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及样卷

合集下载

2012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及详细解释教师版

2012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及详细解释教师版

2012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及详细解释教师版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熊易寒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的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

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②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文有比较翔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的;三、对相关著作的征引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

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

③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

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

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重、造诣深厚的学术权威撰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⑤为什么要尽可能间接引用?间接引用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引文的核心观点。

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重新表述需要我们先将对方的观点吃透,然后围绕自己的核心问题和行文思路,重新加以组织,这样可以使论述更加紧凑有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找出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它们的分歧是什么,共识是什么,然后将众多的观点进行整合、归类。

二是间接引用突破了原文的限制,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有效节省篇幅。

⑥规范的文献综述,要求学者有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学术刊物的大力倡导和支持。

因为有了文献综述,论文的篇幅势必扩大,有限的版面会更加紧张,但论文质量将更有保障。

因版面限制而砍去综述,实在是削足适履的不智之举。

⑦认真对待文献综述,对于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2012上海语文考纲

2012上海语文考纲

2012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一、考试性质上海市语文科高考是为高校招生而进行的选拔考试。

它的指导思想是有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考试对象为2012年全日制高中阶段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

二、考试目标高考语文从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表达应用等方面测量考生能力。

试题分阅读、写作两部分对学生进行测试。

三、考试内容根据《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要求,结合现行的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确定以下为考试内容。

1.识记与理解1.1识记课文中所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及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1.2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1.3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和修辞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1.4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5理解常见的文言词法和句式。

1.6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

1.7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2.分析与综合2.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2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2.3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2.4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

2.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3.鉴赏与评价3.1赏析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3.2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3.3评价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4.表达应用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常用的应用文。

4.1审题立意4.1.1准确把握题意。

4.1.2主旨明确,思想健康,感情真实。

4.1.3选材恰当、内容充实。

4.1.4力求有新意.4.2结构布局4.2.1结构完整,布局合理。

4.2.2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4.3语言表达4.3.1语言通顺、准确,生动、得体。

4.3.2合理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3.3书写规范,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四、考试细则1.考试形式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试卷分为试题和答题纸两部分。

考生答题必须将答案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大纲版)(含解析版)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大纲版)(含解析版)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大纲版)(含解析版)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大纲版)一、(12分,每小题3分)1.(3分)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颀长(qí)悚然(sù)彰善瘅恶(dàn)韬光养晦(huì)B.人寰(huán)攫取(jué)寻瑕伺隙(xì)啮臂为盟(niè)C.抵牾(yǔ)横亘(gèn)造福桑梓(zǐ)筋疲力尽(jīn)D.鞭挞(tà)骨骼(gé)辗转反侧(niǎn)蜚声中外(fēi)2.(3分)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B.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C.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D.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轻松.3.(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他在英语国家工作一年,不但进一步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还参加过相关机构组织的阿拉伯语培训,掌握了阿拉伯语的基础应用.B.建立监督机制非常重要,企业对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到取得成效的每个环节都纳入监督的范围,就能切实有效地增强执行力.C.她对公益活动很有热情,并将这份热情带个了她所从事的产品策划和品牌推广工作中去,为公司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做出了贡献.D.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大的难题.4.(3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2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6分)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熊易寒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的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

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②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所有论文有比较翔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综述性文章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三、对相关著作的征引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

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

③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

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

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

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

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VIP专享】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评分要点

【VIP专享】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评分要点

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一阅读 80分(1)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6分)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熊易寒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的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

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②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文有比较翔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的;三、对相关著作的征引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

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

③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

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

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

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

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④为什么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多由大家执笔?这类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

首先,必须熟悉该领域的重要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要做到这一点,非有积年之功不可。

2012年高考语文大纲卷-答案

2012年高考语文大纲卷-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卷)语文答案解析第Ⅰ卷一1.【答案】B【解析】A项悚sǒnɡ,C项牾wǔ,D项辗zhǎn,注意错误均排除。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须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2.【答案】D【解析】A项不孚众望:指不能使大家信服,意思说反了,应为“不负众望”。

望文生义。

B项呼之欲出:指画得十分逼真,一叫就会出来似的。

也泛指文学作品对人的描写十分生动。

形容对象错了。

C项渐入佳境:指状况渐好或兴趣逐渐浓厚。

主体应是人,但句子语境为家具。

形容对象错了。

D项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也形容清凉舒适。

符合语境。

【考点】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需根据语境和词义来分析。

3.【答案】C【解析】A项“不但……还……”联结的内容无关联性且这组关联词一般表递进关系,而本例中还后面的内容与“他在英语国家工作”无直接关系。

B项“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应为“酝酿、出台、执行”。

不合逻辑。

D项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与就业压力无关联。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需要熟练掌握病句的几种类型。

