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2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导读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导读教案

课题第七单元课型单元导读课设计人指导教师审批人学习内容第七单元学习目标1.了解本单元内容。

帮助学生建立单元学习的整体意识,把握单元文化主题。

2.对课文先整体把握,思考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3体验成长的快乐,指导学生收集有关本单元的学习资料,为单课学习做准备。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学习方法读、思、谈”相结合学前准备班班通资源学习过程(一)交流谈话,引入正题:1.谈话交流: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获得成功的喜悦,有过遭受挫折的烦恼,也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2.引入正题,板书课题(第七组成长故事)。

(二)初读导语,了解主题默读导语,找出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

1.生默读。

2.指名汇报。

(这段导语写出了本单元的学习主题,点明了学习目标也提示了学习方法。

)3.齐读导语。

4.小结,板书:成长故事(设计意图:意在帮助学生建立单元学习的整体意识,把握单元文化主题。

)(三)浏览课文,明确任务1浏览书本目录,了解单元学习内容。

2.教师解读单元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满足孩子们先睹为快的心理,对课文先整体把握,引发阅读期待,为单课学习做准备。

)(四)自读课文,感悟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家中做客的事;《乌塔》讲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一个人在欧洲旅游的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事情。

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的成长故事,学生在阅读时一定会受到许多启发,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习作2优选份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习作2优选份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习作
2优选份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习作2 1
习作2
主备人:周珏
【学习内容】习作2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例文,初步了解通过对具体事情的记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2、通过习作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闪亮之处,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充满自信的健全人格。

3、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反思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回忆自己的经历,把能表现自己的长处的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想清楚。

2、与父母、朋友沟通了解自己的长处、本领,与他们一起回忆自己的经历
【课时安排】两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①简单写出自己的姓名、年龄、在哪所学校上几年级。

②重点写自己的相貌、性格、爱好、特长等。

③能根据习作内容,给文章定个题目。

④作文写完后,认真修改。

三、拓宽思路,展开思维。

【学生10分钟】
第二课时
一、练__作
1、请同学们把刚才说给大家听的内容写下来,要注意进行具体的描述,字里行间要洋溢着内心的喜悦和自豪。

题目可以从课本提示中选一个,也可以自拟。

2、学生尝试习作。

二、读读习作
1、同桌互读互评。

2、读给小组的同学听,互评互助,作出修改。

3、大组交流,读给全班同学和老师听,师生评议。

板书设计:
交代自己的特长
我的特长具体事例写特长
点题,为自己而自豪
【自主练习】【学生10分钟】
学生完成习作,并修改好,誊写好。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

语文园地二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了解几种植物的生长特点,能够熟读成诵。

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加文化底蕴,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

题目自拟。

3.练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事物,并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1.对于儿歌能够熟读成诵。

2.丰富知识,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

题目自拟。

教学过程一、“日积月累”的教学1.导入。

师:同学们,您们喜欢儿歌吗?谁会背?指名学生背儿歌。

师:同学们背得真不错,老师也学会了一首新儿歌,想听吗?2.老师背儿歌。

“正月梅花香又香。

……”师:好听吗?想不想学?咱们就一起学一学。

3.学儿歌。

学生初读儿歌。

注意读准字音。

(1)指名读,及时正音,再自由读。

(2)了解儿歌中各种植物的生长特点。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儿歌;比一比,看谁读得最好。

5.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儿歌。

二、“成语故事”教学(一)引入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1.指名学生说一说。

(二)学习“胸有成竹”这个成语。

1.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3.了解寓意。

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老师相机加以说明:“胸有成竹”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与可的故事,是说他在画竹子之前,心中先有一个他要画的竹子的大概形象,比喻我们做事前心里已有全盘的考虑及妥善的安排,因此才有成功的把握。

4.作业:背诵儿歌;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三、习作教学1.读习作要求,明确习作内容。

2.学生分小组自由谈感兴趣的事物,然后在全班交流,确定自己想写的内容。

3.引导学生体会本单元描写植物的课文的写作方法,注意表达的顺序。

并举一反三,体悟描写其他事物的方法。

4.生习作,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四、习作讲评1.回忆作文要求。

2示较好的习作,欣赏评价,说说好在哪里。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个人工作自我鉴定个人工作自我鉴定(13篇)自我鉴定是对自己的政治思想、工作业务、学习生活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自我鉴定吧。

