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通论》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邹1.2 2016-2017学年第大纲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9933制定单位:艺术学院制定人(执笔人):邹宽生审核人:周玉卿制定(或修订)时间:2017年2月18日江西财经大学教务处《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总述本课程大纲是学校本科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编制的。
二、教学时数分配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第1章自然土壤的形成【目的要求】掌握主要造岩矿物和常见岩石识别及风化特点;掌握风化作用的概念、类型及其产物,土壤母质的含义及各种母质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了解土壤成土因素的含义和内容,掌握土壤形成的实质;掌握自然土壤的剖面基本构型。
§1.1 自然土壤的形成基础§1.2 自然土壤的形成及土体构型第2章植物营养概述【目的要求】了解植物营养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植物营养科学的发展前沿、动态和植物营养学发展历史等,掌握植物营养的基本概念、植物营养学的范畴及其主要的研究方法【重点难点】植物营养学的范畴及其主要研究方法§2.1 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2.2 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2.3 植物营养学的范畴及其主要的研究方法第三章植物的营养元素和养分吸收【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种类和作用,掌握营养元素失调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及其有效性;元素的再吸收与利用【重点难点】大量营养元素氮、磷、钾;微量营养元素硼、钼、锌、铁;营养元素缺乏与缺素症状的相关性;植物吸收养分的机理§3.1 植物的组成成分§3.2 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3.3 植物的有益元素§3.4 植物根系的营养特性§3.5 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3.6 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因素§3.7 植物叶部对养分的吸收§3.8 植物的营养特性与施肥方法第四章植物体内养分的运输和分配【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同学们了解植物体内养分运输和分配的重要性、养分运输与体内的养分循环和再利用的关系,掌握养分运输的概念、方式、机理等【重点难点】养分的短距离运输和长距离运输的概念;养分运输的机理§4.1 养分的短距离运输§4.2 养分的长距离运输§4.3 植物体内养分的循环§4.4 养分的再利用第五章土壤养分生物有效性【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土壤养分生物有效性的概念、根系生长和根际状况与养分的生物有效性的关系【重点难点】土壤养分生物有效性的概念、根系和根际与养分的生物有效性;养分的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5.1 土壤有效养分概述§5.2 土壤养分的化学有效性§5.3 土壤养分的空间有效性§5.4 根系生长与养分有效性§5.5 植物根际养分的有效性第六章矿质养分与植物产量、品质的关系【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养分效应曲线及其矿质营养对源-库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重点难点】养分效应曲线§6.1 矿质养分与植物生长§6.2 源-库关系与产量§6.3 矿质营养对源-库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6.4 矿质营养与品质的关系第七章植物对逆境土壤的适应性【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逆境土壤的重要障碍因子;主要障碍因子对植物的危害;植物对逆境的适应性反应【重点难点】植物对逆境土壤的适应性机理§7.1 概述§7.2 酸性土壤中的毒害因子和植物的适应机理§7.3 石灰性土壤的障碍因子和植物的适应性机理§7.4 盐土中的毒害因子及植物的适应机理§7.5 淹水植物的营养特性及其适应机理§7.6 重金属污染土壤与植物的生长第八章植物营养的基因型差异【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植物营养遗传学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重点难点】植物营养遗传改良的基因工程技术§8.1 植物营养性状的基因型差异§8.2 植物养分效率差异的生理学和遗传学基础§8.3 植物营养遗传特性的改良途径第九章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同学们了解氮肥的生产和施用对国民经济和人类健康的重大影响,掌握常用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技术、氮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等【重点难点】氮肥利用率的概念及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氮肥合理施用量的确定§9.1 植物的氮素营养§9.2 土壤中的氮素及其转化§9.3 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9.4 氮肥施用对环境的影响§9.5 氮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第10章植物磷素营养与磷肥【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同学们了解磷肥生产的基本原理,掌握常用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技术、磷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等【重点难点】磷肥的种类、特性和施用;磷肥利用率的概念及提高磷肥利用率的途径§10.1 植物的磷素营养§10.2 土壤中的磷素及其转化§10.3 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10.4 磷肥施用对环境的影响§10.5 