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的经络辨证治疗

合集下载

带状疱疹的中医辨证论治有哪些?

带状疱疹的中医辨证论治有哪些?

带状疱疹的中医辨证论治有哪些?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皮肤黏膜炎症,归属于中医的“缠腰火龙”“蛇串疮”范畴,常表现为带状的疱疹和疼痛,好发于身体一侧,以不同程度神经痛、水疱沿神经走向呈带状分布为特征,发病时疼痛剧烈且遗留后遗神经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西医采用阿昔洛韦等药物治疗,但疗效欠佳,而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属于火毒内伤证,其辨证论治疗效显著。

那么中医辨证论治有哪些呢?本文就做一阐述。

1.病因病机带状疱疹在古代医籍中多属“痈疽”。

其病因多样,外感病因多与风、湿、热、毒等六淫邪气有关,内伤病因多为情志不遂、饮食失宜、过度劳倦,继发病因则包括痰饮、血瘀,病位涉及心、肝、脾、肺,久病可及肾。

该病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人体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致使气血运行不畅,致使外邪侵袭,或是情志内伤、饮食不当、久病耗伤等原因导致阴阳失调,从而出现火毒内伤之症。

具体表现为火毒内盛,气滞血瘀,经络阻滞,津液亏虚等,导致局部皮肤出现疱疹、水肿、疼痛等症状。

同时还会影响到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使得患者的免疫力下降,易发生继发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所以,中医治疗带状疱疹时要从整体上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在病毒消散的同时,增强机体免疫力。

1.辨证分型论治2.1肝经郁热证中医认为,带状疱疹的肝经郁热证主要是由于情志不畅或肝气郁结所致。

这种证型表现为皮肤瘙痒灼痛,伴有尖锐、刺激性的疼痛,疱疹形成后,疱内为黄色浊液,周围有红晕,疱体较大,且单个疱疹直径可达数厘米。

同时,此证型还会出现胸胁部或腹部胀满疼痛,口苦口干、咽喉干燥等症状。

中医治疗此证型时,应采用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的中药方剂来调理机体,使其排出体内的毒素和郁热气血,改善气血运行,消除疼痛,从而缓解患者皮肤上的症状。

具体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如金银花、连翘、黄连等,同时也可以使用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草药如柴胡、枳实、郁金等,以加强药效。

2.2 风热表证风热表证多为外邪风热侵入人体所致。

欧阳卫权老师讲带状疱疹治疗经验(上)

欧阳卫权老师讲带状疱疹治疗经验(上)

欧阳卫权老师讲带状疱疹治疗经验(上)一、整理/隋克毅、申玉琦、戴明二、转摘/徐晓峰三、编辑/黎崇裕小编有话说:近现代陈达夫先生(著有《眼科六经法要》)用六经来辨治眼病而被人所熟知,杨志一先生用六经理论为指导对血吸虫病进行治疗取得佳效,而欧阳卫权老师(著有《伤寒论六经辨证与方证新探———经方辨治皮肤病心法》)则用六经辩治皮肤病独树一格。

他们都是运用伤寒六经辨证在自己擅长的专科领域扩宽之用,使得仲景之活法更活,善莫大焉。

———————————————————————————————欧阳卫权老师讲带状疱疹治疗经验(上)隋克毅整理部分:1-24分钟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大家晚上好。

应张苍老师的邀请让我再讲讲带状疱疹的六经辨证的治疗。

用六经辩证来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上很常见的病。

但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一个比较棘手的病。

谈谈我用六经辩证以及经方治疗带状疱疹,以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一些心得。

在这里拿来抛砖引玉,来引起大家的一些方向,引起大家对这方面一些建议和意见的分享。

带状疱疹是临床上很常见的一种疾病。

我在临床上几乎每天都要治疗几个带状疱疹,以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特别是带状疱疹后后遗神经痛有很多患者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不远千里来看病的。

来求助止住他顽固的疼痛。

我们用中医来治疗这个病的疗效是非常好的。

这个是急性期,包括后神经痛中医疗效都是非常肯定的也是非常突出的。

但是如果我们要学习中医古籍书的话,这个病记载的比较多,但是对它的认识的证型并不是太多。

很多古籍记载这个病都归为心肝风火或者是肺脾湿热所致,像医宗金鉴记载如《医宗金鉴》:'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干者......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

若腰肋生之,系肝火妄动,宜用柴胡清肝汤治之。

这个论述几乎历代的古籍书都是这样的记载。

基本上分为肝胆火盛和脾经湿热。

龙胆泻肝汤和除湿胃苓汤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

现在中医教材也经常把这个病分为三型论治。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辩证论治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辩证论治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辩证论治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沿身体一侧或呈带状分布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状如蛇行,故名蛇串疮。

历代医家有火带疮、蜘蛛疮、蛇丹、甑带疮等名称。

又因常发于腰肋间,故又有缠腰火丹之称。

本病常骤然发生,出现成群簇集水疱,痛如火燎,多发于春秋季节,成人患者较多见,愈后极少复发。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

我国历代医家对本病阐述较多。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甑带疮候》说:“甑带疮者缠腰生,状如甑带,因此为名。

”明·《疡科准绳·缠腰火丹》称火带疮,“或问绕腰生疮,累累如珠,何如?曰是名火带疮,亦名缠腰火丹。

”清·《外科大成》称此证“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

”在辨证论治方面,《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论述较详,“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

