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五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

合集下载

2017年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表格)

2017年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表格)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目录一、观察物体(三)二、因数与倍数1.因数和倍数2.2、5、3的倍数的特征3.质数和合数三、长方体与正方体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4. 探索图形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分数的意义2.真分数和假分数3.分数的基本性质4.约分5.通分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五、图形的运动(三)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打电话七、折线统计图八、数学广角——找次品九、总复习一、观察物体(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2.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3.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1.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学指导】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画图等活动。

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

老师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

并要求每位学生要备好直尺等画图工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因此,老师要切实组织好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的开展,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

注意不要让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

活动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2017年新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

2017年新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

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教师:黄敏
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教师:黄敏
计算方法与上题类似。

计算方法与上题一致。

分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与整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一致,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统
估算结果,在计算本题时由于对此部分内容还不太熟悉,建议通过计算来选出正确答案。

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教师:黄敏
5、同理计算完成女生部分的问题。

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教师:黄敏
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教师:黄敏
0.06表示为在含有100个方格的图形中,它占据
将小数0.06转化为分数,依然利用上学期学过的小数转化为分数的、“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
一、练一练
在比较分数与小数时,要先统一他们的表现形式。

将分数转化为小数或
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教师:黄敏。

年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表格式教案苏教版

年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表格式教案苏教版

年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表格式教案(苏教版)本资料为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5y数的世界(3)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6页,第13~19题,数的世界(三)。

课时第3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复习,能正确并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能用合理的方法计算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题,提高计算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并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难点能用合理的方法计算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题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与其它一、基本练习、板书课题:数的世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完成第13题。

独立完成。

-和+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3、完成第14题。

独立完成计算,展示作业。

计算方法是否正确?应该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分时怎样找公分母?还要注意什么?4、完成第15题。

观察一下,每一题有什么特点?可以用比较简便的方法计算吗?独立完成计算。

说说能简便计算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不能简便运算的说说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二、综合练习、完成第16题。

、是以什么为单位“1”的?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与其它从题中看出数量关系是什么?独立完成解答。

2、完成第17题。

要求“捏成的长颈鹿重多少千克?”实际上是求什么?独立完成解答。

3、完成第18题。

理解题意,了解“陆地”“海洋”“七大洲”。

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怎样求五大洲的总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几分之几呢?独立完成解答。

4、完成第19题。

从题中可以看出第三组采集的千克数和谁有关?应该先求出什么?你能列综合算式解答吗?独立完成计算,说说是怎样算的?三、课堂小结在小组中互相说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你认为有什么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板数的世界(3)6. 一个西瓜,王辉吃了13,比爸爸少吃这个西瓜的16。

爸爸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用方程解)课题图形王国、统计世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7~118页,第20~24题,图形王国和统计世界。

2017年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表格)

2017年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表格)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目录一、观察物体(三)二、因数与倍数1.因数和倍数2.2、5、3的倍数的特征3.质数和合数三、长方体与正方体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4. 探索图形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分数的意义2.真分数和假分数3.分数的基本性质4.约分5.通分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五、图形的运动(三)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打电话七、折线统计图八、数学广角——找次品九、总复习一、观察物体(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2.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3.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1.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学指导】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画图等活动。

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

老师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

并要求每位学生要备好直尺等画图工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因此,老师要切实组织好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的开展,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

注意不要让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

活动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2017-2018学年新北师大版小五年级学数学下册教案(表格式)

2017-2018学年新北师大版小五年级学数学下册教案(表格式)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新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我班有学生人,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的学习风气是比较好的。

我一直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因而这批同学的学习态度端正,作业书写工整、美观。

但也有部分同学由于父母长辈过分宠爱,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习惯较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因此,在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特别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和责任心的培养,学会思考方法,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一)数与代数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五单元“分数除法”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结合实际情境,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在列方程的过程中,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

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二)空间与图形第二、四单元“长方体(一)(二)”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引领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完整版)2017年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表格)

(完整版)2017年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表格)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目录一、观察物体(三)二、因数与倍数1.因数和倍数2.2、5、3的倍数的特征3.质数和合数三、长方体与正方体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4。