磷肥的合理分配与施用第11章植物钾素营养与钾肥【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同学们了解合理施用钾肥的重要意义、钾素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掌握常用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技术、钾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等【重点难点】钾肥的种类、特性和施用;钾肥利用率的概念及提高钾肥利用率的途径§11.1 植物的钾素营养§11.2 土壤中钾的形态和转化§11.3 钾肥的种类、性质及施用§11.4 钾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第12章钙镁硫营养与钙镁硫肥【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同学们了解钙、镁、硫、硅肥和稀土农用制品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掌握钙、镁、硫、硅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技术等【重点难点】硫肥硅肥§12.1 植物的钙、镁、硫、硅营养§12.2 钙、镁、硫、硅肥种类及其施用技术第13章微量营养元素与微料【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同学们了解土壤中微量元素的转化对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影响,掌握微量元素肥料有效施用的基本原则、主要微肥料的种类、性质和施用等【重点难点】微量元素肥料在土壤中的转化;微量元素肥料的有效施用§13.1 植物的微量元素营养§13.2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形态和转化§13.3 微量元素肥料的种类、性质和合理施用第14章复混肥料【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同学们了解复混肥料的意义和发展方向、复混肥料配方的制订、复混肥料的生产工艺等,掌握合理施用复混肥料的基本原则和常用复混肥料的种类、性质和合理施用技术等【重点难点】复混肥料配方的制订;合理施用复混肥料的基本原则§14.1 复混肥料及其发展动向§14.2 复合肥料的主要品种和性质§14.3 混合肥料的剂型、品种和配制§14.4复混肥料的肥效与施用。
土壤肥料学纲目
主要内容:面授讲述土壤土粒分级和土壤质地;土壤孔性;土壤结构性。 自学土壤物理机械性和耕性。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土粒分级标准和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土壤团粒结构的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通系电1,力过根保管据护线生高0不产中仅工资2艺料22高试2可中卷以资配解料置决试技吊卷术顶要是层求指配,机置对组不电在规气进范设行高备继中进电资行保料空护试载高卷与中问带资题负料2荷试2,下卷而高总且中体可资配保料置障试时2卷,32调需3各控要类试在管验最路;大习对限题设度到备内位进来。行确在调保管整机路使组敷其高设在中过正资程常料1工试中况卷,下安要与全加过,强度并看工且25作尽52下可22都能护可地1关以缩于正小管常故路工障高作高中;中资对资料于料试继试卷电卷连保破接护坏管进范口行围处整,理核或高对者中定对资值某料,些试审异卷核常弯与高扁校中度对资固图料定纸试盒,卷位编工置写况.复进保杂行护设自层备动防与处腐装理跨置,接高尤地中其线资要弯料避曲试免半卷错径调误标试高方中等案资,,料要编试求5写、卷技重电保术要气护交设设装底备备置。4高调、动管中试电作线资高气,敷料中课并设3试资件且、技卷料中拒管术试试调绝路中验卷试动敷包方技作设含案术,技线以来术槽及避、系免管统不架启必等动要多方高项案中方;资式对料,整试为套卷解启突决动然高过停中程机语中。文高因电中此气资,课料电件试力中卷高管电中壁气资薄设料、备试接进卷口行保不调护严试装等工置问作调题并试,且技合进术理行,利过要用关求管运电线行力敷高保设中护技资装术料置。试做线卷到缆技准敷术确设指灵原导活则。。:对对在于于分调差线试动盒过保处程护,中装当高置不中高同资中电料资压试料回卷试路技卷交术调叉问试时题技,,术应作是采为指用调发金试电属人机隔员一板,变进需压行要器隔在组开事在处前发理掌生;握内同图部一纸故线资障槽料时内、,设需强备要电制进回造行路厂外须家部同出电时具源切高高断中中习资资题料料电试试源卷卷,试切线验除缆报从敷告而设与采完相用毕关高,技中要术资进资料行料试检,卷查并主和且要检了保测解护处现装理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园林专业)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园林课程性质:限定必修课开课学期:第三学期总学时:90教学时数:45/45一、编写说明1、课程简介土壤肥料学包括土壤学和肥料学两部分。
土壤学主要讲解土壤的物质组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形成、分类、分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肥料学主要讲解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主要植物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化学肥料的成分和性质、化肥施入土壤后的变化规律及有效施用方法。
另外也介绍有机物料的性质及施用方法。
2、地位和任务土壤肥料学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园林植物栽培的基础。
3、总体要求掌握土壤的组成物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了解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植物营养原理及氮、磷、钾元素的生理功能和氮、磷、钾化肥的性质及施用知识,了解微量元素肥料、复合肥料的作用,了解主要有机肥料的性质及施用技术。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土壤肥料学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二、教学大纲内容第1章绪论Introduction1、教学目的:介绍课程基本情况、重要性、发展概况及主要研究内容。
2、教学内容:(1)土壤、肥料的重要性。
(2)土壤、土壤肥力、肥料的概念。
(3)土壤肥料学的发展概况。
(3)土壤肥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3、本章的基本要求:(1)了解土壤、肥料的重要性。
(2)掌握土壤、土壤肥力、肥料的概念。
(3)了解土壤肥料学的发展情况。
4、教学重点与难点:土壤、土壤肥力的概念。
5、实验与实践内容:6、自学指导:第2章土壤的组成soil component1、教学目的:学习土壤的物质组成,重点讲述矿物质和有机质的性质。