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发痒作热。

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痛,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

”【病因病机】本病与肝、肺、脾病变及外感湿热邪毒有关。

或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妄动,以致心肝之火外炎,蕴积肌肤而发;或肺脾湿热内蕴,蕴久外泛肌肤,再兼感受湿热邪毒而发。

热毒蕴于血分,则发为红赤斑片,湿热壅阻肌肤,则起黄白水疱;湿热阻滞经络,不通则痛。

若年老体弱患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滞血凝,而致病后疼痛剧烈,且持续很久才能消退。

西医学认为,带状疱疹系感染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所致,一般经呼吸道感染后,病毒因其亲神经性,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或脑神经节的神经元内,以后当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干扰,如感冒、患某些传染病、恶性肿瘤、外伤、疲劳等,神经节内的病毒被激发,再活化,沿感觉神经通路到达皮肤,即引起该神经区的带状疱疹,急性期可引起神经炎和神经节炎,40岁以上的患者可伴有较重的神经痛。

中西医治疗带状疱疹有妙招!

中西医治疗带状疱疹有妙招!

中西医治疗带状疱疹有妙招!带状疱疹是因为带状疱疹病毒所引发的一种急性感染皮肤病。

这种疾病大多出现在成年人群体中,容易在春秋季节发作。

同时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升,皮疹一般出现在身体的一侧,而且是按照神经节段的分布。

同时带状疱疹会伴有疼痛,一般疼痛程度跟年龄有关。

带状疱疹在中医被称作是缠腰龙、缠腰火龙或者蛇串疮。

传统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因为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所引发的,会出现在头面部,也可能出现在下肢、会阴部,热毒突出的情况下,会出现在躯干、两肋以及腰背部。

带状疱疹的治疗建议是通过中西医结合,尤其是在带状疱疹早期,千万不要单纯的使用中医治疗,这样效率会非常的缓慢。

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发的,它会侵犯神经,引发神经炎,所以会有疼痛或者其他感觉异常。

另外侵犯皮肤会出现水泡,皮肤的修复能力强,所以三周左右可以消退。

但是神经损伤的修复非常慢,甚至会留下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疼痛。

引起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疼痛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年龄在60岁以上,本身就有神经炎,第二用药时间较晚,没有再发,第三发病前72小时内用药,所以如果是老年人患有带状疱疹,没有尽快的使用抗病毒药物,后期神经疼痛的风险将会直线增加。

今天我们就跟着文章来了解一下关于带状疱疹的相关情况以及中西医是如何治疗的吧!带状疱疹的基本情况,你知道吗?1.相关情况带状疱疹就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

感染性皮肤病初次感染此病毒后,主要表现为水痘或者隐匿性的感染。

这种病毒会潜伏在脊髓后的神经节,当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时,就会激活这类病毒,引起该病,这种疾病的典型特点就是身体出现带状或成簇的水疱,并且伴有明显的神经疼痛。

根据疾病发展的情况分为初诊前期、急性发疹期、慢性感染期。

围绕不同的皮肤损伤情况,又被称作完全性、不完全性、大疱性、出血性、坏疽性和泛发性几种类型,不同的分期和分型在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上也有很多不同。

面对带状疱疹一定要高度关注,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否则带状疱疹将会影响皮肤、眼睛、口腔、鼻子、耳朵、脑子、胃肠道、泌尿道等。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重在辨经辨证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重在辨经辨证

现, 其部位多与经脉循行路线高度 一致 , 具 有 以下 规
律:
证 中应注 重循 经取 穴 , 以期事半 功倍 。 2 注意疱 疹 本
1 . 1 侵 犯 足 少 阳胆 经 疱 疹 发 在 胁 肋 部 、 侧 腹
身 的辨证 , 又要 注 意其 兼 证 的辨 别 。临 床 常见 以下 几
针灸 治疗 中可 取 足 太 阴脾 经 穴 位 , 如 阴陵泉、 三 阴交
等。
以上 是带 状疱 疹 临 床 常见 好 发 部 位 , 也有 疱 疹 发 在其 他部 位者 , 如 四肢末 端 , 耳 内等等 。因其 部位 与经
脉循 行路 线高 度一致 , 具 有 明显 的经络学 特点 , 故 在I 临
等 。
带 状疱 疹 (He r p e s Z o s t e r )是 由水痘 一带状 疱 疹 病 毒所 引起 的一 种 以簇 集 状 丘 疱 疹 、 局 部 刺 痛 为 特 征
的急性 疱 疹 性 常 见 皮 肤 病 , 属 中医“ 蛇丹” 、 “ 缠 腰 火
1 . 3 侵犯 足 太 阴脾 经 疱 疹 常 可发 于股 内 , 可 及下 腹及 阴部 黏 膜 , 其 疱 疹 主 要 沿 足 太 阴脾 经 聚 集 。
定, 无 明显副作 用 。特 别是 在辨 经 辨证 的基 础上 取穴 , 以取 得满 意疗 效 , 体会 如下 。 1 辨 经治 疗 带状 疱疹 多 沿神 经 干走 行 周 围 出
《 灵枢 ・ 经脉 篇 》 : “ 脾足 太 阴之脉 , … …上膝 股 内前 廉 ,
人腹 ” 。足太 阴脾经 从 下肢 内侧上 行 , 进 入腹 部 。故在
行 所 过 。《 灵枢 ・ 经 脉篇 》 : “ 胆足 少 阳之脉 … … 以下胸 中, 贯膈 , 络肝 属胆 , 循胁 里 ” , “ 其 直者 , 从 缺盆 下腋 , 循

