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词类划分

合集下载

汉语的词类系统

汉语的词类系统

汉语的词类系统
汉语的词类系统是语言中最为复杂和多样的部分之一。

根据传统的语法分类,汉语的词类主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几大类。

然而,这种分类方式并不能完全涵盖汉语中所有的词类现象,因此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对词类的划分更加细致和复杂。

首先,从大的分类来看,汉语中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是三大主要词类。

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概念等名称的词,例如“人”、“电脑”、“太阳”等。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状态等的词,例如“吃”、“喝”、“睡觉”等。

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特征等的词,例如“红”、“快”、“高”等。

除了这三大类之外,汉语中还有许多其他的词类。

例如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或者句子,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关系的词,例如“很”、“非常”、“已经”等。

介词是表示动词和名词之间关系的词,例如“在”、“从”、“向”等。

连词是连接两个或多个词语或句子的词,例如“和”、“或者”、“虽然”等。

助词是表示语气、结构或时态等关系的词,例如“了”、“着”、“过”等。

除了上述的词类之外,汉语中还有代词、数词、量词、方位词等许多其他的词类。

这些词类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用法,而且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因此,对于学习汉语的人来说,掌握好各种词类的特点和用法是非常重要的。

词类的划分

词类的划分
• 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和状态.(高,忙,好,伟大, 热闹)
• 数词:表示数目和次序(第一,百,七成,两倍) • 量词:表示计算单位(遍,回,次,斤,只,对) • 代词:表示代替指示作用(你,我们,大家,这,谁)
-- 精品--
虚词
• 副词:用在动词代词等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语气 等(非常,已经,又,全部,果然,其实)
• 一般的短语
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名词,动词,形容词并列 的联合在一起
政治经济 老师与学生 又高又大 活泼可爱
偏正短语:名词动词和在它们前头起修饰作用的词 在一起 我的祖国 城市的角落 从北京来 努力学习
-- 精品--
主谓短语:后面的动词形容词陈述前面的名词 代词
鲜花盛开 我喜欢 身材高大 心情沮丧 动宾短语:前面的动词支配后面的名词,代词等 学习书法 欢迎你们 打击敌人 补充短语(动补短语,形补短语) 装满 站起来 吃得香 棒极了
• 介词:用在名词代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形状的方向起止, 时间,处所,目的,原因,对象比较等(在,顺着,对于,按照, 为了,比)
• 助词:指附在词,短语或句子上,表示某些附加意义,具 有辅助作用的词(了,着,等等,吗,呢)
• 连词:连接词语,短语,句子(和,跟,不但,并且) • 叹词:表示感叹或者呼唤应答的声音(哈哈,嘿) • 拟声词:模拟事物声音(呜呼,叮当,呱呱,噼里啪啦)
-- 精品--
结构特殊的短语
连动短语:借书看 买东西吃 复指短语:首都北京 人间天堂杭州 你们女生 兼语短语: 让我坐下 选你当班长 有个姐姐是演员 双宾短语:
给他答案 借我一本书 告诉你个秘密 介宾短语: 在昨天 关于这个问题 从上海
-- 精品--
判断下列短语的结构

汉语词类与词性

汉语词类与词性

汉语词类与词性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

一、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quot;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现代汉语词类划分标准

现代汉语词类划分标准

现代汉语词类划分标准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具有重要意义。

词类划分标准在不同的语言学理论和学派中有不同的观点和标准,但是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和研究中,通常采用的是传统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量词、连词、介词、助词和叹词的划分标准。

首先,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抽象概念等的词语。

名词可以用来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是汉语中最常见的词类之一。

例如,桌子、学生、北京、爱情等。

其次,动词是表示动作、状态或变化的词语。

动词在句子中通常用来表示主语的行为或状态,是句子的谓语成分。

例如,跑、看、喜欢、是等。

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特征或状态的词语。

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或代词,起描述、补充说明的作用。

例如,美丽的、高大的、聪明的等。

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整个句子的词语。

副词可以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程度等。

例如,很、非常、快速地、明天等。

代词是用来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的词语。

代词可以用来指示、代替、强调或提问。

例如,我、你、他、这、那等。

数词是表示数量或顺序的词语。

数词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也可以表示顺序或次序。

例如,一、二、三、第一、第二、第三等。

量词是用来表示可计量的事物的单位的词语。

量词通常和数词或代词一起使用,用来表示数量或程度。

例如,本、张、件、斤、公斤等。

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语。

连词可以表示并列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等。

例如,和、或、但是、因为、所以等。

介词是用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的词语。

介词通常和名词、代词或动词等一起使用,用来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等关系。

例如,在、到、从、因为、关于等。

助词是用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或句子成分的词语。

助词通常和其他词语一起使用,用来表示时态、语气、语法等。

例如,了、着、过、的、地等。

叹词是表示情感、感叹或呼唤的词语。

叹词通常单独使用,用来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或感叹。

例如,哎呀、好啊、哇、嗯等。

现代汉语词类及句子成分划分

现代汉语词类及句子成分划分

词类区分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 类。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

