呼)亲有叔”的说法,指的就是女子定亲时的礼节。
中国民俗风情
中国民俗风情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包括思想和行为,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俗风情,不同的民俗风情有各自不同的特色,这样的特色体现在各地居民的节日、婚恋、礼节、饮食、建筑服饰、民间喜好和禁忌等表现民俗风情的主要方面。
饮食习俗,包括居家饮食习俗、节日饮食习俗、待客饮食习俗、饮食、礼俗等。
各民族饮食习俗的交流促进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
少数民族的,独特食俗常因地区和民族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饮食习俗。
民居建筑,建筑是一种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文化的具体,写实,有强烈地表现性;民居,就像人的服饰。
服饰,是文明的产物,而建筑是文明的“服饰”。
一个文明的民族和社会,总会把它的精神凝结在,它最坚固也是最庞大的创造物——建筑之上的。
所以说,民居,是一道永远的风景,值得观赏。
服饰和衣着穿戴,它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标志,除了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外,还有审美、研究民族发展、民族文化的价值,而且还是一个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象征。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和相关的制作工艺及艺术趣味,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绚丽多彩的独特服饰,构成了一座独特、美丽的五彩“花廊”。
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喜好和禁忌,在语言行动上,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节日习俗是构成民族特色的要素,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和民族文化的特有风貌和丰富内涵。
同汉族杂居的少数民族也过汉族的节日,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节日,而且节日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我国的传统习俗有很多。
一.传统节日:除旧布新迎春节,新腊共食腊八粥,爆竹声中一岁除,大红春联颂吉祥,贴福字、剪窗花、蒸花馍、挂年画,正月初一大拜年,载歌载舞庆新春,正月十五闹元宵,二月初二龙抬头,风光烟火清明日,清明时节话插柳,避毒赏游端午节,温情脉脉七夕节,情意绵绵中秋节,火把燃放激情秋,五彩浪漫重阳节。
第六章 民俗文化
“六礼”: 纳采
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 婚,男方再备礼去女家求婚。
问名
即男方探问女子的姓名及生日 时辰,以卜兆。
纳吉
若卜得吉兆,男方遣媒人带薄 礼到女家,告知女家议婚可以继续 进行,称纳吉。
纳征
即正式送聘礼,男方奉送礼金、 礼饼、礼物等到女家,称纳征。
•请期
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确定 了娶亲吉日后,派人告知女家, 征求女家的意見,称请期。
亲迎
是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 式。
礼服
花轿
各式各样的龙凤礼饼
1.铺房与嫁妆 2.迎娶与哭嫁 3.拜堂、牵巾 4.合卺、结发 5.撒帐、闹洞房 6. 拜舅姑、庙见
明 代 玉 合 卺 杯
三、中国人的婚姻观 1.老成持重的媒人观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娶妻 如之何?匪媒不得。” ——《诗经齐风》 “月下老人”的故事
2.中国传统的弃妇观 “七出”:
“妇人七出:不顺父母,为其逆德 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 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 其不可共粢盛了;口多言,为其离亲 也;盗窃,为其反义也”。 ——《大戴礼记· 本命篇》
“三不去”:
“三不去者,谓有所娶无所 归,与共更三年之丧,先贫贱 而后富贵。” ——《孔子家语》
第二节 丧葬礼俗 一、传统治丧程序
(一)“停尸” (二)报丧、奔丧与吊唁 (三)大殓、出殡与落葬 (四)丁忧守孝
二、丧葬用品 1.丧服
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 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斩衰、齐 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俗 称“五服” 。
2.棺椁和随葬
三、各种葬俗
1. 土葬 2. 火葬 3.水葬 4.鸟葬 5.树葬 6.悬棺葬
第六章 中国古代民俗 文化
民俗风情
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学习专题 《社戏》 《端午日》 《本命年的回想》 《中秋咏月诗》 写作—— 从生活中找“米”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 单元小结(学习反思)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 教育网 -
1课时 3课时 1课时 1课时 2课时 3课时 1课时 1课时
组织交流 教后反思
3
课后学习: 习作:《畅想2050年新年》
(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 教育网 -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 教育网 -
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 教育网 -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 步骤
1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2
3
创设情境:阅读课文,比 明确目标 比哪组找得又多又准:文 章介绍了旧时过年的哪些 习俗,这些习俗包含了怎 样的文化内涵呢? 巡视、参与、指导 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 组织交流、评价 小组代表发言
第四块:向课本本身质疑
教学 步骤
1
教师组织
创设情境:解决十个问题 远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来的 有价值,同学们对文章本 身可有质疑的地方?
