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类划分与原型范畴理论

合集下载

对原型范畴理论中词类划分问题的探讨

对原型范畴理论中词类划分问题的探讨

典 型 成 员 是 一 类 词 的 原 型 ,是 非 典 型 成 员 归 类 时 的 参 照 标 准 ” _ 以说 , 个 论 断 犯 了 表 征 和 逻 辑 相 互 混 淆 的 可 3 这 致 命 错 误 知 语 言 学 有 关 范 畴 化 理 论 的构 建 以 “ 族 相 认 家
( ) 义 城 关 方 言 和 乌 沙 、 南 方 言 在 两 个 字 组 成 2 兴 敬
高、 、 开 婚 寒、 、 穷 床 古 、 好 口、 五、 、 染 有
后、 、 社 父
调 类
话 调


清 浊 清
阴平 阳平 上声 上声
去声
4 4 2 1 4 2 4 2
因 此 可 见 .兴 义 城 关 方 言 与 乌 沙 、敬 南 方 言 有 差 异 性 , 兴义 城关 方 言与 乌 沙 、 南方 言 相 似 更高 , 沙 、 但 敬 乌 敬 南 方 言 比较 接 近 兴 义 城 关 方 言 。 参 考 文献 : [ ] 国瑜. 1方 中国 西 南 历 史地 理 考 释 E . 华 书 局 , 9 7 M] 中 19. [ ] 瑞 士 ] 尔 迪 茜 ・ 绪 尔 著 . 名 凯 译 . 通 语 2[ 费 『德 索 高 普 言 学 教 程 [ ]商 务 印书 馆 , 9 0 M . 18 .
可 以作 动 词 . 本 无 法 给 这 类 词 的 词 性 作 一 明 确 定 性 。 根
由于人 们 不 同 的表达 需要 , 以对 其 词性 进 行 多种 判 断 , 可 该 词 的 词 性 是 不 确 定 的 。 而我 认 为 在 此 理 论 体 系 下 对 ‘ s ” ' h i f
本 文 作 者 针 对 这 种 观 点 进 行 了 论 证 , 为 , 知 语 言 学 认 认 侧 重 的 是 人 的 体 验 性 和 心 智 性 . 范 畴 的 切 分 应 该 以 清 而

从原型范畴理论看汉语词类的兼类问题

从原型范畴理论看汉语词类的兼类问题
2018年第 1期 (总第 86期 )
广州广播 电视 大学 学报
201 8年 2月
JOURNAL OF GUANGZHOU OPEN UNIVERSITY
Vo1.18 NO.1 Feb.2018
从 原型范 畴理论看汉语 词类 的兼类 问题
张 瑶
(辽 宁 大 学 , 辽 宁 沈 阳 110036)
了句 法 规 则 的简 单 性 ,照顾 了句 法 规 则 的简 单 性又常常破坏词类 的简单性。_2 即沈家煊所说 的 : 满足 “简 约原则 ”就违 背 “扩展 规约 ”,满 足 “扩 展 规 约 ”就 违 背 “简 约 原则 ”。『3 因此 我 们必 须 有 一 定 的划 分 原 则 和 标 准 ,将 划 分 词 类 兼 类 的 代价降到最低。那 么如何判 断一个词是具有多 种 词 类 性 质 (属 于兼 类 词 )还 是 一 种 词 类 的 多 功 能性 质 呢?
中图分 类号 :H146.2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672—0385(2018)0卜 0064—03
一 、 词 类兼 类 的难题 胡 明 扬 给 兼 类 词 下 了 这 么 一 个 定 义 :“兼 类 词 ” 指 的 是 在 一 定 的词 类 体 系 中兼 属 两 个 或 两个 以上 不 同 词 类 的词 。『1]这 个 定 义 大 家 一 致 认 可 ,但 是 在 如 何 确定 一 个 词 同 时兼 属 两个 或 两个 以 上 不 同词 类 的 操 作 上 ,大 家所 持 的 意见 不 一 ,众 说 纷 纭 。词 类 是 指词 的语 法 分 类 ,词 类 和句法的关系就像组合关 系和聚合关 系一样 密不 可 分 。有 的学者 划 分 词类 只 考虑 句 法分 析 , 努 力 实 现 “类 有 定 职 ”,但 是有 些 学 者担 心 一 味 只讲 句 法 分 析 ,不 免 会 出 现 这 样 的 情 况 :一 个 词 在 某 个 句 子 里 的地 位 一 变 ,相 应 所 属 的词 类 也 发 生 了变 化 ,因 此会 出 现一 个 词 属 于 两类 三 类 甚 至 更 多 类 。 这 样 兼 类 词会 大 大 增 加 ,因此 区 分 词 类 似 乎 也 没 有 什 么 必 要 。 因 而部 分 学者 反对 只讲句法分析这一标准 ,提 出要考 虑词语 意义 因素 ,尽 量 做 到 “词有 定 类 ”,但是 只参考 词 语 意 义 的划 分 标 准 又 没 有 考 虑 到 语 言 实 践 , 真 实 的 语 言 情 况 是 很 复 杂 的 ,这 种 划 分 的结 果 就是虽 然 实现 了 “词有 定类 ”,但 却 “类 无定 职 ”。词 类 兼类 问题 是一 个 复 杂 的 问题 ,往 往牵 一 发 而 动 全 身 。考 虑 了词 类 的简 单 性 往 往 破 坏

