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和:鲁迅的抬棺人为什么都挨整?

合集下载

鲁迅与三·一八惨案

鲁迅与三·一八惨案

鲁迅与三·一八惨案作者:邱焕星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第12期因为《记念刘和珍君》的巨大影响,以及大量三·一八惨案的资料汇编,此事似已题无剩义,譬如朱正最新的鲁迅传记《一个人的呐喊——鲁迅1881—1936》(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在第十五章“刘和珍之死”里仍然是政府屠杀、群众惨死、泣血控诉的旧说法。

但实际上,这些认识和价值判断都明显受到了鲁迅的影响,更多注意到了他批判的对象,却没有注意到他没有批判的对象,由此忽视了群众运动的幕后推手,进而忽视了三·一八惨案的发生,其实是之前国共两党“首都革命”的一个必然后果,而鲁迅对此的参与更是早在女师大风潮时期。

也正是因为鲁迅对国民革命的深度参与,最终影响了他对惨案的客观评价,而这对我们深入认识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复杂关系,是极为重要的。

一、革命蜜月三·一八惨案的发生,首先需要交代一下前史,才能真正了解它在整个革命发展链条上的位置。

1924年年底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宣布拥护中山主义,国共两党于是以孙中山的北上为契机,发起反帝反军阀的“国民会议”运动,但段祺瑞拒不接受中山的主张,坚持召开了“善后会议”,自此南北政府失去了合作的可能性。

虽然目的没有达到,但是国共两党借助反直三角联盟的最初合作和冯玉祥的庇护,获得了在全国公开推行“国民革命”的合法性,北京的一些知识分子、青年和民众日渐革命化,从而为之后的女师大风潮、首都革命以及三·一八惨案埋下了火种。

鲁迅最初对这些政治变动并未给予特别关注,他正忙着创办《莽原》、重启五四时期的思想革命运动,但随着他参与女师大风潮,逐渐介入到国民革命的政潮中来。

女师大风潮最初只是一个校内学潮,但在李石曾、易培基等国民党人的助推下,从驱逐杨荫榆到反对章士钊再到公开对抗教育部,最终成为国共两党和北洋政府斗争的一个工具。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鲁迅逐渐从一个思想革命者,变成了反政府的激进左翼和国民革命的同路人。

鲁迅的还魂和变态对《鲁迅先生》不能不说的话

鲁迅的还魂和变态对《鲁迅先生》不能不说的话

年代余秋雨笔下的鲁迅还是其它人的鲁文,既有凄厉的一面又有低沉哀怨的一面。

迅,还是由鲁迅专家们以及观众去判断吧。

但是想必张广天不会愿意让二胡担当鲁迅我更感兴趣的是它怎么说,换言之我感兴的主音色,我倒不是小看张广天拉二胡的趣的是《鲁迅先生》的音乐语法。

张广天运功夫,我是觉得假如换一位二胡高手扮演用了多种中西乐器,错落有致地排开,可是鲁迅.怕是架不住一左一右两位女生崇敬不知有意还是无意——我猜多半是有意的而又迷茫、痴情而又飘忽的眼神;更何况按——本土乐器,包括京韵大鼓、数来宝和山照前述《鲁迅先生》的音乐语法,在张广天东快书等本土的曲艺,几乎全被用于表现心目中,二胡这类中国乐器也不配用来为漫画化了的反派角色。

全剧里只有一个场鲁迅代言。

合是例外,在鲁迅和许广平提及想去“南尽管如此,我还是要给《鲁迅先生》以方”时有一小段笛子独奏。

与之相对,鲁迅很高的评价,全剧经常穿插以鲁迅当年非和围绕着鲁迅的正面人物们则用的是一水常推崇的套色木刻制作的卡通投影,堪称的西洋乐器。

不同的乐器和节奏旋律用于一绝。

尤其是前两幕具有毕加索风格的鲁表现不同的人物,壁垒分明,足以表示张广迅造型,用变形手法使鲁迅的性格特征得天的音乐取向。

到夸张的表现,可以说是本剧之精华。

而至于全剧的核心鲁迅,则由按照“三突且,剧中有几个抒情唱段也有感人肺腑的出”原则众星拱月般端坐舞台正中的张广魅力,我想只要被唱片商慧眼看中,它们很天扮演,他抱着吉他从头至尾敲着单调的有可能在卡拉OK歌厅里成为众人传唱的和弦,从鲁迅著作里单挑出一些近乎“辱骂保留曲目。

简单地说,当人物的台词和唱腔与恐吓”的文旬。

假如以此来塑造鲁迅的音不那么慷慨激昂时,是具有感染力的;在不乐形象,我真忍不住要掉书袋说句“吾不知玩深沉时,它很可能蕴藏着不菲的商业价其可也”。

我也不能为难张广天,说是如此值;撇开戏剧的层面加以评价,它也颇有可单调的音乐与丰富的鲁迅相去甚远,但我取之处。

进而言之,当张广天不思考历史与不得不说以吉他作为塑造鲁迅形象的主乐民族这类大问题时,他确乎有不同凡俗的器颇让人感到不伦不类。

鲁迅抬棺人曹白为何能免祸

鲁迅抬棺人曹白为何能免祸

胡风为曹白的《呼吸》写了《小引》和《新序》,曹白在新四军的入党介绍人又是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干将”的彭柏山,曹白为什么能在1955年幸免于难?鲁迅的朋友冯雪峰等人在反右派运动中纷纷落马,作为鲁迅生前友好,曹白为什么能在1957年安然无恙?陈辽揭开了谜底。 原来,曹白1939年参加新四军以后,就改名冯二郞。军队里的领导和同事,都不知道他就是文坛上有名的曹白。他也从来不讲自己的文坛往事。抗日战争后期,舒芜因《论主观》受到中共文化界的批判,已经牵扯到胡风。1948年,中共文化界人士在香港主办的《大众文艺丛刊》,进一步挑明了胡风文艺思想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分歧,组织了对胡风思想的批判。曹白从友人那里知道了这些动向,估计今后可能对胡风不利。于是,他不但化名刘平若,甚至干脆放弃文艺创作。
郝兰讲到父母的婚姻,就不能不从舅舅曹白讲起。原来,她父母结婚的媒人就是舅舅。曹白学名刘平若,江苏省江阴人,上世纪30年代初和力群一同考进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成为同窗好友。他们一起组织木铃木刻研究会,参加左翼文化运动,一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
获释后,曹白因创作木刻《鲁迅像》、《鲁迅遇见祥林嫂》而结识鲁迅。鲁迅得知曹白因创作而坐牢,给他写信道:“为了一张文学家的肖像,得了这样的罪,是大黑暗,也是大笑话,我想作一点短文,到外国去发表。所以希望你告诉我被捕的原因、年月、审判的情形,定罪的长短。”曹白遵嘱写了一篇《坐牢札记》,交给鲁迅。鲁迅据此完成名篇《写在深夜里》。鲁迅写给曹白的信共有15封。沙飞拍摄的鲁迅生前最后一张照片《鲁迅和青年木刻家在一起》,画面里就有曹白。鲁迅逝世后,曹白和力群参加守灵、送葬,曹白还是12名抬棺人之一。
本文原载于《文史参考》2011年第20期(10月下),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九十九岁的老画家力群的住所,距我家不远。他女儿郝兰和我太太又曾在四十多年前一起插队。去年,力群老送我们夫妇一本画传,拜读之后,我觉得他和妻子刘萍杜从年轻到年老的照片很有意味,于是请郝兰给《老照片》杂志写了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配图发表。