2、教学内容:(1)土壤矿物质:组成土壤的矿物质;岩石的类型;岩石的风化;土壤母质。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的腐质化过程);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3、本章的基本要求:(1)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一)性质与任务土壤肥料学是植保、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土壤肥料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习各种植物栽培技术和合理施肥打下良好基础。
(二)目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同学学会鉴别、利用、培肥和改良土壤,掌握合理施肥的技术,为各种植物的丰产栽培奠定基础,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当地有关土壤肥料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安排本课程总学时90学时,其中理论课68学时,实验实训课22学时。
(四)选用教材和参考书教材选用:《土壤肥料学通论》沈其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土壤肥料》宋志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土壤材料学》王荫槐主编,农业出版社参考书:《土壤学》黄昌勇主编,农业出版社《肥料学》毛知耘主编,农业出版社《土壤肥料学》(五)教学方法与考核本课程宜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课外习题和答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随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逐渐增加和补充视听资料。
成绩考核应以笔试闭卷开始为主,结合平时实验实训及作业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二、学时分配表三、大纲正文绪论一、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二、土壤及土壤肥力三、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四、2l世纪土壤肥料科学的任务及发展前景五、土壤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一章土壤矿物质第一节岩石风化与土壤矿物质地壳的元素组成特点,成土的主要矿物、岩石,岩石风化类型。
第二节母质的性质和类型风化产物的新性质,风化产物的类型第三节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一、土壤矿物二、土壤矿物的化学组成掌握母质具有的复杂的矿物组成对土壤主要营养关系的供应特点。
第四节土壤的机械组成一、土壤粒级:粒级的概念及划分依据二、土壤质地:颗粒组成和质地概念及意义,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质地改良方法本章重点:土壤的矿物组成,粒级的概念及划分依据,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表现本章难点:土壤的矿物组成,粒级的划分依据,土壤质地的改良原理第二章土壤有机质第一节有机质的来源、类型、组成一、有机质来源及存在形态二、有机质的组成和性质三、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第二节有机质的转化一、腐殖化和矿质化过程的概念二、影响有机质转化的因素第三节有机质的作用及调节一、有机质对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与有关条件二、有机质积累与调节原则本章重点: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其影响因素,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本章难点: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第三章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第一节土壤孔性一、土壤密度、容重的概念二、孔隙的类型、性质及分布三、影响孔隙性的因素。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土壤肥料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土壤肥力的形成、变化规律及其与作物生长的关系,旨在培养学生对土壤肥力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合理施肥的方法和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二、课程目标1、掌握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土壤肥力的形成原理和土壤肥力的评价方法;2、了解作物对土壤肥力的需求及土壤肥力对作物生长的影响;3、掌握施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常用肥料的性质和施用技术;4、能够根据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和生育时期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5、了解土壤污染的概念和防治方法,能够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 1.1 土壤肥力的定义和重要性 1.2 土壤肥力的构成因素 1.3 土壤肥力的评价方法第二章土壤肥力的形成原理 2.1 土壤的形成过程 2.2 土壤的基本性质及其对肥力的影响 2.3 土壤肥力的动态变化规律第三章作物对土壤肥力的需求及土壤肥力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3.1 作物对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的需求规律 3.2 土壤肥力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3.3 作物对土壤环境的适应性第四章施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1 施肥的概念和重要性 4.2 施肥原理和方法 4.3 肥料的性质和施用技术第五章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和生育时期与施肥方案制定 5.1 不同土壤类型的肥力特点及施肥要求 5.2 不同作物对肥料的需求特点及施肥技术 5.3 作物的生育时期与施肥时机第六章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6.1 土壤污染的概念和类型 6.2 土壤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6.3 土壤污染的防治方法和措施四、教学形式1、课堂讲解:重点讲解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2、案例分析: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施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技巧和注意事项。
