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必修三生物人教版知识点: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完整版)高二生物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知识点总结1、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⑴、体温的变化(正常情况下):①、不同人的体温不同②、不同年龄的人体温不同③、不同性别的人体温不同④、同一人24小时内体温不同。
2-4时较低,14—20时(差幅不超过1OC)⑵、变化原因:新陈代谢2、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3、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4、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5、功能上与内环境稳态相联系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
6、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实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内环境需要维持稳态的根本原因:⑴、细胞代谢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影响.⑵、细胞代谢正常实行要求细胞形态结构正常,渗透压的变化影响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二、应会知识点1、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⑴、口腔:36.7—37。
7OC(平均:37。
2OC)⑵、腋窝:36。
0-37。
4OC(平均:36。
8OC)⑶、直肠:36.9—37。
9OC(平均:37.5OC),最接近人的真实体温;临床上多测定腋下或口腔温度。
体温随年龄增长而缓慢降低;女性体温平均高于男性0。
3OC;2、体温恒定的意义:恒定的体温能够保证酶的活性适合于新陈代谢的需要,从而确保新陈代谢的正常实行。
3、内环境稳态的具体内容:PH、温度、渗透压、理化性质和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
如:血钙、磷含量降低会影响骨自主的钙化,导致儿童患佝偻病、成人患软骨病。
血钙含量过高会引起肌无力等疾病。
【二】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实行物质交换.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
如草履虫。
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
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
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器基质。
人教版高二年级生物必修三第二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第二节 神经元的 信息传递 一、电突触
二、化学突触
化学突触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接 触部位。
(一)基本结构 突触前膜 7nm 突触间隙 20nm 突触后膜 7nm
(二)突触的连接方式
轴突-树突 轴突-胞体 轴突-轴突
(三)突触的活动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兴奋性递质引 起的突后膜的局部去极化。
(二)神经胶质细胞
1.数量多:10-50倍于神经元细胞 2.分布广:星型、少突、小胶质、室管膜细 胞等。 3.无化学突触有缝隙连接: 4.不产生动作电位 5.有多种受体存在
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 • • • • • • 支持作用 修复和再生作用 免疫应答作用 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 绝缘和屏蔽作用 稳定细胞外的K+浓度(保持低钾) 参与某些递质和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
⑵突触前抑制 通过改变突触前膜 的活动,最终使突触后 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 从而引起的抑制现象。 ①当刺激轴突A时,可 使神经元C细胞产生10mV 的EPSP。 ②刺激轴突A时,预先 刺激轴突B,神经元细胞 C只产5mVEPSP,这就是 产生了抑制。
突触后抑制
变化发生 的部位 释 放 的 递 质 突触后电位 的性质 突触 后膜 抑制性 递质 超极化
神经元
突起
神经元代谢与营养中心 树突 较短,一个或多个, 接受冲动,传向胞体。 轴突 较长,一个,将冲动 由胞体传向轴突末梢。
2.神经元分类
按形态: 假单极神经元 双极神经元 多极神经元 按功能: 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联络神经元
3.神经纤维的分类 神经纤维的分类 按电生理学特性和来 源及直径分(详见P.87表6-1)。 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直径粗>细;有髓>无髓;温度↓,传 导速度↓。上肢正中神经内,运动纤维传导 速度为58m/s,感觉纤维65m/s。
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必背系列
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编制:邓胜2020年8月26 必背结论性语句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两个部分。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3、反射弧通常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的。
4、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和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5、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6、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7、静息电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8、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了局部电流。
9、局部电流作用: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如此进行下去,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10、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突触小体。
11、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12、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13、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中的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
14、脑和脊髓中有控制机体各种活动的中枢,这些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
15、下丘脑作用: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备注:下丘脑有四个方面功能:①神经中枢(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②感受器(细胞外渗透压感受器)③传导(例如将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④分泌(分泌抗利尿激素、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16、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17、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18、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19、人脑的功能:除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高中人教版生物学生笔记:必修3 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说明:条件反射需要后天学习习得,学习涉及大脑皮层的参与。如上课铃声对小孩子只是声音;对于经过学校教育的你而言,就知道其含义是要走到教室里头安心听讲。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双向传导
Ⅰ、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Ⅱ、兴奋传导的过程:
①静息状态时,主要表现K+外流(导致膜外阳离子多),产生外正内负的膜电位,该电位也叫静息电位。
②兴奋时,主要表现Na+内流(导致膜内阳离子多)产生一次内正外负的膜电位变化。
③神经元的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存在电势差而形成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又刺激临近未兴奋部位产生一次兴奋。
Chap2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2.1.1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构成
中枢神经系统:即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等)和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系统组成部分
2.1.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
2.1.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人或动物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反射可根据是否需要后天学习,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不需要进行学习、先天具有的反射;条件反射是指需要经过学习,后天形成的反射。