弘扬鲁迅文学传统的佳作——读吴中杰教授的《鲁迅的抬棺人——鲁迅后传》有感

弘扬鲁迅文学传统的佳作——读吴中杰教授的《鲁迅的抬棺人——鲁迅后传》有感

[作者简介]苏祝文(1963-),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副教授㊂论‘周易“ 损 ㊁ 益 两卦的趋中求和思想苏祝文(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中文系,山东东营257000) [摘 要]‘周易“中的 损 ㊁ 益 两卦,一者损下益上,一者损上益下,恰好构成一个范畴㊂这一范畴,通过阴阳损益增减,可以对应阐述一年四季天地阴阳推移变化的基本情状,反映阳极生阴㊁阴极生阳㊁阴阳互根的阴阳推移变化规律㊂同时, 损 益 两卦中损阳补阴,损有余而益不足的象数内涵,又是‘周易“ 尚中 思想的具体体现㊂历代易学思想家发挥 损 益 两卦的义理意蕴,形成了历代易学阐释中有关 损 益 两卦的 损情说 ㊁ 修德说 ㊁ 君臣关系说 等诸家解说㊂但是,这些解说都带有明显的历史与阶级的印记,这在一定程度上曲解了 损 益 两卦的原旨㊂如果抛开历史局限性和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偏见,我们可以发现, 损 益 两卦中最宝贵最核心意旨是损有余而益不足,趋中求和㊂[关键词]周易;损;益;趋中求和[中图分类号]B 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12)06-0181-04‘周易“中的 损 ㊁ 益 两卦是‘周易“三十二组错综卦中相综的一组㊂ 损 卦上艮(☶)下兑(☱),上山下泽,象征 减损 ㊂从卦变来说, 损 卦自 泰 卦变化而来, 泰 卦之 九三 阳爻移至上爻位,上爻阴爻移至三爻位,即下经卦 乾 的第三爻与上经卦 坤 的第三爻交换,从而形成损卦㊂可见,损卦的形成是由下卦的阳爻上移而成㊂故唐孔颖达‘周易正义“说: 损 者,减损之名㊂此卦明损下益上,故谓之 损㊂ 损 之为义, 损下益上 ,损刚益柔㊂ ①‘周易尚氏学“则说: 以我之阳,益彼之上,故曰损㊂② 益 卦上巽(☴)下震(☳),上风下雷,象征 增益㊂ 从卦变来说, 益 卦自 否 卦变化而来, 否 卦之初爻阴爻移至四爻位,四爻阳爻移至初爻位,即上经卦 乾 的下爻与下经卦 坤 的下爻交换,从而形成益卦㊂可见,益卦的形成是由上卦的阳爻下移而成㊂故其义主于 损上益下 ‘周易正义“说: 益者,增足之名,损上益下,故谓之益㊂损 ㊁ 益 两卦,一者 损下益上 ,一者 损上益下,恰好构成一个范畴㊂这一范畴既包含着阴阳象数内涵,又有丰富而深刻的义理意蕴,易学史上历代易家对 损 ㊁ 益 两卦所包含的哲学㊁道德以及社会或政治意义曾作过多方面的探析,形成了 阴阳说 ㊁ 损情说 ㊁ 修德说 ㊁ 君臣关系说 等诸家解说,但不管从哪个方面解说阐释,我们认为,都不能脱离这一范畴的核心的思想价值:趋中求和㊂一‘周易㊃系辞“说: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㊂ 就是说,‘周易“是对天地自然的模写,其中包含着天地万物阴阳变化的自然规律㊂先秦易学中关于阴阳变易的思想,被汉代易学充分继承与发扬,进而形成了洋洋大观的汉代象数易学㊂在那里,他们将‘周易“直接对应阴阳㊁四季㊁时序变化,把‘周易“的象数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㊂如西汉孟喜,把六十四卦中 震 ㊁ 离 ㊁ 兑 ㊁ 坎 四卦分配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以 震 为东方,时序上对应春天;以 离 为南方,时序上对应夏天;以 兑 为西方,时序上对应秋天;以 坎 为北方,时序上对应冬天㊂于是 震 ㊁ 离 ㊁ 兑 ㊁ 坎 四卦被称为 四正卦 ,而四正卦的二十四爻分别代表一年二十四节气,这样就把四正卦的阴阳变化之理与一年四时节气的阴阳变化之实对应结合起来㊂其它如孟喜的 十二辟卦 的思想,七十二候配卦的思想,京房的 世卦起月例 等,各从不同的角度解说‘周易“或六十四卦中所包含的阴阳易变之理,这是从本质上对‘周易“及其六十四卦的性质所作的说明㊂损 ㊁ 益 两卦同样包含着天地阴阳推移变化的自然规律㊂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传‘要“篇中载有孔子对 损 ㊁ 益 两卦的精辟论述,说: 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㊂吉凶之Ѳ[门]也㊂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万勿(物)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产之(?)室也,故曰益㊂损者,秋以授冬之时也,万勿(物)之所老衰也,长[夕之]所至也,故曰产㊂ [益之]始也吉,其冬(终)也凶㊂损之始凶,其冬(终)也吉㊂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㊂ ③就是说,益卦所表现的是春以授夏之时,即由春到夏这个时期内,阳气增益,万物得以增长,白昼逐渐变长㊂而损卦所表现的就是从581秋到冬这段时间,期间天地阳气逐渐减损,万物由成熟渐趋衰老㊂这里阐述的就是 损 ㊁ 益 两卦所蕴涵的天地阴阳运行规律的象数思想内容㊂清朱骏声在‘六十四卦经解“一书中对 损 ㊁ 益 两卦所包含的阴阳变化情状曾作过更深入的解析,他说: 天本无度,准太阳之行而设为度,以古法平分四限,每限当得九十一度三千一百零六分二十五秒,则此四限,太阳皆应历九十一日奇㊂然而秋分至冬至,冬至至春分,皆只八十八日九十刻零九十二分二十五秒,则太阳于平行外,益两度四千零十四分也㊂春分至夏至,夏至至秋分,皆须九十三日七十一刻二十分零二十五秒,则太阳于平行内,损两度四千零十四分也,此律家所谓盈缩差㊂ 所以 损卦言夏至之候也㊂夏至日,天度积赢两万四千零十三分五十秒三十二微㊂太阳之行,最在赤道北,最近天顶,昼最长,益无可益,而为损之始㊂然所谓损者,损前之所益也㊂夏至以后为下,以前为上㊂夏至后所损之度分,与夏至前所益之度分,其数适均㊂是为损下益上,其道上行㊂故曰损而有孚㊂孚者,言损益之数恰相符合也㊂ 益卦言冬至之候也㊂冬至日,天度积亏两万四千零十四分四十一秒六十一微㊂太阳之行,最在赤道南,最远天顶,昼最短,损无可损,而为益之始㊂然所谓益者,益前之所损也㊂冬至以前为上,以后为下㊂冬至前所损之度分,与冬至后所益之度分,其数适均㊂是为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㊂ ④这段解析,以 损 ㊁ 益 两卦对应阐述一年阴阳时序的变化,极其精微深刻㊂正如先秦与两汉易家的象数易学思想,‘周易“及六十四卦中有多种卦的组合,可以对应表述阴阳推移㊁时序变化㊂但六十四卦中却没有哪一组错综卦能如 损 益 两卦这样独立典型地描述阴阳㊁四季时序及世间万物的增减㊁盛衰过程㊂时值冬至,阳尽阴极,阴阳互根,阴极而一阳复生㊂冬至之后,阳气渐长,阴气渐衰,以至于夏至,阴尽阳极,阴阳互根,阳极而一阴复生㊂夏至之后,阴气渐长,阳气渐衰,复至于冬至,于是一岁成功㊂正如‘易传“所云: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㊂ 正说明阴阳变化推移而形成昼夜㊁寒暑的基本情状㊂‘周易㊃杂卦传“说: 损益,盛衰之始也㊂ 阳极生阴,阴极生阳㊂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㊂阳长而阴消,阴长而阳消,物极则反㊂王夫之解释 损 彖辞中的 损益盈虚 时说: 盖尝观于四时之行矣: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而非必有截然分界之期而不相为通㊂阴㊁晴㊁寒㊁暑,于至盛之中早有互动之机,密运推移,以损此之有余,益彼之不足㊂荠麦冬荣,靡草夏死,几用其微,一如二簋之享,而阴阳之成质不亏,生杀之功能自定,则有孚而可贞者固然:时行其正,损益行其权㊂乃既损既益,而时因以变迁,则损益行,而时因与偕行也㊂一元之开阖,一岁之启闭,乃至一日之旦暮,一刻之推移,皆有损益存乎其间,而人特未之觉耳㊂ ⑤所以, 损 ㊁ 益 两卦作为一个范畴,包含着既精确㊁又深刻的阴阳变易思想:首先, 损 ㊁ 益 两卦所反映的阴阳变化是中国古代天道观的体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故 有孚 而贞固㊂损益之道可以成就岁功,成就日功,成就时功㊂阴阳与时序推移变化的规律无时无处不在,是世界的存在方式㊂其次,阴阳互根㊂有所损则必有所益,有所益则必有所损㊂物极而反㊂第三,阴阳推移变化是一个渐变的的过程㊂‘易传“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㊂ 又说: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㊂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㊂ 其中所谓 道 就是一阴一阳交感推移所形成的宇宙生生不息的变化与运动,所以易道就是生生通变之道,易道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变易㊂ 损 ㊁ 益 两卦所表现的就是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㊂二与 易变 紧密联系㊁不可分割的是易中 时 的观念㊂如上所述,易道变化,昼夜的更替,寒暑的往来,是渐行渐变的㊂因而,阴阳的推移,随阴阳的盛衰多寡表现为千姿百态的情状㊂所以,‘易“之为书,本质上都是对天地阴阳㊁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情状的模拟比象, 不仅六十四卦指代着持续不断的时间过程上的六十四个时期,而且每卦的六爻也都代表着事物发展的六种不同时态㊂ ⑥‘易经“的卦辞有许多涉及到时间观念,如 蛊 卦卦辞: 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㊂ 临 卦卦辞: 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㊂ 复 卦卦辞: 亨㊂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㊂利有攸往㊂ 晋 卦卦辞: 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㊂ 丰 卦卦辞: 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㊂ 等等㊂‘易经“的爻辞涉及时间观念的则更多,如 乾 卦九三爻: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㊂ 屯 卦六二爻: 屯如,邅如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㊂ 小畜 卦上九爻: 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 等,其中就含有朝夕㊁年月等时间概念㊂其它如 同人 卦九三爻㊁ 豫 卦六二爻㊁ 复 卦上六爻㊁ 颐 卦六三爻㊁ 坎 卦上六爻㊁ 离 卦九三爻㊁ 明夷 卦初九爻㊁ 困 卦初六爻㊁ 震 卦六二爻㊁ 渐 卦九五爻㊁ 巽 九五爻㊁ 中孚 卦六四爻㊁ 既济 卦六二爻㊁ 未济 卦九四爻等爻辞中,年㊁岁㊁日㊁月㊁几望㊁昼日㊁日中㊁日昃等时间概念反复出现,说明 易 中时间观念的重要性㊂‘易传“对‘易经“ 时 的观念有进一步的继承与发展,如:‘文言㊃坤“: 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㊂ 乾 卦彖辞: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㊂ 豫 卦彖辞: 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㊂ 随 卦彖辞: 随时之义大矣哉㊂ 蒙 卦彖辞: 蒙 亨,以亨行时中也㊂ 丰 卦彖辞: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㊂ 剥 卦彖辞: 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㊂ 损 卦彖辞: 损益6 8 1论‘周易“ 损 ㊁ 益 两卦的趋中求和思想盈虚,与时偕行㊂ ‘系辞上传“: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㊂ ‘小象㊃坤㊃六三“: 含章可贞,以时发也㊂ ‘系辞下传“: 变通者,趋时者也㊂ ‘系辞下传“: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㊂ 等等㊂‘易传“中频繁使用 及时 ㊁ 随时 ㊁ 趋时 ㊁ 时行 ㊁ 时发 ㊁ 时用 ㊁ 与时偕行 等词语,说明‘易传“对 时 的观念,对 