3、实验操作: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掌握土壤肥力的测定方法和施肥技术的操作技巧。
4、课堂讨论:针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思维能力。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学大纲总学时:30 理论24 实验实习6 课程学分:1课程面向专业:蚕学本科专业、农学本专科Ⅰ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土壤肥料学》课程是为农学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土壤学和肥料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以达到对学生的实际工作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Ⅱ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土壤的组成、性质及其与水、热、气、肥耕作等方面的关系。
特别是土壤粘土矿物类型与电荷、离子交换、土壤结构的形成、土壤水、肥、气、热等性质的动态变化关系。
二、能力、技能方面通过实验分析、野外观察等环节。
要求学生掌握测定土壤水、质地、酸碱度、有机质、土壤养分等到方面的技术,初步掌握野外认土和剖面观察方法,并将所分析观察结果与生产问题进行综合解释,提出解决方法和途径。
Ⅲ选用教材的基本依据虽然已有面向21世纪的《土壤肥料学》统编教材,一是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吴礼树主编;还有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的,陆欣主编的教材。
但由于我国南方、北方农业生产的特点有较大的差异,为结合实际,各个学校使用的教材也不相同。
如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采用陆欣主编的,面向21世纪的《土壤肥料学》教材;南京农业大学使用的是《土壤肥料学通论》,沈其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采用的是谢德体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土壤肥料学》,湖南农业大学、贵州农业大学以及广西大学也有采用此教材。
Ⅳ课程讲授大纲(24学时,1学分)绪论(2 学时)教学目的:1、明确土壤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2、了解土壤学的地位以及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土壤学的地位以及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讲授要点:1、土壤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2、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3、土壤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4、土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5、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完整word版)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基本内容土壤肥料学时研究土壤、肥料和植物营养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通过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土壤管理,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无机肥料的成分、性质和施用,以及有机肥料的成分、性质和积制。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以提高土壤肥力为中心,研究土壤肥力发生发展的规律,了解各种养分对植物的作用,和植物对各种养分的需求,明确土壤、植株和肥料的关系。
掌握主要化肥和有机肥的性质、作用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的关系和施用原则。
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学会经济用肥和科学施肥的原理和方法。
本课程教学应力求做到深度适当,结合我国生产实际,突出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传授。
三、基本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土壤肥料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应用于分析和解决生产中的有关问题。
并使学生在科学的态度、严谨的研究方法方面得到训练。
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肥料使用的方法、技术等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教材:《土壤肥料学》(全国高等农林专科统编教材),王荫槐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五、教学进度安排方案1、教学进度安排汇总表2、各章节教学目的要求及内容要点绪论教学内容:一、土壤肥料学的研究任务二、土壤与肥料科学的发展简史三、土壤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要求:了解土壤肥料的发展历史,了解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得作用第一章土壤水分、空气、热量和养分状况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水分一、土壤水分的类型和性质二、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有效性三、土壤水分的能量状态四、土壤水分状况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第二节土壤空气一、土壤空气的组成和特点二、土壤通气机制,土壤通气性的原理及有关指标三、土壤通气性与作物生产的关系第三节土壤热量状况一、土壤热量的三个来源二、土壤的热特性:热容量、导热性、保湿性三、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四、土壤温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第四节土壤养分状况一、土壤养分的形态及有效性二、土壤养分的供应性能三、土壤养分的移动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土壤水分、空气、热量、养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土壤肥料学通论教学大纲、实验及实习大纲(修订)