探索图形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分数的意义2.真分数和假分数3.分数的基本性质4.约分5.通分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五、图形的运动(三)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打电话七、折线统计图八、数学广角——找次品九、总复习一、观察物体(三)【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2.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3。

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4。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1.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学指导】1。

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画图等活动.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老师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

并要求每位学生要备好直尺等画图工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因此,老师要切实组织好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的开展,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注意不要让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

活动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知识结构】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总结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作业布置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我班共有学生37人,少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从学生的思维能力看,思维的主动性不突出,逻辑能力很差,发散能力不理想。

学习困难的学生占有少部分,他们的特点是: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好,上课走神、不认真听讲、或者说根本就听不懂上课内容,缺乏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要因地制宜,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课堂上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专供他们回答,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使后进赶先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观察物体(三)、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三)、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三、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通分和约分。

2.掌握因数与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7新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格式教案

2017新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格式教案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
教学难点
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教法学法设计 合作探究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13 页的情境图,辨认一下哪些物体的形状 同桌讨论,指名学生回 一、情景导入 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出示课件) 答,集体讲评。 师: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2、认一认。 师:认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面和棱。
(三)自主探索,探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拿出正方体,在六个面上分别标出上、下、左、右、前、后, 再想想怎样求正方体的表面积。 (先自主探究,再与同学交流,教 师小结) 试一试,指一指 板书:正 S 表=S 上+S 下+S 左+S 右+S 前+S 后 动手标记 6 个面相等:S 表=S 上×6 2、同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自主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 算。 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以 板书:长 S 表=S 上+S 下+S 左+S 右+S 前+S 后 及它的展开图,分辨长 二、新课讲授 方体六个面对应的 S 上=S 下 S 左=S 右 S 前=S 后 部分,将合适的数据填 长 S 表=2S 上+2S 左+2S 右 3、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教师出示长方体展开图,说明:把长 在方框中。 方体看作 2 个部分,一部分是上、下面,另一部分是前、后、左、 右组成的侧面,将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 相当于底面的周长 C 底表示,宽相当于高,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用底面周长×高加上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就可以了 板书:S 表=C 底×h+2S 上
顶点
面 棱
顶点
面 面
长方体 尝试练习: ①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 ②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 ③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 2、探索新知活动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表格式)[]
2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复习旧知。 (1)大家自己动手画出教材第 3 页例 1 上面图形的对称轴。知道个别有 困难的学生,提示画法,同时复习轴对称图形的有关知识。 (2)说一说,你还见过那些周堆成图形? (集体交流,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如:飞机、自行车、脸谱、 T 恤衫以及一些植物等) 3、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 (1) 大家观察例 1 图中的“松树”图案,有没有发现什么特征?先自 己找一找,再小组内讨论。 (观察例图,先自己找,再小组交流,汇报:如果沿虚线折叠,两个“松 树”两边将完全重合) (2)它的对称轴在哪里? (发现图中的虚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3)大家再看一看, “小草”图案有什么特征?(及时表扬学生对轴对 称的知识掌握的不错) (4)引出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引导学生整体概括轴对称的特征。 3、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分别观察“松树”这个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的两个“小草” 图案的各个对应点(A 和 A’、B 和 B’、C 和 C’)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效果测评。 1、练一练:第 4 页例 2 (1) 刚才同学们经过探讨发现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现在大家再来看看 教材第 4 页例 2 上面的小房子。这个房子只有一半,同学们能不能把另 一半给建起来?
3
提示:画出来的房子要对称才漂亮,先想想怎样才能画得又好又快,再 动笔画。 (个别指导学困生) (2)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指名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教师适时引 导或补充)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找出最简单的画法。 2、动手操作:第 4 页做一做。 3、自由活动:按照“做一做”的方法,你还想剪一个什么图形?动手试 一试吧。 四、全课总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大家有什么收获?(教师适时补充或提醒) 五、作业设计。 1、在 0、2、3、4、B、D、E、F 中,轴对称图形有哪些? 2、根据给出的对称轴,画出对称图形,看谁画的又好又快。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全册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表格式教案全册版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

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

同时在进行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切不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

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

数学思考: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问题解决: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1.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达能力。

课时划分:2课时观察物体……………………1课时练习二………………………1课时第一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从某个角度观察多个物体教学内容:教材P2例1及练习一第1、2题。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