Eg:狗吃肉时分泌唾液、人第一次吃梅子时分泌唾液都属于非条件反射。如果每次喂狗时都摇铃提醒,一段时间后,只摇铃狗也会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望梅止渴也属于条件反射。
2.1.7人脑(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课堂小结
信号形式 传导速度 传导方向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快
慢
双向
单向
结构基础 实质
神经纤维 膜电位变化→ 局部电流
突触 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
课堂练习
7.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一强
C 刺激,则能测到动作电位的位置是( )
A.a和b处
③局部电流
膜外:未兴奋部位 兴奋部位
膜内:兴奋部位 未兴奋部位
④神经冲动:局已部经电兴流奋导部致位相又邻不未断兴地奋依区次域恢兴复奋原先的电位
未兴奋区域 兴奋区域 未兴奋区域
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动态示意图
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一定刺激 ++++----++++ ----++++---- ----++++---- ++++----++++
激
+
+
a
b
【结论】: 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__电__信__号__的形式沿着神经 纤维传导。这种电信号也叫_神__经__冲__动__。
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①静息状态(未受到刺激时):内负外正 静息电位
②兴奋状态(受到刺激后):内正外负 动作电位
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区域 未兴奋区域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1)概念: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对内外环境变化
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生来就有,先天性,
非条件反射 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
(2)类型
和脊髓参与
条件反射 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后天性 必须有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参与
高二生物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知识点总结
精心整理高二生物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知识点总结【一】3、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4、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5、功能上与内环境稳态相联系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
6、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体温随年龄增长而缓慢降低;女性体温平均高于男性0.3OC;2、体温恒定的意义:恒定的体温能够保证酶的活性适合于新陈代谢的需要,从而确保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3、内环境稳态的具体内容:PH、温度、渗透压、理化性质和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
如:血钙、磷含量降低会影响骨自主的钙化,导致儿童患佝偻病、成人患软骨病。
血钙含量过高会引起肌无力等疾病。
6、组织液:指体内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成分与血浆相近。
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7、淋巴:指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
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
8、内环境:是指人体的细胞外液所构成的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⑹、人的血浆渗透压约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12、正常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⑴、血浆接近中性,PH在7.35——7.45之间⑵、内环境PH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缓冲物质的存在。
13、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0C左右。
二、应会知识点1、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液泡内液体。
2、内环境PH值维持稳定的调节:└→CO2+H2O└→血液CO2→呼吸中枢兴奋增强→呼吸运动增强(呼出CO2)②、若内环境碱性增强(中和碱性物质)时,如:NaCO3+H2CO3→NaHCO3如果过多,则由肾脏排出多余的部分。
⑶、PH值稳定的意义:保证酶能正常发挥其活性,维持新陈代谢的正常顺利进行。
可以说一个人身上细胞状况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包括人的衰老病变等等等等,都是因为细胞出现了问题,你应该了解细胞7、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系统中,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
【推荐下载】高二必修三生物人教版知识点: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键入文字]
高二必修三生物人教版知识点: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对人类来说,生物太重要了,人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生物。
为大家推荐了高二必修三生物人教版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元的结构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中枢神经系统参与,做出规律性应答)
3、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3、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4、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静息时(K+外流):内负外正(静息电位)
1。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二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的知识点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二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的知识点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二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的知识点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2、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4、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5、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
6、兴奋:是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7、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系统中,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
8、静息状态:是指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所处于的状态。
膜外侧带有正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的负电荷,整个神经元细胞不显电性。
9、静息电位:指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未外正内负。
10、兴奋状态:指受刺激后,神经元细胞受刺激部位膜外侧带负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正电荷的状态。
1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12、突触小体:指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的结构。
内有突触小泡,小泡内有神经递质。
13、突触:指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或轴突相接触所形成的结构。
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14、只有轴突末梢的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所以,兴奋只能由轴突末梢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15、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1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17、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包括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听、说、读、写。
18、语言中枢:位于人大脑左半球,为人脑特有。
19、语言中枢功能障碍:⑴、W区功能障碍:不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⑵、V区功能障碍:不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⑶、S区功能障碍:不能讲话;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听懂话(运动性失语症)。