时 的重要性,以及对 时 与 吉凶 的关系有更明确㊁更深入的认识㊂魏王弼‘周易略例“说: 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㊂ ⑦元吴澄在‘易纂言“中也指出: 一卦一时,则六十四时不同也;一爻一时,则三百八十四时不同也 ㊂‘周易“六十四卦㊁三百八十四爻代表着阴阳推移变化过程中,因阴阳盛衰多寡的不同,而表现出的阴阳二气的运化冲和的各种不同情状㊂如果阴阳二气的运化冲和处于最佳的对立统一状态下,就意味着事物处于中和㊁有序㊁稳定的状态,反之,事物就会处于冲突㊁激变㊁动荡㊁甚至混乱的状态㊂阴阳推移变化过程中所出现的这种不偏不倚㊁无过无不及的中和平衡状态,在卦体㊁爻位等具体的卦形结构上,大多表现为六十四卦㊁三百八十四爻中的 中爻 ㊂中爻,即是处于中位的爻㊂在由六爻构成的卦象中,二㊁五爻分居上下两卦的中位,这种情形也叫 位中 ㊂‘易传“认为,在六爻之中,二㊁五爻处于中位,是中爻㊂而在位置结构上中爻所处的这种状态,被叫做 处中 或 得中 ㊂‘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二爻㊁五爻之辞多吉利㊁多尊贵㊂如 乾 卦九二㊁九五皆言 利见大人 , 坤 卦六二言 无不利 ,六五言 元吉 ; 蒙 卦九二言 包蒙吉,纳妇吉 ,六五云 童蒙吉 ; 需 卦九二言 终吉 ,九五言 贞吉 ; 师 卦九二言 吉 ; 比 卦六二言 贞吉 ; 泰 卦九二言 得尚于中行 ,六五言 元吉 等等㊂ 二五多吉辞多尊贵之称呼,乃与二五爻居位有关㊂关于这一点,‘易传“早已明察,‘系辞“提出了 二多誉 ㊁ 五多功 ,而‘彖传“㊁‘象传“又多以 中德 ㊁ 中道 释之,这显然是针对二五居中而发㊂ ⑧后世易学研究中,很多著名的易学家对‘周易“尚中的思想做过许多阐释,汉代象数易学大家虞翻,在解 临 卦九二爻时说: 得中多誉,故无不利㊂ 又解释 观 卦九五爻说: 五得道处中,故君子无咎也㊂ 魏王弼以义理解易,把居于中位的二五爻视为一卦的主体㊂北宋程颐继承王弼义理易学的路子,也提出 以中为贵 中重于正 的命题㊂充分体现了‘周易“尚中的思想原则㊂可见,‘周易“之 尚中 ,在于 得中 则 多誉 ㊁ 多功 而 无不利 ,而 多誉 ㊁ 多功 ㊁ 无不利 的原因,在于 得中 则 和 ㊂从爻位上看,是指二㊁五两中爻阴阳既当位㊁又相应,这种中和也叫 太和 ,它意味着阴阳对立面的力量均衡无偏,矛盾双方处于一种最佳的和谐统一情况下㊂即如 乾 卦彖辞所云: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㊂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㊃循天之道“中也说: 中者,天下之所终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㊂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㊂ ⑨损 ㊁ 益 两卦的主旨,在于损有余而益不足,如 损 卦,是由减损 泰 卦下经卦的纯阳之乾,增益上经卦纯阴之坤而成;反之, 益 卦则由减损 否 卦上经卦的纯阳之乾,增益下经卦纯阴之坤而成㊂其总的原则,就是采阳而补阴,损有余而益不足㊂而损益之间,追求的是阴阳的平衡与中和㊂如前所述,只有阴阳二气的运化冲和处于不偏不倚㊁无过无不及的平衡状态,事物才能出现有序㊁平缓㊁和谐的局面,才能获得 多誉 ㊁ 多功 ㊁ 无不利 的吉祥的结果㊂所以,究其实质,损益之道的根本,就是遵循 易变 的规律,趋中而求和㊂三损 ㊁ 益 两卦所蕴涵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修身进德,齐家治国等道德修养和宗法政治的理论根据㊂后代易家发掘 损 ㊁ 益 两卦的义理内涵,在情志㊁修德㊁君臣关系等多方面进行引申发挥,于是就有了有关 损 ㊁ 益 两卦阐释的 损情说 ㊁ 修德说 ㊁ 君臣关系说 等诸家言说㊂(一)损情说㊂ 损 卦象辞云: 损,君子以惩忿窒欲㊂ 就是说君子应该取法 损 ㊁ 益 两卦的思想,抑止忿怒,窒塞情欲以自损不善㊂自此以后,历代易家频频围绕人的情志修养来阐述损益义理,形成了 损 ㊁ 益 两卦解说中的 损情说 ㊂唐孔颖达‘周易正义“说: 夫人之情也,感物而动㊂境有顺逆,故情有忿欲㊂惩者,息其既往;窒者,闭其将来㊂ 君子 法此 损 道,以惩止忿怒,窒塞情欲㊂宋代程颐‘程氏易传“说: 天下之害,无不由末之胜也㊂峻宇雕墙,本于宫室;酒池肉林,本于饮食;淫酷残忍,本于刑罚;穷兵黩武,本于征讨㊂凡人欲之过者,皆本于奉养,其流之远则为害矣㊂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后人流于末者,人欲也㊂损之义,损人欲以复天理而已㊂ 췍人之情欲,与生俱来,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但如果情欲失度过亢,就会造成人的身心伤害,即所谓 乐之过则失其正,哀之过则害于和 ㊂ 损情说 的目的就是教导人们遵从损益之道,进行情志修养,以期保护性情之正,这无疑是正确的㊂至于其后, 损情说 被宋明理学家无端发展成 存天理㊁灭人欲 的封建道德桎梏,就已经背离了损益之道的原旨㊂(二)修德说㊂与 损情说 紧密联系的是 修德说 ㊂‘周易㊃系辞“说: 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㊂ 益 卦象辞说: 风雷,益;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㊂ 说明‘易传“的作者认为 损 ㊁ 益 两卦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启示人们的道德修养㊂孔颖达‘周易注疏“提出: 行德之时,恒行降损,则其自益而增新㊂ 王夫之‘周易内传“解释 益 卦象辞时也说: 益者,学以益性之正;损者,修以损情之偏㊂君子之善用损益也㊂ 如此等等皆说明,历代易家对 损 ㊁ 益 两卦中的道德意蕴非常重视,也显示了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中,人们是如何把自然法则和哲学思想充分运用到道德修养和道德建设的实践中㊂(三)君臣关系说㊂ 君臣关系说 是 损情说 和 修德781东岳论丛 J u n e .,2012V o l .33N o .6 2012年6月(第33卷/第6期)(D o n g Yu eT r i b u n e )说 的进一步发展㊂朱熹‘周易本义“解释 损 卦卦辞说: 损下益上,损内益外,剥民奉君之象㊂ 췍清李光地‘周易折中“解说 损 卦彖辞 损下益上,其道上行 说: 如人臣之致身事主,百姓之服役奉公,皆损下益上之事也㊂必如此,然后上下交而志同,岂非 其道上行 乎? 췍今人黄寿祺‘周易译注“解说 损 卦彖辞时也说: 减损,意思是减损于下,增益其上,其道理是下者有所奉献于尊上㊂ 췍以上各家解说都认为 损 卦本身包含着君臣关系或君民关系的内涵,但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一内涵渐渐与封建社会伦理规范和君臣纲常联系起来,成为封建社会宗法政治和伦理道德的规范㊂ 损情说 ㊁ 修德说 ㊁ 君臣关系说 三说,有其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其损情是为了修德,修德是为了君臣关系㊂对 损 ㊁ 益 两卦依序所作的这三种解说,与‘大学“中 致知 ㊁ 格物 ㊁ 诚意 ㊁ 正心 ㊁ 修身 ㊁ 齐家 ㊁ 治国 ㊁ 平天下 的思想如出一辙,均代表着儒家人生道德修养与人生价值目标的理想模式㊂ 损情 是道德修养的前提和基础,是道德修养必须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 修德 是儒家追求的 内圣 ;而 君臣关系 则是 损情 和 修德 的外用㊂这三种解说带有封建宗法思想的烙印,片面强调君臣纲常,最终目的也是君臣纲常㊂这是对损益之道的一种曲解,至少是一种片面的理解㊂所以,对于损益之道的理解与解说,应该跳出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宗法政治的圈子,全面而系统地把握损益这一范畴所包含的深刻内涵㊂首先, 损 ㊁ 益 两卦的原旨是损有余以益不足,目的是追求一种最佳的平衡状态㊂损下益上名为 损 ,损上益下名为 益 , 损 ㊁ 益 两卦的命名就体现了作易者的这种思想倾向㊂程颐‘程氏易传“指出: 损上而益于下,则为益;取下而益于上,则为损㊂在人上者施其泽以及下,则益也;取其下以自厚,则损也㊂譬诸垒土,损于上以培厚其基本,则上下安固矣,岂非益乎?取于下以增上之高,则危坠至矣,岂非损乎? 这告诫人们,在一般社会现实中,泽下比奉上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㊂其次,当损则损,当益则益,与时偕行㊂ 损 ㊁ 益 两卦的社会实践意义是以物质世界阴阳推移变化的客观规律为理论依据的㊂‘易传“说: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㊂ 阴阳推移的客观规律周流六虚,变动不居,所以,或损或益,应当根据现实需要而定㊂‘程氏易传“说: 或损或益,或盈或虚,唯随时而已㊂过者损之,不足者益之,亏者盈之,实者虚之,与时偕行也㊂ 如果一味地损下益上或损上益下,则不仅不能适应 易变 规律,而且违反损益之道,招致极端事变㊂第三,薄赋敛,厚民生,贵诚信㊂高亨在解说 损 ㊁ 益 两卦时曾指出: 贵族高居民上,对民取赋税,征力役,以益其财物;民对贵族出力役,而损其财物,是为损下益上㊂损下益上之道(制度),乃贵族所制定而推行者也㊂ 췍高亨先生的评说,一语道破中国古代社会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本质㊂这种制度,聚敛无度,使民失时,财货严重不均,贫富极度失衡,最终导致的是社会的动荡和混乱㊂中国古代社会轮番上演的平民暴动和朝代更替,不断地证明着违反损益之道㊁破坏社会平衡会带来怎样的结果㊂‘周易集解“引崔憬解释 损 卦卦辞 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说: 言其道上行,将何所用?可用二簋而享也㊂以喻损下益上,惟在乎心,何必竭于不足而补有余者也? 췍就是说,上下之交,志同道合为上,诚心诚意为贵,不在财物多寡㊂相反,居上者应该薄赋敛,厚民生,损有余以补不足,方是损益之道的坦途㊂总之,以阴阳推移变化的客观规律为哲学基础的损益之道,体现了天人关系,体现了损益这一范畴在损㊁益问题上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思维㊂损益之道的本旨,就是损有余以补不足,就是趋吉避凶,就是趋中求和㊂深刻领会㊁切实践行 损 ㊁ 益 之道,可以防止冲突㊁激变㊁动荡的极端混乱状态出现,从而实现平稳㊁有序㊁稳定㊁和谐的理想的社会状态㊂[注释]①孔颖达:‘周易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0页㊂②尚秉和:‘周易尚氏学“,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2页㊂③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35页㊂④朱骏声:‘六十四卦经解“,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75-176页㊂⑤郑万耕:‘易学精华“,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第1507页㊂⑥董根洪:‘ 亨行时中 , 保合太和 “,‘周易研究“,2002年第3期㊂⑦郑万耕:‘易学精华“,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第247页㊂⑧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13页㊂⑨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1页㊂⑩梁韦弦:‘程氏易传导读“,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246页㊂췍朱熹:‘周易本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6页㊂췍李光地:‘周易折中“,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年版,第562页㊂췍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36页㊂췍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济南:齐鲁书社,1979年版,第355页㊂췍张文智:‘周易集解导读“,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57页㊂881。