单元第一单元课题等式与方程教学内容五下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练一练。

课型新授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教学重点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修改调整一、谈话导入1.(出示天平实物)谈话:这是天平,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它?师作简单介绍 2.揭题: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一页例1天平平衡的情境图,谈话: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吗?学生思考后独立填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指名学生口答:天平的一端放一个50克的鸡蛋和一个50克砝码,另一端放一个100克砝码,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2)教师小结:含有等号的式子叫做等式。

它表示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例2的四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

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反馈。

教师板书:x+50>100 x+50=150x+50<200 2x=200教师小结:天平哪一边下垂,就说明那一边物体的质量大,另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小;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

算式中的x都是未知数。

(2)探究方程的意义。

提问:把这四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并说说分类的依据。

指名学生交流分法,学生可能会按照是否是等式把它们分为两类。

教师小结:有两个是等式,两个不是等式;两个等式都含有未知数。

像x+50=150、2x=200这样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把这两个方程读一读。

提问:这两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吗?指名学生口答。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版1)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版1)

课时计划课题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第1节《轴对称》教学总时数 3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会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主动参与画图形的活动,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教学重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具准备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导学过程:(一)基础训练【口算】1.5×4=2.6÷0.2= 0.12×3= 2.4×0.2= 7.2×0.01=1.5×8= 6.4÷0.8 = 1÷0.125 = 0.32÷0.04= 7.2÷0.9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8.2平方厘米,底边长5.2厘米。

它的高是多少厘米?(二)新知学习【典型例题】1、通过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出的许多美丽的事物和图案,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小结】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很多事物设计出许多美丽的事物和图案。

现在,我们就一起进一步研究对称、平移和旋转。

2、学习第3页例1. 。

(1)复习旧知,独立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

(3)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

3. 教学画对称图形:第4页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小结】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三)巩固练习【基础练习】1. 课本第4页做一做。

【提高练习】2.课本第8页第2题。

【拓展练习】3. 课本第8页第1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长宁镇中心学校集体备课教案2014 至2015 学年度第二学期科目:数学本课课题观察物体(三)例1 例2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从不同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

根据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结果只有一种。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3、通过拼摆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辨认物体的形状。

能通过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来拼摆小立方体。

教学准备投影仪 课件教 学 过 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个人二度备课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积木图片)同学们,大家喜欢搭积木吗?你们看,只要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能用积木搭出各种各样的图形。

今天我们也一起来搭一搭。

(板书:观察物体三)二、探索新知1、出示例1:按要求摆一摆。

解决问题(1):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的图形。

) 学生动手拼摆,并与同伴交流摆法。

) 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三种摆法:解决问题(2)如果再增加1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年 级:五年级 教 师:李柏林 2015年 3月1 日(1)学生动手拼摆,在小组中交流摆法。

(2)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提供多种摆法,只要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提问:通过拼摆,你有什么发现?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虽然摆法各不相同,但只能添加到前面或后面,不能添加到上、下、左、右面。

2、教学例2。

出示例2:你能摆出兰兰所观察的图形吗?(1)动手操作,让学生根据例题提供的从正面看、左面看、上面看的图形摆出相应的立体图形,与同桌交流摆法。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呈现多种图形。

提问:通过刚才的拼摆你有发现了什么?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一旦确定了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的图形,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也就确定了,也就是说本题只有一种摆法。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指导。

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题。

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做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2.第2题: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再组织交流摆法。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第(1)题中有多种不同的摆法,第(2)题是不能确定5个小正方体怎么样摆的。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观察物体板书设计根据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有多种摆法。

根据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只有一种摆法。

当想象不出来时,用小正方体摆酒变得简单了。

教后反思本课课题观察物体(三)练习第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2、通过练习巩固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来拼摆小立方体。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辨认物体的形状。

能通过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来拼摆小立方体。

教学准备投影仪课件教学过程内容与环节预设个人二度备课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的一些知识,你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2.在从一个和多个方向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什么?二、基础练习:1、第3、4题学生自己独立练习,再交流。

对于第4题第(2)小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请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只看到一面是无法确定物体的形状的。

2、第5题:可以让学生直接作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3、第6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