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词类划分及术语演变问题

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词类划分及术语演变问题

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词类划分及术语演变问题一、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回顾(一)30年代以前的词类研究:1898年,《马氏文通》的问世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诞生。

受国内与国外语言学的双重影响,他提出“字无定义,故无定类”,这可以看出,该书以词汇意义作为词类划分的标准。

马建忠先生在《马氏文通》中,将词类分为9类,那时还未出现“词”这种说法,而是叫做“字”,故词类均称为“X”字,分别为实字和虚字。

这个体系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后来的一系列的研究都是建立在这一基本格局之上,只有些许变动,数词和语气词分别从静字和助字中独立出来,增加了拟声词和量词。

黎锦熙先生的著作《新著国语文法》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这本书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现代汉语语法,在汉语语法史上影响甚大。

黎锦熙先生提出“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

”[1](P19)他开始引入句子成分这一标准,他认为要按照词在句子中充当的语法成分来分辨词类,词类不能离开句子。

书中将词类划分为9类,和《马氏文通》里的分类大体一致,只是名称略有变动,有了“词”的叫法。

(二)30——40 年代的词类研究:20世纪30——40 年代的词类研究,主要受到马建忠先生的《马氏文通》和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的影响,主张以词汇意义作为词类划分的标准。

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产生于这一时期,书中认为划分词类的标准在于意义的虚实。

吕叔湘先生按照意义和作用把词归为7类,他认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意义比较实在,归为实义词一类;并指出凡是意义不及名词、动词、形容词那样实在的,一概称为辅助词,属于这一类的有限制词(副词)、指称词(代词)、关系词、语气词;为了便利起见,还添列了一些名称,如方所词、时间词以及日期等等。

王力先生的《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既有规律的描述,又有理论的阐述,从而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汉语语法新体系。

关于词类划分标准,王力先生从意义出发,但虚词的划分考虑到了语法的意义。

他认为“汉语里,词的分类,差不多完全只能凭着意义来分。

原型理论与现代汉语词类教学

原型理论与现代汉语词类教学

2014.01学教育129原型理论与现代汉语词类教学潘裔莎(河南省商丘市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河南商丘476100)[摘要]原型理论是自然范畴的一种理论,近年来已被证实为认知科学发展中最有成果的理论之一,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现代汉语词类就是一种原型范畴,在很早以前就有人开始运用这一理论来解决文字等汉语词类中出现的教学疑难问题及分歧等。

这一理论在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引发关注。

本文主要从原型理论的角度探究现代汉语词类划分、词类的数目以及词类与句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等方面的教学,目的在于这一研究成果能够促进现代汉语语法教学。

[关键词]原型理论;现代汉语;词类教学关于现代汉语词类,一直以来都众说纷纭,其中的所存在的分歧颇多,诸如词的不同历史层次、词的分类标准以及归属的领域层次等,都已经成为了现代汉语中所关注的问题。

然而,现代汉语词类是一个原型范畴,因此,汉语词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与分歧我们都可以通过原型理论来获得一个合理的解释。

下面将利用原型理论对于上述现代汉语中所存在的分歧现象进行分析,为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一、原型理论与现代汉语词类划分关于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标准,真的是让每一个文学研究者比较头疼的一个话题,很难有一个准确到位的而又合理的解释。

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深入研究与探索,目前语法界终于就此类划分标准这一话题意见基本一致,算是已达成共识。

因而目前此类划分的主要依据即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其中以词的语法功能为主。

语法的功能性主要体现在词的组合能力和其在句子中所充当的语法成分两个方面。

早有不少专家学者都对于词类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采用原型理论来划分词类也许会更恰当一些。