《土壤肥料学通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教学大纲说明1.课程性质与任务《土壤肥料学通论》是高等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生命科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土壤肥料学通论》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土壤学、植物营养及肥料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以达到对学生解决今后在实际工作遇到的土壤及肥料方面的问题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2.教学目的与要求(1)基本掌握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水气热状况、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土壤的发生、分布、分类及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概述和宁夏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特性及改良利用方向。
了解土壤的培肥、土壤的污染和治理、土壤生态及保护。
(2)了解植物营养发展的动态,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营养功能,植物营养元素缺乏与过剩的主要症状。
掌握植物根系和叶片对养分的吸收、运输、分配、同化与再利用,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氮磷钾肥、中量元素肥料、微量元素肥料、复混肥料及固体废弃物的性质与合理施用,施肥对环境及农产品品质的影响。
(3)通过实验和实习使学生掌握并熟练土壤、植物及肥料的基本分析技术和土壤类型的调查及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适用专业《土壤肥料学通论》适用于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植物保护、园林、园艺、蔬菜、森林保护、草业科学等植物生产类专业和生命科学专业类专业。
4.前期相关课程要求前期要求具有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植物学及生物化学等学科的一般知识,并与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课程相衔接,从而系统地构成植物生产类专业的课程体系。
5.教学方式、主要环节与学时分配教学方式本着课堂教学为主实验实习教学为辅的原则,主要包括课堂讲授、实验、实习和讨论等环节,计划教学总时数86-90学时,其中讲课68-70学时、实验18-20学时、实习半周。
6.考试考核办法以期中和期末考试为主,考核采取闭卷笔试,另外要求计算实验、实习及平时成绩。
二、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土壤肥料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沈其荣主编参考书目:《土壤学》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朱祖祥主编《土壤学》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黄昌勇主编《植物营养与肥料》农业出版社出版,浙江农业大学主编《植物营养学》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何文寿主编《宁夏土壤》,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宁夏农业勘察设计院主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肥料学通论》教学大纲
理论课学时:36 学分:2
实验课学时:18 学分:1
一、课程的性质
面向专业:农学、园艺、中药材、植保、草业、种子科学;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面向专业:生科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的基本性质、我国主要土壤的类型及分布,了解农田土壤生态与保护;
(二)了解国内外肥料的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学习主要肥料的性质作用及在土壤中的转化及施用原则;掌握科学用肥和经济用肥的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改革
(一)总体设想
本大纲遵循“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应用能力”培养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力求先进,适应科技发展;在编排体系上,第一章讲述土壤肥料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概况;第二、三章着重讲解土壤物质组成和土壤的基本性质;第四章介绍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第五章简述农田生态与保护;第六章以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为主线,重点讲解作物对必需元素的吸收机理及影响因素;然后介绍了施肥的基本原理和施肥的技术,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七-九章分别介绍了土壤中的养分状况、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及单质化肥的性质及施用;第十章介绍了目前肥料的主要发展方向-复混肥料的基本概念及其生产工艺;第十一章介绍了有机肥料的腐熟原理及调控技术和有机肥料的主要类型及合理施用。
(二)学时数
理论教学与实验为一门课,讲课36学时,实验18学时。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使用面向二十一世纪新教材。
教学手段:全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四、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绪论(1学时)
第一节土壤和肥料的基本概念及发展概况(0.5学时)
第二节土壤和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0.5学时)
