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问题详解
2017年语文真题及解析_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
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l0分)1.(5分)按要求填空。
(1)家住吴门,。
(周邦彦《苏幕遮》)(2)蒹葭萋萋,白露未唏。
所谓伊人,。
(《诗经••蒹葭》)(3)杜甫《望岳》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以光的明暗写山的高大,王维《终南山》诗中运用了相似手法的一联是“,”。
三、标题2.(2分)小明跑步健身,坚持一段时间后想放弃,以下句子适合用来激励他的一项是()A.行百里者半九十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D.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3.(3分)班干部改选,小洁被选为班长后发表感言,以下用语得体的一项是()A.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将翻开新的一页B.谢谢大家的信任,我会尽心尽力,做好工作C.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乐意为大家效犬马之劳D.很荣幸当选班长,我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阅读(70分)4.(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天开图画即江山王风①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天然”就是自然而然。
“天”与“人”是一组对举的概念,二者同为创造者。
“人”在创造,“天”更在创造。
大自然的自我创造,称为“天工”,与此相对的“人工”,通常认为是远远不及的。
而对于人的创造,最高贵的赞美就是“巧夺天工”。
与此相类,大自然的声响被称为“天籁”,对于人间的歌唱,其最高赞美也就是用这个词来形容。
②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人格在山水中获得共鸣,这种人与山水的关系延续至今。
音乐中大量的是对大自然的抒写,古代最著名的器乐曲,古琴演奏的《高山》《流水》,引发了千古的赞叹和惆怅。
人与人,借助音乐描摹的山水达成最高的和谐,正是中国文人精神的一个缩影。
③魏晋是中国文学艺术的自觉时期,以自然为题材的山水诗和山水画蓬勃而出,并延续至今,形成诗画中最引人注目的传统。
开创山水诗的谢灵运好游,曾经惊动地方官,以为山贼。
人的情感与山水相通,则以山水为友。
唐代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都不将山水看作客体。
2017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解析
2017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解析2017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解析蜂飞蝶舞绕花枝,捷报传来甜如蜜。
笑逐颜开告亲友,合家欢乐享不够。
举杯畅饮庆题名,实现梦想笑盈盈。
开辟人生新航线,执着进取书灿烂。
愿你前途无限美好。
祝高考成功!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2017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仅供大家参考!2017上海高考语文试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看远古如何造出神模样神是什么样子?人造出的神与鬼,不论多么狰狞,也不论多么恐怖,本质大都是人模人样。
在史前艺术中,有一些半人半兽的艺术形象,不论是绘在彩陶上的或是刻画在器物上的,这样的形象都被我们认作是神面,是神灵人格化的偶像。
这样的神面,表现出特别的恐怖感,你觉得它像人,但并非人。
神面的狰狞模样,在史前艺术的表现上大约是一个通例。
圆瞪的大眼,龇出的獠牙,恐怖之态令人惶惑。
这样的神面,是史前人制作的神灵的简化图形,它并不只是表示一个头面,而是以头以面代表神灵的本体,头面是神灵完形的一个象征,是一个简约的造型。
研究者比较关注的有像良渚文化玉器上雕刻的那些神面,神面装饰在一些玉牌、玉钺和玉琮等礼器上,神面刻有向上与向下龇出的獠牙,显出庄重与威严之感。
从良渚人制作的神面看,有的神面是有体有面的完形,而大多都是简化的只有嘴与眼的脸面。
大量的神面都是这样简化的结果,而最经典的简化,就是最后只留下了神的一双眼睛。
玉琮上许多的神面,只有眼或嘴的刻画,或者连嘴也不见了。
这样看来,对于良渚人来说,神的眼睛应当是最受他们关注的。
若干件收藏在各地博物馆的传世品玉神面,是研究者经常提到的一些藏品,如美国福格美术馆收藏的一件,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也都有龇牙瞪眼的模样。
这些收藏品的年代并不容易确定,有的可以早到新石器时代,有的可能晚到商周之际。
商周遗址出土的同类玉器往往被归入新石器时代。
最值得关注的是新近在山西曲沃羊舌村西周晋侯大墓中出土的一件神面玉饰,玉神面扁平形,正面阳刻狰狞兽面,臣字形大眼,上下均有一对獠牙龇出。
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第 I 卷阅读题(70 分)一、论述性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写文章时,我们通常会运用以小见大,虚实相生,抑扬结合,主次相成等写作手法,而这些章法,在建筑组合之中同样可以被灵活应用。
大小、曲直、繁简、抑扬、奇偶、虚实等手法在传统建筑中相辅相成、相互渗透。
建筑中的“钩心斗角”结构便是很好的例证。
心是指宫室的中心,角是指檐角,诸角向心,叫“钩心”;诸角彼此相向,像戈相斗,叫做“斗角”。
在曲阜的孔庙,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的建筑结构。
“勾心斗角”原是建筑师为了节省空间及建筑结构的美观,而创造出的一门以巧补拙的建筑美学。
其实就整个中国古代建筑,如故宫、雍和宫等的建筑结构,都是纵横交错、榫榫相咬,相互关联又互相制约,针锋相对。
原本难以共存的拥挤的建筑,在建筑师的设计下反而和谐共生。
作为祭祀祖先神灵之用的天坛,其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
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
而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
而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则体现了古人的宇宙观。