(皮肤科)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

(皮肤科)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

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

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

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

(2)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

(3)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发疹前可有疲倦、低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

(2)患处有神经痛,皮肤感觉过敏。

(3)好发部位是肋间神经、三叉神经、臂丛神经及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

(4)皮疹为红斑上簇集性粟粒至绿豆大水疱,疱液常澄清。

(5)皮疹常单侧分布,一般不超过躯体中线。

(6)病程有自限性,约2~3周,愈后可留色素改变,发生坏死溃疡者可留瘢痕。

(7)头面部带状疱疹可累及眼耳部,引起疱疹性角膜结膜炎或面瘫等。

(二)证候诊断1.肝经郁热证:常见于本病的急性期。

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

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2.脾虚湿蕴证: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伴疼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

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3.气滞血瘀证:常见于后遗神经痛期。

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

舌质暗有瘀斑,苔白,脉弦细。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肝经郁热证治法:清利湿热,解毒止痛。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栀子、黄芩、大青叶、连翘,生甘草、泽泻、元胡、车前子等。

2.脾虚湿蕴证治法:健脾利湿,佐以解毒。

推荐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白术、厚朴、陈皮、炒薏仁、茯苓、板蓝根、元胡、,车前子、泽泻、生甘草等。

以上二型加减:发于头面部者,可选加荆芥、防风、薄荷、连翘、大青叶等;发于上肢者,可加片姜黄;发于胸部者,可加瓜蒌;发于腹部者,可加陈皮、厚朴;发于下腹部者,可加川楝子;发于下肢者,可加牛膝;水疱呈血性者,可加丹皮、茅根;继发感染者,可加金银花、蒲公英;大便秘结者,可加川大黄;年老体虚者,可加黄芪。

循经取穴放血治疗带状疱疹

循经取穴放血治疗带状疱疹

循经取穴放血治疗带状疱疹说起带状疱疹的治疗,各类偏方,验方,“祖传秘方”可谓多不胜数。

温州有句谚语叫做“瘌头人药多”(因旧时卫生不好儿童得“瘌头”者极多,故而各类偏方秘方亦极多)。

临床选用此类方法亦多有效,虽然病程长短不一,但一般多可治愈。

自从医以来,我也是以这些方法来治疗此病。

纵观各法(外治,内治,针灸。

)各有优缺。

今天我主要想说一下刺络放血法。

刺络放血治本病大家都知道,而且效果也好,一般都能立减疼痛。

但对于头部的带状疱疹时此法似乎不大方便,或者说有时效果不是很显著。

一次一好友患此疾,右侧前额至后发际密布疱疹,水疱簇集,剧痛3天(前日因痛到医院做了CT查无异常,当时未见疱疹)来找我商量,真真是痛不可忍!一时无策,苦思良久决定放血试试,但头部水疱较多觉得不好下针,当时选了关冲(双),少泽(双),不想立时痛减(已可忍受),再给予外用药(主要是雄黄加鲜垂盆草汁调擦,因门前就有大片垂盆草图方便而已),次日来诊:仍有疼痛,但尚可忍,仍以关冲,少泽放血,另加患侧肩井点刺拨罐,痛竞立止。

第三日来诊说昨夜入睡不觉疼,至今晨醒来方觉疼痛,但已较轻,如此放血共四次(日一次),已无疼痛,并已结痂,停放血继以上药外擦,共七日愈。

后再遇此疾(头部的)皆以此法治之,无不应手而愈。

取穴思路:当时是想,少商放血治咽痛可以立竿见影,不就是取其肺经井穴放血泄热吗?头部带状疱疹主要分布在少阳太阳所属范围(前额为阳明所属),故取二经井穴,有时还加商阳(前额部见疱疹时)。

肩井为手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并有较好的泄热作用。

故取这几穴。

个别的病人止痛不够满意的还加足窍阴(足少阳)至阴(足太阳)二穴。

再有治四肢部位的带状疱疹亦取各井穴放血,同样可以立时止痛,具体取穴方法:根据疱疹所范部位的经络所属来取穴。

如治某女,左手臂外侧缘(相当于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手部循行在肢体部)疼痛两天,查手臂外侧缘可见疱疹数颗(小簇)。

既取少商,商阳二穴点剌放血,立止疼痛。

带状疱疹中医针灸治疗

带状疱疹中医针灸治疗

一、体针】(一)取穴主穴:阿就是穴、夹脊穴、支沟、阳陵泉。

配穴:腰以上病灶:曲池、合谷、外关;腰以下病灶:三阴交、太冲、血海。

阿就是穴位置:系指皮损周围(约离疱疹0、5〜1寸处)。

夹脊穴位置:取与皮损柑应之夹脊穴。

(二)治法一般仅需取主穴,疗效不明显时酌加1〜2个配穴。

阿就是穴针法:以1. 5〜2寸亳针,呈25度角朝疱疹方向斜刺,按皮损范围,在周圉进4〜8针,略加捻转提插•有轻度得气感即可。

相应夹脊穴,斜向脊柱深刺,使针感循神经分布线路传导。

余穴均施提插捻转泻法,留针20〜30 分钟,5^10分钟运针1次Q每日1〜2次。

(三)疗效评价疗效判别标准:基本痊愈:疱疹结痂,症状消失;显效:疱疹结痂,症状明显消失;有效:部份结痂,症状减轻;无效:治疗前后改善。

共治疗431例,有效率在96%左右。

:fl;中100例按上述标准评判,基本痊愈67例,显效II 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为97%。