4.【答案】C【解析】首先明确整段话叙述的中心是茶发展历史及词义的演变。

先总说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⑤,再介绍“茶”字发展演变的历史④,①③为“茶”字形体演变⑥②“茶”义项与生活的关系密贴。

根据每句话的逻辑关系及关联性词语处理好句子顺序。

一开始选⑥,给人以突兀的感觉,从生活贴入,水到渠成的讲“茶”字的发展演变,非常自然、合理。

故排除⑥为第一句,B、D项排除了,⑤②之间关系不如⑥②之间关系紧密。

所以答案为C。

【考点】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解答时需要通读全部语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

二5.【答案】C【解析】结合原文理解,表述上有误。

按文意胡三省是作注的人,读《资治通鉴》没有困难。

【考点】理解文章意思。

6.【答案】A【解析】根据文意江中靠北岸处有沙洲。

【考点】理解文章意思。

7.【答案】B【解析】文中未见“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的相关描述。

2012年上海语文高考真题解析版Word版含答案

2012年上海语文高考真题解析版Word版含答案

一、试题上海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熊易寒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的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

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关著作的征引我们思考。

③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迷?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

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

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

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

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④为什么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多由大家执笔?这类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

2012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答案

2012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答案解析第Ⅰ卷一1.【答案】文献综述在国内学术界不太受重视,问题较多。

【解析】答案主要来自第一段。

答题先要抓住中心句——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然后在概括总结。

本文第一段也是提出问题,然后以下几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符合论述文体结构特点。

所以总结时,结合第一段内容,关键句、关键词,思考提出了什么问题。

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层级要求C。

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

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段落的基本意思,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2.【答案】C【解析】上海卷将语言基础知识放在阅读理解中去检测,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这是符合语言规律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要正确的选词填空,必须首先理解文章的意思,句子的意思,然后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才能选出吻合语境的词语。

第一个空,阅读第七段(关键句: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可以看出选“都”符合文意;第二个空,阅读第四段(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由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学术权威撰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可以看出,选“通常”符合语境;阅读第五段重点谈了间接引用,说明采用这一形式的人较多。

【考点】学生对词语(包括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3.【答案】认真阅读。

【解析】词不离句,对词语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语境,结合句子,在文中去理解,切不可拿字典中的解释硬套。

要写“文献综述”,必须了解相关内容,必须认真仔细阅读有关的书籍,只有了解了内容,才能谈得上与人家交流、讨论。

【考点】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4.【答案】第⑥段强调学术刊物对文献综述的倡导与支持的重要性;是对核心观点的补充,使论述更全面。

【解析】首先要结合第六段的内容,分析总结第六段在讲什么,从“规范的文献综述……需要学术刊物的大力倡导和支持”看出“文献综述”离不开学术刊物的支持。

那“文献综述”又对整篇论文有什么作用?可以补充观点、试论述更深入、更全面。

2012年上海语文高考真题解析版Word版 含答案

2012年上海语文高考真题解析版Word版 含答案

一、试题上海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熊易寒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的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

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关著作的征引我们思考。

③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迷?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

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

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

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

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④为什么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多由大家执笔?这类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大纲卷)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大纲卷)

绝密★启用前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卷)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试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Ⅰ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颀.长(qí)悚.然(sù)彰善瘅.恶(dàn)韬光养晦.(huì)B. 人寰.(huán)攫.取(jué)寻瑕伺隙.(xì)啮.臂为盟(niè)C.抵牾.(yǔ)横亘.(gèn)造福桑梓.(zǐ)筋.疲力尽(jīn)D.鞭挞.(tà)骨骼.(gé)辗.转反侧(niǎn)蜚.声中外(fēi)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B.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C.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亲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D.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轻松。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他在英语国家工作一年,不但进一步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还参加过相关机构组织的阿拉伯语培训,掌握了阿拉伯语的基础应用。

2012年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大纲版)

2012年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大纲版)