基于这一理论,黄明亮教授于2009年,就将原型理论得以运用,划分了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范畴,并且进行了详细又明了的分析。

而且,通常情况下,我们往往将单个词进行归类划分的方法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且每个词出现的语言环境复杂多变,我们用经典理论来分析就相当棘手了,这时如果用原型理论来分析就一切就变得清晰明了了。

汉语词类划分与原型范畴理论

汉语词类划分与原型范畴理论

2009年 第3期兰 州 学 刊No.3 2009 总第186期Lan zhou xue kan General.No.186 汉语词类划分与原型范畴理论曹 起(渤海大学 人文社科基地,辽宁 锦州 121013)[摘要] 词类研究是语法研究的基础。

传统经典范畴理论在词性的鉴别上对内没有普遍性,对外没有排他性,也不能解释汉语词类的渐变性质,而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却能很好地解释词类的渐变性,它为词性的鉴别提供了实用有效的操作方法。

[关键词] 汉语;原型范畴;词类[中图分类号]H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9)03-0172-02 [收稿日期] 2008-11-26 [作者简介]曹起,男,安徽人,渤海大学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

词类研究是语法研究的基础,其研究价值历来受到语言学家们的高度重视,俄国著名语言学家龙果夫先生曾对汉语词类研究的价值作过精辟的论述:(词类研究)“有巨大的理论的和实用的意义,因为各种语言的语法结构的本质反映在词类上。

离开词类,既不可能理解汉语句法的特点,也不可能理解汉语形态的特点,因而也就不可能说明汉语语法,无论是从科学的角度还是从实用的角度。

”[1](P1)不过,传统的汉语词类划分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一、汉语词类划分存在的问题词类是传统语言学建立起来的语法概念。

传统语言学认为,词类是根据语法功能建立起来的类别。

印欧语是形态语言,词与词的组合受到语法组合关系的牵制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形态与分布一致,因而语法功能与词类呈现一一对应的关系。

换句话说,词的形态表现出词的分布,反映出语法性质。

传统语法就是建立在形态的基础上,“凭形态而建立范畴,集范畴而构成体系”。

[2](P52)由于印欧语有着丰富的形态,词类划分的标准依据形态,故词类的鉴别几乎不成问题,词类的建立与归类均简明清楚。

汉语是非形态语言,词类与功能分布并非一致,因而汉语词类的界定与鉴别比较困难,比如充当谓语的是动词、形容词,能带宾语的是动词,能充当定语的是形容词。

原型理论与现代汉语词类教学

原型理论与现代汉语词类教学

原型理论与现代汉语词类教学作者:周纯梅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2年第08期摘要:现代汉语词类是一种原型范畴,运用原型范畴理论能够有效地解释汉语词类教学的疑难和分歧问题。

本文主要阐述原型理论对现代汉语词类划分、现代汉语词类数目、现代汉语词类同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词类活用等方面教学的启示,从而更好地促进现代汉语语法教学。

关键词:原型理论现代汉语词类教学一、引言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是语言研究的一种新范式,认知语言学理论一经介绍到国内便引起汉语语言学界的极大兴趣。

这一方面是以langacker、Lakoff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理论所依据的认知概念与规则,有坚实的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心理实验基础,我们在日常思维活动中也能感觉到它们的存在,所以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汉语的语法现象有很强的解释力。

原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种重要理论,Lakoff在其著作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g一书中重点阐述了原型理论。

“原型”(Prototype)这一概念最早由Rosch(1975)及其同事用于解释人类范畴化的过程。

他们将“原型”定义为“某一范畴的范例”①。

从Rosch(1975)对“bird、fruit、vehicle、furniture、weapon”以及Labov (1973)对“cup、mug、bowl”等家用物品的范畴化的研究证明人们对某些范畴的成员的原型性有不同的评估。

范畴成员之间有家族相似性,其中与其他成员有更多的共性的成员具有中心成员的地位,即范畴的原型。

范畴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互相渗透的。

现代汉语词类问题一直存在诸多分歧,涉及到分类标准、词的不同历史层次与领域层次等问题。

其实,现代汉语词类是一个原型范畴,利用原型理论可以解释汉语词类中诸多的分歧现象。

下面分别利用原型理论来解释现代汉语词类划分、现代汉语词类数目、现代汉语词类同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词类活用等教学方面的分歧现象,以便更好地促进现代汉语语法教学。