一.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如:"黄瓜、白菜、拖沓机、计算机 "。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 " 专用名词 ",如 " 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 " 抽象名词 ",如 " 范围、思想、质量、道德、友情、方法 "。

3、表示方向的叫做 "方向名词 ",如 "上""下 ""左"" 右"" 前"" 后"" 中""东""西"" 南"" 北""前方 "" 后边 "" 东边 "" 南面 "" 中间 "等。

二.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 "来、去、说、走、跑、学习、腾跃、审察、认识 "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 " 想、重视、侧重、敬爱、认识、相信、敬佩、牵挂 "等,这样的动词前方常常可以加上 "很、十分 "。

3、有的动词表示可以、愿意这些意思,叫做 " 能愿动词 ",它们是 "能、要、应、肯、敢、得( dei)、可以、应当、应当、愿意、可以、可能、一定 " ,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方,如 "得去、可以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当说明、可能发展 "。

汉语词类

汉语词类

虚词简述
助词 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 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 可以分为三类。 可以分为三类。 1.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 1.结构助词,的、地、得、所、似的 2.动态助词 动态助词, 2.动态助词,着、了、过 3.语气助词 语气助词, 3.语气助词,啊、吗、呢、吧、么、哇"。
副词
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的词。 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的词。 词形容词前面 的词 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 十分、 马上、 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 曾经、居然、重新、 只有“ ”“极 可以用在动词、 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 后面做补语, 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高兴得很、义乌中学 李清
词类概说
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个大类, 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个大类, 实词 两个大类 14小类 小类。 14小类。 实词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实词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实在意义 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 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 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 不能充当句法成分, 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词就是 虚词。 虚词。
实词简述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 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
实词简述
代词:代替实词、短语。 代词:代替实词、短语。有定指和不定指的区 别。不定指往往是指不确定的人、物等,如 不定指往往是指不确定的人、物等, “或曰”,相当于“有的、有人”。 相当于“有的、有人” 代词不常指某一定的人物, 代词不常指某一定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有 一定意义,介乎虚实之间。 一定意义,介乎虚实之间。

汉语划分词类的标准

汉语划分词类的标准

汉语划分词类的标准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其词类的划分在语言学中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汉语的词类划分标准主要包括语法功能标准、形式标准、语义标准和句法标准等。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汉语划分词类的标准。

首先,从语法功能标准来看,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它们在句子中可以独立成词,有实际的意义。

而虚词则包括了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等,它们在句子中不能独立成词,只有在其他词语的陪衬下才能发挥作用。

其次,从形式标准来看,汉语的词类可以根据词的形式特点来划分。

名词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地点、时间等,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副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程度、时间、地点等,数词表示数量,代词用来代替名词,介词用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连词用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助词用来表示词的语法功能,语气词用来表示说话者的语气。

再次,从语义标准来看,汉语的词类可以根据词语的语义特点来划分。

名词表示事物的名称或代表具体事物,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属性或特征,副词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数词表示数量,代词用来代替名词,介词用来表示名词之间的关系,连词用来连接词语或句子,助词用来表示词语的语法功能,语气词表示说话者的语气。

最后,从句法标准来看,汉语的词类可以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句法作用来划分。

名词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动词可以表示主谓关系、动宾关系、主系表关系等,形容词可以作定语、表语等,副词可以作状语等,代词可以代替名词,介词可以引导短语的修饰成分,连词可以连接词语或句子,助词可以表示词语的语法功能,语气词可以表示说话者的语气。

综上所述,汉语划分词类的标准主要包括语法功能标准、形式标准、语义标准和句法标准等。

这些标准相互交叉、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汉语词类划分的体系。

在学习和使用汉语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这些标准,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汉语词类,提高汉语的表达能力。

词性分类(实词和虚词)

词性分类(实词和虚词)

.现代汉语词的分类词性指作为划分词类的根据的词的特点。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一.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中间"等。

二.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去、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