就单体建筑,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镶着象征天空的蓝色的琉璃瓦,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也体现出一种与天接近的奇异感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丹陛桥,它连接圜丘坛、皇穹宇、祈谷坛三座主建筑,贯通南北,由南向北逐渐升至3 米,象征着此道与天宫相接,皇帝由南至北步步升天。
因此,当跨出祈年殿的大门,在笔直的甬道不停回望,但见成贞门又与祈年殿相融为一,边走边回看,仿佛祈年殿越变越高,如升入云天。
2017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
2017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解析(以下是正文内容,请根据题目设置格式)2017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真题题目:《花氓与花所》是田剧《逐梦赤子心》中的经典台词,其中“花氓”指的是矮胖、面色黧黑的小生角色,而“花所”则代表着打扮华丽、唱功出色的旦角人物。
从这个台词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似乎对于“花氓”一角抱有一定的偏见或者歧视心理。
请你结合对台词深入解读的基础上,按照以下要求写一篇作文。
要求:1.结合具体例子,分析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偏见或者歧视心理。
2.阐述自己对于这种偏见或者歧视心理的看法。
3.谈谈你对于角色塑造的理解,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社会现象。
4.你可以结合生活事例、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进行论述,也可以进行适度的想象。
解析:在2017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中,考生需要对田剧《逐梦赤子心》中的经典台词《花氓与花所》进行解读,并阐述自己对于其中的偏见或者歧视心理的看法。
台词中的“花氓”一词通常指代矮胖、面色黧黑的小生角色,而“花所”则代表着打扮华丽、唱功出色的旦角人物。
从这个台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花氓”一角抱有一定的偏见或者歧视心理。
深入解读这种偏见或者歧视心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这种偏见可能源于一种固有的审美观念。
在舞台戏剧表演中,注重形象、外貌和才艺的角色往往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而矮胖、面色黧黑的小生角色可能在外貌和形象上无法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从而导致作者对其持有偏见。
其次,这种偏见可能与社会地位和权力的分布有关。
在传统戏剧中,旦角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台词。
相比之下,小生角色往往扮演着配角或者次要角色,地位和台词数量较少。
这种地位和权力的分布可能导致作者在台词和形象上对小生角色抱有偏见或者歧视。
对于这种偏见或者歧视心理,我持有看法的是,舞台戏剧是一种艺术形式,每个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
无论是“花氓”还是“花所”,他们都需要根据剧情的需要来服从角色塑造,相互补充和配合。
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和答案解析
2017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1. 填空题(1)此地有崇山峻岭,______,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王羲之《兰亭集序》)(2)______,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选自______的《______•登健康赏心亭》(3)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______,______”。
2. 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A.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B.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C.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D.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 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
,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
可是吴地的舞蹈呢?我们的祖先那种伴有鸣鸣歌声的舞蹈哪里去了呢?A. 吴歌、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B. 吴歌、白茅山歌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C. 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D. 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吴歌、白茅山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常识与理论①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是由原子组成。
原子之间有间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
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②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
因为平时说的“常识”一词,所称的内容十分繁杂。
鲸鱼是一种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
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而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常识。
为了区分,我们把“鲸鱼是哺乳动物”“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类常识称做“科学常识”。
本文要讨论的常识,是指来自日常经验的常识而非科学常识。