学生活动
默读课文,质疑
备 注
2
创设情境:人们常说“文 思考、讨论 章的题目是内容的眼睛”, 可本文的题目却不很切题, 你是如何看待的? 发表见解,互评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 教育网 -
民 俗 风 情
勤业中学 仇海蓉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 教育网 -
单元内容介绍:
民俗文化是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 于“民俗风情”的文章多之又多,本单元精选了三篇文章。 鲁迅的《社戏》是一篇老课文,再次被选入教材;沈从文 的《端午日》,以其生动逼真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湘西 人民端午日赛龙舟、赶鸭子的欢腾场景;刘绍堂的《本命 年的回想》,则是对京郊运河家乡旧时过年习俗的深情回 忆。这三篇文章所描写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有的并不陌 生,甚至是不同地区共有的习俗,如端午日赛龙舟,除夕 守岁等。对于这些场面的描写,我们老师要精心设计情境, 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如能调动学生说的激情,对本单元 的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这样无论是对文章本身的理 解还是挖掘习俗的文化内涵都将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本 单元的教学,必须明确“用教材”的理念,把教材作为开 启学生更广泛的探究民俗文化热情的一条门径。在探究的 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一定能 够落实,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价值观等也必将有所提升。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教科书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教科书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多样文化的国家,其中传统民俗文化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智慧。
正因为如此,学习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已经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教科书旨在介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历史发展和当代社会中的影响。
第一章:民俗文化的概述1.1 什么是民俗文化1.2 民俗文化的分类1.3 民俗文化的重要作用第二章:风俗习惯与节日2.1 婚俗文化2.1.1 婚姻制度与仪式2.1.2 婚姻习俗的演变2.2 葬礼习俗2.2.1 中国传统葬礼的起源2.2.2 葬礼仪式与习俗2.3 传统节日与民俗活动2.3.1 春节2.3.2 清明节2.3.3 端午节2.3.4 中秋节2.3.5 元宵节2.3.6 其他民俗活动第三章:宗教信仰与民俗3.1 佛教与民俗文化3.1.1 佛教与寺庙建筑3.1.2 佛教与传统节日3.2 道教与民俗文化3.2.1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3.2.2 道教与养生文化3.3 儒学与民俗文化3.3.1 儒家思想与传统道德观念3.3.2 社会礼仪与传统节日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4.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4.1.1 传统音乐与戏曲4.1.2 传统民间工艺与技艺4.2 保护与传承4.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规4.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第五章:传统服饰与美食5.1 传统服饰的演变5.1.1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5.1.2 传统服饰在现代社会的应用5.2 传统美食与烹饪技艺5.2.1 北方传统美食5.2.2 南方传统美食5.2.3 中国茶文化第六章:中国传统民间艺术6.1 中国传统绘画6.1.1 国画6.1.2 水墨画6.2 中国传统音乐6.2.1 传统乐器6.2.2 中国民歌6.3 中国传统剪纸第七章:民俗文化与现代社会7.1 公众民俗意识的培养7.1.1 学校与社区的民俗教育7.1.2 传统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7.2 传统民俗文化与社会发展7.2.1 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社会7.2.2 社会多元化与民俗文化结语通过本教科书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培养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端午节民俗风
端午节民俗风端午节是中国传统佳节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它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也是为了祈求幸福、消灾和祈福。
在这一天,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民俗风俗来庆祝这个节日。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端午节相关的民俗风俗。
1. 插艾蒿和挂菖蒲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在家门口或家中插艾蒿和挂菖蒲。
艾蒿和菖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驱邪、祛病的寓意。
插艾蒿和挂菖蒲是为了庇佑家人平安健康。