【二、穴位激光照射】(一)取穴主穴:分2组。

1、阿就是穴;2、腰以上病灶:合谷、曲池;腰以下病灶:阳陵泉、侠溪。

配穴:支沟、太冲。

阿就是穴位置:皮损区。

(二)治法应用波长6328埃,输出功率25亳瓦,激光针功率为2〜3亳瓦得氨•氛激光针灸仪进行治疗。

依据症情选穴:凡皮损而积大,水疱多,感染为主而疼痛轻者,仅用主穴第一组。

采用激光散焦照射,照射距离为40〜60亳米,照射密度为0、5-1亳瓦/平方厘米,每处照射5〜10分钟。

以疼痛为主,皮损而积较局限,仅有红色丘疹或皮疹已结痂者,则取主穴之第二组,以激光针灸仪照射,剧痛者加配穴,每穴分別照対5分钟。

如果上皮损面积大而疼痛又剧烈者,则二组宜结合应用。

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共治疗311例,以治5次为限,按上述疗效判断标准,英总有效率为94、2%(痊愈率为69、8%)。

【三、耳针】(一)取穴主穴:肺、敏感点。

配穴:皮质下、内分泌、交感、肾上腺。

敏感点位置:指耳螂上,E病灶相应位压痛明显处。

解析带状疱疹辨证论治要点

解析带状疱疹辨证论治要点

解析带状疱疹辨证论治要点标签:带状疱疹;辨证论治;蛇串疮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春秋季节容易发病,皮损特点为数个簇集性水疱群、排列成带状、沿周围神经分布,可发生于皮肤任何部位且多呈单侧性,常伴有神经痛。

本病属中医学“缠腰火丹”范畴。

相关描述可见《外科准绳·缠腰火丹》“腰生疮,累累如珠何如,名缠腰火丹”、《外科大成·缠腰火丹》“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

在辨证论治方面,《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比较详细:“其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

属肝心二经风火者,治宜龙胆泻肝汤;属脾肺二经湿热者,治宜除湿胃苓汤。

”因本病常发腰部,民间又有“缠腰龙”“缠腰蛇丹”等称呼,现临床统称“蛇串疮”。

多年来,笔者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积累了一些带状疱疹内治法经验,现阐述如下。

1 临床表现本病成人多见,一般先有轻度发热、乏力等全身不适,伴患部皮肤灼热或疼痛。

1~3 d后,在一定神经分布的皮肤区域出现不规则红斑,继而发生多数或群集粟粒至绿豆大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

患病后2~7 d内不断有新出皮疹。

数日后水疱浑浊破裂,然后干燥结痂,痂脱后留有色素沉着,不落瘢痕。

皮疹多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发生于身体一侧,不过躯干正中线,可伴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

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一般在神经痛的同时或稍后即发生皮疹,亦有在神经痛4~5 d后才发生皮疹,临床可误诊为心绞痛、胆或肾结石等疾病,疼痛轻重与皮疹严重程度无一定关系。

年轻患者无疼痛或轻微,年老体弱者疼痛剧烈,甚则难以忍受;有些患者在皮疹完全消退后仍留有神经痛,称为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儿童和青年人的病程约2~3周,老年人约3~4周。

2 辨证分型2.1 湿热感毒型初期周身不适,乏力低热,患部皮肤敏感、轻度灼痛,继而出现米粒到绿豆大小丘疱疹或水疱,周围红晕,疱液混浊,呈簇集状,带状分布,多有游走性疼痛,伴烦燥、口渴、口苦,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白厚腻,脉弦滑数。

