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

合集下载

血液概述——精选推荐

血液概述——精选推荐

「考纲」 1.⾎液的组成与特性:①内环境与稳态;②⾎量、⾎液的组成、⾎细胞⽐容;③⾎液的理化特性。

2.⾎细胞及其功能:①红细胞⽣理:红细胞的数量、⽣理特性和功能、造⾎原料及其辅助因⼦;②⽩细胞⽣理:⽩细胞的总数和各类⽩细胞所占百分数及功能;③⾎⼩板的数量及其在⽣理⽌⾎中的作⽤。

3.⾎液凝固和抗凝:①⾎液凝固的基本步骤;②主要抗凝物质的作⽤。

4.⾎型:①⾎型与红细胞凝集;②ABO⾎型系统和Rh⾎型系统。

「考点」 1.细胞外液是细胞的⽣存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

稳态是⼀动态平衡。

2.⼈体内⾎液的总量称为⾎量,相当于⾃⾝体重的7%~8%,即每公⽄体重70~80ml⾎液。

3.⾎液由⾎浆和⾎细胞两部分组成。

⾎细胞在⾎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称⾎细胞⽐容。

健康成年男性为40%~50%,⼥性为37%~48%。

4.⾎浆渗透压包括两种:由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晶体渗透压;由胶体物质(主要是⽩蛋⽩)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的作⽤是保持细胞内外的⽔平衡,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浆胶体渗透压的作⽤是维持⾎管内外的⽔平衡,保持⼀定的⾎浆量。

5.渗透压和⾎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为等渗溶液,如0.85%NaCl和5%的葡萄糖溶液,亦为等张液;渗透压⽐⾎浆渗透压低的称低渗液,反之则为⾼渗液。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沉表⽰,⾎沉快慢与红细胞叠连有关。

⾎浆⽩蛋⽩增多,红细胞不易叠连,⾎沉减慢;球蛋⽩和(或)纤维蛋⽩原增多,可使红细胞叠连,⾎沉加快。

6.红细胞⽣成的原料是铁和蛋⽩质,缺铁引起⼩细胞低⾊素性贫⾎;促使红细胞成熟的因⼦是叶酸和维⽣素B12,缺乏会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

7.⽩细胞的分类和功能。

8.⾎⼩板的⽣理功能:参与⽌⾎;促进凝⾎;维持⾎管内⽪的完整性。

9.⾎液凝固的过程⼤体可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步,凝⾎酶原激活物的形成;第⼆步,在凝⾎酶原激活物的作⽤下,凝⾎酶原转变为凝⾎酶;第三步,在凝⾎酶的作⽤下,纤维蛋⽩原转变为纤维蛋⽩。

血液制品_精品文档

血液制品_精品文档
• 又称为冷沉淀抗血友病因子,是指将约200ml 新鲜冷冻血浆在1℃~6℃复融后留下的冰渣状 不溶性成分,迅速高速离心,移去上层血浆, 剩下的白色沉淀物。将其连同剩下的少量血浆 即刻置于-30℃冷冻,从新鲜冷冻血浆完全融 化到分离结束不应超过1h。
• 冷沉淀在-20℃以下冻存,冷冻状态一直持续 到使用之前,有效期自采血日起1年,融化后 应立即使用。
• 又称为冷冻血浆,与新鲜冷冻血浆的区别 是其来源不同。
• 来源于保存过期不满5d的抗凝全血或保存 期满1年的新鲜冷冻血浆。
• 在-20℃以下冻存,冷冻状态一直持续到使 用之前,有效期自采血日起5年。
• 该制品含有全部稳定的凝血因子,但缺乏 不稳定的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临床 上主要用于扩充血容量,补充各种稳定的 凝血因子。
• 3.凝血因子类制品
• 凝血因子是一类能够参与血液凝固基本环 节的多种蛋白质组分,世界卫生组织按其 发现次序编号,有凝血因子Ⅰ、Ⅱ、Ⅲ、 Ⅳ、Ⅴ、Ⅶ、Ⅷ、Ⅸ、Ⅹ、Ⅺ、Ⅻ、Ⅻi等。
• 主要包括:人凝血因子Ⅷ、人纤维蛋白原、 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四)全血
• 全血是指使用不同的抗凝剂于采血后 2℃~8℃保存,包括:血细胞、血浆的所有 成分、抗凝剂及保存液。
• 2.血液
• 或称全血,是指采集于含有抗凝剂溶 液中的血液,抗凝溶液中可含或不含 营养物,如葡萄糖或腺嘌呤等。
• 3.血浆
• 是指血液采集于含有抗凝剂的接收容 器中,分离血细胞后保留的液体部分;
• 或在单采浆过程中,抗凝血液经连续 过滤或离心分离后的液体部分。
• 4.单采血浆术和单采血细胞术
• 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主要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肿瘤 患者因治疗而导致的骨髓抑制等。