⑷、H区功能障碍:不能听懂话;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答案)
其次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整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整学问点一神经调整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元(1)结构(如下图所示)神经元{细胞体: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突起{树突:短儿多。
将兴奋传向细胞轴突:长而少。
将兴奋由细胞体传向外围(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
其中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3)神经元、神经纤维和神经的关系:神经元的轴突和长的树突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称为髓鞘。
髓鞘与这些突起共同组成了神经纤维;很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了一条神经。
神经纤维和神经的关系就像是细铜丝与导线的关系。
2.神经调整的方式——反射(1)反射的概念: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加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更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反射的两种类型: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①非条件反射: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如膝跳反射。
②条件反射: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如望梅止渴。
【提示】 1.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系统,因此无反射,但具有应激性,如草履虫。
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主要区分(如下表)获得刺激参加反射的中枢反射弧是否需强化非条件反射通过遗传获得,是先天性的非条件刺激(干脆刺激)脑干和脊髓固定不变不须要条件反射通过学习获得,是后天性的条件刺激(信号刺激)大脑皮层不固定,可变需不断强化叫干脆刺激,即这种刺激是一些详细的事物,与反射之间有干脆的关系;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是条件刺激,也叫信号刺激,这种刺激是某些事物的一些信号,这种刺激与反射之间没有干脆的关系,而必需经过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才能引起反射。
3.反射弧: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1)组成: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
传入神经将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向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将传入神经传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并产生兴奋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传向效应器效应器将传出神经传来的兴奋转变成肌肉或腺体的活动传入神经→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如图所示。
高二必修三生物人教版知识点: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高二必修三生物人教版知识点: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对人类来说,生物太重要了,人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生物。
查字典生物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二必修三生物人教版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元的结构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中枢神经系统参与,做出规律性应答)3、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3、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4、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静息时(K+外流):内负外正 (静息电位)兴奋时(Na+内流):内正外负 (动作电位)(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2、兴奋在一个神经元内的传导形式:电信号(双向传导)3、电流方向:膜外:未兴奋→兴奋膜内:兴奋→未兴奋(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来传递兴奋2、突触的组成: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3、兴奋的传导过程:兴奋(神经冲动)→轴突末梢(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特异性受体)→兴奋或抑制4、神经递质是经过胞吐作用被释放的(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5、注: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失活6、兴奋在突触上传导的形式:电→化→电 (单向的)7、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不能反过来传递。
(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小脑、脑干、脊髓2、几个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高中生物必修三__2.1_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
上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 于箭头处施加一个强刺激,则能测到电位 变化的位置是( C ) A . a b B. a b c
C. b c d e D.abcde
小结
刺 激
各种信 号(化 学、机 械等) 膜电位 变化 电 信 号 突触小 泡释放 递质 化 学 信 号 膜电位 变化
电 信 号
小结
3、大脑皮层与内脏活动的 联系
• 反射的结构基础 :
巩固练习:下图为一神经细胞未受刺激时的电荷 分布及相关处理。据图回答: 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予一个强刺激,则灵敏电 流计指针偏转方向是( D ) A 不会发生偏转 B 发生一次偏转 C 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D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 偏转
• 3、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以 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 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 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 B) 效应是 (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 •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 •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
反射 •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弧 • 反射的结构基础: • 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元上传导;
• 兴奋通过突触结构以神经递质的形式在神 经元之间传递。
•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传导 速度决定于突触数目的多少。
动物通过遗传获得的先天就有的 非条件反射: 反射。如:膝跳反射、眨眼反射、 排尿反射、排便反射。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神经递质)
电信号
比较兴奋的传导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元间的传递
信 号 形 式 传 导 速 度
电信号 快 双向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慢
传 导 方 向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 电信号(神经冲动) • 实验现象
+
+
a
b
(1)
-
+
a
b
(2)
+
-
a
b
(3)
+
+
a
b
(4)
现象:受刺激后,ab之间的电流表发生两次相反方向偏转
结论: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 信号也叫做神经冲动。
相关知识
(1)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不同 膜外:Na+ Cl-浓度远高于膜内;膜内:K+ A-浓度远高于膜外 (2)细胞膜上有Na+ ,K+ 等离子通道 以及Na+/K+泵
➢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小结 未受刺激时 :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受刺激时: 受刺激兴奋部位 产生电位差 (动作电位) (外负内正)
临近的未兴奋部位 (外正内负)
局部电流
又刺激相邻部位:电位变化 产生电位差 局部电流
(兴奋传导)
….
总结: 刺激→电位变化→电位差→局部电流→ 又刺激相 邻未兴奋部位→电位变化→电位差→局部电流→
六、人脑的高级功能 1、语言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书写性 言语区
视觉性 言语区
运动性 言语区
听觉性 言语区
思考讨论:如果某人听不懂别人的讲话,但却可以讲话,可能是 H 区出现问题?