辨证归经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

辨证归经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
全部病例均来源于我院康复科 。 42 例中 ,男 15 例 ,女 27 例 ;年龄最大 68岁 ,最小 35岁 ;病程最短 2 天 ,最长 7 天 。随机 分成两组 ,辨证归经穴注治疗组 30例 ,对照组 12例 。 1. 2 诊断标准
根据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皮肤性病学 》和《临床皮 肤病学 》诊断依据而确诊 。 1. 3 辨证归经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制 定 。治愈 :皮疹完全消退 ,体征消失 ,疼痛消失 。好转 :皮疹消退 30% ,疼痛明显减轻 。未愈 :皮疹消退不足 30% ,仍有疼痛 。
3. 2 结果 (见表 1) 表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
组别年 9月 - 2008年 8 月 ,我院采用蝠龙丸配合穴位敷贴 治疗支气管哮喘 30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 1 临床资料
30例中 ,男 18例 ,女 12例 ;年龄 14 - 75岁 ,平均年龄 31岁 。 诊断依据 :有 3年以上的哮喘病反复发作史 ,表现为发作时伴有 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 ,每分钟呼吸 28次以上 ,脉搏 110次以 上 ,可伴有心衰 、呼衰 、肺部感染 、肺气肿等 。 2 治疗方法 2. 1 基本治疗
2003, 2 ( 10) : 609.
(收稿日期 : 2009 - 04 - 25 编辑 :冀振华 )
保持呼吸道通畅 ,纠正缺氧 ,必要时用西药解痉平喘 ,控制 感染等 。 2. 2 内服药物
蝠龙丸 :蝙蝠 300g,地龙 150g,麻黄 90g,半夏 90g,川贝 90g, 丹参 120g,陈皮 90g,茯苓 120g,厚朴 90g,杏仁 90g,桔梗 60g,甘 草 60g。阳虚有寒者 ,加附子 30g,桂枝 60g,干姜 60g;阴虚有热 者 ,加 生 地 150g, 麦 冬 120g, 玉 竹 120g; 痰 热 壅 盛 者 , 加 黄 芩 120g,桑白皮 90g, 竹 茹 90g; 肺 脾 气 虚 者 , 加 炙 黄 芪 15g, 党 参 120g,白术 90g。以上药物共为细末 ,泛丸 。每日 3次 ,每次 6克 (小儿酌减 ) ,温开水送服 。3个月为 1个疗程 。 2. 3 药敷取穴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辨证思路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辨证思路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辨证思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沈冬回复:您的病情无法简单判断,请来医院门诊挂号检查吧,我的出诊停诊时间详见我的个人网站首页。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辨证思路王俊慧沈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沈冬1 概述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以沿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感染性皮肤病。

好发于身体一侧并沿神经排列成条带状, 常伴有轻重不同的神经痛、淋巴结肿大及器官功能障碍,如患尿储留、肠梗阻等。

患者疼痛表现多种多样,如锐器刺入、刀割、烧灼、电击、重压、勒紧,受到风吹或轻轻触摸衣服时都可引起剧烈疼痛,常因疼痛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且部分老年体质较差的患者容易出现后遗神经痛,即治疗后1-3月,虽皮疹消退,患处仍有疼痛,可持续数月或数年至数十年不等,且白天、黑夜疼痛均存在。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是老年人、体质虚弱和患有慢性全身性疾病患者。

此外,本病有一定复发趋势。

目前, 西医多采用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等对症治疗。

中医称本病为“缠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等,最早见于隋朝《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

古代医家对带状疱疹病因病机的认识大致分五种:风湿毒邪搏于血气;衣沾蜘蛛遗尿、或虫蚊游走,染毒而生;心肝二经风火;脾肺二经湿热;心肾不交,肝火妄动。

综上所述,本病与风、湿、热邪有关,多由湿热内蕴,感受毒邪,湿热毒邪互相搏结,阻滞肌肤而生。

2 中医常规辨证论治带状疱疹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病的全身症状、舌苔、脉象等进行综合辨证分型。

有学者提出,本病治疗应首辨部位,次辨脏腑,再辨虚实。

笔者认为皮损辨证在带状疱疹的临床应用中也很关键。

皮损辨证中要充分观察患者皮损的色泽、形态、有无渗出等,且发病部位也的确值得我们关注,其如一般认为,头部带状疱疹多属风热上攻;躯干带状疱疹证多属肝郁化火;下肢带状疱疹证多属肝经湿热下注,可依此加入不同的引经药治疗。

总之,无论何种辨证方法,都要结合应用,不可执一。

【带状疱疹:辨证论治】九

【带状疱疹:辨证论治】九

【带状疱疹:辨证论治】九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发病率与严重性随年龄增大而增加。

病程持续24周,一般愈后不复发。

春秋季是本病的好发季节。

本病一般属中医学“缠腰火丹”、“蛇串疮”、“火带疮”、“蜘蛛疮”等范畴。

一、辩证论治1.肝胆湿热(1)主症皮损鲜红,疱壁紧张,密集成片,掀红灼热.痛如针扎,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处方柴胡、龙胆草各6g,板蓝根30g,生地黄15g,泽泻、车前子、桅子、黄芩、木通、赤芍各10g,甘草3g。

发于头面者,加菊花;发于上肢者,加片姜黄;发于下肢者,加牛膝;继发感染者.加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大便干者,加生大黄;年老体弱者,加黄芪、党参。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脾湿内蕴(1)主症皮疹谈红,疱壁松弛,易于溃破,糜烂渗出,纳呆腹胀,大便时溏。

舌体胖,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2)处方厚朴、陈皮各6g,苍术、猪苓、白术、黄柏、泽泻、大青叶各10g,茯苓15g,甘草3g。

胃肠症状明显者,系由脾失健运,湿热阻络,兼感毒邪而致,纳呆腹胀者.加神曲、木香。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气滞血瘀(1)主症多见于老年人,疱疹基底暗红,疱液成为血水,疼痛剧烈难忍,或皮疹消退后仍疼痛不止。

舌质紫暗,或有被斑,苔白,脉弦细。

(2)处方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芍、川楝子、香附各10g.陈皮6g,生地黄15g,板蓝根30g。

气滞明显者,加郁金;血热明显者,加丹皮、栀子;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疼痛剧烈者,加乳香、没药、延胡索。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从三阳病论治带状疱疹体会

从三阳病论治带状疱疹体会

从三阳病论治带状疱疹体会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疾病,它通常表现为腰部或胸部的皮肤区域上出现疼痛的疱疹。