血液科宣传标语

血液科宣传标语

血液科宣传标语
1. 健康的血液,快乐的生活。

2. 血液健康,身体强壮。

3. 爱护自己的血液,远离疾病。

4. 血液是生命之源,保持健康必不可少。

5. 定期检查血液,预防疾病发生。

6. 血液质量决定健康水平,珍惜每一滴血液。

7. 健康的血液是幸福的基础。

8. 保持血液健康,享受美好人生。

9. 血管堵塞不仅影响身体健康,更影响心情愉悦。

10. 定期捐献血液,传递爱心温暖他人心灵。

11. 血型决定命运,了解自己的血型有助于预防疾病。

12. 预防贫血、缺铁等问题,让身体更健康有活力。

13. 坚持运动、合理饮食、保持良好心态是维护血液健康的关键。

14. 行动起来!让我们共同关注和维护自己的血液健康。

15. 血液疾病不可怕,科学治疗才是关键。

16. 血液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更容易恢复健康。

17. 健康的血液是美丽的保证,让我们一起追求美好人生。

18. 血液健康,家庭和睦;血液不好,家庭困扰。

19. 健康的血液是幸福的源泉,珍惜每一滴血液。

20. 关注血友病人群体,共同为他们营造一个更加温馨、关爱的社会环境。

血液百度百科

血液百度百科

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

属于结缔组织,即生命系统中的结构层次。

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以及细胞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

简称“血”。

人或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暗赤或鲜红色,有腥气,由血浆、血球、血小板构成,对维持生命起重要作用。

血液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往往会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故患病后常常要通过验血来诊断疾病。

人体内的血液量大约是体重的7~8%,如体重60公斤,则血液量约4200~4800毫升。

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破裂都可导致出血,如果失血量较少,不超过总血量的10%,则通过身体的自我调节,可以很快恢复;如果失血量较大,达总血量的20%时,则出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如果在短时间内丧失的血液达全身血液的30%或更多,就可能危及生命。

血液有四种成分组成: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浆约占血液的55%,是水,糖,脂肪,蛋白质,钾盐和钙盐的混合物。

血细胞组成血液的另外45%。

血液分静脉血和动脉血。

动脉血在体循环(大循环)的动脉中流动的血液以及在肺循环(小循环)中从肺回到左心房的肺静脉中的血液。

动脉血含氧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呈鲜红色。

静脉血血液中含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呈暗红色。

注意并不是静脉中流的血是静脉血,动脉血中流的是动脉血,因为肺动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

1. 简称血。

人或高等动物体内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组织,暗赤或鲜红色,有腥气,由血浆、血球和血小板构成,对维持生命起重要作用。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二回:“忽见一个叫化子,一条腿肿得如腰一般粗大,并且烂的血液淋漓,当路躺着。

”许地山《空山灵雨·鬼赞》:“我们赞美你,因为你听见赞美的时候再没有血液在你底脉里颤动。

”2. 比喻主要的成份或力量。

张长弓郑士谦《边城风雪》第八章:“这是革命肌体里的新鲜血液。

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作血液循环。

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不同,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1) 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

这一循环途径叫做体循环。

在体循环中,当血液流经身体各部舒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不仅把运来的营养物质输送给细胞,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而且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把它所结合的氧气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这样血液就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2)肺循环: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右心室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

在体循环进行的同时,肺循环也在进行着。

肺循环以右心室为起点,静脉血射入肺动脉,再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

在这里,肺泡和毛细血管中的静脉血进行了气体交换,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到肺泡中,氧气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里的血液中。

这样,原来含氧气较少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多的动脉血。

动脉血经肺静脉流同左心房,完成了肺循环。

••规律总结:①体循环中,动脉里流的是动脉,静脉里流的是静脉血。

肺循环中,动脉里流的是静脉血,静脉里流的是动脉血。

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区别和联系:•比较项目体循环肺循环起点左心室右心室终点右心房左心房血液变化动脉血变为静脉血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功能为组织细胞运采氧气和养料,把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获得氧气,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联系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承担物质运输的功能••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体循环和肺循环虽是两条不同的循环路线,但它们是同时进行的,循环的起止点都在心脏。