2.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
人们会组成龙舟队,划龙舟比赛。
龙舟是一种长木船,上面装饰着彩色的龙头和龙尾。
划龙舟有助于增强体质和团队合作精神,也寓意着驱邪和祈福。
3. 进食粽子端午节一定会吃粽子。
粽子是一种三角形的糯米饭团,通常包裹着各种馅料,如豆沙、蜜枣、肉类、咸蛋黄等。
吃粽子有着丰收和祈求好运的寓意。
4. 穿五色线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随身带着五色线,包括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
这五色线被认为可以辟邪和保佑平安,人们会系在手腕上或挂在门扇上。
5. 贴艾叶和挂蒲鞭在端午节前后的一段时间,人们会贴艾叶和挂蒲鞭。
艾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辟邪的草药,能够祛病和驱邪。
挂蒲鞭是为了避邪和祈福。
6. 洗龙舟传统上,人们在端午节这天会去河边或湖边洗龙舟。
这个习俗寓意是将龙舟洗净,以洗去一年的晦气和不祥。
7. 端午节节会许多地方会举办端午节的节会,各种舞狮、舞龙、杂技表演等节目精彩纷呈。
节会上还有各种传统的游乐项目和美食摊位,吸引着大量的人们前来观看和参与。
端午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风俗。
通过庆祝端午节,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祈愿家庭平安、人们健康和国家繁荣。
无论是赛龙舟、吃粽子还是贴艾叶和挂蒲鞭,这些民俗风俗都展现了人们对吉祥、幸福和健康的追求。
让我们一起欢度这个美好的节日,传承和弘扬端午节的民俗风俗。
民俗风情作文500字
民俗风情作文500字民俗风情。
民俗,是指某一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而民俗风情,则是指这些民俗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独特的风情和魅力。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民族的智慧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民俗风情更是博大精深。
在中国的大江南北,不同的地域和民族都有着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每一个细节都展现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比如,在江南水乡,人们的生活方式受到水的影响,他们喜欢在船上生活,建有水上屋,以及各种水上活动,这些都是江南水乡独特的民俗风情。
而在北方的农村,人们则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比如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元宵节的灯笼游行等等,这些都是北方农村独特的民俗风情。
在中国的民俗风情中,节日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每逢传统节日,人们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比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每一个节日都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比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贴窗花、包饺子、放鞭炮,这些都是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它们代表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而在中秋节,人们则会赏月、吃月饼、赛龙舟,这些都是中秋节的传统民俗活动,它们寄托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除了节日,中国的民俗风情还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饮食方面,中国人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不同地域的人们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特色美食,比如四川的火锅、北京的烤鸭、广东的早茶等等,这些都是中国饮食的民俗风情。
在服饰方面,中国的传统服饰也是独具特色,比如汉服、旗袍、长袍等等,它们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在建筑方面,中国的古建筑也是独具特色,比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兵马俑、苏州的园林等等,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顶峰,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总的来说,中国的民俗风情是博大精深的,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端午节民俗文化集合3篇
端午节民俗文化集合3篇第1篇: 端午节民俗文化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
端午,中正也,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纪元通用天干地支。
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天,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亦谓端午。
第2篇: 端午节民俗文化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习俗主要有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吃龙舟饭、食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