鲁迅抬棺人的凄惨命运

鲁迅抬棺人的凄惨命运

时代周报:你有没有见过《鲁迅的抬棺人—鲁迅后传》一书中的六位研究对象?印象如何?
吴中杰:这六位研究对象中,我只见过三位:冯雪峰、黄源、巴金。专门访问过冯雪峰一次,因为那还是在“反右运动”之后不久,所以开始时冯雪峰谈话有些拘谨。后来见我们并无政治意图,只对鲁迅研究感兴趣,而且对他也很尊重,所以谈话也放开了一些,并提供了一些材料。比如说,鲁迅在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并无记录,是他事后根据鲁迅这次演讲和平时谈话中讲到的相关内容,综合整理而成,再由
许广平对冯雪峰有一种信任感
时代周报:你在接触鲁迅的夫人许广平时,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对自己研究鲁迅有什么帮助?
吴中杰:我与许广平谈过一次话。那是在1960年暑假,我与两个毕业班学生到北京进行鲁迅研究访问,首先当然要访问鲁迅夫人许广平。她在家里很热情地接待我们,谈话也很坦率。谈到鲁迅与共产党联系的事情,她说详情并不了解,有些重要的谈话,她也不在场。她建议我们去访问冯雪峰,说当时还是他代表党来与鲁迅联系的,只有他最了解情况。可以听得出来,她对冯雪峰有一种信任感,与“反右运动批判大会”上对冯雪峰的斥责,完全是两种语气。这反映出许广平内心的矛盾:一方面她要紧跟形势、紧跟领导,表现出革命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她毕竟是了解事实真相的,而且还要维护鲁迅的形象,不让别人加以损伤。
界‘反右运动’的总结报告《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中,将冯雪峰作为个人主义文艺思想的代表人物加以批判,而聂绀弩在‘文化大革命’中又以反林彪、江青罪被打成‘反革命’,判为无期徒刑;巴金在‘文革’之前虽然还保有一定的位置,但也一直挨批,而‘文革’风暴一起,就被作为‘黑老K’而受到批斗。”
2006年12月5日晚,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将“约翰?克鲁格终身成就奖”的奖项颁给了76岁的余英时先生,这是这项有世界人文科学“诺贝尔奖”之称的殊荣第一次颁给华裔学者。几年之后,余先生书面回答李宗陶访谈时说,“今天回顾,乡居9年对我以后研究中国史的好处有两方面:第一,我赶上了传统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尾声。官庄的生活方式当时几乎全未受到现代势力的感染,与一二百年前无大区别。这一点使我后来读史有一种亲切感,读诗词也容易发生共鸣。用现代话说,我曾参与了传统,不是全从外面看问题,比较能避免隔阂和误解。第二,我无机会按部就班地受正规教育,因此也没有受到任何一套意识形态的笼罩,包括国民党的‘党义’(三民主义)在内。这使我的思想不至于很早便陷进一种封闭系统之中。”( 《思虑中国—当代36位知识人访谈录》,新星出版社2009年3月版)或许正是如此,决定了余先生后

the 鲁迅为何一个都不宽恕guide download

the 鲁迅为何一个都不宽恕guide download

人文阅读
RENWENYUEDU
2010 年 9 月 2 日 星期四
编 辑 悦 :杜 电 话 :010-82296613 7 :duyue295@ 信 箱
【 】 书 人 书 事