原型范畴理论下汉语量词习得探析

原型范畴理论下汉语量词习得探析

新校园XinXiaoY u an人文社科原型范畴理论下汉语量词习得探析沈轶(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宁波31»27)摘要:范畴能力是人类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

从认知角.度出.发,利用原:型绝畴理论分析汉语量词习得的规律,从而发现习得过程中的难点,葸结符合认知规律的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巍率关键词:认知能力:原型范畴理论丨汉语量词习_得作为人类的重要认知能力之一,范畴能力用来判定某个 特定的事物是:不是属于一定范畴。

鲁个范踌都有赓塑,即范 畴的集中趋费,这是对范畴进行概括的表征。

与原纖相近的 就是葱踌里海興塑成员,处于薄畴边_厚塑相似度低的就 __典型成贫士 _典型'还_典蓮,两者之间都有一定的相似度和联系性,S H象族相似性。

一、使用原型范畴理论分析汉语量词的研究不少认知语言学_使_顧箱畴理论分祈裝语量诃_最义特怔,通过分析能与某个爾闻搽配的者词的共通性寻我规比姐,以认知为基鋪的■语禅能语法研究:?邏$原爾葙畴理论对R痦嗇裔“条”和“张”进行了深入的语义分析^研禽 发现与这两个遽S搽配的名爾均着鑛處:,弁在原_赦上进 行扩屑,患麥通过巖喻的方式与類塑保持一 I S的相似性。

例 如,量词B条”最先指代小枝,《说文解字》中记有“条,小枝 也%: “一#树枝”中的“树枝”就蠢I与原塑相値歲裉高的典型:成员,成»也能扩展到如•‘一条绳乎一条蛇、以及较抽象 的概念妳‘一条藥鑛"。

侯博、翁丽f t认知范畴化过程出发,研 究得毋汉语量词实际上是表示事物分类的简》眞词敢原型是 选择,搭配的翁词的貢要依据。

周子青认为通过原靈蒗畴 5里论可以傳出羹词播配的原虛侬据,我到象族成遺的枏似性 以及延伸扩雇的规律,从而帮助母谱#扠语齒孝尊者孪薄量词__词搭前的规律身掌顧翻的細臟,臧少腦错刘银婷通过研_歸"张”所修饰的名词蒗轉中的原塑,发现平面类脅诞屬擎原麗虜员,平W功能类和可涨开类名葡 薦_據型成资>#且_廪8|戚员中的名词主要襄論转喻纖6二、将原型范畴理论用于量词习得的国外研究鬵簡是汉谭中不可缺少的词类,丰醫的种类、多样的名简 搭配,均翁攀习倉盤成了困难。

原型范畴理论与汉语指示代词的再分类

原型范畴理论与汉语指示代词的再分类

原型范畴理论与汉语指示代词的再分类
原型范畴理论是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它指出,人们在思考和说话时,会根据其认知经验中的一种抽象原型,将它们归类到更大的范畴中。

汉语指示代词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汇,它们指示说话者和听众之间的关系,如“你”、“我”、“他”等。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汉语指示代词可以再分类为三类:
1、双重指示代词:这类指示代词包括“你”、“我”、“他”、“她”、“它”等,它们可以指代说话者和听众,也可以指代其他人或物。

2、第三者指示代词:这类指示代词包括“他们”、“它们”等,它们只能指代第三者,不能指代说话者或听众。

3、抽象指示代词:这类指示代词包括“此”、“彼”等,它们可以指代抽象概念,而不是具体的人或物。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划分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划分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划分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的划分问题长久以来一直成为学界讨论的焦点,其划分标准也因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种种尴尬而遭遇众多学者的批判和质疑。

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可为此提供认知层面的理解视角,从而进一步证明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划分存在的理论意义。

标签:原型范畴理论基本词汇一般词汇一、引言上世纪50年代,我国学者运用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一书中的基本观点将汉语词汇划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然而,作为语言学中至关重要的名词术语,其划分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却总是碰到种种问题,尽管有关专家学者不断对其进行解释和修正,但依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

二、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的划分1947年,孙付园在《基本词汇研究述要》中首次使用了“基本词汇”这一术语。

文章不但对其进行了界定和举例,并且初步探讨了其“全民性”特点。

1950年,斯大林在《论语言学中的马克思主义》一文中讲到:“语言的词汇中的主要东西就是基本词汇,其中就包括成为它的核心的全部根词。

基本词汇比语言的词汇少得多,可是它的生命却长久得多,它在千百年的长时期中生存着,并且为构成新词提供基础。

”半个世纪以来,“基本词汇”的概念成为影响中国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术语,被学者们不断阐释、补充而发展到今天,成为现代汉语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然而,在现代汉语研究及教学实践中,人们却常常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定义所困扰,并在“基本词汇”的三个特点及其错综关系上纠缠不清,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三个层面:(一)定义不科学纵观学界对“基本词汇”所下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主要”说、“核心”说、“基础”说、“三特征”说。