汉语词性的分类及其定义

汉语词性的分类及其定义

汉语词性的分类及其定义词性指作为划分词类的根据的词的特点。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一.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汉语词类划分

汉语词类划分

汉语词类划分
汉语词类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量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

1. 名词(Noun):表示人、物、地方、抽象概念等,如:人、书、北京、爱等。

2. 动词(Verb):表示行为、状态或变化,如:跑、看、吃、梦见等。

3. 形容词(Adjective):用来描述名词的性质、特征、状态等,如:美丽、高、快乐等。

4. 副词(Adverb):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示程度、方式、时间等,如:很、非常、慢慢地等。

5. 代词(Pronoun):代替名词的词,表示人或事物的角色或
代指特定的人或事物,如:我、你、他们、它们等。

6. 数词(Numeral):表示数量或顺序的词,如:一、二、十、第一等。

7. 量词(Measure word):用于表示计量单位的词,用来计算
数量或表示多少,如:本、张、只等。

8. 介词(Preposition):表示方位、时间、目的、原因、方式
等关系的词,如:在、向、为了等。

9. 连词(Conjunction):用来连接句子、短语或词语,表示并列、选择、因果等关系,如:和、或、因为等。

10. 助词(Particle):用来附着在词语上,起到辅助、标志语法功能的作用,如:了、的、吗、呢等。

11. 叹词(Interjection):表示强烈的情感或表达感叹、祝贺等语气的词,如:哎呀、好、太好了等。

汉语词性的分类及其定义

汉语词性的分类及其定义

汉语词性的分类及其定义词性指作为划分词类的根据的词的特点.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一.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二.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三.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状态形容词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四.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①基数:一、二、百、千、万、亿②序数:第一、第二、第三③分数:十分之一、百分之二十④倍数:一倍、十倍、百倍⑤概数:几(个)、十来(个)、一百上下五.量词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 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2、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六.代词代词能代替实词和短语.表示指称时,有定指和不定指的区别.不定指往往是指不确定的人、物或某种性状、数量、程度、动作等.他不常指某一定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有一定意义,介乎虚实之间.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我你您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咱们自己别人大家大伙(自己能和其他代词连用,起强调作用.例如:我自己你们自己大家自己)2、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谁什么哪(问人或事物)哪儿那里(问处所)几多(问数量)多多么(问程度)怎么怎样怎么样(问性质状态)什么怎样什么样(问方式行动)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这那(指人或事物)这儿这里那儿那里(指处所)这会儿那会儿(指时间)这么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指性质、状态、方式、行动、程度)这些那些这么些那么些(指数量)每各(指所有的或全体中任何一个)某另别(确有所指,未说明哪一个)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代词同它所代替的或指示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相当,它所代替的词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它也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七.副词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如"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 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八.介词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九.连词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 如"和、及、或者、或、又、既".关联词语可以看成是连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十.助词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一类是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一类是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了、么、哇".十一.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叫做叹词.如:“喂、哟、嗨、哼、哦、哎呀”.叹词总是独立成句. 十二.拟声词这是模拟声音的词.如"呜、汪汪、轰隆、咯咯、沙沙沙、呼啦啦".。

对汉语词类划分原则的理解

对汉语词类划分原则的理解

对汉语词类划分原则的理解汉语词类划分原则是指将汉语中的词语按照其语法功能和词义特征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在汉语中,词类划分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等八大类。

下面将对这些词类的划分原则进行详细介绍。

名词是指表示人、事物、地点、时间等具体或抽象概念的词语。

名词的划分原则主要是根据其语法功能和词义特征进行分类。

例如,根据语法功能,名词可以分为主语、宾语、定语、补语等不同的语法成分;根据词义特征,名词可以分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等不同的词义类别。

动词是指表示动作、状态或变化的词语。

动词的划分原则主要是根据其语法功能和词义特征进行分类。

例如,根据语法功能,动词可以分为谓语动词、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连系动词等不同的语法成分;根据词义特征,动词可以分为实义动词和虚词等不同的词义类别。

形容词是指表示人、事物、地点、时间等具体或抽象概念的性质、状态或特征的词语。

形容词的划分原则主要是根据其语法功能和词义特征进行分类。

例如,根据语法功能,形容词可以分为定语和表语等不同的语法成分;根据词义特征,形容词可以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等不同的词义类别。