】 本 期 关 注
鲁迅为何“一个都不宽恕”
在 《一 个 都 不 宽 恕— —— 鲁 迅 和 他 的 论敌》 一书中, 我们可以看到鲁迅与他 人的论争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初 , 既有和派 系之间的纷争, 也有与高长虹、 顾颉刚 等人的短兵相接, 这些论争主要集中在 三大方面: 鲁迅与复古派的论争、 鲁迅 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以及鲁迅在左联时 期的论争。 我们不难理解鲁迅与复古派 之间的恩怨。 从本质上来, 无论是复古 派中的甲寅派还是学衡派, 都是当时社 会上出现的文化守成主义, 对新文化的 发展有极大的阻碍作用, 这确实让鲁迅 坐 立 不 安 。 1925 年 , 甲 寅 派 主 张 尊 孔 读 经 , 鲁迅立马写了 《 十四年的 “ 读经 ”》、 《 学界三魂 》 和 《“ 碰壁 ” 之余 》 等文 章 , 批评尊孔读经是 “ 开倒车 ”。 如果说鲁迅与复古派的论争只是蜻 蜓点水般的笔战 , 那鲁迅与现代 评 论 派 的 论争便是大规模的论战 , 而鲁迅 在 左 联 时 期的几次论争则是更大范围的纷争 。 引发 鲁迅与现代评论派论争的缘起于 “ 女 师 大 风潮 ”、“ 五卅惨案 ”、“ 三·一八惨案 ” 等 事 件 , 鲁迅写下了 《 我的 “ 籍 ” 和 “ 系 ”》、《 并非 闲 话 》和 《不 是 信 》等 文 章 ,对 现 代 自 由 主 义 知 识 分 子 保 持 警 惕 , 并 在 《并 非 闲 话 ( 二 )》 中 说 道 :“ 人 自 以 为 ‘ 公 平 ’ 的 时 候 , 就已经有些醉意了 。 ” 这是鲁迅 作 为 现 代 知识分子非常难得的清醒 。 鲁迅在左联时期 , 还 与 左 联 外 人 士 乃 至其内部人士进行了激烈的论争 。 在这一 时期的论争中 , 鲁迅既对攻击左 联 的 梁 实 秋 、 傅彦长 、 陶愚川等人进行了有力反 击 , 也对左翼文坛内部人士所犯的机 械 化 、 简 单化 、 左倾关门主义等错误进 行 了 批 评 , 梳理了文学的阶级性 、 何谓革 命 文 学 、 文 艺与政治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 不但如此, 鲁迅还围绕 《咬文嚼 字 》、 《 青年必读书 》 和是否应 该 劝 青 年 人读 《 庄子 》、 《 文选 》 与袁小 虚 、 施 蛰 存等人展开论争, 这是属于中西文化之 辩。 至于鲁迅与高长虹、 顾颉刚等人的 论争就带有一点个人恩怨的味道了, 也 许是彼此个性使然 。 纵观这些大大小小的论争 , 我们不得不 佩服鲁迅的勇气和智慧 , 他俨然像一个横站 在旷野中的战士 , 用自己的身躯和灵魂抵挡 来自四面八方的 “ 冷 箭 ”, 又 以 自 己 的 智 慧 帮 助论争者认清自 身 的 偏 见 和 旧 思 想 的 流 毒 , 这就是鲁迅特立独行的一面 。 为鲁迅一生不可 磨 灭 的 记 忆 ”。 而 陈 涑 渝 在 《 一 个 都 不 宽 恕— —— 鲁 迅 和 他 的 论 敌 》 一 书 的序言中指出, 鲁迅并非一开始 就 “不 宽 恕 ” 怨敌 , 而 “ 促使鲁迅反对对敌宽容的原 因主要是中国历史上无数血的教训”, 即 “ 面对压迫要反抗 , 对敌宽容是纵容 ”。 综合起来说 , 鲁迅的 “ 不宽恕 ” 大抵是 因为缺乏 “ 爱 ” 的环境 。 鲁迅在童年时代的 阴暗体验 , 剥夺了他的幸福和快乐 , 促使他 产生了怨恨的心理 , 包括对人 、 对社会的怨 恨 。 不幸的是 , 鲁迅又生活在一个缺乏爱的 环境里 , 亲眼目睹了社会上许多不宽容的事 件 , 这更加深了鲁迅的怨恨心理体验 。 还有一点就是鲁迅的处境非常不自由, 正如学者林贤治指出的 : “ 当个人的自由和 社会正义遭到剥夺之后 , 唯有靠斗争来赢来 这一切 ” 所以鲁 迅 在 论 争 时 的 “ 拳 来 拳 对 , 刀来刀挡 ”, 也就不足为奇了 。 由等坏事 , 都不能原谅 。 其次 , 应当理性看待鲁迅参与的历次论 争 。 从历史角度来看 , 这些论争的起因非常 复杂 , 既有思想观念因素 , 也有个人性格因 素 。 但不管怎么样 , 鲁迅在论争中所体现出 来的智慧和思辨能力 , 值得后人学习 。 尤其 是鲁迅在论争中表现出的知识分子独立性和 批判性 , 更是后人难得的精神资源 。 需要指出的是 , 鲁迅与高长虹 、 顾颉刚 等人论争则有点倾向于私人恩怨 。 特别是鲁 迅与顾颉刚之间的论争 , 最初是由鲁迅小说 《 理水 》 中的 “ 禹 ” 引 发 的 , 到 最 后 闹 得 不 可开交 , 甚至 在 工 作 上 出 现 了 “ 顾 某 若 来 , 周某即去 ” 的尴尬局面 。 两人的论争已经偏 离了原来轨道 , 而不再是思辨性的论争 。 我个人认为, 论争虽能活跃学术气氛, 但更需要宽容 。 古往今来 , 论争一直是人类 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传统 , 它能展示人类的智 慧和才华 , 能活跃学术氛围 , 打破单一的文 化模式 , 使文化走向多元化 。 由于鲁迅等人 的相互论争 , 使中国文学在 20 世纪 20 年代之 后出现了群芳争艳的可喜景象 。 论争离不开宽容 , 缺乏宽容的论争不是 真正意义上的论争 。 论争仅限于话题的思辨 性争论 , 而不 可 彼 此 进 行 人 身 攻 击 。 所 以 , 陈涑渝认为 : “ 如 果 心 胸 褊 狭 , 睚 眦 必 报 , 不给对方留余地 , 也不给自己留余地 , 则不 利于社会的稳 定 与 人 际 关 系 的 祥 和 。” 这 就 是说, 我们不能将论争演化为个人恩怨之 争 , 或将个人之争作为学术论争 。 时代需要论争, 论争绝不是辱骂和诽 谤 。 真正的论争应当以事实为依据 , 以尊重 他人为基础 , 在思辨中爆发出思想的火花 。 当前 , 我国正处于一个文化多元开放的 时代 , 文化观念不断更新 , 出现各种论争是 无法避免的 。 在此背景下 , 我们从现代文化 史上的历次论争中汲取教训 , 仍不失为一种 积极的方法 。 《 — —— 》, , 。 2010 4 《 》, , 。 2010 1

鲁迅祖父行贿案真相

鲁迅祖父行贿案真相

鲁迅祖父行贿案真相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21年第1期“我13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

”在《阿Q正传》俄文译本的自叙传略中,鲁迅曾如此回忆。

这场变故,让鲁迅的祖父周福清经历了牢狱之灾,也让鲁迅走上了和之前家族设定不同的人生道路。

鲁迅祖父的行贿事件光绪四年(1878年)正月二十四日,在浙江金溪县任七品正堂知县的周福清突然被两江总督沈葆桢参劾——为了整饬两江吏治,沈葆桢一次性向皇帝参劾了12名大小官员。

他给皇帝处理的意见或是“即行革职”,或是“勒令休致”,唯独对周福清评价为“办事颟顸而文理尚优”,认为可以将周福清调整为负责教育的职位。

吏部经过讨论认为,周福清任知县已经超过了半年,不适合“知县任职半年内不称职可进行调整”的规矩,但可以按先例让周福清在七品知县的位置上退休。

这样的结果对于进士出身、刚刚40岁的周福清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他上下活动,经过一番运作,第二年四月,皇帝签批同意周福清改为“教职”的文书。

不过,从手握地方权力的七品知县到清苦的教育岗位,周福清自然不满意,索性捐了一个内阁中书的官,并在当年九月就进入了内阁上班。

从濒临丢官的境地转圜到政府中枢工作,可见周福清不仅家庭条件优渥,他的人脉也非常硬,更为难得的是,周福清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将近14年,可谓是如鱼得水。

光绪十九年(1893年)三月,周福清回到绍兴老家为母亲守制,这一年他的孙子周树人13岁。

作为官宦人家,在本应是乐享天伦的时候,周家却因为一场祸事而家道中落,也自此改变了周树人的人生轨迹。

当年八月二十二日,浙江巡抚崧骏的一封奏折再次将“周福清”这个人名送到了皇帝的案头。

就在25天前,负责浙江乡试的主考官殷如璋的座船行至苏州时,接到了一封“嘱托关节情事”的书信,以及一万元洋银的“支票”。

这封书信以及银票的主人就是当时从绍兴前往北京探亲的周福清。

周福清之所以会向负责浙江乡试的主考官疏通关系,一来是因为他的儿子周伯宜(鲁迅父亲)要参加当年的浙江乡试,二来周福清和殷如璋都是同治十年(1871年)进士,有同年之谊,所以,周福清才派人前往殷如璋的座船送上书信,借以说情、行贿。