心脏把两条循环路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组织细胞不断运来氧气和养料,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从而完成体内物质的运输任务。

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和血液成分的变化如图:•。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精)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精)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血液由液态的血浆和悬浮于血浆中的血细胞组成。

取一定量的血液与抗凝剂混匀后,置于离心管中,以300r∕min的速度离心30min,使血细胞下沉压紧而分层。

上层淡黄色的液体为血浆,是血液未经凝固的液体部分,含有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下层深红色的沉淀物为红细胞,在红细胞层表面有一灰白色薄层为白细胞和血小板。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1、颜色和气味(1)颜色:血液呈红色,是因为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

动脉血:血红蛋白含氧量高,呈鲜红色,静脉血:血红蛋白含氧量低,呈暗红色。

气味:血液因有氯化钠而带咸味,因有挥发性脂肪酸而有腥味。

2、密度(1)健康动物血液的相对密度在1.040~1.075之间,常用血液的比重来表示。

(2)全血比重取决于:血液中红细胞数量。

(3)血浆的比重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4)红细胞的比重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数量。

3、黏滞性血液流动时,由于内部分子间相互摩擦产生阻力,表现出流动缓慢和黏着的特性,称为黏滞性。

(黏滞性维持正常血压)。

动物全血的黏滞性是水的4~6倍。

全血黏滞性的大小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浓度。

严重贫血时红细胞数量减少,血液的黏滞性下降。

4、血浆渗透压半透膜:具有选择性让物质通过的生物膜(如细胞膜)称为半透膜。

渗透压:低浓度溶液中的水分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中渗透的力量,称为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约占总渗透压的99.5%,由血浆中无机离子(Na+、Cl-)、尿素、葡萄糖等晶体物质形成。

血浆胶体渗透压:约占总渗透压的0.5%,由血浆中胶体物质形成,主要是血浆蛋白。

虽然胶体渗透压较小,但血浆蛋白不易透过毛细血管壁。

等渗溶液: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者称为等渗溶液。

高渗溶液:渗透压比等渗溶液高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

低渗溶液:渗透压比等渗溶液低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

5、血浆酸碱度(1)正常动物血浆pH值呈弱碱性,在7.35~7.45之间。

(2)血液酸碱度超过生理变动范围,动物就会出现酸中毒或碱中毒症状。

血液质量如何评估

血液质量如何评估

血液质量如何评估血液质量评估是通过检测血液成分和功能的方式来评估一个人的血液质量是否健康。

血液质量的好坏对于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因为血液是维持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重要媒介。

首先,血细胞计数是血液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红细胞的数量、血红蛋白的含量和白细胞的数量来评估血液的质量。

正常人的红细胞计数一般在4x10^12-6x10^12/L范围内,血红蛋白含量在120-160g/L范围内,白细胞计数在4x10^9-10x10^9/L范围内。

如果这些指标偏离正常范围,可能表明血液质量存在问题。

其次,血小板计数也是评估血液质量的重要指标。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小细胞片段,主要参与凝血过程。

正常人的血小板计数一般在150x10^9-450x10^9/L范围内,如果血小板计数偏低,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而计数偏高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此外,凝血功能也是评估血液质量的重要方面。

凝血功能主要通过血液中的凝血酶和抗凝血物质之间的平衡来维持。

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包括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等。

如果凝血功能失调,可能会导致出血或血栓等严重问题。

最后,血液中的生化指标也可以用来评估血液质量。

生化指标包括血液中的葡萄糖、脂质、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人体的新陈代谢状态以及内脏器官的功能。

综上所述,血液质量评估是通过检测血液成分、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和生化指标等来评估一个人的血液质量是否健康。

这些指标的正常范围是根据大量正常人的统计结果得出的,因此当血液指标偏离正常范围时,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来确定具体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治疗措施。

血液名词解释(1)(1)

血液名词解释(1)(1)

名词解释1、血液学(Ha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

包括血液和造血组织的生理、病理基础和临床各个方面。

2、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ogy)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结合的综合临床学科。

主要涉及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继发于其他组织器官原发病的继发性血液病。

3、临床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研究对象而创建的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临床实验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的新兴学科。