“主要”说一般强调基本词汇是语言词汇中的“主要”部分。

然而,这显然是一个很难量化和界定的概念,操作性不强。

“核心”说则强调基本词汇是语言词汇中的“核心”,这与前一种定义相似度极大。

“基础”说用“基本、根本”等字眼代替了“主要”、“核心”。

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及主要依据

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及主要依据

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及主要依据汉语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是词在语法结构中表现出来的类别。

传统意义上,划分词类就是把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些类别,一般按三个标准划分,即形态、意义和语法功能。

单纯用形态给词分类,在汉语中行不通,因为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上的普遍性和强制性,只有少数词带有形态标志,汉语中的词作不同成分时,不会发生形态变化。

根据形态特征只能给汉语中一小部分带有形态成分的词归类,而无法确定不带形态成分的词的类属。

可见,汉语在形态方面表现出的特点只能作为词类划分的参考依据。

语法意义是由语法形式表示的反映词语的组合方式、组合功能、表述功能等的抽象意义。

例如形态、语序、重叠、虚词等语法形式所表现出的意义都是语法意义。

因为意义具有模糊性等特点,不好把握,比如:“突然”和“忽然”语法功能大不相同,意义区别难以弄清楚,存在不同层面上的语法意义,也不宜作为词类划分的主要标准。

划分词类的依据,从理论上讲只能是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语法功能就是词的分布。

词的语法功能包括词与词的组合能力:如能否受“不”和“很”一类词的修饰、能否受数词修饰等。

以形容词为例,如果一个词可以受“很”等程度副词修饰,且不能带宾语,那么基本可以断定这个词属于形容词,如“可爱、严格、
活泼”;词的语法功能还包括词在句子中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如充任主语、谓语、定语等。

汉语词类之所以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划分词类,是因为语法功能反映了词的语法性质,而且是可以明确观察的。

因此,判定汉语词类时,尽可能使用多项标准使这些交叉的标准能够互补。

(完整版)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

(完整版)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

(完整版)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第二节词类(上)【学习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各类实词的语法特征、类型和使用。

【训练目标】能够运用功能标准划分词类,准确使用实词。

【学习指导】一、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是词在语法结构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类别。

汉语词类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包括词与词的组合能力、承担句子成分的能力以及形态变化的特点和意义等三方面。

(一)词类划分的一般标准词类划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功能标准词的语法功能指词与词的组合能力和充当句法结构成分的能力。

这是划分词类的重要标准。

词的语法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①组合能力主要包括实词与实词的组合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组合能力。

例如形容词大多可以和副词组合,接受“很” 、“太”等程度副词的修饰;动词可以和名词组合,可以带“着、了、过”等动态助词等。

②词在句子中充当句法结构成分的能力实词一般都能充当句子成分,例如名词的显著特点就是可以作主语和宾语,形容词的显著特点是可以作谓语、定语等。

虚词不能作句子成分。

2、形态标准因为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只有少数词带有类似印欧语言的“形态标志” ,例如,以“子、儿、头、家、们、性”等词缀结尾的一般是名词,以“化”结尾的一般是动词等。

汉语在形态方面表现出的这一特点,同样只能作为词类划分的参考。

3、意义标准词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

判断词类主要看词的语法意义,适当参考词汇意义,一般不考虑色彩意义。

(二)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不能单纯依靠形态特征划分词类。

汉语词类划分主要以词的语法功能为标准,适当参考形态变化和意义方面的依据。

二、实词和虚词的划分汉语的词首先根据是否能作句子成分,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另外还有两类:拟声词和叹词,归入实词。

1、实词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意义比较实在,表示事物、动作、行为、变化、性质、状态、时间、处所等。

原型范畴理论在词性分析中的应用

原型范畴理论在词性分析中的应用

原型范畴理论在词性分析中的应用
词性分析是自然语言处理(NLP)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研究工作,它涉及识别自然语言文本
中出现的单词的词性,或句子的语法结构。