“常识”这个词也不能指称错误的东西,错误与否不以科学为标准,而以日常经验为标准,一旦发现某些原本相信的东西不符合日常经验,我们也就不再称之为“常识”。
③常识是由正常的情况培养起来的。
2017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及分析
2017 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 分)(1)此地有崇山峻岭,________________,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王羲之《兰亭集序》)(2)________________,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3)柳永《雨霖铃》中“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再现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解析】手法要对应。
【答案】(1)茂林修竹(2)遥岑远目;水龙吟(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2.按要求选择。
(5 分)(1)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2 分)A.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B.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C.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考点】在提供的新情境中使用名篇、名句等。
【解析】“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包含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说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聪明之人不可能永远聪明;看似愚笨的人,他也有聪明的时候。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引申义: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积累,才能做成一番大事业。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指的是祸患往往产生于不经意的疏忽、祸患常常在平时的细微处隐藏。
也就是细节决定成败。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
【答案】C(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
,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
可是吴地的舞蹈呢?我们的祖先那种伴有鸣鸣歌声的舞蹈哪里去了呢?A.吴歌、白茅山歌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B.吴歌、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C.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D.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吴歌、白茅山歌【考点】根据语境,使用语文知识进行识别、判断、归类等【解析】主语要求是吴歌和白茅山歌,根据语言表达习惯分析【答案】A二阅读 7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2017年语文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试题类型: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2017上海高考语文真题
2017上海高考语文真题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面授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1)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 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共7页,满分150分,答题纸共2页。
2. 作答前,在答题纸正面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反面填写姓名。
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3. 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4. 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此地有崇山峻岭,___________,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王羲之《兰亭集序》)(2)___________,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辛弃疾《___________·登建康赏心亭》)(3)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
(5分)(1)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2分)A.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B.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C.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
_________________,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
可是吴地的舞蹈呢?我们祖先的那种伴有呜呜歌声的舞蹈哪里去了呢?A.吴歌、白茅山歌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B.吴歌、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C.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D.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吴歌、白茅山歌二阅读70分(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常识和理论①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由原子组成,原子之间有空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