1.造血(hematopoiesis):是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造血主要涉及造血器官、造血细胞、造血微环境、造血调节、和血细胞发育、成熟、释放等。

人体造血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脾。

2.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

3.淋巴组织或淋巴器官:系指机体内以淋巴细胞(包括浆细胞)为主要细胞成份的组织结果而言。

1.血岛:在人胚胎发育第二周末,胚外中胚层的间质细胞在内胚层细胞诱导下开始分化,这些具有自我更新功能的细胞,在卵黄囊壁上聚集形成细胞团,称为血岛。

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是血管和原始造血发生的原基,血岛内不含粒细胞和巨核细胞。

造血器官是能能够生成并支持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

2、造血微环境: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赖以生存的场所。

3、胚胎干细胞ESC:是一种全能干细胞。

是从早期胚胎的内细胞团中分离出来的有高度分化潜能的细胞系。

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可以无限增值分化,称为人体各种细胞类型,从而可以近一步形成有机体的任何组织器官。

4、造血干细胞HSC: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和识别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细胞群。

血液样本分类

血液样本分类

血液样本分类血液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液体之一,是人体组成的关键部分之一。

通过对血液样本的分类及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体的功能和状态。

血液样本可以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分类,以便于医生以及研究人员更加方便地进行相关的医学研究。

一、全血样本全血样本是指在采血时从身体中取下的全血,通常是不进行任何处理直接用于检测的。

全血样本可以用于测定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等指标,以此来诊断某些疾病和病理情况。

通过对全血样本的分析,可以确定人体的炎症、感染、血液癌症等情况,以及人体经常检测的其他指标。

二、血清样本血清是血液中去除凝血因子后所得到的液体。

在人体很多的疾病中,血清样本是非常重要的样本。

在一些疾病中,血清样本的标本对于病理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更高的诊断度等方面均比其它的生物样本都要更强。

通过分析血清样本,可以了解人体内合成蛋白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和酶等指标,便于诊断和治疗某些疾病。

三、血浆样本血浆是白色或淡黄的液体,是血细胞从血清中蚀解而成。

血浆样本可以通过离心法或者冷当量法等方法获得。

血浆样本可以用于测定含量高低的维生素、细胞外矩阵、凝血因子等指标,并可以用于治疗肝炎、病毒性疾病、计划怀孕的妇女等等。

四、细胞样本细胞样本是从人体内取出的细胞物质,是目前生物医学研究中最广泛使用的样本之一。

细胞样本可以分为液体细胞和固体细胞。

液体细胞包括腹腔液、大小便、穿刺液等,它们可以用于判断脑膜炎、恶性肿瘤等疾病。

固体细胞主要是以组织为基础收集到的细胞物质,可以用于病理审查、分子生物学等一些较为高级的生物医学研究。

总之,血液样本分类对于医学研究和疾病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希望在未来的医学研究中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血液样本分类的相关知识,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疾病,更加科学地治疗疾病。

血液运输标准

血液运输标准

血液运输标准一、血液采集标准1. 采血人员:采血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具备采血资格,并熟悉采血操作规程。

2. 采血设备:采血设备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经过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3. 采血环境:采血环境必须符合卫生标准,空气消毒必须严格,防止交叉感染。

4. 采血操作:采血操作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采血过程中发生感染。

5. 血液收集:收集的血液必须符合标准,如无污染、无溶血、无凝血等。

二、血液储存标准1. 储存设备:血液必须储存在专用的血液储存设备中,设备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经过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2. 储存温度:血液储存温度必须控制在2-6℃之间,防止血液变质。

3. 储存时间:血液储存时间不得超过7天,超过7天必须进行处理。

4. 储存记录:储存记录必须完整记录血液的储存情况,包括储存时间、温度、血液种类、数量等信息。

三、血液运输标准1. 运输设备:血液运输设备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经过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2. 运输温度:血液运输温度必须控制在2-6℃之间,防止血液变质。

3. 运输时间:血液运输时间必须尽可能短,避免长时间运输导致血液变质。

4. 运输记录:运输记录必须完整记录血液的运输情况,包括运输时间、路线、血液种类、数量等信息。

四、血液检测标准1. 检测设备:血液检测设备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经过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2. 检测项目:血液检测项目必须包括肝功能、乙肝五项、丙肝抗体、梅毒、艾滋病等项目,确保血液质量符合要求。