(一)土壤肥力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可持续农业中的我国土壤肥料学研究
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8学时)
第一节土壤矿物质与岩石的风化(2学时)
(一)岩石的风化
(二)土壤的形成因素
(三)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
(四)土壤的机械组成
第二节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3学时)
(一)土壤生物
(二)土壤有机质
第三节土壤水分(1.5学时)
(一)土壤水分的保持
(二)土壤水分的类型和性质
(三)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四)土壤水分的能态
(五)土壤水分的状况与作物生长
第四节土壤空气(0.5学时)
(一)土壤空气的组成
(二)土壤通气性
(三)土壤通气状况与作物生长
第五节土壤热量(0.5学时)
(一)土壤热量来源与平衡
(二)土壤的热特性
(三)土壤温度与作物生长
第六节土壤水、气、热调节(0.5学时)第三章土壤的基本性质(5学时)
第一节土壤的孔性(0.5学时)
第二节土壤的结构性(0.5学时)
第三节土壤的耕性(0.5学时)
第四节土壤氧化还原性(0.5学时)
第五节土壤胶体(1学时)
第六节土壤吸收性能(1学时)
第七节土壤的酸碱性(1学时)
(一)土壤酸性
(二)土壤碱性
(三)土壤酸碱反应与作物生长
(四)土壤缓冲性
第四章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1学时)第一节土壤的形成和分类(0.5学时)
(一)土壤分类的依据
(二)土壤分类学派
第二节土壤的分布规律(0.5学时)第五章农田土壤生态与保护(3学时)
第一节土壤质量与污染(0.5学时)
(一)土壤质量的概念
(二)土壤质量的评价指标
第二节土壤培肥(0.5学时)
(一)我国土壤肥力的基本状况
(二)高产肥沃土壤的特征
(三)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
第三节土壤圈与生态(1学时)
(一)土壤圈的概念与功能
(二)土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第四节土壤退化与保护(1学时)
(一)土壤退化的概念
(二)主要土壤退化类型与防治
(三)土壤退化与农业发展战略
第六章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3学时)第一节植物必需营养元素(0.5学时)
(一)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
(二)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组
(三)肥料三要素
(四)必需营养元素与植物生长
第二节植物对养分的吸收(0.5学时)
(一)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二)根外器官对养分的吸收
第三节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条件(1学时)
(一)植物吸收养分的基因型差异
(二)环境因素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
第四节施肥的基本原理(0.5学时)
(一)养分归还学说
(二)最小养分律
(三)报酬递减律
第五节施肥技术(0.5学时)
(一)施肥量的确定
(二)植物营养期与施肥
(三)施肥时期(或种类)与方法的确定
第七章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及化学氮肥(3学时)第一节土壤氮素营养(0.5学时)
(一)土壤氮素的含量与形态
(二)土壤氮素转化及其有效性
第二节作物的氮素营养(1.0学时)
(一)作物体内氮的含量和分布
(三)氮的吸收与利用
(四)作物氮营养失调的形态表现
第三节常用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1.5学时)
(一)铵(氨)态氮肥
(二)硝态氮肥与硝铵态氮肥
(三)酰胺态氮肥
(四)缓释态氮肥
(五)氮肥的合理分配与施用
第八章土壤与植物磷、钾素营养及磷钾肥(3学时)
第一节土壤、植物磷素营养与化学磷肥(1.5学时)
(一)土壤磷素营养
(二)植物磷素营养
(三)常用化学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第二节土壤、植物钾素营养与化学钾肥(1.5学时)
(一)土壤钾营养
(二)植物钾营养
(三)常用化学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第九章土壤与植物中的中、微量元素营养及中、微量元素肥料(2学时)第一节土壤与植物中的中量元素营养及中量元素肥料(1学时)
(一)土壤中的硫、钙、镁素营养
(二)植物体内硫、钙、镁元素的主要营养功能
(三)硫、钙、镁肥的性质及其施用
第二节土壤与植物中的微量元素营养及微量元素肥料(1学时)
(一)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二)植物的微量元素营养
(三)微量元素肥料及其施用
第十章复混肥料(2学时)
第一节复混肥料概述(0.5学时)
(一)复混肥料的概念
第二节混合肥料的生产(1学时)
(一)配方设计
(二)肥料混合的原则
(三)投料量的计算
(四)成粒方法
(五)工艺流程
第三节复混肥料的合理施用(0.5学时)
(一)因土施用
(二)因植物施用
(三)因养分形态施用
(四)以基肥为主的施用
(五)掌握合理的用量
第十一章有机肥料(3学时)
第一节发展有机肥料的意义(0.5学时)
(一)有机肥料的作用
(二)有机肥与无机肥的关系
第二节有机肥料腐熟原理与技术(1学时)
(一)腐熟的目的
(二)腐熟的过程及其调控技术
第三节有机肥料的主要类型(1学时)
(一)粪尿肥
(二)秸秆类肥
(三)绿肥
(四)微生物菌剂
(五)有机废弃物的利用
第四节有机肥料的利用及其问题与对策(0.5学时)(一)有机肥利用过程中的问题
(二)发展有机肥料的对策
第十二章植物营养及施肥与人类健康(2学时)
第一节施肥与环境(1学时)
(一)施肥与全球变暖
(二)氮肥施用与环境
(三)磷肥施用与环境
第二节矿质营养与植物品质(0.5学时)
(一)矿质营养与动植物体组成
(二)矿质营养与植物矿质养分含量
(三)矿质营养与植物体有机物品质
第三节营养元素在土壤-植物-人类系统中的循环利用(0.5学时)
(一)人体必需和有益营养元素
(二)营养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循环与再利用
(三)植物营养与人类健康
五、实验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和稀释水的测定(3学时)
实验二土壤颗粒分析——比重计速测法(3学时)
实验三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3学时)
实验四植株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的测定(3学时)
实验五常用化学肥料的定性鉴定(3学时)
实验六观看作物缺素症状幻灯片及有关合理施肥科研录像片(3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