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呢?②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
2017年语文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试题类型: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5分)1. ,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2.山河破碎风飘絮,。
(《过零丁洋》)3.几处早莺争暖树,。
(《钱塘湖春行》)4. ,不逾矩。
(《孔孟论学》)5. ,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二)阅读下面两首作品,完成第6-7题(4分)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6.《如梦令》的作者是___________。
“瘦”在词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7.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如梦令”和“四块玉”是词牌名,《别情》是题目。
B.“绿肥红瘦”和“杨花雪”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知否”和“人去也”都表达了对对方的批评和责怪。
D.这两首作品都抒写了女子心中细腻、真切、感伤之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9分)曹刿论战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下列加点字与“忠之属也”的“属”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诏令徒属曰B.神情与苏、黄不属C.属予作文以记之D.有良田、美食、桑竹之属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017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分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 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共7页,满分150分,答题纸共2页。
2. 作答前,在答题纸正面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反面填写姓名。
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3. 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4. 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此地有崇山峻岭,___________,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王羲之《兰亭集序》)(2)___________,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辛弃疾《___________·登建康赏心亭》)(3)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
(5分)(1)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2分)A.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B.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C.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
_________________,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
可是吴地的舞蹈呢?我们祖先的那种伴有呜呜歌声的舞蹈哪里去了呢?A.吴歌、白茅山歌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B.吴歌、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C.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D.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吴歌、白茅山歌二阅读70分(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常识和理论①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由原子组成,原子之间有空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
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呢?②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
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校对版含答案)
2017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一、积累与应用(10分)1.填空题(5分)(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王羲之《兰亭集序》)(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选自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3)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2。
按要求选择.(5分)(1)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C)(2分)。
A.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B。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C。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D。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3分)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