自我鉴定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个人工作自我鉴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个人工作自我鉴定篇1自从进公司的这段时间我收获了很多,对于我从学生到一个合格职业人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便是本人的工作自我鉴定:作为试用期的我,初来公司刚开始很担心不知如何与同事共处、如何做好工作。

因为公司的这些业务是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而且和我的专业知识相差也比较大。

但是这一个月以来,在公司宽松融洽的工作氛围下,经过项目领导和同事的悉心关怀和耐心指导,我很快的完成了从学生到职员的转变,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了公司的工作环境,也基本熟悉了项目的整个工作流程,最重要的是接触和学习了不少的相关业务知识,很好地完成了项目交予的任务,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使我的工作能力和为人处世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在这个月里,我参加了公司安排的新员工培训、各种相关业务的培训和工作技能培训。

培训期间,我积极主动地和老同事交流,希望尽快熟悉公司的基本状况和工作环境。

培训结束后,我被安排到xx联通项目组。

刚到项目时,项目经理周工和我的指导师,给我推荐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文档,并指导我尽快地适应项目的工作。

工作和生活中,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

尽心尽力,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认真及时做好领导布置的每一项任务。

当然我在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比如:对业务不太熟悉,处理问题不能得心应手,工作经验方面有待提高;对相关知识情况了解的还不够详细和充实,掌握的技术手段还不够多;需要继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增强等。

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感悟了很多。

看到公司良好的发展势头,我深深地感到骄傲和自豪,因此我更加迫切的希望能以一名正式员工的身份为公司工作,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体现自己的价值,和公司共同成长。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优质教案_2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优质教案_2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日积月累”,积累花名的歌谣,了解几种花的特点,并作适当拓展,发现规律并仿写,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2、学习成语故事,能理解并使用,积累其它成语,养成积累习惯。

教学过程一、复习本单元词语(读读写写和读读记记)1、出示,开火车读2、在小组里说说哪些词难记,怎样记住。

二、日积月累1、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作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诗歌。

谁能读读?【出示课件,指名读】2、学生小组内读读,解决不理解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老师巡回倾听,给予协助。

3、抽读正音。

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4、细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

5、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6.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

(“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而这个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7.拓展:用一种花名,依照短文的句式说两(写)句话。

8. 连线填空梅花十一月兰花十月芙蓉二月水仙一月三、成语故事1、理解事物需要对某一事物实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出示课件:《胸有成竹》】2、学生通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⑴“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

⑵文中第二自然段几地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

4、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明白“观察”与成绩的必然联系。

)4、交流成语含义。

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胸有成竹”的意思。

5、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联系实际谈谈。

6、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四、课后总结:五、快乐作业:阅读《成语故事大全》,积累使用更多成语。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二》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二》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二》一、教学目的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含义,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

2.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创作的兴趣。

3.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表达方式和含义。

2.识字、背诵并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表达课文中的抒情情感。

2.通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教会学生欣赏和创作诗歌。

四、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语文园地二》2.录音机或电脑,播放课文录音3.课件:配合课文内容的图片或PPT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教师与学生商讨本课教学目的和重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情感。

第二步:学习课文1.学生跟读课文。

2.教师解释生字词,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并互相评价。

第三步:诗歌欣赏1.教师播放相关优秀诗歌录音,让学生欣赏。

2.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第四步:诗歌创作1.分组让学生自由创作一首诗歌。

2.学生展示作品并相互欣赏。

第五步:诗歌朗读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2.让学生互相评价,鼓励并提出改进建议。

六、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课文和诗歌的理解。

2.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多创作诗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7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堂作业新设计】一、读一读,连一连。

呼风唤雨的神仙黑暗无光的世纪腾云驾雾的世界二、根据课文回答。

1.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伯特•罗兰说了什么?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本课指【答案】二、1.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2.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教学反思1.课前,我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文,让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黑暗无光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力求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2.在本轮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激励性评价等,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齐读、指名读等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伙伴的存在;自学、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可以“我”做主;师生对话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课堂的无限乐趣;学法的指导、小结、迁移,让学生感到:学习原来很简单……这些,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兴奋的状态,营造了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因为老师的赞扬,成功的喜悦,以及同伴在集体中地位的提高,都很好地激励着学生更加努力发奋。

【教材分析】《呼风唤雨的世纪》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课文中的一篇文章。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作者介绍】1.作者介绍:路甬祥: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流体传动及控制学家。

1964至1979年浙江大学助教、讲师。

在机械工程特别是流体传动与控制、高等工程教育等领域做出过重要贡献,曾在欧、美和中国等国获得20项专利,在国内外发表过250多篇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教育论文及二本科学著作。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科学改变人类生活2000年,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一书,这本书由路甬祥主编,书中介绍了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爬山虎的脚》教案优秀9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优秀9篇