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央,正如《易经》九五爻:飞龙在天。
古人在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以及举办一些喜庆的活动,特别是与龙相应的活动元素,如扒龙舟这类活动,或是借此吉日做一些祈福辟邪的活动等。
端午是龙的节日,龙及龙舟文化贯穿在端午节的历史传承中。
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
端午节期间通过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第3篇: 端午节民俗文化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章 民风民俗
(三)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属于我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 关系。《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我国各地在这一天都有扫墓、踏青、插柳、寒食等风俗。
唐代诗人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烟散入五侯家。”
(四)端午
第六 章 民风民俗
一、网络学习反馈
二、学习分享
三、课堂教学
第一节 饮食习俗
一、饮食习俗的发展历程
生食阶段
饮食历史从有巢氏(上古)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当时人们尚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 处于茹毛饮血的生食阶段。
熟食阶段 烹饪阶段
燧人氏(旧石器)时期,人们钻木取火,开始吃熟食。 神农氏(新石器时代)时期,神农氏发明了陶器,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 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盐,人们不仅懂得了烹饪还懂得调味,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五)七夕
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乞巧习俗是七夕活动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七夕节又被叫作“乞巧节”。七夕晚上,妇 女们在庭院摆出酒脯瓜果,向织女乞求做针线纺织的技巧,或借此机会向织女预卜自己未来 的命运。据考证,穿针乞巧的习俗在汉代就已出现。 宋元之际,乞巧之俗更为盛行。京城里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
业, 俗称“ 初三开店门”。 正月初四。大年初四有“接神” 的习俗。家家户户准备牲礼、四果、生仁、炸枣等迎接。 正月初五。初五也叫“破五”,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
(二)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之为“上元节”“元 夜”“灯节”。元宵节起源于古代祭祀。 《史记·乐书》记载,西汉皇族在正月十五 要祭祀太一神,即古代太阳神,祭祀太一神 要燃灯而祭,这便是后来元宵节燃灯的源头。
第五章 民俗风情旅游(三)
第二节 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瑶族 节日
达努节是瑶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达努”瑶语意为“不要忘记”。达 努节又称瑶年。
“耍歌堂”节,又叫“耍望” 节
第二节 少数民族民俗风情
傣族
第二节 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傣族
概况
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
第二节 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傣族 住
第二节 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彝族 二、衣食
第二节 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彝族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 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 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 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
叶子烟
砣砣肉
烤茶
第二节 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彝族 三、礼仪
第 五 章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第二节 少数民族民俗风情
苗族
第二节 少数民族民俗风情——苗族 一、生产、住宿
第二节 少数民族民俗风情——苗族 二、衣食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
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 炸粑粑最为常见。
油茶汤
苗族有100多个支 系,就有100多种 服饰,可谓服饰纷 呈,瑰丽多姿 。
黎族竹筒饭是用新鲜竹筒装着大米及味料烤熟的饭食。黎族 民同,多于山区野外制作或在家里用木炭烤制。现经烹调师在 传统基础上改进提高,使之摆上宴席餐桌,声誉甚高,成为海 南著名风味美食。
第二节 少数民族民俗风情——黎族
衣
黎族服饰,主要利用海岛棉、 麻、木棉等原料织缝而成。
衣
第二节 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壮族
节日
歌圩
第二节 少数民族民俗风情
瑶族
第二节 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瑶族 住