3. 检测方法:血液检测方法必须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 检测记录:检测记录必须完整记录血液的检测情况,包括检测时间、项目、结果等信息。

五、血液使用标准1. 使用对象:血液使用对象必须是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病人,禁止滥用血液。

2. 使用申请:病人或医疗机构必须向血液中心提出使用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3. 使用程序:血液使用程序必须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确保使用过程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血液凝固的过程和机制

血液凝固的过程和机制

血液凝固的过程和机制血液凝固是人体维持血管内稳定状态的重要过程,它可防止出血引起的损伤。

本文将介绍血液凝固的过程和机制。

一、血液凝固的过程血液凝固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凝聚阶段、形成凝块阶段和溶解凝块阶段。

1. 凝聚阶段:在损伤部位,血管受损导致血小板聚集。

损伤的血管内膜释放出一种称为“内皮素”的物质,它可以激活血小板,并使它们聚集在伤口。

聚集的血小板释放出一种名为“血小板因子”的化学物质,它能够让更多的血小板聚集在一起。

这个过程创建了一个临时的血栓,阻止了出血。

2. 形成凝块阶段:在凝聚阶段后,血液中的凝血酶开始生成。

凝血酶是一种酶,它可以将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是一种长链分子,形成了一个网状的结构,捕捉红细胞和血小板,形成凝块。

3. 溶解凝块阶段:当伤口愈合后,凝块必须被溶解。

血浆中有一种名为“纤溶酶原”的物质,它可以转化为纤溶酶。

纤溶酶具有溶解纤维蛋白的能力,其中的血块被纤溶酶逐渐降解。

这个过程被称为纤维蛋白溶解。

二、血液凝固的机制血液凝固的机制涉及多种物质,包括血小板、凝血因子和纤溶酶原激活剂。

1. 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段,它们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释放出血小板因子,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促凝分子。

血小板因子诱导更多血小板聚集,形成一个初步的血栓。

2. 凝血因子:凝血因子是一组被激活的蛋白质,它们参与了血液凝固的各个阶段。

这些凝血因子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相互作用,形成凝血酶,最终导致纤维蛋白的形成。

3. 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是一种血浆中的物质,可以激活纤溶酶原,将其转化为纤溶酶。

纤溶酶可以溶解纤维蛋白,促使凝块的溶解。

综上所述,血液凝固的过程和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多种物质的相互作用和调控。

通过血小板的聚集、凝血因子的激活以及纤溶酶原激活剂的作用,人体能够维持血管内的稳定状态,防止出血。

血液凝固的过程和机制对于理解凝血功能障碍和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开展相关的研究和治疗。

生理学血液

生理学血液

(二) 血细胞 1 分类: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2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 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值 成年男性:40%~50%
成年女性:37%~48% 大血管高于微血管。 3 临床意义:
二 血量(blood volum): 占体重7%~8% ,60Kg的人, 4~5L。 1 循环血量:大部分,循环流动快。 2 储存血量:小部分,肝、脾、肺、腹
GPⅠb(静息状态下与vWF结合)参与黏附。
4)致聚剂: 1 生理性:ADP、肾上腺素、5-羟色胺、组胺、
胶原、凝血酶、TXA2等。 2 病理性: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等。
引起聚集的因素多数能引起释放。
5)血小板聚集反应的时相:
第一相:
第二相:
低浓度:出现一时相,很快解聚。
剂量依赖式:ADP 中浓度:出现两个时相。
胞、网织红细胞。调节能力,取决 于细胞膜上EPO受体数量。 抑制CFU-E的凋亡 ③ EPO的浓度与血红蛋白的浓度呈负相关。
④EPO的来源 肾皮质肾小管周围的间 质细胞
肝 ⑤分泌:组织缺氧时。
2)性激素:雄性激素(androgen)。 3)其它激素:甲状腺素、生长素。
图3-3 促红细胞生成素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BFU-E :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CFU-E :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二)造血过程
造血过程: 造血干细胞阶段(自我复制、多项分化) 定向祖细胞阶段,限定分化的方向。
前体细胞阶段:各系可辨认的幼稚细胞。 造血三个过程:
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
造血干细胞功能: 1 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的能力。
自我复制可保持自身细胞数量的稳定。 多向分化可形成各系定向祖细胞。 2 大多处于细胞周期之外。即处于不进行 3 细胞分裂的相对静止状态(G0期)。需要 时,有更多的造血干细胞从G0期进入细胞周 期。