原型范畴理论(PCT)作为结构化的概念分类
系统,在词性分析中起着重要作用。

原型范畴理论(PCT)是一种定义词语词性的理论。

它有助于对自然语言文本中出现的字
词进行词性分析,它赋予语言形式代表语义的背景,从而将一个文本中的某个词汇与另一个独立的概念分类联系起来。

PCT的一个重要应用是使用它以发现一组单词的词性分布,
即找出它们之间的模式。

给定一组单词,PCT会查找它们之间的语义相似性,以确定它们对应的词性。

PCT在处理自然语言文本的词性分析时,能够结合统计分析和语义知识,基于统计和语义线索来确定文本中某个单词的词性。

通过使用PCT可以实现快速高效的词性标记,它能
帮助建立更加复杂和精确的自然语言处理系统。

PCT也有助于实现翻译质量的提高,可以
帮助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人员用准确的语义线索来理解文本的意义,从而做出正确的解释。

总而言之,原型范畴理论(PCT)在词性分析中作为一种重要的语义模型,提供了一种结
构化和实用的方式来捕捉文本中单词的语义,它也能为自然语言处理系统提供有效的支持。

词义范畴化 词义的变化与原型范畴.doc

词义范畴化 词义的变化与原型范畴.doc

词义范畴化词义的变化与原型范畴【摘要】本文经过研究发现,词汇语义的演变过程与原型范畴有着密切的联系,举例予以说明原型范畴是词汇语义变化的内在动因。

【关键词】词义;变化;原型范畴传统对词汇语义变化的研究把词汇变化的原因归结为社会、历史等外部因素,认知语言学认为词义的发展变化的内因来源于人的认知思维。

词语经过复杂的变化过程,形成多个义项,即多义现象,这是一个词语由多种具有互相联系的意义的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多义现象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

(赵艳芳,p36)。

一、范畴与原型范畴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把具有某种相同或相近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就是范畴,而这一过程就是范畴化。

范畴的确定是一个围绕原型建构的模糊的识别过程。

罗施认为原型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参照点,所有的概念的建立都是以原型为中心的,范畴化具有非对称性,一些成员比另一些成员更具代表性,有较高的认知地位,这就是“原型效应”。

罗施认为所有范畴都是原型范畴,原型范畴具有以下特点:1、决定范畴内涵的属性及其数目是不确定的,相对于人的认知需要而有所变化。

2、特征也有中心的、重要的区别属性和边缘的、非重要的属性之分,其中心属性有更大的区别性。

3、范畴成员之间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

4、成员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具有更多共同属性的成员是中心成员。

(赵艳芳,p61)范畴围绕原型进行建构,其边界依成员典型性程度向外扩展,形成边界难以确定的更大范畴。

二、词义的变化与原型范畴多义词的各义项生成的过程就是范畴化的过程,各义项共同构成一个语义范畴,在该范畴内有基本义和非基本义项之分,非基本义项是围绕基本义项构建的,各义项之间具有某种联系。

语义范畴也是原型范畴,其义项成员具有不同等的地位,而是具有中心的、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 第3期兰 州 学 刊No.3 2009 总第186期Lan zhou xue kan General.No.186 汉语词类划分与原型范畴理论曹 起(渤海大学 人文社科基地,辽宁 锦州 121013)[摘要] 词类研究是语法研究的基础。

传统经典范畴理论在词性的鉴别上对内没有普遍性,对外没有排他性,也不能解释汉语词类的渐变性质,而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却能很好地解释词类的渐变性,它为词性的鉴别提供了实用有效的操作方法。

[关键词] 汉语;原型范畴;词类[中图分类号]H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9)03-0172-02 [收稿日期] 2008-11-26 [作者简介]曹起,男,安徽人,渤海大学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

词类研究是语法研究的基础,其研究价值历来受到语言学家们的高度重视,俄国著名语言学家龙果夫先生曾对汉语词类研究的价值作过精辟的论述:(词类研究)“有巨大的理论的和实用的意义,因为各种语言的语法结构的本质反映在词类上。

离开词类,既不可能理解汉语句法的特点,也不可能理解汉语形态的特点,因而也就不可能说明汉语语法,无论是从科学的角度还是从实用的角度。

”[1](P1)不过,传统的汉语词类划分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一、汉语词类划分存在的问题词类是传统语言学建立起来的语法概念。

传统语言学认为,词类是根据语法功能建立起来的类别。

印欧语是形态语言,词与词的组合受到语法组合关系的牵制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形态与分布一致,因而语法功能与词类呈现一一对应的关系。