《爬山虎的脚》教案优秀9篇爬山虎的脚教案篇一【课文品读】《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章,出自于叶圣陶之作,是一篇通俗易懂,适宜儿童阅读的写景文章。

文章语言朴实,描写爬山虎的脚生动具体。

课文主要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爬山虎美丽的叶子;第二部分着重介绍爬山虎的脚。

文章的这两部分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没有爬山虎的脚这么努力地一步一步往上爬,就没有这满墙的绿色波纹似的叶子。

本文的教学重点在课文的第二部分─爬山虎的脚。

作者对毫不引人注意的爬山虎的脚的描写得很细致,可见作者观察多么仔细。

第3节中“今年我注意了”一句点出了作者开始“留意”了。

因为好奇,所以去“留意”观察了,于是就有了以前没有的发现─“原来它是有脚的”。

这一发现,又引发了作者进一步的好奇─那脚究竟是怎么爬的?又去“留意”观察了,于是就又有了新发现─爬山虎爬墙的两种情况,而这些发现是在一段时间内作者观察所得。

为什么作者要写“今年我注意了”?正是因为他对爬山虎这一不起眼的植物产生了好奇,想要弄明白一些事,才会去仔细观察。

而正是因为作者留心观察了,才把文章写得清楚明白,这也正是写好文章的重要基础呀!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描写生动具体,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很好的范例。

如,描写爬山虎的叶子,文中是这样描写:“它们一顺儿朝下,均匀地铺在墙上,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作者观察那么仔细,用词精准,描写优美细腻。

所有的叶子是“一顺儿朝下”,并且是“均匀地铺”,“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是对“均匀地铺”的进一步说明,正因为如此,清风拂过,才会有“漾起波纹”的感觉,一个“漾”字与“一顺儿朝下”、“均匀地铺”相对应。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动态中的爬山虎叶子更是好看,让人读来仿佛这一墙绿得那么鲜艳的叶子就在眼前,美得很。

这么精彩的段落,值得学生背诵积累。

《爬山虎的脚》一文按照整体到部分到细节的顺序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爬山虎脚的形状、颜色,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学习园地二》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学习园地二》教案
预设:
第一句话比第二句话多了两个“的时候叫”,更鲜明地强调了在任何时候那条狗都会叫。第一个句子语义表达更强烈,第二个句子更简洁。
(二)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再抄写下来。
1.出示句子: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我要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我们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
4.练一练。
我来提问题:
我在公园遇到一对母女。母亲对六七岁的女儿说:“你的背包里还有几个苹果啊?”小女孩掏出了两个苹果,母亲说:“正好,我们每人一个。”小女孩歪着脑袋端详了一下手里的苹果,然后先在一个苹果上咬了一口,接着又在另一个苹果上也咬了一口……
想一想,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你是怎样发现问题的?又是提出了怎样的问题呢?和同学交流一下吧。
2.学生交流。
3.交流汇报。
预设:
阅读的时候我要动脑筋思考,积极提出问题。
阅读的时候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关于文章部分内容的,可以是关于全文的,还可以是关于文章的写法的。
我们可以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
预设:
它们的共同点是先提出问题,然后进行回答。这种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问题的修辞手法叫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目的是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
2.我会设问。
你会说个设问句吗?
预设:
故乡是什么?故乡是沃土,故乡是老根。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书本是不是过时了呢?不,书本作为人类知识最重要的载体,永远都不会过时。
预设:
小女孩歪着脑袋在想什么呢?
小女孩为什么把两个苹果都咬了一口?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语文园地二 》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语文园地二 》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语文园地二》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语文园地二》中的课文。

2.掌握《语文园地二》中的重点生字和词语。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

2.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回答相关问题。

三、教学准备
1.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语文园地二》。

2.教师课件或黑板。

3.学生课本和练习册。

4.教学辅助材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讲解词语及生字的意思。

2.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故事梗概练习。

3.学生分组进行课文朗读比赛。

4.布置课后作业:背诵重点句子及生字词。

第二课时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小测验。

2.教师讲解课文背景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内涵。

3.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加深理解。

4.以小组形式进行情景对话练习。

5.布置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五、教学反思与总结
本节课以《语文园地二》课文为核心内容,通过朗读、讲解、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结合生字
词的学习和课后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以上是《语文园地二》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语文
知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语文园地二【课堂教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语文园地二【课堂教学教案】