血液(七年级生物)

血液(七年级生物)

遗传与血型
血型遗传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 研究领域,对于理解人类进化和
遗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血型遗传与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有 着密切的联系,例如某些疾病在 特定血型的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了解血型遗传有助于人们更好地 认识自己的身体,并采取相应的
健康管理措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5 血液疾病与健康
CHAPTER
贫血
定义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质量不足, 无法提供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给身体组
血小板还参与了血液凝固和血 栓形成等过程,对于维持机体 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
02 血液的功能
CHAPTER
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
01
血液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从肺部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个组 织和器官,满足组织和器官的氧 气需求。
02
同时,血液还运输从食物中吸收 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 和脂肪等,为身体提供能量和合 成原料。
毛细血管网络遍布全身,特 别是在皮肤、肝脏、肾脏和 肺等器官中更为密集。
ABCD
在毛细血管中,血液与细胞进 行物质交换,例如输送氧气和 营养物质以及排除废物。
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对于维 持体液平衡和调节体温等 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04 血液类型与遗传
CHAPTER
ABO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是根据 红细胞表面所含的A 和B抗原的不同来分 类的。
谢谢
THANKS
维持体温和酸碱平衡
血液通过调节体温和酸碱平衡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状态。
当体温过高或过低时,血液会运输热量或刺激身体产生热量,以维持正常体温。
同时,血液中的碳酸氢盐等物质能够调节酸碱平衡,确保身体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 进行。

成分血名词解释

成分血名词解释

成分血名词解释
成分血是指将全血经过特殊处理后分离得到的血液成分,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四个部分。

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血液分离或血液分馏。

白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和攻击外来侵入者如细菌和病毒。

红细胞则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并且具有血液浓缩的作用。

血小板则能够促进血液凝固,防止出血。

血浆则是一种由水、盐和蛋白质组成的液体,含有许多重要的物质如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

成分血的广泛应用包括手术、创伤治疗、输血和临床实验。

由于每个体现的血液成分有着不同的用途和功能,所以成分血的使用可以更好地用于满足患者的需求,也可以减少输血带来的潜在风险和不良反应。

血液分离原理

血液分离原理

血液分离原理血液分离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生物工程等领域。

它的原理是基于血液成分的差异性,通过适当的分离方法将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分离开来。

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的。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而血浆则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

血液分离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纯净的血细胞或血浆,以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诊断或治疗。

血液分离的方法有很多种,根据所采用的原理可以分为离心法、过滤法、沉淀法和电泳法等。

离心法是最常用的血液分离方法之一。

其原理是利用离心力的作用,将血液中的不同成分分离开来。

离心机是实现离心法的主要设备,通过高速旋转的离心机转子,使血液中的重质成分沉积在离心管底部,而轻质成分则悬浮在上层。

通过适当调整离心机的参数,如转速、时间等,可以实现不同成分的分离。

过滤法是另一种常用的血液分离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滤膜的孔隙大小,将血液中的不同成分分离开来。

滤膜通常由聚合物材料制成,具有不同的孔隙大小和分子筛选性。

通过将血液通过滤膜,大分子如血细胞和蛋白质会被滤膜截留,而小分子如溶解的物质和溶解的气体则可以通过滤膜,实现血液的分离。

沉淀法是利用沉淀剂对血液中的一部分成分进行沉淀,从而实现血液分离的方法。

常用的沉淀剂有酸、盐和有机溶剂等。

通过调整沉淀剂的种类和浓度,可以选择性地沉淀出所需的成分。

沉淀后,可以通过离心等方法,将沉淀物与上清液分离开来,从而实现血液的分离。

电泳法是一种利用电场作用对血液中的成分进行分离的方法。

其原理是根据不同成分的电荷、大小和形状的差异,通过电场的作用,使其在电泳介质中移动的速度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电泳法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水平电泳、垂直电泳、凝胶电泳等不同类型的电泳方法。

血液分离技术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临床诊断中,可以通过血液分离获得纯净的血清或血浆,用于各种生化指标的检测和疾病的诊断。