民俗风情_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450字
民俗风情_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450字
我国历史悠久,景色优美,物产丰富,自然也少了不民俗。
现在我就说说几个传统节日吧。
元宵节,名字中有个“元宵”二字,其实在这一天早上要吃元宵,晚上要炸玉米,点燃火堆后,从上面跳过去,但跳火堆是乡下的习俗,城市里一般不会有。
清明节,也是一个节气的名字。
这一天,人们扫墓、踏青,一天都比较悲伤,正如《清明》中描述的情景。
端午节这一天的习谷很多,有斗蛋、吃粽子、赛龙舟等。
粽子是用芦苇包着糯米和其它食品,三角形食物,外表为黄绿或褐色,里面的馅各种各样,香而不腻。
赛龙舟的来历是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楚国有个爱国诗人屈原,当时楚国局势非常紧张,屈原想出一条巧计,就去报告楚王。
可是,楚王听了小人的谗言,不但不听屈原的劝告,反而十分排斥他。
后来,楚国灭亡,楚王被秦王和死。
他听说事情后,
抱着一块石头投汩罗江而死。
人们为了不让鱼虫虾蟹吃他的尸体,人们就往江中倒雄黄酒、扔粽子。
这一天,人们还喝雄黄酒,还给儿童肚子上系五彩线。
好了,说到这也差不多了,下次再说吧。
民俗风情作文精选范文
民俗风情作文8篇每年的正月十六是文昌乡富山村赶庙会的日子。
这天,又到了赶庙会的时间,我与爷爷坐着汽车,早早地来到了富山村。
富山这个小村子,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千岛湖畔,依山傍水,景色宜人。
今天又赶上庙会的日子,电视台还要来拍摄庙会盛况,所以村里早已是人山人海,由于人多地少,有一部分人,没地方站被人群挤进了田中。
爷爷牢牢地拽住我的手,生怕我丢了。
我心想:“今天我一定要闯到镜头前去露一露,这样我也可以上电视了!”这时,不是爷爷拉着我,而是我拼命拽着爷爷,千方百计往镜头前挤了过去,心里暗喜:“今天我也上电视了!”听说今年的庙会与去年不大一样,这诱发了我的好奇心。
我怀着期待而又兴奋的心情等着。
到了上午九点半,我期盼已久的节目终于开始了。
远处传来一阵阵震耳欲聋的吹打声,一排化过装的黑脸人、白脸人、花脸人……穿着古装,正慢腾腾地向这边走过来。
爷爷跟我说:“这是文武百官,那统领是元帅。
”我点点头表示明白,又自顾自地偷着乐去了。
后面跟着很长一排姑娘,个个长得亭亭玉立,娇滴滴的,好似刚出水的芙蓉。
头上插满花儿,脸上抹成红鸡蛋,身披薄如蝉翼的纱衣,穿一双绣花鞋。
大伙儿直看得心花怒放。
有一位演员化装成赫赫有名的孙悟空,那古灵精怪的猴子,蹦着跳着跑了出来,在人们身边跳过来跑过去,逗得人们哈哈笑。
上午的化装游行表演已近尾声,人们纷纷散去,涌进庙堂,因为赶庙会,主要是来祈福的!赶庙会的,人手一个烟花,一撮香来到庙门前燃放,然后在墙角边的青铜锅里点燃香火,最后才能踏进庙门烧香跪拜观音。
我在观音身下跪着真诚地许下了心愿——希望新年全家健康、快乐、幸福,自己也有一个好成绩。
最后还要求签,看看自己今后的命运会怎么样。
虽然我不会相信签上的话,但我还是去抽了一支,于是让解签的人帮我解一下什么意思,那位解签的人说了一大堆,而我却连半个字也没听进去。
下午还有好节目——唱戏。
可惜我对戏剧不感兴趣,也听不懂,因此我讨厌听戏。
可这看戏却是我爷爷的最爱。
关于民俗风情文化的文章
关于民俗风情文化的文章民俗风情文化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特有的传统习俗和文化风格。
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宗教、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特点。
民俗风情文化丰富多样,包括节日庆典、婚丧嫁娶、宗教仪式、民间艺术等方面。
节日庆典是民俗风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地区或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庆典活动。
比如中国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等。
这些节日庆典不仅是人们欢度节日的方式,更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这些节日庆典中,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舞龙舞狮、放烟花爆竹、祭祀祖先等,展现了民俗风情的独特魅力。
婚丧嫁娶是民俗风情文化的另一个方面。
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婚丧嫁娶习俗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价值观和传统观念。
比如中国的婚礼通常包括闹洞房、拜堂、敬茶等环节,而西方的婚礼则常常以白色婚纱和戒指为特色。
而丧葬礼仪也是民俗风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或国家有不同的丧葬习俗,如中国的白事、西方的葬礼等。
宗教仪式也是民俗风情文化的一部分。
宗教在许多地区或国家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宗教仪式是人们与神灵沟通的重要方式。
例如,印度的神庙仪式、西方的教堂礼拜等。
这些宗教仪式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表达,也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展示了当地民俗风情的独特魅力。
民间艺术也是民俗风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艺术是人们创作和表演的艺术形式,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
不同地区或国家的民间艺术风格各异,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文化特点。
比如中国的京剧、西方的芭蕾舞等。
这些民间艺术形式不仅是人们娱乐休闲的方式,更是传承民俗风情的重要途径。
民俗风情文化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特有的传统习俗和文化风格。