语文园地二▶教学目标1.总结提问策略,提高质疑能力。

2.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3.进一步体会形声字偏旁表意的特点,提高识字能力。

4.理解和体会反复与设问的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

5.积累和提问有关的名言,受到熏陶。

▶教学重难点总结提问策略,提高质疑能力,进一步培养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教学准备复习本单元四篇课文。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总结提问策略,提高质疑能力。

2.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3.进一步体会形声字偏旁表意的特点,提高识字能力。

▶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巩固提问策略1.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起学习《语文园地二》。

2.聚焦“交流平台”。

这一单元,我们一共学习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和《蝴蝶的家》四篇课文。

在阅读这些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很好地帮助我们快速理解课文。

交流平台中的四个小伙伴总结了关于提问策略的收获,咱们一起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3.交流平台中的小伙伴提示了我们关于提问的几个策略,要动脑筋,从不同角度提问,筛选最值得思考的问题,要养成提问的好习惯。

4.在学习课文的时候,你是不是用到了这些策略呢还记得自己或同学们都提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发现吗?5.听了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发现,提问可以针对课文局部提问,也可以针对整体提问;可以从内容、写法、启示等角度提问;要提出对自己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

(出示思维导图)6.课件出示文章《盘古的后代》。

现在,请你按下暂停键,读一读这盘《盘古的后代》,看看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这些问题是不是帮助了你理解文章呢?7.通过梳理这一单元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如何提问都有了自己的收获。

希望大家以后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能把这些提问的策略用上,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二、识字加油站,巩固形声字特点1.(课件出示“识字加油站”中的前6组带拼音的词语)。

注——驻抄——钞赔——培堵——赌煤——媒芬——氛(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6组生字,认真观察,说说它们们都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2)播放音频。

鸡冠区实验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习作二 小小动物园教案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

鸡冠区实验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习作二 小小动物园教案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

习作—-小小“动物园”第一课时作文指导教学目标:1。

能够找出家人和对应动物间的相似点,享受家人角色转换的趣味,感受“小小‘动物园'”的氛围。

2.发现并初步运用将家人写出动物特征的方法,获得新经验.3。

感受表达过程中收获习作的快乐与成就感.教学重点:能够找出家人和对应动物间的相似点,享受家人角色转换的趣味,感受“小小‘动物园’”的氛围。

教学难点:发现并初步运用将家人写出动物特征的方法,获得新经验。

教学准备:动物图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

游戏:动物猜猜猜(一个同学描述所看到的图片上动物,其他同学猜动物。

)2。

播放动画,情境引入:同学们,有个孩子把他的家想象成了小小“动物园"。

那里有哪些动物呢?我们去看看吧。

二、明确写作要求1.指名读P31第一段。

2。

分析家庭成员与对应动物间的相似点。

3.指名读P31“想一想"。

4.互动交流,打开思路:把自己家也变成动物园,你觉得你的家人分别像哪种动物呢?5。

反馈引导:能从外貌、性格、习惯、爱好、本领、品质等不同角度说清家人像什么动物,哪里像。

6.小组交流:借助“动物园”导图说说家人分别像哪种动物。

三、合作探究1.教师配合家人照片,介绍自己家的“小小动物园”,触发情感共鸣。

(1)出示教师个人形象图,学生识别。

(2)教师介绍自己家的“小小动物园".(3)导语激励:我家还有绵羊,妈妈妈妈、公鸡爸爸。

你看,我把他们写下来了,有意思吧?你们也来写写自己家的小小“动物园”吧。

2.口头描述。

学生描述自己家的小小“动物园"中的一位成员。

3.交流讲评。

4.同桌互评.四、习作1。

交流讨论:如何将家人写得更像动物,更有趣?随机提炼学生的已有经验:运用语言、动作描写以及夸张等小妙招放大家人的特点。

2。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3。

作品展示,全班自主批阅,圈画精彩语句。

4。

集中赏析佳作。

五、情感升华1.交流生活在这个“动物园"里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教材简说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教学目标: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要求会写的字和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要求会背的地方。

3、理解古诗两首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5、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6、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7、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8、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们交流。

9、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10、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

11、学生在交流各自的发现的同时,进一步体会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12、积累花名的歌谣,了解几种花的特点,并作适当拓展,让学生仿照短文试写歌谣,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3、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4、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倡导积极肯定的评价方式,激励交际信心,加强实践、突出互动,发展学生交际语言。

5、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6、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7、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