在生物学研究中,血液分离可以获取纯净的细胞,用于细胞培养、细胞分析和细胞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
41
2.输血
正常时,ABO血型系统只有相同血型的人才能输血。 在无法得到同型血液的特殊紧急情况下,可考虑将 O 型血输给其他血型的人,应限定在300毫升以内,且 缓慢输入。
临床上在输血前,即便已知为相同血型,也必须进行
交叉配血试验。
42
43
交叉配血试验方法:
供血者的红细胞混悬液和受血者的血清相混合称主侧; 受血者的红细胞混悬液和供血者的血清相混合称为次侧。
第八章 血 液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
化性质 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 第四节 血液凝固 第五节 血量,血型与输血
第一节 概 述 P259
体液——人体内液体的总称,约占体重的 60%。
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40%。
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 20%。
血浆 1/4 组织液 3/4
内环境:构成细胞生活环境的细胞外液,在生理学 上称为内环境。
定范围内,具有快
速缓冲血浆中酸碱
变化的能力。 Na2HPO4/NaH2PO4和
H2CO3 / NaHCO3
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

HL+NaHCO3→ H2CO3+NaL
H2O+CO2
NaOH+H2CO3→ NaHCO3+H2O
20
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 P262 一、红细胞
(一)形态
形态结构特点: • 双凹圆盘状:使表面积增大,利
二) Rh血型抗体:主要是IgG,属免疫性抗体,可通过 胎盘。
特点: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
当Rh+的RBC进入Rh-的人体内,通过体液性免 疫,产生抗Rh的抗体。
45
(三)临床意义: 1. 输血: 第一次输血不必考虑Rh血型 第二次输血需考虑Rh血型是否相同
46
2.妊娠:Rh-的母亲 第一次孕儿为Rh+,胎儿的RBC因某种原因(如 胎盘绒毛脱落)进入母体,或分娩时进行胎盘剥离 过程中血液挤入母体,孕妇体内产生抗Rh+的抗体。 第二次妊娠时,孕妇体内的抗Rh+的抗体,通过胎 盘导致胎儿溶血。
47
② Rh阴性的母亲怀孕情况:
• 结论:重复输血、妊娠者必 须做Rh血型检验。
48
49
A型题
1 . 下列各项中占体液总量最多的部分是( )
A.组织间液;
B.细胞内液;
C.血浆;
D.淋巴液;
E.脑脊液
参考答案
B
50
• 进展 • 造血干细胞、造血因子
51
A型题 2 . 血细胞比容是指( ) A.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B.红细胞与血浆之比 C.红细胞与血管容积之比 D.红细胞与血清之比 E.血细胞与血浆之比
但是直到一九一四至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期间, 许多临床医生在治疗伤患时才了解兰斯坦纳研究的重要性。
兰斯坦纳的第二个主要贡献则一直到他过世之后才发展完 全,那就是血缘关系的鉴定
37
1 . ABO血型系统
(一)分型原则 以红细胞膜上的凝 集原定型。 凝集原:指红细胞膜 上的抗原物质(糖蛋 白)。 凝集素:指能与凝集 原结合的特异抗体 (由 -球蛋白构成—— IgM)。•
血清和血浆的主要区别: 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但增加了少量在凝血过程中血
小板释放出来的物质和激活了的凝血因子 。
8
血液的组成可概括如下:
┌水
│(91%~92%) ┌白蛋白
┌血
浆┤
┌血浆蛋白┤球蛋白
│(50%~60%)│

└纤维蛋白原



┌ Na+ K+ Ca2+ Mg2+

└ 溶质 ┤电解质┤

意义
女性: 0~20 mm / 第一小时末。
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判断病情
变化的参考。(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镰刀性形
贫血、高血糖等)
22
2.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23
3、红细胞脆性和溶血
渗透性溶血:置于低渗溶液中的红细胞,水分会过多
的进入红细胞,引起红细胞膨胀;当进一部降低盐溶 液的浓度时,部分红细胞膜将由于过度膨胀而破裂, 释放出血红蛋白,这种现象称为渗透性溶血。
4
• 例如:水的摄入与排出
• 摄入水的量:饮料:1500ml
固体食物:700ml