它包括节日庆典、婚丧嫁娶、宗教仪式、民间艺术等方面,反映了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宗教、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特点。
民俗风情文化丰富多样,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民俗风情文化,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人类遗产。
民俗风情散文
民俗风情散文淳朴的民俗风情诱人动情,历史的名人轶事给人以启迪,众多的僧尼生活引人入胜;下面是有民俗风情散文,欢迎参阅。
民俗风情散文:乡风民俗1、民俗风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这是人们通常听说的俗语。
乡情难忘,故土是根,岱山村张小圩三千多亩土地养育了我们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祖祖辈辈。
岱山村的风情民俗,它有一个形成、流传和发展的漫长过程。
流传久远的民俗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六月六、冬至节、腊八节等。
大秀山“南圣宫”和“东岳庙”的庙会,从古至今都非常热闹,香客云集,佛烟缭绕。
现今“岱山古寺”每年农历二月十九都举办观音会,热闹非凡。
这一天,甚至还有海外远道而来的香客,到此进香拜佛、打坐诵经。
下圩沿河和双喜大斗门的端午节或六月六常有划龙船比赛,它是一个传统的民俗活动。
公元2000年,双喜村村民在“龙年”隆重地举办了一次划龙船比赛。
灰碓嘴村玩龙灯、唱门歌和东岳庙萬年台上唱戏等民间文化活动,也十分活跃。
公元1992年,春节期间灰堆嘴群众自发地组织一次规模较大的闹花灯的龙灯会。
这个地方流传着较传统的民俗习惯有:拜年、接春酒、包压岁钱、吃年夜饭、守岁,闹花灯、办观音会;二月二龙抬头请菩萨,清明冬至祭祖,谷雨观花,三月三踏青;端午节划龙船、吃粽子、饮雄黄酒、插艾叶,佩香包;中秋节杀鸭子、吃月饼、赏菊饮酒、吃螃蟹;过年时做糖果、杀年猪、做豆腐、贴春联等民间活动,相传已有几百年历史,大家都很喜爱民俗活动。
2,灰碓嘴村部分家族的家谱简略介绍。
灰碓嘴村姓刘、姓姜、姓杨的家谱都是从姓氏起源开始记录,世系记载详细,历史悠久。
杨姓始祖(商周)杨伯乔至今三千多年历史,有较详细世系图。
字辈:如、春、恒、作、茂,仁、志、自、荣、昌。
姜姓,始祖姜尚,祖籍槐林大姜村。
字辈:礼、学、明、显,忠、孝、家、昌。
群、英、德、厚,航、秀、元、良。
刘姓,家谱记载详细,流传久远。
徐姓,祖籍中垾大徐村,明朝末期来到灰碓嘴,家谱记载详细。
风俗-第5章
第5章(一)吴刚折桂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
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二)朱元璋与月饼起义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
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月饼的来历很久很久以前,七仙女下凡与董永成亲后,被抓回天庭,七仙女临回天庭前,为董永留下一个儿子。
这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个孩子见同村的小伙伴们都在村头的桂花树下玩闹着,心里也痒痒了,便走过去凑热闹。
可是,他刚一走过去,孩子们就都躲开他。
他找李狗剩,狗剩走开了,他找张石蛋,石蛋撒脚就跑。
王铁柱还骂他:“你是个没有妈没有教养的野小子,我们不跟你玩。
”他一听,扭头跑到村外的老槐荫树下,放声大哭起来。
他一边哭一边喊:“妈呀,我的好妈妈,你在哪里呀?快来接你可怜的儿子吧!”孩子的哭声传到了天上,惊动了善良的天神吴刚。
吴刚一看这没妈的孩子真是可怜,觉得那哭声好似在撕他的心。
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中国民俗1春耕春耕一般都在“惊蛰”与“春分”交节时开始,因为一进入惊蛰节,雷电开始,虫类复苏,冻地开化。
春分节第一天,也是南北半球昼夜平分的时刻,正是春耕的最好时期。
2春播俗话说“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当三月间“谷雨”节一到,农民就开始播种春庄稼了3清明节清明节,是人们对已故直系亲属的传统祭日,这一天家家户户上坟烧纸,以示怀念。
清明节来得早与晚,对植物的生长有很大影响,俗话说“二月里清明花开败,三月清明花不开”。
4农作物中期管理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需进行田旱浇水,抓青施肥,地荒锄草等管理工作。
当时人们靠天下雨思想相当严重。
自1958年国家号召大搞兴修水利,人们这种靠天吃饭的思想才逐渐得到扭转。
5赶庙会当时农村庙会对农民来说,它是生产、生活等物资交流的主要场所,也是农民的物资交流、文化娱乐、走亲访友等多内容的大集会。
当时庙会的喜兴热闹程度,尤其是主办村不亚于过年节。
6过端午节“端午节”俗称“五月节”,端午节的来历,其说不一,以纪念屈原(爱国诗人)的传说居多。
据史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后演变成端午用竹叶包粽子和划龙舟竞渡的习俗,以示拯救屈原之意”。
在我国北方,当至此日,以芦苇叶,江米或黄米,大枣等包粽子,以示过端午节。
7过麦秋当时,由于人们科学种田意识淡薄,种子老化,肥料单一,靠天下雨,背儿宽株稀,加之农具落后,播种不及时等原因,产量很低,在正常年景,最高亩产也不过200斤左右,有时亩产只有几十斤。
8家庭生活(一)在40年代,单从农民住房来说,就能知道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
住土坯房的户,生活贫困;住砖、坯结构建成的三合院者,为生活自足者;住砖瓦建成的四合院者为富户,再讲究一些的四合院加上磨砖对缝的高大门楼,为大富户9家庭生活(二)室内生活用品破旧,陈设不配套者为贫户;室内生活用品比较整洁,一般家具配套者为中等户;室内生活用品质量好且整洁,家具讲究配套,形状高雅贵重为富户和大10家庭生活(三)此画面,是一家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户,全家人在晚饭前后的各自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六章中国、外国民俗风情旅游
简答题:
一、在中国,与喜庆相结合的民俗风情游主要有哪些类型?