在中医理论中,带状疱疹属于“三阳病”范畴,因其症状与三阳经络的疾病特点相符而得名。

那么,对于带状疱疹的治疗,在中医的理念下有哪些体会呢?我们需要了解带状疱疹在中医理论中的认知。

在《伤寒论》中有关于三阳经的论述,三阳经包括太阳、阳明和少阳三经,它们分别对应着头面、胸腹和躯干关节的疾病。

而带状疱疹则是在这三阳经中的少阳经的范畴内,其临床表现与少阳经的特点相符。

从中医的角度看,带状疱疹的发病与少阳经的病机密切相关。

针对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案,中医强调辨证论治的理念,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在治疗带状疱疹时,中医将通过辨证施治的方式来调理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辨证的关键在于辨别疾病的性质、病因和病机。

对于带状疱疹来说,中医辨证的重点在于辨别其发病的机理和病情的变化,从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带状疱疹的发病可以是由于外感风寒湿等邪气侵袭,也可以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滞血瘀等内因所致。

针对不同的病因,中医将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等。

除了辨证施治外,中医对于带状疱疹的治疗还注重在调理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在中医看来,人体内外部的阴阳平衡失调是导致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在治疗带状疱疹时,中医不仅仅是通过药物来对症治疗,更重要的是通过调理患者的气血津液等生理功能,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从而达到根本治疗的目的。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将综合运用针灸、推拿、草药、穴位贴敷等多种治疗方法,以期达到辛苦理气、活血化瘀,调和阴阳,促进机体内在动力的作用。

中医对于预防带状疱疹的复发也有一定的认识。

根据中医理论,预防带状疱疹的复发,首先需要注意情志调摄。

情志不舒、气滞血瘀是带状疱疹发作的内在原因之一。

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对于预防带状疱疹的复发是非常重要的。

带状疱疹的六经辨证.

带状疱疹的六经辨证.
●余综合分析病情后,很肯定地向病人解释,中药见 效一样很快,前方之所以未能控制,实病重药轻也 。
●此少阴重症,亟宜大剂四逆汤回阳救逆,真武汤温 阳利水,五苓散利水解表,三方合之:熟附子60g, 干姜30g,炙甘草30g,苍术15g,茯苓15g,桂枝15g ,泽泻25g,猪苓15g,生苡仁30g,桔梗15g,3剂。 ●无菌针将大水疱抽液后,外用药同前。
(一)病在太阳、阳明
●初起发热,伴恶寒、无汗,口干,葛根汤主 之; ●初起发热,伴恶寒,汗出,桂枝加葛根汤主 之。 ●初起发热、恶风、汗出、口渴,小便不利, 水疱渗液明显,五苓散主之。 ●以上一剂热退后,若水疱渗液疼痛明显者, 常有用五苓散之机会。
病案举例1(太阳、阳明合病)
●胡xx,女性,50岁,2005年7月12日初诊。以 发热、右腰腹部水疱伴疼痛1天来诊。现发热 ,测T38.2℃,伴头痛、颈背痛。右腰腹起带 状成簇水疱,疼痛较剧,头汗出,口不干, 欲呕,稍咽痛,胃纳减,二便可。舌淡红偏 暗,苔薄腻,脉浮细。既往有糖尿病、高血 压病史,一直服用降糖、降压药物,控制尚 可。
●后世常遵此辨证。
●现代中医教材常分三型论治:
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 脾虚湿蕴——除湿胃苓汤
气滞血瘀——桃红四物汤
但并不符合临床实际,也远远不能满足临床 辨证的需要。
无法使学者真正掌握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
●以六经辨证治疗带状疱疹,能取得很好的临 床疗效。 ●六经辨证核心在于辨方证。 ●合方证临床更多见。 ●单方证易辨,合方证难辨。
●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9g,熟附子 10g,细辛6g,瓜蒌30g,红花5g,白芍30g, 白术15g,茯苓15g,桔梗15g,炙甘草10g。2 剂。
●药后精神好转很多,疲劳欲寐明显好转,水 疱部分干涸,疼痛减轻很多。

从络论治蛇串疮

从络论治蛇串疮

从络论治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称之为蛇串疮、缠腰龙,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性皮肤病,以皮肤上出现红斑、成簇水疱或丘疱疹,并沿身体单侧呈带状分布为典型表现,其伴随的剧烈疼痛以及治疗不彻底引起的后遗神经痛,常使患者痛苦不堪。

本病多见于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

具体做法如下:局部围刺: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使用1. 5寸毫针,先在疱疹起始部位(蛇头)和疱疹终止部位(蛇尾)边缘正常皮肤处各斜刺1针,针尖透向病灶中心,然后在两针之间沿疱疹区域周围每隔1寸等距离针刺1针进行围刺,针尖方向均指向疱疹区,进针后略加捻转提插,采用泻法,稍有得气即可,得气后留针30min,14次为1个疗程。

此法多用于实热之证,即采用“盛则泻之”的治疗原则,以达到引邪外泄,阻止病邪发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而止痛的目的。

据现代研究证明,络脉瘀阻与现代医学中的微循环障碍有相似之处,患处局部给予针刺,可以明显改善病变部位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其代谢,消除神经根的炎症。

“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应用刺络法,开通经络,泻其蕴结于经筋、皮部之湿热毒邪,使邪毒有出路,经络气血畅达,通则不痛。