1936年鲁迅去世葬礼隆重,48年后,死因被上海专家通过胸片解密

1936年鲁迅去世葬礼隆重,48年后,死因被上海专家通过胸片解密
虽然他最后的日子颇为痛苦,但一如他的文章犀利、潇洒,他最后也是潇洒走完一生。1936年 10月18日,鲁迅逝世前一天正在自家抽烟,当须藤和鲁迅爱人看到这一幕,纷纷劝他把烟放 下,鲁迅头一次听从了二人的建议,他说将手上这支烟抽完了就再也不抽了。
最终,鲁迅抽完了香烟,第二日凌晨鲁迅逝世。
鲁迅的一生虽然不长,但笔耕不辍,留下极多的文化遗产。他的著作让一代又一代人从中受 益,他的风骨也在一代代地传承。
鲁迅的精神给养深刻影响了中国大量的青年人,是他们怀揣着梦想,努力改变着这个社会,才 让中国社会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发达,才使得中国越来越强大。
一场在现实中规模宏大的葬礼,送走了鲁迅先生的血肉之躯,他的精神传承却很好地遗留下 来。他的精神我们如何概括呢?
古人诗歌以言志,用一句他的诗来代表他的志向与行为,我想最为合适。这首诗出自鲁迅先生 最为困苦的时刻,诗的名字叫《自嘲》,鲁迅一边说明自己的困苦处境,一边不忘自己的志 向。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1936年鲁迅去世葬礼隆重, 48年后,死因被上海专家通过胸片解密
鲁迅先生被毛主席誉为“现代中国的圣人”,是近代独领风骚的一代文豪,可他在55岁时就猝然离 世,这在当时是轰动了整个上海乃至中国的大事。
鲁迅先生去世的时候形体枯槁,体重仅仅只有76斤,和7、8岁的孩子一样重。按理说鲁迅先生 一直在北大当教授,收入不菲,算是当时的上流人物,但为什么在最后的日子里,会变得如此 憔悴?
很多的社会名流都参与到了鲁迅先生的葬礼之中,对于鲁迅先生的去世,他们也深感悲痛。当 时,还有很多的政界人士,因为抱着对鲁迅先生的尊敬之情,更是纷纷献上花圈与挽联。
社会各界人士都在接下来的几天纷纷把消息传遍中国,他们都知道有一个伟大的人倒下了。毛 主席也非常痛惜鲁迅先一直保留了下来。

《父亲的病》读后感

《父亲的病》读后感

《父亲的病》读后感《父亲的病》读后感 1“我”在父亲临终前,放下了全部的期望,放下了全部的痛苦,放下了对父亲的牵挂,但却终于没有放下对父亲的思念。

读完这篇文章,我思绪万千,突然想起了我的父亲。

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他的头发全白了,脸也苍白了。

我的父亲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

他的头发全白了,皱纹也增加了。

父亲为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次,我和父亲在小区里玩,那时天阴沉沉的,下着大雨,我和父亲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天空中下起了倾盆大雨。

我的雨伞都被父亲淋湿了,可我们怎么也找不散,父亲看出我们的心思,急忙向我们这儿一冲,可我的裤脚又被雨淋湿了,只好忍痛把雨伞往回移。

过了一会儿,我感冒了。

父亲见了,忙问我怎么还不回家呢。

我看了看我的鞋,笑着说:“没事,没事儿。

”父亲听了,用手轻轻的擦了擦额头上的雨水,说:“我没事儿,没什么大不了的。

”听了这句话,我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哗哗的往下流了。

在这个世界上,亲人是我们身边最亲最爱的人,是我们的避风港。

亲人,是我们永远的避风港;是我们的避风港湾;是我们永远的避风港。

《父亲的病》读后感 2我一直很不明白鲁迅先生的文笔那么好,为什么不直接学文学,反而要先学医?直到我读了,>后,我才明白了鲁迅先生从医的原因。

鲁迅先生的散文>告诉我们,正是那些巫医不分的江湖郎中,才使"我"的父亲于世长别。

也使"我"年幼伤父,正因如此,"我"才会学习,使更少的人受到和自己一样的病却无法治疗的痛苦。

从文中我们可以知道,那些巫医不分的江湖郎中不但不能治人性命,反而会使人更加痛苦。

那些巫医不分的'江湖郎中使“我”从中离开了欢乐,有了一个永远的痛。

本文同时也批评了封建主义孝道,认为这样这只会加深一个人的痛苦而并非让人得到超脱,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化思想,告诉人们不应该坚持旧孝道。

......章中,我明白了做一个现代人,不会明白的一种来自封建思想的痛,这种痛一代一代的侵蚀着我们,使我们失去信心、希望......,以至于失去我们拥有的一切。

鲁迅是如何栽赃名医“陈莲河”的

鲁迅是如何栽赃名医“陈莲河”的

鲁迅是如何栽赃名医“陈莲河”的许多人生病之后,找中医治疗无效,于是大骂中医骗人。

鲁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的父亲叫周伯宜,生于1861年,卒于1896年,享年35岁。

由于鲁迅的祖父周介孚犯罪潜逃,因此其父周伯宜被清朝官府抓进监狱顶罪;后来,祖父周介孚到官府自首,于是父亲周伯宜被放归。

由于大量使钱行贿官府,于是祖父周介孚也被放归。

从此,鲁迅的家庭败落,其营养状况可想而知。

据说,其父周伯宜从监狱放归之后,变得喜怒无常、酗酒、吸鸦片,无缘无故就会把妻子端来的饭菜摔出窗外,脸色也是非常阴沉。

你想,如果一个人每天营养不良,又气恼,还酗酒、吸鸦片,那么能不得病吗?果然其父周伯宜病了,先是咳嗽,然后是咳血,还合并全身水肿。

这是什么病呢?应当是肺结核。

然而当时不仅西医对于肺结核没有办法,即便是民间医生也没办法。

有人说,找太医看嘛,不行啊,周伯宜不是官员,他没有资格到当地的官医局挂号。

不过,即便是私下找太医看病,那么如此贫困的家庭,如何买牛蹄筋熬汤、去喝果汁呢?再说,一个酗酒、吸鸦片的人本来是不可救药的,何况又得了肺结核,还有营养不良性水肿。

于是其父周伯宜找名医陈莲河看病。

说句良心话,中医让周伯宜多活了三年,已经是很不错了。

陈莲河何许人也?鲁迅笔下的陈莲河,就是江南名医何廉臣;鲁迅骂人向来都是直呼其名的,为什么此次不直接点名骂何廉臣呢?因为他所说的处方里,要其父周伯宜买:“蟋蟀一对,要用原配。

”纯属虚构。

名医何廉臣,名炳元,字廉臣,号印岩处士;生于公元1861年,卒于公元1919,享年58岁。

浙江绍兴人,家世业医。

其祖父何秀山是伤寒名家,从小受家庭熏染有素,又跟随名医樊开周临证三年。

行医之后深感学识不足,又出游访道,集思广益。

西洋医学在中国传播之后,他广购西医学著作译本,悉心研习。

20世纪初,周雷樵创办《医学报》,并发起组织中国医学会,何廉臣担任中国医学会副会长。

其时,北洋政府排斥中医于正规教育系列之外,全国中医界奋起抗争,并组织“医药救亡请愿”,他与绍兴医界同仁一起全力支持。

?鲁迅葬礼上16位名人抬棺正国级扶灵全中国从未有过

?鲁迅葬礼上16位名人抬棺正国级扶灵全中国从未有过

鲁迅葬礼上16位名人抬棺正国级扶灵全中国从未有过作家叶圣陶曾经《相濡以沫》中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一个个自动组合起来的队伍……从上海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墓地,大家动手铲土,把盖上'民族魂’旗的鲁迅先生棺材埋妥,这样的事,上海未曾有过,全中国也从未有过。

”这是作家叶圣陶对鲁迅葬礼的回忆,可见当时的场面有多么震撼,下面就给大家讲讲鲁迅葬礼。

鲁迅是怎么去世的呢?大家都知道鲁迅曾经是学医的,那他为啥要学医呢?主要是因为他的父亲周伯宜。

1893年,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因牵扯进科场行贿案被光绪皇帝钦定为“斩监侯”,周伯宜也因此受牵连,废掉了秀才的身份,重大的打击让周伯宜消极度日,最终染上了肺病,最终也因为肺病去世,年仅36岁。

鲁迅死因其实也是肺病,由于长期熬夜写作,从21岁开始,鲁迅就大量抽烟,一天要抽将近三盒烟,也就是60根,清醒时平均每10多分钟就要抽一根。

由于长期大量吸烟,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鲁迅先生因肺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56岁。

然而在1936年那一年鲁迅还是坚持工作,完成了新作《故事新编》,写了《答托洛斯基派的信》、《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其中《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成为了鲁迅生前的最后一篇文章。

鲁迅去世后成立了治丧委员会,其中就包括北大校长蔡元培、“国母”宋庆龄先生、内山完造、沈钧儒、萧参、曹靖华、A·史沫特莱、茅盾、胡愈之、胡风、许寿裳、周建人、周作人。

当然了这份名单有四个版本,其他版本删掉了周建人、周作人、许寿裳、曹靖华、胡愈之、胡风等6人,而增补了毛泽东和马相伯等2人的9人小名单,为何有多个版本,这里具体原因就不做解释了。

鲁迅去世的消息很快在全中国传开,很多名人自发前来瞻仰鲁迅先生遗容,为他送别最后一程的民众甚至排起了十几里长的队列。

当时迫于外部环境的险恶,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主动站出来做葬礼主持,用她的特殊身份为这场葬礼提供政治庇佑。