换句话说,词的形态表现出词的分布,反映出语法性质。

传统语法就是建立在形态的基础上,“凭形态而建立范畴,集范畴而构成体系”。

[2](P52)由于印欧语有着丰富的形态,词类划分的标准依据形态,故词类的鉴别几乎不成问题,词类的建立与归类均简明清楚。

汉语是非形态语言,词类与功能分布并非一致,因而汉语词类的界定与鉴别比较困难,比如充当谓语的是动词、形容词,能带宾语的是动词,能充当定语的是形容词。

但是能充当谓语的不仅仅是谓词,名词也能充当谓语;能充当定语的也并不都是形容词,名词,甚至动词也能充当定语。

凡此种种,在具体的归类上就有了“词无定类”的观点,最著名的是马建忠的“字无定义,故无定类”[3](P24)和黎锦熙的“依句辨品,离句无品”[4](P6)说,黎锦熙先生曾非常明确地阐明自己的见解:“国语的词类,在词的本身上(即字的形体上)无从分别;必须看它在句中的位置、职务,才能认定这一个词是何种词类……国语的九种词类,随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或职务而变更,没有严格的分业。

”[5](P6)由于汉语实词充当句法功能的灵活和多变,有人甚至提出了“汉语实词无词类”的观点,如高名凯先生曾提出“汉语的实词不能再行分类”[6](P67)的学说。

这些观点的提出无不与汉语非形态的特点有关。

从1898年《马氏文通》建立汉语词类理论起,人们不断发现模仿形态语言建立起来的词类理论与汉语的实际情况常常有很大的隔阂,因此不断有人探索革新,于是有了20世纪30年代的文法革新运动,到了五十年代有了在《中国语文》上开展的汉语词类大讨论,直到文革前的《暂拟体系》(张志公主编)和《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等著)的词类系统,再到七八十年代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和朱德熙的《语法讲义》,通过广泛的讨论与研究,虽然汉语的词类系统基本上建立起来了,但是在具体的归类与鉴别上依然有较大的分歧。

比如,动词与形容词的区分是看能否受“很”修饰或能否带宾语,朱德熙先生曾明确指出:“谓词包括动词和形容词两类。

我们用来划分动词和形容词的标准有以下两项:(1)前边能不能加‘很’,(2)后边能不能带宾语。

……根据这样的划类标准,我们可以把形容词和动词分别定义为: (1)凡受‘很’修饰而不能带宾语的谓词是形容词。

(2)凡不受‘很’修饰或能带宾语的谓词是动词。

”[7](P55)根据朱先生的这两条标准,我们很容易确定“红、空、粗、高、坏”等这些能受“很”修饰的是形容词,但是,问题是“煞白、冰凉、通红、喷香、粉碎、稀烂、精光……”等不能受程度副词“很”修饰的是形容词还是动词?根据上面的定义(2),这些词只能划归动词,可实际上,人们一直把它们当作形容词看待,它们是不能受“很”修饰的状态形容词。

根据朱德熙先生的定义可知,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带宾语的不是形容词,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例如:红着脸 空着手 斜着身子 粗着脖子 扁着嘴巴// 红了脸 坏了事了 一下子黄了脸 不要脏了我的手//红过脸 空过手 粗过脖子//高你一头大他三岁 忙了你一天……上面所举的“红、空、斜、粗、扁、坏、黄”等能带“着、了、过”,还能带宾语,而这些是动词所具有的性质,但是实际上,人们一直习惯于把“红、空、斜、粗、扁、坏、黄”等看作是形容词。

再比如,各家词类著作,都认为名词能受数量词限制,不能受副词“很”修饰,“三斤鱼,四杯酒”能说,“不鱼”、“不酒”不能说,但是例外却并不少见,“皮肤”、“体育”、“天气”等名词一般不受数量词限制,“男人”、“女人”等名词在现实语言生活中受“很”修饰,“很男人”、“很女人”已经很平常地出现在人们的口语中。

由此可见,传统的词类理论存在的问题是对内没有普遍性,对外没有排他性。

这需要有新的理论来解决汉语词类划分的问题。

二、原型范畴理论与汉语词类划分20世纪90年代开始,廖秋忠、袁毓林、张伯江等先生先后指出了汉语词类划分存在问题的根源,汉语词类出现的“词无定类、类无定词”的错觉是来源于人们的经典范畴化理论,所谓的经典范畴化理论“是根据特征进行概括的,它的一个基本假定是:范畴是根据一组充分必要特征/条件来下定义的。