经络理论认为,经络空虚或营卫气血失调、抗邪无能,使邪毒乘袭,易患本病。

带状疱疹病毒乘袭,循经传注:疾病之初,邪在浅表(皮毛),多有周身发热、自觉倦怠、局部灼热、感觉过敏等症状;继而病邪渐进,由浅入深,局部皮肤潮红并出现丘疹、疱疹,局部灼痛也加重,其后病邪进一步深入,留滞经脉,疱疹消失,但多有后遗神经痛。

此为带状疱疹病毒侵入人体后沿皮毛、孙络、经脉并逐渐由表入里进行传变的过程。

正如《素问·缪刺论》所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

”《素问·皮部论》亦有:“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

由于络脉是沟通内外的桥梁,又是气血汇聚之处,故也成为外邪入侵的通路和传变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乡村医药带状疱疹的经络辨证治疗陆婷婷梁浚莹马睿杰带状疱疹(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以成簇性水疱、带状沿神经分布、大多单侧为特点的疼痛性皮肤病。

中医上又称“蛇串疮”“火带疮”“缠腰火丹”等。

西医治疗普遍使用抗病毒、营养神经等药物;在中医上,针灸为普遍使用手段。

本文拟在总结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探讨带状疱疹的循经分布规律,为临床经络辨证治疗带状疱疹提供新思路。

1 临床表现在疱疹发出前1~5天常伴有发热、乏力、全身不适等症状,并有局部的疼痛或灼热痛。

发病1~5天后,开始出现皮疹,起初为不规则红斑,继而产生成簇芝麻至绿豆大小的丘疹,然后迅速变成水疱。

过段时间,水疱混浊破裂,干燥结痂,脱痂后色素沉着[1]。

带状疱疹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疼痛可在皮疹出现前或伴随皮疹发生,为自发性、跳痛、刀割样阵发性疼痛和疼痛过敏[2]。

大部分患者在皮疹消退后疼痛消失,但部分患者皮疹消退后,仍有疼痛,称为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2 分布规律2.1 头面部带状疱疹——多沿足阳明胃经分布带状疱疹沿神经分布,这与经脉循行路线基本符合。

发生在头面部三叉神经部位约20%[3],头面部的带状疱疹好发于三叉神经[4],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受到外来病毒侵袭时,潜伏于其中的带状疱疹病毒被激活,生长繁殖,并波及周围相应皮肤,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头为诸阳之会,足阳明胃经有诸阳之主,带状疱疹主要侵犯足阳明胃经在面部的循頞行部位,《灵枢》中提到“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可见头面部好发的带状疱疹与胃经在头面部的循行路线基本一致。

2.2 胸腹、腰部带状疱疹——多沿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分布胸腹或腰部约占70%[3]。

胸肋部带状疱疹是最常作者单位:310053 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针灸推拿学专业(陆婷婷、梁浚莹);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针灸科(马睿杰)通信作者:马睿杰,Email:maria7878@ 见的一种,多发生于第一胸椎下方,前接胸骨,后连接脊椎,最下可达腰椎,肋间神经分布在此,可波及2个及以上肋间神经分布区,好发于单侧,而腰部带状疱疹易侵犯腰骶神经[5]。

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疡医》卷四中提出“或问绕腰生疮,累累如珠,何如?曰是明火带疮,亦名缠腰火丹。

”可见带状疱疹发病部位之一为胸肋部,临床上多自脊柱的一侧斜向前下方至前胸、侧腹。

《灵枢》中指出该部位循行的经脉为足少阳胆经,“胆足少阳之脉……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肝足厥阴之脉……上贯膈,布胁肋”。

2.3 股部、会阴部带状疱疹——多沿足太阴脾经分布少数带状疱疹发于前后阴及大腿内侧,主要侵及坐骨神经、阴部神经等[6],主要侵及足太阴脾经,累及足阳明胃经,《灵枢》“脾足太阴之脉,……上膝股内前廉,入腹”,“胃足阳明之脉……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足太阴脾经从下肢内侧上行,经过阴部……足阳明胃经经胸腹至腹股沟及下肢。

2.4 上肢部带状疱疹——多沿手少阴心经分布上肢带状疱疹好发于上肢内侧部,侵犯臂丛神经相应感觉神经节[7],《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提到“其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

属肝心二经风火者,治宜龙胆泻肝汤;属脾肺二经湿热者,治宜除湿胃苓汤。

”《外科正宗》认为,“心火妄动,三焦风热乘之,发于肌肤。

”说明除肝经、胆经、胃经、脾经外,心经易受侵犯。

表现为手臂内面尺侧成簇性水疱,《灵枢》中说“心手少阴之脉……下出腋下。

下臑循内后廉……下肘内,循臂内后廉”。

3 辨经取穴《针灸问对》卷中载:“病随经所在,穴随经而取,庶得随机应变之理。

”分布于胆经与肝经的疱疹,多在胆经与肝经上取穴,如阳陵泉、足临泣、太冲;分布于胃经的疱疹,多在胃经上取穴,如内庭、足三里;分布于脾经的疱疹,多在脾经上取穴,如血海、三阴交、阴陵泉等,同时配合局部取穴。