初中历史知识鲁迅后事“仇敌”亲赴灵堂吊唁青年作家狱中写悼文素材

初中历史知识鲁迅后事“仇敌”亲赴灵堂吊唁青年作家狱中写悼文素材

鲁迅后事:“仇敌”亲赴灵堂吊唁青年作家狱中写悼文宫门口三条二十一号鲁迅故居,是鲁迅先生在京的最终一处寓所,也是鲁迅在京四处故居中惟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保存最完整的一处遗址。

1923年10月30日,鲁迅买下这个6间旧屋的小宅院,议价800元。

由于原有的6间旧房特别破旧,只有翻建才能居住,为了节约开支,10月31日,鲁迅亲自绘制房屋改建图3张(即现在的鲁迅故居规模),翻建于1924年5月24日完工。

由于当时鲁迅的经济特别拮据,这所房子是向老挚友齐寿山、许寿裳各借了400元买下的,这笔借款直到1926年鲁迅去厦门教书时才接连还清。

在此居住的两年多时间里,鲁迅写出了小说集《彷徨》等大量作品,主编和指导编辑了《语丝》周刊、《莽原》周刊、《莽原》半月刊、《国民新报副刊》等刊物,指导成立了"未名社"、"莽原社"等青年文学团体。

因此,此处也成为纪念鲁迅先生的最佳场所。

1949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纪念日),鲁迅故居正式开放。

到了1956年,鲁迅故居成为北京鲁迅博物馆的一部分。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

为了纪念鲁迅先生,北京鲁迅博物馆在10月19日举办了座谈会,同时还举办了"含英咀华——北京鲁迅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展"。

对于这位中国现代史上宏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可以说只要是上过学的人,没有不知道他的。

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更是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言。

但是,读过鲁迅作品的人,未必真正了解鲁迅的生活。

而这个展览不仅展示了鲁迅本人的诸多作品,还多维度地展示了"鲁迅和他的时代、他的战友、他的学生"。

鲁迅先生的战友、学生有哪些人?本期品读所要刊发的,是新出版了《鲁迅全传》一书的张梦阳先生所写的关于鲁迅后事的文章,读者们可以从中体会到鲁迅先生葬礼的哀荣,以及他在文学界的"社交圈子"和影响力。

想起了鲁迅一段话议论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想起了鲁迅一段话议论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想起了鲁迅一段话议论文阅读原文附答案想起了鲁迅一段话究竟是鲁迅的那段话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想起了鲁迅一段话》议论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想起了鲁迅一段话》议论文阅读原文人们在揭批歪理部说时,不得不深思这样一个问题:如此荒诞的东西为何能在短短几年里蒙骗了那么多的人?我想,其中原因之一,是千百年来形成的迷信命运的传统为其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早在65年前,鲁迅在《运命》一文里剖析了这种迷信命运的“国民性”。

他指出:中国人确是迷信“命中注定”的“定命论者”;但是,无论“命凶”或“命硬”,总有法子想,这就是“禳解”。

也就是说,“这运命是有方法转移的”,只要舍得花钱,或拜神求佛或画符念咒或看风水旅法术,便能把“命中注定”的改变了。

因此,鲁迅说中国人对命运的迷信,虽然也有“信”但好像很少“坚信”,同时用来改变命运的手段仍是迷信的,即“用迷信来转移别的迷信”。

时至今日,面对“法轮动”泛滥一时的现实,我们不得不惊叹鲁迅的深刻的洞察力。

(1)(有不少人之所以拜倒在他的脚下,(2)就迷信命运又认为仰仗"大法"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3)或长寿或消灾或发财).他们中有的一开始对此也有点怀疑,然而却抱着“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的心理接受了这样的迷信,结果陷溺其中不能自拔。

这些和鲁迅所揭示的迷信命运的传统不正是一脉相承吗?改造这样的“国民性”,就应当“用正当的道理和实行——科学来替换了迷信,那么定命论的思想,也就和中国人离开了”。

鲁迅当年的这番热切呼唤,道出了我们今日的职责。

我们不能让鲁迅失望。

《想起了鲁迅一段话》议论文阅读题目1.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概括为______。

2.第二段加点的“信”是指________,“很少‘坚信”’是指_______,“用来改变命运的手段”具体指_________。

3.第二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第________三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4.下面对第三段画横线的复句的第一层所作的分析,正确的是( )。

关于介绍鲁迅两个小保姆,吵架邻居找鲁迅管管的文章

关于介绍鲁迅两个小保姆,吵架邻居找鲁迅管管的文章

关于介绍鲁迅两个小保姆,吵架邻居找鲁
迅管管的文章
鲁迅家有2个女保姆,她们总喜欢深夜吵架,经常吵的邻居和鲁迅睡不着,时间一长,邻居受不了,找到鲁迅,问鲁迅:“你怎么不管管两个小保姆,整天吵什么!”听完鲁迅的回答,邻居笑得前俯后仰,连连称赞:先生用心良苦!
原来,邻居希望鲁迅管管保姆,让她们不要在深夜大声吵架,影响家人休息,鲁迅深谙这一切,他只能笑着对邻居说:““她们俩之所以吵架是因为心中有火,虽然可以暂时压下去,但是心里这把火不发泄出来,她们俩恐怕也会失眠,与其让她们两个人失眠,还不如让我一个人失眠算了;把火气发泄出来,比什么都强。


邻居听到后,反而不好意思怪鲁迅,只笑着说了句:“先生真是用心良苦啊。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 期末复习测试提优卷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 期末复习测试提优卷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期末复习测试提优卷一、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1.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各题。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

”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

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

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一一“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一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

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固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

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

“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

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

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

去罢。

”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

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精品】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专项训练含答案

【精品】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专项训练含答案

【精品】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专项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1.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以下题目。

听他们说,世上还不曾有过像他那样尽心尽责的护林人:“连一捆枯枝都不让人拿走;要是你拿走林中的东西,无论在什么时候,哪怕在深更半夜,他会像雪一样从天而降,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你休想抗拒,因为他力大无比、又像魔鬼那样灵活……没有任何东西能收买他,无论金钱美酒都不管用;他不受任何诱惑。

有些人多次想干掉他,都干不成。

”①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作者)的《________》(作品),这是一部“异常优美”(高尔基语)的作品。

②尽心尽责的护林人,被称为“孤狼”“没有任何东西能收买他”,但他为何还是放走了偷树的庄稼人?________(2)北大教授林庚认为:“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性,天真的童心与非逻辑的想象,这一切形成了弥漫在《西游记》中的童话气氛。

”的确,孙悟空与妖魔以及诸天神的角逐,也明显带有游戏意味。

你如何理解“儿童的游戏性”?请结合孙悟空的相关情节加以阐释。

【答案】(1)屠格涅夫;猎人笔记;因为内心善良的孤狼了解到偷树的庄稼人家境的艰难窘境,油然而坐同情之心,就不顾自己可能受到主人责罚的风险而放走了偷树人。

(2)儿童的游戏总是轻松愉快的,虽然西天取经会遇到种种困难,但孙悟空大都能应付自如,七十二变、筋斗云等超凡能力,让他的降妖除魔像游戏一样。

比如与二郎神追逐,土地庙外树起了旗杆,钻到老妖肚子里翻跟斗等,都是易于顽童的恶作剧。

孙悟空的形象符合儿童的眼光,他的自由与不羁,体现出一份天真的童心。

(有情节,扣住“儿童的游戏性”即可)【解析】【分析】阅读《猎人笔记》,把握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再根据问题进行回答即可。

(1)①这段文字选自《猎人笔记》,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一部通过猎人的狩猎活动,记述19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随笔集。

②小说反映了农奴制下俄罗斯农村的现状,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偷树的庄稼人一家的贫穷与痛苦, 可以说是当时俄国下层民众命运的真实写照。

记忆 为鲁迅送行

记忆 为鲁迅送行

记忆为鲁迅送行作者:暂无来源:《环球慈善》 2011年第5期文、图/何大章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0分,鲁迅在上海逝世。

冯雪峰立即打电话给宋庆龄。

听到噩耗,宋庆龄马上赶赴大陆新村鲁迅寓所,是最早向遗体致哀的人之一。

当冯雪峰陪同宋庆龄走进鲁迅的卧房时,鲁迅躺在床上,他的夫人许广平正在床边哭泣。

一冯雪峰对宋庆龄说,他不知应当怎样来料理鲁迅的丧事。

因为上海的白色恐怖十分严重,他时任左翼作家联盟党团书记,如果公开出面,必然会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

宋庆龄当即表示愿承担起这件事。

她与冯雪峰、许广平、周建人在鲁迅住宅的三楼商议,拟定治丧委员会名单并起草讣告。

初拟的治丧委员会由9人组成,包括蔡元培、马相伯、宋庆龄、毛泽东、内山完造、史沫特莱、沈钧儒、茅盾和萧三。

正式发表时减去了毛泽东,只有8人。

实际上主持治丧事宜的就是宋庆龄。

19日上午9点,宋庆龄打电话给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总干事胡子婴,告诉她:“鲁迅已经逝世了,鲁迅的丧事由救国会来办,而且要通过他的丧事来发动群众,搞成一个群众性的运动。