教学课时:11课时5.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岭壁》。

3.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4.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2、3、4、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1.猜谜导入,媒体简介作者,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请大家猜一条谜语,谜底是一位诗人的名字,看谁最先猜出来。

听好了: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不但诗写得好,他的书法作品、他的画、他的文章在中国历史上都极负盛名,他和他的父亲、弟弟合称“三苏”,他是谁?(苏轼)。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诗《题西林壁》。

(师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可以知道这首诗有关的哪些信息?3.媒体出示生字,检查预习,指读正音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1、学生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媒体出示方法)(a、借助注释理解诗意;b、查字典理解诗意;c、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等)2.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3.交流学习所获。

4.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5.那苏轼到底从几个角度看了庐山呢?看到了几种结果呢?(六个角度,看到了六种不同的结果。

)那概括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

)6.(课件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美景)假如你就在庐山之中,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话吗?“我站在(),看到庐山像()。

”7.“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身在此山中。

)8.齐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呢?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

)三、熟读成诵,领悟诗请1.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放课件)2.用多种形式朗诵此诗(小组比赛、指名朗诵、全班齐诵等。

)3.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其实不仅观山如此,看事情也是一样。

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吗?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收集材料,拓展学习1.教师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咱们说过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写下了许多名篇、名句,你找到了哪些?咱们交流交流吧。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游山西村》教学目标:1、2、3、4、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一首古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写出了庐山的雄奇景象,更说明了一个哲理,那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你还记得这首诗吗?能把它默写下来吗?2.(师吟诵):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到乡村农家去品味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3.老师板书课题《游山西村》,生齐读课题。

4.检查预习,指名读诗。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读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4)掌握记诗方法。

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师:回忆一下前面一首古诗我们是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学的?媒体出示:(理解诗题→了解作者→理解诗句→熟读成诵→领悟意境)1.理解诗题: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2.了解作者:根据你的了解简单谈谈诗人陆游。

3.理解诗句。

4.熟读成诵: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这首古诗,比比谁的朗诵更优美。

5.领悟意境。

6.爬山虎的脚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2、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感受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秘,还欣赏了变化多端的火烧云。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观赏一种奇怪的生物──爬山虎。

(媒体出示图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生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然后说说通过初读课文对爬山虎都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读文后交流:2.请五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

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

三、学习生字新词1.学习生字(媒体出示生字词)①开火车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口头组词。

(着墙”的“着”不读zhe,应读zháo)②分析字形结构,抽生说每个字的特点及部首。

③分四人小组讨论生字易错的地方及如何记忆字形。

2。

出示词语: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①抽生读。

②开火车。

③齐读。

(词语的理解在分析课文中解决。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1.生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两个部分?生自读课文,交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2.放多媒体课件(一墙的爬山虎随风摆动的画面),请学生欣赏,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3.刚才你看到的画面上是怎样描述的?4.自己读这一段话,看有什么感受。

(美)5.自己再一边读,一边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

用手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

6.再放多媒体课件,男女生分组读,一组读另一组就看画面,图文结合来体会叶子的动态美。

7.作者怎么把叶子写得这么美呢?(认真观察)【同伴评】让学生能体会认真观察的好处。

8.再放刚才的课件,提问: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这个问题我们在下节课再解决。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2、3、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提问: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二、认识爬山虎的脚播放课件让学生观察,指导从脚的样子,形状,色三个方面去观察。

1.交流观察的结果。

(只要学生认真观察,这个结果是很容易就能得到的,因为实物具有很强的直观性)2.书上又是怎样描写它的脚的呢?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有关的句子。

(媒体随机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3.自己读这些句子,读懂了用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教师巡视指导,并选择一份画得较好的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出来)4.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而且还藏在叶子的下面,为什么作者还是描写得如此细致呢?(因为作者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十分仔细的观察)哪个词说明了作者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呢?(注意)【同伴评】教给学生平常也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爬山虎既然有脚,那它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那它究竟是怎样爬的呢?1.分小组学习4自然段,自学要求为:①找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来;②找出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③在小组里演示一下它是怎样向上爬的。

(生分组学习讨论,师指导)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①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②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板书)③抽小组演示爬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要让学生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再放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这一段,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4.齐读勾画的句子,想想它是不是只是往上爬的?你是如何知道的呢?(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

因为前面二自然段说是一墙的叶子。

)5.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请生自读5自然段,看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生自读这一段。

汇报自读情况:①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②感受:生自由谈(师注意引导:“……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同伴评】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此应渗透对学生的人文熏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