副词是指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语的词语。

副词的划分原则主要是根据其语法功能和词义特征进行分类。

例如,根据语法功能,副词可以分为状语和修饰语等不同的语法成分;根据词义特征,副词可以分为时间副词、地点副词、方式副词、程度副词等不同的词义类别。

介词是指表示位置、方向、时间、原因、目的等关系的词语。

介词的划分原则主要是根据其语法功能和词义特征进行分类。

例如,根据语法功能,介词可以分为状语和定语等不同的语法成分;根据词义特征,介词可以分为位置介词、方向介词、时间介词、原因介词、目的介词等不同的词义类别。

连词是指连接词语、短语、句子等成分的词语。

连词的划分原则主要是根据其语法功能和词义特征进行分类。

例如,根据语法功能,连词可以分为并列连词、从属连词等不同的语法成分;根据词义特征,连词可以分为并列连词、转折连词、因果连词、条件连词等不同的词义类别。

现代汉语划分词类的标准

现代汉语划分词类的标准

现代汉语划分词类的标准
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基于语言学家和语法学家对词汇性质、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的研究和理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标准和准则用于划分现代汉语的词类:
1. 词义:根据词汇的意义和语义特征进行划分。

例如,名词表示人、物、地点等,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形容词表示性质或状态,副词表示程度或方式等。

2. 词形:根据词汇的形态特征进行划分。

例如,动词通常具有时态、语态等变化形式,名词通常具有复数形式等。

3. 句法功能:根据词汇在句子中的句法角色和功能进行划分。

例如,名词通常可以作为主语、宾语或补语,动词通常可以表示动作或谓语,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等。

4. 派生规则:根据词汇的派生规则和构词法进行划分。

例如,一些词汇可以通过加前缀、后缀或合成形式来派生出新的词汇。

需要注意的是,词类划分并非绝对固定的,某些词汇可能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词类。

此外,由于汉语的语法特点和语境的复杂性,有时词类划分可能存在争议或灰色地带。

在具体的语言研究和教学中,学者和语法学家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理论框架,可能会有不同的词类划分标准和分类体系。

因此,理解词类划分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并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和判断。

1/ 1。

现代汉语中的词性

现代汉语中的词性

现代汉语中的词性词性指作为划分词类的根据的词的特点。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分别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其中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实词一.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叫名词。

如:猪、牛、羊、白菜、拖拉机、计算机、桌子等。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贵州、北京、李白、杜甫、毛泽东、中国等。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围、道德、质量、品德、品质、友谊、方法、数量等。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

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面、东面、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

如:来、去、吼、叫、学习、起飞、说、走、跑、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

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等副词。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

如: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

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

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等。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

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等。

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三.形容词1、一般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

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

2、状态形容词有: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

四.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等。

词性分类(实词和虚词)

词性分类(实词和虚词)

现代汉语词的分类词性指作为划分词类的根据的词的特点。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一.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中间"等。

二.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去、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

对汉语词类划分原则的理解

对汉语词类划分原则的理解

对汉语词类划分原则的理解一、引言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语言之一,拥有丰富而独特的词类体系。

词类划分是汉语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我们理解词义、句法结构和语言规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汉语词类划分原则,讨论不同学派和理论对词类划分的观点以及词类划分的实际应用。

二、传统词类划分1. 名词名词是指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词语。

它可以作为主语、宾语、定语等,并可以具有复数、格变化等语法特点。

2. 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状态、行为的词语。

它可以表示主谓关系,同时可通过时态、体态等形式变化来表达时间和语态等语法功能。

3. 形容词形容词是用来修饰名词的词语,它用来描述名词的特征、性质、状态等。

形容词一般可以作为定语或描写补语,具有性、数和程度等语法变化。

4. 代词代词是用来替代名词的词语,它可以指代人、事、物或抽象概念。

代词可以作为主语、宾语、定语等,并具有人称、数和格等语法特征。

5. 数词数词是表示数量的词语,它可以表示具体数目或顺序。

数词可以作为独立词语或修饰词语,具有基数、序数等不同形式。

6. 副词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词语。

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语义,可以用来修饰句子、短语或单词。

7.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名词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的词语。

它可以表达时间、地点、原因、目的等语义,是构成短语和状语的重要成分。

8. 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语、短语、从句等的词语。

它可以表示并列、选择、转折、因果等关系,对语句的结构和逻辑起到重要作用。

9. 叹词叹词是用来表示感叹、描绘心情或声音的词语。

它常常用来表达强烈的感情或情绪,不具备明确的语法功能。

三、现代汉语词类划分的争议传统的词类划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汉语的语言规律和功能需求,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争议。

一些学者和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理论,试图对词类进行更精细和全面的划分。

1. 名词和量词的关系有些学者认为,名词和量词在语法功能上有明显的区别,应该单独划分为两个词类。

词性分类(实词和虚词)