”然后,宋庆龄赶到沈钧儒的律师办事处,请他帮助在虹桥万国公墓购买一块墓地。

在与公墓联系时,沈钧儒提出墓地四周须要留有空地,以便人们来悼念。

接到宋庆龄的电话,胡子婴马上召集救国会干事会,转达宋庆龄的意见,拟定出具体方案。

然后,由沈钧儒召开救国会理事会。

会上,理事们一致同意宋庆龄的意见和干事会拟定的方案,并立即分头去准备。

20日是凭吊鲁迅的第一天。

清晨,宋庆龄等治丧委员会成员早早赶到了万国殡仪馆。

8点时,凭吊的人越来越多。

到了10点钟,由于过分拥挤,殡仪馆不得不把大门关起来,一批人出来了,再放一批人进去,签名处也由两处增加到三处。

宋庆龄在现场接受了《立报》记者的采访,她说:“鲁迅先生的死,是中国一种重大的损失。

至于‘身后’问题,鲁迅先生生前既然为中国民族求解放而奋斗不懈,死后我们便得拿他这种精神去宣扬给全国的民众。

纪念他的办法,则是把他的那种求中国民族解放的斗争精神,扩大宣传到全世界去,而帮助完成他未完成的事迹和伟业。

解剖冷漠的围观者,鲁迅少了一刀

解剖冷漠的围观者,鲁迅少了一刀

解剖冷漠的围观者,鲁迅少了一刀作者:暂无来源:《廉政瞭望》 2019年第22期文/ 曾勋11 月12 日下午,9 岁男童棋棋的追思告别仪式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举行。

7 天前,在距家不到85 米的小区道路上,棋棋遇害,施暴者是一名精神病患者。

85 米,是案发地距棋棋家的距离。

棋棋家人无论如何也想不通,在这样一个时空距离下,棋棋竟遭遇不幸。

整个事件大概持续了20 多分钟,行凶者是被孩子的父亲制服的。

当时很多人围观,“如果有一个人愿意挺身而出,也许惨剧就不会发生了。

”孩子的父亲痛心地说。

冷漠的看客最近几年早已成为公共新闻的主角,在批评社会大众的潮流中,“平庸的恶”成为了他们的标签。

实际上,看客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对其深刻解剖的鲁迅,在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发现了看客人格。

《药》里革命者夏瑜与群众脱节而造成许多民众围观革命者并吃他们的血,“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好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这样一种令人绝望的围观姿态,在他们眼中,“城头变幻大王旗”与自己无干,看与被看、杀与被杀、吃与被吃就成为了人们最基本的纽带。

鲁迅对“国民性”的介入就是“我”在文本中的出现。

比如《孔乙己》《祥林嫂》《孤独者》中的“我”,都是异于“看客”和“庸众”的思考者,对“看客”与“被看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于是,好奇的看客鉴赏被看者的背后,有了一位隐含的作者在看:用悲悯的眼光审视着看客的麻木与残酷,从而形成一种反讽的距离。

在古代,除了自然灾害引起社会动乱和生存恐惧外,人们在社会危机中还必须适应灾难性的“人为灾害”。

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力导致古代的百姓沦为虚无者,思维中形成“敌人意识”。

唯有“看”才能激起人们的兴趣,这种旁观姿态预示着社会道德结构的崩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解体。

随着历史变迁,“看”的民俗事象也随之传承并发生相应的变异,鲁迅讽刺过的清朝盛行的“萧寺清钟”“古池好水”“十景病”也是“看”的盛宴,看热闹、看戏的民族习俗逐渐由古代奢靡、游闲的娱乐特点演变为一种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变态猎奇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思和:鲁迅的抬棺人为什么都挨整?
陈思和:鲁迅的抬棺人为什么都挨整?
本文原载于《文史参考》2011年第18期(9月下)
/GB/198305/198865/15870090
复旦大学教授吴中杰写过一本书叫《鲁迅的抬棺人》,说的是当年为鲁迅抬棺的人都没有好下场,1949年以后都变成“反革命”和“右派”,这批继承鲁迅特立独行风骨的人都被打倒了,唯一的侥幸者是巴金
主讲人|陈思和整理
|胡元
文史大讲堂?第8讲
时间:8月20日
14:00
地点:浙江图书馆二楼报告厅
主题:从鲁迅到巴金——鲁迅精神的当代意义及传承
【视频回放1】【视频回放2】【视频回放3】
陈思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巴金文学研究会会长
鲁迅精神饱含战斗性和独立性
从鲁迅到巴金,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特定的精神现象,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五四”新文化一个最核心的精神传统。

鲁迅是原创者,而巴金是继承者。

巴金所代表的时代,是从“五四”开始形成的知识分子独立战斗、为中国社会进步作出主观努力的时代。

而这样一个时代起源于鲁迅,虽不能说终结在巴金,但是我想,这样一个时代跟今天已经有区别了。

什么叫做鲁迅精神?我认为,鲁迅精神里面饱含了一种战斗性和批判性,是一种激进主义的斯巴达精神。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的态度很明确,我必须战斗,哪怕所有的人都不理解,我还是要把“我血”献出来。

鲁迅认为中国的老百姓是不觉悟的,他希望社会变得更合理更进步,但是社会拒绝他的努力,民众也不理解他,在这个时候怎么办?他就耗尽自己的生命去实践理想。

我们可以认为这种精神对或不对,但鲁迅的这份执着,代表了民族性格中阳刚的一面。

我们的民族性格被专制社会压抑了两千年,面对再残酷的压迫也会忍气吞声,也会逆来顺受,也会向邪恶一步步退让,甚至健忘。

而鲁迅身上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像鲁迅这种敢爱敢恨,在今天的中国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鲁迅的批判精神是非常彻底的,彻底到什么程度?他连自己也批判,主张在批判别人的时候,必须从解剖自己开始,这点很少有人去做。

后来发展到巴金身上,也就形成了巴金晚年写《随想录》提出的忏悔精神。

鲁迅精神里面还有一个东西,就是不断地自我更新和追求进步。

一般人多半在年轻的时候比较激进,中年比较稳定,晚年就成保守了。

可鲁迅一生都在追求新的东西,他一直在变,总是站在某个时代的思想最前沿来批判社会。

但总不成功,所以晚年又跟左联的领导人周扬闹翻了。

这到底是鲁迅走得太前卫,还是那些激进的政治团体本身有问题?
大家都认为鲁迅很孤独,其实错了,晚年鲁迅并不孤独,反而思想更成熟了。

左联分离以后,他再也没有向其他政治团体,而是独立在上海战斗。

虽是独立但并不孤立,在他身边团结了一大批青年作家,那些人自认为是鲁迅的学生,实际上鲁迅把他们当成一个新的战斗团体来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胡风和巴金。

胡风是左翼作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他对鲁迅精神理解得很深,并将这种理解渗透到文艺理论,创造性地形成了胡风的文艺思想。

另有一批人是站在自由主义立场上,为首的就是巴金。

在鲁迅去世的时候,这些人就是所谓
的“抬棺人”,大概有十几个。

我称这批作家是文学的新生代,他们在30年代掌握了多份文学和出版社,像巴金、吴朗西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赵家璧参与的良友图书公司,像黎烈文主办的《中流》、黄源协助鲁迅主编的《译文》、孟十还主办的《作家》、靳以主办的《文季月刊》等等,还有胡风等左翼作家策划的小刊物,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都市新媒体。

有那么多的媒体都在鲁迅的无形掌控之下,那是很了不起的,所以鲁迅的声音从来就不孤独。

鲁迅与当年的文学新生代之间,构成了一个非常亲密的同构关系,他们既是两代人,又同属一个团体,他们一方面批判国民党政府,另一方面又与当时的左联保持距离。

这个团体一形成,最敏感的人就是左翼领导周扬,他一看鲁迅不仅不受他的领导,而且还把那批活跃在文坛的青年作家团结在自己周围,对周扬显然构成威胁,当年的口号之争便是这样挑起来的。

当然周扬他们不敢骂鲁迅,也不敢恨鲁迅,于是就恨鲁迅旁边的年轻人,第一恨的人是胡风,第二就是巴金和黄源,所以徐懋庸给鲁迅的信里就集中骂这几个人,而鲁迅则挺身出来保护巴金和胡风。

周扬搞了一个文艺家协会,鲁迅不参加,他周围的人也都不参加。

以巴金为首的作家们又起草了一份跟文艺家学会对立的宣言,叫《文艺工宣言》,表示他们也同样拥护抗日,追求进步。

党内的冯雪峰一看是自己人跟自己人打起来了,马上通过茅盾去动员大家在两个文件上都签字,既要团结鲁迅这批人,也要拉住左联的人,结果这件事就处理好了。

而就在这个时候鲁迅去世了,从整个矛盾爆发到鲁迅去世大概只有一两个月的时间,鲁迅只活了五十六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