,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
可是吴地的舞蹈呢?我们祖先的那种伴有呜呜歌声的舞蹈哪里去了呢?A. 吴歌、白茅山歌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
B。
吴歌、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C。
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D. 从古到今有人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常识与理论①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是由原子组成。
原子之间有间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
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②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
因为平时说的“常识"一词,所称的内容十分繁杂.鲸鱼是一种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
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而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常识。
为了区分,我们把“鲸鱼是哺乳动物”“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类常识称做“科学常识”。
本文要讨论的常识,是指来自日常经验的常识而非科学常识。
“常识”这个词也不能指称错误的东西,错误与否不以科学为标准,而以日常经验为标准,一旦发现某些原本相信的东西不符合日常经验,我们也就不再称之为“常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一知识积累与语言运用 10分1.根据要求填写诗句。
(按题记分,一共6分)(1)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一诗中想象别后重逢时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荀子的《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运用比喻,由琴声想到珠玉声的诗句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4)“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是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的名句。
2.根据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C)(2分)道家意境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物我不分的意境。
庄子说:“万物与我为一。
”在道家那里,真正有一种澄心观物的超越的态度,①物与我、人与自然也真正地融为一体了。
②儒家凸显主体(我)的地位,③在儒家那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单向的;④道家则是淡化主体(我)的地位,在道家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双向对话和交流的关系。
另一种是无我意境。
道家贵无,在他们看来,既无本体,也无主体;既无物,又无我。
⑤在艺术中,⑥衍生出无我意境来了。
陈来先生说,庄子、陶渊明体现了无我之境。
蔡报文先生也说:“‘无我之境’就是‘庄学之意境’。
”此类意境属老生常谈,故不举例。
总之,陶渊明、李白等人的诗境是道家意境的杰出代表,山水诗、玄言诗、山水画中亦多有道家意境。
(2)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D)(2分)A.阁下亲自莅临指导,我倍感尊贵。
B.小明,要多向老师同学不耻下问,这样学习才能提高。
C.老李,家母古稀之庆,我特来恭贺!D.张兄,奉上拙著一本,敬请斧正。
二阅读与鉴赏 70分(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3-8题。
(17分)给“直升机父母”的七条忠告南桥①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近年社会关注不少。
这些孩子父母远游,其教育“营养不良”。
城市中产家庭的儿童,则存在教育“营养过剩”。
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家教和保姆组成的庞大阵营,带着浓厚的焦虑和期待,如同大山一样压在孩子身上,童年就这样压碎了。
这个问题有一定的世界性。
泰迪·韦恩在《纽约时报国际生活》中称,现在有不少夫妻不愿意要孩子,其中原因之一是养育负担太大。
有的家长特别害怕被拉入其他妈妈的团体,害怕游乐场和日托中心的交际,以及那些没完没了的活动和课程——如今这些活动和课程是中上层阶级养育子女的常规内容。
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必须陷入这种疯狂呢?其实过了头的养育,才是今日教育焦虑的一大根源。
②儿童发展研究者曾提出“直升机父母”一说。
③前斯坦福大学新生管理处主任、哈佛大学法学博士朱莉·莉斯考特-海姆斯博士,写了《如何养育成人:打破过度养育陷阱,成功养大孩子》一书,力陈“过度养育”的弊病。
过度养育是指孩子力所能及或是可以学着做的事,父母都去代劳。
例如,小孩打闹,大人帮助协调解决。
去什么地方,家长都不放心,要亲自接送。
“我们就像对待珍稀花草一样对待孩子,在照料上不厌精细,一见风吹草动,怀疑孩子可能受到打击,便冲上去保护。
”④过度养育会损害孩子的能力、韧性、快乐和自我意识。
如果说家长、孩子、家教是生产者的话,大学、用人单位、未来配偶,则是消费者。
海姆斯多年接触刚脱离父母的大学新生。
若这些新生成长中“养育过度”,其行为会立竿见影地显露出来。
海姆斯自己接待新生的时候,有的新生话都不会说,而是父母在边上代劳。
⑤过度养育的后果,会往后延续多年。
在日后就业上,被呵护过度的孩子,遇到用人单位,更会问题多多。
2005年,一个名叫理查德的常青藤学校毕业生在华尔街某投资银行就职,年薪25万。
他的工作时间很长,很辛苦,妈妈心痛,想方设法找到小伙子老板的电话,跟他抱怨。
次日小伙子上班时候,在电梯口就进不去了,保安把他的东西装在一个纸盒子上拿过来,让他走人,纸盒子上写着:“问你妈妈去。
”这个老板或许不应该用这种恶劣的方式处理问题,但小伙子妈妈的做法颇让人厌烦。
儿子都工作了,还大事小事来插手,恐怕哪个雇主都难以接受。
⑥在婚姻家庭问题上,《圣经》上告诫男女成人之后,要离开父母,和配偶结合,成为一体。
失败婚姻则是一方甚至双方无法割断和原家庭的脐带,任由父母控制。