如果搭成的图形从正面看,最少需要3个正方体,还可能是4个、5个……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自己所搭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小组活动,由一名学生增加所给的条件,使其他人能准确地摆出这个立体图形。

4、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根据题意摆一摆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讨论。

三、提高练习:1、同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是不是相同的呢?从不同方向看呢?2、小华从什么方向看到的3、用小正方体拼一个立体图形,使得从左面看和从上面看如下图,至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最多需要几个小正方体。

四、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1.指名回答,一起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以下的重点:通过三个面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只有一种可能。

2.当想象不出来的时候,用小正方体摆就变得简单了。

教后反思第二单元课题因数和倍数课时第一课班级五(1)编写者李柏林时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

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

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需且重要铺垫。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领会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谈论,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依据乘法算式自主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的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总体上还处在具体运算操作的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是他们的优势。

由于在前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积累了探索数字规律的基本方法与策略,使学生学会灵活地、有序地思考,及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学生充分经历了"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的过程,既为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提出积累了素材,又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为正确理解概念提供了帮助。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基于以上的教材解析及学情分析,我认为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第一,从生活切入,实现数形结合,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

数论的内容,如果从数字本身出发进行研究,对小学生来说就抽象了些。

本节课,我以解决问题“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为引子,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概念,避开了抽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

同时,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思考“哪几种拼法”时,教师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可以想象,也可以在本子上画一画,这样既符合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有不同,又有针对的引导,其次,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

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第二,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

能列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教学活动中,应牢牢的抓住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独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应适时的追问“用什么方法找的?”,让学生充分暴露个性化的思考方法,教师点拨出学生思维中各自的优势:一对一对的找;从“1”开始有序的找,再通过有效分析,取得学生整体的认同。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第三,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寻找共性。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习”,教师提出问题“任意一个自然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6、11、16和24的因数,思考: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教师在研究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引导,学生的思维有了明确的指向,便于通过探索发现规律。

五、教学环境及资料准备课件、练习纸、游戏卡片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一、在观1、认识倍数和因数设计意图:察、思考中建立概念。

师:本周末老师要评出一些课堂发言踊跃的同学。

并奖给他们铅笔。

你们想得到吗?师:(出示铅笔)这儿一共有12支铅笔,要平均分给一些同学。

可以怎样分呢?请大家分分看。

你能用乘法算式把这些分法表示出来吗?写在本子上。

师:因为2×6=12,所以12和6、12和2之间存在着一种什么关系呢?(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师:遇到困难可以向书本请教,自学课本第12页。

师:谁来把你学到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板书:倍数和因数)师:从其他两道算式里你也能知道什么?(指名回答) 师:看看这两道算式3×6=18、9×5=45,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说给同桌听。

师:你也能写出有倍数关系的算式吗?写写看。

师:我也写一道好吗?12×2=24,我说12是因数。

24是倍数,行吗?为什么?预设生写:2×6=121×12=123×4=12生:(如果3×4=12,那么12是4的倍数,12是3的倍数,3和4是12的因数。

)同桌互说从评选踊跃发言的同学并颁发奖品入手,提出“12支铅笔可以怎样分?”,分完后引导学生用乘法算式把分法表示出来,结合具体的乘法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

引出倍数和因数概念。

设计意图:师有意写出12×2=24,12是24的因数。

与上面12是3和4的倍数进行比较,感悟出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第一环得出:倍数和因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师说明:为了方便。

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节让学生充分经历“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

既为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提出积累了素材,又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为正确理解概念提供了帮助。

教师及时“介入”,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从内涵上加深对倍数和因数意义的理解。

二、探索一个数的倍数1、写一个数的倍数。

师:刚才大家认识了倍数和因数,现在我们来找一个数的倍数,和老师比赛写3的倍数,怎么样?看谁写得多。

师:请写得最多的介绍经验。

得出:用乘法口诀来写,既快又一个不漏。

一学生做裁判喊停,而老师有意写得慢些估计此时学生都能有序地写下去汇报交流,相互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开展比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让学生之间积3×1=3、3×2=6、3×3=9、3×4=12师:怪不得你写得这么多!那我们继续写,看谁先把它写完?因为写不完,所以添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