此外,大肠经取曲池、合谷;三焦经取支沟、外关等。

即循经远取配合局部取穴。

《针灸聚英》曰:“盖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入腹,经所过处,皆能为痛。

治之者,当审其何经所过分野,循其孔穴而刺之,审其寒热而药之。

”·综述·742019年2月第26卷第3期4 辨证治疗临床上常分为三个证型:肝经郁热、脾经湿热、瘀血阻络。

但不管哪个证型,都首选阿是穴。

《内经》中提到“以痛为腧”,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阿是穴能最直接反应病变皮损,围刺阿是穴是对病变的最佳刺激。

除此,还有针刺夹脊穴。

夹脊穴位于督脉和膀胱经之间,能沟通两脉。

督脉为阳脉之海,膀胱经又是阳气最盛的经脉,针刺夹脊穴,能够调节全身阳气,从而调节全身脏腑经络,使瘀滞得通,正气得助。

不同证型所取穴位大致不同:4.1肝经郁热主要侵犯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疱疹较多分布于胸胁部和侧腰部。

症见疱疹色鲜红,灼热刺痛,口苦,心烦易怒,舌红,脉弦数。

支沟和后溪为杨运宽教授[8]的经验用穴,支沟属手少阳三焦经,而后溪为八脉交会穴,两者能够清泻三焦火热,活血止痛。

同时,阳陵泉、太冲能够清热疏肝利胆,带脉、期门等穴位在局部皮损上可舒筋活血,清热解毒。

4.2脾经湿热主要侵犯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疱疹较多分布于头面部、腹部、股部及阴部黏膜。

症见疱疹色淡红,起黄白水疱或渗水糜烂,身重腹胀,脘痞便溏,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脾主运化水湿,若脾失健运,脾虚湿蕴,蕴而化热,湿热相搏,蕴积肌肤,所以选取脾经上相关穴位,可健脾利湿。

根据病变部位,黄石玺教授[9]认为,头面部取合谷、曲池穴,运用合谷以通经活络,宣散外邪;运用曲池以宣泄邪热,通调肠腑。

腿阴部配以血海、三阴交、阴陵泉,腿阳部配以足三里、阳陵泉,为脾经、胃经腧穴以健脾和胃利湿。

4.3瘀血阻络见于后遗神经痛期,疱疹消失,色素沉着。

症见原发病区疼痛,夜间尤甚,舌紫暗,苔薄白,脉弦细,多见于年老体弱者。

主要以活血化瘀,益气补血,可配合血海、三阴交。

对于症状的轻重可采用不同的刺法来达到“通则不痛”“荣则不痛”的目的。

带状疱疹的针灸治疗各种各样,以局部为主,有围刺[10]、灸法[11]、刺络拔罐[12]、火针[13]、梅花针[14]等,其基本治疗作用是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尤其对于病位在肌表、经络的疾病有较迅速、显著的疗效。

而带状疱疹在西医上予抗病毒治疗[15]、营养神经[16]等治疗。

经络辨证是针灸诊治的核心,是治法、取穴的关键,只有正确认识疾病相关的经络,才能更好的提高疗效。

综上所述,根据古代文献记载、临床分布特点及常见证候辨证,都表明带状疱疹具有鲜明的临床经络特点。

对其进行分析,在中医方面能更加增加对带状疱疹的认识,对临床其他相关疾病的经络辨证有一定借鉴意义;另一方面,现代医学对其病因的把握较为清楚,治疗上予抗病毒治疗,中西医结合带来更好的疗效,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1]汪蕾,江琪. 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与辨证分型[J]. 中国临床医生,2011,39(8):14.[2]郑蓓洁,朱紫瑜,王祥瑞,等. 带状疱疹的早期综合治疗[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5):294.[3]向坤,王国平,祖生洲. 万乃洛韦治疗带状疱疹29例临床疗效观察[J]. 当代医学,2013,19(1):146.[4]周华敏. 早期联合用药治疗三叉神经部位带状疱疹及眼部并发症[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6(8):934.[5]梅册芳,朱韶宣. 带状疱疹600例的临床分析[J]. 中国临床新医学,2011,4(9):834.[6]陈明慧,俞红丽,常涛,等. 经臀入路阴部神经阻滞用于会阴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7,23(9):716.[7]曹雅军,严霞. 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治疗上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分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1):873.[8]杜晨,左甲,陈曦,等. 杨运宽教授复式针灸治疗带状疱疹验案举隅[J]. 新中医,2011,43(11):157.[9]黄石玺,王映辉,毛湄,等. 毫火针赞刺法与毫火针加灸法治疗急性期中老年带状疱疹平行对照临床研究[J]. 中医杂志,2012,53(20):1742.[10]朱慧婷,张达坤,曾婧纯,等. 围刺为主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评价[J].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8):1986.[11]雷玉婷,王和生,刘兰英. 灸法治疗带状疱疹[J]. 吉林中医药,2015,35(1):81.[12]袁婧. 火针配合刺络拔罐为主治疗肝胆湿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D]. 湖北: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13]杨丽艳,王莉红,李艳慧. 火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进展[J]. 针灸临床杂志,2008,24(7):58.[14]钟江,林辰,方刚,等. 梅花针联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J]. 中国针灸,2010,30(9):773.[15]张苏瑞,牛莉娅,毛俊涛,等. 更昔洛韦、维生素B1联合氦氖激光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28):38.[16]王云娜,徐彦龙,杜元灏,等. 带状疱疹的针灸病谱等级分类依据及其思路[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3):107.(收稿:2018-04-09)(发稿编辑:薛芳)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