2016年初北大一位教授,和银监会一位美女处长闹出离婚大战,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
双方父母互向孩子配偶单位写控告信。
两个功成名就的当事人,在婚姻家庭的纠纷中,却离不开父母的控制,外人看了纳闷,可在我们这个“可怜天下父母心”声音极高的国度,这种事实在寻常。
⑦看完此书,我总结过度养育有七宗罪:(1)只给东西不练能力。
(2)(3)(4)只重视学习和升学。
(5)(6)(7)不听专家意见。
⑧针对这七宗罪,不妨建议如下:⑨第一,要放权授能而不是微观管理。
在企事业单位,大家可能都知道经理人对于员工的管理,一种叫授能是给员工自主权,让他们自行决定工作方式,承担相应风险,此间除了完成工作之外,员工能力、积极性得到提升。
另外一种管理,是微观管理,抓西瓜也抓芝麻,事必躬亲,员工得不到合理训练,能力不升反降,管理者本人也累。
这种领导是无能的领导。
家庭也是社会组织,运作上不无类似。
大事小事事必躬亲的家长,是无能的家长。
⑩第二,适度“放养”,教会孩子如何和陌生人说话,而不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问题是孩子成年后会接触一个又一个陌生人,不是所有陌生人都危险的。
有危险的陌生人,不与其说话不一定就能解除危险,不如教会孩子如何应对。
⑪第三,学会延迟满足,让孩子吃苦吃亏。
过分强调要给孩子瞬间满足,不能刺激他们的心灵。
父母都把孩子当成了纸糊的泥捏的,受不起一点打击。
为了鼓励、夸奖他们,让他们瞬间满足则不惜代价。
得让孩子吃点苦,吃点亏,这样他们会成长得更皮实些。
⑫第四,不要参与恐怖的“升学军备竞赛”。
父母为了孩子成功,每一步都跟着扶持:帮孩子选课,选容易得A的课程,帮孩子做作业、写文章等。
在中国不要说上大学了,就是找幼儿园、小升初的过程,都是家长在血战。
其实正规教育没有这么重要,本书说的原生家庭中的家教对人的成长更为重要。
⑬第五,让孩子根据不同年龄的能力,学着做家务。
由于过度强调孩子的学习,强调培养孩子的自信,一些日常、琐碎的事情,比如家务,都是家长代劳。
孩子日后进入社会,毫无准备。
不会做这些都还事小,关键是孩子没有父母陪伴的时候,要会安全、高效地做事。
劳动给人带来快乐,完成任务且能帮助他人,也会带来荣誉、自豪和团队归属感。
有家教的人家,无论中外,都会蓄意在这方面训练。
⑭第六,让小孩渐渐自己拿主意,自己解决问题。
家长应该训练小孩在做事、办事上,逐渐独立自主。
家长让小孩自己思考,不要过早给答案,学一点“苏格拉底式询问”和批判性思维方法。
⑮第七,多听专家的,而不是周围婆婆妈妈的。
比如和有类似想法的家长形成一个社区;和配偶达成共识。
建议大家去关注一些相关专家,不要看微信上水平和自己差不多的人的文章。
一些作者为了寻求更多关注,有强烈的媚俗倾向。
多去看看真正的专家学者怎么说,可以改变我们的很多错误观念。
⑯人类总要经历些风吹日晒,否则无法应对日后更大的风浪。
现在“直升机父母”说法都过时了。
父母中新的品种叫“无人机父母”。
他们平时看不到,却通过短信、微信,隐形地在遥控。
一旦孩子有丁点问题,他们立刻抵达现场,“危难之处显身手”。
还有一个新说法,叫“割草机父母”,说这种父母,在前面给孩子清道,什么杂草和石子都不留下,让孩子的路平平坦坦。
小孩的路,都是家长给铺好了,哪还需要他们去走出来?(选自2016年12月10日《南方周末》,有删改)3.第②段画线的词语“直升机父母”在文中是指那些过度养育未成年或已经成年的孩子的父母。
(2分)4.对第①段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2分)A.文中提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为了引出城市中产家庭的儿童教育存在“营养过剩”。
B.“童年就这样压碎了”一句中“这样”指代的是家庭成员的阵营庞大,家长的焦虑和期待沉重。
C.教育“营养过剩”问题不仅仅是在中国存在,而且有一定的世界性。
D.根据泰迪·韦恩的说法,现在有不少夫妻不愿意要孩子,根本原因是养育负担太大。
5.根据文章③—⑥段的内容,概括“过度养育”的危害。
(2分)参考答案:这种过度养育会损害孩子的能力、韧性、快乐和自我意识,也影响他们往后的就业和婚姻。
6. 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2分)A.第①②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第③至⑦段着重阐述了过度养育的危害。
C.第⑧至⑮段提出了针对上文的七条建议。
D.第⑯段继“直升机父母”又提出了“无人机父母”、“割草机父母”,他们名称不一样,性质也不一样。
7.根据文章提到的七条忠告,填写表格(4分)参考答案:(大意相同即可)(2)圈养着不让其经风雨。
(3)过分强调瞬间满足。
(5)不组织孩子从事家务和劳动.(6)代替孩子思考。
8.下面有一段小学生和妈妈的对话,结合文章的观点,对妈妈的态度加以评析。
(不超过80字)(4分)妈妈:今天上学怎么样?孩子:还好,可是我把书包忘到学校了。
我怎么办?妈妈:你觉得该怎么办呢?孩子:妈妈,你能不能开车带我回学校去拿?妈妈:对不起,不行。
我下午还有别的事。
你觉得可以怎么解决呢?孩子:我可以打电话问同学,问作业是什么?妈妈:可以。
孩子:可是我需要的东西可能在书包里。
或许我可以发邮件给老师,告诉她我忘了,问她怎么说。
妈妈:也可以。
按你自己的想法,然后试着自己解决看。
参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采薇老师按:这里命题老师偷懒了。
或者评卷组放水了。
按照高考的标准,回答这样的题目,不可能“言之成理即可”。
回答这样的题目,首先需要对语段中妈妈的态度作出分析和总结,这样可以得到1分;其次需要回到题目的文本中去,结合这些文本中提出的观点作出评判,这样可以再得到1分;最后,需要在上述两点的基础上,给出你的观点,并拿出依据,这样可以得到2分。
这叫依据采分点给分,考察的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南方周末》刊载的原文中,这段对话之后,原作者说:“我就这两个问题在网上提问,看读者会选哪一个。
很多读者都选第二种,后者鼓励小孩想办法解决问题,另外养成不依赖家长给自己收拾的好习惯。
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做第一种,这样更简便。
”如果在试卷中只作这样的回答,大概只能拿到1分。
所以我们的同学一定要知道,考试有自己的规则,你也可以叫它“套路”。
要按这个“套路”来。
(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
(15分)九月初九木心①中国的“人”和中国的“自然”,从《诗经》起,历楚汉辞赋唐宋诗词,连绾表现着平等参透的关系,乐其乐亦宣泄于自然,忧其忧亦投诉于自然。
在所谓“三百篇”中,几乎都要先称植物动物之名义,才能开诚咏言;说是有内在的联系,更多的是不相干地相干着。
学士们只会用“比”、“兴”来囫囵解释,不问问何以中国人就这样不涉卉木虫鸟之类就启不了口作不成诗,《楚辞》又是通体苍翠馥郁,作者似乎是巢居穴处的,穿的也自然不是纺织品,汉赋好大喜功,把金、木、水、火边旁的字罗列殆尽,再加上禽兽鳞介的谱系,仿佛是在对“自然”说:“知尔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