代谢生成的水:200ml
• 排水量:尿:1400 ml
汗水:100 ml

皮肤蒸发350ml
呼吸道蒸发:350ml

粪便 含水:200ml
5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特性 P260
6
一、血液的组成 血液 包括
血浆(50-60%) 血细胞(40-50%)
一、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血液由流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 凝胶块的过程。是一系列顺序发生的酶促反应过程。
29
(一)凝血因子 P267 凝血因子——为血液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公认
的共12个,此外还有前激肽释放酶、激肽原及血小板磷脂等 也都直接参与凝血过程。
30
注意: ①除钙离子和磷脂外,其余都是蛋白质; ②大部分是以酶原形式存在的蛋白酶,须被激活才 具有活性; ③因子Ⅲ(组织凝血激酶)正常只存在于血管外;
31
(二)凝血过程 : 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生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因子Ⅹ的激活); 第二个阶段 凝血酶原被激活生成凝血酶; 第三个阶段 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生成纤维蛋白。
通常将凝血过程分为两种:
内源性凝血 全部凝血因子都存在于血液中; 外源性凝血 还有血液外组织因子(Ⅲ)参加。
32
10
中风常发生于夜间睡眠或休息时。
这是因为此时血流缓慢,血液粘滞性增高,血流中 的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容易沉积凝结,且血压又较白天 活动时低,容易形成微小血栓或使 原有的小血栓增大, 增加了原本硬化狭窄脑血管闭塞的危险,一旦某支脑 血管完全阻塞,受该血管供血区域的脑组织血供“断 流”,脑组织就会因缺血缺氧而软化,水肿甚至坏死, 病人就会发生突然的偏瘫等中风症状.









P26
8• 凝血因子分布
全在血中
• 参与酶数量

• 凝血时间
慢、约数分钟

组织和血中 少
快、 约十几秒钟
33
应注意理解的是:
Ca2+在多个凝血环节上起促凝血作用。故加 Ca2+可促凝血,除去Ca2+可抗凝血。
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凝血机制异常的出血性疾病, 其特征是凝血时间延长,终生有轻微创伤发生后 出血的倾向。
结果判定:
两侧均无凝集反应为配血相合,可以输血; 主侧有凝集反应,为配血不合,绝对不能输血; 主侧不发生凝集而次侧发生凝集,一般不宜输血,在紧急
情况下必须输血时,应按输入O型血的原则慎重处理。
44
二、Rh血型系统
(一) Rh血型抗原
人类RBC膜上有C、D、E六种抗原,
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
分型:Rh+:有D抗原为Rh阳性(汉族99%) Rh-:无D抗原为Rh阴性(苗族12%,塔塔尔族16%)
38
表 ABO血型系统中的凝集原和凝集素
━━━━━━━━━━━━━━━━━━━━━━━━━━
血型
红细胞上的凝集原
血清中的凝集素
──────────────────────────
A
A
抗B
B
B
抗A
AB
A 和B

O

抗 A 和抗 B
39
当凝集原与其所对应的凝集素相遇时将发生红细胞 凝集反应。其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是免疫反应的一 种形式。
参考答案
A
52
A型题 3 .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 ) A.含有大量白蛋白 B.增加了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C.缺乏纤维蛋白原和某些凝血因子 D.缺乏球蛋白 E.缺乏晶体物质
(8%~9%) │
└HCO3- Cl- HPO42- SO42-




┌激素




└其它有机物┤代谢产物



┌红细胞
└有机营养物
└血 细 胞 ┤白细胞
(40%~50%)└血小板
9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颜色:鲜红色(动脉血)或暗红色(静脉血) (二)密度(比重):全血密度为1.050~1.060g/cm3 (三)粘滞性:血液流经血管所构成血液内在的一种阻 力.是血液内部分子或颗粒相互摩擦的结果。 全血的相对粘滞性为4~5,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 它在血浆中的分布状态,胆固醇、甘油三酯。 (血流阻力增高、血流量减少,导致微循环障碍、局部缺血、 缺氧、营养障碍、从而损坏脏器.可引起并促进高血压、冠心 病、动脉硬化、脑血栓和心肌梗塞等疾患的发生和发展 )
24
红细胞脆性:指红细胞具有的抵抗低渗溶液的特性。 脆性大,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小,反之,抵抗能 力大。
临床意义:如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患者其脆性特别大; 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其脆性显著减小。
25
(三)红细胞的生成 1.红细胞的生成 生成红细胞的场所——红骨髓。 (1)生成原料:铁与蛋白质
26
(2)影响因子: 1)叶酸——是构成DNA的前身物质。细胞内DNA合
细胞正常形态和机能。 ➢ 血浆胶体渗透压---直接影响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
水交换,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对维持正常血量 具有重要作用。
16
血细胞
如血浆白蛋白 减少,血浆胶 体渗透压下降, 严重时 组织液回流减 少而滞留于组 织间隙,形成 水肿。
胶体渗透压 晶体物质 H2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