2012年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大纲版)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真题及解析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试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 第Ⅰ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颀长(qí)悚然(sù)彰善瘅恶(dàn)韬光养晦(huì) b. 人寰(huán)攫取(jué)寻瑕伺隙(xì)啮臂为盟(niè) C.抵牾(y ǔ)横亘(gèn)造福桑梓(zǐ)筋疲力尽(jīn) D.鞭挞(tà)骨骼(gé)辗转反侧(niǎn)蜚声中外(fēi)答案B 解析: A悚然C牾D辗注意错误均排除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B.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C.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D.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轻松。

答案D 解析:不孚众望:指不能使大家信服呼之欲出:指画得十分逼真,一叫就会出来似的。

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2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卷及答案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卷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卷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应该正确对待文献综述熊易寒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大重视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地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

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②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文□有比较翔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三、对相关著作的征引□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

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

③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

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

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意识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

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

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一、考试性质上海市语文科高考是为高校招生而进行的选拔考试。

它的指导思想是有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考试对象为2012年全日制高中阶段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

?二、考试目标高考语文从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表达应用等方面测量考生能力。

试题分阅读、写作两部分对学生进行测试。

三、考试内容根据《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要求,结合现行的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确定以下为考试内容。

1.识记与理解???????1.1识记课文中所涉及的着名作家、作品及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1.2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1.3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和修辞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1.4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5理解常见的文言词法和句式。

1.6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

1.7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2.分析与综合2.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2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2.3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2.4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

2.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3.鉴赏与评价3.1赏析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3.2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3.3评价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4.表达应用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常用的应用文。

4.1审题立意4.1.1准确把握题意。

4.1.2主旨明确,思想健康,感情真实。

4.1.3选材恰当、内容充实。

4.1.4力求有新意.4.2结构布局4.2.1结构完整,布局合理。

4.2.2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4.3语言表达4.3.1语言通顺、准确,生动、得体。

4.3.2合理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3.3书写规范,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四、考试细则1.考试形式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试卷分为试题和答题纸两部分。

考生答题必须将答案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2.试卷测量目标的比例识记与理解约16,分析与综合约28,鉴赏与评价约10%;表达应用约为46%。

3.试卷结构与分值试卷分阅读和写作两部分:阅读80分,写作70分,试卷总分为150分。

4.试题难易的比例试题难易的比例约为1:2:7。

5.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为150分钟6.题型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写作题。

五、考试样题考试样题与测量目标示例:(略)阅读【例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手工是一种遗产冯骥才①在工业文明到来之前,人类用双手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

无论盖房造物,还是做饭制衣,都由双手来完成。

但这还不够,双手还要去实现人类对更精美事物的追求,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

于是,从生活的智慧、技术的发明直到审美理想便都由双手来体现。

由于审美进入十指,许多艺术相应而生。

②在遥远的古代,交通不便,人们在相互隔绝的状态中生活。

在相对独立的地域,每一种手工制品都是那里的特产。

手成了心灵最灵便的工具。

故而,愈是文明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双手就是愈聪明;同时,不同民族的双手又具有各自奇特的本领和气质。

③手工中智慧与技术的含量是长久以来一代代积累而成的。

在漫长的的传衍过程中,不断冒出来一位又一位工匠。

他们心灵手巧,聪明过人,或是在技艺上做了这样或那样的绝妙的改进和创新,或是在审美情趣上做了一些提升,得到人们的认同。

这些新的技艺或审美情趣便自然而然地融进传统的手工中去。

精湛的民间手工全是千锤百炼的。

但是,在没有专利的时代,手工中至关重要的绝技是世袭或以师徒方式单传的。

如果艺人没有后嗣,技艺的传承便会中断。

面对广元三星堆那些“纵目神灵”青铜面具上的方孔,我们已无法知道四千年前的古蜀人用什么利器切割开这厚厚的青铜;也无法知道他们用何种技术把坚硬的玉石切割成纸板一样的薄片,并打磨得如此细腻与光滑。

大量的手工技艺生生灭灭,随其自然,这也是很多古代制品今人无法复制的缘故。

④工业技术是通过档案资料保存下来的,手工智能都是口传心授,最多只是保存在几句短短的口诀里。

工业技术是物质性的,手工中有许多是感性和悟性的。

从文明的传承看,这种手工的文明是记忆性的,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⑤我们之所以称它为遗产,是因为当代人类正在进行一次文明的转型。

