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西省城市化发展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山西省城市化发展的研究
作者:郑舒婷高鹤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12期
[摘要]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发展迅猛,各国逐渐步入了现代化社会,城市化水平日渐提高。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发展到第二阶段——中期水平。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了53.7%,城镇人口数量快速增多,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文章将分析山西省的城市化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缺陷,并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此外,山西省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不协调性,应该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以进一步推动它的城市化全面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产业结构;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1 山西城市化发展现状
山西省能源储藏丰富,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能源大省,由以煤炭和矿产资源为主。
随着全国经济的崛起,山西省逐渐形成了以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从表一中可知,从2008年—2013年山西省GDP总值在不断增长,2013年GDP总值为12665.25亿元,比去年增长了4.56%。
从历年数据可知,第一产业基本呈增长趋势,但发展缓慢,由于受地形、气候、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农业基础较为薄弱,缺少专业化生产。
从表中可知,第二产业发展较快,总体呈上升趋势,体现了以能源、化工等为主导的重工业产业结构。
从2008年到2013年数据来看,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从2759.46亿元增长到5311.18亿元,但仍落后与第二产业的发展。
我省的大多数城市都是以重工业为支柱产业的,例如太原市的钢铁集团,大同市大同煤矿集团以及晋中市的阳煤集团,但这些工厂、企业的生产能力较低,都缺少对原煤资源的深加工发展,技术水平落后,对人力资本的培育不够重视,这就导致了山西省的大多数产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且劳动力的就业率低。
各城市之间经济联系松散,没有形成专业化、特色化的产业模式,大城市的辐射效应低,一些中小城市的发展能力不足,使得它的城市化发展相对缓慢。
我省城市经济发展也各有特点。
晋中市具有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杂粮、核桃等农副产品较为著名,是全省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运城市的小麦、棉花种植区较为发达,也是我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区。
山西省的旅游业发展在近年来有明显好转,总收入逐年增加,到2013年底旅游业总投资高达400亿元,进而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增长。
当前,山西省的城市化建设取得了显著地成果。
首先是城市管理体系逐渐完善;其次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工业水平逐渐提高;再次,城市急速扩张,人口规模增大,且劳动力素质也日
渐提高。
总体来说,山西省城市化的发展反向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但山西省的城市化发展还不全面,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其他省份,环境污染严重,有待进一步完善。
2 城市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产业占比来看(表二),2008年—2013年期间,第一产业比重最小,从2009年以后,出现了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其比重在三大产业中仍处于最高,第三产业次之,并有缓慢的上升态势。
因此,从整体来看,山西省的产业结构模式是“二三一”,工业仍为主导产业,且第三产业发展所占比例仍较低,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以煤炭为主导的传统产业是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2.2 各城市发展水平不平衡
山西省包含11个各地级市,近年来,城镇人口比重在不断逐渐上升,2013年城镇人口在全省总人口中达到52.6%,但是城市化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即发展不平衡。
据统计,2012年太原市人口总数达到234万人,大同市也将近130万,而吕梁、忻州这两个城市城镇人口数量相对最少,分别为16.03万人、20.32万人。
城镇化人口分布不均衡,经济发达的城市城镇人口数量多,例如太原市,欠发达城市城镇人口数量则较少。
各个城市的就业人数也有较大差异,2012年太原市城镇人口就业率已达到40.7%,而长治市城镇人口就业率仅为23.7%。
因而大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就业人口数量多、就业率相对高,而中小城市的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就业水平也较低。
2.3 城市基础设施落后
从表三可知,在山西省城市建设方面,近年来,城区面积不断扩大,2013年城区面积有所下降。
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来看,在2008年山西省仅为75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918人;而2013年就已增加了200多平方公里,达到97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526人。
从城市设施水平来看,城市绿地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到2013年到大3.63万公顷。
从城市用水指标来看,2008年-2009年,我省的城市用水普及率从93.27%上升到98.14%,城市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总体看来,我省基础设施有所发展但发展水平不高,在某方面仍落后于其他省份,比如交通运输网不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也存在缺陷,这些都将会阻碍城市化进程。
2.4 忽视生态文明建设
由于我省的重工业比较发达,能源的大量消耗造成了废气排放的增多,环境污染现象非常严重,生态环境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从上表可知,废水的排放总量每年都在增加,特别是近两年来废水排放量大幅上升,2013年废水排放总量达到138030.43万吨,但二氧化硫排放量有下降趋势,其中排放量最高值在2011年达到1399051.29万吨,污染
程度相当严重。
2008年-2013年造林面积从280.40千公顷仅扩大到298.80千公顷,变化不明显,但近两年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当前提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即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要兼顾统一,但是山西省在这一发展阶段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些进一步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3 推动山西城市化发展的对策
3.1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
目前,山西省第一产业相对落后,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发展缓慢,面对这种现状,产业结构急需调整,产业转型也迫在眉睫。
首先,稳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减少水土流失。
例如运城市临近汾河谷地,地理位置优越,是全省蔬菜、小麦重要的供应基地,但资金投入低,产能不高。
因此,政府要积极扶持农业发展,实行资金投入政策和人才培育方案,发展现代农业经济,利用先进农业技术对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制作,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产量,构建农业产业链的发展。
其次,工业发展起步早,主要以原煤的开采为主,对能源的依赖性很大,传统工业耗能高、产能低、生产工艺落后,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要对传统工业进行产业优化升级,对煤炭资源进行整合,对其开采要有节有度,减少资源浪费;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引进先进生产工艺,例如煤制油、煤制气等产业升级发展,实现资源的清洁生产与利用;重视教育的发展和职业技术人才的培育,促进人力资源的内生化,吸引高端人才流入。
最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壮大。
山西省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旅游资源比较丰富。
著名的宗教旅游胜地有五台山、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等人文资源景观,有绵山、恒山、武当山等丰富的自然资源景观。
整合旅游资源,增强宣传力度,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带动金融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房地产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增加人们的收入。
3.2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城乡经济难以协调统一发展,阻碍了全省经济效益的提高。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取消户籍制度,消除城乡二元差别,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以人为本,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对农业实行补贴政策,推动新农村的建设。
在产业体系方面要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快乡镇企业及工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农业经济效益提高。
此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乡镇的交通发展,加快农村道路体系的建设,缩短城乡距离,加强经济联系,从而实行城乡一体化发展。
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山西省地势复杂,山地多,处于内陆,交通运输落后。
目前,地铁,轨道仍未建成,便利的交通对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
政府应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建立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网,推进公共供水供电以及通信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城市绿化建设,山西省水土流失严重,要积极植树造林,建立湿地公园,扩大森林覆盖率与绿地面积。
此外,要利用先进技术解决城市的污水排放与生活垃圾处理等问题,改善市民的城市环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有利于改善民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3.4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由于山西省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工业的发展污染了城市环境,破坏了生态文明。
第一,寻求产业发展新道路,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改变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模式,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新能源经济,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清洁资源。
第二,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树立城市新面貌。
加强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教育,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活动,树立环保意识,形成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共同建立城市发展新面貌。
第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节约资源,杜绝浪费。
鼓励人们外出坐公交车,减少废气的排放,发展绿色交通资源,如公共自行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秀娟.山西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
[2] 王小瑜.山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3] 郭晨琛.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力资源配置的互动关系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