答:1.全国范围的传统节日;
2.少数民族节日;
3.以某一专题为主的现代节日;
4.全国规模和以省区为单位的大规模艺术节。
二、在中国,与礼仪活动相结合的民俗风情游主要有哪些类型?
答:1.大型的传统祭祖活动;
2.与宗教信仰有关的风俗礼仪活动;
3.婚丧风俗礼仪活动;
4.与生产商贸有关的风俗礼仪活动;
5.与生活有联系的风俗礼仪活动。
三、在中国,于山水风光相结合的民俗游主要有哪些类型?
答:1.传说与自然风光的结合;
2.历史与自然风光的结合;
3.现存民俗与山水风光的结合。
论述题:
一、论述中国民俗风情旅游的发展趋势。
答:1.市场前景广阔,挖潜是重要的努力方向。
中国人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了解新鲜的事物,开阔自己的眼界,驱使着人们走进旅游大军,近年来农民参加旅游的人数在增长速度上超过了城镇居民。
2.民俗风情旅游向系列化、参与化和高品质化发展。
3.与国际专业旅游接轨,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中外交流,使民俗风情旅游与国际规范相一致;二是加强国际间的旅游业务合作,开展诸如跨境民俗风情游等合作项目,在相互组团、简化手续、提供信息等方面携起手来。
4.坚持民俗风情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民俗风情旅游行业的规范化、法制化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
只有这样,中国的民俗风情旅游产业才有可能做到健康有序的持续发展。
二、试述中国民俗风情旅游的准备时期、起步时期、发展时期的特点。
答:(一)中国民俗风情旅游的准备时期自远古时期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特点为1、绝大部分旅行是作为其他活动的附属或补充而发生的,因此并不能被视作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2、这些活动绝大部分为个人行为,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也谈不上成为一种社会活动。
因此旅游作为一门产业尚不存在。
3、上述旅行活动主要的内容是游览风光山水,了解、体验民俗风情仅仅是一种补充,甚至只是一点点缀。
(二)中国民俗风情旅游的起步时期自20世纪初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其特点为:1、虽然这一时期的旅游业主要以接待外国游客、华侨和港澳同胞为主,但我国旅行社的机构建立健全起来,各种旅游设施逐步建立完善,现代旅游已在中国起步。
2、虽然民俗风情旅游还处于风光旅游的点缀或补充的位置,但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民族调查,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发掘整理,各民族的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受到保护、发扬,为这一专项旅游的发展准备好了条件。
3、无论是来华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的同胞,还是日益增多的国内游客,在衷情于山水风光旅游的同时,把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投向悠久的传统、多彩的民俗风情方面,人们的旅游观念逐渐发生着变化。
(三)中国民俗风情旅游的发展时期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到现在,其特点为:1、规模从小到大。
2、内容从单一向多样化、复合型发展。
3、在地域上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向内地和全国范围扩展。
4、在形式上从单纯观光向休闲、参与发展。
5、参加旅游的人员由以
境外游客为主到国内外游客并重。
6、在层次上从初级水平向专业化发展。
三、试述国外民俗风情旅游发展各个时期的特点。
答:(一)国外民俗风情旅游的准备时期从远古到19世纪初,其特点为:1、真正的旅游业并没有形成,旅游活动完全从属于诸如军事、政治、商业、外交等活动,从事这一活动的人也绝大部分是军人、商人和统治者。
2、上述活动也主要在为数有限的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中存在,因此记录下来的内容十分有限,更多地带有学术研究或历史著作的色彩。
(二)国外民俗风情旅游的发展时期:自19世纪40年代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其特点为世界旅游业始终处于低速发展,这一时期旅游活动主要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如欧洲、北美国家中开展,广大亚非拉国家的旅游业几乎处于空白状况。
在已经开展的旅游活动中,风光旅游和短期旅游占了绝对优势,民俗风情旅游在大多数情况下仅仅作为一种补充。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旅游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旅游业呈全球开花的态势。
引人注目的是,民俗风情旅游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亲睐。
四、试述国外民俗风情旅游的主要类型。
答:(一)以历史古迹为基础的民俗风情游
(二)以生活方式为主线的民俗风情游
(三)与特定专题相结合的民俗风情游
(四)与节庆相结合的民俗风情游
(五)与高科技相结合的民俗风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