农耕文明属于手工的时代,工业文明属于机器的时代。

由于机器的能力与效率远比手工高出千倍万倍,这一转型急剧而猛烈,所向披靡,故而抛弃手工在所不惜。

然而,人们在生活中只会关心物品的本身,不会关心造物的手段——到底是机械还是手工。

等我们意识到手工属于正在消失的文明时,很多手工已经濒危或者干脆无影无踪了。

⑥如今,市场开始青睐手工制作的陶艺、锻打的铁艺和种种编织的手艺,为之标上高价。

市场的规律是“物以稀为贵”和“按工计价”。

人们认可这种高价,是因为手工制品淳朴、生动,带着人的气息。

人用双手触弄和制造这些物品时,总是渗透着心中的想法、审美情趣以及对生命的感悟,而且不会重复。

这是机器制品不具有的。

在冷峻的千篇一律的工业文明的时代,手工给人一种具有怀旧意味的人文的温馨,就像那些仿古餐厅中摇曳的烛光。

⑦然而,手工遗产的意义远非如此。

⑧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手工是不同地域的工匠聪明才智的见证,也是民族与地域精神传承的载体和个性的象征。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说,每一种手工的背后还有一片深广的生活景象与丰富的历史信息。

这些信息中,只有少量的体现在手工制品中,更多的保存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

因此,抢救与记录濒危和珍稀的民间手工,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工作,也是人类文明转型期间的全新课题。

我们以前没有做过,但现在非做不可。

因为,老房子在轰隆隆地与我们告别,缤纷的手工正在不知不觉地成批死亡。

⑨人类放弃手工,使用机器,是伟大的进步。

但我们用时还要记忆手工。

因为——⑩放弃手工是为了文明的发展;记忆手工是为了文明本身。

1.有人认为第②段画线句中“聪明”一词使用不当,建议改为“灵巧”,你认为如何?简述理由。

【测量目标】运用语法知识理解内容和表达作用。

2.对第③段中举“青铜面具上的方孔”例子的主要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明中国古代工匠手工制作技艺的高超。

B.说明很多古代制品今人无法复制的缘故。

C.说明许多手工技艺的传承现在已经中断。

D.说明当今社会的手工文明正在日益衰弱。

【测量目标】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第⑤段中画线部分“文明的转型”在文中的含义是。

【测量目标】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

4.综观全文,概括手工遗产的意义。

(1)(2)(3)【测量目标】概括段落大意。

5.根据文本信息,用对话形式介绍“机器”与“手工”各自的主要特点(对话形式如下,不超过80字)。

“”,机器说道。

“”,手工说,“”。

【测量目标】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

【例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笔墨的超越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

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

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

③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

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

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

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

宗白华认为:“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取代了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

”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

④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由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

因此,笔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

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

相传锺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笔迹界破空间。

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

⑥在这一传统中,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

朱光潜说:“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

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

”这些感受,与其说是一个普通的欣赏者通过想象、移情获得的,毋宁说是中国人把文化中最核心的观念向笔墨艺术活动持续贯注的结果。

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对调笔用墨,有一系列的规范、《弟子规》说:“墨磨偏,心不端。

”执笔要求“腕平掌竖”,因为“心正则笔正”,反之“笔正”可见“心正”。

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中锋”和“藏锋”,因为“中则正”、“君子藏器”。

何以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

明代书论家项穆说:“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

”笔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灵才是目的。

看起来似乎是技术性的活动,所寄寓的却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炼的目标。

⑧于是“技进乎道”,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

黄庭坚认为,苏轼能拔萃于宋代书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道德文章之超卓,“他人终莫能及尔”。

而人格的修炼,最终又服从于社会的总体目标,所以项穆又说:“正人心,所以娴圣道也。

”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念,在此被落实到了笔墨的操守中。

这种笔墨活动,已经不再以艺术家的培养为鹄的,而以符合文化精神的社会人的塑造为旨归。

⑨有趣的是,与这种道德目标明确的修炼方式并存的,还有一种游戏的取向,所以“游戏笔墨”成为一个成语--口它常常指作文的态度。

宋代米芾说:“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

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

”在这种游戏中,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技术的工巧与否并非关键。

庄禅的哲学,由此流动于笔墨之中,与道德人格的修炼一样,浸润着中国文人的情怀。

1、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2分【测量目标】概括段落大意2、简析第③段中两处画线句作用的异同。

(3分)【测量目标】分析句在文中的作用3、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这种特殊感情”指代上文所说的中国人对艺术的赞美之情。

B、“不仅由于”表明下文将进一步阐述笔墨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C、在结构上,这一段有承接上面两个自然段,引出下文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