S区:运动性失语症 (Speak) (能看、能写、能听、不会讲话)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言
(Hear) (能看、能写、能说、听不懂讲话)
短期记忆: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 的联系有关。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知识点解析(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教材优化全析]全析提示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1.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动物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反射。
2.反射类型: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比较固定的反射。
在非条件反射中,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由种族遗传因素决定的。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之上的,是人或高等动物个体在生活过程中根据个体所处的生活条件而建立起来的,因而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不是固定的,而是后天获得的,也是灵活多变的。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是重点,也是难点。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的前提条件。
通常构成反射弧的五个环节是: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神经中枢的活动可以通过神经纤维直接作用于效应器)。
生活揭谜偏瘫病人有的半边躯体无感觉,有的半边躯体不能运动,躯体运动和躯体感觉中枢支配对侧躯体。
二、兴奋的产生和传导(一)可兴奋细胞在受刺激时能出现动作电位的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只有组织产生了动作电位,我们才能说组织产生了兴奋。
神经细胞、肌肉细胞、腺体细胞等都可产生兴奋。
(二)生物电图2-1-1观察猜想能出现动作电位的组织,都可称为可兴奋组织。
(三)兴奋产生机制1.静息电位和K+平衡电位细胞内外各种离子浓度不等,膜内K+浓度高,膜外Na+浓度高。
静息时由于细胞膜上K+通道开放,使其有一种向膜外被动扩散的趋势,而膜内带负电的蛋白离子则不能透出细胞膜,于是形成细胞膜: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和Na+平衡电位当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Na+通道开放,使Na+内流超过了K+外流,导致膜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3.动作电位的恢复动作电位产生后通过Na+—K+泵,细胞排钠保钾,再恢复到静息电位。
膜电位变化的三步曲:钾离子通过钾离子通道(自由扩散)外流形成静息电位;钠离子通过钠离子通道(自由扩散)内流形成动作电位;通过Na+—K+泵,细胞排钠保钾(主动运输),再恢复到静息电位。
高中生物必修三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二、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3、反射的结构基础 —— 反射弧
神经中枢
感受器
(感觉神经末梢)
传入神经
若各部分结构遭到破坏,会怎样?还会 有感觉和相应的活动吗?
传出神经
(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
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效应器
3、反射的结构基础 —— 反射弧
无感觉、无反应
(感觉神经末梢 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五、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大脑皮层:调节机体 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小脑:有维持身 体平衡的中枢 脊髓:调节躯体 运动的低级中枢
下丘脑:有体温 调节中枢、水盐 平衡的调节中枢, 参与生物节律控 制
脑干:有许多维 持生命必要的中 枢,如呼吸中枢
资料分析(分析P20资料)
1、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婴儿却不能,二者 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的功能有什么差异?
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 大脑控制,婴儿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 2、有些患者出现资料3所提到的不受意识支配的排 尿情况,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即大脑出现问题 3、这些例子说明了神经中枢之间有什么关系?
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 中枢的调控
五、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P20资料分析)
二、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反射的类型
(基础)
非条件反射
先天性遗传获得,永久性,反
射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
如:膝跳反射、眨眼反射。吃梅 子分泌唾液(尝梅止渴)
条件反射
后天学习获得,暂时性,反射
中枢在大脑皮层
完成反由射哪的几如声结部:回构分狗头基组听,础到望成是铃梅?什声止流渴么口、?水画、饼听充到饥叫。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 单向传递
高二生物必修三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介绍
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 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 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分级调控
脑 高级神经中枢
控 制
脊髓
低级神经中枢
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大脑皮层 小脑
(有维持身 体平衡的中 枢中枢) (调节机体活动的 最高级中枢)
下丘脑
(调节体温、 水盐平衡和内 分泌的中枢)
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讨 论
神经系统不同中枢对排尿反射的控制
1、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婴儿却不能
,二者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的功能有什么差别? 成人大脑发育完善,可以有意识地依赖大脑排尿 中枢控制排尿;而婴儿大脑发育不完善,不鞥有 意识的依靠大脑排尿中枢控制排尿,只能依靠脊 髓中的低级排尿中枢。
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分解,这种药物
的即时效应是(
B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6.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 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 电位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7. 某一外伤病人,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讲话;不 能写字,但能看书看报。受伤的中枢应是下列哪项 A. 运动语言中枢 B.听觉语言中枢 C.视觉语言中枢 D.感觉语言中枢.
经纤维传导,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三、兴奋的传导: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①静息状态(未受到刺激时):外正内负
②兴奋状态(受到刺激后): 外负内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高二必修三生物人教版知识点: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对人类来说,生物太重要了,人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生物。
为大家推荐了高二必修三生物人教版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元的结构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中枢神经系统参与,做出规律性应答)
3、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3、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4、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静息时(K+外流):内负外正(静息电位)
兴奋时(Na+内流):内正外负(动作电位)
(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2、兴奋在一个神经元内的传导形式:电信号(双向传导)
3、电流方向:
膜外:未兴奋→兴奋
膜内:兴奋→未兴奋(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来传递兴奋
2、突触的组成: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