词性分类(实词和虚词)

现代汉语词的分类词性指作为划分词类的根据的词的特点。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一.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中间"等。

二.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去、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

现代汉语划分词类的标准

现代汉语划分词类的标准

现代汉语划分词类的标准现代汉语划分词类的标准汉语作为一种比较复杂的语言,词类区分十分重要。

在参数结构语法中,汉语的主要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量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十一个。

这些词类共同组成了汉语的基本句式,从而实现语言的表达功能。

在现代汉语中,划分词类的标准主要包括词义、功能和形态三个方面。

首先,词义是划分词类的主要标准之一。

名词是指用于代替人、事物或抽象概念的单词。

动词是指表示动作、状态、行为的词语;形容词是指用于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词语,用于表达事物的性质、特征、状态等;副词是指修饰其他词类(如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或整个句子的词语,通常用于修饰时间、程度、方式、地点等方面的语义意义;代词是指用于代替名词的词语,一般分为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等类型;数词是指表示数目大小的单词,用于表示数量、次序或位置等;量词是指用于与数词配合起来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单词;连词是指用于连接两个独立语句或句子成分的单词,包括并列连词、转折连词、因果连词等;介词是指用于表示空间或时间关系的单词,如“在、上、下、前、后、中、间、内、外、左、右、公、私”等;助词是指起到辅助语言表达作用的一类词语,如“了、着、的、得、地、得、过、与、跟、和、及”等;叹词是指表示感情、情感的单词,如“啊、哦、呵、唉、吟、嗯”等等。

其次,功能也是划分词类的一个重要标准。

名词一般来说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各种语法角色,动词可以起到谓语、宾语等语法作用;形容词、副词可以作为修饰语表达形容词和副词的特定意义;数量词和量词通常用于表示数量;介词用于连接名词和表示时空关系的词语;连词用于连接句子或短语;助词起到了辅助语言表达的作用。

最后,形态也是划分词类的一个考虑因素。

在形态上,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等都有着一定的词形变化规则,如名词有单数、复数等变化方式;形容词和副词在程度上可以形成比较级和最高级等;在动词形态方面,动词可以用于时态、语态、体式权等方面。

试论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

试论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

试论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是为了方便对词汇进行分类和描述,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

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语法划分和语义划分两种。

语法划分是依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来区分词类。

现代汉语的词类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和量词。

其中,名词是指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词语,具有“可数性”和“不可数性”两种用法;动词是指表示动作、状态或变化的词语,可以有时态、语态和情态等变化;形容词是指表示物体性质、特征或状态的词语,用于修饰名词;副词是指表示动作、状态或性质的词语,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代词是指用于代替名词或名词词组的词语;介词是指用于连接名词、代词或名词词组与其他词语的词语;连词是指用于连接句子或名词、动词等的词语;助词是用于标记语法关系的词语;量词是用于表示数量的词语。

语义划分是依据词语在语言中所代表的概念和意义来区分词类。

根据语义划分,现代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型词类、动词型词类、形容词型词类、副词型词类、介词型词类、连词型词类和语气词类。

名词型词类包括名词、代词和数词等,动词型词类包括动词、形式动词和情态动词等,形容词型词类包括形容词和德词等,副词型词类包括副词、叹词和语气词等,介词型词类包括介词、状语和补语等,连词型词类包括连词和语气词等,语气词类包括助词、叹词、反问句和感叹句等。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既有语法划分,也有语义划分两种,它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还可以为语言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而在实践中,我们需要结合语境和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划分标准,正确把握各个词类的特点和使用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

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虚词可此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等类。

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

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

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

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1、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名词用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邻之厚,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
例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孟子犯孀酉隆罚》)②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州》)
5、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5.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例如:
①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韩非子匪的选罚》)
5.2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②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③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魏禧《大铁锥传》)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规律: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

——《烛之武退秦师》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
②规则:名词后紧接代词或所处名词,介宾短语。

名词活用做动词
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击鼓奏乐
③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
云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
④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
扣舷而歌之。

歌:唱歌
衣冠而见之。

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

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

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4、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例: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
“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

“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例如:
不及物动词类: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陈涉世家》)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满井游记》)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如:
①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沸》)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贾谊《过秦论》)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洲》)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洲》)
5、意动用法:
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例如:
①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韩非子匪的选罚》)
2)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②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③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魏禧《大铁锥传》)
6、名词作状语
1)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2)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例: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