这种理论还有以下这些假定:(1)特征是两分的,某一范畴具有或没有某一特征泾渭分明;(2)范畴之间有明确的边界;(3)同一范畴内的成员地位相等。

这种根据共有特征而概括出来的范畴就是特征范畴。

比如,数学上的素数就是一个特征范畴,只要属于这一范畴的整数都有这样一个特征: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

”[8](P157)与此相反,他们引进了新的理论———由认知语言学家维特根斯坦(L.W ittgenstein,)、泰勒(Taylor)、莱考夫(Lakoff)等日益严密起来的原型范畴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范畴不一定能用一组充分必要特征或条件来下定义,在区别一个范畴时,没有一个属性是必要的。

实体的范畴化是建立在好的、清楚的样本的基础之上,根据实例与样本的某些或一组属性上的相似性而将实例归入该样本的范畴。

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就是典型,也叫原型,它们是非典型事例范畴化的参照点。

这种根据与典型事例类比而得出的范畴就是原型范畴。

这种理论还有以下假定:(1)实体是根据它们的属性来加以范畴化的,但这些属性并不是经典的范畴化理论中的那种两分的理论构件,而经常是个连续的标度;(2)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不固定的;(3)同一范畴内的成员在说话人的心目中地位并不相等,有较好的样本与较差的样本之分,即成员资格有等级之分,较好的样本是这一范畴的典型成员,较差的样本是这一范畴的非典型成员。

袁毓林先生对这种理论有过形象化的描述,他说:“比如,苹果、梨、桃、橘子、樱桃、枇杷、杏子、香蕉、荔枝、菠萝、桑椹、杨梅、草莓、椰子、甘蔗、荸荠、西瓜、西红柿、橄榄……都属于水果这一范畴,但是没有一个特征是所有这些水果共同具有的。

显然,水果作为一个类,并不是因为每一种水果都具有水果的共同特征,而是因为每一种水果都和其他几种水果有一些家族相似性。

相似性越大的,在这一类事物中越占中心的位置,即成为这一类的典型成员。

比如,苹果、梨、桃、橘子等是水果这一范畴的典型成员。

有些事物和其他同类的事物相似性较少,它的典型性就差,即成为这一类的非典型成员。

比如,椰子、甘蔗、荸荠、橄榄等是水果的非典型成员。

同时,如果某一范畴的非典型成员又和其他范畴的典型成员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那么这种事物就处在两个类的边界。

例如,西红柿有时可以称为水果,有时又可以称为蔬菜;它既不是水果这一范畴的典型成员,也不是蔬菜这一范畴的典型成员。

”[8](P157)汉语词类的家族相似性,我们认为更像色谱,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色之间之所以能区别开来是因为有典型的中心色作为代表,而二色之间的界限人们常常要靠与典型中心色距离的远近来区分。

汉语词的归类也是这样,“男人”虽然能受“很”修饰,但是人们还把它看作是名词而不是形容词,就在于它与典型的名词“木头”“白菜”等有更多的相似性,而跟典型的形容词“红”“坏”等的相似性就少得多,例如: A:木头→一根木头→木头、砖头、黄沙堆了一地→买一根木头白菜→一颗白菜→白菜、鱼、肉堆在桌子上→割一颗白菜男人→一个男人→男人、女人围在一起→骂自家男人B:大→很大→房间大→大眼睛→眼睛大大的红→很红→花红了→红脸→苹果红红的→旧→很旧→衣服旧→旧报纸→报纸旧旧的坏→很坏→鞋坏了→坏心眼→他这人坏坏的男人→很男人→?→?→?典型名词如“木头”、“白菜”能受数量词限制,能构成并列结构充当主语,能充当宾语等,“男人”也有这些特性。

而典型的形容词“大”“新”“红”、“坏”能受副词修饰,能充当谓语,能做定语,能重叠等,而“男人”只能受副词“很”修饰,典型形容词的其他性质,“男人”都不具备,所以人们仍把“男人”看作是名词而不是形容词。

同样道理,不受数量词限制的“皮肤”、“体育”、“天气”和能受“不”修饰的“女人”仍被人们认定为名词。

综上所述,原型范畴理论对汉语的词类划分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依据原型范畴理论可以重新确定某些所谓兼类词的词类归属问题。

参考文献[1]龙果夫.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序[M].郑祖庆译,北京:中华书局, 1958.[2]方光焘.体系与方法[A].中国文法革新论丛[C].北京:中华书局,1958.[3]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4][5]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1.[6]高名凯.汉语语法论[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7]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8]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中国社会科学,1995(1).〔责任编辑:郭洪〕3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